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军小口径机关炮小史(上)作者霹雳贝贝超大

海军小口径机关炮小史(上)作者霹雳贝贝超大

海军小口径机关炮小史(上)作者霹雳贝贝超大
海军小口径机关炮小史(上)作者霹雳贝贝超大

海军小口径机关炮小史(上)作者霹雳贝贝超大

2012/10一.早期的机关炮

第一挺重机枪首先是为海军而设计的。19世纪60年代鱼雷诞生后,体型小、速度快的鱼雷艇成为大舰的主要威胁。当时人工装填的大中口径舰炮射速很慢,用来对付鱼雷艇好比今天用高射炮打蚊子。而用机枪来对付这些小艇,又显得威力不足。海军对射速较快,口径中等的火炮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需求。

武器制造商纷纷响应这一需求,著名的武器制造商加特林(Gatling,主要生产加特林机枪)和诺登菲尔德公司(Nordenfelt,主要生产诺登菲尔德排枪)纷纷将自己研制的手动机枪按比例放大,制成了海军史上第一批自动火炮。这些火炮口径在0.65英寸到1英寸之间,它们发射的还是实心弹丸,而不是爆破弹,由于实心弹的很重,它们的能量足够贯穿那些无防护的小型快艇,造成致命毁伤。

英国海军首先列装的是0.65英寸10管加特林快炮,该炮重量达370公斤,射速400发/分,采用50发圆型弹鼓供弹,除了体积和口径更大外,与加特林机枪的外形和转管原理别

无二致。海军型10管加特林0.65英寸火炮

加特林机枪的缺点是重量较大,可靠性也稍差。虽然在技术上诺登菲尔德排炮并不比加特林先进,但是其可靠性好,加上诺登菲尔德出色的营销能力,这种火炮后来取代了加特林机枪。该炮通过一根杠杆,将往复运动转换为进弹、拉枪机、击发、退壳等连续运动,多根炮管可同时射击,动作可靠。理论上诺登菲尔德排炮可以超过10管,一般装舰采用4管、5管或双管。其中4管炮的安装重量为200公斤,最大射速200发/分,但战斗射速低的多,其弹药可在100米距离贯穿20毫米钢装甲,威力不俗。5管诺登菲尔德25毫米速射炮

法国的哈奇开斯公司也成功开发了转管式加农炮,哈奇开斯炮采用的是37毫米口径,这个口径既不是英制的整数倍,在公制中也不是5和10的整数倍。它的确还有一段来历,原来在1868年12月,列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签订了协定,规定禁止使用重量小于400克的爆炸弹丸,这也是最早的限制过度杀伤性常规武器的协定之一。通过人们当时的计算发现,只有37毫米以上口径发射的弹丸重量才可能超过400克,因此这个口径成为一道分水岭,之后经常被使用。

1873年,法国海军将这种5管速射炮定型为M1877。它采用37×94R弹,10发弹夹供弹,最大射速60发/分。虽然同为转管炮,但其内部机构与加特林存在很大差异,5根炮管共用一套装填、击发和抽壳机构,因此M1877的重量比加特林轻很多。穿甲效果虽然不如诺登菲尔德排炮,但由于其可发射爆破弹,因此对无装甲防护船艇的毁伤效果却更强。哈奇开斯37毫米速射炮

47毫米哈奇开斯炮较37毫米炮的性能更为提升,它发射47×131R弹,弹丸重量达1.1公斤,射程为3600米。47毫米口径还不算是最大的,哈奇开斯还研制过53毫米速射炮。

哈奇开斯火炮在当时的海军中非常流行,欧洲国家中曾经大量装备,光是法国海军就订购过10000门哈奇开斯炮,还有至少有30个国家也装备过哈奇开斯。在真正的自动武器时代到来前,哈奇开斯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海军速射武器,直到20世纪初,一些军舰上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19世纪末,马克沁发明的自动机枪成为轻武器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手动机枪迅速被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自动机枪取代(不过令人惊诧的是,数十年之后,加特林

原理的机枪和机关炮又卷土重来,这不能说不是否定中的否定)。1890年马克沁设计了一门机关炮,这种火炮采用与马克沁机枪一样的枪管短后座原理,发射哈奇开斯37mm炮弹,弹重1磅,因此也被称为QF 1(Quick Fire 1 pound)型1磅炮。1磅炮射速可达200-300发/分,发射时砰砰作响,人们称它为“pom-pom”,这也是“乓乓炮”的由来。

这种火炮起初由马克沁-诺登菲尔德公司生产,英国人认为用它射速太快,用来对付步兵则火力过剩,但对付坚固堡垒又嫌不足,因此并未装备。墙里开花墙外香,其它国家倒是对QF-1非常感兴趣。第二次布尔战争中,布尔人拥有的几门这种火炮却大显神威,力挫英军,这方才引起各方的重视。1900年后,该炮转由著名的维克斯公司生产,随后马克沁37mm 炮在海军中逐步淘汰了那些人力驱动的速射炮。美西战争期间,美国军舰上装备的37mm马克沁机关炮

进入1900年代,鱼雷艇已经逐步演进为驱逐舰,小口径速射火炮对付那些日渐强大的驱逐舰显得力不从心,不过它们却很快就找到了发挥自己价值的新位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QF-1被装于高射炮架上,用于防空。二.两次大战之间的舰载小口径高射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军舰将不仅将受到敌方水面舰艇、潜艇、水雷的威胁,未来还将可能面临飞机的挑战。两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技术迅猛发展,飞机的速度,航程和载弹量不断提高,空投炸弹和鱼雷威增强,海军也开始对空中威胁逐步重视(虽然还远远不够),各国海军纷纷开始装备专用的防空高炮。

这一时期的远程防空火炮口径一般为3-5英寸,多为人工装填,这些防火力构成军舰的第一道防空屏障。由于远程防火火力射速慢,无法实施有效拦截,因此为军舰配备40毫米以下小口径高射机关炮,构筑第二甚至是第三道防空火力网已成为当时主要海军强国的共识。

高射炮的威力主要体现在口径、射程、射速、携弹量、弹药的杀伤力、火炮安装方式等因素的组合上。

当时的防空火力完全依靠肉眼瞄准,打的准确与否,主要依靠炮组的训练水平,集火射击方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此时需要指挥员统一下达射击指令,这些配置都需要很多人员,使原本并不富裕的舰上空间显得更为拥挤。此时已经出现用电力和机械取代人工驱动的炮架,这使火炮的回旋和俯仰更迅速,也可以减少了人员的体力要求,但是这种

系统在当时非常昂贵,在战斗中又容易受损,因此普及还有待时日。

由于各国海军自身需求不同、作战经验也不同、又受到本国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研制的舰载高射炮千差万别,这将影响到日后的实战效果。

英国皇家海军

1930年代初,皇家海军装备了2种制式近程防空武器,它们是0.5英寸维克斯MK III型高射机枪和2磅高射炮,这两种火炮均采用弹带供弹和水冷方式。

维克斯机枪原本为3军通用,但后来只有海军大量装备。该枪发射维克斯12.7*81弹,射速700发/分,海军在1930年代早期在驱逐舰上列装,最初采用4连装方式,整体重量为1000-1300公斤。随后双联和单管维克斯机枪也出现在小型舰艇上。其中双联装MK V型连炮架重500公斤,采用机械驱动,其俯仰和旋回速度分别为72度/秒和50度/秒;单联威克斯机枪则采由人工操纵。4联装维克斯0.5英寸高射机枪

1915年,维克斯公司在1磅炮的基础上研制了2磅高射炮(MK II),口径从37毫米增大到40毫米,主要以单装方式装备军舰。

1930年代初期,新型的MK VII 2磅高射炮研制成功,它仍采用早期维克斯2磅炮弹。2磅高射炮身重356-416公斤,采用39倍口径短身管,发射40×158R弹,重0.9公斤,初速为620米/秒,采用金属连接的140发弹带供弹,单门火炮射为90发/分。最初的该炮采用8联(MK V)和4联(MK VII)安装方式,炮座采用机械驱动。8联装主要装战列舰、航空母舰等大型战舰(如罗德尼、纳尔逊、厌战等),4联装则主要装备巡洋舰和驱逐舰(如城级巡洋舰和部族级驱逐舰)。

与维克斯4联机枪从上到下一字排开不同,多联2磅高射炮的炮管呈左右、上下排列,被戏称为芝加哥钢琴(Chicago Piano),由于不同位置火炮的进弹和抛壳分又左右、上下,因此炮身也并不完全相同。8联装和4联装2磅高射炮的重量很大,其中8联重量达16吨,4联装亦超过10吨。大型舰艇还为其专门配有射击指挥仪表,可实施统一射击。

相对而言,皇家海军的标准单管4英寸MK XX高射炮重10吨,而双联4英寸MK XIX高射炮为15吨,驱逐舰上的4.7

英寸火炮重量只有9吨。这大大限制了多联装2磅高射炮的装舰数量。虽然后期出现的单管2磅炮,重量也轻了许多(1.4-1.8吨),但它们主要用于装备海军巡逻艇。8联装“乓乓炮”

海军防空炮术委员会的研究

在1930年代初期,英国皇家海军就已经开始考虑舰艇防空火力问题,1932年4月,海军防空炮术委员会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

委员会研了空中威胁的性质和来源,火力对飞机的作用时机和作用时间,高射炮的射程和毁伤效果,以及火控系统的有效性等问题,最终的结论耐人寻味。

报告指出对舰艇而言,空中威胁来说主要有三种:水平轰炸,鱼雷轰炸,近距离俯冲轰炸或机枪扫射。该报告还有预见性的指出:人工操纵的飞机直接撞击军舰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一点准确预言了今后神风的威胁。委员会认为空中攻击将非常难以对付,因此建议海军在今后的10年内加强对防空的关注。

在论及近程防空火力时,报告分析了在1928年到1931年期间军事演习的数据,鱼雷机在1250码(1140米)处投雷的命中率仅10%,在1000码(910米)处命中率为30%,在750码(690)米增加到50%,在600码(550米)命中率则将达85%。报告指出,如果需要摧毁一架来袭的飞机,对其连续射击时间不能少于10秒。以当时飞机的速度,飞机从2000码(1820米)距离进入到1200码(1100米)有效投弹距离的时间约为17秒。因此防空高射炮的有效射程如过能达到2300米(2500码),则能将确保将飞机击落。

委员会还对海军的维克斯机枪和2磅高射炮进行了分析,报告认为这两种防空武器的效能均存在不足。维克斯机枪的威力不够,而2磅炮的初速太低,8连联装2磅炮的射速也才刚好达到需求。报告建议开发一种新型高射炮,初速应达到760米/秒以上,射速不低于1250发/分。

此后,皇家海军开始研制2种新型防空武器。一是1935年起开发的6联装维克斯0.661英寸(15.4毫米)重机枪,后来由于更优越的20毫米厄立空机关炮的出现,这种武器的开发计划在1938年取消。另外一种是35毫米1.5磅MK V型火炮,弹丸0.68千克,初速790米/分。但是最终该型8联装样炮的重量比8联装2磅高射炮还重,计划不得不

在1937年中止。

英国还着手对现有的2磅炮弹进行改进,将弹重从0.9公斤降低到0.76公斤,初速增加到730米/秒,射速提高到115发/分,但是原有的2磅炮需要改造才能发射这种新型炮弹,而且射击的稳定性也欠佳。

美国海军

美国海军中有一个“一般性”的委员会(General Broad),该委员会负责考虑舰艇武备发展的问题。1929年,委员会研究了未来防空火力的配置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虽然在一些方面与英国同行有所差异,但大体的结论非常相似。

当时美国海军装备的主要近程防空自动武器是

M1921型0.5英寸勃朗宁机枪,这种武器与英国的维克斯机枪相似,均采用弹带供弹和水冷冷却,由于使用12.7*99弹,威力要更大一些。勃朗宁机枪最初采用单联方式装舰,后来出现了双联装,完全由人工操作。委员会认为机枪威力太小,必须寻找一种效能更大的武器,以应对俯冲轰炸机等目标。

由于圣彼得堡协定的限制,含有炸药的爆炸弹只能在37mm口径的火炮上使用,美国海军一度曾经对勃朗宁公司为陆军设计的37mm炮很感兴趣。1930年后,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小口径的火炮也能发射比较重的弹药,因此海军开始设计1.1英寸(28毫米)火炮,这种火炮的原理与陆军的37毫米火炮相似,采用75倍身管,配用的穿甲弹重416克,初速820米/秒,使用延迟触发引信,8发弹匣供弹,此炮的射速较慢,仅150发/分28毫米高射炮使用机械动力驱动,在4.8吨到6.35吨之间。炮架的水平和垂直的旋回速度分别为24度/秒和30度/秒。

该炮开发速度很慢,1930年代末期,仍存在诸多问题的1.1英寸高射炮就被匆忙投入使用。1.1英寸75倍口径高射炮

欧洲和日本

欧洲主要国家海军当时也采用了两种不同口径级

别的火炮,25-40毫米小口机关炮和12.7-13.2毫米机关枪。而之所以把欧洲和日本作为整体是因为日本海军购买过大

量欧洲的装备,日本小口径自动武器的设计几乎都源自欧洲。

法国主要的舰载防空武器是13.2毫米哈奇开斯重机枪,发射13.2×99弹,相比勃朗宁机枪,在口径上还要大一些。13.2mm 机枪的射速相对较慢,为450发/分,在实际使用中,这种采用空冷技术的机枪比那些采用弹带供弹,水冷式的机枪更慢,在换弹板时候必须等待枪管冷却才能继续射击。13.2mm 机枪有单装、双联和4联等安装方式。

法国海军的标准防空火炮口径为37mm,单管型号为M1925,双联则为M1933,该炮发射37×277R弹,由于采用人工装填方式,射速仅30-42发/分,相比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落后很多。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法国陆军却在同一时期装备了37毫米施耐德自动炮。法国M1933型37毫米高射炮

日本的自动火炮具有法国血统,比如25毫米高射炮和13.2毫米哈奇开斯机枪都是源自法国。25毫米高射炮采用单装、双联和三联方式,重量分别为785、1100和1800公斤,发射25×163弹,理论射速220发/分,采用15发弹夹供弹,射程在1500-3000米之间由于是空冷炮管,战斗射速同样受到限制。日本海军还装备并仿制过一些老式的维克斯2磅炮,称为“HI”型SHIKI 40毫炮。

德的造炮以工艺著称,德国海军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是它们的轻型防空武器的采用的是20毫米口径。海军和陆军中均大量采用毛瑟FlaK 38 20毫米高射炮,该炮有单联,双联和4联等多种安装方式,重量分别为400公斤,1000公斤和2200公斤,全部使用人力操纵。FlaK 38炮身为65倍口径,发射20×138B弹,初速900米/秒,理论射速为450发/分,但由于炮管为空冷方式,实际射速不得不降低。该炮的供弹使用20发弹夹,也有40发弹夹可供选择,但是很少使用。海军的另一种小口径火炮是FlaK 30型号,使用与FlaK 38相同的弹药,但射速稍慢,为280-300发/分。20毫米火炮的威力要大大强于其它国家装备的重机枪,在近距离上它的毁伤效果十分惊人。4管FlaK 38 20毫米高射炮

与法国人相似的是,德国的37毫米高炮也是手动的。SKC/30 37毫米高射炮采用了83倍口径炮管,发射的是37*380R弹,重750克,初速达1000米/秒,弹道性能优良,但是可惜的是射速只有30发/分,完全限制了其水平的发挥。对俾斯麦的覆没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7毫米SKC/30高射炮

意大利人德国人一样也采用37毫米和20毫米两种口径,前者使用37×230SR弹,后者使用20×138B弹。20毫米布雷达高射炮采用空冷方式,使用压缩空气实现火炮

俯仰和旋转,双连装的版本M 1935使用了稳定器,火炮采用对角线布置,重2.2吨。而单联M1940的重量为312公斤。虽然火炮发射速率达240发/分,12发弹容量。意大利海军同时也在用Scotti 20毫米炮,弹药与布雷达相同。

37毫米布雷达高射炮有单管和双联两种,分别重1500公斤和5000公斤,但它的弹容为6发,射速120发/分。意大利人还通过授权方式生产维克斯单管40毫米2磅炮,此外意大利的潜艇上还装备有发射哈奇开斯弹的布雷达M1931型13.2毫米机枪。

苏联海军的防空炮火采用是12.7毫米,25毫米和37毫米口径。其中M1939型37炮颇为出名,它的结构特点大量借鉴了瑞典博福斯25毫米和40毫米高射炮,做工虽然粗糙但是很耐用,苏联海空军都曾经大量装备该炮。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大量引进过M1939,并仿制成55式37毫米高炮。该炮发射37×250R弹,初速880米/秒,射速160发/分,人工操纵,空冷炮管(海军后来发展了水冷型双管型V-11-M),连炮架的重量为2800公斤,采用5发弹夹供弹。苏联M1939 37毫米高射炮

M1940高射炮口径为25毫米,发射25×218R弹,投入使用

时间在1941年以后。苏联海军还大量使用12.7 毫米捷格加廖夫机枪(DShK)机枪,有单、双、四等不同联装方式。

1928 年,博福斯公司应瑞典海军的设计了一门40毫米高射炮。1932 年,第一门样炮完工并被安装在军舰上进行了试射,定型后被命名为M32 型,采用水冷炮管,这就是日后名满天下的的博福斯40毫米(L60)高射炮。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初期战争的发展和经验都印证了战前英/美两国海军战前对形势的判断:0.5英寸口径的机关枪的射程和威力都已不足,机枪天女散花式的扫射仅对那些飞得极近的飞机有些作用,但却根本对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构成威胁,完全无法胜任舰艇防空任务。

防空火力口径的下限被定为20毫米。在盟军阵营中,20毫米的代名词就是厄利空机关炮,它是由瑞士厄利空公司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使用自由枪机自动原理。英/美两国分别在1939年和1940年引进该炮。

从严格意义上说,厄利空的性能只能说是一般,它采用20×110RB弹,70倍口径,初速820米/秒,射速450

发/分,相比德国FlaK 38存在一定差距。该炮供弹时需要用油脂对弹壳进行润滑以保证能正常抽壳(这点类似日本的歪把子机枪,而歪把子往往被视为一种落后的机枪)。美国人采用开槽方式改进了炮的膛室,并配用黄铜制发射药桶,这改进了抽壳性能,但如果使用钢制弹壳时仍需要润滑。MK II 型厄利空20毫米机关炮结构图

厄利空采用60发弹鼓供弹,可确保7.5秒连续射击,但空冷枪管限制了最高的战斗射速。尽管该炮最大射程达4.4千米,但实际上只有在1.5公里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厄利空的优势在于简单,坚固和可靠,单装厄利空采用人工操纵,不需要供电,可以在舰艇小小的空间内见缝插针。

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最主的是采用的MK II型,重量在500公斤到750公斤,采用液压驱动的MK V型双联装厄利空重1200公斤,后来推出的人工操纵型双联厄利空降低为600公斤。英国海军甚至尝试将厄利空改造成4联装方式,并计划采用弹带供弹,但是该方案没有被采纳。

厄利空在美国海军中被大量使用,美国海军认为厄利空的威力比0.5英寸口径重机枪强8-10倍,统计显示,在珍珠港事件到1944年这段时间内,美军舰载防空火力所击

落的日机中,有32%是厄利空所为。此后这一比例逐步下降到25%,到了战争后期厄利空的威力已不足以对付那些日本自杀飞机,但它仍然受到部队的热烈欢迎。

战争期间,英国和英联邦海军共装备5.5万门厄利空高炮。美国海军也有1.25万门,美国的一些主力舰(如战列舰)上甚至装备超过100门厄利空,如同一只武装到牙齿的刺猬。美国航空母舰上大量装备单管20毫米厄利空高射炮

除了厄利空外,英国人也自家研制的机关枪和轻型火炮装备他们的战舰。如20毫米HS 404火炮,这种火炮具有初速高,射速快,重量轻的特点,虽然它也用发射20×110弹,但是两者的弹药并不能通用。

对那些中间口径高射炮,如法国的哈奇开斯25毫米炮和美国海军的28毫米炮,它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就显得不那么成功。这些火炮相对厄利空20毫米炮而言重量大,结构复杂,而它们发射的炮弹与37毫米或40毫米炮相比,射程和威力又嫌不足。

如日本的25毫米高炮,其旋回和俯仰速度均遭诟病,该炮射击时产生会巨大的震动,影响对目标的瞄性,弹

药威力也不足。美国人花了不少时间来提升其28毫米高射炮的可靠性,但是这种火炮的致命弱点是射速太慢,无法有效对付飞机,因此很快被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取代。

37毫米被认为是非常理想的防空机关炮口径,但却被法国和德国人那令人蛋疼的手工装填方式和单发设计彻

底毁了。在战前法国人曾经研制过哈奇开斯M1935自动炮,但是直到战争开始它仍在测试中,没来得及派上用场法国就投降了。M1936是M1935的改进型,主要改进是供弹部分。安装有此种高射炮的法国军舰Aviso Amiens号据称曾经在勒哈佛尔击落过多架德国飞机。

战争爆发后,德国终于醒悟过来,装备了FlaK 42型自动高炮,弹药为37×249R,采用5发弹夹供弹,此种弹药还用于陆军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单管和双联FlaK 42火炮的重量分别为1350公斤和1750公斤。随后他们又开发了Flak 43型,该炮使用与陆军FlaK 36通用的37×263B弹,该炮采用了导气式原理而不是FlaK 42的后座式原理,该炮的射速为250发/分,大大超过M 42的170发/分,但实际的战斗射速为150发,单管人工操纵型重1350公斤。此外一些博福斯高炮还被冠以Flak 28的名义装上德国战舰。Flak 43型37毫米炮

战争结束前夕,德国海军又开发了2种更先进的30毫米火炮,其中一种使用飞机上的MK 103火炮,另外一型为更强大的MK 303型,计划装备S型快艇和具有革命性意义的XXI型潜艇。这两种火炮计划北用于取代20毫米炮,但是战争已经没有机会让他们服役了。德国海军还研制过55毫米FlaK Great 58,但是也为时已晚。

英国的2磅炮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颇受争议。实战表明它比较容易卡壳,但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炮组手中,它还是可以持续发挥火力。不过即便如此,博福斯40毫米高炮的性能还是远远超过了2磅炮,海军最终用博福斯40毫米L60型取代了2磅炮,但是2磅炮仍在整个战争中甚至是战后使用。在1945年的太平洋战场,皇家海军甚至用单管2磅炮换下厄利空双管炮,因为2磅炮弹丸的威力更大,对付神风自杀机更有效。

40毫米博福斯炮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防空高射炮。与2磅炮相比,博福斯采用了40×311R弹,炮管长度为56倍口径(人们更常称之L60),初速850米/秒,有效射程达3公里(最大射程9公里)。博福斯无论在重量,射程,威力,射击可靠方面都全面超过2磅炮。

皇家海军1941年首次装备博福斯,最初只是采用单管空冷炮管,人工操纵,重在1.2-1.4吨之间,射速120-150发/分。1941年12月,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遭日军空袭覆没。事后一名威尔士亲王号上的枪炮官以亲身经历撰写文章分析了高射炮的效能,他认为2磅炮会经常卡壳,主要原因在于弹头和发射药桶之间出现分离,而且2磅火炮并没有示踪弹,无法判断弹道,威力也不足。与之相反的是,单管40毫米博福斯火炮工作非常可靠,可以有效的阻止日本飞机靠近。这份报告对皇家海军大量装备博福斯高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后订单需求源源不断,生产的速度甚至赶不上需求,这种局面直到1943年才有所改观。

由于空冷炮管会对射速有所限制,皇家海军开始为博福斯配备源自荷兰设计的双联、水冷的Hazemeyer炮架。1942年11月,第一艘皇家海军的战舰开始装备这种炮架。Hazemeyer炮架设计复杂,它采用了三轴稳定系统,理论上可使火炮在运动中摇摆不停的舰艇上随时对准目标,但是这种炮架重达7000公斤,而且由于设计过于超前,稳定性也较差,因此未能大量装备。直到在战争结束前,双联MK V 炮架才被研制出来,并成为战后英国海军高射炮的标准炮架。装于Hazemeyer炮架上的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

圣安德烈旗下的鱼龙俄国战列舰篇

圣安德烈旗下的鱼龙——俄国战列舰篇 从蒸汽机铁甲舰开始: 1.彼得大帝号:毛子装甲舰的开山之作,1869年在卡列尔尼岛工厂开工建造,由A·A·波波夫中将主持设计,是俄国历史上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炮塔舰,该舰于1876年完工后加入波 罗的海舰队。其设计布局类似英国“蹂躏”号(1873年完工),两座305毫米双联装炮塔装在桌台状的中央船楼前后中线上。铁制船体水线装甲带厚559毫米的木材,两面象厚178毫米的锻造装甲板。动力为机车型的燃煤锅炉,蒸汽机功率8250马力,两轴推进,航速14节。由于干舷太低,仅2.4米, 所以抗浪性很差。彼得大帝号是俄国第一艘没有风帆装备的大型装甲舰,完工时号称世界最强大的军舰,由于没有继续建造同类战舰,在此后15年中它也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最 强大的军舰。它在1907年改为炮术训练舰,1917年革命后易名“共和国”号,于1922年拆毁。 毛子的Combrig倒是出有这条船的树脂模型,编号70001,也是Combrig模型的开山之作。

2.叶卡捷琳娜二世级:这是黑海舰队的船,共4条,叶卡捷琳娜二世、切斯马、锡诺普和常胜者格奥尔基。这四条船在1889-1894年间完工。前3舰具有铁钢混合的低干舷船体,3座305mm双联露炮塔分装在前桅的两舷和后甲板中心线上,呈品字形。炮塔是可升降式,在射击以外的时间可降到上甲板线以下以降低重心,增加稳性。7门152mm单装炮装在中部舷侧,每侧3门,另一门从舰尾伸出。在舰体中部为保护主炮和锅炉舱,装有406mm厚的舷侧装甲。它们正常排水量10250吨,主机为两台三胀式蒸汽机,总功率9100马力,航速16节,续航力2350海里/10节。在完工时,它们被称为是“仅次于英国罗德尼级的强力战舰”。第4舰“常胜者格奥尔基”号晚4年完工,它采用全钢船体和炮塔式主炮,更为先进。“叶卡捷琳娜二世”号1907年作为靶船沉没,切斯马凹1907年拆毁。剩下的两舰参加了一站,锡诺普号于1923-24年间拆毁,常胜者格奥尔基在国内革命中被白军开往法属比塞大,于1934年拆毁。 Combrig出有该级舰的常胜者格奥尔基号的模型

除了航空母舰,世界上还有这些船——关于船的绘本给孩子

除了航空母舰,世界上还有这些船——关于船的绘本给孩子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可以提供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航空母舰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威力最强的武器之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它通常拥有巨大的飞行甲板和舰岛,舰岛大多坐落于右舷。它一般是一支航母战斗群的核心舰船,舰队中的其它军舰为其提供保护和供给,而航母则提供空中掩护和远程打击。 4月26日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第二艘航空母舰由我国自行研制,2013年11月开工。目前,航空母舰主船体完成建造,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到位。出坞下水是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下面由“掌灯人”带领孩子去阅读有关船的绘本哦!让我们一起和孩子进行阅读吧!(适读年龄: 3-6岁) 01 曹文轩纯美绘本·鸟船 推荐理由:这本书我看完之后非常动荣并且绘图很美,讲述了一夜狂风暴雨之后,小船漂到了密密的芦苇丛中。飞来一对白色的大鸟。它们在船舱里做窝。很快,小鸟们出世了。大鸟们出去觅食,来了一只狐狸。饥饿的狐狸对小鸟们垂涎三尺。小船用尽全身力气,甚至挥舞长长的缆绳,赶走了狐狸,救下了小鸟。又是一夜暴雨,芦苇丛里有了浅浅的水。小船想回家了。鸟儿们展开巨大的翅膀,用力衔起长长的缆绳,向大河飞去宽阔的河面上,鸟儿和小船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02 玛蒂娜玩帆船(注音版) 推荐理由:这本书非常有童趣,并且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识字阅读能力。讲述的是多才多艺的玛蒂娜今年去上了海鸥学校,学习帆船驾驶,每天早上学习体操、理论,下午驾船出海练习,每天早睡早起,非常充实,她最爱的跳跳小狗自然陪伴在她周围。玛蒂娜被分到了海豚队,教练是托尼先生,他教会了大家很多有关帆船和架势的基础知识,比如要求大家出海前一定要对自己的船了如指掌。

1889年前的英国战列舰

在战列舰发展的里程上-1889年前的英国战列舰 图片: 舰船知识2006.08 李钢 在1904年英、法签订友好协约,以及沙皇俄国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击败之前,对已拥有百年海上霸权的英国来说,法国和俄国是其最大的潜在敌人,其海军的建设与战略方向也主要针对这两个国家。 1858年,法国订购了第一艘铁甲舰-"光荣"号(LaGloire)。该舰实际上是一艘大型蒸汽铁甲巡航舰,其整体设计并无革命之处,只是在木质舰壳上包覆了一层铁甲。英国海军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就意识到这种铁甲舰的出现将使英国舰队更易受到攻击,木质战舰将很快过时。于是,英国政府在1859年为皇家海军订购了第一艘铁甲舰-"勇士"号(HMSWarrior),1861年10月服役,从而开启了英国的铁甲舰时代。 1860-1890年间英国战列舰的发展,可以粗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61-1881年间,对英国战列舰来说是一个试验与探索的时期,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使舰船设计处于一个不稳定的试验期。设计师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平衡点: 1、最大化的重型装甲与重型火炮,但整体排水量不能太大,以保证船舶性能并使己方的目标成为最小; 2、高航速需要一个狭长的舰体,而机动灵活却需要一个短肥的舰体; 3、舰舷要低,火炮安装要低,以使其射击更稳定、目标更小;但火炮安装位置高可以

更好地发挥火力,特别是在海况差的情况下; 4、火炮的射界要宽广,而高大的挂帆桅杆以及全套风帆索具却是长时间巡航的动力源。 这一阶段的英国主力舰主要是舷侧齐射型铁甲舰,有明显的从风帆向蒸汽钢铁战舰过渡的特征。不过当中仍有一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试验型舰,如1869年6月服役的"君主"号(HMSMonarch)是第一艘采用炮塔的大型铁甲舰:1873年4月19日服役的"蹂躏"号(HMSDevastation)是海军战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设计来源于早期的铁甲浅水重炮舰,是最早的完全没有采用帆桅索具的大型战舰,完全依靠蒸汽动力进行航行与机动。其建造时间仅仅在"勇士"号开始试航的8年后,而且当时全风帆型的蒸汽铁甲舰还继续建造了5年时间,考虑到这两点,我们才可以充分认识其设计上的革命性! 尽管革命性的"蹂躏"号已经出现,但英国议会和海军的传统派人土仍然抱着全风帆的舷侧火炮型铁甲舰不放,因此英国仍建造或收购了一些传统的铁甲舰并坚持保留风帆。 1879年2月15日服役的"无畏"号(HMSDreadnought)是世界上最早的没有帆桅的远洋型炮塔铁甲舰,该舰原名"狂怒"号(HMSFury),设计源于"蹂躏"号,也采用首尾各一座主炮塔的布置形式,但其性能(排水量、火力与防护)更为均衡,并且成为后续主力舰设计的参考基础。"无畏"号是最后一艘采用全面防护理念、真正拥有完整水线装甲带以及几乎覆盖全舰的装甲防御系统的铁甲舰!她也是皇家海军第一艘采用三胀式蒸汽机的战舰(1906年的"无畏"号是第一艘采用涡轮机的战列舰),最终确立了蒸汽机作为一种可靠、远程航行推进动力的地位,风帆战列舰时代的帆桅索具最终将让位于蒸汽动力。 第二阶段是1881-1889年间,这是一个技术逐渐稳定、舰型向前无畏时代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英国战列舰的发展可以说有多条不同设计路线,其间又有交叉。虽然时间短,但在战列舰的里程上却有着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发展,这些发展最终为战列舰制定了新标准并使战列舰在此后50年里继续成为舰队的主要力量。设计师在这一阶段考虑的主要问题是: 1、重点防御与全面防御之争; 2、低干舷与高干舷之争; 3、露炮塔与封闭式炮塔之争。 新技术的发展,如速射炮、鱼雷、钢材、蒸汽动力,流体力学与船模试验水池,船厂的

光荣的英国胜利号风帆战舰

胜利号——一艘令人望而生畏的战列舰 英国皇家海军的胜利号战列舰,是一艘1778年服役的老舰。它在岸边闲置了近30年之久,直到特拉法尔加海战时它才开始使用,然而它仍不失为一艘令人望而生畏的战列舰。 这艘一级战列舰有三层炮甲板,共装备了102门铁铸大炮,从上到下可发射12到32磅的炮弹,此外,舰艏还有两门可发射68磅炮弹的“粉碎者”巨型短炮。单舷炮齐射,一次可发射出半吨重的炮弹,总共使用近400磅的火药包,所有炮弹射程能超过1英里。32磅长重炮发射的弹丸在100码内可以打穿7英尺厚的橡木,没有任何战舰的护板能够挡得住它的射击,它即使在最远射程上也可击穿2英寸厚的橡木板。这种望而生畏的火炮是一艘大型战列舰的核心火力。 胜利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可达到3500吨,从舰艏饰像到艉柱全长226英尺,舰宽51英尺。军舰的龙骨用榆木制成,因为枢干高大的榆树易于取材。除龙骨外,整个舰体几乎全部采用橡木。侧弦是近2英尺的船体橡木护板,水线处的木质装甲和肋材总厚度达近3英尺。制做舰胁材及双层甲板铺板,一共耗用了2500株树的优质木材,这相当于60英亩的百年老森林的木材。 胜利号的橡木舵片底宽6英尺,高38英尺,它联系着下层炮甲板上的一根29英尺长的舵柄。操舵兵可以在后甲板上通过绳索和滑轮来控制舰舵方向。舰舵和水线以下舰壳均以铜皮包护,以防虫蛀或因粘附海洋生物而影响航速。胜利号有三根主桅杆,其中最高的一根高于水线205英尺。 桅杆采用木质轻柔的冷杉制成。桅杆由三段连接而成,一则为了便于维修保养,二则也没有那么高的树干。桅杆底部最粗部直径为3英尺,这些高耸的桅杆靠着5英里长的稳索,牢牢固定在舰体上。所有的桅杆帆桁上总共可挂36面帆,军舰全速航行时所挂舰帆的总面积有4英亩。当全部桅帆调整停当后,可以驱动这艘巨型军舰以10节的速度在狂风中破浪前进,但是多数情况下使用6节速度巡航。 舰上除了哈迪舰长和纳尔逊海军中将的两套专门舱室之外,其他850名官兵的生活设施极为有限。在军官舱内,军官们一个个睡在象卫生间大小的隔间

近世西欧北欧横帆战舰发展简明图析

14世纪以前:北欧海盗的维京长船活动遍及西欧北欧,他们在没有罗盘的情况下靠天文导航发现了格陵兰。 同时,他们的影响所及之处也出现了各种模仿其船体形成的本地船只,称为Cog,比长船短肥,主要用于通商。下图典型的Cog,可以看出是北欧长船短肥版艏艉加了船楼:

到14世纪,大部分Cog还继承了维京帆船单桅杆,一面主横帆的特点,但是舵已经有艉侧舵改为艉后舵,这种结构就此一直延续到后世的几乎一切帆船。 另外,上图中一条条船壳,大约也可以看出它们相互做覆瓦状衔接,这就是北欧典型的搭接式船体,由船壳板条之间相互部分搭叠并固定而成。 并且,由于Cog船作为商船,运载量大,船体肥圆,干舷也较高,因此划桨逐渐弃去不用。这时的战舰仍然是从古希腊、甚至更早,腓尼基时期就一脉相传的划桨战舰,如下图: 这类船,船体细长,依靠人力短时间内可达到极高速度,因此从古希腊开始,一直是地中海世界,也就是地理大发现出现前,欧洲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地区的标准战舰,搭配她的战法是接舷跳帮战和冲角撞击战。 自古典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地中海和欧洲,类似于Cog这样的肥圆而主要依靠风帆推进的船只,都不是战舰,都是商船,因为他们机动性太差,而且不好控制航进方向。 14世纪开始,作为商船的Cog越来越大,为了增加推力,也更好的控制航向方向,很自然的,就在艏艉楼上增设风帆,平衡帆力:

这个早期帆船虽然加上了首帆这一先进特征,但是还在使用舷侧舵、划桨。可见当时船只发展没有一定的明确主线,各种创新逐渐产生又被不同地区的人逐渐采纳,造成一种多元化的特色。 这个船艏楼下面的小锚是用来跳帮时勾住敌船用的。

(整理)EVE各族战舰介绍及装配.

至初次跨入EVE之门的飞行员们 EVE和现在线上的许多游戏存在着本质的差别,甚至对立,许多人觉得难以接受,许多人那两者来对比,但是不同游戏之间对喷完全没有必要,各有各的玩法而已,许多人在玩EVE 的同时,也玩其他游戏。 话虽如此,作为一个EVER,我仍然自豪的说,我有着非同寻常的观念。 其实,EVE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难上手。我这个人比较笨,做了两次新手任务,在游戏里小白各位军团的老人,让他们很无语,也逐渐熟悉了EVE,那时可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新手帮助条件。所以,现在在军团的帮助下,完全有理由相信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EVE,例如一天。你会发现,EVE是一个只需要一只鼠标就可以玩转的游戏(高科技,高自动化,理应如此)。 在EVE里,没有固定的职业,你可以是战士,浴血奋战,也可以当指挥官,控制战场,可以当矿工,可以当科学家发明蓝图,制造EVE里的一切,还可以做JS,低买高卖……我就有6个人物,一个是我私人军团的CEO,一个A专精(为了不耽误他挂技能,又能体验EVE 的乐趣,才有了其他号),一个帝国人商人(话说,我最痛恨JS了,我的血汗钱哪~),一个C隐轰,一个G矿工,一个M战士。 这里没有职业之分,没有走错路线这一说,一切的一切,由你创造,就像我们的生活,他甚至超越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EVE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由玩家创造,你的船,你的装备,POS,甚至空间站,在EVE开服之处,GM只投放了少量物资,之后EVE的一切几乎都是玩家们制造的。 EVE最大的乐趣是战争,几个人的斗殴,十人规模的小队战,几十人规模的阵地战,百人会战,甚至千人会战,万人会战(我希望能看逗到她),作为战士,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错过一场战征了。 我想向你描述更多EVE的精彩之处,但是我也没有经历完,也许你可以,那时就请你说出你的精彩。 我们的敌人之间,他们彼此就像我们之间一样都是战友、兄弟,虽然是敌对,但并不代表是坏人,只不过手一滑选择了不同的团队,然后开始这个游戏,另一个说法是,不打不相识,说不定会有敌对成为好友,而且,大家玩EVE那就是缘分,也许会有线下见面的机会,那时你不会在本地开骂吧,要尊敬对手,评价一个战士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他的对手怎么样。 我一直对军事有着浓厚的爱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梦想,当成水兵(我怕死,而且那学校更本不在我们这招人,还有……)。大概04年的时候,我开始玩大海战到现在;然后是07年元旦第一次玩了两天EVE,然后08年底玩了一个月,AFK半年之后,一直玩到现在;现在我也开始玩玩航海世纪。风帆,大舰巨炮,太空,这些游戏让我能用另一种方式实现未遂的愿望。也许我们玩EVE的初衷都是如此。 我之所以喜欢网络,因为他是虚的,所以是理想的,我可以把它理想化而不会伤害自己,从而可以做我脑子里那些相当幼稚的事。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和现实走失了,网络会收留你的。这是一个很适合我的游戏,我玩的时间少,因为现实的事是最重要的,不好好工作,哪来的资本玩?不去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将会白头痛悔。但只要挂着技能,当我忙碌偷闲,想一想他,觉得很惬意——我还在玩游戏呢。如果你控制得好,他不会耽误你的生活,反而令你的生活有更多风采。 我若不快,我可以来EVE寻找宽慰,欣赏我的飞船,漫游太空,和军团的兄弟们并肩作战,

十八世纪西班牙一级风帆战舰赏析

十八世纪西班牙一级风帆战舰赏析 在十八世纪的风帆战舰等级划分中,装备100门炮以上的三层甲板巨舰被称为“一级风帆战舰”——这是风帆时代最高的战舰等级。尽管海权从16世纪末便开始丧失,但西班牙的造船技术却一直领先于它的英国对手。从1732到1794年,西班牙海军一共建造或改装了14艘载炮量超过100门的一级风帆战舰,具体舰名,翻译及参数对应如下:(注:下面所列吨位为西班牙吨,均为各舰空载重量;舰体尺寸为西班牙尺,长*宽*深=甲板长,梁宽和吃水深,长度不包括首斜桅。) Real Felipe(皇家菲利普) 1732年建成,114门炮,长*宽*深=212*57.6*29,2200吨; San Padro/Rayo(圣-帕德罗/闪电) 1749年建成,100门炮,长*宽*深=198*57*28.3,1889吨; San Carlos(圣-卡洛斯) 1765年建成,112门炮,长*宽*深=197*56*28,1714吨; Santisima Trinidad(至圣三位一体) 1769年建成,140门炮,长*宽*深=220.6*58.4*29,2879吨;

Purisma Concepcion(普利斯玛-康塞普西翁) 1779年建成,112门炮,长*宽*深=213.8*58*28.3,2163吨; San Jose(圣-何塞) 1783年建成,112门炮,长*宽*深=213.8*58*27.6,2160吨; Santa Ana(圣-安娜) 1784年建成,112门炮,长*宽*深=210*58*27.6,2112吨; Conde de Regla(孔代-德-雷格拉) 1786年建成,112门炮,长*宽*深=210*58*27.3,2148吨; San Hipolito(圣-伊波利托) 1786年建成,112门炮,长*宽*深=210*58*27.3,2148吨; Salvador del Mundo(萨尔瓦多-德-蒙多) 1786年建成,112门炮,长*宽*深=210.9*58*27,2108吨;Real Carlos(皇家卡洛斯)

战列舰简史

战列舰简史 一.定义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 二.名称由来 “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LineofBattleShips)。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 三.特点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四.主要战术 T字横切: 全称为抢占T字横头射击阵位,理论上即攻方纵队以约90度航线交角横穿敌纵队前方,这样攻方可以集中全部侧舷火力对敌先导舰进行大广角射击,而对方只能运用部分前主炮进行还击。意味着抢占T字横头阵位的一方可以充分发扬火力,而相反的一方火力受到极大抑制。 “T字横头”最先是出现在风帆舰船时代,以前以桨为动力时,要求军舰以船头对准敌船侧面,靠船头的撞角撞击敌船船身,然后再靠上敌舰,进行肉搏战,这在火炮出现之前是最常规,也是最有效的战法,火炮加上风帆用在军舰上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火炮布置在军舰的两舷,只有侧面对敌时,一侧的火炮才能发挥最大威力,全数开火,而船头对准敌舰时,自己的火炮几乎无法向对方射击,所以,舰队在作战时,要尽量排成一线,争取用自己的侧面对准敌方船头,这样两只相互作战的舰

鸦片战争中英武器装备比较(四):战舰

世界大航海时代 15世纪末,世界大航海时代开启,寥寥数十号人,零星几条小船,溅起了世界历史的滔天巨浪。然而也是这个世纪的上半场,却是中国国家实力的show time。郑和七下西洋史诗级规模,震动“西洋”诸国。“大海不留下我的足迹,但我已来过”,财大气粗、技艺先进的中国人在海上耀武扬威了一番之后,又迅速销声匿迹。 自缚手脚 乾隆清五十八年,马戛尔尼带领英国使团出使中国 400年后,大批英国人出现在中国东部沿海。乾隆当年评价“只配给小孩子玩的东西”(),结果差点要了大清的命。是中国技不如人吗?对,亦不对。至少在造船技术上,中国本不会落伍,乃是被清廷硬生生给压制住,不让造技艺先进的船。 为何压制?闭关锁国的政策使然。清朝对民用船的尺寸规模和制造技艺限制十分严苛,谨防百姓有了先进的船与域外勾结危及统治;另外,清朝对军用舰船的规模样式也有定例,这在乾隆年间就已固定下来。造好船?造大船?技术倒是有,但没必要,也没那个专款。清朝水面舰艇以缉捕海盗为主,海上的重大威胁主要留给海岸炮台、城寨应付。顶层思想和现实措施狠狠压制了清朝造船技术的进步,乃至是退步。 小巫见大巫

鸦片战争爆发时,清军水师舰船有数百艘之多,但都是小船。其吨位尚不及百吨,安装大炮也只有区区10来门,舰船质量也是相当堪忧。当时浙闽总督邓廷桢在比较了中英舰船的差距后,认为“船炮之力实不相敌”。当然,邓廷桢也道出了清方造船问题所在“此向来造船部定则例如此,其病不尽在偷工减料”。 那么,英国海军情况如何? 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之最,拥有各类舰船400余艘。由于完成了工业革命,蒸汽动力铁壳明轮船也装备入列。但实际上,此时的蒸汽战舰吨位尚小,不能遂行主力作战的任务。其海军主力军舰仍为木制风帆动力,不过在制造上却很有讲究。一是船体原料是坚实的木料,能抗风涛而涉远洋;二是船体下部为双层,抗沉性能好,且用铜片等金属材料包裹,防蛀防朽防火;三是船上有两桅或三桅,悬挂数十具风帆,能利用各种风向航行。另外,英国军舰造得很大,排水量从百余吨至千余吨都有;大炮也安装得非常多,从10门至120门不等。 英国远征 1840年,英国从印度调派入侵中国的机动舰队共有舰艇40余艘,其中战舰16艘(),蒸汽军舰4艘,运输舰船28艘。战争爆发后,英国从本土又不断增援。除去被替换回国的舰船外,到1842年8月战争结束时,侵华英军战舰达25艘,蒸汽舰船15艘,医院船、测量船、运输船共60余艘。英国侵华战舰主要是五、六等及等外级战舰和少量的三等舰。

海上歌利亚传奇——浅谈风帆时代的三层甲板战舰

十六世纪,随着风帆时代的到来,风帆战舰在海战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1588年英西英吉利海峡之战后,以炮战为主的海战模式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在此背景下,战列舰作为一个全新的舰种诞生了。英国1610年下水的世界上第一艘装备有三层甲板的战舰“皇家亲王”号吹响了大型战列舰崛起的号角。此后的200多年里,三层甲板的大型战列舰成为了各国海军的核心力量。本文将通过对三层甲板战舰发展史的介绍对这一舰种进行浅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层甲板战舰实际上就是指拥有三层全炮甲板的三桅大帆船。在此定义下,事实上建造伊始的“皇家亲王”号并不符合这个要求:它所配备的56门舰炮尽管分装在三层甲板上,但是最上层甲板并不是全炮层甲板;而且在设计上它采用十六世纪老式帆船的四桅布局——这是进入十七世纪已明显落后的盖伦船所具备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将其认为是一艘“过渡型战列舰”也不为之过。不过这一切在1641年该舰重建后得到了改变。重建后的“皇家亲王”号舰炮装载数量增加到90门并且去掉了已没有存在必要的尾桅,从而真正步入了“三层甲板战舰”的行列。与此同时,令日后荷兰对手闻风丧胆的“金色魔鬼”,世界上首艘配备超过100门舰炮的“海上君王”号也建成服役,与“皇家亲王”号一起被称为英国皇家海军的象征。 (初期的“皇家亲王”号) 十七世纪中叶英荷战争爆发之际,英国首次对风帆战舰的等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划分,其中前三级被称作战列舰,包括: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门以上,排水量1200吨以上。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80-90门,排水量1000-1200吨。 三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80门,排水量600-1000吨。 其中一级舰和二级舰在当时属于三层甲板战舰。不过在实际制.造过程中,由于更偏向于90门炮和100门炮级别的主力舰,英国的二级舰并不太多——倒是它的对手荷兰制.造了一批80门炮级别的优秀三层甲板战舰,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荷兰海军名将德-鲁伊特的旗舰“七省”号了。1666年6月1日到4日的英吉利海峡四天之战中,坐镇“七省”号的德-鲁伊特俘获了前文提到的皇家海军的象征之一“皇家亲王”号,并将该舰付之一炬。这无疑是英军在此次战役中遭受的最惨重的损失以及“七省”号最辉煌的战绩。 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统治下的鼎盛时期的法国显然已有与英国一较高下的决心。从1690到1700年的这十年间,法国海军的战列舰总吨位甚至超过了英国,1658年,法国首艘装备100门火炮的战列舰“皇太子”号建成服役。不过我们所更熟知的无疑是法国海军伟大将领图尔维尔的旗舰“皇家太阳”号。这艘全长77m(包括首斜桅长度),排水量超过1500吨的巨舰是与“海上君王”号齐名的十七世纪最伟大的三层甲板战舰。 (“皇家太阳”号) 纵观十七世纪三层甲板战舰的早期发展,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其在战争中所发挥出的威慑力远远大于其在战场上的实际作用。这从之前文中提到的两艘历史名舰“海上君王”号和“皇家太阳”号身上便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尽管是当时最强大的战舰,英国海军将领们还是认为“海上君王”号体型过大,吃水过深,航速过慢,不适合参与舰队作战。在英荷战争中,它所起到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皇家太阳”号的命运则要悲惨得多——在拉乌格海战中,它不仅遭到同样是三层甲板战舰的英军旗舰“不列颠尼亚”号的炮击,几乎失去了战斗力,更在随后的撤退中搁浅,最终被英军焚毁。

从船到舰——说说舰船发展史

从船到舰——说说舰船发展史 目录: 一、有桨时代 二、前风帆时代 三、大帆船时代 四、蒸汽装甲时代 五、从铁甲到无畏 六、伟大战舰时代 七、导弹时代 八、全面海军时代 一、有桨时代: 船是所有水面交通工具的总称。最初的船是有桨的,比如独木舟。没有自身动力的水面漂浮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为了在水面行使具有实际性,施加动力是非常必要的。一两个人、一点随身物品,一根大木头挖一个洞,找根树枝随便划拉几下这就是船。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船上的人越来越多,携带的物品也越来越多,划船的意义降低了,不能依赖所有船上的人都参与驾驶,毕竟有的人只是乘客,没有任何经验,操纵船只是件严肃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因此,单纯依靠划船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大约在3500年以前,欧洲的帆船开始出现,作为商业运输,这样的船只是非常合适的,毕竟这样的运送成本比较低廉,不需要太多的船员。军事用途的船只也使用帆,但是相对于商业用途的船只来说,帆的面积很小,使用的频率也要少一些,因为军舰更多考虑的是快速和冲击力,携带比较多的船员是非常必要的,使用成本不是主要考虑的内容。在古希腊甚至出现了三层有桨战舰,而且是作为标准战舰来使用,这种战舰也有帆,但是很小,说明这种战舰对于速度和机动性的要求十分突出,要求瞬间实现能量释放,这是单纯依靠帆的船只不能实现的。这主要是当时战术的要求,冲角战术是普遍使用的,首要攻击手段。没有一定的速度和灵活的机动能量,是无法实现的。大量的船员用于驾驶,少量的船员用于战斗是必须的。而且,地中海面积狭小,居民居住地相对比较集中,对于航程的要求也比较低,不需要很多的远程机动。根据现在发现的资料来看,这种三层有桨战舰大约需要170名划桨船员,但是作战人员只有14人。它的速度估计可以达到至少大约12节的最高航速(这还是保守估计,根据实物考古,航速可以超过20节),这在当时普遍速度只有4~5节的各种船只来说,就是快艇,而且是现代巡洋舰排水量级别的大型快艇。单纯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今天的所谓科技发展,真是令人汗颜,我们甚至还没有达到古代的标准,今天军舰的速度远远没有达到这种比例。举例来说,三层有桨战舰的最高时速已经超过欧洲中世纪重甲骑兵的冲击速度;反过来看现在的巡洋舰却不能达到38节以上的最高航速,根本无法超越当前的坦克越野速度(德国豹2达到70公里\小时)。说明我们的科技水平还没有真正达到宣传的那样神奇,现在还没有一个实质性的飞跃。 但是这种战舰的航程实在是非常有限,实际有效的作战距离不会超过400~500公里。因为这种船为了满足高航速和战术机动性必须制造得非常细长,船身宽度很小,划桨手和战士拥挤在一起,携带的淡水、食物只能满足很短的自持力。古代的航运主要是沿岸进行,保护繁忙的沿海水域就是当时海军的主要任务。通常的作战形式基本是确定在陆地视线的范围内,岸上的士兵们亲眼目睹海面上“惊心动魄”的战斗,为了他们海军的胜利而欢呼,同时还随时准备着跳入水中营救落水的战友或者砍杀敌人。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海战目的是摧毁敌方战舰,因此,自己的战舰上只要保持一定的自卫力量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的作战方式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海战

大帆船 横帆和纵帆结合使用,具有逆风航行能力。 战舰的生命力取决其造船的材料——木材。重炮开火时会对船舶本身的结构强度造成严峻的考验,橡木是最好的造船木料,当时的西方世界都是用橡木做舰壳材料,橡木耐用,抗打击能力强,木屑小,所以虽然有时也用榆木作水线下厚板,或者用古巴桃心木、印度柚木造船,但是橡木一直都是最好的造船材料。而桅杆和甲板部分通常使用冷杉和松树较软的木材,所以,虽然有一些海军拥有橡木供应地,但是往往需要补充制造桅杆甲板的木料。比如荷兰海军主要使用波罗的海沿岸的木材造船,而英国、法国海军的桅杆、甲板目标也来自于波罗的海。 风帆时代的海军,必须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从波罗的海运来的木材,卸下锯开切割成型,而桅杆、索具、风帆、火炮等其他物资都已经在仓库里备好。战舰要想经久耐用,最关键的就是采用充分干燥的木材,木材中的水分不能超过20%,这往往需要把木材妥善存储好几年的时间来干燥,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利用干燥的木材慢慢的造船,让船的框架和外壳自然干燥,这样造好一艘船至少要3 年的时间,最理想的是6 年,可是在战时这样紧急的情况下,不可能保持木材的供应,海军只能使用干燥不足的木料和质量较差的木料造船,这样6个月就可以造好一艘船,但是一旦船体结构封闭,船体内部阴暗、潮湿、温暖,特别适合木腐菌等细菌的繁殖,会逐渐腐蚀木材,降低船体强度。船只在海上长时间航行,船体长时间受到海水侵蚀,经常受到风暴的洗礼,军舰的结构框架很容易松动,水下部分也会腐蚀,所以要定期的把船舶停靠在码头上进行大修,否则松动腐蚀的无法避免,最终可能会经不起风暴的考验,整艘船的寿命也会降低。船如果造得好,而且加上定期得维护,它可以轻松挺过50年。所以对于一只舰队来说,拥有干船坞,用于定期维护自己的军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干船坞进行水线以下的定期检修,可以保持一支强大的后备舰队。如果没有干船坞,要维修船只,就必须把船拖离水面,或者在水上使船向一侧倾斜,这些办法只能用于较小的船,而且非常危险。良好的造船工艺与定期维护可以延长战舰的服役寿命,这对于一只希望保持强大的海军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海军基地往往以船坞为核心展开建设,如果一只舰队希望在某个海域进行长期的活

铁甲舰时代地英国战舰(一)铁甲黎明:从勇士到米诺陶

铁甲舰时代的英国战舰(一)铁甲黎明:从勇士到米诺陶 1859年11月24日,一艘名为光荣号(Gloire)的战舰在法国南部的土伦港下了水,如果单从外形上,这艘在单层火炮甲板上装备了36门火炮的战舰似乎与以往的风帆战舰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整个舰体却在阳光下透露出冰冷的寒意。因为整艘战舰的两舷,自水线下约2m,直到战舰的上层甲板高度,均覆盖了一层110-120mm左右厚度的锻铁装甲,加上其60余厘米厚的木制船壳,在理论上足以抵挡当时所有海军舰炮的射击。自此,光荣号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属于铁甲舰的时代。 法国海军光荣号铁甲舰最初的铁甲舰-克里米亚战争的遗产在1853年,奥斯曼帝国与沙皇俄国因巴尔干地区爆发了战争,即第九次俄土战争,随后,在当年的锡诺普(Sinop)战役中,土耳其舰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俄军使用了新式的爆破性弹药,在这场战斗中,显示出了这类弹药对传统木制帆船的毁灭性杀伤力。 锡诺普海战,装备爆破弹药的俄国海军对奥斯曼舰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随后在1854年,英法也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昔日的宿敌英法海军,共同将舰队开入了黑海。因此这场战争后来更多也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为了能够抵近俄军的岸防堡垒和阵地实施炮击,法国皇帝拿破仑三

世亲自下令海军建造一艘拥有强大火力和坚固装甲的浮动 炮台。法国人在1854年便拿出了对应的设计方案,并授权开始建造,同样的设计方案也被交给英国,由泰晤士和米尔沃造船厂建造五艘。不过,英国人建造的这五艘浮动炮台并未能够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参加战斗,而法国建造的则在对岸炮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尽管拥有其自主航行的能力(航速4节),但这些浮动炮台在远洋航行中却依旧需要仰仗拖船的力量。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浮动炮台在1855年后,大批装备铁甲战舰的设计被送到了海军部,并对装甲进行了许多测试。但当时英国海军的策略则十分保守,倾向于由其他国家海军或者民间造船厂对新技术进行尝试,之后再借助自身强大的造船工业实现反超。而尽管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达成了同盟,但战后彼此依旧互为彼此最大的假想敌。在1858年,英国人获悉法国正在建造一艘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铁甲舰,即光荣号铁甲舰。该舰由法国设计师亨利·杜佩·德·洛美(Henri Dupuy de L?me)设计,采用在传统木壳风帆战舰外层包裹锻铁船壳作为防护。起初,对于这艘战舰的出现,英国海军部对此并不以为然,但随着1859年光荣号的下水,随即在民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媒体和舆论的压力迫使海军部也不得不在传统的木制风帆战列舰建造之外,于1859财年额外批准了最初的两艘远洋铁甲舰的建造,即后来的两艘勇士级

跳帮战”的战术: 掳获敌船为作战目标

跳帮战”的战术:掳获敌船为作战目标 大和”号沉没结束战列舰时代 甲午战争前的“镇远”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战争中大规模运用科技手段的战争。而海军又是所有军兵种里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在众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军兵器中,战列舰可谓是当时人类科技与制造业水平的最高代表。 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些曾经称霸海洋,足以左右战局,乃至影响一个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庞然大物,在其最辉煌的顶峰却突然谢幕,只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慨叹。 最早的海战是“跳帮战”

一提到海战,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队队军舰在海上相互炮击的场面。其实,这种以火炮射击为主要作战样式,以击沉或击伤对方舰艇为战术目标的海战样式是很晚才出现的。 在人类近两千年的海战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里主流的作战样式是“跳帮战”,也就是战斗双方的船舰相互追逐、相互接近。当两舰船舷相接的时候,进攻方的战士会跳上对方船舰的甲板,用近战武器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敌舰沉没往往只是战斗的副产品,多数情况下,虏获敌船才是真正的作战目标。 近代以来,用于远洋运输的大型帆船上开始配备枪炮武器,但是由于早期枪炮射程有限,再加上船只在海上航行中的颠簸导致枪炮无法有效瞄准,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枪炮在海战中的威慑作用远大于实际意义。“跳帮战”仍然是最基本的海军战术。 这种情况直到1588年格瑞福兰海战后才彻底改变。当时,西班牙国王派出号称“无敌舰队”的庞大武装船队进攻英格兰,结果遭到由法兰西斯·德雷克率领的英格兰舰队的沉重打击。最终令西班牙永远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而这次海战也彻底终结了“跳帮战”的主导地位,此后,击沉敌舰成为了最基本的海军战术目标。 战列舰名称源自队形 为了有效实现击沉敌舰这一战术目标,从17世纪开始,世界上的主要海军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建造风帆战列舰。这种战舰以大型木质帆船为基础,主要武器为火炮,安装于低层甲板,与龙骨成直角,通过舷侧炮眼向外开火。 19世纪初,典型的风帆战列舰配备有两层或三层火炮甲板,装有50门以上甚至上百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其中,最常见的是装有74门火炮的船型,排水量达1630吨,船员700名,可进行越洋海战。而这种军舰之所以被叫做“战列舰”,是因为军舰在作战时,必须始终排成纵列,在通过敌舰附近时侧舷齐射。而采用这种战术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舰船上配备的火炮性能较差,又缺乏有效的火力控制系统,射击效果受海流、风向等自然因素制约较大。再加上当时普遍使用的黑火药会在射击后产生大量硝烟,干扰舰队的通信指挥。只有成战列纵队前进时,才能用火炮的数量弥补精度的不足,达成作战目标。 到19世纪中叶,随着造船技术的革命,以钢铁为船身、以蒸汽机为动力、以大口径线膛炮为主要武器的新型战舰开始在世界各国的海军中大量服役。这些新型的主战舰艇往往被叫做铁甲舰。1873年,第一艘不用风帆的蒸汽铁甲舰“蹂躏”号在英国诞生。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当时清朝北洋舰队的“定远”号及其姊妹舰“镇远”号,竣工于1884年,是那时较为先进铁甲舰的典型代表。铁甲舰是现代战列舰的前身,但仍保有很多旧时代的印记。比如,航速较慢、主炮口径大但射速低、安装大量较小口径的侧舷炮,部分铁甲舰甚至还保留有用于海上格斗战的冲角。直到中日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后,欧美主要海军国家才从中日双方的海战数据中理出了未来主战舰艇的发展思路。到了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大海战,以“大舰巨炮”为主要特征的战列舰舰队决战的海军作战方式才最后定型。 一战期间达到顶峰

特拉法加海战——风帆战舰时代的巅峰对决

特拉法加海战——风帆战舰时代的巅峰对决 特拉法加海战——风帆战舰时代的巅峰对决 特拉法尔加海战是帆船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也是风帆战舰时代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海战。纳尔逊在这场海战中敢于突破陈旧的战斗序列理论,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使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一败涂地。此后不久,随着蒸汽动力战舰的出现,一个新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 战争结果: 起因:1805年,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正准备对奥地利发动决定性的乌尔姆-奥斯特利茨 战役,急需法西联合舰队攻击奥地利盟国那不勒斯,以援助他的地面战役。法西联合舰队33艘战列舰驶出加的斯港,在西班牙特拉法尔加角以西的海面与英国33艘战列舰遭遇。 经过: 西联合舰队有战列舰33艘,其中1艘为当时最大的四层甲板战列舰“三叉戟”号;3艘为三层甲板战列舰;其余29艘为两层甲板战列舰。此外,还有7艘巡洋舰。战列舰中有18艘为法国的,15艘为西班牙的。所装有“侧舷”火炮2626门,共载官兵21580人。 英国舰队原来共有战列舰33艘,其中的6艘在战前奉命去护卫一支驶向马耳他的运输船队。余下的27艘战列舰中,7艘是三层甲板战列舰,其余20艘为两层甲板战列舰。此外还有4艘巡洋舰和2艘辅助船。合计“侧舷”火炮2148门,官兵16820人。 维尔纳夫认清了因为风力的轻微,使他不可能避免会战时,于是在上午8时发出信号,命令全部舰队转向,这样好使加的斯港可以处于下风位置,以便被击毁的船只有一个避难之地。这个在最后一分钟又改变计划的行动,实在是十分的不幸,因为这不仅好像退却一样,足以影响到部队的士气,而且这样调一个头,需要两个多钟点的时间,结果所组成的战线凌乱不堪。 当联合舰队正在调换方向之际,英国舰队分为两个纵队,在满帆之下赶了过来。上风的纵队由纳尔逊指挥,下风的则由柯林伍德指挥。由于担心维尔纳夫逃回加的斯港,纳尔逊不照原计划,不以敌方中央前段为目标,而改向其前卫的中央冲去。柯林伍德则向敌人后卫部分前段进攻。纳尔逊又发出了其著名的通令:“英格兰要求每人恪守职守!” 上午11点30分,柯林伍德已经接近法西联合舰队的后段,维尔纳夫发出了“开火!”的命令。11时45分,法舰“弗高克斯”号射出了第一炮,这是以柯林伍德的旗舰“王权”号为目标的,这时双方相隔尚在四分之一哩以外。此时,双方好像是一致行动一样,都升起他们的国旗。在英、法、西三国的船上,鼓乐齐鸣,士兵举枪敬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