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病毒学重点整理终结pk版(整理得非常棒!!)

微生物病毒学重点整理终结pk版(整理得非常棒!!)

微生物病毒学重点整理终结pk版(整理得非常棒!!)
微生物病毒学重点整理终结pk版(整理得非常棒!!)

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的共同特点:【病毒是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对干扰素敏感】

(1)体积微小(纳米),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2)结构简单,只有核酸基因和蛋白质外壳;

(3)超级寄生,在活细胞内寄生;

■病毒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基因组,由DNA或RNA组成,故DNA和RNA病毒。

功能:病毒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具有编码病毒蛋白、控制病毒性状、决定病毒复制及增殖侵害的功能。

(2)蛋白衣壳,包裹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外面、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病毒的蛋白衣壳是壳粒组成,它是包裹病毒核酸的的形态亚单位。

功能:保护病毒核酸免受外界环境因素(如核酸水解酶)的影响,同时表现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致病性、毒力和抗原性。

(3)核衣壳,病毒核酸和蛋白衣壳的总称。

■病毒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1)包膜(囊膜),包裹在病毒核衣壳外面结构,由脂质和糖蛋白组成。

1)、脂质的来源与作用

来源:病毒出芽成熟过程中从宿主细胞的核膜或细胞质膜获得。

作用:包膜中脂质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决定病毒特定的侵害部位;

有包膜病毒可被脂溶剂灭活。

2)、糖蛋白的来源与作用

来源:糖获自宿主细胞,蛋白质由病毒自身基因编码。包膜突起(刺

突)构成了病毒糖蛋白的亚单位;

作用:流感病毒的包膜突起有病毒血凝素(HA)和病毒神经氨酸酶

(NA)两种。

(2)触须常见于腺病毒(无囊膜)。功能:凝聚和毒害敏感的宿主细胞。

第二十四章病毒的复制与变异

■病毒复制

1、病毒复制周期:病毒基因为模板,籍DNA多聚酶或RNA多聚酶等,使细胞转为复制

病毒的基因组,转录、转译出相应的病毒蛋白,最终释放出子代病毒。

2、病毒复制的过程:

(1)吸附:病毒配体与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

(2)穿入:吸附后进入细胞内,有两种方式,吞饮或融合。

(3)脱壳:脱去衣壳、核酸裸露。

(4)生物合成:无完整病毒可见,血清学检测不出病毒的抗原,为隐蔽期。脱壳后的病毒基因组在细胞内先合成非结构蛋白,然后根据病毒基因组指令,复制病毒的核酸、合成

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

(5)装配与释放:无包膜的病毒以溶细胞方式释放,有包膜的病毒以出芽的方式释放。

■细胞病变( CPE)病毒感染引起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受感染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许多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增殖中,由于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和损伤细胞结构,引起细胞形态的变化,如细胞皱缩、出现空泡、斑块、融合、变圆或坏死等现象,此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测到的现象称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

■病毒的异常增殖

(1)顿挫感染(流产性感染),因细胞条件不合适,病毒进入细胞能够复制,但装配的速度很慢,甚至有时完全不能装配,因而产生了没有传染性的病毒体成分。(2)缺损病毒: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的病毒体,称为缺损病毒,当与辅助病毒共同感染同一细胞时,可生成有传染性的病毒体,如AA V和HDV。

■基因重组

两种相关的不同病毒间核酸片段或基因相互交换后变异,产生的子代病毒具有新的特性。1)活病毒间的重组:流感病毒新的毒株的出现;

2)灭活病毒间的重组:多重复活

3)死、活病毒间的重组:交叉复活

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传播方式

①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病毒侵入机体的四大重要门户: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血液(特殊)}②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由母亲传给胎儿的方式——如:HBV、CMV、HIV、

风疹病毒。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1、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

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病程长病毒可检出,如HBV。

2、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性后,病毒基因存在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

毒体,在某些条件下可被反复激活而急性发作,如HSV、VZV。

3、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出现很长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无症状,数年或数十

年后可发生某些进行性疾病,并导致死亡,如儿童期感染麻疹病毒恢复

后,经过十余年可发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中和抗体:

特异性抗体能作用于感染早期体液中的病毒和从感染细胞裂解后释放的病毒,抗体能结合游离病毒,从而中和病毒使病毒失去感染性,这种抗体称为中和抗体。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HA V【病毒感染通常是一次感染终身免疫】

1)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

传染源:多为甲肝患者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

2)致病机制:

粪-口途径传播——口咽部或唾液腺中早期增殖——肠道与局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粪-口途径

1、形态与结构:有三种不同形态的病毒颗粒,即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

①大球形颗粒( Dane 颗粒):Dane颗粒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电镜下呈球

形,具有双层结构。其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由

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HBV的表面抗原即镶嵌于此脂质

双层中。

②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没有感染性

2、HBV的抗原组成

①表面抗原HBsAg 存在于三种颗粒中;

大量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②核心抗原HBc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衣壳表面;

其外被HBsAg所覆盖,不易在血液中检出(仅存在于肝细胞内);

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存在;

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非保护性抗体

③e 抗原HBe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抗原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抗-HBe对清除HBV有一定的作用

3、HBV传播途径:

1)、血液、血制品;

2)、母婴传播;

3)、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

总之,血液及体液、母婴传播、不严格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针刺、文身等均可传播。

4、HBV致病性与致病机制

1)、细胞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2)、体液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3)、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害;

4)、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5、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HBV抗原抗体检测:主要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俗称两对半)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IgM 抗HBcIgG 结果分析+ - - - - -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大三阳”)+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乙型肝炎恢复期

- - - - - + 既往感染

-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传播途径:似HBV(输血和血制品为主);

■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一种缺损病毒,由HBsAg构成其外壳

■戊型肝炎病毒HEV

1、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由胆汁经粪便排出体外;

2、HEV致病性:

(1)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作用;

(2)多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

(3)孕妇感染常致流产;

(4)抗-HEV IgG于半年后消失,故HEV仍可再感染;

第二十九章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分类

①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

②副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③其他病毒科——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正粘病毒,有甲、乙、丙三型,禽流感病毒属甲型】

1、形态与结构:①有包膜,单负链分片段的RNA病毒(本身无感染性)

②包膜上有不同的糖蛋白突起,即血凝素(HA)【RNA4编码】和神经氨

酸酶【RNA6编码】,丙型无NA糖蛋白。

2、流感病毒具体结构:【由内向外分三层】

⑴核心病毒单负链RNA,结合有核蛋白(NP)以及依赖RNA的RNA多聚酶蛋白。

①分节段的ss-RNA:甲、乙为8,丙为7个节段

②核蛋白(NP)

③RNA多聚酶

⑵膜蛋白(M1/2蛋白)为基质蛋白,分为M1(包裹核心)、M2(稳定核心与包膜)

⑶包膜:来源: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

突起:①血凝素HA:与RBC表面糖蛋白受体结合,凝集RBC;

刺激机体产中和抗体;

②神经氨酸酶NA:水解细胞膜上多糖受体,促使病毒释放(出芽);

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抑制病毒在体内的扩散;

③M2基质蛋白:影响病毒的复制

【突起是病毒自身编码的,血凝素(三棱柱状,为三聚体)及神经氨酸酶(蘑菇状,四聚体)为流感病毒的重要表面抗原】

3、流感病毒易引起流行的原因: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①抗原漂移:由H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②抗原转换:由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

性的暴发流行

■副粘病毒

1、副流感病毒PIV

①PIV是引起婴幼儿和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和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②PIV感染后引起炎症造成声门狭窄,引起哮吼症状

2、呼吸道和胞病毒RSV

①有包膜的RNA病毒;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②在婴幼儿(3岁以内)中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再次感染在儿童和成人引

起上呼吸道感染,病毒不入血。

3、麻疹病毒【麻疹的病原体,单负链RNA病毒,有包膜】

⑴临床表现:高热、畏光,结膜炎、鼻炎、咳嗽是三个主要的前驱症状。

⑵麻疹病毒的传播:①人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

②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

③通过呼吸道或眼结膜传播

⑶麻疹的并发症:呼吸道最为常见,如肺炎、肺结核

消化道:腹泻、阑尾炎或盲肠炎

神经中枢系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⑷麻疹的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病毒三联疫苗(MMR)

4、腮腺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咳嗽、喷嚏甚至说话都可传播;预防可接种MMR三联疫苗。

■其他病毒科:

1、冠状病毒【单股正链RNA,有包膜,病毒外形呈日冕状】

【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SARS)是新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生物学特性:①核壳体:单正链RNA及衣壳(N蛋白)

②包膜:有S、E、M 蛋白,S蛋白是病毒主要抗原,也是介导感染的关

键蛋白,S1蛋白易于变异;M蛋白参与病毒出芽和包膜形成

2、鼻病毒【单正链RNA病毒,无包膜】——成人普遍感冒最多见的病原体

腺病毒【线型双链DNA,不分节段,无包膜】——引起的肺炎是我国小儿发病率最高的

一种病毒性肺炎

3、、风疹病毒(RUV)【又称德国麻疹,单正链RNA,有包膜】

①主要表现: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

②呼吸道传播,局部淋巴节增殖后经病毒血症散播全身

③孕妇感染后,病毒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器官缺损和畸胎;母亲抗体可保护胎儿

④MMR是预防风疹的有效措施

⑤脱畸全套:风疹;弓形虫;巨细胞病毒

第三十章肠道病毒【小RNA病毒科】

·人类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ECHO);新肠道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二十面立体对称,无包膜,单股正链RNA,在灵长类动物细胞增殖】【非灵长类动物细胞表面缺乏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故对病毒不易感。】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

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受损而导致肌肉迟缓性麻痹,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1、传染源:患者、无症状带毒者及隐性感染者

2、致病机制:粪-口途径传播——以上呼吸道,咽喉,肠道为侵入门户——先在局部粘膜

和淋巴结中增殖——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带有受体的靶组织(脊

髓前角细胞、背根神经节细胞、运动神经细胞等)——增殖后形成第二次病

毒血症及临床症状——粪-口途径传播

简洁版:

粪-口途径传播——咽喉、扁桃体、肠道——先在局部粘膜和淋巴结中增殖

——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增殖后形成第

二次病毒血症及临床症状——粪-口途径传播

3、临床特征:90%的感染为隐性感染;仅约0.1%出现永久性弛缓性肢体麻痹

4、防治原则:人工主动免疫——IPV (注射死疫苗)

——OPV (口服减毒活疫苗)【优缺点见下方】

优点:类似自然感染途径(在肠道中增殖,不产生病毒血症);刺激肠道局部产生SIgA;产生间接免疫,扩大免疫接种的效果(由粪便中排出,在周围人群形成疫苗病菌传播);缺点:毒力返祖,致病

■柯萨奇病毒(对灵长类动物细胞易感,对新生乳鼠易感)

·形态、生物学形状、传播途径和致病过程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相似,但较少引起迟缓性肢体麻痹,且症状较轻,多为隐性感染。

·致病特点:同一型病毒可以引起不同的疾病,同一疾病又可由不同型的病毒引起。

1、传播途径:粪-口感染

2、所致疾病:病毒性心肌炎(成人和幼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多数为柯萨奇病毒感染所致);

无菌性脑膜炎;胸痛;1型糖尿病

■埃可病毒(人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 Virus)

1传播途径:经口感染,多为隐性感染

2、所致疾病:诱发婴儿腹泻、无菌性脑膜炎及类脊髓灰质炎等人类疾患

■新型肠道病毒(肠道病毒68-71型。EV68-71)

1、致病性:肠道病毒EV68型:儿童支气管炎、肺炎

肠道病毒EV70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肠道病毒EV71型:无菌性脑膜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2、EV71型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传染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

黏膜疱疹液而感染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为最常见的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致病特点是在肠道中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

第三十一章急性胃肠炎病毒(粪-口途径传播)

【急性胃肠炎病毒是一群能引起急性肠胃炎的病毒,包括人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科病毒等】■人轮状病毒HRV

1、生物学性状:无包膜,双链RNA,具有双层衣壳

内衣壳呈放射状伸向外衣壳,形如车轮辐条,外衣壳呈蜂窝状

2、分组:七个群(A-G),ABC三个组能引起人类腹泻

3、A组轮状病毒的致病性: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4、传播方式: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方式

5、所致疾病:入侵后在小肠粘膜绒毛细胞内增殖;VP4为主要致病因子,导致严重腹泻(水样)、发

热、腹痛、呕吐及水和电解质的丧失

第三十二章疱疹病毒(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

【在感染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可形成增殖感染和潜伏感染,引起人类病毒性疾病(流感v)】·结构与组成:由内向外依次为核酸、衣壳、内膜、包膜

包膜是病毒最外层的双层脂质膜结构,来自宿主细胞的核膜,是病毒核衣壳通过细胞核

膜时所获得,其表面有许多病毒糖蛋白构成的包膜突起。

·疱疹病毒的分类: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人巨细胞病毒(HCMV)、人疱疹病毒6型(HHV-6);人疱疹病毒7型(HHV-7);人疱疹病

毒8型(HHV-8);EB病毒(EBV)

■单纯疱疹病毒(HSV)

1、传播途径:密切接触与性接触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HSV-1一般通过唾液、飞沫或污染的手传播;

HSV-2一般通过性接触传播或通过生殖道感染新生儿

2、临床表现: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和复发

⑴原发感染:【HSV原发感染产生免疫力但不能彻底清除病毒】

①HSV-1:齿龈炎、唇疱疹、口腔溃疡、角结膜炎(6月-2岁)

②HSV-2:成人外生殖器疱疹(80%由HSV-2引起),为STD(性传播性疾病),处于

发作期的生殖器疱疹孕妇课经产道将HSV-2传染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疱疹

⑵潜伏感染和复发

①HSV-1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

②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

③每次复发病变往往发生于同一部位

④HSV-1最常见在唇鼻间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出现成群的小疱疹;HSV-2生殖器疱疹

⑤潜伏病毒的持续存在往往是终身的。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皮肤是病毒的主要靶细胞;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潜伏体内的病毒复发引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水痘内容物及上呼吸道分泌物、带状疱疹水疱内容物均含有病毒。

1、致病机制:

水痘:病毒——经呼吸道、结膜、皮肤等侵入人体——现在局部淋巴结增殖——进入血液(一次病毒血症)——10-14d后二次病毒血症——皮肤广泛发生斑丘疹、水疱疹

带状疱疹:儿童时期患过水痘——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条件刺激——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该神经所支配

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在皮肤上沿着感觉神经的通路发生串联的水疱疹,形似

带状

2、注意:带状疱疹仅发生于过去患过水痘的人,是由潜伏在体内的V AV被激活所致。儿童

时期患过水痘后,体内形成的免疫力只能清除上皮细胞中增殖性感染的病毒。少

数病毒可以进入中枢系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

■巨细胞病毒(CMV)【DNA病毒】

1、生物学性状:

①感染的细胞肿大,并具有核内包涵体,核内包涵体(inclusion body)呈“猫头鹰眼”状

②有高度的种特异性,人巨细胞病毒(HCMV)只能感染人

③大多长期带毒形成潜伏感染

2、致病性:

①潜伏部位常在唾液腺、乳腺、肾、白细胞及其它腺体,与其它疱疹病毒不同之处—

—始终排毒(以上分泌物中)

②传播途径有接触感染、先天感染、血源性感染、性传播、垂直传播等

③HCMV经母亲感染给胎儿有三条途径:胎盘、产道及母乳

■EB病毒(EBV)【主要侵犯B细胞,引起两种形式的感染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感染】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

2、致病性: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

病毒可长期潜伏,有潜在致癌性

3、所致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单核+T细胞↑)【良性淋巴细胞增生病】

与EBV感染相关的恶性肿瘤:非洲儿童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B细胞↑)

鼻咽癌

其他淋巴增生性疾病(淋巴瘤、霍奇金病)■其他疱疹病毒

HHV-6—幼儿急疹(高热,退热后颈部躯干部出现淡红色斑丘疹),主要感染CD4+T细胞,口腔飞沫传播HHV-7—幼儿急疹(发病年龄略晚),主要感染CD4+ T细胞,口腔飞沫传播

HHV-8—与Kaposi肉瘤有关,主要见于AIDS患者,也称为Kapos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可能经口腔飞沫传播和性接触

■人类疱疹病毒分类及特点与所致疾病

病毒亚

潜伏部位所致疾病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α三叉神经和颈上神

经节神经细胞

唇疱疹(原发或潜伏再发感染)龈口炎(原发感染)角膜炎(原发或潜

伏再发感染)脑炎/脑膜脑炎(原发或潜伏再发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2型

(HSV-2)

α骶神经节神经细胞生殖器疱疹(原发或潜伏再发感染)新生儿疱疹(围产期感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α脊髓后根神经节或

颅神经感觉神经节

水痘(原发感染)

带状疱疹(潜伏再发感染)

人巨细胞病毒(HCMV)β分泌性腺体,肾脏巨细胞包涵体病(先天性感染)间质性肺炎(原发及潜伏感染活化)巨

细胞病毒性肝炎(原发及潜伏感染活化)脑炎/脑膜炎(潜伏感染活化)

输血后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EBV)γ淋巴组织,B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发感染)Burkitt淋巴瘤(原发感染),

鼻咽癌

人疱疹病毒6型β淋巴组织,唾液腺婴幼儿急疹

人疱疹病毒7型β淋巴组织,唾液腺幼儿急疹

人疱疹病毒8型γB细胞卡波济肉瘤

第三十三章逆转录病毒(含逆转录酶的RNA病毒)

·逆转录病毒的共性:

①球形包膜病毒

②病毒核心中含有依赖RNA的DNA聚合酶,即逆转录酶(药物作用靶点)

③基因组含两条相同的RNA(二倍体)

④复制过程中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并整合于细胞染色体中形成前病毒

⑤病毒出芽增殖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感染引起以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为特征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1、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中等球形颗粒;两条完全相同的RNA;有包膜,包膜包面有糖蛋白:gp120(刺突)--- 抗原、gp41(跨膜蛋白)

具体结构:基因组:两条单正链RNA双体

核心酶蛋白: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

衣壳蛋白:P7(核衣壳蛋白)P24 (衣壳蛋白)

内膜蛋白:P17

脂质双层膜:包膜糖蛋白gp41 、gp120

2、致病性:【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眼泪、乳汁、脑脊液等都能分离得HIV】

传染源: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性接触(同性恋);血液;垂直传播(经胎盘、产道和哺乳方式传播)

3、HIV感染过程:【HI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害:细胞免疫系统的进行性破坏。】

①HIV感染是一个慢发病过程,主要侵犯CD4+T细胞和表达CD4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CXCR4和CCR5是主要辅助受体。病毒攻击的是免疫细

胞,故细胞免疫受损,不足以清除细胞内的病毒,一旦感染终生带毒。

②典型病程:原发感染急性期、无症状潜伏期、发病期

原发感染急性期:感染CD4+细胞,大量复制,引起病毒血症,出现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无症状潜伏期:时间长,可达10年,无临床症状,病毒低水平复制,仍有传染性。

发病期:主要表现免疫缺陷的合并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4、HIV损伤CD4+细胞的机制:

1)病毒复制的直接杀伤作用

2)病毒感染所致的间接损伤

3)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产生

4)HIV感染可诱导细胞凋亡

5、HIV感染的治疗、预防与控制(防治原则)

(1)抗病毒药物的治疗:

(2)HIV疫苗:

(3)HIV感染的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最为主要;

(4)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认识本病传染源、传播方式

(5)建立HIV感染和爱滋病的监测系统,掌握流行动态

(6)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确保输血和血液制品安全

(7)加强国境检疫,防止本病传入

■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

1、传播途径: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垂直感染

2、致病机理:感染CD4+T细胞

3、所致疾病:HTLV-I T细胞白血病

HTLV-II 慢性淋巴瘤

第三十四章脑炎病毒(有包膜,单正链RNA病毒)

■概述:

·病毒性脑炎是由虫媒脑炎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虫媒病毒)

·虫媒脑炎病毒是一类经吸血节肢动物(媒介)叮咬从一个脊椎动物传给另一个脊椎动物的病毒。

·病毒在节肢动物组织内增殖,但不引起损伤和疾病,成为病毒的传播媒介,同时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鸟类或哺乳动物是病毒的重要储存宿主和感染源。

■日本脑炎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

1、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伊蚊、按蚊

2、传染源及储存宿主: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禽

猪→蚊→猪的传播环节(持久传播循环,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

3、致病机制:

带毒蚊虫叮咬(随蚊虫唾液传入人体皮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节内增殖——少量入血,短暂的一次病毒血症——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不出现明显的症状、或轻微的前驱症状)——大量病毒侵入血流,二次病毒血(发热、寒颤、全身不适)——突破血脑屏障(0.1%)——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顿挫感染(不再继续发展)

第三十五章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是一类以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可能伴有低血压和休克为特征的疾病的统称。【出血热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

一类疾病的统称。】

■汉坦病毒【单负链RNA,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1、传播源及主要宿主动物: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2、传播途径: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消化道、伤口);虫媒传播(厉螨);垂直传播

2、所致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起病急,发展快,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特征】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PS)【呼吸窘迫、衰竭为特征】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

1、储存宿主:野生啮齿动物(牛、羊、马、骆驼等)

2、传播媒介:亚洲璃眼蜱,病毒也可经卵传递

■登革病毒【有包膜,单正链RNA】

1、传播媒介: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病毒在蚊体内复制,蚊虫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2、所致疾病:登革热【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为主】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高热、出血和(或)休克为特征】

■人类主要出血热病毒及所致疾病

病毒类属病毒主要媒介所致疾病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鼠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症新疆出血热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蜱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黄病毒科登革病毒蚊登革热、登革出血热黄热病病毒蚊黄热病

第三十六章其他重要病毒

【其他重要病毒:狂犬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细小病毒B19、天花病毒、朊病毒】

■狂犬病毒【嗜神经性病毒,在感染中枢神经细胞形成内基小体】

1、生物学性状:外形似弹状,有包膜,单负链RNA

2、致病性:传染源:狂犬等带毒动物

传播途径:患病动物咬伤,经伤口进入;

亦可因破损皮肤黏膜接触含病毒的材料而感染

所致疾病:狂犬病(恐水病)

致病机制:人被患病动物咬伤,病毒在肌细胞中增殖,由神经末梢沿神经轴索上行至中枢

神经系统。在神经细胞内增殖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然后又沿传出神经扩

散至唾液腺和其他组织,包括泪腺、视网膜、角膜、皮肤等,唾液腺为病毒的

主要排泄器官。

3、微生物学检查:⑴镜检包涵体或免疫荧光镜检病毒抗原

死者或咬人动物的脑组织做病理切片后染色,观察内基小体;或病人唾液沉渣

涂片做IFA,做病毒抗原检测;

⑵RT-PCR检测病毒RNA;

⑶动物接种实验,唾液或脑组织

4、防治原则:①感染源的管理:控制犬;做好人及动物的预防接种

②伤口的处理

20%皂水,0.1%的苯扎溴铵或清水反复冲洗伤口——70%酒精或碘酒

注射高效价抗狂犬病病毒血清于伤口周围和底部,如与狂犬疫苗联用效果更佳

③被动免疫:高效价狂犬病毒血清注射;

④主动免疫:灭活疫苗,最好在24h内,不要超过72h,宜早不宜迟。

■人乳头瘤病毒HPV 【无包膜、dsDNA,不能在体外培养】

1、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感染;先天感染(产道感染);性感染

2、引起的疾病:皮肤寻常疣、扁平疣、与宫颈癌有关

注:病毒的感染是局部的,不经血流扩散,高危型HPV与生殖道癌(如宫颈癌)及恶性肿瘤密切相关。

■细小病毒B19【无包膜,单正链RNA,人RBC为病毒亲嗜细胞】

1、传播途径:呼吸道、输血、母婴传播

2、所致疾病:传染性红斑、一过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TCA)、宫内感染、关节病

■天花病毒【有包膜、双链DNA】

1、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2、防治原则:天花疫苗的接种

注:没有动物宿主,一旦从人群中根除,自然界就不再存在该病毒的储存场所。

天花产生的免疫力是终身的。

脸部的皮脂腺被破坏,产生纤维化,留下疤痕,俗称“麻子”

■朊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病原体】

1、朊病毒的本质:构象异常的朊蛋白,传染性蛋白因子,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

(PrP),不具有病毒结构,没有核酸。

2、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染:脑组织,可以导致朊毒体感染的传播。

医源性感染:器官移植(供体为感染者),神经外科手术感染的器械等

注:朊粒可在人和哺乳动物中引起以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为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患。朊粒对人主要是获得性感染。prp淀粉斑也是朊病毒病的特异标志。

第三篇真菌学(以下内容不出大题)

【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典型细胞核结构和完善细胞器。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不是植物,不含有叶绿素。】

■真菌的分类:单细胞真菌:圆形或卵圆形,酵母菌(最简单的单细胞真菌)

多细胞真菌:生长时形成菌丝和孢子,交织成团,称为丝状菌或霉菌【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种形态的可逆转换,称为双相性或二相性真菌】

■单细胞真菌(无菌丝或有假菌丝)

酵母型真菌(新生隐球菌)——出芽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不产生假菌丝

类酵母型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孢子繁殖,延长的芽体不与母细胞脱离,形成假菌丝

■多细胞真菌(能长出菌丝,有的菌丝上长出孢子)

1、菌丝:

功能分类: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生殖菌丝

结构分类:有隔菌丝(多数致病菌为有隔菌丝)、无隔菌丝

2、孢子【由生殖菌丝产生的一种繁殖体,孢子是真菌的繁殖结构】

有性孢子(同一菌体或不同菌体上的2个细胞融合经减数分裂形成)

无性孢子(菌丝上的细胞分化或出芽生成)病原性真菌大多形成无性孢子。

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多细胞组成)、小分生孢子(一个孢子由一个细胞组成)

叶状孢子:厚膜孢子(在不利环境中形成)、关节孢子(细胞壁增厚的长方形节段)、芽生孢子孢子囊孢子

3、孢子和芽孢的比较

孢子【真菌繁殖结构】抵抗力不强,加热60~70℃短时间即死亡

芽胞【细菌休眠结构,抵御不良环境】抵抗力强,可耐100℃数小时

■真菌的培养

特点:低营养、低温度(浅部感染真菌)

低pH(4.0-6.0)、高湿度和氧

培养基:沙保培养基

繁殖方式:出芽、裂殖、隔殖、菌丝断裂

单细胞——出芽;多细胞——孢子

菌落:单细胞——酵母型菌落

——类酵母型菌落(假菌丝)

多细胞——丝状菌落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病原性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感染,如皮肤癣真菌病

2.机会真菌感染:内源性真菌感染,机体免疫力低下,如白假丝酵母菌、曲霉、毛霉等引起

3.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敏感患者吸如孢子或菌丝,引起超敏反应,如寻痲疹、哮喘、变应性鼻炎

4.真菌性中毒:

粮食受潮霉变,摄入真菌或其产生的毒素后可引起急、慢性中毒称为真菌中毒症。

主要有:黄曲霉毒素和镰刀菌毒素

5. 真菌毒素与肿瘤

黄曲霉毒素(肝癌)、镰刀菌T-2毒素、展青霉素、黄褐毒素

第三十八章病原性真菌

·主要致病性真菌:①浅部感染真菌②深部感染真菌③条件致病性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表面感染真菌、皮肤癣真菌)

1、表面感染真菌: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

代表:秕糠状鳞斑癣菌

症状:皮肤表面出现花斑癣(汗斑)

2、皮肤癣真菌:侵犯部位:角化的表皮,毛发,指(趾)甲

所致疾病:体癣、手癣、脚癣、灰指甲

■深部感染真菌【致病性较强,能引起慢性肉芽肿样炎症、溃疡和坏死】

皮下组织真菌感染:着色真菌(皮肤变黑)、孢子丝菌

■条件致病性真菌:

1、白假丝酵母菌(致病力最强、临床最常见)【革兰阳性、假菌丝、厚膜孢子、出芽繁殖】

①皮肤粘膜感染鹅口疮,阴道炎

②内脏感染:肺炎、关节炎、膀胱炎,肾盂肾炎

②中枢神经感染:脑膜(脑)炎、脑脓肿

2、新生隐球菌【墨汁染色法、有肥厚荚膜、酵母型菌落、出芽繁殖、无假菌丝】

①传染源:鸽子

②传播途径:呼吸道

③致病物质:荚膜多糖

④所致疾病:隐球菌病。多数引起外源性感染,也可引起内源性感染。主要引起肺和脑

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3、其他真菌:

①曲霉——肺曲霉病,表现为慢性气喘

②毛霉(腐生菌)——肺毛霉病,脑膜炎

②卡氏肺孢菌——间质性细胞肺炎(免疫缺陷病人)

■五种肝炎病毒的简单比较

肝炎病毒核酸类型有无包膜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HA V(甲)单链RNA 无粪-口途径急性甲型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HBV(乙)双链DNA 有血液、血制品;母婴传播;

性传播及密切接触无症状携带者、急、慢性乙型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

HCV(丙)单链RNA 有 似HBV,以输血和血制品

为主无症状携带者、急、慢性丙型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

HDV (丁)单链RNA 有似HBV,以输血和血制品

为主

无症状携带者、急、慢性丙型肝炎、加重乙肝的症状、

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

HEV(戊)单链RNA 无粪-口途径急性戊型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食品微生物学试题答案

食品微生物学试题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食品微生物学试卷一、 一. 填空题(1分/空×20): 1. 细菌一般进行___⑴__ 繁殖,即__⑵_。酵母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类,无性繁殖又可分为__⑶__ ,__⑷__ 两种形式,有性繁殖时形成__⑸_ ;霉菌在有性繁殖中产生的有性孢子种类主要有__⑹__ ,_⑺__ ;在无性繁殖中产生的无性孢子种类有_⑻_ ,__⑼__,__⑽__ ;放线菌以__⑾__ 方式繁殖,主要形成__⑿__ ,也可以通过___⒀__繁殖。 2. 微生物污染食品后,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引起___⒁_______和 _____⒂_____。 3.在酵母菌细胞结构中,____⒃_____具有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外形的功能; ____⒄____具有控制细胞对营养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交换作用;____⒅_____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的场所;___⒆______是呼吸酶类的载体,细胞的能量供应站;_____⒇____具有传递细胞遗传性状的作用。 二.选择题(1分/小题×20) 1.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___ a.结晶紫(初染) b.碘液(媒染) c.酒精(脱色) d.蕃红(复染) 2.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___ a.荚膜 b.细胞壁 c.芽孢 d.鞭毛 3.测定食品中的细菌总数常采用_____ a.稀释混匀平板法 b.稀释涂布平板法 c.显微镜直接镜检计数法 4.干热灭菌法要求的温度和时间为___ a.105℃,2小时 b.121℃,30分钟 c.160℃,2小时 d.160℃,4小时 5.微生物运输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___ a.单纯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转位 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有性繁殖产生____ a.接合孢子 b.担孢子 c.孢囊孢子 d. 子囊孢子 7.以高糖培养酵母菌,其培养基类型为____ a.加富培养基 b.选择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普通培养基 8. 抗干燥能力较强的微生物是_________。 a.酵母菌 b.霉菌菌丝 c.乳酸菌 9. 产生假根是____的形态特征。 a.根霉 b.毛霉 c.青霉 d.曲霉 10.配制1000ml的固体培养基需加琼脂____ a.0. b.2~7克 c.15~20克 d.50克 11.食品和饮料工业生产上常采用的“巴氏灭菌法”是一种______方法。 a.消毒 b.抑菌 c.灭菌 d.除菌 12. 下列微生物器官耐温顺序为_____ a.营养体>孢子>芽孢 b.芽孢>孢子>营养体 c.孢子>营养体>芽孢 c.芽孢>营养体>孢子 13.下列微生物能通过细菌滤器的是____ a.细菌 b.酵母菌 c.病毒 d霉菌 14.下列不属于生长素类物质的是____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 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一)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二)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三)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四)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3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答: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约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10nm,结

构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内壁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肽聚糖,含独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肽聚糖,含独脂多糖,不含磷酸壁。 4、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答:将一大类细菌染上色,而另一类染不上色,一边将两大类细菌分开,作为分类鉴定重要的第一步。其染色步骤如下: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4用中型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5用蕃红染液复染1min,格兰仕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格兰仕阴性菌即被区分开。 5、何谓放线菌?革兰氏染色是何种反应?答: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的菌种,成为放线菌。除枝动菌属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红色外,其余全部放线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紫色。 6、什么叫培养基?按物质的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哪几类?按试验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答: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贡献。 1初创期--形态学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2奠基期--生理学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3发展期--生化、遗传学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4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时期 二.什么是微生物?广义的微生物和主要包括哪几大类? 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3微生物分类: 六界(病毒界1977年加上,我国陈世骧):

三元界: 三.微生物具有哪些主要特性?试简要说明之。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四.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 1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形或椭圆形、杆状或圆柱状、弧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 2细菌细胞的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以多个菌体的平均值或变化范围来表示。 3细菌的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球菌:单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 杆菌:种类最多,长杆菌(长/宽>2);杆菌(=2);短杆菌(<2)。。大小:长度×宽度 弧菌:弯曲度<1 ;螺旋菌2≤弯曲≤6;螺旋体:弯曲度>6 ..大小:自然弯曲长度×宽度 细菌的重量:1×10^-9~1×10^-10mg,及1g细菌有1~10万个菌体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四部分 五.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ram+、Gram-)与功能?Gram染色的原理和步骤?知道常规的几种Gram+、Gram—的菌种。 1结构:在细菌菌体的最外层,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 其基本骨架是肽聚糖层,由氨基糖(包括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两种)和氨基酸组成。 2 Gram+的细胞壁具有较厚(30-4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 多达20层,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可加强肽聚糖的结构。 3 Gram-的细胞壁薄(15-20nm)、结构较复杂,分为外膜(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PS)、肽聚糖层和壁膜间隙。 4功能:(1)保护细胞及维持外形(如果人工去掉细胞壁后,所有菌的原生质均变成圆形)。

最新发酵工程重点总结

发酵工程重点总结

第一章 发酵:通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产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产品的生物反应过程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工程技术,在生物反应器中生产有用物质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菌种选育与保藏、菌种扩大生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分离纯化制备等技术。 发酵工业的特点?(7点) 1.发酵过程一般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生化反应,反应安全,要求条件较简单。 2.可用较廉价原料生产较高价值产品。 3.反应专一性强。 4.能够专一性地和高度选择性地对某些较为复杂的化合物进行特定部位的生物转化修饰。 5.发酵过程中对杂菌污染的防治至关重要。 6.菌种是关键。 7.发酵生产不受地理、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限制。 工业发酵的类型? 厌氧发酵 1. 按微生物对氧的不同需求需氧发酵 兼性厌氧发酵 液体发酵(包括液体深层发酵) 2.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浅盘固体发酵 深层固体发酵(机械通风制曲) 分批发酵 按发酵工艺流程补料分批发酵 单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连续发酵多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带有细胞再循环的单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发酵生产的基本工业流程? 1. 用作种子扩大培养及发酵生产的各种培养基的配制; 2. 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消毒灭菌; 3. 扩大培养出有活性的适量纯种,以一定比例接种入发酵罐中; 4. 控制最适发酵条件使微生物生长并形成大量的代谢产物; 5. 将产物提取并精制,以得到合格的产品; 6. 回收或处理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物质。

工业发酵的过程的工艺流程图? 第二章 1、发酵工业菌种分离筛选的一般流程? 调查研究(包括资料查阅) 试验方案设计 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如何使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的可能性大?) 样品预处理(如何在后续的操作中使这种可能性实现) 菌种分离 根据目的菌株及其产物特点分 选择性分离方法随机分离方法 (定向筛选←选择压力) (用筛选方案- 检测系统进行间接分离) 富集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基条件培养 (初筛) 菌种纯化 复筛 菌种纯化 初步工艺条件摸索再复筛生产性能测试 较优菌株1-3株 保藏及进一步做生产试验某些必要试验和 或作为育种的出发菌株毒性试验等 2、菌种选育改良的具体目标。(4点)? 1.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

食品微生物学思考题和作业题-

《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用思考题和作业题 0 绪论 本章作业题: 教材P8的第1、6、9题: 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那些类群 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有哪些试分别阐述之。 区别于其它生物,微生物有何特点你有何体会 认真阅读教材的“绪论”和“结束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你打算怎样学好“微生物学”这门课程。 补充思考题: 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并描绘其前景。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有哪些你现在了解哪些技术你认为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有怎样的联系 试从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其分布比动植物更广泛的原因,为什么无菌操作技术是一切微生物学工作的基础 一、微生物分类鉴定与命名 本章作业题 ?教材P366-367的第4、5、6、7、8: 什么是种什么是新种任何表示一个种和新种 什么是学名什么是双名法熟悉一批学名对每个生命科学工作者有何重要性何谓菌株它如何表达正确理解菌株的涵义有何重要意义 什么是模式菌株它和模式菌种有何关系 概念: 菌株、品系、克隆、无性繁殖系、毒株、菌落、菌苔、斜面、分离物、纯培养以及菌种等名词有何区别 本章思考题 ?教材的第12、15、16题: 试比较古生菌、细菌和真核微生物间的主要区别。 用于微生物鉴定的经典指标有哪些随着新的理化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等应用,经典的分类指标会被淘汰吗何故 现代微生物鉴定技术队发展趋势如何试举例加以说明。 ?教材第21题中微生物的学名(着重于勾画的)。 二、原核微生物 1 观察细菌为何要用染色法,Gram染色法哪步最关键为什么如何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 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 代、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 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 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 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 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 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 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形成一个折光性 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生孢子,简称芽孢 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 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 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 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6、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 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7、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可引起 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下 生长繁殖 19、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 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酶系统,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细菌乙醇发酵与酵母菌乙醇发酵 酵母菌乙醇发酵,在厌氧和偏酸(pH3.5-4.5)的条件下,通过糖酵解(EMP)途径将葡萄糖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乙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乙醇、2分子二氧化碳和净产生2分子ATP。 细菌乙醇发酵,细菌即可利用EMP途径也可利用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经ED途径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与酵母菌通过EMP途径生产乙醇不同,故称细菌乙醇发酵。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生成2分子乙醇和2分子二氧化碳,净产生1分子ATP。 2菌落与菌苔 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来源于一个细胞、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细胞群体叫做菌落。菌苔,当菌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称菌苔。 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 原生质体指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原生质球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仍有部分细胞壁物质未除去所剩下的部分,一般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所形成。 4温和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增殖,也不裂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能在寄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5选择性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一类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通过培养后的显色反应区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6连续培养与分批培养 连续培养,在培养容器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不断地以同样速度排除培养物,使培养系统中细菌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这就是连续培养法 分批培养,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物接种到恒定容器新鲜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数量。培养基一次加入,不补充,不更换。 7恒化培养法与恒浊培养法 恒化培养法,通过控制某种限制性营养物质的浓度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及其细胞密度,使装置内营养物质浓度恒定的培养方法 恒浊培养法,根据培养液细胞密度调节培养液流入的速度,使装置内细胞密度保持恒定的培养方法 8随机培养法与同步培养法 同步培养法,使被研究的微生物群体处于相同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随机培养法,在一般培养中,微生物各个体细胞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9碱基转换与颠换 碱基转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嘌呤,或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叫做转换 颠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嘧啶,或者嘧啶被另外一个嘌呤所置换,叫做颠换。 10 转化与转导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

微生物工程总复习整理

微生物工程总复习 名词解释:15题共45分 简答题: 7题共35分 论述题: 2题共20分 第一章概论 微生物工程: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 起来,是一门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又称为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 简述微生物工程发展简史(四个阶段特征) 1、天然发酵 2、纯培养技术——第一代发酵技术 3、深层培养技术——第二代发酵技术 4、微生物工程——第三代发酵技术 简述微生物工程组成及研究内容 1、微生物工程组成 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 上游工程 发酵工程 下游工程 2、微生物工程研究内容 (1)无菌生长技术; (2)计算机控制技术; (3)种子培养和生产培养工艺技术; (4)小试中试动力学模型; (5)发酵工程工艺放大。 第二章生产菌种的来源 试述生产菌种的来源及其分离思路 来源:根据资料直接向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分离思路:依照生产要求、产物性质、菌种特性(分类地位及生态环境),设计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 筛选重点:抗生素及治疗作用的药物产生菌。 试述生物物质产生菌的分离纯化和筛选步骤(1)定方案 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2)标本采集 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3)增殖: 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4)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5)性能鉴定发酵性能测定 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 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 pH值、提取工艺等。 第三章微生物代谢调节及代谢工程 新陈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新陈代谢(metabolism) 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的总和。即:新陈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腺苷三磷酸(ATP)形式的能量和还原力(或称还原当量,一般用[H]来表示)的作用。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正好相反,是指在合成代谢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形式的能量和[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合成复杂大分子的过程。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含义及其间的关系可简单地表示为: 酶活性调节:酶分子水平上的一种代谢调节,通过改变酶分子活性来调 节新陈代谢的速率,包括:酶活性的激活和抑制两个方面。 能荷:细胞 ATP、ADP、AMP可作为代谢反应功能的高能磷酸键的量度,通 过 ATP、ADP、AMP三者的比例调节代谢。 协同反馈抑制:指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几个末端产物同时过量时才能抑制 共同途径中的第一个酶的一种反馈调节方式 合作反馈抑制:两种末端产物同时存在时,可以起着比一种末端产物大 得多的反馈抑制作用。 累积反馈抑制:每一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按一定百分率单独抑制共同途 径中前面的酶,所以当几种末端产物共同存在时,它们的抑制作用发生累积。 顺序反馈抑制:当 E过多时,抑制 C→D,由于 C浓度过大而促使反 应向 F、G方向进行,结果造成 G浓度的增高。由于 G过多抑制了 C→F,结果造成 C的浓度进一步增高。C过多又对 A→B间的酶发生抑制,从而达到反馈抑制的效果。通过逐步有顺序的方式达到的调节称为顺序反馈抑制。 试述酶活性调节、合成调节的异同点 酶分子水平上的一种代谢调节,通过改变酶分子活性来调节新陈代谢的速率,包括:酶活性的激活和抑制两个方面。 酶活性激活系指在分解代谢途径中,后面的反应可被较前面的中间产物所促进。

微生物学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 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2、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巴斯德: 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曲颈瓶实验) ⑵免疫学——预防接种。(鸡霍乱病) 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 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原核生物: 根据外表特征把原核生物粗分为6种类型:细菌、蓝藻(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一、名词解释: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是毒性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作为消灭昆虫的菌剂,就是利用了该性质。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 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藻胆素、类胡萝卜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 大型原核生物。 细菌L—型: 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变异型,是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 落。 细菌形成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古生菌的细胞壁:古生菌如产甲烷杆菌、极端嗜盐菌、极端嗜热菌其细胞 壁含假肽聚糖。 中介体: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支原体特点: 细胞很小,多数直径为250nm,故光镜下勉强可见,能通过细菌滤器。 无细胞壁,G-,形态易变,对渗透压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 细胞膜含甾醇,比其它原核生物的细胞膜坚韧。 菌落小,在固体培养基上呈特有的“油煎蛋”状。 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 能在含血清、酵母膏和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加富培养基上生长。 对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和破坏含甾体的细胞膜结构的抗生素(两性菌素、制霉菌素等)都很敏感。 衣原体:有细胞壁,但缺肽聚糖,对作用于肽聚糖的青霉素、溶菌酶等不敏感。G- 有核糖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须严格细胞内寄生,称“能量寄生物”。 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活的鸡胚等进行活体培养。 立克次氏体:细胞较大,光镜下清晰可见,不能通过细菌滤器。 有细胞壁,G-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1.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 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 (1)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2.微生物学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值得反思? 答:(1)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如下:①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年)——朦胧阶段 a.代表人物:各国劳动人民。 b.特点: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②初创期(1676~1861年)——形态描述阶段 a.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b.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1861~1897年)——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b.特点: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④发展期(1897~1953年)——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E.Büchner。 b.特点: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⑤成熟期(1953年~至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 b.特点: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2)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与反思

发酵工程知识点

第一章发酵工程概述 一、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特定的形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是将传统发酵与现代的DNA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和改造等新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发酵技术。 二、发酵工程简史: 1590 荷兰人詹生制作了显微镜 1665 英国人胡克制作的显微镜观察到了霉菌近代发酵工程建立初期 1864 巴斯德灭菌法 1856 psateur 酵母导致酒精发酵 19世纪末 Koch 纯种分离和培养技术 三、发酵工程技术的特点 (1)主体微生物的特点 ①微生物种类繁多,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容易通过人工诱变获得有益的突变株; ②微生物酶的种类很多,能催化各种生化反应 ③微生物能够利用有机物、无机物等各种营养源 ④可以用简易的设备来生产多种多样的产品 ⑤不受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等优点 (2)发酵工程技术的特点 ①发酵工程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方式进行,数十个反应能够在发酵设备中一次完成 ②反应通常在常温下进行,条件温和,耗能少,设备简单

③原料通常以糖蜜,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为主 ④容易生产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⑤发酵过程中需要防止杂菌污染 (3)发酵工程反应过程的特点 ①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的 ②原料来源广泛,通常以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为主 ③反映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形式进行(同(2)①) ④发酵分子通常为小分子产品,但也很容易生产出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四、发酵工程的一般特征 ①与化学工程相比,发酵工程中微生物反应具有以下特点: 作为生物化学反应,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没有爆炸之类的危险,不必考虑防爆问题,还有可能使一种设备具有多种用途 ②原料通常以糖蜜、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为主,加入少量的各种有机或无机氮源,只要不含毒,一般无精制的必要,微生物本身就有选择的摄取所需物质 ③反应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方式进行因此数十个反应过程能够像单一反应一样,在称为发酵罐的设备内很容易进行 ④能够容易的生产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发酵工业最有特色的领域 ⑤由于生命体特有的反应机制,能高度选择性的进行复杂化合物在特定部位的氧化还原官能团导入等反应 ⑥生产发酵产物的生物物质菌体本身也是发酵产物,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酶等有用物质,因此除特殊情况外,发酵液等一般对生物体无害。 ⑦发酵生产在操作上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杂菌污染。进行设备的冲洗、灭菌,空气过滤

食品微生物学试卷与答案(1)[1]

食品微生物学试卷 食品微生物学试卷一、 一.填空题(1分/空× 20): 1.细菌一般进行 ___ ⑴__ 繁殖,即 __ ⑵_。酵母的繁殖方式分为有 性和无性两类,无性繁殖又可分为__ ⑶__ , __ ⑷__ 两种形式,有 性繁殖时形成 __ ⑸_ ;霉菌在有性繁殖中产生的有性孢子种类主要 有__ ⑹__ ,_ ⑺__ ;在无性繁殖中产生的无性孢子种类有_ ⑻_ ,__⑼__, __ ⑽__ ;放线菌以 __ ⑾__ 方式繁殖,主要形成 __ ⑿__ ,也可以通过 ___ ⒀__繁殖。 2.微生物污染食品后,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引起 ___⒁_______ 和_____⒂_____。 3.在酵母菌细胞结构中, ____⒃_____具有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外形 的功能;____⒄____具有控制细胞对营养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交换 作用; ____⒅_____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的场所; ___⒆ ______是呼吸酶类的载体,细胞的能量供应站;_____⒇____具有传递细胞遗传性状的作用。 二. 选择题( 1 分/ 小题× 20) 1.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 ___ a. 结晶紫(初染) b. 碘液(媒染) c. 酒精(脱色) d.蕃红(复染)

2.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 ___ a. 荚膜 b.细胞壁 c.芽孢 d.鞭毛 3.测定食品中的细菌总数常采用 _____ a. 稀释混匀平板法 b. 稀释涂布平板法 c.显微镜直接镜检计数法 4.干热灭菌法要求的温度和时间为 ___ a.105 ℃, 2 小时 b.121 ℃, 30 分钟 c.160 ℃, 2 小时 d.160 ℃, 4 小时 5.微生物运输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 ___ a. 单纯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转位 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有性繁殖产生____ a. 接合孢子 b. 担孢子 c.孢囊孢子 d.子囊孢子 7.以高糖培养酵母菌 , 其培养基类型为 ____ a. 加富培养基 b. 选择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 普通培养基 8.抗干燥能力较强的微生物是 _________。 a. 酵母菌 b.霉菌菌丝 c.乳酸菌 9.产生假根是 ____的形态特征。 a. 根霉 b.毛霉 c.青霉 d.曲霉 10.配制 1000ml 的固体培养基需加琼脂 ____ a.0. b.2~7克 c.15~20克 d.50克 11. 食品和饮料工业生产上常采用的“巴氏灭菌法”是一种______方法。 a. 消毒 b.抑菌 c.灭菌 d.除菌

微生物学总结16各论部分的复习提纲

Weishengwuxue zhishidianzongjie 三、球菌

主要知识点: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共价结合。能与IgG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而IgG抗体的Fab段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决定了SPA具有多种生物学意义:1.抗调理吞噬作用;2.协同凝集试验; 2 凝固酶coagulase:是葡萄球菌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蛋白类物质;有两种: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作用:有助于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同时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与葡萄球菌感染容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也有关系; 3葡萄球菌肠毒素作用特点:50%临床分离株产生;耐热(100oC for 30 mins!);是一种超抗原;毒素通过胃肠道吸收入血,进而对呕吐中枢产生刺激,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在进食含肠毒素食物后1-6小时发病,主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属自限性疾病; 4致病葡萄球菌的鉴定: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凝固酶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和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指葡萄球菌属中不产生血浆凝固酶的葡萄球菌,过去认为CNS不致病,近年来发现CNS已经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引起重视。主要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感染、心内膜炎、败血症、术后感染等。 5 链球菌的分类:根据溶血现象分类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按产生溶血与否及其溶血现象分为3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因而这类菌亦称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因而这类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这类链球菌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亦称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us)。一般不致病,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 除此以外,根据胞壁中C多糖抗原不同分群,其中主要为A群致病,两种分类方法并不平行,但A群链球菌大多为乙型溶血。 6 M蛋白(M protein)是A群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分,,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含M蛋白的链球菌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此外,M蛋白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损害人类心血管等组织,故与某些超敏反应疾病有关。 7 链球菌促进扩散的侵袭性酶:(扩散因子,spreading factor) 透明质酸酶:能够分解连接结缔组织间以及细胞间的透明质酸,使组织产生空隙,细菌得以迅速在其间扩散、繁殖及进入宿主组织内的酶类物质。 链激酶:水解纤维蛋白;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⑴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 生物。 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 剂。⑶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⑷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⑸无菌: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⑹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⑺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二、热力灭菌法原理: ⑴干热灭菌法: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80-100℃经1小时可被杀死,芽 胞则需要更高温度才能被杀死。包括: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 ⑵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更好,因为: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 固变性;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包括:巴氏消毒法(加热至61.1-62.8℃30分钟,71.7℃经15-30秒)、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103.4KPa (1.05Kg/cm2)、温度121.3 ℃、时间—15-20min;效果: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 三、辐射杀菌法紫外线 原理: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260~266nm波长UV与DNA吸收光谱一致。其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并可杀灭病毒。特点:穿透力较弱。应用: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 四、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 真菌。特点:只能除去细菌,真菌, 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L型细菌。应用: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的除菌。 五、口腔黏膜消毒可用3%过氧化氢;冲洗阴道、膀胱、尿道等可用0.1%~0.5%氯已定或1g/L高锰酸钾。 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章噬菌体 一、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基本特点★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 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噬菌体分布极广。 二、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种结果: ①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②温和噬菌 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细菌变成溶原性菌,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建立溶原性状态。 三、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裂 解。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 二、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遗传性变异是细菌DNA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改变了 的性状能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三、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四、转化:是供体菌裂解释放的DNA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DNA转入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