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教材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教材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教材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教材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2、观察米勒的模拟实验,预测产生的有机小分子类别。

3、了解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

【学习重点】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学习难点】

1、原始生命的原始新陈代谢类型是什么?

2、在现今的地球条件下,非生命物质能不能再深化为原始生命?

预习反馈:

(一)根据课前预习完成下面内容。

1、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

(1)原始大气成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没有游离的氧气。

(2)特殊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生命的起源化学进化的四个阶段。

①从____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________。

②从______________形成_______ _____。

③从__________ 形成__________ _____。

④从_______ ___演变为_______________。

独立的体系不断的完善一旦实现了原始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便意味着原始生命诞生了。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原始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

(1)实验探索者:美国科学家等人。

(2)实验分析:在的实验装置内,通过放电,激发气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包括多种在内的有机小分子物质。

(3)实验结论: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以合成出。

(4)我国在生命起源研究方面的成就:

当堂达标

1、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

A、氧气

B、氢气

C、水蒸气

D、甲烷

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①有机大分子物质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②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③独立的体系形成原始生命④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3、生命起源过程中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有机大分子物质是()

A、氨基酸、单糖

B、二氧化碳、甲烷

C、蛋白质、核酸

D、氮气、水蒸气

4、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A、原始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的形成

B、原始界膜的形成

C、有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D、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的相互作用

5、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的模拟实验说明原始地球()

A、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B、不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能形成无机物

D、能形成生命

6、在有关生命起源的叙述中,与现代生物学中生命起源观点不同的是()

A、原始生命出现在地球温度下降以后

B、原始生命可以生活在缺氧环境中

C、有机物的形成是原始生命出现的前提

D、关于生命起源,我们有充足的实验证据

7、我国学者对天外飞来的吉林陨石雨中收集到的陨石进行了分析,找到了氨基酸、核苷酸等多种小分子有机物,并测知陨石年龄为46亿年,这项研究成果可以证实()A、原始生命可能来自于宇宙其他星球B、原始地球上能够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C、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于46亿年前左右

D、有机小分子物质在海洋里生成

1、A

2、D

3、C

4、C

5、A

6、D

7、A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化石图片,推测每种化石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并且对生物进化趋势进行推测。

2、列举解剖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提供的材料,得出不同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

关系的结论。3、认同在生命演化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学习重点】古生物学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

【学习难点】同源器官的概念。

预习反馈:

1、根据课下预习内容完成下面内容。

(1)生物进化的证据很多,有证据、证据、证据等,其中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是。

(2)古生物学家对生物化石的研究表明,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就越,越,在越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就越,越,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生物化石,说明地球上最初是的,生命经历了从到的过程。

(3)人的上肢、蝙蝠的翼手、鲸的鳍和鸟的翼,从外形和功能上看很不相同,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一致,这说明它们是,这些生物是由______进化来的。

(4)分子生物学证据提供的材料有:蛋白质的序列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

当堂达标

1、人们公认的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A、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B、现存的各种动物

C、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

D、现在生存的古老植物

2、下列关于地层中生物化石分布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古老的地层中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B、在新近的地层中可以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

C、在新近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在极古老的地层中有时也能找到一些高等生物的化石

3、下列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不科学的是()

A、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化石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B、在越晚的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所反映的形态结构越复杂

C、生物化石是目前唯一能证明生物进化的证据

D、生物化石可以反映自然界生物的进化趋势

4、形成同源器官形态和功能差异的原因是()

A、环境不同

B、进化水平不同

C、祖先各异

D、变异方向不同

5、已知生物A的化石比生物B的化石在地层上出现晚得多,一般情况下()

A、生物A比生物B的数量多

B、生物A比生物B结构复杂

C、生物A是从生物B进化而来的

D、生物B是从生物A进化而来的

6、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

A、复杂、高等

B、简单、低等

C、复杂、低等

D、简单、高等

7、下表是8种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组成比较。请分析表中数据后回答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从表中数据可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

(2)从上表看,人和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3)上述对细胞色素C氨基酸组成比较,是从方面为生物的

提供了证据。

答案: 1、C 2、D 3、C 4、A 5、B 6、B

7、(1)越小 (2)酵母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3)分子生物学进化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目标】1、描述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重点、难点)

3、复习巩固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重点】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学习难点】用比较的方法,利用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排列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预习反馈:

(一)根据课前预习完成下面内容。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1)植物进化的趋势

①藻类植物结构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的分化,没有___________,生活在___________。

②苔藓植物有___________的分化,没有真正的______,没有___________,生活

在___________的地方。

③蕨类植物有___________的分化,有简单的___________,生活在_______。

④种子植物___________发达,有发达的___________,生活在________、

(2)脊椎动物的心脏结构

①鱼类的心脏____心房____心室,______条循环路线,房室内血液为_________。

②两栖类的心脏_____心房_____心室,______条循环路线,房室内血液为_________。

③爬行类的心脏_____心房_____心室,______条循环路线,房室内血液为_________心室内有______________。

④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_____心房_____心室,______条循环路线,属于恒温动物。

⑤将四种动物的心脏进化顺序用箭头表示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体趋势: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在生物进化树中,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_____________,主干代表___________,大小分支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始苔藓植物

(2)植物的进化历程

原始蕨类植物 ________________。

(3)动物的进化历程

腔肠动物、环节动物

___________ 原始无脊椎动物古代脊椎动物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原始_________

(鱼类)原始_________ 原始爬行类

原始_________

当堂达标

1、下列哪种植物最简单最低等()

A、苔藓植物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

A.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B.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C.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D.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地球上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是()

A、古代两栖类

B、古代鱼类

C、恐龙类

D、始祖鸟

4、揭示生物进化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证据是()

A、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

B、通过对生物体结构的比较

C、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现存的各种生物

D、通过对生物遗传物质的研究

5、化石证据不够全面的原因可能是()

A、有的化石未被发现

B、有的生物没有留下化石

C、地壳或环境变化导致一些化石毁灭

D、以上都有可能

6、古生物学对各种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证实()

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②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一次出

现的③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④生物的进化呈

现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最晚出现的真正陆生无脊椎动物是()。

A.环节动物

B.节肢动物

C.软体动物

D.腔肠动物

8、依照生物“进化树”,植物的进化顺序是()

①原始多细胞藻类②原始单细胞藻类③原始蕨类植物

④原始苔藓植物⑤原始种子植物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③④⑤②①

9右图表示植物进化历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始海洋中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B.受精作用脱离了水限制的是丁和戊

C.丙是具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

D.具有双受精现象的植物是丁和戊Array

10、图示几个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

不正确

的是()

A、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B、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C、丁的结构比丙复杂

D、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而来的

11、动物进化的历程中,从水生的无脊椎动物发

展到了原始的节肢动物,可以充分说明动物的进化

()A.从简单到复杂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水生到陆生 D.从少数到多数

12、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进化最快的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课外延伸拓展

1、右图为生物进化的历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的C代表___________,它诞生于___________,D代表____________。

(2)最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类群是[]____________;最适于陆地生活的优势

植物类群是[]____________。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古代的[]____________进化来的。

(4)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_________。

2、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古生物学家发现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从各地层中发现的动物化石来看,在地层中最初出现的是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水中,以后依次出现的是水生的鱼类,开始登陆的两栖类,登陆成功的爬行类,又由爬行类进化出鸟类和哺乳类,最后才出现人类。

(1)脊椎动物起源于。

(2)陆生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

(3)在脊椎动物的各类群中,爬行动物是成功登陆的类群,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答案:

1、A

2、B

3、B

4、A

5、D

6、A

7、B

8、B

9、D 10、A 11、C 12、D

第四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目标】

1、通过概述自然选择的过程,巩固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能分析例子,解释自然选择的过程。

3、通过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学习,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学习重点】

1、能分析例子,解释自然选择的过程。

2、通过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学习,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学习难点】透彻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实质。

预习反馈:

(一)根据课前预习完成下面内容

1、自然选择学说:

(1)英国博物学家是生物进化的奠基者,他提出了

理论,他于1859年出版了一书。

(2)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大多数生物都有的倾向,也就是说,生物能够产生的后代,而这些后代中能的却是少数个体。

(3)这种大量繁殖少数生存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

生存斗争包括都是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足够的进行生存斗争。

(4)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和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

之间的斗争。

(5)在生存斗争中,具有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

传给后代,而具有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2、人工选择: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不断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当堂达标

1.自然选择学说是指( )

A.在生物界中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B、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D.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2.生物进化的动力是( )

A.生物的遗传

B.生物的变异C、自然选择D、生物的生存斗争

3.沙漠中由于长期干燥缺水,生活在那里的植物大多长有发达的根,有的叶变成了刺,这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一种不正常的自然现象

D.一种突然发生的变化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变异都是有利的,经过自然选择而保存下来

B.在生存斗争中,生物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

C.黑色桦尺蛾比白色桦尺蛾更适应环境

D.现存的生物仍然在不断地进化5.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A自然选择 B、遗传和变异 C.生存斗争 D、适者生存

6.翻车鱼一次可产卵3亿粒,但真正能孵化成小鱼并生存下来的却只是极少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A.鱼卵发生变异 B.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C.用进废退 D.物种产生退化性变异

7、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春小麦连年冬种就可以变成冬小麦

B、因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食蚁兽的舌变得很长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进行着相互选择

D、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8、信鸽、观赏鸽、肉食鸽都是由野生岩石鸽演变而来的,其原因是()

A、生存斗争

B、过度繁殖

C、人工选择

D、自然选择

课后延伸拓展

1、下图为长颈鹿进化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古代的长劲鹿,有颈长的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2)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下来,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吃不到足够的树叶,就会,体质虚弱,活下来的可能性就,留下来的后代就。

(3)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长劲鹿就会被。

(4)自然界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的生存下来,的就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答案:

当堂达标:

1、C

2、D

3、B

4、D

5、B

6、B

7、C

8、C

课后延伸

1、遗传的

2、生存缺乏食物小少

3、淘汰

4、生存斗争适应环境不适应环境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小编寄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本次说课我共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分析和几点思考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数加减的深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理数的乘法”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地位。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正数与0相乘、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

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 (三)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教学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5、教学难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理由依据是: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也基于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而确定重难点是根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而确定的。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

(完整)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分析 在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进行了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观摩及研究,即完成了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和比《必修2》的教学中发现,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教学过程中需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理解新课程与新教材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实施中首先要充分认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必修模块课程为全体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今后学习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课程模块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必修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在内容选择,体系结构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来说,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元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最有价值的化学核心知识和基本观念,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必修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律前律后编排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结构,不再刻意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时的系统性,而是将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布局,将它放在最能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的地方,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而最终获得发展。教材对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进行了全新诠释,转变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学习更加具有整合性和联系性,更加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新课标对必修学习内容和必修教学时数规定的指引下,新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在核心知识的覆盖面上扩展了,但是在相应内容的教学深广度要求上却有适当的降低,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在教材中还有许多很好的插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课前先布置学生粗读课本,课上抽时间让学生谈对某些插图的认识和理解,课后指导学生根据插图收集资料加深巩固已学知识。还有一些条件达不到和不需要做的实验,我们就指导学生看图,这样也就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教材中绚丽多彩的画面为化学这门自然学科赋予了灵动的旋律。在教学中我们还感到课后的大部分练习新颖独特,综合性很强,可拓展的空间很大,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方法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把习题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内容,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增减;如:“物质的量”这节内容,就要从符号的表示,计算步骤的规范等方面补充一定的习题。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教科书不再是教学的金科玉律,也不再是教学的全部

化学3必修第一章教材分析

《化学3(选修)》第一章原子结构和性质 教材分析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李国忠 一、章节内容编排 第一节原子结构二、本章内容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元素性质 (电离能、电负性)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三、本章内容与《化学2(必修)》的关系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材编排 1、学生在《化学2(必修)》中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将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核外(电离能、电负性) 元素性质 原子结构的 量子力学模型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价电子排布、鲍林能级图) 模 型 发 展 现 象 到 本 质 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核外电子层数=周期序数) 对事物初步认识 化学2(必修) 元素性质(周同期、同族得失电子能力) 反映事物本质 本章内容 定 性 到 定 量

电子的运动状态。 2、直接呈现“能层和能级及各能层、能级中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构造原理”、“电子云的概念、形状”、“基态和激发态”;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再通过“思考与交流”:从周期表中查出Cu、Ag、Au、Cr的外围电子层排布,引出全充满、半充满状态;最后,通过直接呈现“第二周期元素的轨道表示式”。帮助学生探究出核外电子排布时遵循的三大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3、为了使学生对光谱、电子云等抽象、陌生的知识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教材中提供了“节日焰火”“激光”、“Li、He等的光谱图”、“电子云的形成过程和空间形状图”,以及“科学史话”——光谱的由来、光谱仪及原子光谱在元素发现过程的应用等,供学生阅读、参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教学建议 1、知识的处理上:⑴电子云:讲清S.P.的形状、空间伸展方向即可;⑵光和光谱不是核心知识,不必化多少时间讲解,只需让学生知道基态、激发态、能量最低原理及不同原子都有其特定的光谱即可。 2、要在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组织教学。 3、要善于利用教材直接呈现的信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归纳出相关知识或规律。 如:利用直接呈现的能层和能级信息,可进行如下分析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和分析下列内容,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能层 1 2 3 4 5 6 7 符号K L M N O P Q 能级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1)、第一层有1个能级,第二层有2个能级……即能级数等于能层数。 (2)、能级指s p d f 等。 (3)、每一能层能级以s p d f ……的顺序进行依次排列。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1.2.1 有理数 说课稿

有理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2、能力目标:发展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乐于接受社会环境的教学信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本节课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为主线,通过师生互相交流和协商的方式展开教学,而在拓展延伸部分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 三、说学法 借用生活场景引出问题,从而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教师启发引导,及时了解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调节。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回顾知识

练习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6,,3.8,0,-4,-6.2,,-1223.81, 72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起到复习知识的作用。这里主要复习:正负数的分类,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有理数说课稿有理数说课稿。) (二)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月球表面白天气温可高达零上123℃,夜晚可低到零下233℃,我们规定温度零上为正,则零上123℃记做123℃(或+123℃),零下233℃记做-233℃.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你能用正数、负数表示这些量吗? 强调:①正、负数能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注意意义相反,其值任意;②不要混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如上升3度与零下3度).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的问题开始,能给学生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易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三)探索阶段 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三部分来进行 学生列举:0、-7、5.2、3、5、7、-7、-9、-10, 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1、分类数的名称 1,2,3,4……叫做正整数;-1,-2,-3,-4……叫做负整数;0叫做零。 1128 +5.2(5)……叫做正分数; 253 1614,,-3.3(3)……叫做负分数; 327 得出结论: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2019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课本答案与提示第1章

2019年人教版新教材 必修1分子与细胞 答案与提示 第1章走进细胞 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问题探讨 1.提示:可以将大熊猫和冷箭竹几种器官、组织制成装片或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组 织是否由细胞构成;或者,查阅科学研究文献,利用科学家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为证据。 2.提示:评价时注重证据获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 思考,讨论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 通过对动植物体的解剖和显微观察获得证据,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2.可信。因为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不仅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还揭示了动植 物的个体与细胞的内在规律性关系(如细胞是动植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动物体是由受精卵这个细胞发育而成的), 这样的科学归纳比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更具可信度。这一结论,实际上是阐释了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的一致性,由此突破了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的壁垒,也推动了人们对细胞深入地开展研究。 3.“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暗示着人的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 进化史;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因为它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间明了 生物界的统一性。 4.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领悟到的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的特点。 (1)科学发现需从观察人手。 (2)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观察与归纳概括的结合。 (4) 科学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从细胞的视角看生命世界 1. 叶的表皮细胞主要起保护作用;心肌细胞是心脏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心肌细胞收缩、 舒张使得心脏得以搏动。 2. 冷箭竹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叶肉细胞中,因为这些细胞含有叶绿体;大熊猫的血液运输氧 的功能靠红细胞完成。 3. 大熊猫和冷箭竹繁殖后代关健是靠生殖细胞完成的。 (通过上面3个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动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是靠一个个细胞完成的。) 4. 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都有关系,因为基本上每个细胞都 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和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正因为有了细胞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才能保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三)练习与应用 概念检测

(完整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教育也在小学课程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蒙课程,又是一门综合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科学方向与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科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面对社会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大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未来的科学教师,我们需要通过研读科学教材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作为培养我们未来的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在设置与地 1/ 13

理知识相一致的课程内容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不利。 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科学方向所开设的地理课程的衔接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我们充分地理解小学科学教材,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地理知识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结构体系研究(一)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的统计结果在教科版 3-6 年级八册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一共有 49 个知识点(从附表中知识点数量的总和得出),但其分布在 3-6 年级却不均匀,三、四两个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16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 32. 65﹪。 五、六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33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67. 35﹪。 本文主要研究了五、六年级地理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地球表面与变化的内容,还有地球的运动以及宇宙的内容。 下表为地理内容在五、六年级的单元分布统计结果: 表一小学科学教材(5-6 年级)地理知识的单元分布五年级(上)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 土壤中有什么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

[初一数学]有理数教材分析

[初一数学]有理数教材分析 有理数教材分析和平街一中陈海文本章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是数从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初步形成有理数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是小学算术的延续和发展。数从自然数、分数扩展到有理数后,数的运算从内涵到法则都发生了变化,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这种数的运算法则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负数的概念。而到学了第三章实数,数系扩展到实数后,数的运算的内涵和法则(包括运算律)并没有多大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理数的运算是实数运算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代数式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本章内容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准确数和近似数、计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它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本章内容及课时安排 1.1 正数和负数2课时 1.2 有理数4课时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课时加法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4课时乘法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3课时 乘方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数学活动 小结2课时部分小节内容分析 1.1 正数和负数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和负数,知道正数与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认识数轴,了解数轴的

三要素;因此平时教学既不能起点太低,与小学重复,也不能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一笔带过。其实学生对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概念不够清晰明确是我们重点学要强调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适当补充非负数、非正数的概念,起到一些承前启后的作用。将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15,5,48-8.5,6,,0,-200,0.1,-20%,-2.35,0.01,+86,. (1)正整数集合, ,; (2)负整数集合, ,; (3)正分数集合, ,; (4)负分数集合, ,; (5)整数集合, ,; (6) 分数集合, ,; (7)正有理数集合, ,; (8)负有理数集 合, ,( 要做到不重不漏,并不是轻而易举。这里有两个问题要引起教师的关注:(1)分数、小数在小学时作为两类数,在中学我们要把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划在分数类,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些中小学的不同之处,给学生讲清楚原因。(2)由于本节课涉及到的概念多,虽1/4页然很浅显,但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仍需反复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加强辨析练习。 1.2数轴这节课学生对于数轴已经有较好的认识,我们不妨将重点放在(1)利用数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表示整数的点,表示认识分数的点,加强学生对有理数的分类的理解。(2)计算点与点之间距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1.3有理数的加法(一) 牢固树立“一定号,二算值”的基本计算步骤由于一个有理数是由性质符号与绝对 值构成,确定了这个数的符号与绝对值即可得到这个数,所以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材分析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材分析 高中新课程实验于2004年启动,湖南省于2007年加入新课改行列;我校也将于2012年全面进入课改程序。新课改启动的标志就是新教材的使用。新一轮课改正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新教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新挑战,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本人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有过思考,通过学习、实践和研究,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新教材的课程结构特点 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化学,而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不同的化学。所有的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都要有最基本的发展,但是在进入高中之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长、潜质在科学素养发展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的课程理念,高中课程在化学学科方面设置了这样一种课程结构:从整体上看它实际上是八大学习领域当中的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跟其他学科一样化学课程也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因而体现出它的层次性;另外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还体现出了多样性,其表现为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八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必修1、必修2,这是两个必修模块,然后六个选修模块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 1、两个层次——必修和选修层次。 必修内容是全体学生都要学的,两个模块是严格按照从必修1到必修2的顺, 序依序开设。六个选修模块在理论上是并行的,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顺序问题,它们都是跟着化学必修2走。除此之外对于选修模块我们要关注它设计取向的不同,大体上可分成两大取向。一个是学术性取向,包括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三大化学核心研究领域。另一类称为应用性取向,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每一个模块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价值,同时也构成了整个高中化学的课程体系,它们是一个整体。 2、学分管理。 学生具有选择性,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模块,学习的模块数也可 以不一样。高中化学课程方案的学分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两部分,必修有六个学分,其中四个是由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来完成,还有两个必修学分是要求学生在六个选修模块当中任意选修一个模块而获得。选修学分不是统一规定的,是指在完成了六个必修学分之后,鼓励学生多学选修模块。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选修学分还有一个高线限制,高考并不是把所有的选修模块都作为必考内容考。课程标准提出关于高考,将来学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多考一点,学一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初三化学作为一门起始学科,而第一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第一章作为化学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化学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通过科学探究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变化、规律的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本章结构 本章包括引言和两节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栏目多,共有彩色图片40多幅,观察、探究实验13个。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的社会实际,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新成果,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第一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1、先以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知化学研究的内容,然后逐一阐述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2、通过实验引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3、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和特征,以及能量的改变。 4、由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知道一些物质的性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第二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由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引出学习化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意义。 2、从能源、资源和环境的角度,认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从生命科学和材料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第一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本质区别,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会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知道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的改变,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知道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并学会基本的操作。 4、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的方法,并体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 5、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学好化学的信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人教第一册:第一章 阶段质量测评(一)

阶段质量测评(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5年12月16日某媒体报道,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岩石球体行星,

质量是地球的4倍,距离地球仅14光年。这颗“超级地球”行星被命名为沃尔夫1061c,天文学家表示,“那里可能有液态水甚至是生命的存在。”据此完成1~2题。 1.沃尔夫1061c位于() A.银河系B.地月系 C.太阳系D.河外星系 答案 A 解析银河系的半径约5万光年,太阳系半径是2光年,沃尔夫1061c距离地球仅14光年,故沃尔夫1061c位于银河系,A项正确。 2.沃尔夫1061c可能有液态水存在,说明它具有的重要条件是() A.质量、体积适中B.距中心天体远近适中 C.宇宙环境安全D.中心天体的光热稳定 答案 B 解析沃尔夫1061c可能有液态水存在,说明它具有的重要条件是距中心天体远近适中,有适宜的温度,B项正确。 2019年1月14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部分组成。探测器将自动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并从月球起飞,返回地球,带回约2千克月球样品。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材料中的物质,描述正确的是() A.在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B.在月球上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C.“着陆器”和“返回器”都属于天体 D.在月球上的“着陆器”不是独立的天体 答案 D 解析待发射的探测器、已着陆的探测器、已返回的探测器都不属于天体,正在绕月球运转的探测器属于天体。 4.有关材料中所呈现的天体和天体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B.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C.包括三级天体系统 D.“嫦娥五号”奔月过程中不属于天体 答案 B 解析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材料中月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一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的特点 1. 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 (1)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初中化学作为科学课程之一,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选择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是确定教科书内容的关键。 知识不仅包含事实性知识,而且包含程序性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方法。掌握事实性知识是基础,而掌握方法是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对能力而言,知识同样也是基础,无知者必无能,这是一般的道理。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掌握基础知识是不矛盾的。 对于初中化学来说,不应该将知识的位置无限地提高,但也不能放弃基础知识。教科书中基础知识的确定,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本质及作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基础知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事实和概念化学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 化学的发展化学与实际 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 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 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 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 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 . 知识经济显现优势。 . 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21 世纪的中心学科。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 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组学习竞赛。 3 .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教材分析 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都知道,化学课上我们经常要做很多实验,那么化学学科与实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教材分析 文字讲稿

《有理数》教材分析 一、本章在教材中的意义 数及其运算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自然数、正分数及其运算等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本章作为初中学段的开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从知识衔接来看,本章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引入负数,使数的范围和运算法则扩张到有理数,在初中阶段的后续学习中还将继续将数系扩充到实数,而实数的运算完全沿袭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因此,有理数及其运算是初中阶段数及数的运算的基础。从思想方法来看,本章学习中运用的主要思想方法包括数形结合、转化等,这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本章教学目标和考试要求 1.本章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6)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数,了解近似数,会按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2.教学重、难点 有理数的运算和运算律.

三、本章教学建议 1.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2.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约19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供参考): 1.1 正数和负数1课时 1.2 有理数4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4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4课时 小结和检测2课时 3.教学中需要斟酌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目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课题3 元素 课题4 离子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爱护水资源 课题2水的净化 课题3 水的组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学价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活动5 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置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2 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教材分析 总特点:1、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知识交叉编排。 3、直线式编排和螺旋上升式相结合。 4、由易到难。 课程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章 第一节疆域说课稿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说课 《中国的疆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教学内容。下面本人就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环节等几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课程标准依据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二是海陆兼备的大国;三是行政区划。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的开篇,是学生学习中国地理必备的基础知识。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在中国地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内容是我国的地理特点和省级行政区的划分。 本节教材的编写以事实材料说话,安排了较多的地图、图片及学生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祖国的疆域特征。教材通过图文资料,培养学生查阅地图(或地球仪)和资料、分析综合和比较的能力,以及用比例尺量算图上南北端、东西端的距离等技能,从而形成对我国地理位置和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观念,并强化了对我国辽阔疆域的感性认识。 据新课程标准及上述对本节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并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②能够识记我国陆上疆界、大陆海岸线的长度;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识记我国的海上和陆上邻国,知道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③知道我国的陆地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所临的海、主要内海及岛屿。 ④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省级行政区全称、简称、位置及行政中心;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填充图上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比较,初步形成我国地理位置,省级行政区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探索记忆省级行政区名称、分布的过程中,提高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学会收集资料和利用相关资料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陆地疆域和广袤的海洋国土,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

浙教版七年级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教材分析

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本套教材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条主线,并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经验、认知规律和各领域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展开。三条主线之间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第三学段从“数与代数”开始,其目的是充分考虑与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的衔接,从新梳理数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探索由于需要而再次扩充数系的必要性。 第一章安排了“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回顾前两学段学过的关于“数”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自然数、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背景,通过学生身边的例子体验自然数与分数的意义和在计数、测量、排序、编码等方面的应用;从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学习有关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初步理解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数在大小比较是今后学习不等式的重要基础,数轴在各个数学领域里都有重要的应用。 正数、负数的概念对有理数概念的建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数轴不仅能直观解释其余的相关概念,而且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正数、负数及数轴是本章才学中的重点。正数、负数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学生从未经历过的数学抽象过程,数轴涉及数和形两个方面,绝对值涉及较复杂的符号问题,这些是本章教学中的难点。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1 从自然数到分数2课时 1.2 有理数1课时 1.3 数轴1课时 1.4 绝对值1课时 1.5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1课时 复习评价2课时,机动使用1课时, 合计9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 (1)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

2019-2020人教B版数学必修第一册新教材同步讲义:第1章+1.1.2 集合的基本关系和答案

1.1.2 集合的基本关系 1.维恩图 一般地,如果用平面上一条封闭曲线的内部来表示集合,那么可作出示意图来形象地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这种示意图称为维恩图. 维恩图的优点及其表示 (1)优点:形象直观. (2)表示:通常用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 2.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的相关概念 思考:(1)任何两个集合之间是否有包含关系? (2)符号“∈”与“?”有何不同? 提示:(1)不一定,如集合A ={0,1,2},B ={-1,0,1},这两个集合就没有包含

关系. (2)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而“?”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3.集合间关系的性质 (1)任何一个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2)对于集合A,B,C. ①若A?B,且B?C,则A?C; ②若A B,B C,则A C. ③若A?B,A≠B,则A B. 1.下列集合中与{2,3}是同一集合的是() A.{{2},{3}}B.{(2,3)} C.{(3,2)} D.{3,2} D[与{2,3}是同一集合的是{3,2}.故选D.] 2.下列命题: ①空集没有子集; ②任何集合至少有两个子集; ③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④若?A,则A≠?.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0B.1 C.2D.3 B[在①中,空集的子集是空集,故①错误; 在②中,空集只有一个子集,还是空集,故②错误; 在③中,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故③错误; 在④中,若?A,则A≠?,故④正确.故选B.] 3.已知集合P={x|0≤x≤2},且M?P,则M可以是() A.{0,1} B.{1,3} C.{-1,1} D.{0,5}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教材分析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材分析 包伟清 一.课程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解读课程标准: 1.强调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对物体运动的研究是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之一。在物理学中,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规律的分支就是力学。人们在力学的研究中,不仅了解了物体作机械运动的规律,而且还创造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力学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在本章中最为突出的是理想化模型的建立——质点模型的建立。理想化模型源于具体事物又高于具体事物,是感知、思维的产物。它的建立既是一种典范,又具有普遍意义。 2.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 质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运动学的核心问题。教科书明确提出位置坐标以区分位置和位移,研究质点的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3.突出了变化率的概念 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心两件事,一是变化的多少,一是变化的快慢即变化率。在本章研究的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位移的变化率,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变化率在描述各种变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注重对科学思维方法的感悟 通过认识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位移、路程、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时间、时刻、加速度等,学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在对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的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并学会用图象法研究和反映物理规律、辩析物理慨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教学中加强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渗透STS的思想 STS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本教材无论是概念的引入、阐述、应用、练习中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中联系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速度一节教学中,在“STS”栏目中设置了“速度与现代社会”的文章。介绍了车辆速度的提高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并讨论了环境、资源等问题。在测定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还特别介绍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定速度的新方法。在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时,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6.注意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造条件 教科书编写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如教科书增加了许多旁批,设置了“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又如在测速度的实验中介绍了多种测速度的的方法,供教师选用。 三.课时分配建议: 第1单元: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学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