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二框: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共34张)
- 格式:pptx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34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我国总体小康的表现(取得的伟大成就)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消费结构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服务类消费迈进。
②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
总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2、我国总体小康水平的不足(特点)我国已达到总体小康,但这种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特点: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平衡(2)目标:(教材第86页第二自然段。
了解)(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1、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从经济建设方面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进展,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GDP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二、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为什么)(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堂笔记(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三步走”战略:第一丶第二步目标已实现。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
(2)总体小康的特点:①低水平 eg.人均GDP低②不全面eg.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发展不协调、③发展不平衡eg.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3)全面小康:①实现时间:2020年②目标:P86 五个“成为”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个方面)(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注意:①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注意:①均等化≠平均化。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围绕主题抓住主线1、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必要性:P87“”2、收入分配公平:(1)内涵:P60(2)意义:P60(3)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P61-62①②③(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具体举措:P623、效率:(1)含义:P62(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对公平的追求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3)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兼顾效率与公平,既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
4、初次分配与再分配:(1)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
初次分配后国民收入形成国家、企业和个人收入三部分:国家通过税收等形式占有一部分社会财富,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企业的税后利润,形成企业的收入;个人的劳动报酬,形成个人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