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港市旅游资源概况与评价

贵港市旅游资源概况与评价

贵港市旅游资源概况与评价
贵港市旅游资源概况与评价

贵港市旅游资源概况与评价

§1 贵港旅游资源概况

1.1主要景区(点)统计

贵港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目前拥有国家级旅游景区6个,自治区级旅游景区8个,具体名录见表3-1。

表3-1 旅游景区级别统计表

1.2 代表性自然景观资源概况

(1)花岗岩地貌景观

境内由花岗岩构成的山地有桂平西山、马来山、三县顶和三宝顶等。桂平西山位于马来山花岗岩体东北边缘,为中生代形成的黑云母斑状花岗岩,岩石花纹绚丽。西山花岗岩中垂直节理发育,风化剥蚀作用沿着节理进行,形成了较宽的长条状裂缝和峡谷,如“试剑台”、“一线天”等。西山山腰和山麓一带多坠石,这些由山上崩塌滚落下来的巨石,常常堆叠成为空旷的岩洞,如吏隐洞、姚翁岩等,奇石异岩美不胜收,为西山增添了美色。

(2)喀斯特地貌景观

市内喀斯特地貌比较发育,包括地表的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泉以及地

下溶洞等。代表地点有贵港城区的南山,桂平罗丛岩,平南畅岩等。境内石灰岩经长期溶蚀,大多形成相对高度在100m以下的峰林、孤峰或残丘耸立平原之上。如贵港南山24峰、桂平罗丛岩9峰等。山、石造型奇特、秀美,南山风景名胜区中24峰形态各异,如狮头山、凤凰山、文笔峰等。贵港城区西山的唱歌山,有两座形状似人的石柱。桂平罗丛岩山体状若覆舟,而平南畅岩山则平地屹立,峻秀挺拔,均给人以美的感受。石灰岩山体虽然不大,但山中洞穴遍布。如贵港南山风景名胜区大小洞穴十一个。罗丛岩山体中有风岩、黑岩、月岩、水岩等,畅岩山中有三宝岩、遇仙岩等8个岩洞。上述岩洞内石景千姿百态,石柱、石笋、石钟乳、石幔,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3)丹霞地貌景观

桂平麻垌镇白石山属于典型丹霞地貌景观。山体由第三系紫红色砂岩、砾岩等构成,山体粗犷浑厚,突兀雄伟,在质感和线条上则柔刚兼备。白石山著名的岩洞有三清岩、白石洞天、飞鼠岩等。山麓有寿圣寺,寺后千仞峭壁上刻有“白石洞天”四个大字,要上到白石洞天之巅必须攀登“苍玉峡”(又名“一线天”)和“云梯”,山势险峻,使游人体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

(4)大藤峡峡谷风光

大藤峡位于黔江谷地,全长约15km,为广西著名峡谷。峡谷深切在泥盆系紫红色砂岩中,沿岸高峰对峙,层峦叠嶂。壁立的陡崖如斧劈刀削,直插江中,有“小三峡”之誉。江中礁石甚多,水流湍急,如大藤峡出口处滩险水急如弩,取名弩滩。此外还有碧滩、浪滩等,都是著名的险滩,江流曲折迂回,河面宽窄多变,两岸青山绿树延绵,岩壁藤萝凌空倒挂。船往前行,沿江明媚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5)湖泊泉水景观

贵港市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泉水处处清澈,最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是九凌湖和乳泉。贵港城区九凌湖,湖水主要由湖底十多眼喀斯特涌泉供给,水深平均约3m,水温年平均在摄氏20度左右,冬暖夏凉,水质优良,桂平西山的乳泉冬不竭,夏不溢,常年保持一定水位和摄氏21至22度的水温,属花岗岩裂隙泉,水质优良,用来泡茶或酿酒,茶香酒醇。

(6)森林景观

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拥有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天平山国家森林公园、桂平西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等绿色宝库。龙潭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超过70km2,是桂东南较完整的南亚热带季雨林区。公园内植物有16科,533属,1039种;动物有25目,56科,112种,珍稀动植物多,龙潭国家森林公园有“小西双版纳”之誉。桂平西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生物景观亦丰富多彩,景区内共有各种树木13万多株,众多的古树名木,令人赏心悦目。

1.3 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桂林郡辖地包括今广西的中部和南部,郡府布山,位于贵港市境内。汉代设郁林郡,包括今广西中部和西部,郡府仍在布山。秦汉时代贵港已是广西境内的主要城市,以后在2000年漫长的年代里,文化积淀深厚,贵港市可说是人文景观荟萃之地。

(1)宗教圣地

佛教和道教在贵港的传承均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佛教以桂平西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中心,南山风景名胜区为重要补充。桂平西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场所之一,佛教从宋太宗初年传入,初期主要是禅宗曹溪、临济两系,建有龙华寺和六祖堂院。1931年杭州灵隐寺学问僧巨赞法师辗转到龙华寺做住持,推行新佛学,桂平佛教日渐兴盛,影响扩展到柳州、南宁一带。此后,1938年重修清代洗石庵,1978年再修洗石庵、龙华寺。而建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的南山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宗仁宗于景佑之年(公元1034年),在下令“毁天下无额寺院”的同时,亲书“景佑禅寺”,使南山寺名气更大,成为佛教传播的福地。

道教文化主要集中在白石山旅游景区。白石山双峰并立,丹岩赤壁,山势险峻,雄伟粗犷,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名“秀乐长真天”,传说中国医学家、道教理论家葛洪东晋末年曾到白石山炼丹,存有炼丹灶遗址。

(2)农民起义革命遗址

境内历代农民起义革命遗址主要有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大成国抗清起义军遗址及大藤峡明代瑶民侯大狗领导的起义军遗址。金田村太平天国起义旧址,闻名国内外,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开展革命历史考察和革命传统教育等项旅游活动的好地方。同时,金田村周围,荆山紫水,自然风光明媚,山内壮村瑶寨,民俗风情浓郁,更增加了对广大旅游者的吸引力。

(3)古建筑

贵港市域古建筑较多,如桂平西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贵港南山风景名胜区等地的寺庙,还有各地的古祠堂,古城楼、古桥等。桂平西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龙华寺、洗石庵,历史悠久,历代有高僧驻锡,是佛家进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吸引不少佛教信徒前往朝拜,现自治区佛教协会设在龙华寺。千年古刹贵港南山寺亦是不可多得的寺庙,这里建有菁提阁、三官楼、金刚厅和大雄宝殿,以及南山主洞内保存下来的数十尊大小石佛,主洞的石壁上留下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碑刻。

桂平东塔是广西最高的一座古塔,位于桂平市东四千米的浔江南岸,黔、郁

两江交汇处下游,建于明万历初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塔共九层,为八角形砖塔,底径12m,高约50m,登顶了瞭望,塔下浔江东去,水流湍急,波澜迭起,回环激荡,“东塔回澜”由此得名。

(4)革命纪念地及建筑

贵港市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许多大事件大人物在此出现,留下了许多革命活动纪念地。主要有贵港城区榕兴街中共广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贵港南山黄彰烈士墓,覃塘陈培仁烈士墓,平南县黄花岗起义、平南五烈士纪念塔等。

(5)徐霞客游踪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于1637年在大藤峡、白石山、罗丛岩等地游踪,对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的对比研究,对两岸山系潜穴相通错误见解的更正,对玉泉翻涌的解释,对葛洪炼丹成仙的批判,反映出徐霞客的伟大精神,踏勘徐霞客游踪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 贵港旅游资源评价

2.1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8972-2003),综合考虑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游憩价值以及旅游资源的性质、状态、数量等因素,对贵港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整理统计,形成贵港主要旅游资源分类表,见表3-2。

表3-2 贵港主要旅游资源分类表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可以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依据该分类体系,通过对贵港旅游资源的系统整理,剔除可观赏性较差及几乎无观赏或体验价值的景物,贵港旅游资源基本类型见表3-3。

从表3-3可以看出,贵港市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相得益彰,旅游资源结构特征鲜明,为开发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及宗教历史文化产品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对上表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贵港旅游资源以生物景观最为丰富,占总基本类型的比例为81.8%。贵港境内植被覆盖率高,有众多林地、草地、花卉地,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这些生物资源成为重要的动物栖息地及植物园。这些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了贵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基础;

●区域内遗址遗迹类资源及人文活动资源丰富。本区自古就有人类活动,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遗址,如罗丛岩的古人类洞穴遗址曾发现大量夹砂陶片、磨光有肩石斧、螺狮胶结层、兽骨、野猪牙齿等遗物,说明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曾在这里生活栖息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龙岩附近的一个小岩洞里,至今还保留着相当明显的文化层,文物考古人员在这里采集到的石器、陶片、螺狮壳等遗物,现存市博物馆。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时最长的瑶族农民起义的发生地也在此。西山是广西著名的佛教圣地,是全国七大佛教圣地之一,岭南名刹之称的南山寺拥有全国唯一的钟乳石上雕刻的佛像。洗石庵内的三颗舍利子是佛教2500多年来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例比丘尼舍利子。名人轶事、民间习俗、各种节庆、活动多样;

● 贵港水域风光资源丰富,建筑设施别具一格,分别占总基本类型的40%和55.1%。生态系统完好,湖泊与深潭共生,水天相接;瀑布与泉水相间点缀,山水互映,生态度假地、农业新村遍布全市,古街建筑、陵墓建筑气魄宏伟,造型独特,颇有影响;

● 规划区内的旅游商品也是一大特色,各种农特产品加上精致的各类手工艺品极富开发潜力。

2.2 旅游资源类型特征

(1)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

对贵港普查资料进行汇总,共调查获取资源单(群)体274个。其中,自然景观类资源比重接近52.6%,人文景观类约占40.5%。自然景观中生物景观、地文景观大类占主导地位,水域风光居中,天气与气象景观大类仅约占自然景观总量的9%;人文景观则以建筑设施、人文活动为主体,占人文景观总量的80%以上。详见表3-4。

(2)自然资源的基本类型为山地,树木和湖泊

统计贵港旅游资源基本型数量,取各资源基本型数量排序的前两位,分析得出表3-

5。

表3-5 贵港市旅游资源基本型排序前两位统计表

● 地文景观大类以断层景观(ABA )、奇特与形象山石(ACE )两种基本类型为主,在地应力作用下,大藤峡分布有高倾角、断层面张开的正断层和有缓倾角、断层面紧闭的逆冲断层,龙潭分布有由于挤压作用形成的层间褶皱和断层;

●水域风光大类以悬瀑(BCA)、观光游憩湖(库)区(BBA)型为主,呈现以“湖泊”为主的水域风光特征。“灯光渔火暗繁星,浓淡四时各不同”,是贵港独特的魅力;

●生物景观大类以林地(CAA)、独树(CAC)为主,呈现“林木”为主的生物景观特征。龙潭国家森林公园素有“孑孑孑孑孑孑”孑“孑孑孑孑孑”之称,平天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自然空调,森林氧吧”之称,贵港拥有优良的水质和适宜的气候,给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3)人文资源以古遗址、康体休闲、生态观光以及宗教活动为主

●本区遗址遗迹大类以历史事件发生地型(EBA)、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型(EBB)两种基本类型居多;

●建筑设施大类位列前两位的是康体娱乐休闲度假地(FAB)、建设工程与生产地(FAF);

●此外,水库观光游憩区段(FGA),建筑设施景观呈现“康体休闲,生态观光”特色;

●人文活动大类以人物型(HAA)、宗教活动(HCE)两种类型居多,民间传说、宗教活动是贵港的瑰宝。

2.3 旅游资源评价

(1)定量评价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规定的评价项目、评价因子和评分标准,在对各个单体旅游资源进行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以及附加值三个方面分别评价的基础上,再对各景区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见表3-6。总分90分以上为五级,75-89为四级,60-74为三级。

表3-6 贵港重要景区(点)质量评价表

九凌湖旅游度假区6851743罗丛岩景区6851743鹏山国际养生度假区6851743君子垌客家围屋群6751733相思洲西江文化风情旅游岛6751733畅岩山旅游景区6751733北帝山生态旅游景区6562733龚洲生态园6651723大桂山峡谷景区6651723正觉寺景区6561723东湖风景区6541703马草江生态公园6261693大王山休闲养生旅游区6071683凤凰休闲娱乐旅游区6151673东塔公园6052673北山综合开发保护区6241673

上表中仅列出了达到优良级旅游景区名称及评价分值,为方便起见,一、二

级旅游景区未列入上表(详见附件一)。

(2)特色旅游资源评价

本区现有国家级旅游资源如下: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龙潭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

●国家地质公园:桂平国家地质公园(包括西山、白石山、大藤峡和龙潭

等园区);

●国家级森林公园: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平天山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AA级旅游景区:大藤峡生态旅游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

规划区特色资源的特色如下:

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太平天国起义旧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规

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策源地,是写入中小学教科书

的在中国近代历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农民起义事

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大知名度;

●金田起义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保存有众多的文物;

●金田起义旧址初步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为下一步的整合开发

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②桂平西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桂平西山国家风景名胜

区是全国七大佛教胜地之一,是

广西佛教最早传播地之一,是华

南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活动重要

场所;

●桂平西山国家风景名胜

区是广西仅有的三个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之一,素以“林秀、石奇、

泉甘、茶香、佛灵”而闻名于世;

●桂平西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历史悠久,名人名士云集。产生西山神尼、虚云、觉云、巨赞、宽能等大师,保存有佛教有史以来首例比丘尼舍利子;

●桂平西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是桂东宗教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标志性景区,是目前贵港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在贵港市旅游业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③龙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

●是桂东南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原生态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区;

●天造城墙奇观、形象逼真的奇峰怪石、峡谷、飞瀑、五颜六色的幽潭随处可见,具有“雄、奇、幽、秀、旷、野”的景观特色;

●秀丽的森林,蕴藏着珍稀罕见的动植物,其中植物有166科533属1039种,有“茶族皇后”金花茶、“植物活化石”桫椤、五针松、过江龙等一、二类保护植物二十多种;动物有56科112种,有国家重点保护一、二类动物如瑶山鳄蜥、猕猴、穿山甲等十多种;

●被誉为“孑遗植物宝库”和“小西双版纳”。

④平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

●贵港市方圆70km内唯一的山岳型自然风景区;

●公园内森林幽雅静溢,溪谷幽深清澈,山体雄伟高大,动植物种类丰富,奇树怪石遍布,气候温暖宜人;

●平天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丰富,有松、杉、樟、楠木等1000多种南亚热带区植物,森林覆盖率90%以上,公园森林密布,内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有“自然空调,森林氧吧”之称;

●平天山主峰大平天海拔1157.8m,为桂东南第二高峰,是观赏日出、日落及远眺郁江平原的最佳观景点。

⑤桂平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

●桂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桂平市境内,面积为248km2,主要地质遗迹面积165.70km2(其中一级保护区面积24.48km2)。公园由西山、白石山、大藤峡、龙潭等四个园区组成;

●公园内发育有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砂岩峰丛地貌和峡谷地貌等景观,具有十分全面的地貌地质遗迹,兼有典型的地质构造形迹,冷泉、瀑布、河流等水体景观和灾变地质遗迹景观,自然状态完好,科学系统完整;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白石山园区,具有时代新、种类齐全、形态宏伟壮观、远观风化山体呈白色的特点,花岗岩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山园区,发育了由花岗岩风化、崩塌等作用形成的崩塌堆、圆丘和锥状峰等地貌类型,砂岩峰丛地貌分布在龙潭园区和大藤峡园区,组成物质以上古生界紫红色砂岩为主,流水地貌分布在大藤峡园区和龙潭园区,形态全面,包含了流水作用各阶段的特征地貌;

●地质构造遗迹广泛分布在地质公园的四个园区,包括褶皱、断层、角度不整合等地质构造。构造类型丰富,形成时代跨度大,控制着区内地貌的形态和地质灾害的分布,是研究区域构造运动的必要证据;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概况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概况 版纳风情 一、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老、缅、泰四国毗邻地区的北部,云南省的南端。西双版纳有996公里的国境线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与泰国邻近,具有面临南亚的区位口岸优势。现有磨憨、景洪两个国家级口岩和打洛省级口岸。又有澜沧江-湄公河与老、缅、泰、越、柬水路相连,是打开南门、面向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澜沧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澜沧江-湄公河被美誉为"东方多瑙河",是条经济贸易的黄金水道,地理优势、自然优势得天独厚。 西双版纳是世界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洲,境内保持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举世闻名。是中国唯一保存的一块热带森林区。境内植物密度大,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63.2%,其中药用植物1724种,珍稀、濒临灭绝的植物有50种,橡胶园150万亩,陆栖脊椎动物539种,鸟类429种,鱼类100种,素有“植物王国”与“动物王国”之称。 西双版纳全州面积19125平方公里,世居傣族、哈尼族、汉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等13个少数民族,西双版纳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神奇的热带雨林、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艳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和丰富奇异的餐饮,使之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神奇色彩的地区之一。州内奇异的热带雨林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现有景点140多个,是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富有吸引力,这就决定了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可发展成为一大骨干经济产业。旅游业是一种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决定旅游事业能否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旅游资源,这是发展旅游资源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即自然风光,是大自然的杰作,一类是人文资源,即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西双版纳具有这种资源系统,它以绮丽的热带、亚热带风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野生动物,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特色。 二、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特点 1、自然资源基本概况 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距昆明740公里。景区包括景洪县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每一块内又有若干景区,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地区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各个方面别具特色,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西南边疆。 2、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构成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在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土地面积为19124.5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种类较多的地区。至2002年总人口数达到86.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4.86%,人口密度为37.6人/km 。 3、历史沿革 “西双版纳”一词系傣语,意为“十二个田赋单位”。“西双版纳” 这个名称始于明朝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1950年2月17日全境解放,普洱专员公署分别在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个县成立了人民政府。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辖区除四个县外,还将整董乡、普文、象明、

报告: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报告: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报告: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概要: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旅游局发布《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报告重点强调了旅游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并就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中国网讯最近,第十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为:旅游,世界第一大产业,迈向新领域。为抓住召开世界旅游旅行大会的契机,借鉴世界旅游产业发展有益经验,加快推进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和建设世界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发展状况,做了认真分析研究。 一、旅游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旅游产业拥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 第一,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发展旅游产业是尽快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抓手

1、广泛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理论界公认,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产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10个行业发展。其中包括民航、铁路、公路、餐饮、住宿、商业、通信、会展、博览、娱乐、文化、体育等。随着众多新的旅游形态的出现,旅游又扩展到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业态。 2、有力拉动消费需求。旅游消费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活动,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满足各种消费人群的需求,旅游产业“一业兴”带动“百业兴”,进而使内需成倍扩大。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国民收入扩大1.36倍,投资扩大0.25倍。旅游消费在发展中国家所起的作用更加显著,相关数据可分别扩大到3.7倍、2.7倍、0.9倍。旅游产业的饭店、餐馆、客运业、旅行社、娱乐业等直接为最终消费服务,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更为全面。据统计,2008年我国国民旅游消费总额已经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发挥了重要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1、丰富多样,种类齐全 2、绚丽多彩,独具特色 3、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4、各大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区域型的典型主题 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作用: 经济: 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3、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4、带动相关经济部门或行业的发展 5、增加政府税收 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别 社会文化: 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2、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世界和平 3、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5、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经济上,有可能引起物价特别是地价的上涨 环境上,可能造成人口拥拥挤、交通堵塞,加大当地空气、噪声、水 质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社会文化上:干扰当地人的生活,对当地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留下 潜移默化的影响 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 1、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或供应者 2、旅游产品的使用者或消费者 3、狂热交换的旅游产品 4、价格 入境旅游市场特点:我国国际空日元市场的市场格局转为亚洲国家为主。 停留时间较长,人均天消费量较高 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旅游外汇增速快于入境旅游人次增速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1、规模大,发展潜力足 2、短程旅游比重大 3、旅游活动形式以散客为主 4、旅游消费水平低 国内旅游发展趋势:旅游消费水平还会继续提高,旅游的地域分布将向中西部扩展

出境旅游的特点:1、出境旅游规模持续增长 2、因私出境旅游者比例不断增大 3、亚太地区一直是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4、出境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支出额大 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出境旅游市场将会持续成长,出境旅游人次将会继续增加,而且出境旅游的人员范围和旅游目的地也将会继续扩大

日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概论

日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日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作者】乌恩/金波/蔡运龙 【作者简介】乌恩(1971-),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讲师,北京林业城市与环境学系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和公园利用研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金波蔡运龙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题】海外视野 日本是我国最大的市场,1996-1998年间,每年来华旅游者都在150万人以上[1],今年九月,继新、马、泰、韩和澳大利亚之后,日本成为了又一个向我国公民开放自费旅游的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加入WTO,两国间的旅游交流势必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000年6-7月间,笔者受聘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赴日进行题为《考虑环境保护的旅游规划》的研究工作,考察了一些日本的自然、人文旅游地,并且访问了一些大学、研究所、旅游规划机构、旅行社、信息。 1日本的旅游资源 日本交通公社调查部等机构将日本的旅游资源分成以下四个级别类型:①特A级 能够代表日本、具有地方(如关东地方、东北地方等)特色的旅游资源;④C 级 主要为县内及周边居民利用的旅游资源。根据这一标准进行调查的结果是,日本共有9300处C级以上的旅游资源[3]。 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38万km[2],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小岛组成,但日本群岛轮廓狭长,呈东北 西南向延伸,长达3000km,因此使其具有了从亚热带至亚寒带的多样气候类型,并且降水丰沛,森林覆盖率超过70%以上。山地面积超过总面积的3/4,地形富于起伏,火山、地震频繁。正是由于上述自然地理特征原因,日本也就有了岛国、森林国、渔业国、火山国、地震国、断裂国、温泉国、梅雨国、台风国、洪水国和冬雪国等诸多的别称[4,5]。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山岳、高原、原野、湿地、湖沼、峡谷、瀑布、海岬、岛屿、岩石、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类型[6]。 日本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现代化的工商业社会,同时又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建筑物、动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和传统节庆活动等[5]。 总之,从旅游利用的视角来看,日本的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很有特色,是一个自然环境质量优良,传统与现代结合得非常自然的国度。 2战后日本旅游资源开发的历史及现状[7] 战后重又出现了学生的修学旅行,这是日本旅游业复兴的起点,1945-1954年间,旅游开发最引人注目的事物是:滑雪学校、观光列车、海水浴和登山。 1955-1965年出现了旅游的大众化趋势,新的旅游地不断出现,国民宿舍和国民休假村是旅游者主要的投宿地,国民参加宿泊型旅行的比率已从1953年的29%上升到了1964年的42%,并于1964年实现了海外旅行的自由化。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1 旅游资源为中国十大资源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全国委员会出版的《中国资源》一书指出,中国有十大资源即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物种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报告认为,中国旅游资源在全球具有明显优势,有巨大吸引力。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和辽阔的国土上,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潜力。 2 中国旅游资源四大特征 ①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海平面以下155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拨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不论南北东西都有繁花似锦的美景,不仅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高纬度地区的避暑胜地,而且还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闲度假胜地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 不论是从旅游资源供给的角度还是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中国拥有

世界旅游活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可以开发成为适合现代旅游趋势的各种旅游产品。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如此多样和复杂的旅游资源系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有关。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重要特征。 ②丰厚性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不论是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还是自然山水风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胜数,其资源之丰厚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辟天摩地而著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主峰特性而导致球状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 ③古老性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800万年历史。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启迪

关键词:世界;旅游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启示 旅游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发展成为超过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的世界第一大产业,也是世界经济中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性、支柱性、综合性产业。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旅游业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11年3月3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发布的《2011-2021旅游业经济影响报告》认为,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增长遇到了很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旅游业却一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而且成为推动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未来10年里,世界旅游业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每年将达到%,总额为万亿美元,并创造6500万个就业机会。准确把握世界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主流趋势,对于我国确立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过去60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一直长盛不衰,期间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推动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各国经济快速增长及与其相关的国民收入稳步提高,使人们有能力支付价格不菲的旅游旅行费用。比如,目前在欧洲,一个月收入4,000~6,000欧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非常容易地到亚洲、非洲旅行。每人每次旅行的平均费用大约为2,000欧元,比月收入还低。现在欧美有些家庭每年的出境旅游已成为习惯。二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巨大进步,使长途旅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缩短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使“地球村”的理念成为现实。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宽体喷气式飞机的发明、家用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铁路的广泛运用。三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人权、民生状况的不断改善,使人们可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用于旅游旅行。以发达国家中每周工时最短、一年带薪假期最长的国家法国为例,从1919年起每周法定劳动时间为48小时,1936年起减为40小时,2000年起实行每周35 小时工作制;除了每年法定的节假日,一年带薪假期1936年是两周,1956年增加到3周,1968年4周,1981年起增加到5周。也就是说,法国人每年大约有

青岛旅游业发展现状

青岛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007-05-24 17:25阅读(1771)评论(2)一、青岛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植,成为加快对外对内开放、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内需、实现第三产业繁荣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青岛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1998年青岛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013万人,海外游客19.95万人,旅游总收入69.08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7.85%。1999年上半年,国内游客546万人,同比增长17.2%;国内旅游收入 3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海外游客10.74万人,同比增长28.8%;外汇收入5100万美元,同比增长27%。比同期GDP的增长分别高出10至20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与天津、大连、烟台等兄弟城市同属环渤海经圈,与韩国和日本隔海相望,同仁川、釜山、蔚山、北九州、下关城市间的直线距离最近。历史上从青岛到韩国和日本就有比较通畅的海路交往,山东人在韩国和日本的华侨中都占相当大的比例。改革开放以来,交往日益加强。目前,韩国在青岛设有领事馆。在青岛的韩国企业达千家之多,人员逾2万多人。在青岛的日本企业有400多家,人员近500人。韩、日两国不论是经贸方面还是旅游方面,都在青岛地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从韩、日两国来青岛人员占海外游客总数的43%也可以体现出来。 青岛市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指导思想明确,进一步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着力营造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经过努力,青岛已经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并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2000年以前,将集中力量建设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形象工程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在内的6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人民币。随着国际机场的扩建、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主要交通干道的整治,青岛旅游的硬环境将更加完善。据预测,2000年至2005年,接待国外游客年均增长10%,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2%,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长15%。到2005年,实现接待境外游客40万人次,创汇3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8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70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19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10%,占第三产业的比重25%。2005-2010年,接待国外游客年均增长8%,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3%。到2010年,实现接待境外游客达到56万人次,创汇5亿元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400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307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35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11%,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30%。 二、青岛市的旅游优势和旅游开发规划 1.旅游资源丰富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启迪

摘要: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性、支柱性、综合性产业。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旅游业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本文梳理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特点,预测了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世界旅游业发展可资借鉴的启示。关键词:世界;旅游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启示 旅游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发展成为超过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的世界第一大产业,也是世界经济中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性、支柱性、综合性产业。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旅游业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11年3月3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发布的《2011-2021旅游业经济影响报告》认为,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增长遇到了很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旅游业却一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而且成为推动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未来10年里,世界旅游业对全球国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每年将达到4.2%,总额为9.2万亿美元,并创造6500万个就业机会。准确把握世界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主流趋势,对于我国确立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过去60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一直长盛不衰,期间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推动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各国经济快速增长及与其相关的国民收入稳步提高,使人们有能力支付价格不菲的旅游旅行费用。比如,目前在欧洲,一个月收入4,000~6,000欧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非常容易地到亚洲、非洲旅行。每人每次旅行的平均费用大约为2,000欧元,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特色资源的分布情况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特色资源的分布 情况 https://www.doczj.com/doc/884071428.html,/z/q109855565.htm 来源:问问网日期:2010年09月19日 标签 编者按:中国国土广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和辽阔的国土上,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全国委员会出版的《中国资源》一书中认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物种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中国有十大资源中,中国旅游资源在全球具有明显优势,有巨大吸引力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四: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海平面以下155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拨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不论南北东西都有繁花似锦的美景,不仅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高纬度地区的避暑胜地,而且还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闲度假胜地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不论是从旅游资源供给的角度还是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中国拥有世界旅游活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可以开发成为适合现代旅游趋势的各种旅游产品。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如此多样和复杂的旅游资源系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有关。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重要特征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二—丰厚性。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不论是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还是自然山水风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胜数,其资源之丰厚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辟天摩地而著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主峰特性而导致球状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三—古老性。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800万年历史。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人历史最早(距今170万年),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物最丰富,龙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头盖骨最完整。中国旅游资源的古老性还表现在,远在数千年之前,中国的先人就开发和发明了一系列的工艺艺术、宏大建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章。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安阳殷墟、咸阳秦城、京杭运河、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坑等,无不以古称胜。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四—奇特性。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在自然奇观方面,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会,洱源的万鸟朝山的鸟吊山奇景,能发出不同音符鸣叫的峨眉弹琴蛙,每届中秋的钱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热爆炸泉,吉林松花江边的雾淞等。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丰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铜车马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已建成的兵马俑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人。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书,江陵凤凰山汉墓保存完好的男尸,满城陵山汉墓的金缕玉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和众多古迹,徐州的汉墓,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历史的最佳场所。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1、我国古代最早的区域旅游地理专著是————。 2、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其中又以————、————和————合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8%。 3、————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峡谷。 4、五岳是指————、————、————、————和————。 5、四大佛教名山是指————、————、————和————。 6、四大道教名山是指————、————、————和————。 7、————作为重要的构景要素之一,有“风景的血脉”之美誉。 8、我国五大淡水湖是————、————、————、————和————。 9、世界最高的大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 10、我国古代的五大名泉是————、————、————、————和————。 11、我国三大河湖名瀑是————、————和————。 12、————是我国最著名的雾凇奇景。 13、————、————和————被誉为世界三大“活化石”。 14、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是————、————和————。 15、————、————和————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三处古建筑群。 16、————、————、————和————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亭”;————、————和————是我国古代的“江南三大名楼”。 “三大名锦”是————、17、我国的“四大名绣”是————、————、————和————; ————和————。 二、名词解释: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资源: 3、生性旅游资源: 4、萌变性旅游资源: 5、主题公园: 三、简答题: 1、在旅游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方法值得采用? 2、旅游资源有哪些分类? 3、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试分析对比江南园林与北方园林的基本特征和旅游功能。 5、如何认识和处理好我国自然保护区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

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旅游资源”。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称为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1)依据旅游资源属性的分类 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种。也有的将旅游资源按科学属性划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服务性旅游资源3个景系(大类)。根据教学需要,本书采用两分法的分类系统,划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个大类,以下分为12个基本类型,72个类型。 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典型地质构造遗迹、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岩石与矿物、自然灾变遗迹、山岳景观、 峡谷景观、火山熔岩、岩溶景观、风沙地貌、丹霞地貌、海岸与岛礁、其它地貌、) 水域风光(江河、湖泊、瀑布、泉、海洋、其它水体) 大气与太空景观(气象、气候、天象奇观、太空景观、) 生物景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古树名木、奇花异卉、观赏动物、表演动物、珍奇动物、自然保护区) 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古人类遗址、军事遗址、古建筑、石窟碑碣、古代工程、陵墓、名人遗址、重要史迹、其它古迹) 古典园林(帝王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 文学艺术(游记、诗词、楹联、题刻、神话传说、书法、绘画、影视、戏曲、音乐、舞蹈)宗教文化(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宗教艺术) 城乡风貌(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特色城镇、乡村景观) 现代设施(现代建筑与大型工程、科学教育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娱乐休闲设施)民俗风情(传统民居、民族服饰、特色饮食、婚恋、节日庆典、礼仪) 饮食与购物(名菜佳肴、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与特色市场、著名店铺)(2)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的分类 世界级旅游资源

研究日本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研究日本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凡是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的行业都是这个配置产业的组成部分。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业、休闲文化产业等都是旅游业的关联产业。由于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强,因此,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政策措施发展本国的旅游业,以此获得旅游外汇收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旅游业的发展历史看,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发展的国家,绝大多数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肯尼亚、尼泊尔等国),或者经济中等发达的小国家(如泰国、土耳其、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一般以政府规划或者通过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倾向于发展国际旅游带动国内旅游的发展,并大都采用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发展旅游业。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容易受到国家的重视,旅游业也能够尽快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则是以发展国内旅游为基础,由国内旅游的发展带动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由于这些国家市场机制比较健全,政府以及相关管理机构在其中主要承担指导、协调和监督旅游发展方向的作用,旅游发展目标并不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于满足本国居民(或外国游客)的休闲与享受的消费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缓解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为主要目的。总之,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旅游业发展目标不具有强制性质,仅仅作为发展方向为旅游企业提供参考。 尽管日本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发达国家,但是其旅游业发展途径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迥异。长期以来,日本政府采取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发展旅游业。1987年,日本运输省制定实施《海外旅游倍增计划》,计划把出境旅游人数从1987年的500多万人次增加到1992年的1000万人次。在日元升值特别是泡沫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由于股票和房地产的异常升值,日本国民普遍产生“中流意识”和“一夜暴富”的感觉,奢侈消费和出境旅游成为时尚。因此,《海外旅游倍增计划》的目标提前两年实现,1990年日本出境旅游人数就突破了1000万人次大关,当年出境游客共计花费200多亿美元,增加了服务贸易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常收支扩大的不均衡局面。1996年,日本运输省制定了《访日观光计划》,

旅游客源国概况-----日本

旅游客源国概况-----日本 从这个讲座开始,我们将进入中国客源国之旅,那么第一站就是东亚太地区,也是世界 最主要的客源国,我们的近邻日本。 对于每一个国家,我们主要都是从以下这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2.1 日本的自然环境 2.2 日本的社会与文化特征 2.3 日本旅游业的发展 2.4 日本的旅华市场 2-2-2 1、太平洋上的群岛国家:位于亚洲大陆东侧,是一个群岛国家,从地图上可看出,包 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四个主要岛屿和7000多个沿海小岛,包括远离本土的西南 角的冲绳。 2、 70%为山地,大面积森林覆盖,多山峰: 3、世界有名的地震区: 4、地热资源丰富,温泉遍及全国:日本常被称为“火山、地震之国”,“温泉之国”。 5、水力资源丰富: 6、地处温带,四季分明: 2-2-3 2.2 日本的社会与文化特征

国名:日本,日本国,“日本”,“日出之国”。“太阳升起的地方”。取自圣德太子呈递给 中国隋朝的国书中提到的“日出处天子”。 国旗:日之丸旗 国花:樱花 国歌:“君之代” 国鸟:绿稚 2-2-4 2.2.1 历史与文化 1、“无土器文化——绳文式文化”石器时代: 2、大和国——奴隶社会: 3、“镰仓幕府” ——军事封建社会: 4、“明治维新” ——近代资本主义时期: 5、二次世界大战: 2-2-5 2.2.2 经济 1、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近年来经济低迷 2、工业高度发达,由于资源贫乏,对外依存度高 3、森林、近海渔业资源丰富 2-2-6 2.2.3 政治 1、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 2、天皇是国家的象征,无实权 3、近年来,积极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广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广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2013年,广西紧紧抓住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等重大机遇和重大举措,确定了“一个龙头,两条发展带,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四大旅游集散地和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战略部署,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推动旅游跨越发展,有力促进了广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3年广西旅游业发展现状良好,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2013年旅游业发展现状 总体看,全年旅游投入加大,服务能力提高,旅游整体形象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业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 (一)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13年,广西旅游业发展环境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旅游业发展更加重视。2013年充实调整了广西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建立了广西领导联系重大旅游项目、特色旅游名县和重点旅游工作跟踪服务制度。广西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全广西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标志着广西全面构建旅游产业

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开始。对旅游相关项目的投入明显加大,如自治区本级旅游发展资金比2012年增长3倍多。二是相关部门在推动旅游发展上协作联动进一步强化。旅游部门与广西发展改革委共同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国土资源厅支持落实项目用地,与住建部门合作推进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建设,与环保部门共建生态旅游示范区,与农业部门合作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等。协作联动促进了旅游与工业、水利、商务、畜牧水产、扶贫、网络电信、文化、体育等行业或产业的大融合,发展了观光工业、乡村旅游、农家乐、林家乐等,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旅游业发展环境得到前所未有改善。三是各市精心谋划旅游发展工作。广西旅游发展大会后,各设区市均召开了旅游发展大会或工作推进会,精心谋划旅游发展工作,如桂林市着重完善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制度和政府投融资工作机制,吸引保利文化产业园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签约落户。各市均大幅提高旅游发展资金,如南宁、北海旅游发展资金由数千万元增加到上亿元。四是旅游重大项目投融资环境改善。在广西旅游投融资工作会上,广西旅游部门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建设银行广西分行、中信银行南宁分行、广西农村信用社联社等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签订《广西担保基金》合作协议;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广西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广西各级

塔城市旅游介绍,简洁版

【塔城市概况】 塔城市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是一座边境口岸城市,边境线长160.9公里,西部和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530公里。塔城市是塔城地委、行署所在地,是塔城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总面积4356.6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居住着汉、哈、回、维吾尔、达斡尔、俄罗斯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6%,其中全国10万人以下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有4个(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塔吉克族)。 【巴克图口岸】 巴克图口岸是与哈萨克斯坦陆路交界最捷近的口岸,也是和城市相连接的口岸。有国家二级公路直达。巴克图口岸作为陆路通商口岸已有250多年历史,这里曾是中外商人汇集之地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文化广场】 有位散文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广场是一个城市的窗户,这句话用在塔城文化广场,可谓十分贴切。文化广场是一个市民休闲、嬉戏、交流、放松身心、陶冶情趣、充满自然风情的大型综合性广场。 塔城文化广场是塔城市第一所开放式多功能的大型综合广场,宽广秀丽的空间,充满自然风情的广场是市民休闲、交流、陶冶情趣的场所。特别是在夏秋两季,每天都有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演出,被市民亲切地成为“没有围墙的剧院”。夜晚的文化广场在不同艺术灯光的照射下,更加光彩夺目,赋予文化广场另一种意境。给游人以人工中自然,现实中浪漫,紧张中松弛,真正达到愉悦心情,陶冶情操之美感。 【红楼博物馆】 红楼博物馆是塔城市历史悠久的地方标志性建筑,1999年7月,红楼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塔城红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被自治区宣传部命名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为塔城地区唯一一座综合性博物馆,陈列布展分历史、民俗、革命史诗和成就展览四部分。目前馆藏有文物7900余件,是一座折射着塔城历史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1914年红楼建成,建筑面积885平方米。上层为起居室和商务会客用房,下层储藏珍贵物品。整个建筑外墙涂以铁锈红,于是民间称之为“红楼”。 【塔尔巴哈台山】 塔城地名就源于塔尔巴哈台山。塔尔巴哈台是蒙古语,意为“旱獭出没的地方”,塔尔巴哈台山位于塔城市北面,又被称之为“北山”,塔尔巴哈台山脉,长约300公里,最高峰为2992米,北坡缓南坡陡,南坡植被茂盛。塔尔巴哈台山山体虽然不高,但是站在山上,这边看的是中国,另一边看的是哈萨克斯坦,一山看两国的豪迈在这里能充分感受。 塔尔巴哈台山周边大部分是草场,主要有苔草、禾草、蒿草、野蔷薇等,蓄草丰富,春夏,牧民就会赶着成群的牛羊来到这里,所以这里也是塔城优良的夏牧场。山里雨量充沛,水草丰美,绿树成荫,山间有很多泉水形成的溪流,气候宜人。 【库鲁斯台草原】 现在我们要去的是全国第二大平原草原,新疆第一大优质草场——库鲁斯台草原,库鲁斯台,系蒙语,意思是长满芦苇和芨芨草的草原。有一望无际的天然草场,有万亩连片的野

广西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广西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广西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 (2009年11月25日) 一、广西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广西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越条件 1、旅游资源丰富独特 广西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等级和品位高,特色突出,资源互补性和组合性好,科学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旅游资源和主要旅游品牌有:世界驰名、风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国第一滩—北海银滩;世界第一大天坑群—百色大石围天坑群;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以刘三姐文化为代表的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和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区之一的“百色风雷、两江红旗”为主题特色的红色旅游文化等。 2、旅游区位优势明显 广西背靠大西南,临近粤港澳,面向东南亚,与越南山水相连,沿海、沿江又沿边,是大西南出海重要通道,是东盟经济圈、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的交汇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和大湄公次区域旅游合作的东北门户,并构成了与泛珠三角区域及中国—东盟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和交流的叠加平台。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产业优势,推动广西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气候舒适宜人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平均气温多在17-22℃之间,大部分地区无霜期在300天以上,温和宜人,一年四季适宜旅游。

4、生态环境优良 广西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受工业和城市污染的程度轻,总体环境质量优良,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条件。 综上所述,广西具有将旅游业发展成为特色经济产业的优势和条件。 (二)广西旅游业发展概况 广西旅游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旅游资源大省阶段。二是从98年开始的旅游大省建设阶段。经过八年的建设,广西已于2005年建设成为旅游大省。第三个阶段从2006年开始。2006年的广西人代会和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实施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经两年多的努力,实施旅游强省发展战略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2008年,旅游总收入533.7亿元,同比增长20.24%,相当于当年全区GDP的7.5%;国内旅游人数9687.41万人次,同比增长13.31%;国内旅游收入491.88亿元,同比增长22.35%;接待入境旅游者201.02万人次, 同比下降2.03%;旅游外汇收入6.017亿美元,同比增长9.27%。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位列全国前十名。 ——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截止目前,广西有星级饭店384家,旅行社378家,共有2家国际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国际旅行社,2家国内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国内旅行社。各类旅游企业1000多家,旅游客车3152辆,旅游游船474艘,总座位约2.77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