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复习卷(附解析)

【历史】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复习卷(附解析)

【历史】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复习卷(附解析)
【历史】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复习卷(附解析)

【历史】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复习卷(附解析)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斯大林说;“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后,战胜国一一主要是英、法、美一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和平制度”是指什么?

(2)为确立这一“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两次重大的国际会议?这两次会议有什么联系?

(3)在这两次国际会议上哪些重要条约得到签署?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请分别举例说明。

【答案】(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3)《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4)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可知,“战后和平制度”指的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会议,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形成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调整统治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结合所学,一战之后,帝国主义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对欧洲、西亚、非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和会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的威尔逊操纵。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此后,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但是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

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是,公约所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比如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47年前后,美、英、法三国合并在德国的占领区,随后实行货币改革。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1948年6月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同时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接着西方三国决定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由是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1949年9月和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分别成立,德国正式一分为二。

材料二两德统一是早就植根于两个德国的德意志人民心中的夙愿,是两个德国人民民族情感的重新融合,这种民族情感的重新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德的“新东方政策”。20世纪60年代起,西德为了寻求国家重新统一,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逐步扩大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交往,实现了同苏东关系的改善,从而消除了两德统一的外部阻力。在这一过程中,西德与东德在经济、人员和其他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两德关系在互相磨合中得以发展、改善,成为了两德走向最终统一的内在的基础。当然,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东欧剧变以及当时的苏联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适应这一变化对德国统一的支持,对促进德国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但这只是德国统一的外部因素。从“柏林墙”倒塌时德国人民激动的心情,可以窥见民族主义情感所产生的强大力量。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

(2)依据材料二,探究促使德国统一的内外因素。

【答案】(1)封锁与反封锁;外交照会;在联合国安理会斗争。

(2)内部因素:两德人民的民族认同感;联邦德国政府的努力;两德在经济等多个领域联

系的加强。外部因素: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苏联和美英法等国家的支持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可以得出封锁与反封锁;依据材料二“同时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可以得出外交照会;依据材料二“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可以得出在联合国安理会斗争。

(2)根据材料二“两德统一是早就植根于两个德国的德意志人民心中的夙愿,是两个德国人民民族情感的重新融合”“这种民族情感的重新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德的‘新东方政策’”“西德与东德在经济、人员和其他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两德关系在互相磨合中得以发展、改善,成为了两德走向最终统一的内在的基础。”促使德国统一的内部因素是两德人民的民族认同感;联邦德国政府的努力;两德在经济等多个领域联系的加强。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东欧剧变以及当时的苏联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适应这一变化对德国统一的支持,对促进德国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但这只是德国统一的外部因素”可知,促使德国统一的外部因素是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苏联和美英法等国家的支持等。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初期,有人站在德国首都柏林的街头,望着满目废墟的城市,哀叹即使清除这些瓦砾也要花上二十多年的时间,要想复兴真是比登天还难。可是,西欧国家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世界历史》材料二1950-1975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国家和日本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3)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变化中,你觉得中国应借鉴哪些经验?

【答案】(1)美国的援助和扶持;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采用最新科学技术。

(2)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日本、西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重视科技和教育;实行对外开放,要善于抓住机遇,注重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等。(答出意思相近的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是:美国的援助;政府制定了适当的发展经济的措施;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发展

的原因是:美国的扶持;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朝鲜战争期间,美军的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所以西欧国家和日本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美国的援助和扶持;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采用最新科学技术。

(2)根据材料二内容“1950-1975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

8.8%”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日本、西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重视科技和教育;实行对外开放,要善于抓住机遇,注重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4.英国脱欧,使欧洲走向联合的态势受到挑战,成为近年的国际时政热点问题。

材料一: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关系大事年表

材料二:二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迅速下降,到七十年代初期已经沦为二等发达国家,与西德和法国的差距拉大,加入欧共体有功于挽救衰败的关国经济。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尼克松主义政策进行战略收缩,关类同盟关系进入低位,美国也是免受到美国的过度控制才加入欧共体。

材料三:对英国而言,与其与危机重重的欧盟拥绑在一起,不如尽早在日益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战略空间。……所以,英国现任首相特需莎?梅一再强调,脱欧不等以孤立主义,也不意味着对全球化关上大门;甚至乐观地认为,摇脱欧盟

束缚有于荚国更加全球化,成为自由贸易的“最强大最热情的倡导者”。

﹣﹣摘自《世界知识》第1695期(1)材料一表明,英国脱欧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对欧共体欧盟的态度有何变化?试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变化的原因。提示:需答对4个原因

【答案】(1)摆脱危机的拖累。

(2)变化:由入欧到脱欧;原因:①入欧有助于挽救衰败的英国经济;②入欧可避免受到美国的过度控制;③入欧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④脱欧为了摆脱欧洲经济危机的拖累;⑤脱欧有助于英国更加全球化;⑥脱欧可为英国创造更多的战略空间等。

【解析】

【详解】

(1)材料一表格中内容“英国首相卡梅伦发表讲话,表达了对遭到欧债危机拖累的不满,以及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损害英国利益的担忧。”表明,英国脱欧的目的是摆脱危机的拖累。

(2)据材料一“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和“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显示,51.89%的英国公民选择脱离欧盟。”内容,可知英国对欧共体欧盟的态度的变化体现在由入欧到脱欧;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①入欧有助于挽救衰败的英国经济;②入欧可避免受到美国的过度控制;③入欧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④脱欧为了摆脱欧洲经济危机的拖累;⑤脱欧有助于英国更加全球化;⑥脱欧可为英国创造更多的战略空间等。

5.2015年4月20日,来自近100个亚非国家的部长级代表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出席了作为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预备会的部长级会议,呼吁加强南南合作,即两个或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开展的发展合作。

(1)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了18分钟的演讲,提出了什么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

(2)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什么?

【答案】(1)求同存异

(2)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求同存异方针。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

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搞——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材料二核武器有巨大的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竞赛中的重中之重……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摘自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三冷战所造成的两极对峙国际格局和经济上的两个平等市场,促使相互对抗的东西方两大集团都高度地加强各自内部的协调。而这种两大集团内部的高度协调却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叶江《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整体交融与联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由战时同盟关系到战后同盟关系的破裂(由同盟合作转为对抗)

(2)战略核力量的均势,使双方不敢先挑起战争;一战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反对战争等

(3)积极影响: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教训,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加强了两大集团内部的协调,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到“(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在二战中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战后由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的冲突,美苏变为对手,进行冷战对抗,由此得出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到战后同盟关系的破裂(由同盟合作转为对抗)。

(2)依据材料二“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可见战略核力量的均势,使双方不敢先挑起战争,再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反对战争等也制约了美苏不直接采取战争的方式。

(3)依据材料三“促使相互对抗的东西方两大集团都高度地加强各自内部的协调。而这种两大集团内部的高度协调却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得出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加强了两大集团内部的协调,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两极格局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教训,促进了自身发展等。

7.请围绕以下两幅图片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能体现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字数80﹣120字)

【答案】评分标准:题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之间的联系。若字数不足80字应酌情扣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图文中“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依据所学可知,这些反映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

题目: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来自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结盟运动,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等,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8.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变革,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2014年6月4日《大众日报》材料二:“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 - 25%,其余的75 - 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地费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材料三: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经济上推行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进行这一“重大变革”的改革家是谁?材料反映的是哪项改革内容?(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改革?改革对该国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苏联的哪次改革?改革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答案】(1)改革家:商鞅。内容:承认土地私有

(2)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导致苏联解体。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可知与商鞅变法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因此进行这一“重大变革”的改革家是商鞅;材料反映的改革内容:承认土地私有。

(2)根据材料二“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因此材料描述的是1861年改革;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经济改革,效果不佳,转到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商鞅变法内容。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1861年改革的影响。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结果。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意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咨文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材料三《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规定:“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请回答

(1)材料一发表于哪一年?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美国为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采取什么措施?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怎样的影响?

(4)上述三段材料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的哪一政策?

【答案】(1)1947年;杜鲁门主义。

(2)推行马歇尔计划

(3)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形成

(4)冷战政策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致国会咨文”发表于1947年;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推行马歇尔计划。(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北大西洋公约》,这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通过签订条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目的是为了对抗当时的苏联;为了应对北约,苏联人就联合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意味着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4)根据三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比例

材料二 1992年克林顿上台后,适应世界新形势,调整经济政策。其主要措施是:突出面向未来的投资,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环境净化工程以及教育和科研机构;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发展,大力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重视对外贸易,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方针;积极推进多边经济合作,并谋求在其中的霸权地位。

——以上材料摘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请回答: (l)依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什么地位?(2)材料二克林顿发展经济的措施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3)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中国要真正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飞跃,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请问克林顿时期调整经济的措施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l) 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或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2)最重要的是重视教育科研,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点:重视高科技的开发和应用,经济高速增长。

(3)重视教育和科研,推行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对外贸易,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重视多边国际经济合作等等(任答2点)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储备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据首位,,成为经济超级大国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2)依据材料二“突出面向未来的投资,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环境净化工程以及教育和科研机构;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发展,大力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可见材料二克林顿发展经济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重视教育科研,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重视高科技的开发和应用,经济高速增长。

(3)据材料二“突出面向未来的投资,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环境净化工程以及教育和科研机构”“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发展,大力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得出要重视教育和科研,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据材料二“重视对外贸易,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方针”得出重视对外贸易,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据材料二“积极推进多边经济合作”得出重视多边国际经济合作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