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小说风俗描写的人文意蕴

明清小说风俗描写的人文意蕴

明清小说风俗描写的人文意蕴
明清小说风俗描写的人文意蕴

砌年第4期总第70期

明清小说研究

TlIeResI搬dloElMi】lgⅢdQi【lgDyn硎esNovels

N0,4t2003

Gell列,NO。70

明清小说风俗描写的人文意蕴

?皋于厚?

摘要明清小说中成功的风俗描写能将民风民俗与世情世态自然地融合起来,在社会风俗的描写中揭示地域文化特色、社会心理和民族文化心态,表现作家的文化批判意识。明清小说中的风俗描写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兼具文学和文化的双重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明清小说风俗人文内涵

在明清小说中,有关风俗人情的描写繁富绵密,多姿多彩。古代华夏民族的种种风俗习惯,几乎毫无遗漏地以具体生动的形态尽现于明清小说之中。许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甚至被称为“风俗史”,誉为研究中国社会和风俗习惯的指南①。许多作品成为民俗学家研究民俗的重要资料o。

小说不同于民俗学的论著,它不能仅仅对风俗现象作直观的罗列,而必须将风俗描写与世情百态、人生诸相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揭示风俗人情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和风俗画卷中透露出来的社会文化心理。明清小说中成功的风俗描写,除了具有表现人物性格和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等功用外,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这些内涵有的是作者主观意识的反映,有的则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中客观地呈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风俗描写表现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从?220?

而折射出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从本质上看,风俗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的行为模式,它构成了文化结构中的行为文化层,是文化民族性、时代性的鲜活体现。以衣食住行风俗中的“食”为例,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曾说过,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对于请客吃饭,中国人更是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视,将其视为人际交往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环节,认为这是协调人际关系、办好事情的关键之所在,如同润滑油之于齿轮一样不可或缺。中国人乐于慷慨解囊以宴请他人,有时甚至到了超出自己经济负担能力的地步。连《水浒传》中不谙人情世故的的李逵都很重视请客吃饭。他在江州酒楼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宋江,就撒谎从宋江那里拿了十两银子去赌博,想用赢来的钱款待宋江。银子输光后,他因无钱请客,便向赢家借钱。遭拒绝后便一反常态,喝令赢家还他本钱。赢家不给他就动手抢,又将夺银子的赌徒打得没处躲藏。本来赌钱、处事一向很“直”的李铁牛,这次为了筹钱款待宋江,竞反常地干出了“不直”之事,原因是他太重视请客之事了。

明清小说中所写的宴请大多出于某种礼节或风俗,每次宴请又都有其具体的目的。或是为了建立和加强友谊,或是为了取得被宴请者的帮助和支持。李逵宴请宋江是为了表达对“仗义疏财”的“孝义黑三郎”的仰慕之情,与这位“哥哥”加深感情,向他倾吐胸中的豪杰之事。《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畏罪潜逃大半年后归家,其弟严监生的遗孀赵氏备席请他吃饭,并将严监生前妻的两位哥哥王仁、王德一起请来。王仁、王德均为学里秀才,曾支持过严监生将赵氏由妾扶正。赵氏请此三人,显然有希望他们支持孤儿寡母的意图。同书第四十九回中,浙江人万青云假冒中书来南京,找到了昔日的同窗高翰林。高翰林为其接风,并请来自己的亲家秦中书等人作陪。高翰林举办宴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他日相互提携。因为此时高翰林已“养望在家”,无职无权.他需要巴结“从京师回来,说已由序班授r中书”的万青云。次日,秦中书又设宴招待万青云、高翰林等人。假中书来到秦中书家,一见面就对秦说“将来凡事还要求提携”,秦中书则回答说“将来小弟设若竟补j.,老先

-221?

生便是小弟的泰山了”。一个要求“提携”,一个以对方为“泰山”,其相互利用的目的丝毫不作掩饰。

其次是表现地域文化色彩。风俗本来就带有地缘文化的特征。六朝刘昼《刘子?风俗》云:“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古人认为,“风”是指人受其所生活地区自然条件影响而形成的性格特征,而“俗”则是某一地区特有的社会风尚在人性中的反映。所以,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小说风俗描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十足的风俗画卷。淳朴勤谨的民风土俗,通宵不息的络纬机杼之声,市河两岸千百余家绸丝牙行,“蜂攒蚁集”的四方商贾.“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的大街小巷,以及那首民俗风味浓郁的《蚕事诗》,使丝绸之乡盛泽镇的地域风情宛然如见。作者还用细腻的笔触穿插了养蚕造屋的程序、礼仪、禁忌等民俗风情,如“育蚕有十体、二光、八宜等法,三稀五广之忌”;“养蚕人家,最忌生人来冲”,蚕花季节,家家紧闭门户;造屋上梁之B,众匠人喝利市酒,主人赏钱、抛馒头,等等。主人公施复始终活跃于充满风俗趣味的环境之中,向人们展示着他的古道热肠。小说中还特地提到另一主人公朱恩对种种蚕事禁忌没有任何忌讳,这一形象与茅盾小说《春蚕》中的多多头之问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西湖二集》的地域文化色彩甚为人们所称道,这主要得益于对杭州风俗民情的描写。宋代以降,杭州一带的商品经济一直比较发达,杭人商业意识甚强。该书卷二《宋高宗偏安耽逸》中,就有对西湖景区商业情况的描写:“凡游观买卖之人,都不禁绝,画船小舫,其多如云。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果、粉饵、时花、泥孩儿等样,名为‘湖上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缎,犀细漆窑玩嚣等物,无不罗列。或以轻桡趁逐求售者,歌妓舞鬟,严妆炫卖,以待客人招呼,名为‘水仙子’。”杭州人不仅做生意善抓商机,促销手段灵活多样,也很重视娱乐,各种游戏和文艺演出在景区也很火爆。“至于吹?222-

弹舞拍、杂剧撮弄、鼓板投壶、花弹蹴鞠、分茶弄水、踏滚木、走索、弄瓦、弄盘、讴唱、教水族飞禽、水傀儡、鬻道术戏法、吞刀吞火、烟火、起轮、走线、流星火爆、风筝等样,都名为‘赶趁人’。”卷十四《邢君瑞五载幽期》介绍了杭州清明节戴柳的风俗,颇有趣味:“西湖之盛,莫盛于清明。清明前两日,名为寒食。杭州风俗,清明日,人家屋檐都插柳枝,青蓓可爱,男女尽将柳枝戴在头上,又有两句俗语道得好:‘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小孩子差读,道:‘清明不戴柳,死去变黄狗’。”《西湖二集》对市井风俗作了高密度的组合,具有地域文化风情画的价值,使读者领略到了杭州风光旖旎、韵味独特的地域风情。

三是渲染气氛,为人物活动设置富有民俗情趣、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的人文环境。如《水浒传》历历如绘地描写,东京张灯结彩的元宵之夜,“灯火凝眸。游人似蚁”的六街三市,“笙篁聒耳,鼓乐喧天”的樊楼,人山人海的三瓦两舍,大相国寺酸枣门外的菜园,凡此种种,构筑了一幅斑斓多彩、勾人魂魄的的东京都市风情图,这幅“清明上河图”式的风俗画卷为鲁智深、李逵、燕青等粱山英雄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富有立体感的艺术世界,同时也为英雄性格的刻画作了环境上的铺垫和烘托。《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中写南京秦淮河风光,写到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风物、风俗,如照得满河雪亮的明月,搭着凉篷、挂着明角灯的游船,宜兴沙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上好的雨水毛尖茶,彻夜不绝的笙歌,游船上燃放的花炮,点燃后“直站在河里”、如同梨花一般的水老鼠花,等等。作者以疏淡之笔点染勾勒,将初夏秦淮河月夜特有的明净清丽而又热闹喧嚣的景色刻绘得恍如耳闻目见。小说在充满“六朝烟水气”的风俗画卷中,铺衍了贤士杜少卿、庄绍光、武书、卢信侯与“好友敦伦”的君子庄濯江谈心话旧的情节。也不无深意地提到了庄濯江的儿子庄非熊于他人畅谈昔日豪举之时“眼张失落,在船的两边看女人”。显然,作者礼赞欲办“大事”的贤士的同时,对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的现实是深有感慨的。“

四是直接将风俗作为文化反思和文化审视的对象,风俗画描写中蕴涵着作家强烈的道德判断和文化批判意识,呈现了赞扬淳风美俗、批

?223?

判丑风陋俗的价值取向。如《醒世姻缘传》描绘了昔口的绣江县明水镇的风习人情,把它描绘成官清吏洁、民风淳朴的“避世的桃花源一般”的地方。第二十三回浓墨重彩地写了四个人物,以此来表现英宗复辟之前明水镇风俗的淳美。退职回乡的杨尚书一年四季都只穿粗布道袍,与乡民以礼相待。为了不使来此游览的人扫兴,他在村边开了一个酒店,有时他亲自在店中为客人温酒。所收的酒价还不到本钱的一半,有时甚至分文不收。乡间富户李大郎对读书人“异常的相敬”,对家中请来的先生“致敬尽礼的相待”。塾师舒秀才则尽心教书,“恨不得把那吃奶的力气都使将出来”。后来,学生的学业大有长进、舒秀才感到自己已“教他不过”的时候,就主动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向李大郎辞职并另荐高明。小户农夫棍其嵩,见到一个丢了银子的公人仗势欺人,对沤店掌柜又扯帽子又采胡子,便说了一句公道话,结果遭到公人的辱骂,还挨了一巴掌,尽管如此,他还是将捡到的银子还给那个公人。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情民风,呈现了未受世俗趋利慕势之风浸染的山区小镇的整体生活风貌,与之相对立的,是小说绝大多数篇幅所描写的那个风颓俗败、恶浊不堪的现实。明水镇这个虚构的乌托邦,显示了作者鞭挞当世之意。

优秀的明清小说作家对于他们置身于其中的民风民俗能够保持一种清醒的态度和批判的眼光,他们对风俗俚习的表现,是在理性精神的烛照和审察下进行的,其中贯穿着他们的文化忧虑和文化思索。最有代表性的是《儒林外史》。如该书第四十一回对南京地藏胜会的描写:那秦淮河另是一番景致。满城的人都叫了船,请了大和尚在船上悬挂佛像,铺设经坛,从西水关起,一路施食到进香河。十里之内,降真香烧的有如烟雾溟蒙。那鼓钹梵呗之声,不绝于耳。到晚,做的极精致的莲花灯,点起来浮在水面上。又有极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狱赦罪之说,超度这些孤魂升天,把一个南京秦淮河变做西域天竺国。到七月二十九日,清凉山地藏胜会,——_人都说地藏菩萨一年到头都把眼闭着,只有这一夜才睁开眼,若见满城都摆的香花、灯烛,他就只当是一年到头都是如此,就欢喜这些人-224?

好善,就肯保佑人。所以这一夜,南京人各家门户都搭起两张桌子来,两枝通宵风烛,一座香斗,从大中桥到清凉山,一条街有七八里路,点得像一条银龙,一夜的亮,香烟不绝,大风也吹不熄。倾城士女,都出来烧香、看会。

这段描写以风景绘风俗,风俗与风景交相辉映,表现了当时南京人的佞佛之风,字里行问流露了作者的批判态度。陈美林先生批评道:“语含微讽。文木老人于释道异端多有贬斥,此处亦有流露。”o《儒林外史》多次写到五河县的风俗,如:

五河的风俗,说起那人有品行,他就歪着嘴笑;说起前几十年的世家大族,他就鼻子里笑;说那个人会做诗赋古文,他就眉毛都会笑。(第四十七曰)

五河的风俗,是个个人都要同雇的大脚婆娘睡觉的。(第四十五回1

对于五河县“非方不亲,非彭不友”、“非方不心,非彭不口”慕势之风.吴敬梓多次痛加挞伐,称之为“风尘恶俗”,斥责说“其风俗恶赖如此”。作者还以“五河县势利熏心”为回目,并借人物之口说:“我们五河县里,礼、义、廉、耻,一总都灭绝了I’t愤慨憎恶之情溢于言表。

五是展示独特的民族心态和特定的社会心理。风俗是人们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手段,具有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功能,它表达人们内心潜在的要求和愿望。明清小说中种种风俗的描写,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如《西湖二集》中有关杭州元旦接灶拜天的描写,“扦柏枝于柿饼,以大桔承之,谓之‘百事大吉”’的风俗,《金瓶梅》中妇女正月十六晚上走百病的活动,《红楼梦》中的除夕摆合欢宴,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等等,都表现了人们要求消灾免难、期盼吉祥和乐的心理。

祭祖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礼仪活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对宁国府祭祖仪式作了详尽的描写。祭祀先祭列祖神主,贾府人分昭穆排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各负其责。祭祀时奏乐、献爵、拜跪并焚帛奠酒。接着祭拜祖先的遗像,由贾母带领众人向列祖敬献供食。贾府成员男外女内,挨次排列,唯有长房长孙

?22S?

贾蓉一人站在槛内。众人依次传递祭品,最后传至贾母,贾母捧放在供桌上,拈香下拜,众人一齐跪下。祭祖之后,全家人都到荣府向贾母行礼,家族所有成员都按长幼辈份行礼,连府中的奴仆也分成三等向主子行礼。礼毕,舍族聚食,男东女西,分享祖宗福泽。祭祀活动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按尊卑有别的原则进行,其意义在于使参祭者在礼拜祭祀中油然而生对祖先、宗族的敬畏依附之情,强化家族认同感,将光宗耀祖作为自己的职责。中国人的家族意识、祖先崇拜意识以及祈求祖先庇佑的心理在祭祖仪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镜听这一古老而又简便的占h术至迟在唐代便已流行,唐人王建、李廓均作有《镜听词》。据元人伊世珍记载,镜昕的方法是于除夕或新岁之夜,置香、灯于灶门,在锅内注满水,在灶神面前跪拜求告,口念咒语七遍,再转动水锅中的勺子,然后带镜出门,按勺柄所指的方向行走,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凶吉的预兆。《聊斋?镜听》便以这一民俗作为故事的框架。小说中的大郑早有文名,甚得父母欢心,大儿媳因此而受宠。二郑则默默无闻,夫妻俩常遭父母冷落。二郑在妻子的激励下发愤苦读,也渐有文名。又到了乡试之年,二儿媳念完咒语,怀镜上街,想预p丈夫科场成败,遇到两人互相推揉,一人说:“汝也凉凉去。”二儿媳弄不清此话是凶是吉。发榜之日,时值盛暑,两位儿媳在厨下为佣耕者做饭,其热难当。忽然报骑登门,报告大郑中举的喜讯,婆婆入厨唤大妇:“大男中式矣,汝可凉凉去!”二儿媳又气又悲,边炊边泣。一会儿,飞骑又传二郑考中,二儿媳不待婆母吩咐,“力掷饼杖而起”,说:“依也凉凉去!”这一民俗故事,写出了科举制度对闺阁妇女的影响,将科举制度下一切围绕功名富贵旋转的社会心态揭示无遗,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被描画殆尽。

风俗作为一种相治成习的生活方式,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藏于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同时又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既是社会生活潜在的灵魂和支配力量,又是时代文化精神和社会心理的集中体现,实乃民族文化生命之所在。对于展示社会风貌和民族文化心态而言,风俗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窗口和镜子。而?226?

明清小说中大量出现的民情风俗的描写,应当视为小说真正契入现实生活的一个标志,这不仅拓展了明清小说的生活畛域和审美内涵,为明清小说增添了鲜活的情趣,而且也为小说带来了深沉的文化感。人们在研究文化的时候,往往过于重视那些经过系统加工的理论性、经典性的东西,而忽略了从社会风俗中表现出来的更为流行的的民众意识。然而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恐怕通过社会风俗来把握要比通过经典著作来把握要更为直观,更为准确,同时也更为重要一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明清小说中的风俗人情的描写,是具有文学和文化双重价值的。

注:

①英人翟理思的英译本《聊斋志异选)1880年于伦敦出版,翟理思在试书《序言)中说:“《聊斋)时于了解辽阚的矗朝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是一种指南。”见王丽娜(明清小说在国外),栽《明清小说鉴赏辞典》.浙江古藉出版社1992年版,13_73页。

②如陈勤建说:“要研宄我国民俗学,要研竞近百年北京的氏问习俗和官僚莩庭的习俗,<红楼梦)就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参考书。”《中国当代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_玎页。

③参见陈美抹《清凉布褐批评儒蚌外史),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455页。

④陈美林《清凉布褐枇评儒椿外史),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4鹌页。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责任鳊辑:萧相恺

明清小说风俗描写的人文意蕴

作者:皋于厚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刊名:

明清小说研究

英文刊名:THE RESEARCH O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S

年,卷(期):2003,""(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中国当代民俗学 1988

2.陈美林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 2002

3.陈美林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 200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杜正贞.Du Zhengzhen于祠祈梦的习俗与故事-民俗研究2009,""(2)

祈梦风俗的出现,既继承了古老的梦占传统,又是北宋以后科举制度日益重要、竞争日益激烈的产物.杭州于祠祈梦风俗的流行,伴随着于谦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被逐步神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于谦与"梦"之间的故事,也被一层层地附会到于谦的传说中. <于少保萃忠全传>和<西湖佳话>等小说的流传,在于祠祈梦风俗的流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士人、官员是这一习俗最早的发起人和最主要的参与者,但晚明以后,商人、市民的加入,也使于祠祈梦的习俗和故事更加普遍化、多样化.

2.学位论文冯玉珊新加坡华族民俗文化研究——兼与中国明清小说中民俗描写比较2007

本文属于民俗研究的论文,民俗的范围很广,它包含一切“人民的知识”、“人民的文化和智慧”的意味。以叙事写人为主旨的明清小说,其文学素材往往就是民间的传承,类型化和地域性的民俗特征,成了小说主题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新加坡华人的祖先大部分是来自晚清时代的中国移民,因此中国民俗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可谓影响深远。而民俗文化的产生,往往取决于当时人们的族群特性、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以是之故,研究民俗文化无疑具有很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的写作意图在于:通过研究和比较中新两国民俗文化的由来和演变,进一步了解新加坡华人的文化背景和民俗特性。

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绪论将说明研究新加坡华族的民俗文化,要与中国明清小说中所描写的民俗文化作比较的原因。此部分包括了新加坡华族的移民史,即华族的来源和社会背景等等。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部分将从明清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古典名著里所描写的宗教信仰、民俗节日、风俗习惯和文艺活动等方面,辨析这些源自明清时代的新加坡华族民俗文化,哪些得到了保存,哪些受到了改造以适应新加坡社会,哪些被发扬光大。第六部分的余论将探讨某些民俗文化经不起时代的考验而被淘汰或衰退没落的原因,以及如何保存并发扬优良的民俗文化等问题。

论文的主要创获有四点:

(1)通过明清小说中民俗信仰的描写,发现新加坡华人所膜拜的神祗大部分移民自中国,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色彩,但很多已加入了新加坡多元种族的色彩,如中国的土地公“移民”至新加坡后,就成了带有马来色彩的“大伯公”,就连巫籍和印籍同胞也虔心膜拜,贴切地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特色及其包容性。 (2)通过明清小说中礼仪、节日和习俗的描写,探讨某些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在新加坡如何代代相传和发展的经过,对了解新加坡华族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民俗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裨益。

(3)通过比较和辨析,印证了某些民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进一步说明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几千年文化是包涵了极其丰富的智慧的。

(4)通过分析和探讨,找出了某些民俗文化“变质”或没落的原因及经过,并纠正人们对一些民俗文化的误解。

3.期刊论文王立.WANG li明清小说蛇毒无意中疗病母题与佛经故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4)

明清小说中蛇毒无意中疗病母题可促进夫妻、婆媳关系改善及男女关系缔结.母题在历时性演变过程中,个案文本有一个单一叙事到民俗意蕴逐渐丰富的嬗变过程.多种异文对于接受者具有交互作用,佛经相关故事具有增殖性,在传播过程中相互触发、相互补充,故事演变过程中不断增添细节,丰富饱满.故事还往往与特定的地方区域风俗联系起来,从而更加具有现实性和真实可信度.

4.期刊论文张强.ZHANG Qiang运河城市是话本走向成熟的摇篮-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0(3)

商品流通给城市规模的扩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宋以后,运河城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活力的城市.运河作为中国经济活动的大动脉,不但为市民阶层的壮大创造了条件,而且成为明清通俗小说的重要摇篮.运河城市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商品流通、商业繁华等揭示了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透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通俗小说创作上的繁荣既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息息相关,也与城市刻书业的兴起有直接关系.明清小说真实反映了运河城市兴盛的轨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市民的新形象及运河城市的风俗习惯.运河及城市给明清小说增添了新的表现内容,成就了明清小说的辉煌.

5.期刊论文郭孟良《金瓶梅》与明代的饮茶风尚-明清小说研究2002,""(2)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文学杰作,《金瓶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明代中后期市井社会的饮茶风俗画卷.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离、茶馆茶坊的普遍存在、茶与风俗礼仪的结合反映了民间饮茶生活的普及.以香花、果品入茶佐饮,则表现出市井社会饮茶方式的特殊性.茶具的贵重化与工艺化,体现了新兴商人富豪的生活追求.《金瓶梅》的饮茶风俗描写,为我们认识明代饮茶风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丰富了明代茶文化的内涵.

6.学位论文林伟斌论文学艺术对风俗绘画的影响2008

阅读中国美术史,我们只能看到关于美术作品的简单陈述,而难以发现这些各具风格的作品的成因,介绍与研究风俗绘画的篇章更是少之又少。要研究风俗绘画,就不能忽略文学艺术对风俗绘画的独特影响。在交通闭塞、消息滞后的前提下,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文字的阅读,这就使得在通讯与交通条件极不发达的年代下,文学艺术成为了对风俗绘画影响相当广泛而又深刻的艺术门类。从文学艺术对风俗绘画的影响这个角度来探讨风俗绘画的成因与特点,我认为这是对风俗绘画艺术史的补充,是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文学作品与风俗绘画互补的可能性;第二部分阐述了志怪体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风俗绘画的影响;第三部分阐述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与风俗绘画的互动;第四部份阐述了文学与风俗绘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转变;第五部份总结了当代风俗绘画的现状。本文力图通过图文并茂的叙述方式,分析整理出风俗绘画与文学艺术在各个不同时期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情景与范例,并针对风俗绘画的现状,提出本文作者的个人见解,期望为风俗绘画注入新的活力。

7.期刊论文王同书《水浒》中群众文化的地方色彩-明清小说研究2005,""(1)

8.期刊论文王长友.Wang Changyou《姑妄言》与南京地域文化-明清小说研究2008,""(2)

<姑妄言>描写了南京侈糜的民风,描写了南京人独特的性格.作者、批点者以北方人的眼光,看到许多南方人习以为常但又表现了地方特点的风俗.官僚文化、士人文化、商人文化、妓女文化奇妙的共存和结合,是<姑妄言>反映的一个重要的地域文化特点.

9.期刊论文罗立群.Luo Liqun《红楼梦》的双重叙事与文化意蕴-明清小说研究2007,""(3)

《红楼梦》的叙事结构是写实与空幻的双重叙事.写实叙事向人们展示了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空幻叙事则表达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茫然失据和哲理思考.双重叙事交缠互现,相辅相成,使作品的内容和文化意蕴既复杂又丰富.

10.学位论文叶康乐明代长篇纪传体小说论略2006

长篇纪传体小说,是明清小说中的一种重要小说类型,是文史传统交融发展所形成的一朵奇葩,然而,多年来为学者所忽视,连其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本文由厘定明代长篇纪传体小说之概念入手,通过对比,找出纪传体小说不同于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英雄传奇以及一般的历史演义小说等小说的特点所在,得出其特定概念:纪传体小说是指那些以某个历史实有人物为中心,叙写其一生事迹的小说。它,不属于纯历史作品,因为作品里面有大量的虚构性的情节。它,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演义小说,一般的历史演义小说倾向于在宏观的意义上概括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全貌,艺术地表现这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矛盾和斗争,举凡这个时期的主要人物事迹,尽管都一一作了形象的描绘,但是任何一个人物都不能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主人公来看待。然而,纪传体小说正是以其专写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而显出它的独特性。本文第二部分归纳了纪传体小说的取材特点,并重点分析了纪传体小说的创作动机:为人物立传,使之名留青史;传播历史知识;以正风俗,传播忠义思想为己任;为主人公鸣冤等等,同时指出:小说为了吸引读者,在纪实的同时也写了大量的“怪力乱神”。“怪力乱神”可谓是纪传体小说虚构性的集中表现。对声称小说是补史之阙,以重道崇实为其价值观取向的纪传体小说作者们为何在其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怪力乱神”做出相对全面的解释是本文的独到之处:本文从受众心理学入手,指出人性天生爱奇以及明代市民文化的兴起,书商的介入与利润的驱动都是纪传体小说出现大量“怪力乱神”的幕后推手。其后本文探讨了纪传体创作思想与结构上的一大特色:在天命观思想的指导下,纪传体小说在结构上呈现出二重世界合奏的特色,即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同时并存,主人公的命运在神的世界中被注定,而人的世界只是神的世界一种现世表述。有时候,神的旨意是通过主人公的面相与天上的星象变化来表示。总之,主人公一生的所作所为尽是天数而已。这种天命观

,是纪传体小说中鲜明的特色之一,同时也是被学人所漠视与忽略的,因此本文集中对纪传体小说中的天命观思想进行详细的论述,以期开辟一条明代小说思想研究新路径。本文的研究论证过程强调实例,依据小说原著原文进行论证与推导。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887327479.html,/Periodical_mqxsyj200304020.aspx

授权使用:南昌大学图书馆(wfncdxtsg),授权号:a3b45f65-4b4a-4acc-8c09-9e2e0176c5c8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4日

明清小说整理

明清小说 ---By cly 中国长篇小说的模式是章回体,中篇文言小说主要集中于明嘉靖朝时期,小说地位在明万历朝时期第一次得到较普遍肯定。 万历中期以后,出版中心由福建移至江浙。 梁启超提出“熏浸刺提”,概括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是“熏”、“浸”、刺、提。 影响小说创作的五个主要社会因素是作者、读者、小说理论、出版、官方文化政策 书坊主越位、对小说进行编创被称为熊大木模式(余象斗杨尔曾) 康熙二十六(1687)年,清政府正式颁禁毁小说令。 由改编向独创过渡的小说类型有:拟话本小说神魔小说 拟话本小说:《石点头》《照世杯》《十二楼》《豆棚闲话》 写过谴责小说的人物:曾朴李宝嘉 《金瓶梅》是:通俗小说章回小说 三言二拍(短篇白话小说): 三言:作者冯梦龙《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二拍:作者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抱瓮老人将“三言”“二拍”中的作品选出40篇,编成《今古奇观》 三话: 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 《三国演义》人物: 典韦陆逊吕蒙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的是曹操毛宗岗评点 《红楼梦》人物: 紫鹃林红玉傻大姐标志着明清小说由改编到独创这一过程的结束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书商程伟元伙同文人高鹗续作的 《水浒传》人物: 燕青乐和(铁叫子)石秀杨志宋清金圣叹评点 《金瓶梅》人物: 宋惠莲陈经济清代初年张竹坡以评《金瓶梅》闻名 《儒林外史》人物:严贡生杜慎卿周进(哭昏)牛浦郎杜少卿牛浦郎婴宁马纯上匡超人名言:“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聊斋志异》人物:青凤纪昀批评其是“一书而兼二体” 明代蒲松龄编写的一部志怪传奇的文言小说。近500篇。多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表现的却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思考的结果。在艺术上情节丰美,叙述语言平易,具有诗化倾向。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旧红学”(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的代表人物是王国维,“新红学”(1921到1954)的代表人物是胡适、俞平伯 话本与拟话本:

台湾传统风俗习惯

台湾传统风俗习惯及注意事项 一、语言 目前,台湾普遍使用普通话,台湾民众口中的“国语”。主要方言是闽南语与客家语。台湾政界人士说话比较传统,常用敬辞。 ①与台湾人打交道常用的16个客套词: 初次见面说“久仰”,分别重逢说“久违” 征求意见说“指教”,赞人见解用“高见” 求人原谅说“包涵”,宾客来临用“光临” 求人帮忙说“劳驾”,求人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说“恭喜” 了解工作用“高就”,看望别人用“拜访” 中途离开说“失陪”,归还物品叫“奉还” 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叫“留步” ②常用的敬辞: 令尊:对方父亲 令堂:对方母亲 令郎:对方儿子 令爱:对方女儿 二、信仰 台湾民间信仰普及与盛行,是个“多神之岛”。教堂寺庙扁布,信徒众多。 ①神明信仰。台湾庙宇数量众多,民间信仰非常广泛。信仰对象绝大多数是从祖国大陆传入的。台湾民众供奉的神明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我国民间普遍崇拜的对象,如玉皇大帝,尧、舜、禹三官大帝、关公、五福大帝等;二是对台湾有大功者,如

开台圣王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等;三是行业保护神,如为了航海安全,崇拜妈祖,为了保佑健康,信仰保生大帝,为了保胎育儿,信仰临水夫人等。 ②宗教信仰。台湾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是是由外国传入的,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又名清真教、回教。教徒别名穆斯林)。 三、饮食 类似粤、闽,但加以变化而有台湾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酱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汤炖煮。 ①讲究菜肴的丰盛吉祥,注重菜肴的鲜、嫩、滑、爽。 ②口味一般口味喜清淡,爱微甜味道。 ③主食一般以米为主食,也很喜欢各种面食品种。 台湾地区均有不同的特产,质量优异,可适量采购纪念,如珊瑚、珍珠、茶叶、灵芝、玉辟邪、琉璃、牛肉干、凤梨酥、话梅、化妆品等。唯有服饰则较香港价高。 四、礼赠 人和人之间往来,按国内的习俗都需要带一些礼物,在台湾俗称“带伙手“,有些东西不能作为礼物相赠的:毛巾、扇子、刀剪、年糕、棕子、鸭子禁赠月内产妇、雨伞。 五、礼仪 1、在不清楚台湾人的政治立场的前提下,不谈论中国大陆和当地的政治问题。 2、台湾人忌讳别人打听他们的工资、年龄以及家庭住址。因为他们不愿意别人过问他们的私事。 3、台湾人不喜欢有人冲他眨眼,认为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 4、他们忌讳“4”数,因其读“si”音。所以,人们极为反感,故产生怕遇到“4”数的心理。他们平时无论干什么都要设

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D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三绝”,分别是“奸绝”_________,“义绝”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 2、“青丘子,癯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诗句中的“青丘子”是指明代诗人_________。 3、徐渭的“四声猿”是指《狂鼓史》、《雌木兰》、《》、《》四本短戏。 4、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是李开先的《》、_________ 的《浣纱记》,以及署名王世贞等人的《》。 5、明初,瞿佑的文言小说《》轰动了文坛。 6、晚明诗坛,以袁宏道为首的________派提出了“_______说”,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首的竟陵派倡导诗歌创作要达到“灵”而“_____”的境界。 7、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词人是__________。 8、袁枚《湖上杂诗》云:“桃花吹落沓难寻,人为来迟惜不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原名“恶因缘”,是按照佛教的____________观念,先后写了两世的两种恶因缘。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明传奇 2、神怪小说 3、梅村体

4、桐城派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前后七子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2、简述“沈汤之争”的背景、论争的焦点及文学史意义。 3、《聊斋志异》的诗化倾向表现在哪些方面? 4、谈谈王士祯的神韵说和其神韵诗。 四、论述题(共20分) 以《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四部小说为例,从题材、结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论述明清白话小说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D期末考试试题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2009-2010年第2学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曹操、关羽、智绝。 2、高启。 3、女状元、玉禅师。 4、宝剑记、梁辰鱼、鸣凤记 5、剪灯新话。 6、公安、性灵说、钟惺、谭元春、厚。 7、纳兰性德。 8、我到此来迟更好来,想花心比见花深。9、醒世姻缘传、因果报应。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发源于宋元南戏、带有浓厚南方戏剧特征但又融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精华的艺术样式,明清两代成为全国性大型戏曲。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2、明代后期,通俗小说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3、吴伟业字梅村,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被称为“梅村体”。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梅村体”叙事诗约有百首,经典作品有《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鸳湖曲》、《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 4、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魁、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

八大山人美术鉴赏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风格 八大山人,名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 ?一、影响八大山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1、社会历史背景 ?300多年前的东方中国,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绘画史上涌现出了一批“抑塞不拔”的美术“怪杰”。他们在艺术上不苟合取容,敢于突破前人窠臼,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融入书画之中,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八大山人就是以其精练纵恣的笔墨和独创的飘逸、冷峻画风,抒发他那倔强的不言之意,而受到时代的高度评价,并对后辈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东方书画艺坛的革新巨擘。 ?2、人生经历 朱耷,清初画坛“四僧”之一。谱名朱由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受徐渭影响,以简洁孤冷的画风,而自成一代宗师。 ?3、禅宗思想 禅宗的重要思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讲的是人不能为知识、理性所俘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这盏灯经常被重重的阴霾所笼罩。中国人想把这种迷雾去掉,让光明重现,照亮我们的心灵,通过心去领会这个世界。按照禅宗的观点,每个人都是网中之鱼,人是受束缚的。 ?二、八大山人绘画风格中所体现的形式美 ?1、简 一些学者认为:八大山人作品的造型手段,笔墨技巧、构图章法,甚至具体到每一笔,

八大山人的艺术绘画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绘画风格 摘要:明末清初书画家朱耷一生历经坎坷,性格孤僻倔强。他常借书、画、诗来宣泄内心世界。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在他的书画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表现,使他的作品脱尽巢臼,达到了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朱耷艺术绘画风格艺术价值 一、朱耷的身世及人生经历 人的身世个性因素可影响他一生的发展方向。笔墨随心性,一位绘画艺术家一生的作品尽管有多种体貌,但其笔墨个性是少变的。“金枝玉叶老遗民”—朱耷离奇的身世、孤傲的个性是造就其书画风格的主要因素。 朱聋,号八大山人(1626—1705),江西籍,明太祖十六子宁献王朱权十世孙。朱耷19岁时明朝灭亡,突遭巨变,他只好弃家避乱山中。国破家亡,昔日的繁华成为过眼云烟,这残酷的现实深深刺痛了他的心。然而一切都不是他所能改变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痛苦日益吞噬着他的心灵,唯有装傻扮哑,才能躲过事端,才能有所解脱。他将佯狂背后隐藏着的生命激情燃烧于笔墨指端。也唯有将胸中的愤懑宣泄于纸笔之间才能有所解脱,这便是朱耷最难熬也是他创作绘画风格形成的最佳时期。 很多人因处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与气节在朱耷身上充分体现出来,他不改变、不圆滑、不屈服,执着地生活在认定的世界里。他在题黄公望山水的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马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于宋山河。”表现出他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他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活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他更加沉默,多年形成的偏激个性使他肆意地在纸上挥洒一切,此时其独特的绘画风格日趋成熟,画风怪异不屈。 二、朱耷的绘画风格—墨点无多泪点多,一峰还写宋山河 他的绘画,既取法自然,又独创新意。山水画远法五代董源、巨然,宋米芾,元黄公望、倪瓒诸家,近取明董其昌,画面意境荒寂,多取荒寒萧疏之景,残山剩水、枯枝败叶,给人以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之感,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 1.写生册—鸭 朱耷的绘画,非常有质感和立体感。“奇”也是八大山人绘画重要的艺术特色。朱耷晚年的作品,笔墨更是简化到夸张、扭曲变形的地步,趋向于符号的象征性。如台北艺珍堂所藏《写生册—鸭》,正是这类作品的典型。画面笔触松动,水墨交加,恣肆淋漓,鸭的形态经符号化后失去了真实的自然特征,眼形呈圆弧状,眸子点于一边,冷眼相向,眼神中透露出隐约玩世的意味,隐喻了画家玩世不恭

小谈台湾节日习俗为题目的作文

小谈台湾节日习俗为题目的作文 近年来传统节日因为商业化越来越重,现代科技太发达,以及政府的一些政策导致人们觉得节日味道越来越淡。从而保护民俗的呼声便越来越高。至此,正好趁着素质课结业来小看一下台湾的节日习俗。 我们首先来谈谈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 春节, 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台湾民间的春节, 起源于祖国大陆, 其习俗与祖国大陆相差无几, 在很多地方保留着传统的“ 年味”, 同时又带有台湾本土的特色。从农历十二月十六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 台湾民间形象地称之为“ 年兜时节”。 尾牙。每月初二、十六, 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 称为“ 做牙”( 打牙祭) 。十二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 所以称为“ 尾牙”。做“ 尾牙”是感谢土地公一年来对事业生意和农作收成的庇佑, 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为隆重。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 尾声”, 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 先声”。这天, 公司行号的老板宴请犒赏员工以慰劳其一年来的辛苦。按传统旧俗, 宴席间鸡头对准谁, 即暗示主人要解雇谁。这种风俗现已绝迹。一般平民百姓家则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 即土地公) , 全家人往往聚在一起“ 食尾牙”,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 音y ì) 包。

腊月二十四是“ 祭灶”之日, 即送灶神上天之日。旧时, 人们认为灶神除了司火, 还监察所在的一家人的善恶功过。每年到这天灶神会上天奏报天帝, 天帝则据灶神所言, 作为降福或降灾给所在人家的凭据。在祭送灶神时,台湾同胞将灶神画像贴于灶上, 两旁有一幅“ 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或“ 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然后摆上各种供品, 多为甜园仔、米饵、糖豆浆、甜瓜、糖果等, 这些供品或甜或黏, 主要是为了甜灶神的嘴巴, 让他多说好话, 黏灶神的嘴巴, 让他张不开口说坏话。有人还以酒糟涂抹灶门来醺醉灶神, 以示讨好贿赂之意, 再燃香放鞭炮, 为灶神送行。这个在我们内地许多地方也都有这样的习俗,腊月二十四是小年,这天要摆许多各式糕点水果放在厨房的灶上,并且还要放炮送灶神上天,之所以这么隆重是为了让灶神在上天之后奏报天帝的时候多说点好话。这样的话来年就会无灾无难。 除夕, 是“ 过年”中最重要的一个大日子。一大早, 家家户户都在准备除旧布新, 在家中内外重要部位张贴春联春字, 台湾民间俗称“ 辉春”。除夕下午的祭拜, 台湾人俗称“ 辞年”或“ 辞岁”, 是为了感谢这一年来神明及祖先的保佑, 祈求来年继续赐福。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 在厅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陈列牺醴供品, 较讲究的家庭, 还在神案上“ 叠柑塔”。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 台湾人称之为“ 年”,它是用石磨研碎的糯米, 再添加各种调味品久蒸而成的。年有甜、发、菜头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摘要: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画著称于世。他以极其简练的笔墨,不同凡响的构图,人格化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清王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开创了元明以来所没有新风貌,对后世绘画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寄情精简奇特 朝的愤懑之情和对明朝的怀念,寄寓了自己愤世嫉俗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他的绘画达到了“笔简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生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姓朱,名耷,字法崛,号刀庵、个山、雪个、驴屋、灌园老人、八大山人等,一生所用名号多达55个,以八大山人的名声最著。八大山人天赋很高,自幼受祖辈的艺术教养,8岁能写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19岁时,清兵入关,他遭受到国亡家破之痛,忧伤悲愤无处发泄,由口吃而佯作哑子,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时在奉新山削发为僧,过了十三年的僧侣生活。还俗后不久,在江西南昌修建青云谱道院,韬光养晦,取名朱道朗,字良月,号破云者。 由于八大山人是明皇室的后裔,处于国破家亡的年代,悲伤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同时造就了他沉郁,孤独,怪癫的个性,加上当时政治上的高压,使得他只能潜心于艺术,并通过笔墨来表达他愤懑和郁结不平之气,他一生主要从事书画创作,是一位极富个性、创造性的书画家,擅长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著称于世。他的花鸟画继承了明代陈淳、徐渭写意的技法,但画风比陈淳更冷峻清逸,比徐渭更狂放怪诞,寓意也更深刻,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朱耷的山水画原宗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之法。明之后则山水气象为之一变,意境枯索荒寂,绝非董其昌的秀逸平和,于苍凉凄楚中迸发出雄强悲壮的气质,体现了其孤愤而坚毅的心境。朱耷的山水画虽有艰涩冷漠的特点,但他作画不拘常格,自由奔放。笔的轻重,墨的浓淡都体现出作者瞬间的直觉判断。曲折起伏的山石形态不类常形,而是“超以象外”的高度加工提炼的丘壑形象。朱耷在“似与不似”间获得了本质的真似。八大山人的书法也是独树一帜,成就极高,只不过画名掩盖了书名,黄宾虹曾认为八大山人“书法第一、画第二”。他的书法早年学欧阳询的楷书,行书师黄庭坚、米芾、董其昌,后又临钟繇、王羲之的书法,晚年善用秃笔,线条粗细均匀,布置大小参差,流畅圆润,刚劲内敛,处处表现出傲岸不驯的笔致情态。八大山人的艺术特色总体可概括如下: 一、缘物抒情——挥之不去的明朝情结 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知识分子在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和怀柔政策作用下,一部分转而跟清政府妥协,象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恽、王鉴、王原祁)即是如此,而一部分却拒绝与清王朝合作,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之中,“四僧”就是其中

清代文学史

艺术类综合袁行霈版文学史笔记之清代文学史(一) 清代文学 一讲清代文学总论 一、清代文学发展的背景 1、宋代理学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方式之一是编书。同时又明令各地查缴“违碍”书籍,然后销毁。 3、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 4、乾嘉汉学从学术流派上将,可以说导源于顾炎武,从其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政的结果。 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及乾嘉学风也多方面地影响到文学。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在诗歌方面明显的表现是翁方纲对王士祯神韵说和沈德(好像是德字)潜移调说的修正,提出他的肌理说。 二、清代人文思潮 清初几位思想家大都是反宋明理学。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抛弃,特别是对晚期李卓吾非儒薄经的反传统思想的否定。 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文学观不尽一致,对文学问题的关注程度,都是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抛弃了晚明文学的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在清中期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袁枚是代表人物。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荣,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已呈弱势的诗、古文乃至词、骈文,入清后重新振起。凡往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有一席之地,。实质上也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归复。 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①清诗。从总体上讲是继承和发扬了贯穿中国诗史中的缘事而发,行“兴、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同时也继承了、发展了传统的审美艺术的特征。 ②清词。在明清之际,词发生了转机,走出理俗,归于雅道。成为苦闷中文人委婉曲折地抒写心曲方式。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性的词人群,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领的浙西词派形成,词呈现出“中兴”局面。 ③骈文。 ④戏曲。入清后传奇、杂剧都顺从着晚明的趋势,创作更加活跃。李渔的理论和剧代表明代以来戏曲创作由“曲”到“戏”转移。也可以说是戏曲向戏剧本质特征的回归与创作的成熟。 ⑤小说。清初小说,作家独特的作品日益增多,从总体上看是迈进了独创期。另一方面是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 总之,清代文学在前期和中期是有变化的。前期文学关注国运民生,有着炽热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传统文体和已雅化的戏曲取得了很高成就。在清中叶,传统文体虽然很活跃,流派纷呈,诗说文论竞相争鸣,但成就和影响远不及小说。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艺术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艺术 摘要:八大山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非常富有个性和民族气节的画家,其历经明清年间天翻地覆的时代,从皇室贵胄沦落为逃隐草野的遗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是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八大山人以其形貌异,表情冷漠的笔下形象和简练的墨色表达了自己孤傲不屈、悲愤苍凉的情感,独具创造。八大山人所作写意花鸟形象精炼生动,不拘形式而又神完气足,也多是其性格及人生态度的写照。他在明亡后保持气节,不附炎趋势,能够洁身自好,而得到后人的尊重。我们在欣赏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时,同时也是在品位其人生和体验他的内心感受。 关键词:八大山人写意花鸟山水画影响情感 一、个人生平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姓朱,名统筌,乳名耷,字法崛,号刀庵、个山、雪个、驴屋、灌园老人等,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其祖父、父亲都能诗善画,朱耷幼年就受到熏陶,“八岁既能诗。擅书法,共篆刻,尤精绘事”。在他19岁时明朝覆灭,继而清兵南下,作为宗室王孙的朱耷便奉母携弟避难于新建洪崖,为了逃避清朝的迫害,于顺治五年(1653)出家为僧,法名传綮,号韧庵。顺治十年(1653)又在耕庵老人处受法,“住山二十年,从学者数百人”,成为宗师。康熙十八年(1679)他被临川令胡亦堂请去,延之官舍年余,忽发狂疾回到南昌。62岁以后经常在南昌北兰寺,后又自构寐歌草堂,以卖画度日,直到81岁逝世。 八大山人历经明清间天翻地覆的时代,从皇室贵胄沦落为逃隐草野的遗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是明王室后代,为了避免清朝迫害,时僧时道时儒;他又不甘心为统治者笼络,故作疯癫,装聋作哑。由于家园的破灭他感到非常的痛苦,时常伏地呜咽,痛哭流涕;时常仰天大笑,慷慨悲歌。据说因他有《八大园觉经》,所以自号八大山人,但在签名时将四字连写,很像“哭之”或“笑之”。他的诗和画也正是这种思想情绪的反映。 八大山人画上款印别号极多,据记载有:雪个、个山、个山驴、

英美风土人情简介

英美风土人情简介 英国篇 一.英国地理位置、名胜古迹 英国是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东濒北海,面对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西邻爱尔兰,横隔大西洋与美国、加拿大遥遥相对;北过大西洋可达冰岛;南穿英吉利海峡行33公里就到法国。 英格兰全境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占大不列颠岛的大部分。这一地区自西向东分为4部分:以塞文河流域为中心的米德兰平原;海拔200米左右的高地;伦敦盆地;威尔德丘陵。 威尔士面积有2万余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地势崎岖。威尔士境内有1/4的土地被列为国家公园及天然保护区。 苏格兰和其周围的许多小岛,面积共为7.8万平方公里。全境均属山岳地带,只有中部较为低平。 北爱尔兰面积1.4万平方公里,隔爱尔兰海与大不列颠岛遥遥相望。北爱尔兰气候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最热天(7月)平均气温为13~17℃,最冷天(1 月)平均气温为4~7℃。英格兰地势较低,年平均降水量830毫米,西部、北部山区雨量较大,最高可达4000毫米。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料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硬煤总储量1700亿吨。铁的蕴藏量约为38亿吨。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在柴郡和达腊姆蕴藏着大量石盐。斯塔福德郡有优质粘土。康沃尔半岛出产白粘土。奔宁山脉东坡可开采白云石。兰开夏西南部施尔德利丘陵附近蕴藏着石英矿。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天然气蕴藏量约在8600~25850亿立方米左右。 英国是个美丽的国家,文物古迹比比皆是,自然风景秀丽可餐,旅游资源丰富“万城之花”伦敦,“北方雅典”爱丁堡,大学城牛津、剑桥,古色古香的约克城,莎翁故乡斯特拉特福都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旅游名城,还有伦敦塔、威斯敏斯特宫(国会大厦)、布伦海姆宫(牛津附近),坎特伯雷主教堂、巴斯城、索尔兹伯里郊区的巨石阵等遗迹,铁桥峡(伍尔沃汉普顿以西),方廷斯修道院及园林(约克以北)、达勒姆的大教堂和古城堡、哈德良长城(纽卡斯尔一带),圭内斯的城堡群(威尔士卡那封一带),苏格兰的圣基尔达群岛,北爱兰的“巨人之路”和太平洋上的英国属地享德森珊瑚岛。享誉世界的伦敦四大名胜古迹 1、“大本钟” “大本钟”坐落于泰晤士河畔议会大厦的北面,耸立着高高的钟楼,镶有大钟,名为“大本”。每隔一小时,大钟根据格林威治时间发出沉重而铿锵的响声,在数英里之外也能听到钟声的回荡。 1859年,大钟由当时的英王工务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监制,大钟共重21吨,铸造时耗资2.7万英镑。 “大本”钟被视为伦敦的象征,凡到伦敦观光的人,无不想到钟楼周围,站在议会桥上欣赏伦敦这个独具一格的建筑。 2、伦敦塔 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它在历史上既作过王宫,也作过法院,后来又是一所监狱。伦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河上花图》 在天津博物馆的精品厅中,一幅笔色苍莽、笔触奔放的泼墨大写意格外地引人瞩目,这就是“清初四僧”之首——朱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河上花图》。 此幅画卷全长1292.5厘米,纵47厘米,纸本,墨笔。全卷以荷花为主,坂坡小草,溪水潺潺,寥寥几笔便将兰竹点缀其间。卷尾自题诗《河上花歌》37行,文才卓绝,书法颇具风范。后记:“蕙嵒先生属画此卷。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款署:“八大山人。”丁丑即1697年,可知此图为八大山人古稀之年所作。 八大山人是何许人也?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公元1624-1705年),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后裔,与原济、弘仁、髡残并称为“清初四僧”。 在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有一座纪念馆,它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那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39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馆内布局一院一楼一中心,品形而立,风格迥异,。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自然脱俗,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北面为真迹陈列馆,建筑风格现在抽象,含蓄简约,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赏楼"。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朱耷从王孙公子沦落为流民逃犯。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一时难以承受,落发为僧,后又入青云谱为道。他的满腔悲愤无处宣泄,只有寄情于书画,经常以泪和墨。直到59岁,他从赵孟頫所书的《八大人觉经》中获得启迪,才逐渐解脱烦恼,并决定以“八大山人”为号,一直用到80岁去世。从60岁到80岁这20年间,他的心态由早年的失控变得异常平静,人生观也从泪眼看世界,升华到笑对人生,而这种心态的变化也形象地表现在他的落款上,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59岁到69岁时的落款特征是把“八”字写成“折角形”,“八大山人”四个字笔画相连就像“哭之”;而从70岁到80岁,“八”字写作“两点”,其笔画相连又像“笑之”。“哭之”、“笑之”的落款正是八大山人“破涕为笑”的真实写照。 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以绘画为主,工诗文,长于行书,淳朴圆润,自成一家。在绘画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他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鸟、木竹、山水来抒发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在八大山人暮年作品中,以《河上花图》卷最为精绝。巨幅长卷与二百余字的《河上花歌》相映生辉,堪称八大山人一生境遇的缩影和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 下面我们来看看画卷中的一些东东。。。

宋元明清之时代背景对文学的影响

宋之后到清代之时代背景对文学的影响什么是文学呢?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文学呈现着在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历史,而且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认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受两方面内容的影响:1、创作者内心的心理状态、情感情绪、创作才能;2、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并且受制于当时所处的文化氛围。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和创作才能人人有差异,无迹可循,但每个时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研读一二,这篇文章就简单的研读了宋代、元、明、清的时代背景对文化产生的影响。 文学是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是来源于时代并反映时代的,一定的时代特必会反映于某些文学作品中。 一、宋代的时代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1、政治上,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历代皇帝对军事将领都深加忌防,并多用儒臣治军,把军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宋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这是过去的历史上所未曾有的。大批出身寒门的文人通过科举走入仕途,他们的生活环境也相当宽松,生活待遇颇为优渥舒适,长期以来“寒士”的社会理想可以说在宋代得到了实现。 受重文轻武的国策的影响,在文学上呈现出了“文以载道”的思

想,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并且在诗文散文中议论的成分大大增加。大批文人借此机会进入国家机构,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高涨,以国家栋梁自居,意气风发的发表政见。这个特点使得一大部分思想在学术上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直到宋代才真正得到高度的重视,尤其是被视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描写民瘼、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因此,宋代文人比较重理智而轻感情;比较注重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表露。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一个直接影响,是诗文中议论成分的加强,宋代文人喜欢议论可以堪称前无古人。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议论化风气无所不在。 2、经济上,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宋代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大城市和小镇市的兴旺发达,纸币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海外贸易的盛况空前,都非常引人注目。大城市的繁华,小镇市的兴旺。宋时因城市人口的膨胀,在很多州县城门外,形成了新居民区,称做草市。有的草市,例如著名的鄂州南草市,其人口和规模甚至大大超过城区。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使得在文学上呈现纵情享乐的特点,通俗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的高度发展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如说话、杂剧、演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发展,而词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士大夫词以诗文来表达他们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而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

论明清小说的成就1

论明清小说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

云南风土人情的介绍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云南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早上与大家见面!首先呢,请允许我代表银龙假期旅行社感谢在座的各位朋友对我们旅行社的支持和信任!让我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同车而行,并且还能够为大家提供服务!我呢,姓张,名银凤和我们旅行社的名字只相差一个字。是大家这次六日游的全程陪同导游,大家叫我小张或张导就可以了!这几天如果您有什么要求或者建议都可以跟我提出来,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的!若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好的也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来这样可以给小张一个改正的机会!等一下我会把自己的名片发给大家,上面有小张的联系方式,当您有什么需要或帮助的时候,可以随时拨打小张的电话号码,二十四小时为您开机! 我们这次的云南之行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昆明,大理,丽江三个部分! 首先要去的就是昆明了。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一座具有两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它的平均海拔在1800米左右,这个高度和黄山的最高峰莲花峰差不多高,所以我们下了飞机站在昆明的路面上就相当于站在黄山的山顶上!昆明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被人们称为“春城”!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叫做四季衣服同穿戴,长年温度不变的气候造就了人们衣着的多姿多彩。同时呢,昆明也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这些少数民族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彝族的阿诗玛了! 在昆明我们将会游览到“一谷一林一花”! 谷指的就是位于云南省禄丰县境内的世界恐龙谷景区了!云南禄丰是世界知名的“中国恐龙原乡”。早在1938年,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建先生和他的学生在禄丰发掘出了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标本——许氏禄丰龙。禄丰恐龙由此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至今,在禄丰境内已发掘出土较为完整的恐龙化石个体120余具,年代跨越侏罗纪早、中、晚3个时期。中外专家认为,禄丰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恐龙化石最丰富、最完整、最古老、最原始的地区之一,是中国恐龙的原乡;其年代长、个体数量多、种属丰富、保存完整、埋藏区域集中,举世罕见。世界恐龙谷分为“恐龙遗址科考观光区和侏罗纪世界旅游区”两大区域。在展览馆里我们可以看到禄丰发掘的60具恐龙化石的装架展示。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一、填空题和名词解释 1.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被誉为“明曲之第一”。四剧之中,尤以《狂鼓史》成就最高。 2.吕天成的代表作:作传奇《烟鬟阁十二种》,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他的戏曲理论著作《曲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他确立了吕天成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3.王骥德的代表作:杂剧《男王后》,他的《曲律》四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南北曲的论著。 4.明代三大传奇:A、嘉靖、隆庆年间,先后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 B、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阙名的《鸣凤记》 5.吴江派:明代年后期,在沈璟的周围形成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即吴江派。 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沈自晋等。 沈璟,吴江派的领袖人。 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一是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所谓“合律依腔”;二是强调语言必须本色。这两点也是吴江派共同的理论主张。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戏剧作品:沈璟——前期《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 后期《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 顾大典——《青衫记》 卜世臣——《冬青记》 袁于令——《西楼记》、《金锁记》、《鹔鸘裘》、《长生乐》(合称《剑啸阁传奇》) 沈自晋——《一种情》、《望湖亭》、《翠屏山》 6.临川四梦:浪漫主义剧作“临川四梦”通过神游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的惯用手法。他四部名著《牡丹亭》(又称《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都从写梦开始,他出生于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所以他写的这些剧本合称为“临川四梦”。 7.公安派: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 8.三言二拍:冯梦龙一生精力,主要从事通俗文学的研究、整理与创作,成就卓著,为古代文人中所罕见。而最重要的成就,是编著“三言”。《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分别刊刻于天启元年前后、天启四年和天启七年,各四十种,共计一百二十篇。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拍案惊奇》(又称《初刻拍案惊奇》)撰成于天启七年,四十卷四十篇;《二刻拍案惊奇》是因

第一节 明代小说的文化背景

概论 第一节明代小说的文化背景 从朱元璋在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的1368年起,到1644年崇祯皇帝因李自成攻入北京而上吊煤山,明王朝历十七代帝王共277年时间。不过把年代算得太清楚是有问题的,因为元明易代和明清易代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仅是政权易手、江山换主需要时间,如北元在塞外坚持约20年,还时常扰边,南明小朝廷在江南也坚持了约20年,至于人心的顺逆向背,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也许由元改明,恢复汉族封建政权,人心较容易收复,甚至作为人口主体的汉族人民还欢欣鼓舞,而由明改清,汉族朱姓江山又改姓满族爱新觉罗,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到了晚清,社会革命还常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进而讨论文学的发展历史,讨论小说的变迁,僵硬地划分朝代就会碰到更多的麻烦,但为了方便醒目,本书还是分了上下二编,别为明清两大段落,这固然会简单化地处理一些问题,但明清两朝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对小说发展的影响,以及小说自身的演变情况,还是各有区别的,故其不当也没到一无是处的地步。 下面我们就着眼于小说的发展变迁与明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来作一番历时态的描述。 元明易代之际,社会动荡,风云变幻,战火硝烟中,一批有志文人对元末弊政及腐败社会,进行了充满政治雄心和富于思想智慧的反思与批判,并且气势恢弘地构思社会变革的政治蓝图,充满政治激情的写作,一时蔚为风气,刘基、宋濂不但积极地思想并大量写作,还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斗争,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恢复了汉族封建政权对全国的统治,罗贯中、施耐庵等则在英雄崇拜的文化激情中,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作品,塑造乱世英雄和绿林好汉的群像,表达“有志图王”的雄心1。刚健的英雄主义精神里面,浸透着深沉的忧患意识,理想豪迈,结尾却转为令人扼腕的悲哀,于是元末明初的两部奇书,具有了深刻的文化蕴涵。 明初,汉族封建政权的重建,一时鼓舞了汉族民众的精神,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重新受到推崇,社会也获得了一种振作的力量,经济复苏,社会趋于安定。但一到天下太平,统治者迅速开始巩固和完善专制制度,实行愚民统治,并对知识分子进行精神奴役。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大开杀戒,株连15000余人,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度,皇帝大权独揽,实现了高度集权专制,并辅以特务手段。而在洪武元年(1368年)建国伊始,朱元璋即命开设学校,实行八股选仕的科举制度,并陆续开始乡试、会试、殿试,以功名富贵吸引读书士子,以“英雄入彀之术”,牢笼天下人才。朱元璋还删《孟子》中有碍君权话语,下令禁止小民使用天、国、君、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秦、汉、晋等字取名,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在最高统治者两手政策的控制下,士人的政治变革激情和社会忧患意识开始萎缩,逐渐陷入八股取仕制度的精神泥潭,英雄崇拜与阳刚美的追求为雍容典雅华丽文弱所取代,明初一度雄奇雅健的诗文作风,转为“台阁体”平庸浅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文字,曾经朴实本色的戏曲创作,变成了《五伦全备记》那样的伦理教条,小说创作更受到轻视和压制,成为一种低贱的“君子弗为”的文体。于是文坛近百年滑落平庸,而小说则达百年间长时期地沉默,造成元末明初《三国》、《水浒》的高峰却接下来是近百年几乎空白的奇怪现象。 明初,朱元璋重农抑商,城市经济受到一定限制。进入明中叶,抑商政策开始松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城市经济成为主导,隆庆后海禁废除,海外贸易也开始发展,以商品集散为契机,一批商业都市涌现出来。在这个背景下,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市民阶层广泛扩大,文人与商人的关系开始密切,商业对文艺的影响愈趋明显,进入市井的读书人和本来就出身市井的读书人,文学观念和文化意识发生变化,为市民受众创作符合市民受众知识状况与审美情趣的通俗文艺成为风气,市井商人走进文学作品成为作家的表现对象,以白话为媒体的通俗小说及民歌时调受到欢迎,加之印刷业发展很快,书商的谋利活动也客观上促进了商品化的通俗文艺的繁荣。商业资本对文艺的投入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帮助了文人的文学艺术创作,使一批进步文人以职业作家艺人的身份专事创作,一批优秀的作品得以印刷出版,并迅速走遍千家万户,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使进步的思想得以传播,例如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在嘉靖、万历年间才被书商刊刻而广泛流传;但另一方面,书商射利之心及对市民群众低级艺术趣味的迎合,也诱使作家或主动或被动地胡编滥造,低级下流的色情文艺于是一定程度地泛滥成灾。小说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结盟,使小说文化既有了物质条件而得以繁荣发展,但又常常被玷污出卖而丧失自己独立的品格,这是一种矛盾而复杂的现象,不宜简单评价。甚至就其涉性的方面来看,也有的属于下流,有的却是表达了开放进步的新观念。过去强调书商影响通俗文艺和小说创作负效应的方面较多,看来需要重要论定。 明中叶以后,直到晚明,封建朝廷愈益腐朽,世风也深受影响,专制统治相对松懈,在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活跃起来,一股进步的文化思潮开始涌动。弘治、正德间,王守仁倡扬“心学”,提出“良知”之说,主张“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不敢以为是也”,冲击了程朱理学对思 1王圻《稗史汇编》:“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