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儒林外史_看吴敬梓对治学与治生问题的思考

从_儒林外史_看吴敬梓对治学与治生问题的思考

从_儒林外史_看吴敬梓对治学与治生问题的思考
从_儒林外史_看吴敬梓对治学与治生问题的思考

中国文学研究

从 儒林外史 看吴敬梓对治学与治生问题的思考

胡 欣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 儒林外史 是一部表现封建文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通过对

三大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展现了其所在时代知识分子的治学和治生追求,显示出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对知识分子命运和追求的冷峻思索,回答了治学和治生的关系问题,并为知识分子指出了一条崭新的人生发展道路。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吴敬梓;治学与治生;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7)06-0104-04

古代读书人一般都会面临着治学和治生问题的

困扰:治学与治生的目的是什么?是先治生解决生存的后顾之忧而后全力以赴来治学,还是先治学而后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抑或是治学与治生并辔而行相得益彰?解决二者之间矛盾的关键因素和方法是什么?应该说这些问题对于读书人来说,既是人生的原则问题,也是人生的实际问题,是古代每个读书人必须回答和践行的问题。

张载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

不仅回答了读书人读书的终极目的,指出了读书人所必须担负起的崇高的现实使命和历史责任,而且也成为古代读书人所奉行的金科玉律。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圣人和很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眼中, 乐道 是最高境界,只要有道,即使是 一箪食、一壶浆 又有何妨?思想和谈论中基本上不涉及所谓形而下的治生问题,即使涉及也往往是语焉不详,点到即止。从隋代开始的科举考试,到唐代已经彻底成熟。这种成熟带来了影响后世深远的读书人的一种观念:要修齐治平,就要步入仕途,要步入仕途最好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科举成为连接治学与治生的中介桥梁, 一举成名天下知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种形而上理想得到实现,同时也带来了生计问题的彻底解决。于是,众多的读书人皓首穷经走在这条独木桥上,虽九死而不悔。宋代及宋代以后,伴随着物质的发达、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蓬勃、市民阶层的崛起和个体财富积累富裕,尤其是明中叶

以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八股取士制度的森严、腐败,行商之人富庶、奢华的生活与读书人难以进身带来的生计艰难困窘所形成的巨大反差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知识分子们虽然不再把治学与治生的目的这些形而上的问题作为思虑的内容,但治学与治生关系中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治学与治生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实际问题却摆上他们的桌面,成为他们必须回答的眼前切实问题。生活在18世纪的吴敬梓用自己的长篇小说 儒林外史 ,通过书中各类知识分子的行为和命运走向,形象、鲜活地对上述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吴敬梓在 儒林外史 中对读书人除王冕、四大奇人外,还对迟衡山、庄尚志等一批知识分子进行了肯定。

迟衡山以教书为生,以微薄的束修维持着自己和全家的生计,以最低生活标准完成了自己的治生需要。其思想主要是礼乐兵农,被誉为 制礼作乐之才 。他希望盖一所泰伯祠,在春、秋两季,用古礼、古乐祭祀,借此让人们学习礼乐,助一助政教。于是,他发动并组织了祭祀泰伯祠的活动。虽然他的思想有点迂腐,但是他的部分思想观念在当时却是很可贵的,如针对 举业 这一问题,马二先生认为 举业 二字,是从古及今每个人必须要做的,而迟衡山则针对他的观点谈出了了自己的看法: 上年

收稿日期:2007-08-28作者简介:胡 欣(1965-),女,河南光山人,讲师。

104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X i n yang N or m a lUniversity 第27卷 第6期 2007年12月 (Ph il o s .&Soc .Sc.i Edi.t )Vo.l 27No .6Dec .2007

他来敝地,小弟看他着实在举业上讲究的,不想这些年还是个秀才出身,可见这 举业 二字原是个无凭的。 [2]287他认为马二讲究举业多年,可至今仍旧是一穷秀才,可见举业虽是治学的一条途径,但天不酬勤,所以是无凭的。由举业无凭出发,他又明确提出了学问与功名二者不可兼得的道理: 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 [2]288他的这番言论表明了他蔑视功名,追求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问,而非空洞的、教条式的举业学问, 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若会做两句诗赋,就算极雅的了,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 [2]198。

庄尚志出身于书香世家,对他而言,完全没有治生的必要,所以,他能够全力以赴地治学。幼年时就很有才气的他,成人后更加刻苦钻研,一门心事只想做一个真正的学者。在不合理的制度下,以及学风败坏的情况下,依然不受外界名利的诱惑,追求自己的理想,潜心研究 诗 、 礼 、 易 等,做一个治学严谨、态度认真的学者。在杜少卿看来,庄尚志无疑是当时的 治礼 大家。祭祀泰伯祠时,就采用了由他考订的礼乐。南京城里, 活了七八十岁的 人,也 从不曾看见这样的礼体 [2]221。其渊博的学问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嘉靖皇帝仔细看过庄尚志献的十策后,认为他学问渊博,颇有重用之意。但他 恳求恩赐还山 ,想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实践其 道行则仕,道不行则隐 的原则。正如迟衡山所说 做学问的只讲学问 , 讲功名的只讲功名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术上有一番成就,否则便一事无成。这一点,庄尚志是透心的明白。

像他们这样的真正的学者还有很多,他们之所以选择放弃举业,首先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治学的前提条件 没有治生问题的后顾之忧,不再为衣食发愁。王冕以卖画为生,四大奇人中的季遐年以写字为生,王太以卖火筒子为生,荆元凭借裁缝手艺,每日 寻六七分银子 [2]322,余下的工夫就弹琴、写字、作诗。他们的治生问题解决之后,就能踏踏实实地治学,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治学的成功又促使他们更好地治生,治生条件的改善,又促使他们更好地治学,从而在治学上有一番成就。其次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科举的弊端,八股文的死板、空洞乏味,认为这些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意识到这样下去,治学上不会有任何成就,与他们所追求的真正学问是迥异的。这一类人秉承知识分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崇高的现实使命和历史责任,不醉心于举业,把功名富贵当成身外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踏踏实实治学;他们想为国家出力,希望唤醒世人,拯救文人士子,改变日益沦没的世风,但是现实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只好把希望寄托在重修泰伯祠上,以此来实现古人 礼、乐、兵、农 的理想。但是,成为废墟一片的泰伯祠证明,他们的希望是虚妄的,所做之事的结果于世无补。这无疑是在告诉世人,诚实正直的知识分子身处危世,那种实现崇高的现实使命和历史责任的理想不过是徒然的幻想,他们所走的是一条在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无法走通的道路,只能保持着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小片可怜的独善其身的自由天地。这是吴敬梓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思考之后所做出的形象回答。

为治生而治学的这类人物是 儒林外史 中所刻画的人物中最令人难忘的一类。这类人物他们没有多么远大崇高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大都醉心于举业,试图通过科举取士求得功名富贵,达到实现荣宗耀祖的愿望。为此,他们孜孜不倦地治学,他们以同样的热情和斗志投身于八股治学。这是属于被社会异化的平常人的一群人。

虞育德6岁启蒙,十七八岁跟随云晴川学习古文诗词,还学习地理、算命等治生的本事。看起来,他完全可以像王冕、 四大奇人 一样,凭借治生的本事谋生,然后转入治学。但他没有 四大奇人 洒脱,也不像王冕那样果断,而是因为生计逼迫,按照社会设计好了的人生模式,按部就班地走上了举业之路,50岁考取进士后,被外放为南京国子监博士,从此,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他之所以如此,后来他与杜少卿所说的一番话道破了个中因由:不为生计, 我要做这官怎的 [2]270,其实,在内心深处他想一心一意专研学问,但是他选择了举业。他有做真正学者的资本,但他因生计而选择了放弃。

周进,60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一把年纪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功名。为了生计,他曾在县衙顾老相公家充当西席3年,当 顾小舍人 进学成了秀才后,再也没有资格继续做他的老师,无奈失业在家。后来,夏总甲推荐他到薛家集观音庙私塾中坐馆,又被众人辞了。在姐夫的帮助下,他来到省城谋生,在游玩贡院时,看到与自己无缘的天字号,联想到梅玖的挖苦侮辱、王举人的盛气凌人,心里一阵酸楚,多年的心结未解,就想一头撞死在地下。众人见状就想法集资为周进捐了监生,这样,周进一路考过,中了进士,被钦点为学道。周进通过科举取士改变了

105

胡 欣:从 儒林外史 看吴敬梓对治学与治生问题的思考

自己的命运,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由周进选拔的人才 范进的科举考试经历来看,他同样具有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坚强的毅力。范进为了功名富贵,不惜牺牲大好的青春年华,醉心于枯燥、空洞乏味的八股文,30多年中考了20多次还未中秀才,为此还过着衣食无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然而,一旦科举成功,他的生活大为改观,不再为衣食发愁,过上了让人羡慕的荣华富贵的富足生活。周进、范进在举业这一治学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虽然已年过半百,费了大半辈子的光阴。他们脚踏实地的为治学而奋斗,奋斗的途中,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也遭尽了周围人的百般嘲讽、千般冷遇,甚至侮辱,过着衣食无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然而,凭借专一的治学态度,以不服输的治学精神,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治学理想,圆了多年未遂之梦。治学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荣华富贵,衣食无忧,甚至丫鬟、仆人也有了,经济相当富足。可以说,治学是他们治生的资本。只要在举业上有所成就,治生之计便不成问题。读书人醉心于它,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是为做学问,而是为了一己私利。正如顾炎武所说: 一些读书人,一举于乡,即以营求关说为治生之计,于是在州里无人非势豪,适四方则无地非游客。 [3]19

举业的成功将治学和治生二者之间的矛盾成功化解,效果且是如此的神奇,于是就出现了众多的 举迷 。

鲁编修,年近50的翰林,不仅穷而且老,在京城无法生存,就告假料理家务。他不仅是一个十足的 举迷 ,而且拥有一番理论: 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神、邪魔外道。 [2]64因膝下无子,把女儿当儿子养,整天教 四书 、 五经 ,学做八股文章。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儿毕竟不能当儿子,于是他又把希望寄托在女婿身上,但女婿蘧公孙却喜诗词歌赋,认为举业是俗业。鲁编修一看结果无望就只有自己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升了侍读,但是高兴得痰病大发,不省人事。在众多的科举选家中,马二先生算是佼佼者。他虽然热衷于功名富贵,但是苦于命运不济,一直没有 得手 。即便如此,他仍对八股举业坚信不移,甚至还要充当说客,苦口婆心地劝说别人也要以举业为重。初识匡超人就讲举业的好处: 人生世上,除了这件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 [2]78在他的思想观念里,从古至今,知识分子就是要做官,而不是纯粹做学问。他的言论折射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目标: 要行孔子之道,就要做官;要做官,就要有功名;要有功名,就要做举业。 [4]92这应该就是马二先生醉心于举业的真正原因。

从以上几位举业得意者、失意者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八股举业给他们造成的伤害和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也看到了他们为了举业而孜孜不倦、始终如一的治学精神。只可惜,这种精神用错了地方。这类人治学精神固然可佳,但其目的却仅仅是为了一己之治生,追求自我经济上的富足,实现功名富贵、荣宗耀祖的愿望。因而,吴敬梓对这类人是既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又极尽嘲讽之能事。

吴敬梓在 儒林外史 中,还对各种不择手段的治生或治学的方式进行了辛辣地嘲讽和批判。

匡超人流落异乡以拆字兼做豆腐来维持生计,仍旧不忘读书以求在举业上有所成就,一边做生意,一边苦学至深夜。在马纯上、李本瑛的帮助和提携下,终于登上了科举的阶梯。本性朴实善良的他,随着举业成绩的上升,已经解决了治生的问题,人格反而下跌,从一个朴实勤劳的农家子弟,变成了极端地追求治生所带来的奢华生活的功利之徒。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忘恩负义、无恶不作,造假文书,借着虚名到处招摇撞骗,充当枪手捞取利益,不懂装懂地为书店选两部文章,喜新厌旧,另结新欢,他的治生私欲恶性膨胀,人格彻底堕落,完全忘却了知识分子本应承担起的现实使命和历史责任。匡超人为举业努力奋斗过,但现实社会的龌龊使他走上了歧途,放弃了治学,转向了非法治生。

比匡超人更可恶的严贡生、王德、王仁等人,不仅招摇撞骗,而且道德败坏。严贡生的言行与贡生所应具有的 学行端庄,文理优长 的品质格格不入,是一个十足的劣绅。他到处攀识达官贵人,以获取名声,抬高自己。他本为贡生却无贡生应有的德行,拦人猪仔,讹人利钱,赖人船资,欺压兄弟,横行霸道。为了钱财,使尽手段夺取胞弟的家产。而王德、王仁更没人性,在妹妹弥留之际,竟然为了一点银两,为扶正赵氏卖力。还口口声声说: 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这个理。 [2]31妹妹昏过去时,二人却在外边为扶正赵氏欢欢喜喜地行礼,礼毕后又坐在酒席上大吃大喝,全不顾妹妹的死活。王氏断气后,二王一无反应。作为廪膳生员的王德、王仁为了牟利,竟然无一丝手足之情。其所作所为甚是冠冕堂皇,以做学问者自居,却干着恶棍流氓的勾当。

106

第27卷 第6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

从严贡生、王德、王仁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治学者治学目的的堕落,他们为了治生而走上了举业治学这条路,一味地醉心于举业,只要在举业上有成就,治生的目的达到了,从此,也就不思进取,丢弃了治学,甚至于凭借 学历 做治生的非法勾当:以治学者自居,博取别人的敬慕;不再在治学这条路上脚踏实地地行走,而是以治学所获得到一点可怜的名声来牟取钱财。也就是说,他们忘却了治学的真正目的,转向了片面的恶性的治生追求。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治生所带来的巨大的金钱利益对人们的诱惑是巨大的,毕竟追求经济上的富裕来得比较实在。

其实,作为知识分子,治生是治学的物质前提,而治学是人生追求的精神上的终极目标。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治学。一代豪杰杜少卿不知节俭是治生的最基本要求,慷慨仗义,不几年就把祖上的家产挥霍得一干二净,以致后来不得不沦落到卖文为生。如果他能懂得这个道理,则不会有如此下场,反而会在治学上有一番大成就。杜少卿视金银为粪土,这固然值得赞赏,但也不能全盘否定金银的实用价值,否则,便会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物质需求的满足,何来精神需求的满足?像杨执中那样抚摸个破壶能过一夜,他能支撑十天半月吗?所以,治学者不是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他们是活生生的凡人,是凡人,就得首先养活自己,然后才谈得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儒林外史 中为治生而治学的读书人和以治学求得治生的读书人,没有弄明白治生是治学的物质前提这一重要问题:在生计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想孜孜不倦地治学,只能是妄想!只看到了治学的负面结果,而没有意识到治学的真正目的,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最终导致了他们让人痛心的堕落。吴敬梓在 儒林外史 中所描写的这些人物的命运和行为,应该说,直到今天仍旧具有极大、极强的启示意义。

儒林外史 是一部表现封建文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长篇小说。吴敬梓通过对满足了生存条件为使命而治学、没有满足生存条件为治生而治学和凭借治学满足治生却又恶性追求治生的三大类知识分子形象,展现了其所在时代知识分子的治学和治生追求。在小说的深层结构中一方面显示出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对知识分子命运和追求的冷峻的、形象的思索,另一方面又通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言行和命运走向回答了治学和治生的关系问题,即 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 [5]。一个人若要治学,必须先解决治生问题,才能更好地治学;而治学的成功,能反过来促使更好地治生;治生条件的改善,反过来又能促进治学,使治学有一番更大的成就;治学无止境而治生则需要有一定的限度,恶性追求治生只会走向堕落和自我毁灭!小说文本以名流王冕开篇,隐括全文,又以 会写字 的季遐年、 卖纸筒子 的王太、 开茶馆的 盖宽、 做裁缝的 荆元这 四大奇人 收束全书。全书一开一收处,作者刻画的是自己赞赏的人物,这种结构上的安排,事实上在情节的深层意义上也显示出吴敬梓对治学与治生的关系问题有一种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 载.张子全书(卷十四)[C]//四库全书(电子

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99.

[2] 吴敬梓.儒林外史[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3]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5.

[4] 陈美林. 儒林外史 人物论[M].北京:中华书局,

1998.

[5] 许 衡.鲁斋遗书(卷十三)[C]//四库全书(电子

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99.

An Analysis ofWU Ji ng-zi's M editati on on the Pursuit of Study and L i vi ng of Intellectuals through Stories of the Scholars

HU X i n

(Schoo l ofM a t he m a tics and Infor m ation Science,X inyang N o r ma lU n i ve rsity,X i ny ang464000,Ch i na)

Abstrac t:Sto ries o f the Scho l a rs i s a l ong novel demonstrati ng the li v i ng and m en tal state o f the feuda li sti c human i st.T hrough t he de-scripti on of t he three k i nds of i n tell ec t ua l s M r.WU Jing-zi shows the purs u it o f st udy as we ll as m ak i ng a liv i ng o f the i nte llectua ls of h i s ti m e.T he nove l show s t he m edita ti on o f t he autho r on the fate and pu rsu it o f t he intell ec t ua l s unde r new hist o rical cond iti ons.It g ives the ans we r to the questi on o f the re l a ti onsh i p bet w een m ak i ng a li v i ng and pursui ng st udy,and it show s a new way i n life develop-m ent for the i nte llectua ls.

K ey word s:Stor i es of t he Scholars;M r.W U J i ng-z;i m ake a li v i ng and study;m ed itati on

(责任编辑:韩大强)

107

胡 欣:从 儒林外史 看吴敬梓对治学与治生问题的思考

儒林外史杜少卿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编写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是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对堕落的文士、腐败的朝政和吃人的科举给予揭 露。书中人物,交相呼应,有痴迷八股文的马二,有讲究“文行出处” 的杜少卿,也有在功名利禄下丧失人性的严贡生等。在黑暗的科举制度下,作者极力歌颂出 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的真儒名贤 杜少卿。杜少卿是《儒林外史》第一人物,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中有正派也有反 派(比如匡超人),作者本意力挺的则是正派中的庄虞杜迟诸贤人,而这几位之中,杜少卿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况,因之也成为书中花费笔墨最多、个性最丰满、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在杜少卿身上,作者以自己的原型,把个人的切肤之 痛置放在理性的体认和历史的嘲讽之下,写出了复杂而多厄的文化生命现象。 一、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极少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 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 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 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他自己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 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有个叫臧荼的,像马二一样,跑来对他

说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但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杜少 卿坚拒绝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 ?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 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 ?”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 病拒绝出仕。 话说杜少卿别了迟衡山出来,问小厮道:“那差人他说甚么?”小厮道:“他说,少爷的文书已经到了。李大老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少爷到京里去做官。邓老爷现住在承恩寺。差 人说,请少爷在家里,邓老爷自己上门来请。”杜少卿道:“既如此说,我不走前门家去了,你快叫一只船,我从河房栏杆上上去。”当下,小厮在下浮桥雇了一只凉蓬,杜少卿坐了来 家。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叫小厮:“你向那差人说,我得了暴病,请邓老爷不用来。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小厮打发差人去了。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 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 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 的妥当。” 由此可见,杜少卿对功名富贵的藐视与不屑。 二、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一)、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是《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说。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3.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4.《儒林外史》中,王冕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5.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钱财。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蘧公孙“看破了相”。 8.牛浦郎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9.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甲】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甲】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

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选段中【甲】指的是范进,该选段中的细节描写暴露了【甲】虚伪做作的特点。 10.【乙】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乙】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选段中的【乙】指的是周进,他痛哭不止的原因是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景生情。 二、选择题。 11.马二先生告诉蘧公孙作文时为主的气是(C) A.注疏气 B.朴实气 C.理法气 D.词赋气 12.匡太公的遗嘱中,要求匡超人以之为重的是(D) A.出人头地 B.利禄 C.功名 D.德行 13.王太守到了南昌府之后,衙门里出现的三种声音分别是(A) A.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B.打人声、骂人声、撞人声 C.玩乐声、唱歌声、饮酒声 D.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14.《儒林外史》中建立军功,却被连降三级的将军是(D) A.萧云仙 B.鲍文卿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1 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

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儒林外史读后感2 在这漫长的暑假期间,在老师的规定下,我阅读了《儒林外史》一书,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它还是一篇讽刺小说。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十分胆小而又十分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严监生,吝啬,爱才如命。但是我觉得像严监生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反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大方的人,如果不做大方的人,下场就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另外一件事悼念王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自己的亲人花一分钱都不愿意,从中也可以充分的表现出严监生爱才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就去放牛,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每一天赚的钱她都不浪费,而是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了县内的名人,很多人聘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于是他就逃到了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王冕讨厌做官的生活。然而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有些做官员的人,为了钱和权利,根本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一样的下场。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 儒林外史读后感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周进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周进人物形象 周进,《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实际上,周进和紧接着出场的范进两人一个悲伤地要寻死,一个高兴地发了疯的细节,都寄寓了无限深意。 作者揭示出科举制弱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的观念毒害。中举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八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技能。科场若不如意,就再无其它谋生本领。周进宁可撞板,因为他深知:除了科举,自己无法自食其力。 作者在讥讽其丑态的同时,也对人物寄寓了无限的同情。因为其用意不止于暴露科场和官场人物的污秽,而是着意批判形成他们种种性格的社会根源,极其尖锐地指明科举对于人性的异化作用。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吴敬梓当然不是要写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实际上,周进的喜剧性结局大大加强了讽刺力量。这种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了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瞬间的可笑蕴含着永恒的悲哀。 作者通过周进发迹前后士人群体对他的态度变化,批判了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在写主角的同时,也描绘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态。 士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惺惺相惜,或者同命相怜。相反,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食物链关系。一旦科场失意,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整个阶层的鄙视和唾弃。一旦跃过龙门,跻身上流社会,便发现整个阶层全都笑脸相迎。吴敬梓本人对此即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发迹后,从前瞧不起周进的人态度判若两人。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辞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周进熟识人物态度的转变,除了写尽世态人情之外,更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间接影响,是造成污浊世风的根源。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儒林外史)习题练习

(儒林外史)习题练习 【一】填空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小说,全书共回。 3.整书开首以“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4.《儒林外史》塑造了、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5.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 6.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7.《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二】简答: 1.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目前要紧有哪三种观点? 2.《儒林外史》中,作者写到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是哪几位?奇在何处? 【三】阅读 〔一〕 这周学道〔周进〕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己内心想道:“我在那个地方面吃苦久了,现在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关心评阅考生文章的人〕,屈了真才。”主意定了,到广州上了任。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禹两县童生。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候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内心,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确实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确实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因此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内心不喜,道:“如此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内心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悲伤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那个地方了,又面试些甚么?”那童生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如此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基本上些粗心浮气的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去!”一声吩咐过了,两旁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 周学道尽管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如此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内容摘要】 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它的讽刺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①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它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作者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的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首先,《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其次,《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心理描写,讽刺与批判科举制度毒害人的心灵。再次,《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戏剧性与悲剧性结合。第四,《儒林外史》善于运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的矛盾。第五,《儒林外史》语言准确、生动、洗练、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 【关键词】讽刺艺说儒林外史病态社会对照手法形象性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堪称讽刺文学的杰作。作者吴敬梓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儒士的那种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和附庸风雅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自食其力的市井四大奇人等理想人士的着意描写,表现作者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自己理想未来的呼唤。同时,《儒林外史》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它的讽刺手法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吴敬梓所选取的都是平常、真实的题材。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一文中说过:“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最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生活原型的写照,作者把那些常见的,谁也不觉得奇怪的生活场景捕捉下来,如实地加以描绘,一些可鄙可笑的现象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讽刺的目的。如中举之前的周进饱受了贫穷之苦,更连连遭逢年轻秀才、举人乃至乡人轻视和侮辱,最后还连糊口的塾师位子也丢掉了,当他走进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这在清代社会对于读书人不足为怪。“周进见了贡院的号板,又是一头撞将过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当众人们答应拿出银子让他纳监进场,“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活画出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的自我。揭示了八股制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的人格扭曲与堕落。范进中举后,家里的吃穿住用都有了,这让穷惯的母亲着实不敢相信,见了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杯著”,说道:“你们嫂嫂,姑娘们要仔细些,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家人、媳妇道:‘老太太那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连我们这些人和房,都是你老人家的!”“老太太听了,把细瓷碗和银镶的杯盘,逐渐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些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复习

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鲁小姐 故事:鲁小姐从小被鲁编修当作儿子养,从小读文章,把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资性高,记心好,胆中有千余篇又懂自己作文章,十分有才学,但由于受到父亲的教 训和影响,八股文在鲁小姐心中地位很高。鲁大老爷见蘧公孙很有才学就想为自己女 儿谋一个好丈夫,但鲁小姐和蘧公孙成亲后,才发现蘧公孙是个作诗的名士,不中进士,对做名的心看的很淡使鲁小姐十分不满和郁闷,但又对形式无可奈何,只好把希 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儿子四岁时就拘着他在房间里读《四书》。 形象:①有才华,有学识,从小开始读《四书》《五经》,对八股文十分精通,同时 受八股文毒害很重。

②是八股文的“粉丝”,对进士,功名有所追求,但因为丈夫不才,只能把全 部身心投身在儿子的教育上。 手法:①在鲁小姐出场时,运用典故“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写出鲁小姐才 貌出众 ②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通过“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 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康、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 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 锦簇。”一方面突出鲁小姐有才华,但更突出鲁小姐深受八股文的毒害。 ③讽刺。因丈夫不才,在儿子四岁时就开始教儿子读书,通过这一行为,讽刺 出鲁小姐对名利的追求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作者态度:刻画鲁小姐这一有才华的形象,但却深受八股文的影响。并且在婚后虽然 对丈夫不满,却无可奈何,只能妥协,并且虽有才华,却不能有所作为,更好表达了 当时社会的黑暗,女子地位的低下和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 迟衡山:①建泰伯祠,供人们习学礼乐,成就人才。②与马二谈论时对于举业给出自 己的看法。他认为讲学问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只讲功名,不必问名利,若 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提出了学问与功名不可兼得的道理。③指责惑 于风水者。余大先生有感于本地寻地葬父母很艰难每次当误了先人的安葬,于是向迟 衡山请教,迟衡山认为地下干暖,无风无蚁,得安先人就够了,认为安葬看风水是迷信。 迟衡山:①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②对社会政治文化极为不满③是正统儒家思想的 化身④社会责任感强5.蔑视功名,追求真意义上的学问 迟衡山:对比。把迟衡山与那些只会互相吹捧谋取权力地位的人和像马纯上一样为了 权力而做举业的人对比②前文修建泰伯祠与后文泰伯祠成废墟形成对比 迟衡山:歌颂了封建时代真儒的形象,希望做人就要像迟衡山一样品行端正,遵守道德。后文用泰伯祠的坍塌破败告诉世人真正的知识分子身处危世,那种实现崇高的现 实使命和历史责任的理想不会是徒然的幻想。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深切同情与惋惜。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八股文,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最新儒林外史测试题与答案

【《儒林外史》测试题与答案】 一、作家与作品填空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小说,共回。作者,字, 安徽省全椒县人,小说家。 二、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 两个时候:两个时辰,即四个小时。 岳父见教的是。 见教:指教(我)。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 拙病:倒霉的病。 胡老爹,这个事须是这般,你没奈何,权变一权变。 权变:使权力发生变化。 三、下列加点的词含有什么意味,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 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答: 。 四、对下面对比的写法理解正确的是() 中举前:范进到城里乡试回来,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到集市上去卖。 中举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 来几千钱祝贺。 A)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B)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 C)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五、注音释义 作揖(yī)行(háng)事醺(xūn)腆(tiǎn) 啐(cuì)星宿(xiù)讳(h uì)绾(wǎn) 带挈(qiè):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儒林外史读后感(共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共5篇) 导读:本文是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共5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

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初二读后感:读儒林外史后的心得体会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分析之马二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作者:————————————————————————————————日期: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 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他的大脑塞满了圣贤的语录,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他既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自己,不合环境而心不在焉,我行我素,颟顸自守,表现出机械而僵硬的喜剧特征。 马二先生的自我抑制,不仅因为在精神上有无形的拘钳,而且因为在物质上也有实际的困窘。他食欲好,食量大,但久困场屋,羞涩的钱囊无法满足胃袋的庞大需求. 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 马二先生的悲剧性格 《儒林外史》中,马纯上一出场,便是仗义疏财救公孙,隔一回又资助落魄的匡超人。虽难免贪财小弊,但为人也算是古道热肠了。可惜科场不利,虽然“补廪二十四年......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却还只是“秀才出身”。 二先生选书,时常一个批语要作半夜,“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出十几篇的道理”,治学不可谓不认真。然而总未中过,是何道理? 卫体善说他的文章“于理法全然不知”,他自己却认为“文章总以理法为主”,批文章“也全是不可带词赋气”,匡超人也说他“理法有余,才气不足”。谁是谁非,让人糊涂。还是高翰林说得明白,“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为何?原是不懂得“揣摩”二字,不知大场跟学道选文章竟是“两样看法”。 马纯上批文引《语类》,在家注《春秋》,他也揣摩,但他揣摩的是学问,是古圣先贤的话,而非考场道理。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没有掌握考试的方法,焉能得中? 迟衡山由是感叹:“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真真一语中的,功名学问,也就如鱼与熊掌一般,不可兼得也。 科举时代,文人出身,科甲是正途,“异路功名”,终是有限。如是只求功名,讲究举业即可。而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字,它的主人在举业以外,还得另有一技之长才行。我们只知郑板桥画好,却不知他举业如何,但可想而知,若非他的官名,他的画断断不能流传那么广。《红楼梦》中,张先生为秦可卿看病一节,虽无浓墨重彩,却也可借此窥出世人对技艺的态度。贾珍就说:“人家原不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医术也如琴棋书画,兼通是风雅,但若以此为生,则是十分低贱的职业了。无论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前提就是要入仕当官,你的一技之长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反过来说,当官只得一世之名,若要留名儿与后人景仰,非得有真才实学不可。事实证明,我们现在熟知的文人的名字,总比清官的要来得多。官名文名,正是互为相长。 但是这等程度,并非人人都可以达到的。世上更多的是平常人,功名学问,二者求一,已是十分艰难了。然而还有一等痴心人,妄想二者兼得,结果只能像迟衡山所说,“一样都做不成”了。 想马二先生不过碌碌庸人,虽是一生着实讲究举业,但到后来还得靠学道保题他的优行才得官做,只好算作异路功名,为正途出身之人所不齿。如他能不讲学问,专心功名,成为高翰林一类官员,料应不难。如他能一心只求学问,不问功名,在下也不失为杜少卿一流人物。可叹他贪求二者兼得,终于竟是一事无成。

2021年儒林外史测试题与答案

【《儒林外史》测试题与答案】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作家与作品填空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小说,共回。作者,字, 安徽省全椒县人,小说家。 二、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 两个时候:两个时辰,即四个小时。 岳父见教的是。 见教:指教(我)。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 拙病:倒霉的病。 胡老爹,这个事须是这般,你没奈何,权变一权变。 权变:使权力发生变化。 三、下列加点的词含有什么意味,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 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答:。 四、对下面对比的写法理解正确的是() 中举前:范进到城里乡试回来,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没 有早饭米,母亲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到集市上去卖。 中举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 来几千钱祝贺。 A)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B)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 C)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五、注音释义 作揖(yī)行(háng)事醺(xūn)腆(tiǎn)

啐(cuì)星宿(xiù)讳(huì)绾(wǎn) 带挈(qiè):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舍与:施舍给,赏给。 央:恳求。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乡。 轩敞:宽敞。 答案 一、章回体讽刺 55 吴敬梓敏轩清代 二、D 三、讽刺意味贪婪、虚伪 四、D 五、(略) 【资料窗】 作者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他受尽冷遇,体察到炎凉世态,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他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这部书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儒林外史》读后感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5篇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所表现的是作者吴敬梓亲身的所见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5篇《儒林外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儒林外史读后感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能够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读书,能够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lz13)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正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最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随笔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以下是整理提供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篇1:《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书中的英雄好汉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这本书共有五十六回,写了近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善良、公正与善良的人物,写出了作者对自己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书中,有些人和事总是让我无法忘怀。如范进,周进对做官如痴如醉,结果被折磨得人鬼难分。但中举后,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当了大官,别人对他们也越来越好。 其中有个叫匡超人,原先是一个很纯朴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后,很快就堕落为一个坑蒙拐骗,甚至是出卖自己灵魂的恶少。其实,文人一旦中举成功,便会有许多人堕落为贪得无厌,毫无廉耻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这本书运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通过传神的描写,把要讽刺的对象或明或暗的变现出来,让我们读者去细细品读。作者只用

了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画出来。 另外,我建议你们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贪官污吏的下场,去看看吝啬的严监生、阴险刁滑的严贡生······篇2:《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但读书对这些人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荷花的名笔。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五篇《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篇一 今天,我看完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所表现的是作者吴敬梓亲身的所见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小说中的贫家少年匡超人,本来还朴实勤劳,孝顺父母。后来,他考上了秀才,结识了许多招摇撞骗的假名士和豪吏潘三,受了他们的影响,就渐渐脱变,变成一个寡情薄义、贪婪虚伪的无耻之人。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它以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讽刺艺术、意蕴深长的思想,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相信会给大家带来难忘的阅读经验。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篇二 今年寒假老师布置寒假作业时,要求读《儒林外史》,我兴趣浓浓地读了起来。这是古代有名的讽刺小说,我读了两三片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它让我爱不释手。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和老爷的故事。54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试,结果又高中举人,可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当时残酷的法律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与

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

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 陈美林 内容提要吴敬梓有年五十四,在江苏(赣榆、南京、淮安、扬州、仪征等地)活动和生活长达卅余年。江苏尤其是南京的社会环境孕育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产生了《儒林外史》这样 一部伟大的作品。《儒林外史》中所洋溢着的江苏尤其是南京的地域特色,是与作家长期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中分不开的。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地域特色南京 陈美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 作家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其创作中所呈现出 的地域特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法国文学史家 泰纳(&’(()*+,-./’0-)在其《英国文学史》“导论” 中就将“环境”作为制约文学作品产生的三个条 件之一(其余二者为种族、时代)。法国著名小说 作家左拉(12’*-3)*/)在《论小说》中说:“我们认 为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他必须有自己的衣服、 住宅、城市、省份,方才臻于完成。”4!5法国思想家 狄德罗(6-0’7 6’8-9),)更说“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 们的处境来决定”4#5。其实这种见解,在我国文献 中也屡有陈述,如班固《汉书·艺文志》有云:“自 孝武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 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 薄厚矣”4:5,代、赵与秦、楚各有其“讴”、其“风”。贾 岛认为“骚者,愁也,始乎屈原”,由于“为君昏暗宠 谗佞,含抱忠孝,进逆耳之谏不纳”而被“放之湖 南,遂为《离骚》经”,“乃变风而入于骚”4;5。白居易 创作《秦中吟》,乃由于诗人在长安的生活体验而 成,诗人在序中自言“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 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 吟》。”4<5宋人刘宰在《书沈少白诗稿后》中云:“诗 贵乎工,然非身更此境,不能为此语。杜子美久于 羁旅,故语多凄切;韩退之"游宾幕,故语多严整; 陶元亮志在田园,故语多闲旷。”4=5明人胡震亨曾 记:“余友姚叔祥尝语余云:余行黄河,始知‘孤村 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之为真景也。余家 海上,每客过,闻海唑声必怪问,进海味有疑而不 下箸者,盖知‘潮声偏惧初来客,海味惟甘久住人’ 二语之确切。”4"5这种论说诗文创作与作者所生活 的环境与具体的处境关系的见解可谓不绝于书。 小说创作也如此,如曼殊《小说丛话》云:“小说者, ‘今社会’之见本也。无论何种小说,其思想总不能 出当时社会之范围”4>5,表述了小说创作与社会的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荼阳上黔陌栗《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通过许多精彩的故事反映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生活,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广阔的生活画卷,也反映了科举制毒害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吴敬梓,熟悉生活,深入生活,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复杂的表象,运用细节的描写来刻画,抓住人物的本质的、具有典型性的特征,把其放在当时的典型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突显人物的行动,通过行动自然地显示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以幽默风趣个性化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使一组组人物形象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本文即以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作者的写作用意:揭露和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性格鲜明。鲁迅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较高评价:“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文章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充斥悲剧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例如,当范进接到报喜的捷报,证实了他的梦想成为现实,这突如其来的欢喜,似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使他那长期受折磨而又脆弱的心灵都承受不住了,于是他疯了,在街上乱跑,不停拍手,嘴里反复说:“噫!好了!我中了!”而其母“喜极而亡”。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丧失了是非观念,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不自知。例如,考官周进因为自己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先后以全副精神细读范的试卷,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是篇坏文字;过了一会读第二遍,却“觉得有点意思”,不坏了;后来读第三遍时竟忽然认为它是“天地间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认定自己不是“糊涂考官”。 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把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强化人物形象。周进撞号板,痛哭而至于口吐鲜血;范进见报贴,高兴得至于发疯,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严监生见燃着两个灯芯就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这都是从生活中精选出的最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夸张,把人物的精神世界鲜明地展现出来,从而收到形象深入人心的良好效果。 作者擅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第四十五回余敷兄弟验土相坟的一段细节描写,可说是惟妙惟肖,绘形绘声。作者通过对余敷、余殷兄弟二人装腔作势,虽明明是骗人的勾当,却偏要使人深信不疑的神态心理的描绘,把两个可憎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