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等三角形培优竞赛讲义(二)

全等三角形培优竞赛讲义(二)

全等三角形培优竞赛讲义(二)
全等三角形培优竞赛讲义(二)

全等三角形培优竞赛讲义(二)

【知识点精读】

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2. 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若△ABC和△A′B′C′是全等的三角形,记作“△ABC ≌△A′B′C′其中,“≌”读作“全等于”。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 全等三角形的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 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1)根据对应顶点找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以对应顶点为顶点的角是对应角;以对应顶点为端点的边是对应边。通常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对应顶点的字母都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因此,由全等三角形的记法便可写出对应的元素。

(2)根据已知的对应元素寻找

相等的角是对应角,相等的边是对应边;相等的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相等的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3)通过观察,想象图形的运动变化状况,确定对应关系。

通过对两个全等三角形各种不同位置关系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一个是由另一个经过下列各种运动而形成的。

①翻折如图(1)?BOC≌?EOD,?BOC可以看成是由?EOD沿直线AO翻折180?得到的;

②旋转如图(2)?COD≌?BOA,?COD可以看成是由?BOA绕着点O旋转180?得到的;

③平移如图(3)?DEF≌?ACB,?DEF可以看成是由?ACB沿CB方向平行移动而得到的。

5.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边角边公理、角边角公理、边边边公理、斜边直角边公理

(2)推论:角角边定理

6. 注意问题:

(1)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至少有一边对应相等;

(2)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a: 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AA;b :有两边和其中一角对应相等,即SSA。

全等三角形是研究两个封闭图形之间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移动图形位置的工具。在平面几何知识应用中,若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或需要移动图形或移动图形元素的位置,常常需要借助全等三角形的知识。

【分类解析】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应用

(1)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例1:如图,已知AD=AE,AB=AC.求证:BF=FC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证出ΔACD≌ΔABE,而BF和FC分别位于ΔDBF和ΔEFC中,因此先证明ΔACD≌ΔABE,再证明ΔDBF≌ΔECF,既可以得到BF=FC.

证明:在ΔACD和ΔABE中,

AE=AD

∠A=∠A

AB=AC.

∴ΔACD≌ΔABE (SAS)

∴∠B=∠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又∵AD=AE,AB=AC.

∴AB-AD=AC-AE

即BD=CE

在ΔDBF和ΔECF中

∠B=∠C

∠BFD=∠CFE(对顶角相等)

BD=CE

知BF⊥AC,DE⊥AC,知∠DEC=∠BFA=90°,且已知DE=BF,AF=CE.显然证明ΔABF ≌ΔCDE条件已具备,故可先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再证∠C=∠A,进一步证明AB∥CD.

证明:∵DE⊥AC,BF⊥AC (已知)

∴∠DEC=∠BFA=90°(垂直的定义)

在ΔABF与ΔCDE中,

AF=CE (已知)

∠DEC=∠BFA (已证)

DE=BF (已知)

∴ΔABF≌ΔCDE(SAS)

∴∠C=∠A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AB∥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证明线段的倍半关系,可利用加倍法或折半法将问题转化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例3:如图,在△ABC中,AB=AC,延长AB到D,使BD=AB,取AB的中点E,连接CD和CE. 求证:CD=2CE

分析:

(ⅰ)折半法:取CD中点F,连接BF,再证ΔCEB≌ΔCFB.这里注意利用BF是ΔACD 中位线这个条件。

证明:取CD中点F,连接BF

∴BF=1

2AC,且BF∥A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ACB=∠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B=AC

∴∠ACB=∠3 (等边对等角)

∴∠3=∠2

在ΔCEB与ΔCFB中,

BF=BE

∠3=∠2

CB=CB

∴ΔCEB≌ΔCFB (SAS)

∴CE=CF=1

2CD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即CD=2CE

(ⅱ)加倍法

证明:延长CE到F,使EF=CE,连BF.

∴ΔAEC≌ΔBEF (SAS)

∴AC=BF, ∠4=∠3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BF∥A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CB+∠CBF=180o,

∠ABC+∠CBD=180o,

又AB=AC ∴∠ACB=∠ABC

∴∠CBF=∠CBD (等角的补角相等)

在ΔCFB与ΔCDB中,

CB=CB

∠CBF=∠CBD

BF=BD

∴ΔCFB≌ΔCDB (SAS)

∴CF=CD

即CD=2CE

说明:关于折半法有时不在原线段上截取一半,而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得到原线段一半的

AD=DC

∠ADO=∠CDB=90o

OD=DB

∴ΔADO≌ΔCDB (SAS)

∴AO=BC, ∠OAD=∠BC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AOD=∠COE (对顶角相等)

∴∠COE+∠OCE=90o

∴AO⊥BC

5、中考点拨:

例1.如图,在△ABC中,AB=AC,E是AB的中点,以点E为圆心,EB为半径画弧,交BC于点D,连结ED,并延长ED到点F,使DF=DE,连结FC.

求证:∠F=∠A.

分析:证明两个角相等,常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在已知图形中∠A、∠F不在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中,但由已知可证得EF∥AC,因此把∠A通过同位角转到△BDE 中的∠BED,只要证△EBD≌△FCD即可.

证明:∵AB=AC,

∴∠ACB=∠B,

∵EB=ED,

∴∠ACB=∠EDB.

∴ED∥AC.

∴∠BED=∠A.

∵BE=EA.

∴BD=CD.

又DE=DF,∠BDE=∠CDF

∴△BDE≌△CDF,

∴∠BED=∠F.

∴∠F=∠A.

说明:证明角(或线段)相等可以从证明角(或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入手,在寻求全等条件时,要注意结合图形,挖掘图中存在的对项角、公共角、公共边、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等相等的关系。

例2 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并且使AE=BD,连接CE、DE.求证:EC=ED

B C D

E

F

A

∴△BFD为等边三角形

∴BF=BD=FD

∵AE=BD

∴AE=BF=FD

∴AE-AF=BF-AF 即EF=AB

∴EF=AC

在△ACE和△DFE中,

EF=AC(已证)

∠EAC=∠EDF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E=FD (已证)

∴△AEC≌△FED(SAS)

∴EC=E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题型展示:

例1 如图,△ABC中,∠C=2∠B,∠1=∠2。求证:AB=AC+CD.

分析:在AB上截取AE=AC,构造全等三角形,△AED≌△ACD,得DE=DC,只需证DE=BE问题便可以解决.

证明:在AB上截取AE=AC,连结DE.

∵AE=AC,∠1=∠2,AD=AD,

∴△AED≌△ACD,

∴DE=DC,∠AED=∠C.

∵∠AED=∠B+∠EDB,∠C=2∠B,

∴2∠B=∠B+∠EDB.

即∠B=∠EDB.

∴EB=ED,即ED=DC,

∴AB=AC+DC.

剖析: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外两条线段之和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截长法(即在长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两条短线段的一条,再证余下的部分等于另一条短线段);如作AE=AC是利用了角平分线是角的对称轴的特性,构造全等三角形,另一种方法是补短法(即延长一条短线段等于长线段,再证明延长的部分与另一条短线段相等),其目的是把证明线段的和差转化为证明线段相等的问题,实际上仍是构造全等三角形,这种转化图形的能力是中考命题的重点考查的内容.

【实战模拟】

1.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有两边对应相等,且有一角为3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有一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D)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已知:如图,CD⊥AB于点D,BE⊥AC于点E,BE、CD交于点O,且AO平分∠BAC.求证:OB=OC.

3. 如图,已知C为线段AB上的一点,?ACM和?CBN都是等边三角形,AN和CM相交于F点,BM和CN交于E点。求证:?CEF是等边三角形。

A B

C

M

N

E

F

1

2

4.如图,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求证:AD<

1

2(AB+AC)

5. 如图,在等腰Rt△ABC中,∠C=90°,D是斜边上AB上任一点,AE⊥CD于E,BF⊥CD交CD的延长线于F,CH⊥AB于H点,交AE于G.

求证:BD=CG.

【试题答案】

1. D

2.证明:

∵AO平分∠ODB,CD⊥AB于点D,BE⊥AC于点E,BE、CE交于点O,

∴OD=OE,∠ODB=∠OEC=90°, ∠BOD=∠COE。

∴△BOD≌△COE(ASA).

∴OB=OC

3.分析由∠ACM=∠BCN=60?,知∠ECF=60?,欲证?CEF是等边三角形,只要证明?CEF 是等腰三角形。先证?CAN≌?MCB,得∠1=∠2.再证?CFN≌?CEB,即可推得?CEF是等边三角形的结论。

证明:在?CAN和?MCB,

∵AC=MC,CN=CB,

∠CAN=∠MCB=120?,

∴?ACN≌?MCB中,

∴∠FCB和?CEB中,

∵∠FCN=∠ECB=60?,∠1=∠2,CN=CB,

∴?CFN≌?CEB,∴CF=CE,

又∵∠ECF=60?,

∴?CEF是等边三角形.

4.分析:关于线段不等的问题,一般利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三边关系来讨论,由于AB、AC、AD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应设法将这三条线段转化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也就是将线段相等地转化,而转化的通常方法利用三角形全等来完成,注意AD是BC边上的中线,延长AD至E,使DE=AD,即可得到△ACD≌△EBD.

证明:延长AD到E,使DE=AD,连结BE

在?ACD与?EBD中

∴?ACD≌?EBD(SAS)

∴AC=EB(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ABE中,AB+EB>AE(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AB+AC>2AD(等量代换)

说明:一般在有中点的条件时,考虑延长中线来构造全等三角形。

5.分析:由于BD与CG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欲证BD与CG相等,设法证△CGE≌△BDF。由于全等条件不充分,可先证△AEC≌△CFB

证明:在Rt△AEC与Rt△CFB中,

∵AC=CB,AE⊥CD于E,BF⊥C交CD的延长线于F

∴∠AEC=∠CFB=90°

又∠ACB=90°

∴∠CAE=90°-∠ACE=∠BCF

∴Rt△AEC≌Rt△CFB

∴CE=BF

在Rt△BFD与Rt△CEG中,∠F=∠GEC=90°,CE=BF,

由∠FBD=90°-∠FDB=90°-∠CDH=∠ECG,

∴Rt△BFD≌Rt△CEG

∴BD=C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