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节日中文化因素

传统节日中文化因素

传统节日中文化因素
传统节日中文化因素

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因素

17030556朱羿霖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礼仪更为重要。

例如近期即将迎来的端午节。“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公园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在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说起屈原我们就能想起端午节,脑海里就会出现赛龙舟,吃粽子的画面。然而节日中蕴含的文化礼仪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端午节虽然在屈原之前就有,但自从那一年五月五日,屈原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从此,端午节就成了纪念我们伟大英雄的节日了。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端午节还有许多民俗活动。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然而现在又有多少国人继续尊崇其中的文化礼仪呢?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

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吃着香甜的粽子,厚植对家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也能够激励我们扛起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担当。每一个节日,每一个文化都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过来的,我们应该用心去发扬和传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珍贵财富。

与爱同行----幼儿园传统文化节日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与爱同行” ———幼儿园传统文化节日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提到幼儿园课程在座的各位都不陌生,当代的幼儿园课程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园现在开设的现有课程就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幼儿多元能力探索课程、蒙氏课程、礼仪课程、亲子课程、托班课程、准妈妈胎教课程、特色班选修课程(舞蹈、爵士鼓、戏曲、美术、跆拳道、轮滑、奥尔夫、逻辑狗思维训练、口语训练、茶道表演、幼儿模特表演等)。这么多异彩纷呈的课程都是我们引入的成熟的课程,在此不再赘述。今天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们的园本特色课程—传统节日教育特色课程,该课程研究从2008年至今历时三年,通过我们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已初具雏形。下面我就和大家来谈一谈: 一、选择传统节日教育特色教育课程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年龄小,可塑性强,正是形成各种观念、习惯的良好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来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幼儿园及家庭重智轻德的教育愈演愈烈,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理”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许多教师经常发出无奈的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教育了”。无论家庭还是幼儿园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目前青少年罪犯在罪犯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存在着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20岁以下罪犯已达到罪犯总数的三分

之一强。因琐事跳楼轻生的事件有之,简单的自我服务意识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的有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教育,智力的开发,缺乏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存在严重的德育教育的缺失。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是儿童接受情感刺激的敏感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期。幼儿正是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逐渐掌握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该时期的幼儿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都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传统文化节日以其独有的特点存在于儿童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是儿童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以每年一循环的方式反复出现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之中。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选择传统节日教育课程做为我们的园本特色课程,并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有机地将传统文化节日的内容与新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和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既丰富了幼儿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也对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二、传统节日教育特色课程的核心理念 课程理念是我们对课程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包括课程框架设计思路的确立,课程

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节日的发扬和传承

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节日的发扬和传承 城市学院082班严春兰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中地展现了各个阶段的含义,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中国历史悠久,所蕴育的节日活动十分多采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个别的节日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传统节日,即是一个名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对传统文化情感的集中表达。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进入,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现在很多人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显得很冷淡,甚至忽略或者忘记了很多传统节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往往被元宵、粽子、月饼等食品所代表,对于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传递出的民族精神,大家却知之甚少。”王习三委员的一席话,表达了他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关注 传统节日内涵深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特定时间的集中体现。 把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假日,显示出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利用好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传递民族精神。首先,要在全社会对传统节日进行宣传,让

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神圣和最重要的日子,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处在于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寄托了对来年的祝福与希望。 我国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高,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远的民族性,即使受到国外文化因素的入侵,其影响也不可磨灭,它 己渗入到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以和为贵。“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 嫌简不嫌虚。”清朝形容宋代首都东京过节时:“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这里“片子飞”说的就是达官贵人们一到春节,就四处 发“片子”,相互拜年送祝福,体现了和和气气的节日气氛。一般 来说,在节日期间,很多的矛盾和争执都被搁置下来,就算是宿敌,在此时此刻都会道一声节日快乐的祝福,都不想破坏节日气氛,这 便是节日带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四、重血缘。中国是一个重血缘、亲缘关系的、以宗姓家族为基本社会结构的国家。在封建的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以及 以儒家仁义道德为信念,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 伦理本位的价值观。[5]宗族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 人有很强的家族观念,重视家族之间的情谊和血亲联系。正所谓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因此在重大节日和活动事,家庭成员 都要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所以在如此重要的春节,以血缘为基 础的家族都要团聚在一起,加深情谊。 感受中国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

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革,增加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的内容,尽量呈现生动的史实市直各半年股市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和时代要求。 重视社会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中的作用。在社会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地啊宁,报纸等传媒严肃的,有责任感的拂去瑞东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 3.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做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和理解程度,往往净想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学认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 ① 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2,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另外,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间文艺,如祭神神词、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 1.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美满:贵和尚美 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如:通过团拜、探亲等仪式活动密切了与周围人的关系;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赛的开展,释放内心的情感、期望,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从而使这里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高中语文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个人整理修改版)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夕英文名Chinese New Year's Eve 别称:大年夜、除夜、岁除 节日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节日起源除旧布

新、祭祀祖先 节日活动:清扫庭舍、贴年红、祭祖、守岁 节日饮食:年夜饭 节日意义:除旧布新,迎祖宗回家过年起源时间先秦时期 风俗习惯 ?年夜饭?贴年红?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压岁钱 节日禁忌 1、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19] 2、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务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20]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随地便溺。据说这样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就会降祸于人。[20] 4 、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5、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 6、忌说不吉利的字眼。 7、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典故传说 夕的传说?七郎射夕?熬年守岁?春联门神 二、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文名春节英文名Spring Festival 别称新春、年节、新禧、岁首、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华人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 4 月 5 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 1/ 13

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应重视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棕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传统文化节日

传统文化节日 阅读精选(1):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 阅读精选(2): 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2、元旦。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透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4、寒食节。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出现的节日。 5、清明节。农历四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我国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

育活动的的习俗。 6、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每年五月五,人们都会以吃粽子或赛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 7、七夕情人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也叫“乞巧”。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8、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不仅仅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有关,据说还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系,所以能够广为流传。 9、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重阳节为团圆的节日。 10、腊八节。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11、小年。腊月二十三,又叫“灶王爷升天”。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进行扫房,清理家用品,准备过年。 12、立春。在有些地区将立春作为一个节日,每年立春吃萝卜。 13、立冬。在有些地区将立冬作为一个节日,每年立冬吃饺子。 阅读精选(3): 3月5日是元宵节,烟台市城乡,大街小巷,人们兴高采烈,纷纷走向街头,以扭秧歌、跑旱船、舞龙、舞狮、猜灯谜、看花灯等多种形式,欢庆元宵佳节,在喜庆热闹的气氛中过了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

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构成了很大一部分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节日中,传统文化也得到最大的体现。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春节,也最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春节时,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不过还是有一些相同的,比如春节时,大多数地方都会吃“元宵”,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当然其实元宵会一直吃到元宵节。 另外在春节时,大多数人家都会贴春联。春联都是红色的,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额外提到一点,传统贴春联是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也是从右向左读,不过新中国成立后,阅读习惯改变了,所以上左下右也可以,横批也变成从左到右,但如果两种混用,就显得不太文明了。 关于春节,还有一个传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这就是过年的来历了。 除了春节之外,中国还有许多的传统节日。而每一个不同的节日,也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内涵。显然只注意春节一个传统节日是不够的。下面我就举两个例子来探讨一下。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名老人节、登高节。在《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故名曰“重阳节”。这是其中的一个传统文化。此外,重阳节本是在秋收之后祭祀天帝、祭祖的节日,在先秦之前就已有源头可寻。而其的目的是为了感谢天帝与祖先的恩德,并保佑年年可得丰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代的诸多活动都是围绕着农业与丰收进行的。而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从这时起,重阳节有了求寿之俗,这也是从先秦庆祝丰收的习俗之中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诗《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从这之中可以看出从那时起就有了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求长寿、重视孝道的传统文化,而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衍生出了尊老爱幼等一系列传统文化。重阳节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有开始时候庆祝丰收的寓意了,而更多的变成了一个孝敬长辈的节日。从中可以发现,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农业及丰收的重视程度已经不如精神层面上的尊老与孝道了,可见传统文化与社会水平息息相关,但有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却能长久地保存下来,可能这种意识与感觉越来越弱,但精华的所在永远不会消失。 我相信传统节日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会随着人们认知水平及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八讲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 (2)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1)培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制作PPT、演示汇报材料的能力。 (2)培养在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珍视传统节日文化。 (2)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使命感。 二、教学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是重要的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之一。教学过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坚持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通过设置课前预习,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空间。教学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2、学生分析 运动员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但是,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因此,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节日习俗走向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全面、准确和理性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使命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 2、难点:传统节日的物质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总结分析传统节日的物质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内涵。 五、教学过程和安排 一、案例导入:(3分钟) 2005年韩国“端午申遗”案例:2005年,韩国以“端午祭”向联合国申请“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并得到批准。中国的端午节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其实,端午节早传到韩国,韩国端午放假早成定例,江原道江陵市每年端午举行“端午祭”庆典(有兴趣的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制作PPT,班级交流: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大全 春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元宵节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2008年6月14日,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县,山西省柳林县,河北省蔚县,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泉州市、晋江市、仙游县、连城县,甘肃省永昌县,青海省乐都县申报的元宵节(敛巧饭习俗、九曲黄河阵灯俗、柳林盘子会、蔚县拜灯山习俗、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泉州闹元宵习俗、闽台东石灯俗、枫亭元宵游灯习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永昌县卍字灯俗、九曲黄河灯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2014年12月3日,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北省滦平县,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浙江省宁海县,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陕西省彬县申报的元宵节(千军台庄户幡会、抡花、河上龙灯胜会、前童元宵行会、淄博花灯会、彬县灯山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华夏子孙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着民族的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的美德和精神。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传承之本。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生动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今天,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

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厚重而多彩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 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岁时节令一经确立,一些特别的日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节日习俗事项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和 思想内涵,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而且节日习俗很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 可观性的特征。下文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春节的文化教案,希望能帮助 大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2.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3.学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培养问题思考和探究的习惯。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及象征意义。 难点:感受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其传承与发展及文化的多元性。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首诗,你知道是描写的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展示你的答案! 二、学习春节风俗 师:春节时我国传统节日,各个地区在春节时都有不同的习俗,那我们淮海地 区在春节时,又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同学们有兴趣吗? 1、干干净净迎新年 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我们淮海地区跟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淮海地区在哪一天进行扫尘迎新年呢?它有什么典故呢? 老师这有几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看我们装点一新的农家小院是什么样子? 2、红红火火闹新年 看了刚才的图片,你在小院的大门上都看到什么了?它好看吗?那为什么要贴这 些东西呢?原来它有好多典故的,下面就听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 (1)倒贴“福”字 (2)贴门神 (3)动手做一做,你能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设计几幅春联吗,也让老人们高兴高兴。 3、平平安安守新年 除夕之夜,你们家都会做些什么呢,请大家交流交流,然后,给大家汇报汇报,看看大家有相同点吗?(畅所欲言) 守岁,包饺子,放爆竹,看春节晚会,打牌,聊天……同学们,你们家都是这样 过春节的吗? 说一说:你放过爆竹吗?放鞭炮时很危险,都要注意些什么呢? 4、团团圆圆大拜年 过年时,在大年初一你们都干些什么呢?拜年时你得到压岁钱了吗? 关于拜年和压岁钱,老师还有两个典故呢,下面听老师讲一讲。 想一想:你得到了压岁钱,,是怎样合理地使用压岁钱的呢?相互交流,请各小 组派代表来讲一讲。 三、活动与探究 1、请结合你的经验设计一个最佳的欢度春节方案: 请设计一个最具创意的过节方案。

“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主题 班会教案 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8916628181.html, 一、班会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活得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二、班会准备: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三、班会过程: 主持人上场 男1、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闪烁的明珠。 女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 男1、五年五班“了解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主题班会(合)现在开始! 女1、请班长宣布班会目的: 男1:同学们,看完刚才的舞蹈,是不是觉得特别喜庆吉祥?过年的感觉扑面而来。

女:对,寒假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团圆美满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呢?(春节) 男1:按照时间的先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我们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就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男1:请第一小组来介绍春节的习俗。(每个同学走上台挂上春节的灯笼) ①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民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叫作“年”。它住在海底,每年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怎么才能让它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②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

传统节日春节教案

传统节日春节教案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节日习俗事项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和思想内涵,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而且节日习俗很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可观性的特征。下文为大家的是关于春节的文化教案,希望能帮助大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2.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3.学习收集、、分析资料,培养问题思考和探究的习惯。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及象征意义。 难点:感受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其传承与发展及文化的多元性。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首诗,你知道是描写的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展示你的答案!

二、学习春节风俗 师:春节时我国传统节日,各个地区在春节时都有不同的习俗,那我们淮海地区在春节时,又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同学们有兴趣吗? 1、干干净净迎新年 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我们淮海地区跟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淮海地区在哪一天进行扫尘迎新年呢?它有什么典故呢? 老师这有几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看我们装点一新的农家小院是什么样子? 2、红红火火闹新年 看了刚才的图片,你在小院的大门上都看到什么了?它好看吗?那为什么要贴这些东西呢?原来它有好多典故的,下面就听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 (1)倒贴“福”字 (2)贴门神 (3)动手做一做,你能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设计几幅春联吗,也让老人们高兴高兴。 3、平平安安守新年 除夕之夜,你们家都会做些什么呢,请大家交流交流,然后,给大家汇报汇报,看看大家有相同点吗?(畅所欲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