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商历史年代考据

夏商历史年代考据

夏商历史年代考据
夏商历史年代考据

夏朝历史年代考证

(公元前2169年壬子- 公元前1739年壬戌)

依据竹书纪年

陟:古代帝王升天,称为《陟》。帝王升天后,世子服丧满三年后登基。也有少数例外。

薨:诸侯死,称为《薨》。

年代:依据竹书纪年所载天文景观,按照本人发明的每6517年闰2400月历法和天体力学推算。

公元前2222年,己未,帝舜有虞氏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

公元前2172年,丁未,帝舜居于鸣条。

公元前2173年,戊申,帝舜,陟。

公元前2206年,乙亥,禹王出生。

公元前2169年,壬子,禹王即位,年38岁。

公元前2162年,己未,八月,帝禹,陟于会稽。

公元前2158年,癸亥,帝啓元年。

公元前2143年,戊寅,帝啓,陟。(更正)

公元前2138年,癸未,太康元年。

公元前2135年,丙戌,帝太康,陟。(更正)

公元前2132年,己丑,仲康元年。

公元前2128年,癸巳,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公元前2128年10月13日)。命胤侯帅师征羲和。公元前2126年,乙未,帝仲康,陟。

公元前2123年,戊戌,帝相元年。

公元前2096年,乙丑,寒浞使其子浇,弑帝相。夏朝覆灭。夏世子少康生。(更正)

公元前2055年,丙午,少康即位。夏朝中兴。

公元前2035年,丙寅,帝少康,陟。

公元前2032年,己巳,帝杼即位。

公元前2016年,乙酉,帝杼,陟。

公元前2013年,戊子,帝芬即位。

公元前1970年,辛未,帝芬,陟。

公元前1969年,壬申,帝芒即位。

公元前1937年,甲辰,商矦迁于殷。

公元前1912年,己巳,帝芒,陟。

公元前1910年,辛未,帝泄即位。

公元前1886年,乙未,帝泄,陟。

公元前1882年,己亥,帝不降即位。

公元前1824年,丁酉,帝不降逊位于弟扄。

公元前1823年,戊戌,帝扄元年。

公元前1806年,乙卯,帝扄,陟。(更正)

公元前1802年,己未,帝厪即位。

公元前1795年,丙寅,天有妖孽,十日竝出。是年,帝厪,陟。

公元前1792年,己巳,帝孔甲即位。居河西。

公元前1784年,丁丑,帝孔甲,陟。殷侯复归于商丘。

公元前1781年,庚辰,帝昊即位。

公元前1779年,壬午,帝昊,陟。

公元前1776年,乙酉,帝发即位。

公元前1770年,辛卯,帝发,陟。是年,泰山震。

公元前1768年,壬辰,帝癸即位,居斟鄩。

公元前1760年,戊戌,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是年,地震。伊、洛二河枯竭。

公元前1739年,壬戌,商师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夏亡。

殷商历史年代考证

(公元前1738年癸亥 - 公元前1231年庚寅)

依据竹书纪年

陟:古代帝王升天,称为《陟》。殷商一改夏朝世子服丧期间天下无王的制度,帝王死后,王子即

位。

薨:诸侯死,称为《薨》。

年代:依据竹书纪年所载天文景观,按照本人发明的每6517年闰2400月历法和天体力学推算。

殷商成汤

名履

汤有七名而九征。放桀于南巢而还。诸侯八译而朝者千八百国。奇肱氏以车至。乃同尊天乙履为天子。三让。遂即天子之位。初。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与其妹浴於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以玉(二)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胷剖而生契。长为尧司徒。成功於民。受封於商。後十三世。生主癸。主癸之妃曰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日生汤。号天乙。丰下锐上。皙而有髯。句身而扬声。长九尺。臂有四肘。是为成汤。汤在亳。能修其德。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傍。汤乃东至於洛。观帝尧之坛。沈璧退立。黄鱼双踊。黑鸟随之止於坛。化为黑玉。又有黑龟。竝赤文成字。言夏桀无道。成汤遂当代之。檮杌之神。见於邳山。有神牵白狼衔钩而入商朝。金德将盛。银自山溢。汤将奉天命放桀。梦及天而舐之。遂有天下。商人後改天下之号曰殷。

公元前1755年,丙午。商侯履迁于亳。成汤元年。

公元前1739年,壬戌。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夏朝亡。殷商始。

公元前1738年,癸亥。商王履即位。居亳。始屋夏社。

公元前1737年,甲子。大旱。氐羌来賔。

公元前1736年,乙丑。大旱。夏桀卒于亭山。禁弦歌舞。

公元前1735年,丙寅。大旱。铸金币。

公元前1734年,丁卯。大旱。

公元前1733年,戊辰。大旱。

公元前1732年,己巳。大旱。王祷于桑林。雨。

公元前1731年,庚午。作大濩乐。初巡狩。定献令。

公元前1729年,壬申。迁九鼎于商邑。

公元前1727年,甲戌。陟

外丙

名胜

公元前1726年,乙亥。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

公元前1725年,丙子。陟。

仲壬

名庸

公元前1724年,丁丑。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

公元前1721年,庚辰。陟。

太甲

名至

公元前1720年,辛巳。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

约按。伊尹自立。盖误以摄政为真尔。

公元前1714年,丁亥。王潜出自桐。杀伊尹。天大雾三日。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

田宅而中分之。

约按。此文与前後不类。盖後世所益。

公元前1711年,庚寅。大飨于太庙。初祀方明。

公元前1709年,壬辰。陟。

沃丁

名绚

公元前1708年,癸巳。王即位。居亳。命卿士咎单。

公元前1701,庚子。祠保衡。

公元前1690,辛亥。陟。

小庚。约按。史记作太庚。

名辨

公元前1689,壬子。王即位。居亳。

公元前1685年,丙辰。陟。

小甲

名高

公元前1684年,丁巳。王即位。居亳。

公元前1668年,癸酉。陟。

雍己

名伷

公元前1667年,甲戌。王即位。居亳。

公元前1656,乙酉。陟。

太戊

名密

公元前1655年,丙戌。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陟。臣扈。

公元前1649年,壬辰。有桑谷生于朝。

公元前1645年,丙申。命巫咸祷于山川。

公元前1630年,辛亥。西戎来賔。王使王孟聘西戎。

公元前1625年,丙辰。命费侯中衍为车正。

公元前1621年,庚申。作寅车。

公元前1610年,辛未。大有年。

公元前1598年,癸未。城蒲姑。

公元前1595年,丙戌。东九夷来賔。

公元前1581年,庚子。陟。

大戊遇祥桑。侧身修行。三年之後。远方慕明德。重译而至者七十六国。商道复兴。庙为中宗竹书作太宗。

仲丁

名庄

公元前1580年,辛丑。王即位。自亳迁于嚣。于河上。

公元前1575年,丙午。征蓝夷。

公元前1572年,己酉。陟。

外壬

名发

公元前1571年,庚戌。王即位。居嚣。邳人侁人叛。

公元前1562,己未。陟。

河亶甲

名整

公元前1561,庚申。王即位。自嚣迁于相。

公元前1559年,壬戌。彭伯克邳。

公元前1558年,癸亥。征蓝夷。

公元前1557年,甲子。侁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侁人来賔。公元前1553年,戊辰。陟。

祖乙

名滕

公元前1552年,己巳。王即位。自相迁于耿。命彭伯、韦伯。

公元前1551年,庚午。圮于耿。自耿迁于庇。

公元前1550年,辛未。命卿士巫贤。

公元前1545年,丙子。城庇。

公元前1538年,癸未。命邠侯高圉。

公元前1534年,丁亥。陟。

祖乙之世。商道复兴。庙为中宗。史记与无逸,皆无之。

祖辛

名旦

公元前1533年,戊子。王即位。居庇。

公元前1520年,辛丑。陟。

开甲。史记作沃甲。

名逾

公元前1519年,壬寅。王即位。居庇。

公元前1515年,丙午。陟。

祖丁

名新

公元前1514年,丁未。王即位。居庇。

公元前1506年,乙卯。陟。

南庚

名更

公元前1505年,丙辰。王即位。居庇。

公元前1503年,戊午。迁于奄。

公元前1500年,辛酉。陟。

阳甲。一名和甲。

名和

公元前1499年,壬戌。王即位。居奄。

公元前1497年,甲子。西征丹山戎。

公元前1496年,乙丑。陟。

盘庚

名旬

公元前1495年,丙寅。王即位。居奄。

公元前1489年,壬申。应侯来朝。

公元前1482年,己卯。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公元前1481,庚辰。营殷邑。

公元前1477年,甲申。命邠侯亚圉。

公元前1468年,癸巳。陟。

小辛

名颂

公元前1467年,甲午。王即位。居殷。

公元前1465年,丙申。陟。

小乙

名歛

公元前1464年,丁酉。王即位。居殷。

公元前1459年,壬寅。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公元前1455年,丙午。陟。

武丁

名昭

公元前1454年,丁未。王即位。居殷。命卿士甘盘。

公元前1452年,己酉。梦求傅说。得之。

公元前1449年,壬子。命卿士傅说。视学养老。

公元前1443年,戊午。报祀上甲微。

公元前1430年,辛未。王子孝已卒于野。

公元前1426年,乙亥。肜祭太庙。有雉来。

公元前1423年,戊寅。伐鬼方。次于荆。

公元前1421年,庚辰。王师克鬼方。氐羌来賔。

公元前1412年,己丑。王师灭大彭。

公元前1405年,丙申。征豕韦。克之。

公元前1396年,乙巳。陟。

王。殷之大仁也。力行王道。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是时舆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而颂声作。礼废而复起。庙为高宗。

祖庚

名曜

公元前1395年,丙午。王即位。居殷。作高宗之训。

公元前1385年,丙辰。陟。

祖甲。国语作帝甲。

名载

公元前1384年,丁巳。王即位。居殷。

公元前1373年,戊辰。征西戎。冬,王返自西戎。祖甲西征,得一丹山。

公元前1372年,己巳。西戎来賔。命邠侯组绀。

公元前1361年,庚辰。重作汤刑。

公元前1358年,癸未。命王子嚣。王子良。

公元前1352年,己丑。陟。

王旧在野。及即位。知小人之依。能保惠庶民。不侮鳏寡。迨其末也。繁刑以携远。殷道复衰国语曰。玄王勤商。十有四世。帝甲乱之。七世而陨。

冯辛

名先

公元前1351年,庚寅。王即位。居殷。

公元前1348年,癸巳。陟。

庚丁

名嚣

公元前1347年,甲午。王即位。居殷。

公元前1340年,辛丑。陟。

武乙

名瞿

公元前1339年,壬寅。王即位。居殷。邠迁于岐周。

公元前1337年,甲辰。自殷迁于河北。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

公元前1325年,丙辰。自河北迁于沬。

公元前1319年,壬戌。周公亶父薨。

公元前1316年,乙丑。周师伐程。战于毕。克之。

公元前1310年,辛未。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

公元前1306年,乙亥。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瑴。马十匹。

公元前1305年,丙子。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王畋于河渭。大雷震死。

文丁。史记作大丁。非。

名托

公元前1304年,丁丑。王即位。居殷自沬归殷邑。

公元前1303年,戊寅。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败绩。

公元前1302年,己卯。洹水一日三绝。

公元前1301年,庚辰。周公季历伐余无之戎。克之。命为牧师。

公元前1300年,辛巳。周作程邑。

公元前1298年,癸未。周公季历伐始呼之戎。克之。

公元前1294年,丁亥。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王杀季历执王季于塞库。羁文王于玉门。郁尼之情。辞以作歌。其传久矣。王嘉季历之功。锡之圭瓒。秬鬯。九命为伯。既而执诸塞库。季历困而死。因谓文丁杀季历。

公元前1293年,戊子。周文王元年,有凤集于岐山。

公元前1292年,己丑。陟。

帝乙

名羡

公元前1291年,庚寅。王即位。居殷。

公元前1289年,壬辰。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夏六月。周地震。

公元前1283年,戊戌。陟。

帝辛

名受。即纣也。曰受辛。

公元前1282年,己亥。王即位。居殷。命九侯周侯邘侯。周侯为西伯昌。

公元前1280年,辛丑。有雀生鸇。

公元前1279年,壬寅。大蒐于黎。作炮烙之刑。

公元前1278年,癸卯。夏。筑南单之台。雨土于亳。

公元前1277年,甲辰。西伯初禴于毕。

公元前1274年,丁未。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作琼室。立玉门。

公元前1273年,戊申。夏六月。王畋于西郊。

公元前1266年,乙卯。西伯伐翟。冬。王游于淇。

公元前1262年,己未。春正月。诸侯朝周。伯夷、叔齐自孤竹归于周。

公元前1261年,庚申。冬。大蒐于渭。

公元前1260年,辛酉。囚西伯于羑里。

公元前1254年,丁卯。释西伯。诸侯逆西伯。归于程。

公元前1253年,戊辰。春三月。西伯率诸侯入贡。

公元前1252年,己巳。西伯治兵于毕。得吕尚以为师。

公元前1251年,庚午。五星聚于房。有赤乌集于周社。密人侵阮。西伯帅师伐密。

公元前1250年,辛未。密人降于周师。遂迁于程。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约案。文王受命九年。大统未集。盖得专征伐。受命自此年始。

公元前1249年,壬申。周师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冬十二月。昆夷侵周。

公元前1248年,癸酉。周大饥。西伯自程迁于丰。

公元前1247年,甲戌。春正月。诸侯朝于周。遂伐昆夷。西伯使世子发营镐。

公元前1246年,乙亥。周作辟雍。

公元前1244年,丁丑。大夫辛甲出奔周。

公元前1243年,戊寅。周作灵台。王使胶鬲求玉于周。

公元前1242年,己卯。春三月。西伯昌薨周文王塟毕。毕西于丰三十里。

公元前1241年,庚辰。周武王元年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有女子化为丈夫。

公元前1240年,辛巳。春,大阅。嶢山崩。

公元前1239年,壬午。西伯发伐黎。

公元前1236年,乙酉。内史向挚出奔周。

公元前1235年,丙戌。夷羊见。二日竝出。

公元前1232年,己丑。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孟津而还。王囚箕子。杀王子比干。微子出奔。

公元前1231年,庚寅。周始伐殷。秋,周师次于鲜原。冬十有二月。周师有事于上帝。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从周师伐殷。伐殷至邢丘,更名邢丘曰怀。

公元前1230年,辛卯。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王母)野。武王亲禽受於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立受子禄父。是为武庚。夏四月。武王归于丰。飨于太庙。命监殷。遂狩于管。作大武乐。殷商亡。周朝始。

从殷商成汤灭夏朝,到周武王伐纣,纣王被监禁,商朝共二十九王。始于公元前1738年,癸亥。终于公元前1231年,庚寅。共计五百零八年。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有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 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 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 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 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P33

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15、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 P36 1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20、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P41 2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2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23、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2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26、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27、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 28、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P47—P49

必修一历史夏商周政治制度练习题

必修一历史夏商周政治制度练习题2012-12-7 1.西周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机构。这种做法 A.便于中央直接控制地方B.使国家政权从松散趋向严密 C.仅凭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D.深刻影响秦朝以后的政治制度 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4.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5.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7.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8.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0《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藤茶】来历的历史考证

“藤茶”来历的历史考证 南北朝时,庾岭北麓南野县地【今江西大余县】,奇女邓婄,芳龄16,羞花闭月,通书画,善舞步。祯明元年(587年),后主陈叔宝选妃,婄其中。佳人郁积神伤,饭不思,夜难寐,嶂气引身,未及启程,封头盖脸满生疮疖。躲此劫,落病根。探名细郎中,疮难愈。二载余,泪洗脸,玉人成糟糠。乡邻背称“藤婆”【邓婄---藤婆,当地谐音相近,意却不同,藤婆----指珠黄孺弱妇人,意:‘一攀藤样’】。婄丑羞于人,削发为尼,修行云山庵【位于大庾左拔云山深山老林之中,始建晋朝末年,是大庾最早的寺庙尼庵,除本埠人常到此上香,还有邻里祟义、上犹、广东南雄、始兴,和湖南汝城等外埠香客】。法号:慈心。 婄坐蒲参佛,疮吓人,适此,必下地入山辅杂役,亦清静。是年秋月,婄作园地,见地旁缠树野藤结果无数,细指大小,红黑相间,一窜一窜,鸟蜂皆食。婄试食,熟果甜,青果涩,稍许,口润舌甘,实舒爽。日复食之,月余,疮结痂。愈肤无瑕。婄聪慧,近食作如常,唯添食藤蔓野果,对疾安乎?!婄悦,见藤果食,剩果捎庵待日享用。 一日,了尘师傅,不知何故,满嘴舌疮,唇齿冲绛,难吞咽。煎草服药,疾往复。婄入寝房,端藤果,引师食之,善、仁【慈心师姐:慈善、师妹:慈仁】茫然,婄叙近食藤蔓野果其疮疖愈痂症轻效优。师听之,半否信凝。随食藤果。翌日,师舌疮愈半,能饮食。姐妹喜,亦入埂坳摘藤果,常食之。旬余,善【虔南人,今赣州全南县】头癣【俗称:发癞痢】疾愈。善喜泣! 秋末近,藤果落,叶黄,婄脯前疮疖零星未愈。煞心,奈何改食藤叶,涩,难咽。婄盼疾愈,日食藤叶一撮。霜至,叶萎落,心痛,眉愁难收。师傅姐妹亦揪于心,施无计。不日,婄早起,拿篓挑筐入林,晌后,摘藤叶无数。善、仁懵愣。婄悦极,呼姐妹抬拍篮【当地一种用来晒东西用的工具】,撒叶曝日。师抿嘴悦盈,晓婄忧叶落,干备冬用。 叶燥劲而难咽,姐妹醒其和水,适咽吞。婄怕叶水相淡而力减,持嚼燥叶月许。师:藤叶燥,水淖软,适嚼。婄纠之水淖藤叶。不日,婄恰入燥叶烫钵【盛有开水的陶钵】淖之,仁腹痛绞滚于地。婄、善干急,倾许,师捧烫钵、梓油【木梓茶油】至,滴油仁脐眼,烫钵肚腹往复【适寒伤袭肚之方】,半柱香时,仁仍痛绞不止,汗满香腮。师觉仁染痧气,嘱善煮蛋【古时民间最常用的“鸡蛋滚痧法】。蛋尚煮,锅无空;仁渴难耐,恰无滚水【烧开后稍放凉的开水】。婄尚想淖叶之事,时已柱香,水成鹅黄,亦净,捞叶取水。仁饮半钵,稍时,仁:腹畅舒安矣,淖叶之水,甘露也,清凉喉鼻爽!婄亦轻吸小口,真乃甘爽,味无涩。嚼泡叶,淡味泛。 师姐妹觉藤叶神也。愈善头癣;化师口疡;缓仁腹绞,婄疮亦愈九成。此藤真乃神赐! 婄始泡藤叶汤茶,渣弃,味神爽。久觉渣弃可惜,亦拾渣叶涂擦疮疖,至汁干止,月半,疮速愈,肤脂肌嫩似无患疮。藤婆复邓婄,靓赛仙娘。婄甭避香客,怡伴青灯,净心佛缘。 云山庵始泡藤叶茶汤赐香客路人。保平安,泽一方! 偶日,一香客遇慈心,似识而不敢认,知邓婄在此庵为尼,疮疖满身,藤婆样。眼前尼师实象邓婄:“师傅,族侄邓婄亦在此庵,现可安好!多年勿见,实在念想,烦请师傅引婄一见”!婄听音熟,微扬螓首,惊呼族叔! 叔归族里,畅叙邓婄云山庵食藤果叶愈疮疖,蝉脱天仙之貌。邻里惑:藤婆焉能复邓婄?!!……。 时值兵戈国劫,嶂冲垢污,疾染众生,肤痒痘疹、天花疱疮、肠泻胃恙、口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完美版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 一、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学生应在课前提前做一些预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疑难问题到课堂上交流。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卓越的部落联盟首领禹,谁能说一说,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吸取和借鉴的优点? ②禹不但有同学们所说的优点,禹还做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如何建立夏朝的?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有哪几个朝代,它们的发展状总如何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考证 九

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考证九 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考证 卫斯 载《中国农史》1988年第4期 提要:我国何时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学术界存有不同看法。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先生认为:我国唐代的碾碨经营赋有独特的历史性,是以小麦的磨粉作业为主要内容的。如果小麦种植还不普及,碾碨经营就不可能大规模流行,并把“城市的发展”、“庄园经营的发展”作为唐代小麦种植与碾

碨经营之间经济结构的两个显著特点。 西嶋先生的“碾碨经营论”是指“水磨经营”而言。笔者认为,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与其相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以石磨的普遍推广使用为标志。其次是与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精耕细作的水平以及防旱保墒技术的提高有关。与社会经济相联系,则反映在人口的增长、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诸多方面。 有关石磨在汉代的普遍推广使用情况,已被大量考古发现所证实。汉代的水利工程规模都很大,考古学在此方面的主要发现有:陕西西汉白渠渠首遗址和安徽安丰东汉塘(芍坡)灌溉工程水堰遗址。此外,水井模型在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中是习见之物。汉代耕作技术上的进步,从考古学角度来看,主要反映在铁犁铧的大量出土和牛耕、耧播资料以及大量的小型铁农具的发现等方面。大面积的种植小麦,为人口的增殖创造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的地主庄园已经初具规模。 我国栽培小麦,从考古学提供的材料来看,大约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60年代初,新疆天山东部的巴里坤县石子乡土墩遗址(属新疆新石器时代三种文化类型之一的“含彩陶类型”)里曾发现过已经碳化的小麦粒(1)。1979年,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西北约70公里的孔雀河下游北岸,一个原始社会的墓葬的随葬草篓内又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小麦粒(2)。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在上古时代相当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社会人们所创造的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一脉相承,其间不仅没有间断,而且三代的文化渐次延续而屡创辉煌。这个能说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所阐述的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 站在文明时代槛上的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皙说“夏年多殷”(《晋书·束皙传》),认为夏朝比殷朝的年数更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覆灭是前11世纪的事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毫、嚣、相、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和了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歧山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周代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是西周。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十二世,十三王,此外,在武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以下是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 度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人们的生活极端困苦,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为了生 存时常进行战争有时甚至毁灭整个氏族.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生产力逐步得到提高, 并且保留了生产力中核心要素:战俘不杀,留作奴隶;有了以国家形式的专门社会管理机构;创造了文明的转门部门和专门人才;同时,阶级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禅 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以及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也是奴隶主贵 族争权夺利的斗争.国人是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 斗争.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导致统治阶级内 部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从中我们获 得的启示就是要勤政爱民. 3、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l)井田制 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②内容:A.一切土地属于周 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B.诸侯要向国王交纳 1

史事的考证

史事的考证 1.考证的重要性 考证,又称考据。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是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陈垣先生在《通鉴胡注表徽·考证篇序录》中说:“考证为史学方法之一,欲实事求是,非考证不可。彼毕生从事考证,以为尽史学之能事者固非,薄视考证以为不足道者,亦未必是也”。这是说考证工作的重要性及我们对它应取的态度。顾颉刚先生总结自己多年考证古史的经验说:“校勘、训诂(对古书字句的解释)是第一级,我们的考证事实是第二级。”这是说考证在史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 我国史书浩如烟海,所包括的史事材料极其丰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的见闻、认识范围有限等等各种复杂的原因,文献中所记述下来的史事材料,往往谬误百出。因此,欲对历史某事作出论断,必先搞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如关于北宋末年河朔、山东一带农民起义领袖宋江是否投降问题,史籍及其它文献材料中的记载差异甚大:《宋史·徽宗本纪》说:“淮南盗宋江等……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也说:张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等史籍的记载与宋史相同,均为宋江接受张叔夜招安而降。但是,1939年在陕西府谷县出土北宋末范圭撰写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幺墓志铭》却记载:折可存率军俘虏方腊之后,“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愈月,继获”。元代徐植之撰《忠义彦通方公(庚)传》也说:“是年,宋江三十六人猖獗淮甸,未几,亦就擒。”宋江到底是投降还是被擒,这是关系到对宋江评价的一件大事,但是,从目前来看,要把其基本事实弄清楚,还需要花费巨大的功夫,进行大量艰苦、细密的考证工作。否则就不可能对宋江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史事的考证工作是与目录、版本、校勘、辩伪等方面的工作密不可分的,其意义是:第一,在史料搜集整理的各种方法和各项工作中,如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已包含有考证的成份及内容;第二,如果没有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也就没有考证。如我们研读上古史,一定要利用《尚书》。但是《尚书》的情况很复杂,首先就要利用目录版本,搞清楚什么是《今文尚书》,什么是《古文尚书》。其次要利用辨伪的知识,了解《古文尚书》为什么不可靠。同时对《尚书》的文字进行校勘、训释,正其讹误,阐释原义。在此基础上,对《尚书》所记史事进行考证。如此可见,考证不是单一、独立的一种方法,而是与整理、搜集史料的其它方法密切相连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诸方法的综合运用。 此外,考证还需要有较强的逻辑素养,和考古学、地理学、金石学、文字学及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如在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中,“荥阳大会”曾一度被认为是标志明末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其召开时间为1635年(崇祯八年)。但是,有的学者运用逻辑推理,从大量零杂的材料中,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关于记载“荥阳大会”的资料来源《绥寇纪略》,是作者根据所见到的明末农民战争的公私记载整理而成的,即不是第一手材料;与《绥寇纪略》同时的两部书,《豫变纪略》和《怀陵流寇始终录》的作者其一曾参加过农民军,但两部书中都没有关于“荥阳大会”的记载。同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

中外历史事件对照表(完整版)

China 时间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主 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 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 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前 202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高中历史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考试总分:17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 1、(4分)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A.姜寨遗址B.崧泽遗址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2、(4分)法国历史学家谢和耐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殷商的后代重建了宋国 B.商朝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C.周朝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 D.周朝时不但分封了同姓诸侯,也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 3、(4分)对于大禹的传位过程,战国时期儒家的说法是伯益主动让位于启,法家则说是启在与伯益的武力争夺中获胜而即位的。这种差异源于二者() A.对占有史料考证的不同B.应对社会变革的主张不同C.对诸侯争霸的态度不同D.在各国受到的重视度不同4、(4分)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具有民主色彩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王权结合 5、(4分)“夏启篡位,从制度上确认了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王位私有制度合法化了”。材料中的“合法化”是指() A.启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国家制度B.王位世袭成为了国家法定制度C.古代中国从此确立了皇帝专制D.中国古代财产私有制自此确立 6、(4分)商周时期,商人家族对其控制下的商业资源有相当程度的支配权,国家只是名义上的最高所有者。商人与国家通过买卖的方式进行商品交换,只不过购买受到限制—— 主要是国家及奴隶主贵族。这反映了商周时() A.不存在工商食官现象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商业经营权属于国家D.商业发展保持相对独立 7、(4分)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

高一历史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上外附中林镇国 [单元内容分析] 距今1万年前后,中国远古先民已经学会栽培谷物,驯养牲畜,进入农耕时代。经济的变革导致了社会变革,农耕聚落出现,政治实体产生,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及至夏朝,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基本完成。商朝的国家组织形态是以商王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商朝精美的青铜器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中华文明已发展到相当程度。 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从考古发现,神话传说,历史文献中归纳,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家庭,私有制,国家产生的经典论述。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①距今1万年前后,中国远古先民已经学会栽培谷物,驯养牲畜,进入农耕时代。②中国早期农业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稻北粟”。③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姜寨遗址。④神话传说中中华文明的起源。⑤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征。⑥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⑦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⑧商代的内外服制,以及“内服”“外服”的区分。⑨二重证据法。⑩商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⑾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我们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2)了解:①农业产生与农耕聚落形成的关系。②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的考古发现显示早期社会的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凌驾于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已经产生。③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已具有了国家的基本特征。④夏商周既是三个逐次更替的朝代,又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⑤夏商时期,各地存在着许多不同于夏、商的古文化,夏、商与后来的统一王朝还有很大的差异。⑥商朝的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不但代表器主身份地位,还并被赋予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理解:①作为早期先民集体记忆的神话传说所反应的历史真实。②二里头文化遗

古典学:历史考证之界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9月第33卷第5期 古典学:历史考证之界限 古典学是走进一种文化开端秉承其文化原生性命脉的学问。它天生带着临界属性:活着的现代人研究原生性古代【,是】为了更好地活向未来。 因而它有一个绝对的生存戒律:一种文化类型【,】不管其【历经】怎样的挫折、迷惘、转折、演变,必然还是“这一个”文化类型的发展轮回。【它】不可能转变成另一种文化类型,否则“这一个”文化类型就灭绝了。 由此,它决定了其研究的本位法则:一种文化类型只能由本土地缘性历史民族作为载体研究传承以形成该文化类型的主体形态(甲);其他非本土地缘性历史民族或个人介人研究只能作为辅佐性参照并能同化其中(甲)。这里特别需要警惕植入异类观念改变其原有文化类型的属性及其命脉,从而造成该文化类型的变质与变异(A)。 例如,人类文化是以生殖人作为载体传承及其研究的(甲)。如果改变“人的(神道—天道)德性为体【‘体’】,功能知识为用【‘用’】”定义,将人变成“基本粒子构成物”,并研制成“机器人主体”逐渐过滤生殖人,进入“机器人”时代。这时,人类文化就变质变异为“第三型文明”(A),人类文化就从地球上灭绝了。 如此“进化论即末世论”—其“时间之后得逻辑之先”作为鉴戒——进入了“古典学”,成为古典学研究之体用鉴别的框架界 再如,一个现代人,不管是“西化现代人”,还是“西方现代人”,拿着进化论实用主义知识学眼光,跑到中国文化的开端做古典学研究,得出“古代文献可考证的太少”,“要承认信史没有实际的证明”,结论“书经无信史”。既然开端“无信史”,后面“传说的经历却重”,都是“成王败寇”地“打扮”自己;或者各家各派“自说自话”地“各说各是”,历史成了“可任意打扮的姑娘”,无非“伪史”而已,岂有“信史”可依?于是向西方启蒙看齐,一切以功能【、】功利【、】实用为准绳:尽管中国的历史成了“传说”,西方的“神话”却可算作历史——都无非一个“用”字。 这样的“考据派”、“拟古派”,要它作甚! 是为古典学历史考证之界限焉。 张志扬 2015年7月30日注:带【】处为本文校读者所加所改。

南海属中国主权的历史考证和法学分析资料

南海属中国主权的历史考证和法学分析

南海属中国主权的历史考证和法学分析 依国际法看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中国 郭渊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不仅有古今中外的大量文献可资佐证,而且早为世界各国所承认。近来,越南主要以“历史主权”,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则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某些规定为由,谋求长期侵占我南沙岛礁。 从国际法角度看,上述国家所谓的南沙群岛主权依据站不住脚,相反中国对南沙群岛主权及权利主张有充足的法理依据。在国际法上,“有效占领”是一个国家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任何国家主权之下的土地主权的 一种占取行为。在依据该原则取得某一土地主权时,有些条件必须得到满足:被占领土地此前必须是无主地,在对无主地“发现”和“先占”后,对该土地要进行必要的主权行使和管辖,当然也包括一国政府和人民对该土地的开发与经营。 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发现”权 南海诸岛在被中国发现以前,尚属于“无主地”,中国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早在汉代之时,中国人就已开始在南海航行。经过长期的航海实践,中国人先后发现了西沙、南沙群岛。宋时,中国人把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命名为“长沙”、“石塘”。明清时,南海诸岛被标示在中国官方的地图中,并且标出了南海航线和航程。 中国人在“发现”南海诸岛后就不断地来到这个群岛,不仅了解诸岛的分布、构成,而且还探索出航经诸岛的航线,创作了记载诸岛地理位置和航行路线并用中国式罗盘方位给部分岛礁命名的《更路簿》等航行手

册。《更路簿》据调查最早起源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是中国渔民祖辈遗传下来的,至今在中国渔民中仍保存有各种抄本。其特点是简便易行,适合于中国渔民航行于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水域的需要。 尽管“发现”并不构成通过先占取得领土,但它的重要性不容抹煞。“发现”给予发现国以“初步”的权利或“不完整”的权利。发现国在合理期间行使“有效占领”前,这种权利有暂时阻止他国加以占领的作用。德国法学家奥本海对于领土取得方式在15、16世纪以前,与18、19世纪以后的差别作了明确的区分。他指出,在15、16世纪以前,单纯的“发现”而无需任何其他行为,就可以取得对无主土地的完整主权。英国学者布列尼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在15、16世纪,单单是“发现”,而不需要采取任何进一步的实际行动,就可以取得对所发现土地的完整主权。国际法学界关于“发现”的论述,不容否认地成为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尤其是南沙争端的重要法律依据。 从“先占”原则看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根据国际法,一国基于对无主土地的“发现”可以进行“先占”。“先占”是一国对“无主地”进行有效占领从而取得领土的方式之一。此外,“先占”还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占有必须在一国主权权利中行使,必须存在对一国权利的显示和缺少对另一国主权的承认;占有必须是和平且无间断的;占有必须是公开的。 许多国际权威公法学家认为,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这些条件都是基本具备的。奥本海指出:“现在,占有和行政管理是使占领有效的两个条件,但在以前,这两个条件并不被认为是用占领方法取得领土所必要的。虽然在大发现时代,各国也并不主张发现一块无人知悉的土地就等于发现者从事探险时所服务的国家已经用占领方法取得该土地,但是占有常常只具有象征性行为的性质。后来,真正的实行占有被认为是必要的。但是,一直到了18世纪,国际法作者才要求有效占领,而且直到19世纪,各国实践才与这种规定相符合。”可见,当“先占”行为实施,且推定为合法状态时,应理解为被赋予了权利。 依据国际法,国民对“无主地”的发现使其代表的国家取得优先“先占”这一土地的权利,发现国有权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占有行为,以确立其主权。考古工作者在南沙群岛上及其附近海域海底,都发现一些古代文物和建筑遗迹,足以证明中国人最早开发和经营南沙群岛。20世纪70年代,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调查组在南沙群岛的太平、中业、南威等岛屿上看到了明清时代闽粤渔民建立的水井、茅屋、土地庙和石碑等物,罗孔、红草峙、奈罗、铁峙、黄山马、鸟仔峙等岛也都有中国渔民挖的水井。中国作为南沙群岛的“发现国”享有占有该群岛的优先权利,其他国家则无权“先占”,除非中国无意取得或者有意放弃这一权利。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3-1第二、三节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识记夏、商、西周三代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制度及其灭亡;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经济发展概况;理解其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分析认识反对暴政,制度创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必然现象,是进步的;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门别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 【学习难点】井田制和分封制;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时间建立者 都城统治中心 (2)制度: (3)灭亡: 思考:夏朝为什么灭亡?留下什么教训? 2、商朝——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时间:建立者: 都城: (2)迁都: (3)灭亡: 3、西周——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时间建立者 都城 (2)制度: A、政治制度: ①目的: ②内容: ③作用: ④崩溃(原因) B、经济制度:性质: ①目的: ②内容: ③作用:

④瓦解及其原因: 思考: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3)西周灭亡 ①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如: ②重要原因:王室衰微,国力贫困。 ③直接原因:公元前年,,西周灭亡。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 (2) 2、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农作物品种: 耕作技术: 生产工具: 畜牧业: (2)手工业: ① ② ③ ④ (3)商业、交通和城市 ① ② ③ 【知识拓展】 1、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西周走向强盛。 2、青铜时代及其特点 (1)青铜时代:历史上把已经掌握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普遍使用青铜工具的夏商周三代,称为“青铜时代”。 (2)基本特点:夏代很少,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集中于王都,主要作王公贵族用(奢侈品为主),西周青铜有生活化趋势,数量多。其表现为: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第三,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用途逐渐生活化。 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夏代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

夏商历史年代考证

夏朝历史年代考证 (公元前2169年壬子- 公元前1739年壬戌) 依据竹书纪年 陟:古代帝王升天,称为《陟》。帝王升天后,世子服丧满三年后登基。也有少数例外。 薨:诸侯死,称为《薨》。 年代:依据竹书纪年所载天文景观,按照本人发明的每6517年闰2400月历法和天体力学推算。 公元前2222年,己未,帝舜有虞氏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 公元前2172年,丁未,帝舜居于鸣条。 公元前2173年,戊申,帝舜,陟。 公元前2206年,乙亥,禹王出生。 公元前2169年,壬子,禹王即位,年38岁。 公元前2162年,己未,八月,帝禹,陟于会稽。 公元前2158年,癸亥,帝啓元年。 公元前2143年,戊寅,帝啓,陟。(更正) 公元前2138年,癸未,太康元年。 公元前2135年,丙戌,帝太康,陟。(更正) 公元前2132年,己丑,仲康元年。 公元前2128年,癸巳,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公元前2128年10月13日)。命胤侯帅师征羲和。 公元前2126年,乙未,帝仲康,陟。 公元前2123年,戊戌,帝相元年。 公元前2096年,乙丑,寒浞使其子浇,弑帝相。夏朝覆灭。夏世子少康生。(更正) 公元前2055年,丙午,少康即位。夏朝中兴。 公元前2035年,丙寅,帝少康,陟。 公元前2032年,己巳,帝杼即位。 公元前2016年,乙酉,帝杼,陟。 公元前2013年,戊子,帝芬即位。 公元前1970年,辛未,帝芬,陟。 公元前1969年,壬申,帝芒即位。

公元前1937年,甲辰,商矦迁于殷。 公元前1912年,己巳,帝芒,陟。 公元前1910年,辛未,帝泄即位。 公元前1886年,乙未,帝泄,陟。 公元前1882年,己亥,帝不降即位。 公元前1824年,丁酉,帝不降逊位于弟扄。 公元前1823年,戊戌,帝扄元年。 公元前1806年,乙卯,帝扄,陟。(更正) 公元前1802年,己未,帝厪即位。 公元前1795年,丙寅,天有妖孽,十日竝出。是年,帝厪,陟。 公元前1792年,己巳,帝孔甲即位。居河西。 公元前1784年,丁丑,帝孔甲,陟。殷侯复归于商丘。 公元前1781年,庚辰,帝昊即位。 公元前1779年,壬午,帝昊,陟。 公元前1776年,乙酉,帝发即位。 公元前1770年,辛卯,帝发,陟。是年,泰山震。 公元前1768年,壬辰,帝癸即位,居斟鄩。 公元前1760年,戊戌,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是年,地震。伊、洛二河枯竭。 公元前1739年,壬戌,商师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夏亡。 殷商历史年代考证 (公元前1738年癸亥- 公元前1231年庚寅) 依据竹书纪年 陟:古代帝王升天,称为《陟》。殷商一改夏朝世子服丧期间天下无王的制度,帝王死后, 王子即位。 薨:诸侯死,称为《薨》。 年代:依据竹书纪年所载天文景观,按照本人发明的每6517年闰2400月历法和天体力学推 算。 殷商成汤

中考历史中外历史年代尺对照[人教版]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约三四百万年前~21世纪初箭头上方为中国史,下方为世界史)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禹建立夏朝商朝建立 约三四百万年前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70万~20万年距今约1万年公元前3500年左右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894年约公元前1600年人类出现埃及出现了早期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建立 (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西周建立B.C.770春秋开始战国开始商鞅开始变法秦朝西汉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09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21~207公元前202年雅典佛教产生罗马共和国建立亚历山大东征 A.D.25东汉三国鼎立建立西晋建立东晋建立隋朝 公元前27年公元1世纪220~280年265317395476581710 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产生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伊斯兰教产生开始灭亡 建立唐朝北宋建立南宋建立元朝建立明朝建立郑和下西洋清朝建立清军入关 61864696011271271136814~16世纪14921519~1522163616401644日本大化改新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麦哲伦环航英国资产 拜占庭帝国灭亡阶级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649166016881689176517691773177417751776 处死查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珍妮纺纱机.4.19来克星.7.4《独立宣言》理一世顿枪声美国建国 17771781178317851787178917911792 萨拉托加北美独立战争英国承认美国瓦特改良蒸汽机美国制订宪法.7.14攻占巴士《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大捷结束独立(确立联邦制)底狱(法国大革和国建立 命爆发) 1 / 4

夏商西周的文化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隶制度兴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对三代文化成就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并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 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对后来文化史的学习,从而体会历史发展的继承和渊源关系。 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古代文化典籍。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文字是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文字的产生,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又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3.西周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阴阳说,代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表现。 4.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出现高峰,是三代奴隶制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5.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逐渐培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要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