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创新与人口发展:上海、纽约、东京与伦敦的比较

城市创新与人口发展:上海、纽约、东京与伦敦的比较

14

第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学支撑、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作用和措施;理解:城市发展战略观:从资源到营销、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学习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型政府的构建; 掌握: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要点、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营销的内涵、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 一、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战略目标)、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一)战略依据 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发展的环境,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情况和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它们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来确认,这也是定位城市性质的基本依据。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历史分析方法、优劣机威(SWOT)分析方法,政经社技(PEST)分析方法和竞争—合作分析方法获取。 (二)战略愿景 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经济发展指标;(2)社会进步指标;(3)生活质量指标;(4)生态环境指标。 (三)重点战略

人口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人口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定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人口发展(population development)即人口的数量、质量和再生产的速度,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一)人口数量与健康 人口数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或时期人口的总和。1999年lO月,世界总人口已突破60亿,预计2025年将达80亿,2050年为93亿。目前,人口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尤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过大、增加过快,超出了环境的承载与负担能力,加重资源危机,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人口数量过多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重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据人口经济学家估算,社会人口每增加10%,就要消耗国民生产总值的3%~4%。人口增长过速导致人均消费水平下降,而人均消费水平与人群健康呈正相关。 2.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质量人口增长速度过快,造成社会财富主要用于维持民众温饱的需要,而对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投入减少,导致人群应享受的教育及

医疗保健水平降低,最终必然影响到民众的身体健康及人口质量。 3.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人口数量过多,使劳动力人口超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同时人口密度过大,为传染病的流行制造了有利的条件。 4.加重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地球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和破坏会不断增大,人类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实际上,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了人类健康,而且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结构与健康 人口结构主要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其中与健康最为密切的是年龄及性别结构。 1.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在所有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人口评价的重点是老年人口和儿童少年人口,这两部分人口属于不能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非劳动人口。其物质消耗需要15~64岁年龄组的人口来负担。老年、儿童的人口比例,各国之间有较大的区别,发达国家负担老年人口.的比例较大,发展中国家主要负担在儿童。而总的负担系数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年龄结构与疾病的分布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老年人口

城市战略规划研究

城市战略规划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城市化、环境动态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城市成为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城市竞争的范围和程度。而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下,城市要获得长远的、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针对多变的环境进行长远的谋划。我国现有的以城市物质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规划体系已难以为城市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形成有效的指导,引入为城市长远发展而制定的城市战略规划,可以解决形体规划指导作用不强,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情况下城市发展等问题。 城市战略规划目前尚无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框架,尤其是我国的城市战略规划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于是选择城市战略规划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新的、更能指导城市发展、较为完善的城市战略规划的理论体系和模式。主要任务是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在充分论证城市企业化趋势的前提下,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构筑城市战略规划的理论模式,并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角度,对城市各个组成部门的战略规划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对战略的概念与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适合各类活动的战略定义,认为战略是针对人类各类活动,为达到一定目标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城市发展是综合性的人类活动,城市发展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城市发展具有长期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战略的特征,所以也能应用战略规划的手段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谋划。城市战略规划就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而做出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本研究将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城市战略规划结合,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进行城市战略规划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战略规划的模式:即城市战略规划的内容可以划分成城市总体战略(主要内容为城市战略远景与战略目标);城市竞争战略(主要内容为城市竞争力及在竞争环境中的策略选择);城市部门战略(包括城市经济战略、城市社会战略、城市建设战略和城市生态战略)。编制的基本程序可分为:资料调查——资料分析、问题诊断——战略分析、战略制订——战略实施——评估与反馈等五个阶段。 研究提出在城市战略规划中应将原有重视的城市性质定位的规划模式,改变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增长和转变过程提供重要的投入。鉴于这种双重角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便不再简单。自二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独立国家的人口迅速膨胀和经济长期落后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 许多理论表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负相关关系。1956年,纳尔逊在他的“欠发达国家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并且一旦人口的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人均收入便会下降并必然导致陷入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同年,赫茨勒出版了《世界人口的危机》。在该书中,他认为人口增长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尤其对于那些现代化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不发达和人口压力是并存的。寇尔和胡佛在1958年的研究分析了人口增长对人均收入的影响,也认为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有严重的负效应。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一些机构报告也认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但是,相当多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的观点,他们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从上升到下降或静止的转变,将给经济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库兹涅茨在1966年继续总结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好处:刺激需求和投资、促进发明和技术改进、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等。伊斯特林在库兹涅茨周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人口、劳动力和经济增长长波理论。19世纪70年代后期,博塞鲁普提出“人口推力假说”,认为人口压力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传播,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西蒙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人口适度增长则比不增长和增长过快都更有好处。 除了上述两派学者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之外,还有许多学者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复杂性。比如坎南的适度人口论、库兹涅茨关于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直接的因果关系可能相当有限的观点。另外,美国人口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提出:在多数发展中国家,较慢的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要对此做出严格的定量评估却十分困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纵观经济学家们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对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说,具有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那么,如何来区分人口增长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发展呢?首先,需要对人口增长的速度作以界定。人口增长的增长速度,宽泛意义上而言,可分为过度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和适度增长。不同的增长速度与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虽然由于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无法一概而论,

纽约城市战略发展规划-16滨水规划

New York is a waterfront city. Four of our five boroughs are on islands, and the fifth is a peninsula. That translates into 520 miles of shoreline, which is more than Seattle, San Francisco, Chicago, and Portland have combined. Our water’s edge is home to a maritime industry that supports 31,000 jobs and generates $1.3 billion in tax revenue. It is the location for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such as power plants, airports,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Our shoreline includes a diverse mix of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developments, natural habitats for hundreds of species of birds and fish, and 220 miles of public space.Our waterfront is an invaluable asset, but for decades New Yorkers have had access to too little of it. Recently, we have engaged in a wide-ranging effort to reclaim our waterfront. We have opened access to miles of shoreline that had been closed to the public, developed new parks in all five boroughs, built thousands of units of new housing, created new maritime jobs, and cleaned our waterways. To continue this revitaliza-tion, we released Vision 2020: New York City Comprehensive Waterfront Plan in 2011 to establish a long-range vision for the entire shoreline. Vision 2020 built on the initiatives first presented in PlaNYC in 2007. In turn, this update of PlaNYC builds on Vision 2020. INITIATIVES Housing and Neighborhoods ? Develop new neighborhoods on underutilized sites ? Create new units in existing neighborhoods | Parks and Public Space ? Create and upgrade flagship parks ? Convert former landfills into public space and parkland ? Increase opportunities for water-based recreation ? Improve collaboration between City, state, and federal partners ? Create a network of green corridors ? Conserve natural areas ? Support and encourage stewardship ? In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through the design and maintenance of all public space | Brownfields ? Increase participation in the NYC Brownfield Cleanup Program by partnering with lenders and insurers ? Enable the identification, cleanup and redevelopment of brownfields | Waterways ? Upgrad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to achieve secondary treatment standards ? Upgrade treatment plants to reduce nitrogen discharges ? Complete cost-effective grey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o reduce CSOs and improve water quality ? Expand the sewer network ? Optimize the existing sewer system ? Expand the Bluebelt program ? Build public gree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 Engage and enlist communities in sustainable stormwater management ? Modify codes to increase the capture of stormwater ? Provide incentives for green infrastructure ?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waterway clean-up efforts ? Enhance wetlands protection ? Restore and create wetlands ? Improve wetlands mitigation ? Improve habitat for aquatic species | Transportation ? Expand and improve ferry service ? Improve freight movement | Air Quality ? Retrofit ferries and promote the use of cleaner fuels ? Work with the Port Authority to implement the Clean Air Strategy | Solid Waste ? Reduce the impact of the waste system on communities | Climate Change? Regularly assess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 Partner with the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 to regularly update Flood Insurance Rate Maps ? Develop tools to measure New York City’s current and future climate exposure ? Update regulations to increase the resilience of buildings ? Work with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o develop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the use of flood protections in buildings ? Protect New York City’s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 Identify and evaluate citywide coastal protective measures ? Integrate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into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preparedness ? Work with communities to increase their climate resilience Waterfront 170WATERFRONT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正文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一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以人口与耕地资源为例,1952年,我国人口为5.7亿,耕地面积1.24亿公顷,人均耕地0.22公顷;2000年人口数量已接近13亿,耕地面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0.08公顷,比1952年减少了一半多。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对矿物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在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3大问题中,我国最先关注的是人口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在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了《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反右扩大化、3年经济困难以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控制人口的工作未能开展起来。进入70年代后,我国正式启动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适应于计划生育实践的需求,人口学研究开始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正是由于在人口理论上首先解决了"三马"之间的关系,即在我国计划生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马尔萨斯的关系,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挖掘出了"两种生产"理论,找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从而才为计划生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人口理论的先行,如果不是理论工作者在"老祖宗"那里找到了"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尚方宝剑",在当时的极左思想干扰下,很

全球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介绍

全球城市综合交通战略介绍 一、全球城市综合交通战略比较 (一)纽约交通战略:强调可持续性、社会公平、绿色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和升级 广义上的纽约是纽约大都会交通署(NYMTC)管辖的区域,包括纽约市的5个区、位于长岛的两个县和位于哈德孙谷的三个县。更为广义的纽约都会区是美国最大的都会区,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都会区之一。纽约大都市区拥有全美最繁忙的机场群,肯尼迪机场(JFK)、纽瓦克机场(EWR)、拉瓜迪亚机场(LGA)三大机场年客运量超过1亿人次,纽约空域是全美最繁忙的区域。纽约港是美国东海岸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东部沿岸港口群各个港口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形成了以纽约港为核心枢纽的港口群。纽约内部交通繁杂多样,庞大的交通流量成为美国城市交通最拥挤的区域。 2011年完成的纽约2030战略规划——《纽约规划——更强大、更公正的纽约》,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提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为了保持其全球城市地位的持续繁荣发展,规划认为,未来10~20年城市的主要挑战主要包括人口持续扩张、基础设施的更新与维护、保持经济竞争力、交通运输等10个重要领域,以实现全球城市发展的总目标。规划提出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是纽约与周边区域、与世界紧密联系的前提保

障,是为城市带来持续繁荣的基础。面向未来,纽约市将提供更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选择方案,并确保交通运输网络的可靠性与质量(见表2)。这一交通发展目标包括三大战略,分别为:改善并拓展可持续性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选择方案;减少道路、桥梁及机场的拥堵;维护并改善道路及公共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交通战略方向包括公共交通网络、步行系统、自行车交通网络、货运交通的绿色环保发展、水运交通和铁路交通的发展、航空运输、道路等基础设施等,措施的重心在于加强公共交通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服务,减少道路拥堵和尾气排放以实现绿色发展,并有效应对交通基础设施老化开展的重建计划。

我国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绩效指标手册 联合国人居署福冈办事处 金京焕 首席顾问 韩国汉城Sogang大学经济学教授 兼 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 房地产与城市土地经济学客座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感谢Young-Joon Park对此项研究工作的协助

目录 一.前言 (3) 二.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 (3) 2. 1 指标的概念 (3) 2. 2 政策性指标体系范例 (5) 2. 3 开发绩效指标体系: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 (5) 三.指标列表及指标定义 (6) 3.1 选择标准:城市发展战略项目的重点 (6) 3.2 指标列表 (7) 3.3 指标定义 (12) 四.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数据应用指南 (37) 4.1 数据收集 (37) 4.2 展示和分析数据 (38) 4.3 指标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38) 参考文献 (39) 附件 (41)

一.前言 世界银行已经通过“城市联盟”,对长沙地区(包括长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和贵阳市的城市发展战略(CDS)拟定工作提供了援助。城市发展战略是当地的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制定并拥有的一种过程,旨在通过全民参与的过程,制定本地城市的发展远景。这一过程包括描述和分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确定投资和发展援助的重点,通过基于合作的方法实施这一发展远景。因此,它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产品,旨在提高各自城市的竞争力、适于居住性、管理和银行可贴现性。通过先前的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的沈阳”项目和正在实施中的欧盟“可持续沈阳城市规划项目”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之上的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管理项目”,沈阳市(辽宁省)也接受了类似的援助。 这些城市的发展战略拟定工作使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决策人和管理人意识到,需要对照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城市管理加以监控,以便在城市发展形势发生变化时能够对城市的投资政策和发展战略作出适当的调整。除此之外,发展战略决策界越来越认识到,在制定城市战略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必须更深入地理解并重视开发和应用绩效指标的程序。 由“城市联盟”资助的城市发展战略指标项目的目标是帮助长株潭城市群、贵阳和沈阳开发一套绩效指标,启动指标的应用,并且为这一指标体系建立一套长期的机制。这项支持工作旨在推动一种基于需求的方法,针对通过这些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程序而确定的优先战略和运作问题,开发并使用相应的指标。该项目的重点是帮助这些城市考察他们当前在确定和衡量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方面的实践以及城市管理中关键领域的表现。此外,该项目还要求对这些指标作为一种工具在帮助城市管理人员调整其政策、计划、项目投资计划和管理实践,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确定的预期目标方面所具备的价值进行论证。. 本手册是该项目的两大成果之一。本手册旨在介绍绩效指标的概念框架,作为管理工具的指标体系的开发程序,并且为指标体系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供指南。除前言部分外,本手册共包含四章。第二章介绍了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第三章提供了指标列表以及各指标的定义。第四章解释了有关指标的数据收集程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程序,以及这些指标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程序。 二.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 2.1 指标的概念 指标一词源于阿拉伯文的“点”一词。它是一种衡量标准,可用作进行比较的参照或标准。作为一种指示器,指标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我们在哪里,我们想到哪里去,以及我们如何到达那里。指标与数据、统计和指数是关联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以下图1“数据三角”所示。数据是指实际信息。它们可以是历史信息,也可以是经计算或实验得出的信息(Fairfax 2002a, ii)。统计是大量数据的集合。指数则是由不同指标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数字。例如,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发展指数指的是五个分指数(城市产值、基础设施、废物、健康与教育)的简单平均数,其数值范围是0至100。每一个分指数又是数个指标的集合。(Auclair and Karl 2002)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同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不是一个静止的总体,它永远处于错综复杂时空运动过程之中。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人口以及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的第一构成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演着双重角色。作为生产者,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作为消费者,人口处于消费主体地位,体现着经济社会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需要的承载者。经济社会的许多问题以人口和相应的人力资源为前提,一国人口状况和人力资源的特征构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与经济问题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了解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问题,也是面对严峻现实的实践问题。可以说做好人口工作,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当前有必要对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探讨。本文主要分析了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为的是合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规模的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表现,因为经济归根结底是靠人来推动的,同时人口规模的大小又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承载水平。 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既有正向促进作用、又有反向抑制作用。从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方面,增长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就业和生活需求压力,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产生明显的人口“推进力”和“发明拉力”,加速了工业化过程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人口规模的大幅减小将引起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所以,适度的人口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各地由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模式、人文背景和人口素质状况等的不同,适度人口规模也将会不同。因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单纯的。 对于我国的情况而言,当经济发展还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阶段,科学技术不发达,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较小,适度增加的人口规模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然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过多的人口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一些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不但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且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至1/7不等。我国主要的工农业产品总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也较低。同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低,住房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供应短缺,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迫于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13环境工程 50号任涌溢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世界年人口增长数为9300万,年增长率为1.7%。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人口的增长中,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不到0.5%,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为2.1%。1950年世界人口的33%生活在工业化国家,目前这一比例已降为20%,预计到2050年时将进一步降为12%,届时有77.54亿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本的索洛模型中,我们发现,资本积累本身并不能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高储蓄率仅仅引起经济暂时的高增长,但经济最终要达到资本与产出不变的稳定水平。为此,我们才把索洛模型扩展到另一个引起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到国家民生的一个大问题。在索洛模型中,我们推导出:在稳定状态下,投资有两个目的,一些投资用于代替折旧的资本,而另一些投资为新增加人口提供稳定状态的资本量。这就解释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在人口增长的稳定状态中,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是不变的。但是,由于工人数量以一定增长比率增长,所以总资本和总产出也必定以这一速度增长。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经常是递增的,这就减少了稳定状态下的资本存量,然而这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这样的话,人口的过度增长恰恰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我国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我国自1978年以来,由于成功地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卓有成效地将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有力地控制了人口增长的速度。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不断降低,人口总量也趋于平缓。我国整体经济总量也在不断向上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再让我们放眼全球,由于全球人口自1984年以来的过度增长,自然保护区开始受到威胁,森林开始大面积退化,大量的海洋渔业资源枯竭。这些现象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十分消极的。有关数据显示,在人口增长最慢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收入增长最快,包括:台湾,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然而,这就出现了另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一味的控制人口增长,甚至达到人口的零增长或负增长,这样的情况对经济增长来说是不是消极的呢? 日本在五六十年代因人口增长减缓儿在经济上获益,到了八九十年代却因人口增长减缓儿导致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社会负担逐渐加重,劳动力的成本不断增加,从而拖累了经济发展,是日本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发展优势。日本如今因人口老化严重,经济发展裹足不前,日本因为在五十年代不曾预见五十年后的情景儿面临人口问题,我国稍有不慎也会重蹈覆辙。想到这个问题,我们不禁会想:我们在今后是不是还能保证这样高的经济增长呢? 中国在过去10年保持了每年双位数的经济增长,作为新兴市场,其中一个重要的经济长期增长因素是中年人比例较高,提供内需,也提供大量的生产力。不过,政府公布的一系列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或许暗示了中国依靠年轻动力来提升经济在未来并不容易。 中国国家统计局于4月末发布人口普查数据,现时中国人口为13.39亿,10年间增加7,390万,即年平均增长仅为0.57%,这个平均年增率数字相比1990至2000年间的1.07%大幅缩减。这显示了中央政府实行的“一孩政策”发挥作用,过往的人口过快增长势头持续得到控制。在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更表示,中国未来人口增长将会继续下降,并预期在2032年前后会达到人口零增长的地步。 在整个人口普查的数据当中,对经济最富意义及启示性的莫过于中国的老年化程度。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份的人口年岁分布为:0至14岁人口16.60%;15至59岁人口70.14%;60岁及以上人口13.26%,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8.87%。与第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0至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29%,而60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比重则上升了2.93%。这一升一降的情况凸显出中国将于未来10年出现日益恶化的人口老年化问题。 老龄化会带来年轻劳工的缺乏,现时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仍然需要大量劳力作为支撑,尤其当固定投资占GDP近7成的情况下。另外,社会保险这个困扰全世界的问题,在中国这个老龄化社会中尤其明显。在现今社会,中年人远多于老年人,政府可以承担的起社会养老保

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层面参考文本

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层面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层面参考文 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 面上的战略管理;一是专业层面的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 理。在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研究与实践领域存在的 诸多问题当中,关键问题在于战略的缺失。文章从城市公 共安全管理的战略理念、战略定位、管理体系、战略保障 和安全文化等五个方面,对战略层面的内容构成进行论述 和阐释。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就是城市政府及社会为预防和控 制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或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学

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和因应策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上的战略管理;一是专业层面的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由于城市公共安全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巨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在种类繁多的灾害、事故和事件的威胁面前,如何改变传统的应急响应型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被动状况,改变原来就安全论安全、就灾害论灾害的局面,如何探讨威胁城市安全的各种深层原因,这就更加需要城市政府要具有全面的系统的公共安全战略思维,从战略层面整体协调处理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公共安全管理内部系统的关系以及公共安全问题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关系,确立城市公共安全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公共安全进行全局性的谋略。 我国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是从

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

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 [内容摘要]:我国自19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有效地保障了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成果。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考虑使人口保持一个适度的发展,以期继续长期稳定地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人口经济计划生育适度发展人口负担系数人口红利 一、前言 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于为国民经济长久稳定的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教训值得深刻记取。因此当前我们有必要对人口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作探讨,为的是合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二、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以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的成果 由于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无法一概而论。因此对人口增长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作用幅度与方向上还没有达成共识。 但是,在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方面,全球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这里可以用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我国自1978年以来,由于成功地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已经卓有成效地将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有力的控制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从以下两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增不断降低,人口总量的增长也趋于平缓。 同一时期我国整体经济总量在存量和增量上的变化则是不断向上发展,这应该说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人口适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发达国家人口缓

劳动力和人口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和人口总数之间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渐进,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其结构的失衡变化比较明显,有效地劳动力人口较人口总数逐年下降,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年青一代就业压力大,生活负担重,中国的养老问题,医疗保险问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等。这些都和中国的劳动结构有很大关系,未富先老,庞大的中国经济体系如何在这场博弈中得到有效发展,使我国不至于由于相对的劳动力下降,而陷入窘境,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如何缓解这种矛盾意义重大。 关键词:老龄化人口总数劳动力经济增长

第一章:当前我国人口结构现状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人口引起学者系统地论述和关注,实际上始于工业革命之后,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轰动一时的《人口论》便是明证。人口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关注,则应该始于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马尔萨斯时代开始,人口就成为挥之不去、充满争论的议题。 进入21世纪,人口还将继续强烈吸引学者和世人的目光,还将继续为我们所关注。21世纪之交的1999年是人口学界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世界迎来了60亿人口日,这一年也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老年人年。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口现象——世界人口的空前规模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迅速展开的巧合,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及21世纪人口变化的特点与趋势。 日本人口学界著名学者黑田俊夫高度概括和前瞻了20世纪50年代起的人口变化及趋势的特点,把1950~2050年这100年称为“人口世纪”,他认为人口这一百年是人类人口史上的分水岭。(黑田俊夫,1999)。1950~2000年是世界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50年;2000~2050年则是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的50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