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从徽商兴衰谈传统商务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精品)从徽商兴衰谈传统商务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精品)从徽商兴衰谈传统商务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精品)从徽商兴衰谈传统商务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从徽商兴衰谈传统商务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尽管汤显祖无缘于徽州,但古徽州的确是一个流金泛银、令人向往的富庶之地。徽州之兴兴于商业,徽商称雄明清商界300余年,演绎了说不尽的财富故事。徽商之兴兴于文化,亦贾亦儒的商务文化,提升了徽商的人文素质,使徽商走上崛起之路。这一文化特质主要体现在:

——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由于徽州地处山区,耕地较少,徽州人迫于生计不得不自小背井离乡,出外经商,而中国原本又是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徽商靠忍饥耐渴、负重前行的骆驼精神,“无远弗届”、“走死地如骛”乃至“数年不归”,把足迹踏遍了全国,以至成就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

——尊儒重学,富于实践。徽商善经营缘自于好读书,“十户之村,无废诵读”、“昼筹盐策,夜究简编”、“挟束书,而弄舟”、“一日五中书”……此类典故,不胜枚举。以儒促贾,以贾达儒,亦儒亦贾,使徽商成为一个文化修养水平较高的社会阶层,现存于西递古民居的一副著名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便见证了这一点。不仅如此,徽商还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刊印《商贾便览》、《士商规略》、《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典业须知》等商业书籍,指导新的商业实践活动。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个人素养,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徽商厚积薄发,搏击商海,自然游刃有余。

——以义取利,诚信无欺。讲道义、重诚信是徽商的核心文化与价值所在,也是徽商所恪守的职业道德和创基立业的根本。这在徽商经营活动中,体现为:注重商品质量,坚决不让伪劣商品经自己的营销渠道流入市场;讲求商业信誉,“少时不欺客,畅时不抬价”,货真价实,一诺千金;坚持“薄利生财,甘为廉贾”,“以义为利,利缘义取”;信奉“世事每逢谦处好、便宜多自吃亏来”、“忍半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徽商的外部关系融洽,市场形象较佳,社会影响深远。

——造福桑梓,反哺社会。徽商遵循儒家“仁者爱人”的理念,致富后不忘回报故乡,回馈社会。在家乡,除捐置族产、架桥铺路、赈灾济困、扶贫助弱外,尤重于文化建设,为家乡培养了大量人才,丰富了当地的人文底蕴,使徽州产生出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等众多的艺术流派。在经营地,除建屋置地、设店经商而外,“治坏道”、“葺废桥”、“治街肆”、“修马头”,办教育、建书院、印图书、兴诗社,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了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繁荣,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如今的徽扬文化遗存,既见证了徽商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徽商反哺社会的爱心善举。

既然徽商基于独具特色的商务文化得以发展壮大且一度称雄,为什么在清代中后期却日渐式微,最终走向衰落呢?这除了封建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以及乾隆末年仪征盐船大火、道光年间盐务制度改革、太平天国战乱、鸦片战争后外来资本冲击等一系列的外在原因外,其实,徽商的衰落也有其自身内在文化上的原因。

第一,仕儒本位,用心不专。受儒学理念和“重本轻末”思想的影响,许多徽商尽管商业上取得成就,但在骨子里仍然按照“仕、农、工、商”的价值体系对自己进行社会定位,“末位”心结始终

难以释怀。因此,其终极目标并不是以在商界做大做强为己任,而是期望“以贾达儒”、“耕读传家”,或“由贾入仕”、“光宗耀祖”。因而将大量的商业利润,耗费于建宗祠、立牌坊、筑宅邸、修族谱等宗族事业,以获得社会尊重,体现自我价值。如若不能达儒入仕,则靡费奢华,炫富比阔,以此来弥补自贱自轻的心理缺憾。这一凸显农耕文化特征的狭隘价值观,从意识形态上消蚀了徽商的商业进取心,抑制了徽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第二,家族经营,机制缺陷。徽商具有浓重的宗族观念,商业经营多以血亲关系自成单位,按乡族关系结而为帮。这在初始竞争阶段纵然有其合力攘外的群体优势,但家族经营有其天然的缺陷:一是组织体系封闭,有悖于开放、竞争、择优的市场法则,不利于产生优秀的经营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二是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大量的商业利润流向家族家乡的基本建设与集团消费;先辈创家业,后代分家业,商业资本化整为零,不能有效整合,集中调度。

第三,依官傍势,人格分裂。徽商善于以重资捐输结纳,攀附官府,贿买官员,编织人情网络,甚至通过曲意逢迎,把影响力的触角伸向国家权力中枢,以在政治上获得官品顶戴,经济上攫取垄断利润。这种依附官府、官商合一的畸形身份,使徽商既不能以独立的人格立于官场,也不能以独立的主体立于市场,不利于作为职业商人对于核心竞争力的专注与追求。同时,也使商业经营承载了过多的政治风险,一旦官场生变或政权更迭,保护伞没了,靠山倒了,商业经营便陷于灭顶之灾。

第四,因循守旧,不应时势。徽商靠双脚走出皖南深山,继而又在远距离商品贩运中把足迹踏遍于全国,促进了商品流通。但自“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学东渐,外来资本渗入,买办业、金融业、轮船业、棉纱丝绸业等新型实业相继诞生,原有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贸易范围、运输方式以及商业经营的模式手段等等,都在急剧变化之中。而此时徽商没有抓住机遇,应势而变,革故鼎新,仍然以传统方式经营着传统产业、传统商品,未能实现由传统商人向新型实业家的转变。尽管胡雪岩等曾为晚清徽商平添了一抹余辉,但这也仅仅是回光返照,难以改变徽商最终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徽商带着曾经的辉煌远去了,给我们留下一个个身著长袍马褂、脑后荡着辫子的鲜活背影和无数的商业传奇。徽商的谢幕尽管有其根本的社会历史原因,但循着徽商兴衰的轨迹,我们也看到了商务文化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与作用,从这一点上讲,徽商是兴也文化,衰也文化。

今天,当新一代商人经历了改革开发的繁荣过后,普遍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开始从文化层面探求商务经营的理念与真谛,其中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过去,欲从传统商务文化中寻觅商道真经,有的甚而崇尚胡雪岩、师法乔致庸。这就有一个如何对待传统商务文化的问题。通过以上对徽商兴衰的剖析与思考,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商务文化是过去时代的产物,它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应有所继承,有所扬弃,而不能良莠不辨,全盘承袭。我们应继承传统商务文化中对于今天仍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诚信理念、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感;应扬弃其陈旧、落后、狭隘的价值观以及依官傍权、贿赂结纳、骄奢淫逸等封建糟粕。同时,顺应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融合先进外来文化,将公平、契约、法制、科学精神贯穿于商务活动当中,以着力构建和谐共赢、通行于世界的现代商务文化。唯此,方能基业常青。(徐曼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