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种选育学第七章

品种选育学第七章

品种选育学第七章
品种选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总结

一、名词解释:

杂交:指遗传类型不同的生物体相互交配或结合而产生杂种的过程。

按杂交是否通过性器官分为有性杂交和无性杂交;按杂交亲本亲缘关系分为远缘杂交和近缘杂交;按杂交机理及后代影响分为组合育种和优势育种。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途径培育新品种。

优势利用(♀自交系×♂自交系)→F1(杂种)利用,F2衰退,先纯后杂;

杂交育种(甲×乙)→杂交种自交→选择新品种,遗传稳定,先杂后纯。

近缘杂交:指不存在杂交障碍的同一物种内,不同品种或变种之间的杂交。

远缘杂交:指植物学上不同种、属以上类型间的杂交。

常规杂交育种:又称组合育种,重组育种。通过人工杂交,把分散在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中,对其后代进行多代培育选择,比较鉴定,以获得遗传相对稳定,具有栽培利用价值的定型新品种的一种育种途径。

单交:杂交亲本为两个,又称成对杂交。

回交:杂种第一代及其以后世代与其亲本之一进行杂交称之为回交

只参加一次杂交的亲本为非轮回亲本,参加多次回交的亲本为轮回亲本.

添加杂交:多个亲本本逐个参与杂交的叫添加杂交。

合成杂交:参加杂交的亲本先两两单交,然后两个单交种再杂交。

多父本授粉:用一个以上父本品种的混合花粉授给一个母本品种的方式称多父本授粉。

多亲交配:又称复合杂交,复交;多个(3 个或3 个以上)亲本参与杂交

亲本选择:指根据育种目标选用哪些品种类型作为杂交亲本。

亲本间优缺点互补:指亲本间若干优良性状综合起来应能够满足育种目标的要求,一方的优

点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对方的缺点。

亲本选配:指从入选亲本中选用哪两个(几个)亲本组配杂交以及采用何种组配方式。

去雄: 即除去雄蕊的花,准备人工杂交授粉的技术措施。

标记: 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领域为了识别而对分子作的记号。常用的标记物质有放射性或稳定性核素、生物素、酶类、荧光素、地高辛精等。

杂交: 两条单链DNA或RNA的碱基配对。遗传学中经典的也是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而取得某些双亲基因重新组合的个体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把通过生殖细胞相互融合而达到这一目的过程称为杂交;而把由体细胞相互融合达到这一结果的过程称为体细胞杂交。

系谱法:系谱法是杂交育种中最常用的选择方法。选择从杂种的第一次分离世代开始,其后各代以入选单株为单位分系种植,经过连续多代单株选择直至株系的性状稳定一致,才将入选株系混收为新品系。

杂种:杂交产生的子代种系

基因型: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简答:

1、杂交育种分类

杂交育种分为有性杂交育种和无性杂交育种。有性杂交育种分为常规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育种。无性杂交育种分为营养系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细胞融合育种

2、杂交育种遗传学原理

同质结合→杂结合→同质结合(先杂后纯)

3、杂交的遗传学效应

(1)实现优良基因重组:综合双亲优良性状,基因互作产生新性状,产生超亲性状(2)打破不利基因连锁(3)改善基因位点间的互作关系。

4、常规杂交育种的重要性

(1)杂交后代的基因重组产生各种变异类型,为选择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为优良品种选育提供更多机会。(2)杂交后代变异性质可以通过亲本选配有目的地控制、有目的创造变异。(3)杂交育种是应用最普遍、卓有成效的育种途径。

5、杂交育种的应用

自花授粉植物品种自然变异小,基因型相对纯和,两纯系亲本杂交后通过分离选择可以育成新的固定品种;常异花授粉植物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选育新的固定品种;异花授粉植物品种为杂合群体,一旦自交表现不亲和或生长势衰退,但两个亲本杂交后在控制授粉条件下,通过混合选择或轮回选择可以育成新的固定品种,也可将若干优良品种(自交系)混合,任其自由授粉,育成具有一定杂种优势的综合品种;无性繁殖作物品种为杂合的无性系杂交后即可在杂种F1的繁殖后代中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供生产上应用。

6、回交的遗传效应

增加杂种后代内具有轮回亲本性状个体的比率。回交可以增强杂种后代轮回亲本的性状。

7、回交方法分为逐步回交法和双回交法

8、回交的主要目的

在于增加轮回亲本基因在杂种群体中所占比重,尽快恢复轮回亲本性状,同时把非轮回亲本的某一优良性状转移到杂种中去。

9、回交育种法的要点

正确选配亲本

回交次数(2-3次)

10、回交育种法的应用

1.改良杂交材料的个别不良性状;

2.打破、消除不利基因间的连锁;

3.转育雄性不育系;

4.克服远缘杂交不稔;

5.提高优良品种的抗病、抗逆性;

6.培育近等基因系(NIL)等。

11、从遗传学的角度考虑, 正反交遗传学效应有何不同?

胞质不参与遗传时,正反交杂种后代性状一致。胞质参与遗传时,杂种性状倾向于母本。

12、多亲交配的优点

将分散于各个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综合于杂种之中,大大丰富杂种的遗传性,有可能育成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多种用途的优良品种。

13、亲本选择的意义

根据育种目标, 选用亲本是杂种后代性状形成的基础, 亲本选用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杂交育种的效果。如果亲本选得不好, 则降低育种效率, 或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因此, 必须认真选择最符合要求的原始材料作亲本。

14、亲本选择的原则

(1)广从大量种质资源中精选亲本;(2)精亲本应尽可能具有较多的优良性状;(3)明明确亲本的目标性状, 突出重点;(4)土重视选用地方品种;(5)高亲本的一般配合力要高;(6)多先考虑数量性状,再考虑质量性状;(7)贵优先用稀有可贵性状作亲本

15、亲本选配的原则

(1)补亲本性状互补,能够达到“取长补短”;(2).态不同生态类型或不同地理起源的亲本配组;(3)大用经济性状优良、遗传差异大的亲本配组;(4)优母以具有较多优良性状的亲本作母本;(5)前借鉴前人的经验;(6)育繁殖器官的能育性和结实性;(7)期开花期

16、正确选择选配亲本的意义:正确选择选配亲本是杂交育种的关键。广泛搜集符合育种目标的原始材料,按照育种原理,在深入研究种质资源和原始材料的基础上,选用恰当亲本,组配合理组合,才能在杂交后代中出现优良变异类型并选出好品种。

离和去雄的目的及方法?

隔离的目的:防止母本杂交用花接受非目的花粉的杂交

隔离的方法:器械隔离,空间隔离,时节隔离

去雄的目的:除去隔离范围内的花粉源

17、简述有性杂交流程?

1.杂交前的准备即杂交计划制定和准备杂交用材

2. 亲本种株及杂交花的培育选择,使亲本性状能充分体现,目的:提高种子质量和纯度

3. 隔离和去雄,防止母本杂交用花接受非目的花粉的杂交

4. 花粉制备与活力检测形态检测,染色体,培养基发芽检测

5. 授粉,标记,登录和授粉后的管理

18、杂种后代的选择有哪三种方法?

答:系谱法混合单株选择法单子传法

19、如何评价杂种后代选择的三种方法?

系谱法:

优点:基因型稳定速度快,情缘关系可考,世代少,年限短

缺点:中选率低优良性状易被淘汰程序复杂混合单株选择法:优点:优良基因丢失可能小,有可能育成意外优良类型

缺点:稳定速度慢,亲缘不可考,群体大,后期选择难度工作量大

单子传法:

优点:有效控制群体,种植群体小,保持群体丰富遗传性,程序简单

缺点:是部分优良基因丢失,无系谱可考,株系取舍困难

语言学纲要 第三章练习题

第三章语音 一、单选题 1、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中,区别不同的意义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的是( )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色 2、元音和辅音本质区别是( ) A、元音的发音可以延长,辅音不可以 B、元音发音响亮,辅音不响亮 C、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辅音一定受阻 D、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均衡紧张;辅音则不然 3、[ε]的发音特征是( ) A、舌面前高不圆唇 B、舌面后高不圆唇 C、舌面前半高不圆唇 D、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4.关于语音四要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任何语言中,音高变化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要素 B.能起区别语言意义作用的是绝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 C.音长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D.音强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振幅大小决定的 5.下列关于区别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位是通过区别特征相互区别的 B.区别特征完全取决于语音的自然属性 C.音位的辨义功能由区别特征负担 D.区别特征通常都表现为二项对立 6.关于“复辅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辅音是一个音节内两个或几个辅音的组合 B.复辅音内的几个辅音彼此之间有过渡音联结 C.复辅音内的几个辅音的音质变化是突变式的 D.复辅音并不是所有语言中都存在的语音现象 7、有甲乙两个声波图,甲声波比乙声波振动次数少,乙声波比甲声波振幅小,

因此() A、甲声音低,乙声音弱 B、甲声音高,乙声音弱 C、甲声音低,乙声音强 D、甲声音弱,乙声音低8.()组字母表示的音素,汉语拼音与国际音标是一致的。 A. b p d B.t k g C. y u m D.i u f 9、下列舌面元音中,属于圆唇音的是() A、[Y] B、[α] C、[A] D、[a] 10、[e]的发音特征是() A、舌面前半低圆唇元音 B、舌面前半高圆唇元音 C、舌面前半高不圆唇元音 D、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11、[u]的发音特征是() A、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B、舌面后高不圆唇元音 C、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D、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12、辅音[x]的发音特征是() A、舌面中清擦音 B、舌面前不送气清塞音 C、舌面后不送气浊塞音 D、舌根清擦音 13、辅音[η]的发音特征是() A、舌面中不送气清音 B、舌面后浊鼻音 C、舌面中浊鼻音 D、舌前中送气浊塞音 14、辅音[kh]的发音特征是() A、舌根不送气清塞音 B、舌根送气浊塞擦音 C、舌面后送气清塞音 D、舌面后不送气浊塞音 15、辅音[θ]的发音特征是() A、舌叶清擦音 B、舌叶浊擦音 C、齿间浊擦间 D、齿间清擦音 16、下列辅音类中,属于响辅音的是() A、塞音 B、半元音 C、擦音 D、塞擦音

语言学纲要(修订本)复习题

《语言学纲要》复习题 中国古代和国外语言学史 名词解释:《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广韵》《马氏文通》历史比较语言学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 简答1、《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表现的索绪尔的基本语言学思想有哪些。 2、简述功能语言学的主要学术观点。 《语言学纲要》导言 名词解释: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普通语言学 问答1、语言交际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请举例说明。 2、如何看待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3、简述语言学的分类,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4、语文学研究有哪些特征。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名词解释:语言交际工具思维 问答1、举例说明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4、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名词解释:符号符号的任意性二层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问答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由哪些因素构成。 2、为何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3、就语言符号而言,什么是形式?什么是意义?它们的相互关系有何特点? 4、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名词解释:音质元音辅音音位区别特征音素音位变体语流音变音步非音质音位语音四要素 问答1、音高和音重在汉语中是否区别意义?举例说明。 2、元音和辅音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3、举例说明什么是对立,什么是互补。 4、举例说明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5、音位与因素的区别与联系。 实践要求1、能按语音特征用国际音标注出相应的音素2、能用国际音标为汉字注音。 第四章语法 名词解释:语法语法意义语法形式语法范畴孤立语屈折语语素词尾复合词后缀 问答1、什么是词?举例说明其定义的内涵。 2、为何说组合规则是现实的,而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3、语法形式主要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答案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一、名词解释 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重(强)、音长、音质。 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 音位——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音位变体——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果它们被归并为一个音位,则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为同一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音位变体。 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指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等。例如汉语普通话声调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由音高的变化形成的而不是音质变化形成的,就是非音质音位。 区别特征——具体语言中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做该语言的区别特征。每一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区别特征。运用区别特征比较容易说清楚音位在具体语言中的特点和具体语言语音系统的组织方式。 音节——由音位组成的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 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 音步——语言的一种节奏中,语流是大致每隔两个音节就有一次小的轻重、高低、长短或松紧的交替,形成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两音节的节奏单元。这种节奏单元叫做音步。 二、填空或简答 1、画一张元音舌位图,用国际音标标出八个基本元音。 八个基本元音[i][e][ ][a][u][o][?][ɑ]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答案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知识题 1、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甲骨)文、文、(苏美尔)文、(玛雅)文、(古埃及)文等。 2、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手(象形)、泪(会意)、拖(形声)、刃(指事)、其(“其中”的“其”)(假借)。 4、简述字母文字的产生历程。 二、思考题 1、文字和图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成为文字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图画在古时候也是用来记事的一种重要方法。图画记事只是帮助记忆,传达信息的手段,有很大的随意性。只有当事人才比较清楚所表述的内容,因此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不具有文字意义。但是,图画记事较之实物记事前进了一步,是实物的替代物,有一定的象征性,概括性,能记录较复杂的内容。图画记事为文字的出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记事的图画是文字的前身,而实物记事与文字的产生没有什么关系。 判定文字系统已经产生,有三个基本的条件。 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 第三,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小图形排列的顺序不同,所反映的语言单位的排列次序也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 2、既然所有文字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为什么还有表音文字、意音文字的区

别? 语言有大大小小的单位: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它们都是大小不同的音义结合体。语言的语音层面也有大大小小的单位:音位、音节、音步等等,它们是大小不同的语音片段。文字是形体符号的系统,它也有大小不同的单位一大小不同的形体单元。任何文字系统都有一级单位对应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 比如汉文中的“方块字”和英文中的“(文字)词”。汉文中的“字”以一个方块的形体出现,几乎都对应于汉语中的音义结合体一语素。英文中的一个“词”,以前后有空格的一串字母的形体出现,对应于英语的音义结合体一词。 从这一级文字单位来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是无所谓表音文字或意音文字的区别的,因为这一级单位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 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相对应的那一级文字单位(字或文字词),还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形体单元。比如,英文的词可拆分为“字母”,汉文的方块字可拆分为“字元”(传统称为“偏旁”、“部首”),我们把所有文字的最小单元统称为“字符”。从字符的层级上看它们所对应的语言项,不同的文字的差异十分明显。英文的字符只与英语的音有关系,而与英语语词的意义无关。汉文的字符则有的与语素的意义有关,有的与语素的音有关。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可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3、表音文字又可分为哪几种重要的类型?世界上存在单纯的表意文字吗? 表音文字,又叫做“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它们的最小文字单位一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可以分为: 音位文字: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如阿拉伯文。 音节文字: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如日本的假名。 4、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哪些共同特点? 世界上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献的自源文字有四种: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文字、埃及地区的埃及古文字、中国中原地区的甲骨文和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早期的自源文字都是不完善的意音文字,字形的象形程度也都很高。早期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和中国甲骨文中都有很多跟实物形体相像的图形,用来表示现实中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三章)

第三章语音 1.什么是语音?怎样认识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符号,而符号的构成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语言就是一种符号,语音就是语言符号得以存在的形式,它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通过人的发音体―声带的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产生音波,再扩散开来,传到别人的耳朵中,再还原成语音,并与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定的意义结合起来,就理解了对方所说的话语的意义。这就是交际表达与接受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人类的交际过程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这样五个阶段,详见导言部分)所以,语音又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它不但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而且必须代表意义,否则,也不是语音。 2.语音可以分哪些单位? 要进一步认识人类语音的特点,我们进一步把人类语言的语音系统切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进行研究。一般把语音单位分成音节和音素来研究。 1)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它是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往下切分,就是音素。一个音素只有一个发音动作,发音动作改变了,发音器官的形状改变了,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 3.为什么说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

人们说话,要发出一连串的音,这些是人的发音器官连续活动产生出来的,像一股水流,我们把这一连串音称之为语流。把语流中的音按音质(音色)来切分,分到不能再分的时候,这个最小单位的音就是音素。因此,音素是人类语音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单位。 音素的划分是分辨语音和分析语音的基本步骤,也是字母拼音的基础。 4.音素和字母有什么区别? 音素不同于字是很明显的,要注意的是音素也不同于字母。两者的区别如下: 1)字母是书写的最小单位,而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 2)通常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如汉语中:(d)-[t], (t)-[t?], (n)-[n], (l)-[l]等。但如果字母不够用的话,就以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 3)可以用同一个字母表示几个不同的音素。 附:普通话音素表 5.什么是音标?汉语拼音是不是音标,为什么?

语言学概论

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3、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梵语。 4、文字、音韵、训诂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5、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7、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8、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和规则组装起来的。 9、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10、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11、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12、语言系统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1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4、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第三章) 一、填空 1、语音的自然属性包括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 2、国际音标遵守音素和音标一个对应一个的原则。 3、音位变体分条件变体、自由变体两种。 4、汉语的调位可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 5、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圆唇与否、舌位高低、舌位的前后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6、辅音的发音特点是由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决定的。 《语言学概论》练习6参考答案(第七章语言演变与分化) 一、填空 1、社会和交际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2、语言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它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反应也最灵敏。 3、社会方言的差异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引人注目的还是一部分用词的不同。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术语、阶层方言。 4、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地域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 5、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6、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分布最广、研究得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是印欧语系。 7、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环境学原理

环境学原理 2005环境学原理 1、臭氧层存在的意义、形式和破坏机理,举例说 明。 2、分析POPS特征及生态效应 3、比较国民经济核算与绿色GDP不同点 4、论述我国流域环境问题及策略 5、举例说明复合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6、简述跨流域水资源环境管理面临的环境问题 7、举例论述水环境监测方案制定的程序与原则 8、论述环境危机的类型与实质 2006环境学原理 一、简述题 1. 资源耗竭型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2. 环境科学思想方法的整体性原则 3. 生态城市环境管理基本原则 4. 清洁生产法与审计 5. 中国农村主要环境问题 6.环境物理污染类型与危害 二、论述题(任选两题) 1. 试述中国十一五期间面临的主要环境危机与对策 2. 以松花江为例,论述流域环境污染扩散涉及的环境学基本原理 3. 试述环境影响评价法对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 4. 以你周围环境问题和实际工作的实例,论述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及其保障条件 2007环境学原理 一、简答 1.阐述下垫面形状改变的环境效应 2.环境安全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3.分析植被覆盖率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 4.举例说明流域/区域环境污染监测布点原则 二、论述(任选两题) 1.论述点源与面源的异同点与控制对策 2.论述地球不同圈层中环境污染扩散与转化规律3.通过1-2个实例阐述中国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中适用的环境学原理 2008环境学原理 一、简述1. 城市地表径流的初降雨效应 2. 河口环境污染监测指标与选取原则 3. 循环经济基本原则规划要点与技术路线 4. 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承载力辨析 二、论述题(5必答,1-4任选其一) 1. 论述流域非点源污染形成机理 2. 阐述POPs典型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3. 近年来中国进入重大环境事故频发,请分析其规律、本质并提出对策。 4. 试论述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领域1-2个热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5. 结合你的专业背景,分析2008年初南方冰雪灾害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应对方案(格式按照科技论文写,题目自拟,包括中英文摘要和论文框架) 2010环境学原理 一简述题 1.根据循环经济学原理,中国节能减排政策。 2.根据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简述环境监测面临的挑战。 3.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简述流域上下游的生态补偿。 4.根据北京现在的大气环境质量,简述奥运后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 二论述题 1.从哥本哈根会议后,论述中国面临的碳减排的挑战。 2.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写一篇中英文综述。 3.论述下1-2个环境科学难题。 2011环境学原理 一、简答题(4小题,任选2题,共40分) 1、根据循环经济的原理,分析企业清洁生产的关键 2、根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分析环境监测如何保障公众安全 3、? 4、? 二、论述题(4小题,任选2题,共60分) 1、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分析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领域1-2个难题; 2、展望中国十二五期间的环境风险。 3、? 4、?

环境科学原理

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第二篇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篇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四篇环境伦理观 第五篇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 第六篇清洁生产 第七篇环境与健康 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胡善风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任何事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人类与其生存发展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各学科的关注。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新的出路。上世纪40年代英国环境学家 A.莱奥伯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要重新确定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指出人类应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大自然中平等的成员。1972年6月,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强调了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人类即能开发利用大自然,就应当设法保护、治理大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共同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和其存在的意义,不再以人的需要取向为判别各种事物价值和效用的依据,而应以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判别依据。这就进一步要求人们在思想道德层面上进行变革。 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出现和逐渐加重,关于环境伦理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但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将伦理道德的视野扩展到了自然,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补充和升华。传统伦理道德只注意到了人对社会的依赖,而环境伦理则考虑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是对人类生存的社会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的双重关照。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制度、政策上的改变,需要法律的约束,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运用环境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人们内心的信念,运用环境道德的规范和原则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语言学纲要各章名词解释

导言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之。 *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语文学。 *语言本身的构造很复杂,对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语言、词汇和语义、语法三个部分。 *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瞬间的事情,但却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果借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这一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第一章 *语言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把说话中反复使用的材料和规则找出来,把那些隐藏在无数话语中的坚守不见尾的语言找出来,使它的整体和每一片鳞甲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当然是复杂细致的任务。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可以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字符号,化学公式等。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要动嘴,而且要面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会参加进来。(非语言:手、眼神) *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的各组民族不同的。 *为什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语言是最灵活的,最方便的,信息量最大的,所以是最重要的。语言是组成社会不可少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要靠语言来维持。 2、语言是为满足人类交际的组要而产生的,其他动物是没有的。 3、其他的交际工具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基础上的语言或语言成分的代用品,而且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 第二章 *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约定俗成、重复使用。语言符号的特点是: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装置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语言必须是一种经济有效而又富于弹性和灵活性的装置。这装置的重要特点就是分层。 *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的数目虽然只有几十个却能构成数目众多的组合,这些组合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氛围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意义在这里被装进形式的口袋,成了音义结合的最小的符号。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两种最根本关系。 第三章 *音素:是从音节中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 *音标: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国际音标:是国际语言协会于1888年制定的并开始使用的一套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 *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由发音学---音响学---听觉语音学三门学科加以研究,标志着人们研究语言的的进展过程。三个环节,三个方面,三门学科的研究都是自然科学和语言学的交界领域,都要利用大量的实验手段。生理、物理、心理的研究可以说是语音的自然属性的研究。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是什么? 1、气流是否受阻,发元音气流不受阻,辅音受阻。 2、发音器官紧张状况。发元音时各器官的各部分都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特别紧张。 3、气流强弱不同,发元音气流弱,发辅音气流强。 *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的分析对拼音文字的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七章语言的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和分化 一、名词解释 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地域方言——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亲属方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 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有强烈的(排他性)。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法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变化的原动力。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再如,捷克斯洛伐克,原来讲捷克语,后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捷克仍然讲捷克语,而斯洛伐克则讲斯洛伐克语。其实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而已。由此可见,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如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汉语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词语。如“电脑、彩电、股票、网络、手机、网友、网迷、网吧、黑客、电子邮件、沙发、巧克力、特区、抢滩、VCD、DVD”等一大批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 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 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1.7《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解: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工程、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与构建工程以及其它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某室内空气中03的浓度是0.08 X10-6(体积分数),求: (1)在1.013 X05Pa、25C下,用口g/n3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 X05Pa和15C下,0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最新语言学纲要期末考试题

A卷 一,简答 1,什么是辅音?辅音又叫“子音”,是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形成的音。 辅音的差异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辅音音色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辅音(b)和辅音(P)的差异是什么?发音方法不同:他们都是塞、轻音,但由于克服阻碍及气流强弱的不同,故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b)呼出气流弱,因此是不送气,例如:包、斑、白、拔;(p)呼出气流强,因此是不送气,例如:爬、跑、拍。 2,从语言分化的角度谈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的联系与区别?(PPT上第七章最后一页)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是语言随社会分化而分化的结果。这三种语言现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主要是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因素而造成了某些词语的不一致,因此,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而语音、语法方面的差别则比较小。而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除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之外,但它在词汇、语法上也存在着一系列差别,所以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往往是系统的,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从一种语言的方言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和原来同一共同语下面的其它方言之间形成亲属语言的关系,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2、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关系: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单一社会如果在地域上的分化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的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如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仍属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就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虽有过分裂的历史,但统一却是主流,是长期的。而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最终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原来都是拉丁语的方言,但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地不仅在经济上彼此隔离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最终形成了具有亲属语言关系的独立的语言。 3,什么是语言的谱系分类?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哪些主要谱系? 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以母语使用人口排列: 1. 印欧语系 46%(欧洲、北美洲大部份地区、西南亚到南亚) 2. 汉藏语系 21%(东亚) 3. 尼日尔-刚果语系 6.4%(撒哈拉以南非洲) 4. 亚非语系 6.0%,旧称闪含语系(北非到非洲之角、西南亚) 5. 南岛语系 5.9%(大洋洲、马达加斯加、东南亚) 6. 达罗毗荼语系(南亚) 7. 阿尔泰语系(中亚,有争议,有说法为突厥语族和日本语系分别为第7和第8位)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笔记.

Chapter 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历史语言学 1.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研究语言变化的目的和意义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anguages and human linguistic competence. Researches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shed light on prehistoric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connections of earlier and later variants of the same language,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kinship pattern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also enables us to determine how non-linguistic factors, such as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teract over time to trigger linguistic change. 研究语言变化对于理解人类语言和人类的语言能力极其重要。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揭示语言变化的史前发展和同一语言早期和后期变体自己的联系,为不同语言的亲缘关系提供线索。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还可以使我们对非语言的因素,如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等在语言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更深的认识。 2.The nature of language change 语言变化的本质 All living languages change with time. Unless a language is no longer spoken by the general public of a society, such as Latin, its change is inevitable. As a general rule, language change is universal, continuous and,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regular and systematic. Language change is extensive, taking place in virtually all aspects of the grammar. Although language change is universal, inevitable, and in some cases, vigorous, it is never an overnight occurrence. Language development may be regarded as linguistic evolution from one stage to another. 所有尚在使用的语言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语言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语言变化是普遍的、连续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规则的和系统的。语言变化涉及语法系统的各大组成部分。在语言演变过程中,词汇和语法规则有的消亡了,有的诞生了,有的是外借的,有的则转化了其意义或功能。 尽管语言变化是普遍的,必然的,有时甚至是显著的,但语言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其变化是同代人所不易察觉的。 语言的发展可以看作是语言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3.Major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英语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 a)Old English (450-1100) 古英语阶段 b)Middle English (1100-1500) 中古英语阶段 c)Modern English (1500-今) 现代英语阶段 Most Modern English speakers find Middle English only partially comprehensible, and Old English simply unintelligible, just like a foreign language hardly recognizable as the native language they speak. 大多数现代英语的使用者发现,对于他们来说,中古英语只能部分地被理解,古英语则如外语一般,简直不可理解。 Old English dates back to the mid-fifth century when Anglo-Saxons invaded the British Isles from northern Europe. Middle English began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Norman French invaders in England. Middle English had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Norman French i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Modern English is separated with Middle English with European renaissance movement.

语言学概论 第七章 词汇

第七章词汇 第一节词汇 1、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全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 思考:为什么词汇里包括固定短语? 固定短语有成语\谚语\惯用语等,它们是词的等价物. 原因: 1结构具有凝固性. 固定短语虽然是由几个词组成的,但不能随便拆开或改变,是造句的最小单位. 2意义具有整体性. 固定短语和词一样,它的意义不等于组成单位意义的简单相加. 3功能相当于词. 2、区分词和词汇 一定要把“词”和“词汇”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词汇是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它就不是单指个别的词语,而是指词的集合。从网上对1999年到2002年共四年的《人民日报》中的“词汇”一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共检索出包含“词汇”的用例172例,使用规范的例句只有45个。 应当指出的是,“词汇”作为语言学专业术语,其内涵也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指一种语言中所有词和定短语的总和,如“汉语词汇”、“俄语词汇”等;它可以指词汇的下位类型,如“方言词汇”、“科技词汇”、“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儿女英雄传》的词汇”、“少儿词汇”、“鲁迅的词汇”、“莎士比亚的词汇”等。 但不论其内涵如何,词汇只能指许多词语的总和,不能单指一个词。 而《人民日报》中更常见的是把“词汇”误作个体名词使用,这样的用法竟达127例,占到了全部用例的74%。 这些误用,共包括了三种类型。 第一、“词汇”指的是词 自从1996年英国科学家克隆出绵羊“多利”以来,克隆已不再是个陌生的词汇。 (《克隆人再起波澜》2002,12,29) 在涉及国际问题的文章和谈话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专门词汇恐怕是“恐怖主义”和“反恐”。(《一年纷纭看世界》2002,12,19) 第二、“词汇”指的是短语 在广西,“西南出海大通道”这个词汇,出现在80年代后期。(《广西建成大通道》1999,9,23) 戈文在度蜜月时结识了两名南非共产党员,“人民的力量”和“革命推翻暴政和压迫”等词汇在他的脑海里打下了深刻的印记。(《乌姆·戈弗的传奇人生》2001,11,30) 第三、“词汇”指的是句子

《语言学纲要》(作者:叶蜚声、徐通锵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分化 总结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分化 第一节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外部原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与运用之中。没有文字保护语言的遗迹,它早就小时多的无影无踪。活语言总是在缓慢的变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中的词汇在逐渐更替。 1、同一个社会在历史的进程中有可能会分化为不同的社团或社会,不同的社团或社会在历史的进程中又有可能彼此接触以致统一;社会的分化、接触、统一会相应的引起语言的分化、接触、统一。(社会发展) 2、人们在用语言交际的时候,为了引起对方更多的注意,常常换用一些“新鲜”说法,由此引发词汇或用法的变化。(人际交往) 总之: (1)同一个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化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发展; (2)社会的分化、接触或统一必然会造成语言相应的变化; (3)人与人交流时的创新要求,省力要求也必然会使得语言变化和调整。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内部原因) 1、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收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或由于孩子学话的偏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2、语言中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总之,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社会和交际是语言演变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语言究竟如何变化,还是取决于语言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它决定着每一个语言演变的特殊方向。 三、语言演变的特点 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渐变性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地促进语言发生变化。 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2、不平衡性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与社会的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最直接的是词汇,也即词汇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就稳定得多。他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同时,在词汇、语音的内部,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语言词汇的变化虽然灵敏,但它的基础仍然非常稳固。表现: 1、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反应交际中最常用的基本概念,它是不容易起变化的。 2、除了从外语中介入的成分以外,构造新词所用的材料几乎都是语言中古已有之的成分,构成新词的格式也是语言中现成的格式。 词汇演变既灵敏又稳固的两个方面,一般词汇变化快而基本词汇和构词法变化慢。即使词汇发生急剧的演变,也不会对音位系统那个产生明显的影响,或者说不会很快地带来影响。也即,语音子系统音位及其聚合格局的变化很慢,相对稳固。

环境学原理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生物圈指地球表层中生物栖居的范围,包括生物本身以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中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典型的如森林、灌丛、草原、湿地和海洋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不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着独特的生存和繁衍的条件。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有四大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物质,在这四大角色的作用下,整个生态系统始终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交流。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圈的稳态。那么,生物圈为什么能够维持自身的稳态呢? 首先,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够利用的化学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第二,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生物圈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极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生物圈可以说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第三,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会使植物加强光合作用,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一种生物绝灭后,生物圈中起相同作用的其他生物就会取代它的位置;某种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时,有关植物种群和天敌种群的数量也随之变化,从而使这种动物种群的数量得到控制。 生物圈虽然具有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活动在许多方面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已经超过这种限度,对生物圈的稳态构成严重威胁。 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与生物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历史。人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都要从生物圈中获得,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