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弈规则

博弈规则

博弈规则
博弈规则

博弈规则

解读中国历史上的进退之道

第一章:困境中弱者的选择

人类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从动物状态走出来的人是自私的。每个自私的人在交往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选择而产生的结果正是一种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基本的模式,这一模式代表了处于相同困境状态下,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几种选择,最后必将背叛其他人,作出最利于自己选择的一种情况。

“囚徒困境”包含了几个基本的预设前提:处于困境下,各方都不知道别人的选择,因而只能猜测;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做出选择:他们与困境之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关系,即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左右局势,只能在困境的局势下想办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损失最小。这就是一种弱者的选择。

当然,这只是一种博弈论的模型,具体到现实领域,没有哪个具体的事件是完全符合“囚徒困境”的模型的。但是,这种“弱者对损失最小化的选择”的基本精神却是存在的。比如篡改诏书、拥胡亥继位的宦官赵高,其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让扶苏继位的话,他就面临或被流放、或被杀身的危险。这时的赵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那么,为保全自己,使自己的损失最小化,他的最优选择就是——拥立一个

对自己有利的皇帝。这就是囚徒困境中弱者的选择。

1 借力谋权的生存之路

2 为谋长利而改诏书

3 残暴之徒的最终下场

4 为保全自己而陷害太子

5 绝境中的反抗

6 小不忍则乱大谋

7 出类拔萃,惹祸上身

8 惨遭迫害的士大夫

9 跳出困境的卑劣手段

10 采用缓兵之策是弱者的最好选择

第二章:弱者冲突中的进与退

试图有两只公鸡遇到一起,每只公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只公鸡则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打

个平手;如果自己不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如果两只公鸡都前进,那么则两败俱伤。因此,对每只公鸡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

然而,现实未必都如人们所愿。当两只公鸡对峙时,关键就是在双方力量对比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如何猜测到对方的策略,从而制定出能够克制对方的策略来获得胜利。这一点,历史上的萧何自污以免灾的故事则是最好的例证。当刘邦这只强势的公鸡对萧何的仁义之举产生猜忌的时候,聪明的萧何马上以不义来自污,从而打消了刘邦的顾忌。用名誉上的一点小小损失换取可贵的生命,这正是斗鸡博弈中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围绕着这个根本性的原则,在具体的模式下,进行自己的策略选择,或者是一方失败一方胜利,关键就在于策略的运用和运用策略能为自己带来的利益程度。

第三章:信息资源决定胜负

信息是博弈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能否完全掌握、信息掌握的真实与否都对博弈胜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博弈中,信息是一个变量,如果对信息能够完全掌握的话,那么就能选出最合理的应对策略;相反,如果不能掌握全部的信息,那么只能靠自己所掌握的部分信息,按照归纳或者演绎的办法,自己去推测那些未知信息的情况,从而进行策略选择。显然,猜测的成分越大,博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就越差。

对信息的掌握不同,就会导致博弈中策略选择的变化。正因为信息在博弈中的重要性,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里面,一提到战争,往往有一种角色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探子”、“探马”。如何去掌握更多的信息,并且制造出假信息迷惑对手,是博弈中的重要内容。

郑庄公寤生在与其母武姜、其弟共叔段的博弈中,正是利用了假象迷惑对手。郑庄公表面上答应他们的要求,并对他们意图谋反的行为装作不相信,使他们更加明目张胆。而郑庄公却暗中派人查访,掌握了他们的更多谋反证据,并让他们的罪行天下皆知,最终使其讨伐其弟、关押其母的行为有理有据。

有上例我们也可发现,要实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目的,一方面要掌握对方的真实信息,同时要防止对方掌握我方的真实信息。

第四章

小投资大收益的赌徒逻辑

对于赌徒来说,大多数的想法都是希望用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是经常出现的。绝大多数的赌徒游戏其实都是一样,背后逻辑很简单:长期来说,你几乎肯定会输不过在游戏过程中,也许会有领先的机会,因此如果策略过头,也许可以在领先时收手。

但多数情况是,一当他领先之后,继续赢的欲望便会诱使他再一次下注,于是一个赌徒便出现了。而赌徒所玩的是一个必输的游戏,因为对于一个投机者而言,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虽然投机者成功的几率非常低,但历史上的投机者却不少,他们当中的是政治投机者。像西汉时的王莽,其谦恭、俭朴、孝顺等所有的美德,只不过是其豪赌心理的虚假掩饰,他真正的目的是篡位窃国。然而,其违逆时势,不得人心的行为,最终使其在这场赌局中满盘皆输,甚至丢了性命。

在政治上押宝,是一种风险性极高的赌博行为,因为赌博者押上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可能是比金钱更宝贵的生命。

第五章

依靠诚信还是破坏诚信

诚信是合作的基础。但一般而言,诚信只是博弈各方在一定形势下的权宜之计,一旦博弈任何一方的实力发生改变,处于强势的博弈方就会抛弃诚信,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西方所说的: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点,从曾国藩身上便可知一二。

曾国藩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与何桂清集团产生了激烈的派系斗争。为了彻底铲除何桂清集团的实力,曾国藩使尽了政治手腕,完全不顾同僚之谊,最终将何桂清送上断头台。由此可见,在利字面前,处处以诚字教人的曾国藩也不可免俗。

无论是合作性博弈还是非合作性博弈,人们都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去执行。所以,最终是靠诚信得利还是抛弃诚信得利,其决定性因素是其利益的期望值。

第六章

秩序原则的延续与突破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政治传统就是建立严格的秩序原则,凡事都用秩序原则来作为衡量标准。遵循一种秩序原则,就是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各方共同建立一个相互之间的平衡。

如果有人单方面地改变了自己的地位,那么整个平衡都要被打破,不到自己能够绝对掌握局势的时候,如果贸然打破平衡,势必要受到其他各方的群起围攻。所以,遵循一个秩序,既是维护他人,也是保护自己。同样,在实力足以改变这种平衡的时候,原有的这种共同建立秩序的合作性博弈也就要被非合作性博弈所取代,朝着建立一个新秩序的目标而行动了。明成祖朱棣取代建文帝,便是对太祖朱元璋所建立的继位秩序的冲击。

建文帝的削藩之举使燕王朱棣更加大了他取皇侄天下而代之的野心。经过四年的争战,实力较强的朱棣终于夺取了天下,打破了当初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传位长子、长子死后传位长孙的制度,从此一个新的排队规则成立了。

第七章

谁是规则的制定者

博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竞赛,有竞赛存在,规则就难以避免。

规则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乡规民约、礼节、学生守则、收费条例、商业合同、职业操守、道德观念、法律规范、社会制度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道德与法律。道德的覆盖面广,约束力弱,而法律的覆盖面小,约束力强。

每一种道德和法律都是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博弈的情形下发生的,道德和法律要得到落实,真正起到平衡各方的作用,最好的方法本来就是把他们公之于众,让大家有目共睹,这样大家都依照规则办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就能使博弈双方都能够在公共规则下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

但,规则往往是由强者制定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他们把大部分的规则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至于博弈对手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于是利益则永远为强者所占用了。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就是统治者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威胁,而逐渐形成的一条历史规则,刘邦杀韩信、康熙杀鳌拜皆是如此。

风险感知研究中的心理测量范式

风险感知研究中的心理测量范式 伍麟张璇 2012-9-19 14:20:37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期 【内容提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风险因素空前增加,风险类型不断变化,风险危害程度激增。人们生存意识空前自我反省,在不断博弈、挣扎和冲突过程中修正发展的路线和方向。心理测量范式是风险感知的心理学探索中最有影响的方法论技术和研究取向。它倡导通过表达性偏好的风险研究方法,描述风险的主观属性,解释风险感知的各类差异。在几十年发展中,心理测量范式进行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技术拓展以及相关研究主题内容的深化。心理测量范式的理论空间仍有待加强,应该在更加全面理解风险感知性质的基础之上,充分实现有效的风险沟通。 【关键词】风险风险感知心理测量范式 风险是现代社会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大到人类命运,小至个人事务,风险无时无刻地不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联。学术界、社会各方对风险问题高度关注,“风险”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玛丽·道格拉斯认为风险是现代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集合。(Douglas,1985)詹姆斯·梭特则提出风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管理的基本方面。(Short,1987)风险研究的迅速发展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又满足了时代的要求。“随着保罗·斯洛维克(Paul Slovic)和他同事们在20 世纪70年代进行的开拓性研究,近几十年来,关于风险感知的研究快速增长。”(Gillian Hawkes& Gene Rowe,2008)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是风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同时又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从宏观的政府决策到微观的个体行为都与风险感知息息相关。英国皇家学会1992年提出风险感知的经典定义,把风险感知定义为涉及“人们对危险和收益的信念、态度、判断和情绪,以

囚徒困境博弈的行为博弈均衡分析

囚徒困境博弈的行为博弈均衡分析 Christopher Stephens: Modelling Reciprocal Altruism,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47, No.4, 1996, pp.533-551. 互动利他主义建模 1、利他主义困惑与标准模型 The altruism puzzle and the standard model 在一个囚徒困境博弈中,每个博弈者都有两种可能选择:背叛(Defect)或合作(Cooperate),可一般表示为: 囚徒困境博弈要求两个主要条件:(1)Y>W>Z>X(命令条件,The ordering condition);(2)(Y+X)<2W(反利用条件,The anti-exploitation condition) 尽管“背叛”策略是一次性博弈中每个博弈者的优超选择,但相互合作却比相互背叛要好。 2、利他主义的非正式条件 Informal condition for reciprocal altruism 3、对反利用条件的Axelrod证明的批评 Criticism of Axelrod’s justification of the anti-exploitation condition 4、相互利他主义的一组正式模型 A menu of formal models of reciprocal altruism 5、对于guppies、baboons和bats模型的互动利他主义建模 Modelling reciprocal altruism in guppies, baboons, and bats (1)建模guppies的同时合作

市场营销模式

市场营销模式 现代市场营销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企业经营活动,从世界财富迅速成 长百年中发现,市场营销理论是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竞 争中求证。根据很多国家发展历史表明,市场营销对促进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睛 一、营销模式现状及发展探析 睛臼谐∮销模式是随着市场变革而持续发生变化。现在流行的营销模 式是电子营销。因为电子时代的到来,新形势改革呈现人工难以相比的,科学化、程序系统化的先进市场营销模式。通过电子面对面,一 对一的营销,本质为商客互动,使得中间商大为减少,生产商通过电 子传递信息直接面对用户,因为现在营销已进入电子营销,伙伴营销 和情感营销。这是因为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IT的出现,给电子 营销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所以说,以全新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和市场营销创新却是永恒的主题。 睛径灾备从销的创新思考:直复营销应是一种为了在任何地方产生可 度量的反应和(或)达成交易而使用很多种广告媒体的相互作用的市 场营销体系。基本精神是“双向交流信息”,所包含的要素为:直复 营销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体系;营销活动为了每个目标顾客提供直接向 营销人员反应的机会;在活动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进行“信息 双向交流”,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所有的直复活动的效果都可测定。直复营销与直销是无店铺零售的两种形态,其特点是以单个顾客为对象,以广告促销为媒介,送货上门为手段。可见大大节省顾客购物时间,“顾客不出门,遍买天下货”,同时节约了销售费用,降低了售价。如果采用只有一个环节费用比正常低的方式,那么就会有利于市 场竞争;还有目标顾客

睛咀既罚方法不为竞争对手所知,便于竞争。而主要形式有直接邮购:即先邮寄印刷广告,顾客目录,顾客回复 睛竞笤偌幕跷铮优点是成本低,成功率在35%以上;目录营销:先邮 寄产品或由顾客索取目录,有利于满足顾客对综合产品的要求;电话 营销、电视营销;在电视上做直接发应广告,设家庭购物频道等。灵 活运用直复营销模式,体现管理的先进性。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不仅能在企业内部, 而且“虚拟整合”供应商和顾客,使得企业效率大大高于竞争对手。 戴尔在经营中运用这一招,实践证明为制胜之道。直复营销的核心思 想就是真正按照顾客的要求来设计制造产品,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直接送到顾客手上。戴尔在直复营销过程中,采取了外包营销,增强 了公司内部信息化管理,外部信息反馈,内外结合,上下沟通,经营 指导和态度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在百折不挠的市场营销管理中取得了 丰富的成功经验。 睛就络营销:是比较时尚的营销方式,可超越时空,服务功能多,理 性促销,提供全程渠道、信息、收款等售后服务,而可以大大减少劳 动人数,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网络营销的应用:对产品而言, 可以利用电子布告栏(BBS)或电子邮件(E-MAIL)等方式提供产品或 售后服务;提供网上共同讨论区,听取消费者的意见,为改进产品, 开发产品作参考;进入网上调查,提供相关知识,为顾客提供产品设 计服务;对价格而言,鼓励线上消费,节约成本,降低价格;网上议价,协商价格,自动调价,随季节、市场需求、竞争产品价格的变动 而自动进行价格调整;对渠道而言,网上展销、网上订货,网上取货,服务全球;对促销来讲,网上广告、公关、推销、推广、投机、抽奖等。我们知道Dell公司通过互闻网的成效额,在2000年达到160亿 美元,取得的巨大成就,令IT业的巨无霸——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 茨都无比钦佩而折腰。 睛竞献饔销: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增强 市场开拓,渗透与竞争能力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和利用市场机会的行为。

催产素与人类信任行为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3), 469-474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8915108652.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8915108652.html,/10.12677/ap.2019.93058 Oxytocin and Human Trust Behavior Meishan Zhang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Feb. 24th, 2019; accepted: Mar. 6th, 2019; published: Mar. 13th, 2019 Abstract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oxytocin promotes the role of trust behavior, but there are some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this effect only exists in the social context, and gender and anxiety levels also have an impact. There is also a phenomenon in which oxytocin promotes trust behavior in the group, but it is limited to members of the inner group. In addition, the impact of oxytocin on trust may have a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autism and social phobi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ole of oxytocin in trus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is effect, the neural mechanisms and genetic mechanisms behind the role, and the possible clinical value, and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prospects. Keywords Oxytocin, Trust, Social Interaction 催产素与人类信任行为 张美珊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收稿日期:2019年2月24日;录用日期:2019年3月6日;发布日期:2019年3月13日 摘要 大量的研究发现了催产素促进信任行为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因素比如这一作用只在社交背景下存在,且性别、焦虑水平也有着影响。群体中也存在催产素促进信任行为这一现象,但仅限于内群体成员。 此外,催产素对信任的影响可能对自闭症和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重点总结叙述了催产素对信任的作用,对这一作用的影响因素,作用背后的神经机制和基因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临床价值,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博弈行为中的演绎与归纳推理及其问题

文章编号:1000-8934(2003)03-0039-05 博弈行为中的演绎与归纳推理及其问题 潘 天 群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博弈逻辑(game logic )是随着博弈论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它是一行动逻辑。博弈逻辑研究的是理性的人在互动行动中即博弈中的推理问题。在博弈行为中存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正如在传统逻辑中存在逻辑悖论一样,博弈逻辑中同样存在悖论或者“问题”。博弈参与人运用演绎推理时存在逆向归纳法悖论,而运用归纳推理时存在归纳是否有效的问题。 关键词:博弈逻辑;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逆向归纳法悖论;归纳推理的合理性中图分类号:B8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2-11-13 作者简介:潘天群(1965-),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哲学、逻辑学、博弈论。 1 一种新的逻辑:博弈逻辑 博弈论研究人类活动中的互动行为,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博弈论中,人类的所有活动,只要是互动行为,均可以看成是博弈行动。在此基 础上,一种新的逻辑“博弈逻辑” (game logic )得以兴起,它是一种特殊的行动逻辑(action logic )。 博弈论研究多个理性人在互动过程中如何选择自己的策略。理性的人是使自己的目标或得益最大化的人,在经济活动中理性的人即是使经济目标最大化的人———经济人。理性人如何使得自己的“得益”最大?关键是“推理”。 博弈逻辑中存在着两种研究纲领。第一种研究纲领是结合模态逻辑系统,建立新的博弈逻辑系统。在这方面,日本筑波大学的金子守(Mamoru Kaneko )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近几年,他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关博弈逻辑方面的论文。他不仅在模态逻辑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多个博弈逻辑(game logic )系统,而且,建立了与博弈逻辑密切相关的公共知识逻辑(common knowledge logic )系统。第二种研究纲领是研究博弈活动中的实际“推理问题”,许多博弈论专家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博弈逻辑做整体的分析不是这里的任务,本文的目的是简要论述博弈活动中的推理问题,属于第二种研究纲领。 根据博弈论,人们在实际的博弈活动中涉及到 两种推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然而,正如传统逻辑中存在着悖论(演绎悖论和归纳悖论),在博弈逻辑中同样存在着悖论。 2 博弈逻辑中的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博弈论有两个假定:第一,博弈参与人是理性的;第二,博弈参与人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行动,同时取决于其他人的行动。 每个理性的参与人在策略选取,使自己得益最大时,要充分考虑局中其他人的策略选取。同时,每个参与人知道其他参与人与他有同样的想法。在博弈中,“每个人是理性的”是公共知识(common knowledge ),它是每个参与人进行策略选择或者推理的前提。 博弈参与人的推理表现在他对策略的选取上。决定参与人的策略选取一方面是博弈结构,另一方面是其他参与人的策略。博弈结构是不同策略组合下的支付函数或者得益函数。按照博弈的次序来分,博弈分动态与静态博弈;按照信息的分布来分,博弈分为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在不同的博弈结构下,参与人所用的推理不同。 根据参与人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在博弈中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我们来分析博弈参与人是如何运用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 (1)静态博弈的演绎推理 让我们来分析典型 的“囚徒博弈”的例子。 第19卷 第3期2003年 3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19,No.3 Mar.,2003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博弈论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的核心。萨缪尔森在他的经典教科书中曾引用过的短谚是:“你可以使鹦鹉成为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所有它必须要学的只是两个词,供给和需求”——现在它们或许可换成“博弈”和“均衡”。 天才数学家冯诺伊曼(1904-1957)是“传奇中的传奇”。他是一个卓尔不群的数学天才,他几乎独立完成了这篇1200页的论文,进行史无前例的论述了“博弈论是一切经济学理论的正确基础”,为博弈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看法,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是20世纪社会科学最主要的成就。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经济活动的考察没有考虑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其实,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人们在追逐自己利益时,难免要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或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如何克服和解决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才能实现一种既能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利益,又能让每个人都不妨碍和伤害他人利益的互利互惠的和谐局面,显而易见,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于是就出现了博弈论。它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博弈论以人的理性为基本假定,强调策略性——一种普遍的行为现象。这种现象的广阔背景是市场中的竞争与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揭示经济行为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部分经济活动都可以用博弈论加以解释,甚至连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这样的重大问题,都可看成博弈现象来研究。 下边列举两个故事,来简单说明一下。 1. 智猪博弈的故事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头猪,猪圈一边装有踏板,踩一下,远离踏板的食槽端就会落下食物。若一猪去踩踏板,另一猪就会等在槽边抢先吃到

七种常见的经济学博弈(game)精编版

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于1944年出版《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标志博弈论诞生。 1、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塔克(Tucker)于1950年第一次描述了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最常见也最为公众熟知的经济学博弈。两个罪犯被关入监狱,相互不能沟通。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五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两年。 其效用矩阵如下: 合作揭发 合作(-1,-1)(-5,0) 揭发(0,-5)(-2,-2) 囚徒困境有一个变式叫智猪博弈(boxed pig game),大同小异就不介绍了。 2、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 由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古斯(Guth)提出。 在这一博弈中,两名参与者按实验要求分配一笔金钱,其中一名作为提议方(proposer)有主动选择提案的权利,也就是分多少钱给对手。另一参与者作为回应方(responder)能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如果接受则该笔钱按提议方的建议进行实际分配;如果拒绝那么双方一无所有。 举个例子:两个人要求分100元,一个人很贪婪打算分给自己80元,分给对手20元。对手看到如此不公平的分配,十分生气。于是他拒绝了分配,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两个人都一分不得。

再来个例子:两个人要求分100元,一个人相当正义,他打算分给自己和对手各50元。对手表示很满意。于是他接受了分配,最后双方各得50元。 3、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 不好说谁提出来的,很多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做了改进。 是基于最后通牒博弈的变式,类似最后通牒博弈,但在这一博弈中回应者没有权利拒绝。也就是提议者拥有绝对权力,他提出的任何一个分配方案,回应者都得接受。 4、免惩罚博弈(impunity game) 一个日本人在2009年改进的,Yamagishi,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翻译。 也是最后通牒博弈的变式,在这一博弈中,回应者拒绝只会引起自己的收益为0,而不会对提议者的收益造成任何影响。 5、公共物品博弈(public good game) 没有讲明增值条件,经@wanglin406提醒,补上。事实上,不是所有公共物品博弈都需要增值。 在公共物品博弈中,多个参与者每人拥有一定数额的初始金钱,他们可以给一个公共的账户进行投资,每个人可以投资任意金额。当公共账户中的金额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它会乘上一定系数(可以为1)实现投资增值,然后总收益平均分配给每一名参与投资该账户的人。参与人投资得越多, 公共账户中积累的金额也就越多,个人收益相应越多。若是参与人都不投资,那么公共账户中一分没有,大家也就一无所有。 举个例子:有三个参加一个项目,每个人都有初始资金100元。其中A很小气,还想搭个便车于是他投资0元;B有点担心这是个骗局,于是他投资80元;C十分相信这个项目,他投资了全部资金100元。那么公共账户就有180元,接下来180元增值成为360元,再平均分成三份,ABC每人都得120元。最后A有220元,B有140元,C有120元。看来搭便车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项。

博弈行为中的演绎与归纳推理及其问题

博弈行为中的演绎与归纳推理及其问题 1一种新的逻辑:博弈逻辑 博弈论研究人类活动中的互动行为,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博弈论中,人类的所有活动,只要是互动行为,均可以看成是博弈行动。在此基础上,一种新的逻辑“博弈逻辑”(game logic)得以兴起,它是一种特殊的行动逻辑(action logic)。 博弈论研究多个理性人在互动过程中如何选择自己的策略。理性的人是使自己的目标或得益最大化的人,在经济活动中理性的人即是使经济目标最大化的人——经济人。理性人如何使得自己的“得益”最大?关键是“推理”。 博弈逻辑中存在着两种研究纲领。第一种研究纲领是结合模态逻辑系统,建立新的博弈逻辑系统。在这方面,日本筑波大学的金子守(Mamoru Kaneko)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近几年,他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关博弈逻辑方面的论文。他不仅在模态逻辑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多个博弈逻辑(game logic)系统,而且,建立了与博弈逻辑密切相关的公共知识逻辑(common knowledge logic)系统。第二种研究纲领是研究博弈活动中的实际“推理问题”,许多博弈论专家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博弈逻辑做整体的分析不是这里的任务,本文的目的是简要论述博弈活动中的推理问题,属于第二种研究纲领。 根据博弈论,人们在实际的博弈活动中涉及到两种推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然而,正如传统逻辑中存在着悖论(演绎悖论和归纳悖论),在博弈逻辑中同样存在着悖论。 2博弈逻辑中的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博弈论有两个假定:第一,博弈参与人是理性的;第二,博弈参与人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行动,同时取决于其他人的行动。 每个理性的参与人在策略选取,使自己得益最大时,要充分考虑局中其他人的策略选取。同时,每个参与人知道其他参与人与他有同样的想法。在博弈中,“每个人是理性的”是公共知识(common knowledge),它是每个参与人进行策略选择或者推理的前提。 博弈参与人的推理表现在他对策略的选取上。决定参与人的策略选取一方面是博弈结构,另一方面是其他参与人的策略。博弈结构是不同策略组合下的支付函数或者得益函数。按照博弈的次序来分,博弈分动态与静态博弈;按照信息的分布来分,博弈分为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在不同的博弈结构下,参与人所用的推理不同。 根据参与人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在博弈中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我们来分析博弈参与人是如何运用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 (1)静态博弈的演绎推理让我们来分析典型的“囚徒博弈”的例子。 警察抓到了两个共同偷窃的小偷,对他们进行单独关押。囚徒面临这样的“政策”:如果一方“招认”,供出自己与对方以前所做违法之事,而对方“不招认”,“招认”方将无罪释放,对方会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合作,选择“招认”策略,各被判刑5年;而如果双方均“不招认”,因警察找不到其他证明他们以前违法的证据,只能对他们的小偷行为进行惩戒,各判刑1年。这两个小偷如何做出选择? 囚徒困境的支付矩阵为: 附图 “囚徒困境”是一个被广泛谈论和研究的博弈。在这个囚徒困境中,小偷的最终“得益”是当场释放还是被判刑(10年、5年、1年),不仅取决于该囚徒的决定,而且取决于另外的小偷的决定。 在这个例子中,每个小偷都作这样的推理: 如果对方“招认”, 我“不招认”的结果是判刑10年,“招认”的结果是判刑5年; “招认”的结果好于“不招认”的结果 此时,我应当选择“招认” 如果对方“不招认”, 我“不招认"的结果是判刑1年,“招认”的结果是当场释放; 当场释放比判刑1年要好 此时,我应当选择“招认” 因此,无论对方采取“招认”还是“不招认”,我最好的策略是“招认”。

两难合作中信任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两难合作中信任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 , , ,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论文作者签名: 玺堕日期:—?加。,(?,, ,:, , ,(,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经校保密办审核批准,本学位论文属保密论文,在——年解密后 蠡:娃日期:址二鱼二(兰, 导师签名:弘蜂,适用本规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业,两难合作中信任影响冈素的实验研究中文摘要两难合作中信任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中文摘要信任问题已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博弈范式为信任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本研究区分了两种信任范畴,即借助问卷工具来测量普遍信任(信任倾向),利用信任博弈实验来考察个体的信任行为(又称特殊信任)。与此同时,使用囚徒困境博弈实验来建立一个动态的合作关系,并且把个体因素(风险偏好、利他行为)及情境因素(同伴策略)分别纳入到整个研究中,以探讨这些因素与信任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分为问卷编制与实验研究两部分。首先是《普遍信任问卷》编制,然后是以囚徒困境、信任博弈为主的

行为博弈理论

行为博弈理论 在“菜鸟”上看到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讲的是行为博弈理论,真的是很有意思。我们有很多人都学过数学,但是大都把数学当作一门科学上的工具,实际生活中用到的数学原理好像并不多见,能把数学思想来指导个人学习生活的例子就更少了,所以能看到这样一篇用数学来剖析大众在生活中可以遇见的事例的文章,实在是弥足珍贵。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文章中的分析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我们还是把文章引出来吧:下面要讲到的例子与美国1970年代的一个电视节目有关,其中的概率计算困扰着成千上万的大众。在节目中,节目参与者将在3扇门之间选择其中一扇。这3扇门中有且仅有一扇门的后面装着奖品,另外两扇门则装着讽刺性礼品比如鸡崽(chicken)或者笨驴(donkey) 。当节目参与者选定一扇门之后,主持人就会打开另外两扇门中没有奖品的一扇。然后在剩下的两扇关闭的门中,主持人会问参与者要不要改变最初的选择。 这里的问题就是:参与人希望获得奖品,而不是获得讽刺性礼品,那么现在仍关闭的两扇门中,他应当坚持最初的选择呢?还是改变主意选择另外一扇门? 大多数人凭直觉认为,剩下的两扇门中,每扇门后有奖品或没有奖品的概率各占50%。因此,改变主意选择另外一扇门和坚持最初的选择不改变,预期的赢利是一样的。的确,这种思路看来是没有什么错。因为在做最初的选择时,选择正确的概率是1/3;而一旦选择之后,剩下两扇门,参与者从主持人的行为中所能得到的信息就只是将信念修正为自己选择正确的概率为1/2,选择失误的概率也是1/2。此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信息改善。因此,他坚持原来的选择似乎可以说得过去。 但是,上述看法不符合真实的情况。真实的情况是,如果参与者改变自己最初的选择,那么获得奖品的概率是2/3,而不改变最初选择则获得奖品的概率仅为1/3。也就是他应该改变自己最初的选择。奇怪的是,将这个结果告诉给参与者后,他们也常常还难以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一种比较浅显的解释是这样的:在最初的选择中,选择了错误的门的概率是2/3。如果参与人一开始的确选择了错误的门,那么主持人随后必然打开空门,而没有被打开的那一扇就必然有奖品,此时参与人显然应该改变主意转换到自己没选择也没有被打开的那扇门。如果最初的选择中参与人的确选正确了(概率为1/3),那么他显然应该坚持,并因此获得奖品。也就是说,如果参与人一开始就选错了则参与人应该换门并一定获得奖金,如果参与人一开始就选对了则应该坚持并一定获得奖金——于是,转换门获得奖金的概率与不转换门获得奖金的概率实际上就是最初选择是正确和错误的概率。而一开始,选择出现错误的概率是2/3,为正确的概率是1/3。因此,在不知自己选择是正是误的情况下,在第二阶段改变主意转换到另一扇门,的确增加了获得奖品的概率。 对于有些读者,可能仍难以明白上述道理。那么我建议你可以做这样一个游戏:准备三张扑克和一枚硬币,让你的朋友来当节目主持人将三张牌铺在桌面上(并将那枚硬币放在其中一张之下);然后你来选择一张牌;你的朋友将你没选取的牌中拿走没有硬币的一张,再问你是否改变你当初选的牌。为了证明转换选择不不转换选择将更有可能获得奖品,你可以尝试以“转换选择”为策略进行数十次(比如50次),再以“不转换选择”为策略进行同样多的次数(比如50次)。结果你会发现什么?你将发现“转换选择”的策略中,得到硬币的次数基本上是“不转换选择”策略中得到硬币的次数的两倍,而两种策略中硬币出现的频率也基本上分别接近2/3和1/3。 当然,在一次性节目中,并不允许这样的重复实验。而且大多数人的确也不明智地选择了“不转换选择”。我曾在学生中做这个实验,结果32人中有20人坚持“不转换选择”。说明大多数人是不清楚这样复杂的概率思考的。更有意思的是,我跟我太太(一个没有修过高等数学的文学士、教育学硕士)玩这个游戏时,她也是坚持“不转换选择”。当我告诉她如果转换则可以成倍提高获奖概率时,她却说:如果我开始选对了,改变了结果错了就会后悔,所以心理素质好的就不应该改变。当然,她说的已经不是纯粹的概率计算,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人们的行为的确不仅受制于各种精心的算计,也往往受制于某些心理因素(比如后悔)。不过,我对她的答案疑问在于:“如果开始选择对了,那么后来改变了选择会令人后悔。但是,如果后来你知道开始的选择错了,而你又没有转换选择,你就不后悔没有转换吗?”太太的回答更

10种营销理论模式

1.惯力营销 惯力营销(Custom Marketing)是基于品牌文化为中心导向,由TTE战略投资管理研究机构品牌营销专家胡俊(Stoney Hoo)先生结合多年营销实践和学术研究于2005年首次提出的新营销理论。由于近年来以品牌文化、生活方式为口号的营销方式已经普遍出现,但是一直缺乏清晰的明确的实际操作边界和方法论指导。惯力营销正是基于对文化经营与企业边界的结合需要,全面提出东方思维下中式营销4T观点:传统(tradition)、特性(trait)、气质(temperament)、类型(type);4T理论结合品牌文化打造的需求,把企业和消费者双方的价值进行全面的整合重组,重新界定了关于品牌文化的主动传递和受众的无形接纳间的结合要素,使品牌文化的企业运营有了可靠的执行依据。 文化营销系统 传统(Tradition):品牌在确立自己的文化传播机制前,必须首先了解消费者所在地域的传统,建立与当地特殊文化间的关系,确定品牌传播前比较活跃的文化适应性和便利性。这些传统包括消费者的使用习性、消费决策、外界影响、价值评估、信息传递边界等主要的文化习惯。 特性(Trait):品牌文化的建立需要长期的消费依赖与客户黏性,因此品牌要拥有一个足够维持原传统文化的稳定格局的特性,这类特性允许是提炼于原商业链条中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是创新的一个新的链条,但是作为加入到商业链条循环中的品牌,必须使文化习性不至于断裂传统并且可以持续继承下去形成历史价值。这一特性可以作为品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它可以是技术层面的也可以是价值层面的优势。这两种优势均体现了品牌的魅力值和消费吸附能力。消费者通过使用该品牌获得长期的价值认同和物质便利。比如某些品牌拥有某种传统技术是不可再生的或者品牌具备极为强大的文化个性感染力。 气质(Temperament):品牌文化经过时间验证和价值的不断积累后,将形成特性的感染力逐步放大、并呈现价值定势,即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当消费者开始为品牌注入价值的持续共鸣,一个被消费者认定见证的品牌历史就塑造了品牌应该具备的气质感。从而获得消费者持久的垂青并与之一同成长形成精神的载体。 类型(Type):品牌一旦被接纳为传统的一分子,那么势必形成自己的独特架构和体系,并逐步被消费者所归类,形成稳定的价值认定。因此品牌因注意自我价值的类型,其核心主张的价值观不可做朝夕令改的变化。 4T营销的关键在于认识文化作为营销的载体的发展规律和品牌文化建立过程中的循循善诱,基于这四个评判标准来树立经营对策和确立品牌文化沉淀的可能性。 国外市场营销学家把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概括为6W和6O,从而形成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的基本框架。 1、市场需要什么(What)——有关产品(Objects)是什么。通过分析消费者希望购买什么,为什么需要这种商品而不是需要那种商品,研究企业应如何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为何购买(Why)——购买目的(Objectives)是什么。通过分析购买

从信任违背到信任修复_道德情绪的作用机制_严瑜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No. 4, 633–64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6.00633 633 从信任违背到信任修复:道德情绪的作用机制* 严 瑜 吴 霞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 武汉 430072) 摘 要 早期学者已经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信任违背的原因及修复方式。近年来, 情绪对信任修复的影响引起了重点关注, 但是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并未得到解答。当前的研究主要从情绪影响信任的线索依赖效应和离散情绪(内疚、羞愧、愤怒、悲伤等)对信任修复的影响这两个角度着手研究情绪对信任修复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内疚和共情两种道德情绪是影响信任修复最重要的情绪因素:内疚能够促进受信方做出补偿行为, 共情能够促进信任方宽恕他人。基于此构建了道德情绪的信任修复模型, 并考虑了目标线索和信任方的特质性宽恕的调节作用。同时建议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其他离散情绪尤其是道德情绪对信任修复的作用, 并关注情境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 信任修复; 信任违背; 目标线索效应; 道德情绪; 内疚; 共情 分类号 B849: C91 1 前言 信任渗透于一切社会交往活动之中, 既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 又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润滑剂以及将社会整合为有机整体的粘合剂。Kim, Ferrin, Cooper 和Dirks (2004)认为信任本身包括信任意向(trust intention)和信任信念(trust belief)。信任意向指愿意承受信任他人带来的风险, 信任信念指感受到他人的可信度, 包括他人的能力、善良和正直。在信任关系中, 信任方和受信方是最重要的两个参与主体。一旦信任方针对受信方的信任意向或信任信念降低了, 就意味着出现了信任违背(Kim, Dirks, & Cooper, 2009)。根据信任受损的原因, 信任违背可以被分为能力型违背、正直型违背及善心型违背三种类型。具体而言, 因能力不足而没有达到对方的期待造成信任受损即为能力型违背, 例如, 因为不够努力而没有顺利完成他人交代的任务。因诚实品质问题造成信任受损即为正直型违背, 例如, 因为撒谎导致信任关系破裂。因缺乏人性关怀造成信任受损即为 收稿日期:2015-05-14 *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文化心理学七零后团队基金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严瑜, E-mail: yanyu@https://www.doczj.com/doc/8915108652.html, 善心型违背, 例如, 公司大规模突然裁员导致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受损。其中能力型违背和正直型违背受到了较多关注。 在组织行为学领域, 大量研究表明信任违背会造成各种消极影响, 例如心理契约受损、报复行为以及动机模糊的不合作行为等。人们往往因为信任关系的破裂而承受严重的经济代价、情感代价和社会代价(Bottom, Gibson, Daniels, & Murnighan, 2002)。因此, 如何修复受损的信任关系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是信任修复不等同于信任恢复, 受损的信任关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复, 而很难被彻底恢复(Schweitzer, Hershey, & Bradlow, 2006; 姚琦, 乐国安, 赖凯声, 张涔, 薛婷, 2012)。已有的信任修复研究主要从认知角度展开, 一旦信任关系遭到破坏, 人们会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对信任违背的原因进行分析。控制点指影响因素的来源, 包括个人条件(内控)和外在环境(外控), 稳定性指影响因素是否具有情境的一致性, 可控性指影响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例如, 因为不够努力而未达到他人期待, 这种归因是属于内控的, 不稳定的, 可控的; 因为天赋不够导致任务失败, 这种归因是外控的, 稳定的, 且不可控的。 具体来说, 目前信任修复的研究呈现以下4

博弈论与策略行为

博弈论与策略行为 G a m e T h e o r y a n d S t r a t e g y B e h a v i o r 蔡继明 教授/主任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Center for Political Economy at Tsinghua University CPET

目录 第一讲:导论 一、博弈论的研究对象 第二讲:占优战略与社会两难第三 讲:纳什均衡和双人博弈第四讲:三 人博弈与n人博弈第五讲:纯战略和 混合战略第六讲:博弈的合作解第 七讲:序贯博弈与子博弈完美均衡第 八讲:重复博弈第九讲:企业经营决 策的博弈分析第十讲:企业内部组织 分析第十一讲:政府行为分析 第一讲 导论 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决策主体在其行为发生直 接的相互作用时的策略选择及策略均衡的理论。 博弈分析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在别人选择既定的情况 下自己的最优反应策略(给自己带来最大 收益的策略)。 二、博弈论的产生和发展 博弈又称博戏,是一门古老的游戏。 1. 博弈在中国《学弈》(《孟子 ?告 子》):弈秋,通国 之善弈也。使弈秋侮 二人 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 之。虽与之俱学,弗若 之矣。为是其智弗若 与?吾曰:非然也。 《世本》说,“乌曹作博”,乌曹乃是 夏代著名之能工巧匠。千百年来,博 弈更是与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连,从博 棋到牌戏,从斗戏到彩票,中华民族 的历史长河中就这样形成了别具风情 的博弈文化 从孙子兵法到三十六计 从田忌赛马到孙庞斗智 从运筹帷幄到韬光养晦 从曹刿论战到论持久战

1

腐败行为的博弈分析

腐败行为的博弈分析 况东旭 2014010042034 (2014级区域经济专业在职研究生班涪陵) 〔摘要〕中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阴霾,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就进入了经济社会的转型期,这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我们仍然处于这一特殊的时期中,我国走的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由体制外的改革逐渐转向体制内的改革。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问题逐渐显现,腐败就是诸多社会问题中的一种。有学者将腐败称为政治之癌。腐败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阻碍经济增长,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人们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腐败活动的治理,然而近年来腐败问题却有日益恶化的趋势。究其根源,我们更多地是侧重于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的角度以及严刑峻法等方面来进行治理,即对政府官员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强对腐败分子严厉打击,但忽视了对腐败活动产生机制的研究。本文通过博弈分析来阐诉腐败活动产生的原因,对腐败活动进行一次深刻的剖析。 〔关键词〕腐败成本收益影响因素经济贪

污型 一、引言 (一)腐败的定义 腐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腐败的实质是一种非正式的获取政治影响的过程,当某个群体感到其核心利益在正式政治体系内被忽视或被认为是非法之时,这一群体的成员就会被吸引到那些获取影响的非正式渠道中去,而这些渠道又往往以腐败的形式表现出来。 腐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从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腐败,也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二)腐败的特征 根据定义,我们可以概括出腐败的几个方面的特征: 1、腐败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在特定制度环境下的主动性行为选择。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由于利益约束是对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的约束方式,政治生活中的人必然表现出与经济活动中的人相一致的地方,都以理性经济人的特征出现,具有利己动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在从事相关政治活动时,也会有意或无意

“博弈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博弈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博弈论中,局中人从一个博弈中得到的结果常被称为()。 A. 效用 B. 支付 C. 决策 D. 利润 2.博弈中通常包括下面的内容,除了()。 A.局中人 B.占优战略均衡 C.策略 D.支付 3.在具有占优战略均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 A.只有一个囚徒会坦白 B.两个囚徒都没有坦白 C.两个囚徒都会坦白 D.任何坦白都被法庭否决了 4.在多次重复的双头博弈中,每一个博弈者努力()。 A.使行业的总利润达到最大 B.使另一个博弈者的利润最小 C.使其市场份额最大 D.使其利润最大 5.一个博弈中,直接决定局中人支付的因素是()。 A. 策略组合 B. 策略 C. 信息 D. 行动 6.对博弈中的每一个博弈者而言,无论对手作何选择,其总是拥有惟一最佳行为,此时 的博弈具有()。 A.囚徒困境式的均衡 B.一报还一报的均衡 C.占优策略均衡 D.激发战略均衡 7.如果另一个博弈者在前一期合作,博弈者就在现期合作;但如果另一个博弈者在前一期违约,博弈者在现期也违约的策略称为()。 A.一报还一报的策略 B.激发策略 C.双头策略 D.主导企业策略 8.在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合作策略会导致()。 A.博弈双方都获胜 B.博弈双方都失败

C.使得先采取行动者获胜 D.使得后采取行动者获胜 9.在什么时候,囚徒困境式博弈均衡最可能实现()。 A. 当一个垄断竞争行业是由一个主导企业控制时 B.当一个寡头行业面对的是重复博弈时 C.当一个垄断行业被迫重复地与一个寡头行业博弈时 D. 当一个寡头行业进行一次博弈时 10.一个企业采取的行为与另一个企业在前一阶段采取的行为一致,这种策略是一种()。 A.主导策略 B.激发策略 C.一报还一报策略 D.主导策略 11.关于策略式博弈,正确的说法是()。 A. 策略式博弈无法刻划动态博弈 B. 策略式博弈无法表明行动顺序 C. 策略式博弈更容易求解 D. 策略式博弈就是一个支付矩阵 12.下列关于策略的叙述哪个是错误的(): A. 策略是局中人选择的一套行动计划; B. 参与博弈的每一个局中人都有若干个策略; C. 一个局中人在原博弈中的策略和在子博弈中的策略是相同的; D. 策略与行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策略是行动的规则,而不是行动本身。 13. 囚徒困境说明(): A. 双方都独立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则双方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B. 如果没有某种约束,局中人也可在(抵赖,抵赖)的基础上达到均衡; C. 双方都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结果一方赢,一方输; D、每个局中人在做决策时,不需考虑对手的反应 14. 一个博弈中,直接决定局中人损益的因素是(): A. 策略组合 B. 策略 C. 信息 D. 行动 15. 动态博弈参与者在关于博弈过程的信息方面是() A 不对称的 B 对称的 C 不确定的 D 无序的

信任游戏

信任游戏 (刘黄金组合:刘璐黄银萱金鑫) 一.引入: 信任: 在社会文化和组织制度的各个层面,对信任有着持续的关注。Arrow指出“信任是社会系统的润滑剂”[ 1 ], Fukuyama认为“信任是预测经济成功的指标”[ 2 ],信任行为变得越来越重要,是基于信任与合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信任与合作(cooperation)、互惠(reciprocal)、风险(risk)三个概念常常同时出现,合作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个人对群体其他成员期望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相信其他成员也会采取相同的合作行为,信任另一方不会利用自己的弱点[ 3 ]。合作常常能得到互惠的结果。在信息交流不畅,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进行合作决策,互惠具有不确定性,这使得信任总是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可以说,人们对未来持续合作关系的期待,维持着对他人行为的信任。信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心理契约,它能降低合作的成本,是合作关系的起点、前提和基础[ 4 ]。 1信任的一般概念与来源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中经常提及信任(trust)和可信赖(trustiness) ,但到目前为止这两个概念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在社会心理学领域,Boon和Holmes认为信任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动机抱以一种积极的、自信的期待状态[ 5 ]。Cummings和Bromiley提出信任包括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信任测量量表,提出信任是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群体(1)都努力在行动上遵循明确或不明确的任何承诺; (2)都忠诚于协商产生的结果; (3)即使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也不谋取任何额外利益[ 6 ]。Mayer等人将信任定义为“一方愿意在另一方面前表现出脆弱,这建立在对另一方期望的基础上,希望即使委托一方没有监督或控制的能力,受托一方也会完成委托一方的任务。”他认为信任包括三个维度:能力、仁爱心和诚实,并认为高信任时人们对别人的善意有信心,愿意参加互惠的合作,不害怕将被利用,更容易做出合作的决策[ 7 ,8 ]。Hall等人对组织中的信任进行整合,提出信任是一方当事人愿意对另一方表现出脆弱,相信后一方是能胜任的、公开的、关切的和可信赖的。这个概念把信任划分为四个维度,即信任的胜任维度、公开性维度、利害关系维度与可靠性维度。认为信任是多个维度的结合体,具有整体性,任何一个维度的低水平信任会抵消其他维度的高水平信任[ 9 ]。由以上这些不同的观点,可以达成共识的是,信任是存在于群体中间,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深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含了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三个层面的内容。 Zucker根据经济结构中信任产生的三种模式,认为有来源于过程的信任、来源于特征的信任和来源于制度的信任[ 10 ]。第一种模式,信任来自屡次参与交换的过程,互惠是这个过程的核心,即屡次发生互惠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