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板桥小传

郑板桥小传

郑板桥小传
郑板桥小传

郑板桥小传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同时擅长画兰、竹、石,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这是我摘自百度百科上的一段对郑板桥的小介,其实相对于上面介绍的简单精炼,我对郑板桥的认识不仅于此。

我开始接触郑板桥是上小学时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小学课本里的《竹石》让我首次与这位“怪人”相遇,那时的我一下子就记住了郑板桥这个名字,不仅是因为老师的介绍,让我知道他是我的同乡,家乡的名人,更因为他这首诗相对其他诗来说更加直白形象易记,容易上口,这让小学背诗越简单越欢喜的我喜欢上了。

这首诗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再接触过郑板桥,所以小学时对他的认知都停留在那个会写诗会作画的文人上。直到升到初中在学校举办的“寻找家乡名人”的活动中才得以仔细的了解他这个人。郑板桥少时家到中落,生活拮据,身边的一些亲人又相继离世,早时的生活有些艰辛。后来二十岁时考取秀才,客居扬州,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出游北京,放言高论,评论历史人物,因此得到了一些狂名。之后几年努力求学通仕,担任过两任知县,在任期间吏治清明,情系百姓,对于百姓的疾苦,时时刻刻都挂在心,期间多次参加赈灾发放粮仓,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曾经他的上官向他求画时,他用竹枝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来提醒自己与上官要关心百姓生活。后来不忍官场上的黑暗,他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定居。去官以后,他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相和,也是在此期间他留下了很多书画作品流传于世。这是我第一次详细的了解了郑板桥的生平事迹,后来也在网上知道了很多关于他的生平文学诗画上的成就,下面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郑板桥在后人认知中一直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是三绝。郑板桥书法是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被后人称为“板桥体”,他的字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代表作有《行书曹操诗》和七十高龄时所作《行书论书》横幅。而郑板桥的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所以他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透过画和诗,让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有像石缝中的竹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也有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

的平静心态。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同时他在画上的题诗形式也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使得他的题画诗变得: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中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后来几次有机会去“江苏兴化郑板桥纪念管”和其故居参观,板桥先生的故居和纪念馆里多竹,也正如上面所介绍的一样其中收藏的字画多是关于竹兰的,虽然对书画不是太了解,但我仍能感觉其中的清瘦与淡雅之意,正如他晚年在此的闲居生活一样。

在他的纪念馆中还有一些关于他的轶事的介绍,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他而的故居中挂的这四个字最让我印象深刻:“难得糊涂”,后人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板桥先生对一生忙忙碌碌、无所作为的自嘲和消极的避世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求得了自己心态的平衡。板桥先生可以算是个长寿之人,对他这个经历了人生起伏坎坷的人而言,我更加愿意相信他的“难得糊涂”是对自己和后人的一份劝解,所以我更愿意用“难得糊涂”来宽慰自己,有时退一步,放下聪明不免也是一种心安与智慧。

对我来说郑板桥这位同乡名人遥远而又亲近,遥远的是他这个人,亲近的是他留下的作品和像竹一样的性情,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可能去了解他的全部,只能从他的诗画作品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描述中去了解这个人,去了解他那像竹一样坚韧不屈的性情,同时作为同乡者我们要感谢他在兴化历史文化中留下的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板桥阅读答案

郑板桥阅读答案问题: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 (2)郑板桥个性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答案】 1、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郑板桥个性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 郑板桥把卖字画的钱发给老百姓。 5、用()给文章分成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

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郑板桥原文】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之后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个性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相关阅读】 郑板桥读后感

目录(民间故事歌谣)

目录 《天长民间故事》的故事(代前言)汪昌祚 第一辑民间故事 人物传说 孔子的传说 孔子赚如来李志勇搜集整理( 1 )孔子卑梁遇奇女许登华周良搜集整理()孔子改《论语》周良许登华搜集整理()孔子借钱王和林搜集整理()秦始皇赶山的传说许登华周良搜集整理()【异文】秦始皇赶山填海高庆祥搜集整理()刘秀七岁走南阳张世国搜集整理()赵匡胤与鸡心岗朱宏文李伟搜集整理()【异文】宋太祖与烀鸡桥苏士军搜集整理()朱元璋的传说 朱元璋与大瓦张张茂林搜集整理()千里鹅毛情张茂林搜集整理()装聋作哑何烽搜集整理()包拯的传说 包公审石狮宣瑾搜集整理()

包公巧断牛舌案丁加胜搜集整理()包公智断二凤山张世国搜集整理()小包公智断青蛙案徐载球卞仁虎搜集整理()包拯与富营贡晓云搜集整理()千古孝女杨兰花翁元春搜集整理()双探花卞仁虎搜集整理()杨将军相命王冠祥搜集整理()诗祸施志伦搜集整理()郑板桥的传说 郑板桥写匾丁加胜搜集整理()郑板桥受阻许登华周良搜集整理()宣瘦梅的传说 卤墨布笔汪昌祚搜集整理()宣瘦梅卖身求艺葛健宋霖搜集整理()一笔六竹汪昌祚搜集整理()骂寿汪昌祚搜集整理()宣瘦梅避难在高邮周良许登华搜集整理()戴兰芬的传说 一钱如爱我无儿涂福颐搜集整理()戴兰芬妻子有杰才周志坚搜集整理()戴状元答对联李伍伦涂福颐搜集整理()戴兰芬充军过庐州李志勇搜集整理()

戴兰芬题匾周良许登华搜集整理()戴兰芬殿试许登华周良搜集整理()戴兰芬与凤凰墩翁元春搜集整理()戴宣楼智断姻缘案徐载球搜集整理()百里一贤戴以辅卞仁虎搜集整理()王世和学医张世国搜集整理()铁拐李大战“棋王”张李志勇搜集整理()神棋杜二牛张世国搜集整理()龙岗大寺马和尚杨树湘汪昌林搜集整理()石和尚装金露双指周志坚搜集整理()奇人范小仙周志坚搜集整理()张金邦智杀太湖盗杨福照搜集整理()胡县令智破盗棺案王金和搜集整理()蚕豆张张世国搜集整理()张天佐背棺葬母邱越飞搜集整理()莫老五得财丢命潘书祥王万朝搜集整理()罗炳辉将军的传说 罗司令活捉鬼子兵缪文渭搜集整理()买变鸭缪文渭搜集整理()后来居上缪文渭搜集整理()路遇蒋三娘缪文渭搜集整理()赠棉衣缪文渭搜集整理()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郑板桥集_板桥善诵》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 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 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 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 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 ①殊:根本。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 ⑤畅:酣畅。⑥匕箸:调羹和筷子。 5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主人日再食.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4)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5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以.中有足乐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郑板桥写竹的诗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福楼拜的名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空间名称大全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效李艾山前辈体 (清)郑板桥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清)郑板桥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竹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笋竹二首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清)郑板桥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郑板桥”阅读训练及答案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阅读后问题: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参考答案】 1、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清代郑板桥《竹石》

1、清代郑板桥:《竹石》 案例呈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案例分析:竹子的品格正如人的品格,信念之于人,就像青山、岩石之于竹子,有了它,才能向着目标前行,不为困难所扰、不为矛盾所惑、不为利益所诱。坚守理想,百折不挠。 2、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案例呈现:在撒哈拉沙漠有一个小村庄,它的名字叫比塞尔。比塞尔多年以前是一个不为人知、几乎与世隔绝的落后的小村落,当地的人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后来有一个叫做肯莱文的欧洲青年来到了比塞尔,他问当地人,你们怎么不到外面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比塞尔人说:我们很想到外面去看看,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走不出沙漠。肯莱文说,不可能啊?他自己走出沙漠只用了三天半的时间。比塞尔人也觉得很奇怪。肯莱文说:这样,我跟你们的人走,让我怎么走,我就怎么走,看看到底为什么走不出去。当地一个叫阿尔古特的青年,自告奋勇,愿意和肯莱文一起走。他们准备了两峰骆驼和半个月的粮食、半个月的水。出发后,阿尔古特怎么走,肯莱文就跟着怎么走,三天、四天没有走出沙漠,七天,十天也没有走出沙漠。到了第十一天早晨,令肯莱文万分惊奇的是,他们又回到了比塞尔。阿尔古特说,你看,我说咱们走不出去吧,幸亏预备了这些水和粮食。而肯莱文明白了,比塞尔人不懂得使用任何导向工具,他们在茫茫几千平方公里的大沙漠中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人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以为是一直往前,其实是在绕圈子,最后又会回到起点。肯莱文对阿尔古特说,你按我的方法,保准你走出沙漠。你白天休息,晚上认准北极星。阿尔古特按照这种方法三天就走出了沙漠。后来,他把外面的人带进来,里面的人带出去。多年以后,比塞尔成了一个闻名的世外桃源,旅游胜地。当地人在村子的中央小广场上设了一个阿尔古特的铜像纪念他。铜像的基座上写了一句话: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 案例分析:这个故事说明理想信念使人们银行的灯塔和前进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会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3、三个农民工的故事 案例呈现:三个农民工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说:“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10年后,时间将三个人分出了层次: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材料作文:关于郑板桥的书法

材料作文:关于郑板桥的书法满分作文赏析案例: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郑板桥《题画兰》诗词鉴赏

题画兰 清·郑燮(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解释】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这是说兰花的生长环境,在山顶,岩峰等等这种人迹罕至之处,兰花开着,并散发着奇妙的香气。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这是说兰花的幽洁,不是没有脚下的浮云喧闹,但是任浮云来去,来的时候兰花无意知会,去的时候也无意挽留。 【评析】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薄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书法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作者简介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

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名人故事:郑板桥卖画

名人故事:郑板桥卖画 郑板桥任职范县期间,为官清正,执法严明,惩恶扬善,鼓励生产,仅用 了两三年时间,就把县境内治理成一派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这一天,东乡大集,郑板桥一身秀才打扮,带了笔墨纸砚,骑上小毛驴,由一名衙役陪伴,去 重操旧业卖字画。当然,卖字画是个幌子,私访民情才是真正的目的。 郑板桥来到集市上,铺好地摊,展纸泼墨,立时,围上来不少人观看。毕 竟是穷乡僻壤,看的多,买的少。却见一位老汉,拿起一幅牛画,左看右看, 上看下看,看了半天,看得眼角都湿润了。郑板桥以为碰到了知音,便问:老兄,你喜欢这幅吗?给个价吧,多少都行。 老汉说:画得真像,像我家的那头牛。看着这牛画,我想到了我的卖牛钱。秋后,我核计着把牛卖掉,换点活钱,趁农闲季节做点小买卖,明春再买一头牛。那天卖牛卖了五贯钱,回到村头遇到了‘雁拔毛’,他说儿子结婚用钱, 非借我那五贯钱不可,等儿子办完喜事收了礼账就还我。待他儿子婚事办完, 我去要钱,他却翻脸不认账,向我要证人,要借条,两样都没有啊,我只好打 掉门牙往肚里咽,自认倒霉了。说完,用手背擦了擦眼泪。 旁边一位青年对郑板桥说:这老伯姓王,为人老实厚道,人称王老实。讹 他钱的那人姓颜,为人奸滑,好占便宜,是个雁过拔毛的主,所以外号叫作雁 拔毛。 其他人也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起了雁拔毛占小便宜的一些传闻。 郑板桥听了众人的话,心里便有了主意。他对王老实说:把我这牛画买了吧。别看现在是张画,这头牛会长,长到这张纸放不下它的时候,它就会从纸 上跑下来变成活牛,而纸上又有了一头小牛,还会继续长,还会变成活牛,如 此反复,不知会衍生多少头牛。我只要你一头牛钱。你若不信,我可以赊给你,待十天后牛变活了,再给我钱,如果牛不变活,我情愿白送你一头牛钱。 王老实对卖画秀才的话并不真信,但是人家情愿赊给自己,变不成牛还倒 贴钱,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去啊!所以,他就痛快地把牛画拿走了。 王老实买了一幅牛画的事传遍了三村五里,好热闹的人都到他家瞧稀奇。 正如卖画秀才所讲的,这画上的牛一天比一天大,到了第十天上,那牛大得要 撑破纸边了。第十一天,天刚蒙蒙亮,人们便来到了王老实家,一进院门,就 见王老实正给一头又肥又大的黄牛喂料呢。再看屋里贴着的那张画,上面又有 了一头小牛。正当人们纷纷称奇的时候,雁拔毛挤出人群,对王老实说:王大哥,你既然有了牛,就把那幅牛画卖给我吧。 王老实到底老实,他说:行。卖画秀才赊给俺的,说是牛变活后给他送钱去,我还没去哩,你直接送去吧,让秀才给你写个收据,回来便给你那幅牛画。你到城里找那座最大的府门,门口有两只狮子,秀才姓傅叫谋关。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试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1.B 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注释】 长:擅长。室:家。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无留牍(dú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之:的辄:就。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值:遇,遇到。或:有人。 谴:谴责。任:负责。活:救活。 岂:怎么其:他,指代郑板桥去:离开 余:空闲为:作为,当食:吃 【译文】 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郑板桥立即发米给老百

郑板桥经典诵读内容

竹石 [ 清]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竹图 [ 清]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画菊与某官留别 进又无能追又难,宦途局蹐jí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náng橐t uó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潍县竹枝词一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yù脍k uài金jīn齑jī满mǎn市s hì楼lóu。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潍县竹枝词二 两行官树一条堤,东自登莱达济西。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 潍县竹枝词三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怀潍县 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题郭家南园 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常忆旧华轩

男一: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女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齐:让我们今天走近他,感悟他,共诉板桥情。 女齐:初识板桥: 男一:郑板桥曾在我们潍坊任过七年的知县,在这七年中,他做到“无留牍,无冤民”,“囹lín g 圄y ǔ 囚空者数次”,使百姓安居乐业。 男二:他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zhuàn 城隍庙碑记,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县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男齐:知潍县 女齐:“七载春风在潍县” ,潍县的百姓爱戴他,他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留下了许多赞美潍县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板桥眼中,是怎样的潍县吧! 女齐:赞潍县 男二:带着对潍县的不舍,带着对潍县的留恋,郑板桥最终离开了潍县,来时两袖清风,走时三匹毛驴,坦坦荡荡,问心无愧,在他去世的前一年,还写下了《怀潍县》,可以看出他对潍县的满心欢喜,满满的怀念。 男齐:怀潍县 齐: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它带走了苦难,带走了伤痛,但他带不走我们对郑板桥的思念,他离任之后,他的诗词书画,成为人们收藏的珍品,他的故事,在人民中间传了一代又一代。今天,我们依然要学习他刻苦努力、拼搏进取的学习精神,学习他不畏强权、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也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有关郑板桥对联故事

有关郑板桥对联故事 郑板桥去山东潍县赴任那日,为了欢迎新县官上任,潍县全城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当郑板桥到达衙门口时他没有进门,而是吩咐随从到墙上凿洞。不一会儿的工夫,墙上就凿出了十个如铜盆大的洞,从外边就能一直看见里面。 恰在这时,有人小声地问道:“敢问大人,这样完好的墙壁,为何要凿出这么多窟窿?” 郑板桥微微一笑说:“我听说从前的很多官吏,对百姓进行敲诈勒索,老百姓因此叫苦连天,我决心把府衙里的败之风放掉,因此凿了这些窟窿,透一透气!” 把窟窿凿好后,郑板桥立刻命人在衙门口贴出一张告示:“本官不分时间,日夜受理诉状。” 郑板桥紧接着又亲自作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郑板桥一直忙碌到天亮。由于他判案公正,当地百姓都尊称他为青天大老爷。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他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何不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呢?”郑板桥听后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雪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实可以看作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向他人虚心求教;而又不屈从于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最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可谓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郑板桥虚心好学、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 有一次,郑板桥写了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上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他要求朋友们用文笔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 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还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鲁迅极为赞赏这副对联,曾特地手书此联赠给日本的汉学家增田涉。 秋日的一天,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下兴化北乡。船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船后的船家摇着橹,小船悠悠地行荡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秀丽的湖光山色。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

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

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 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此四条屏纯以水墨,设色淡雅,浓淡相宜,深浅并行,梅之傲骨,兰之君子,菊之傲霜,竹之挺拔,寥寥几笔,刻画而出,绝不繁难。诚大家所为。

题跋四副不同,各有别意,书法飞白走笔,运用自如。书画意境睥睨天下,桀骜不驯,自据一格,舍我其谁。六分半体至此已成熟完善,应是壮年巅峰之作,追求简洁大方,极致纯一。是为真迹。 图片:

中国民间故事-郑板桥巧断奇案

中国民间故事-郑板桥巧断奇案 大清朝乾隆年间,在一个冬日,正逢潍县县城的集日,人来人往的闹市里,一片繁华景象。突然,衙门外传来“咚咚”的连续不断的击鼓声。县官郑板桥稳稳端坐在县衙的大堂上,两班衙役手持杀威棒分列两边,班头大呼:“升堂!”只见外面跑进来一个人,由于走得匆匆忙忙,差一点跌倒在地。来在堂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爷,为我做主啊!”板桥定睛一看,这个人是自己在书画方面的老相识,潍县有名的“韩记”大当铺的大当家韩老六,便和气地说道:“韩老六,起来说话。”韩老六慢慢从地上爬起来,细细向郑板桥叙述了他的冤屈。原来去年有人在他的当铺里典当了一件物品──一幅明代画家唐寅的书画《江南烟雨图》,这幅画价值连城,事关重大,老板韩老六亲自验的货,根据他多年的经验,货是真品,他也就收下了。但如今人家持当票来赎回物品时,却发现物品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典当的人要他赔偿损失──要价三百两白银──这简直就是要他的命啊。板桥听明白了,急忙让班头带人把这一幅《江南烟雨图》带来衙门。板桥亲自打开匣子外面的锁头,再拆开一层层的丝绸,才拿出一幅画:画面上一片空白,空空如也,哪里有画的半点影子。韩老六还给郑板桥指出,自己曾经在这幅画的背面做了一个不被人发现的标记──画轴上藏进去了一枚小小的银针,如今这枚银针依旧完好无损地镶嵌在画轴上,可是这画上的《江南烟雨图》却不翼而飞。况且放置这画的匣子是上了锁的,这钥匙还紧紧地挂在身上。可是……韩老六搔着脑袋瓜,一脸茫然地看着郑板桥:“老爷,到时候你可要给我讨个公道啊!”这事情弄得郑板桥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韩老六为人老实本分,不可能给老爷我开这个大玩笑吧?可这若不是玩笑,又作何解释?“这东西你先把它留在这儿,我要好好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若那典当的人去了,你就说老爷我帮你管这件事了,把他领到我这儿。你们两个,不是你的问题,那就肯定是他的问题,老爷我一定要弄个明白不可!”郑板桥一拍惊堂木,“退堂!”站起身来,拿着盛放着那个什么《江南烟雨图》的大匣子回了书房。来到后宅,只要无事可做,郑板桥就把那幅画平铺在自己的书桌上,仔仔细细地欣赏。一连几天,板桥只要吃过饭,就端坐在书房里品着茶,看着这幅空空的画

郑板桥的诗

篇一:郑板桥诗词 过绿珠坠楼故址 古往今来岁月深,季伦遗址漫登临。绿珠楼下香魂杳,经尺珊瑚何处寻。 芙蓉 最怜红粉几分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笋竹二首 其一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其二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吟蟹诗 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题诗二首 其一 一间茅屋在深山,白云半间僧半间。白云有时行雨去,回头却羡老僧闲。 其二 裴相功名冠六朝,许浑身世落渔樵。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宦海归来诗 其一 宦海归来两鬓星,故人怜我未凋零。春风写与平安竹,依旧江南一片青。 其二 宦海归来两髩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虽然未遂凌云志,依旧江南一片青。 其三 宦海归来两鬓霜,更无心绪问银黄。惟余数年清湘竹,做得渔竿八尺长。 其四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 范县诗 四五十家负郭民,落花厅事净无尘。苦蒿莱把邻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贫。尚有隐幽难尽烛,何曾顽梗竟能驯。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寰。 题画 今日醉,明日饱, 说我情形颇颠倒。 那知腹中皆画稿。 画他一幅与太守, 太守慌了锣来了。 四旁观者多惊奇, 又说画卷画的好。 请问世人此中情, 一言反复知多少? 吁嗟乎,一日反复知多少?题诗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波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年郑板桥。 题诗

郑板桥的传说故事

郑板桥的传说故事 导读:雍正十三年(1735年)早春二月的一天,郑板桥到郊外踏青赏花,信步走进一个花树掩映的小院。抬头一看,只见亭壁上贴着自己写的词。小院的主人是一位老妇人,当她听说眼前这人正是郑板桥时,万分高兴,忙给他准备午饭,又将自己17岁的女儿饶五姑娘喊出来,拜见这位她仰慕已久的大艺术家。饶五姑娘果然是郑板桥的铁杆粉丝,一见面就高兴地说:“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时年43岁的郑板桥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也一见钟情,不但为她书写了《道情十首》,还题了一阕《西江月》赠给她: 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母女俩将题词收下。老妇人听说郑板桥丧偶,又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郑板桥见这姑娘年轻貌美,聪明伶俐,心里自然高兴,说了两句客气话后,便愉快地答应下来,并相约两年后他中了进士,再来迎娶。 这件事被商人兼诗人的程羽宸知道了,他对郑板桥非常崇拜,便拿出500两银子替他作聘金交给饶家。雍正十五年(1737年)郑板桥自京城回来迎娶时,他又拿出500两银子送给郑板桥,作为娶新妇的'费用。 当然,程羽宸的银子并不是白送,补偿的代价就是郑板桥的字画。

这1000两银子,按1两白银当时能买120斤大米计算(1740年前后价),一共能买12万斤大米。如今大米按2元1斤计算,则相当于今天的24万元人民币。这“稿费”自然不低,但以此换来的美妾,与郑板桥恩爱终生,更是“无价之宝”。 郑板桥还有一些“稿费”收入,不是银子,而是实物。试举两例。 例一: 一个叫江秩文的艺人,长得很美。他家中养着12名梨园子弟,能演奏“十种番乐”,也都年轻貌美。然而只要主人江秩文一出场,他们全都黯然无光。一天江秩文求郑板桥给他家的园亭写副对联,郑板桥便写道:“草因地暖春先翠,燕为花忙暮不归。”江秩文看了高兴地说:这对联不仅切合园亭的景象,而且切合我的情况。于是将席上的一个玉杯撤下,送给郑板桥做润笔费。 例二: 一个叫常书民的人,求郑板桥为他的花园写副对联。郑板桥写道:“怜莺舌嫩由他骂,爱柳腰柔任尔狂。”常书民非常喜欢这副对联,遂将自己喜爱的一个童仆送给郑板桥做“报酬”,这童仆一直在郑板桥身边服侍多年。 乾隆元年,郑板桥考中进士。乾隆七年春,他被任命为山东范县知县,两年后又改任山东潍县知县,连任七年。但他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在请求赈济灾民时又得罪了上司,所以主动称病辞官,重新回到扬州卖画为生。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导读: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原文: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赏析: 谷雨时节品新茶,天气晴朗无风,看院子里的亭亭翠竹,兴致盎然,在新茶缭绕的香气中,画几笔山水竹枝。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

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1.七言诗15首 2.七言诗英雄诀 3.无题七言诗 4.七言诗句 5.李白七言诗汇总 6.赞美春天的七言诗

10首扬州八怪郑板桥诗词

10首扬州八怪郑板桥诗词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四句诗把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是题画诗中的佳作。 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 沁园春·恨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这首词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反抗。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运用反语激词来抒写自己情感,更加强烈、感人,通过具体的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渲染清苦的生活,生动形象,词语通俗,用典活脱。 题画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咏芭蕉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这是一首咏物诗。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这首诗是咏雪bai,讲的是天上的雪花一片两du片三片四zhi片的落下来,越下越大哪千万片dao的雪花落在地上的芦花中,却突然没有了踪影。这首诗用了先收后放的手法,把雪花和白茫茫的芦花融为一体的美景描画得十分动人。 题游侠图 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 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 这首诗的意境悠远,画面美好,让人神往,希望与游侠剑客一起煮酒谈天。想必这位游侠青年时是一位怀着扶贫济弱、打抱不平的人生理想刻苦修炼的人。时至中年,回忆往事。自己的努力不过是杯水车薪、蜉蝣撼树班的可笑之举。 题画竹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郑板桥爱子之道》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选段】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选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有删减) 【注释】郑板桥简介①刻急:苛刻严峻。②上帝:老天。③犹子:兄弟之子。④家人:仆人。 ⑤飧(sūn):熟食品。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翻译】我五十二岁才有个儿子,哪有不疼爱他的道理?但是爱孩子一定得有规矩方法,即使是孩子们在一块游戏玩耍,也必须使他时刻记着对人应该忠厚,做事要稳妥,不能急躁。我不在家,儿子就归你管教。要紧的是必须培养他的忠诚厚道的感情,消除残酷冷漠的性情,不能认为他不是你的儿子,无法像亲生儿子一样管教而暂且纵容姑息。家中仆人的子女,总也和我们一样是生活于天地间的人,应该同样爱护,不能让我的儿子欺负虐待他们。凡是给孩子们鱼肉果点等,应该平均发放,使孩子们欢喜蹦跳。假如让我的儿子坐着独吞好吃的,而叫仆人的子女远远地站着观望,想吃而不能够吃上一丁点,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必然会可怜自己的孩子,但又拿不出什么办法,只得把孩子叫走,这样做岂不叫人像割心挖肉一样难受吗? 【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的词。 (1)务令忠厚 (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3)若吾儿坐食好物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 3.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让、使 (2)适合 (3)吃 2.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意思符合即可) 3.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 【简评】清代大文学家郑板桥到五十二岁始得一子,他自然十分疼爱这个儿子。但是他主张,“爱子必以其道”,就是要讲究爱子的分寸、方式和方法。郑板桥去山东潍坊当知县,把儿子托其弟弟带着。儿子不在身边,但他还是时时刻刻挂念着儿子的教育。他在给弟弟的信中明确指出要教育儿子立志,“明理做个好人”,而把“中举、中进士、做官”看成是“小事”。为此,郑板桥给自己的儿子立下三条规矩:一是要为人“忠厚”,“驱其残忍之性”。他主张要从平时培养起来,就是在与别人嬉戏玩耍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忠厚之情”。二是要在学习上防止一般“富贵子弟”的浮夸作风,要向那些虽然家道贫寒但学业有成的“佳子弟”学习。三是要学会平等待人,就是对家里佣人的孩子,也“要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郑板桥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优良道德品质,这的确是一条正确的爱子之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如果教育不当,会给子女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假爱。郑板桥对待子女是严中见爱,爱中有严。他“爱之必以其道”。应该说,他的爱子之道,是有许多地方值得后人借鉴的。今天一切爱子者和一切爱高材生的师长,也当从郑氏“爱之必以其道”中汲取教益。如果忽视德育,说不定还会造就出“不肖子孙”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