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一)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一)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一)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一)

§13.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3.2.1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教学目标

1.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教学重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

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回忆前面研究过的全等三角形.

已知△ABC ≌△A ′B ′C ′,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

C '

B 'A '

C B A

图中相等的边是:AB=A ′B 、BC=B ′C ′、AC=A ′C . 相等的角是:∠A=∠A ′、∠B=∠B ′、∠C=∠C ′.

展示课作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提出问题: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怎样画?

(可以先量出三角形纸片的各边长和各个角的度数,再作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边、角分别和已知的三角形纸片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样作出的三角形一定与已知的三角形纸片全等).

这是利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来作图.那么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Ⅱ.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

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下列条件做一做.

①三角形一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

②三角形两内角分别为30°和50°.

③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4cm、6cm.

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归纳,最后以组为单位出示结果作补充交流.

结果展示:

1.只给定一条边时:

只给定一个角时:

2.给出的两个条件可能是: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

3cm

3cm

3cm

30?

30?

30?

②50?

50?30?

30?

6cm

4cm

4cm

6cm

可以发现按这些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不能保证一定全等.

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吗?

归纳:有四种可能.即: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有一边.

在刚才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三内角不能保证三角形全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索其余的三种情况.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cm、8cm、10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吗?

1.作图方法:

先画一线段AB,使得AB=6cm,再分别以A、B为圆心,8cm、10cm为半径画弧,?两弧交点记作C,连结线段AC、BC,就可以得到三角形ABC,使得它们的边长分别为AB=6cm,AC=8cm,BC=10cm.

2.以小组为单位,把剪下的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都能够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3.特殊的三角形有这样的规律,要是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根据前面作法,同样可以作出一个三角形A′B′C′,使AB=A′B′、AC=A′C′、BC=B′C′.将△A′B′C′剪下,发现两三角形重合.这反映了一个规律: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用上面的规律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所以“SSS”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依据.请看例题. [例]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结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师生共析]要证△ABD≌△ACD,可以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

证明:因为D是BC的中点

所以BD=DC

在△ABD和△ACD中

(AB AC BD CD AD AD =??

=??=?

公共边)

所以△ABD ≌△ACD (SSS ).

生活实践的有关知识:用三根木条钉成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而用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它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日常生活中常利用三角形做支架.就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例如屋顶的人字梁、大桥钢架、索道支架等. Ⅲ.随堂练习

如图,已知AC=FE 、BC=DE ,点A 、D 、B 、F 在一条直线上,AD=FB .要用“边边边”证明△ABC ≌△FDE ,除了已知中的AC=FE ,BC=DE 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F D

C

B

E

A

2.课本P94练习.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索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发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规律SSS .并利用它可以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Ⅴ.作业

1.习题13.2复习巩固1、2. 习题13.2综合运用9. 课后作业:《课堂感悟与探究》 Ⅵ.活动与探索

如图,一个六边形钢架ABCDEF 由6条钢管连结而成,为使这一钢架稳固,请你用三条钢管连接使它不能活动,你能找出几种方法?

C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结果:(1)可从这六个顶点中的任意一个作对角线,?把这个六边形划分成四个三角形.如图(1)为其中的一种.(2)也可以把这个六边形划分成四个三角形.如图(2).

板书设计(1)

(2)

初二期末复习计划(精选5篇)

初二期末复习计划一:初二期末复习计划 一、梳理课本,使本学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系统化。 二、分项复习 1、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a、阅读本册所有的生字,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b、古诗文默写:应该认真地背诵,正确规范地书写。 c、综合性学习活动:把本学期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整理一下,梳理出老师平时强调的知识点。 d、文学常识:找出本册书的重要作者,掌握他们的名、时、地、评、作等内容。 e、名著阅读:在阅读了原著的基础上梳理出知识短文中的知识点,并牢记。 2、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课内,选取课文的重点段,温习学习时的课文批注。 3、文言文阅读: 注意文言词、句的解释及重点语段的理解并能概括出全文和每段的大意。 三、复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从思想上重视 不少同学认为复习不过是平时已学过知识的重复,所以在复习阶段听课不够投入,最后导致很多知识都还是半生不熟。而期末考试是对学生一个学期学习情况的检查与总结,考试时往往侧重于对一个学期知识的总结、综合。仅靠平时的一些印象往往会顾此失彼,造成大面积的丢分。从思想上重视,不麻痹大意,强调的不单纯是时间的投入,更是头脑的投入,只

有在复习课上真正用脑听课、思考、总结,才会使自己平时零散的所得到的知识系统的整理并进而成为一种能力。 (二)、复习讲究方法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期末考试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平时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外,期末复习方法也很关键。复习方法多种多样,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这里向大家重点推荐的是最常规但很有效的复习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1、明确考试范围,弄清本次期末检测的重点内容和重点题型。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2、根据考试的检查范围与要求对照检查自己的情况,并拟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有针对性。 3、提高自己的复习听课的效率,向效率要成绩。 薄弱之处加以强化,做到查漏补缺。 4、根据不同内容和自己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是不是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学习的同学,而与老师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同学却恰恰相反,所以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期末复习阶段,同学们更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做好复习,在复习阶段,老师们都会按照考试的重点要求组织大家进行复习和过关考试。无论是哪个环节的复习都很重要,所以哪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同学们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并找出自己的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四、复习时应注意克服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经过了紧张的复习,是不是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呢?这还取决于考试时是否有科学的正确的应试方法。

《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教案

《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SSS”)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运用”SSS”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ASA”)、角角边(“AAS”)和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SAS”)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动手实践、探究、归纳的能力和发展推理、论证合作能力. 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②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有关三角形稳定性和全等的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ASA”、“AAS”、“SAS”,并能利用它们判定两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学难点 \ 难点:1、探索思路的选择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SSS”、“ASA”、“AAS”、“SAS”条件的过程. 2、三角形全等证明的书写格式. 教学情境 一、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SSS”判定方法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已知:△ABC≌△DEF,你能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吗 2、小明有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如何画与同伴交流你的画法 % 利用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义来作图,需要知道六个条件.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一个条件行吗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呢 (二)、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1、探索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 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全等三角形判定公开课教案

13.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S.A.S) 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乐山市市中区关庙中学雷万建 一、背景介绍与教学资料 本教材强调直观和操作,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教材的编排淡化概念的识记,强调图形性质的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必要基础。在教学呈现方式上,改变了“结论——例题——练习”的陈述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索——发现”等多种研究模式。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数学说理,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说理的必要性,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学会初步说理。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以及利用“S.A.S”判定基本事实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通过自己实验,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由于本节课是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第一课时,所以对学生来讲是一次知识的飞跃,也为下面几节课的探索做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领会“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能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推理,并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会正确运用“S.A.S”判定基本事实,在实践观察中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的方法。同时 通过作图,论证S.S.A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既是难点也是关键点。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操作---结论—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因铺设电线的需要,要在池塘两侧A、B处各埋设一根电线杆(如图),因无法直接量出A、B两点的距离,现有一足够的米尺。怎样测出A、B两杆之间的距离呢?。(图见课件) 2、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复习提问构成全等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列举单独的一个或两个元素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要三个元素有S.S.S、S.A.S、A.S.A、A.A.S、A.A.A、S.S.A

27.1圆的确定(很全,很好,很详细)

27.1 圆的确定 【学习目标】 【1】了解圆的有关概念,理解垂径定理并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及圆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及利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主要概念】 【圆】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注意:①图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r); ②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③圆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对称轴是任何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的新定义】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组成的图形. ①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线段AC,AB; ②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图24-1线段AB; ③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A、C为端点的弧记作 AC”,读作“圆弧 AC”或“弧AC”.大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 ABC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 AC或 BC叫做劣弧. ④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垂径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圆与点的关系】设一个圆的半径长为R,点P与圆心O的距离为d, 则(1)点P在圆外?d>R (2)点P在圆上?d=R Array(3)点P在圆内?d

【经典例题】 【例1】举出生活中的圆三、四个;并说明形成圆的方法有多少种? 【解】如车轮、杯口、时针等;圆规:固定一个定点,固定一个长度,绕定点拉紧运动就形成一个圆. 【例2】如图,AB 是⊙O 的一条弦,作直径CD ,使CD ⊥AB ,垂足为M . (1)如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理由. 【解】(1)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CD . (2)AM=BM , AC BC =, AD BD =,即直径CD 平分弦AB ,并且平 分 AB 及 ADB . 【例3】证明垂径定理 已知:直径CD 、弦AB 且CD ⊥AB 垂足为M 求证:AM=BM , AC BC =, AD BD =. 分析:要证AM=BM ,只要证AM 、BM 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因此,只 要连结OA 、?OB 或AC 、BC 即可. 证明:如图,连结OA 、OB ,则OA=OB 在Rt △OAM 和Rt △OBM 中 OA OB OM OM =?? =? ∴Rt △OAM ≌Rt △OBM ∴AM=BM ∴点A 和点B 关于CD 对称 ∵⊙O 关于直径CD 对称 ∴当圆沿着直线CD 对折时,点A 与点B 重合, AC 与 BC 重合, AD 与 BD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

5.4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灵璧县大路初中杨杰 【教材分析】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本节主要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角形全等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非常基础、较为重要的知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证明的基础,并对以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个性比较活泼,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快,所以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及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学会分析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培养他们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设计理念】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允许并倡导教师对教材给定的内容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有其自身的解读,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地转为“自己的课程”,实现对教材的创造和开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在新课程中,教学观念的改变和课程意识的建立是首要,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新课程给教师留下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仔细地研究教材。学生的兴趣产生于教师如何创设问题,如何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形象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无形中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并初步学会运用,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2)能力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有条理地思考、分析、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的分析和画图验证的过程,能应用“边边边”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和探索。用三角形“边边边”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式研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采取课前要求学生自主自学的预习方法;课堂体验、观察分析、归纳、综合的学习方法;课后总结、复习提高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与资源:多媒体电教设备及课件 【教具】: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优质课(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2)掌握边边边公理,能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会添加较明显的辅助线. 2、能力目标: (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 (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题目条件和求证的结论,灵活地选择四种判定方法中最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窗户破碎了,要去配一块新的,你最少要对窗框测量哪几个数据?如果你手头没有测量角度的仪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证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吗? 这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回答,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三条边。 2、公理的获得

问:通过上面问题的分析,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边边边的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 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强调:(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 (3)、此公理与前面学过的公理区别与联系 (4)、三角形的稳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5)说明AAA与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3、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点评。 例1 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D⊥BC (1)要证AD⊥BC只要证什么? (2)要证∠1=∠2只要证什么? (3)△ABD和△ACD全等的条件具备吗?依据是什么? (2)讲解例2 例2已知:如图AB=DC,AD=BC 求证:∠A=∠C

八年级全等三角形题型总结(有难度)

腾大教育教师辅导教案 授课时间:2014年2月10日学员姓名年级八年级辅导课目数学 学科教师班主任课时数 3 教学课题解全等三角形问题的题型总结 教 学目标1.总结、讲解全等三角形题型 2.练习 教 学 重 难 点 1.掌握解全等三角形的各类问题 教学内容课堂收获 一、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二、全等三角形的题型 (一)注意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特别留意的是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不一定全等,当相等的角为相等的两边中的一边的对角时,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 等。 例1.下面有四个命题: ①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两个三角形有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其中真命题是:() A. 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练习: 1.下列说法: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对应相等; ②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两角和其中一角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角的角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或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其中正确的有() A. 4个 B.3个 C.2个 D.1个 (二)注意角度在三角形全等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特殊三角形,如等腰三角形、直角 三角形中角度数的作用。 例2.两个全等的含? 30、? 60角的三角板ADE和三角板ABC,如图放置,E、A、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D,取BD中点M,连接ME、MC。试判断△EMC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设计

七(下)第三章三角形 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 九江市鹤湖学校(李江飞、袁唐民、帅启凤、李广义)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几节中,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等,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全等条件中的“边边边”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活动,通过拼图、折纸等方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认识,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边边边”的条件,并能应用这一条件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外显的具体教学目标,本课内容从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空间与图形”的总体目标:“学生将探索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全等“边边边”的条件,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过程,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教案

教 案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 专业 指导教师 班级 学号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并能结合已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能力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画图和观察识图的能力,及类比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在探索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以及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SSS”判定定理并灵活运用. 难点:尺规作图画全等三角形;及恰当地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分析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讲练结合法为辅. 教学手段:粉笔、木条、直尺、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自然过渡. 问题1:目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找同学回答,在同学回答问 题的过程时,写下他们回答的三个判定定理SAS、ASA、AAS) 问题2:两个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找同学回答) 思考1:如果两个三角形只有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在学生回答后,给出图形加以说明) 思考2:如果两个三角形只有对应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猜想结果) (二)探索发现 1.作出猜想 根据同学的回答,做出猜想——三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2.证明猜想 将班集体分为3个小组,第一组的同学画一个边长为2cm、9cm、12cm的三角形;第二组的同学画一个边长为6cm、8cm、10cm的三角形;第三组的同学画一个边长为7cm、11cm、17cm的三角形.每位同学将自己画好的三角形用剪刀剪下来.(每一组叫两个同学展示他们的图形,同学们可以发现他们是重合的,说明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此时,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正确. 3.得出结论 带领学生总结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SSS) (三)例题讲解 例1 如下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 AD CB AB CD ==求证ABC CDA ???. 证明:在ABC ?与CDA ?中, () () () CB AD AB CD AC CA = ? ? = ? ?= ? 已知 已知 公共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人教版(精美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松江区民乐学校征丽 一、内容和内容辨析: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初中平面几何学习中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今后研究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是今后研究几何图形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方法,因此,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非常重要。本单元共安排了六课时,其中三课时讲述四种判定方法,另三课时讲述如何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正确选择适当的判定方法说明全等,甚至以此达到证明边或角的相等。 本节课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十四章第四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的第一课时。在学习这节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三角形的三元素画三角形(即两角及其夹边、两边及其夹角、三边、两角及其对边)。借此,学生已知道如何确定三角形的 形状和大小,事实上,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则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所以,通过四种画已知三角形的全等三角形的过程,可以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是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四种判定方法;二是重点学习“边角边” 的判定方法,掌握这一判定方法说明全等的规范书写格式,并由简至难,了解这种判定方法的应用。 二、目标及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 、了解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四种方法。 、熟练掌握边角边判定方法,熟悉有关基本图形,初步掌握这一判定方法的应用。 、掌握边角边判定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规范书写格式,体会说理表达的严密性。目标解析:通过操作、看书和阅读,将全等概念与画三角形概念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得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了解四种判定方法自身的特征和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边角边”判定方法的学习,学生需要知道“边”、“角”、“边”是如何先后确定三 角形三个顶点的相对位置的,进而掌握这种判定方法的应用一一证明三角形全等。要求学生,其一,会规范书写这一判定方法说明全等,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密的表达能力;其二,在基本图形中找到需要的条件,初步掌握这一判定方法的应用,这也是我们学习判定方法的目的,为今后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问题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多欣赏和观察一些基本图形,结合给定条件,发掘基本图形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找到证明全等的三大条件,从而说明全等。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很多问题的解答是不唯一的,且有些题目是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数学期末《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复习题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如图,Rt△ACB中,∠ACB=90°,∠ABC的角平分线BE和∠BAC的外角平分线AD相交于点P,分别交AC 和BC的延长线于E,D.过P作PF⊥AD交AC的延长线于点H,交BC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AF交DH于点G.则下列结论:①∠APB=45°;②PF=PA;③BD﹣AH=AB;④DG=AP+GH.其中正确的是() 2.如图,将30°的直角三角尺ABC绕直角顶点A逆时针旋转到ADE的位置,使B点的对应点D落在BC边上,连接EB、EC,则下列结论:①∠DAC=∠DCA;②ED为AC的垂直平分线;③EB平分∠AED;④ED=2AB.其中正确的是() 3.如图,Rt△ACB中,∠ACB=90°,△ABC的角平分线AD、BE相交于点P,过P作PF⊥AD交BC的延长线于 点F,交AC于点H,则下列结论:①∠APB=135°;②PF=PA;③AH+BD=AB;④S四边形ABDE=S△ABP,其中正确的是() 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90°,∠DAB与∠ADC的平分线相交于BC边上的M点,则下列结论:①∠AMD=90°;②M为BC的中点;③AB+CD=AD;④;⑤M到AD的距离等于BC的一半;其中正确的有()

二.解答题(共8小题) 5.如图1,在Rt△ACB中,∠ACB=90°,∠ABC=30°AC=1点D为AC上一动点,连接BD,以BD为边作等边△BDE,EA的延长线交BC的延长线于F,设CD=n, (1)当n=1时,则AF=_________; (2)当0<n<1时,如图2,在BA上截取BH=AD,连接EH,求证:△AEH为等边三角形. 6.两个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DCE如图1摆放,其中D点在AB上,连接BE. (1)则=_________,∠CBE=_________度; (2)当把△DEF绕点C旋转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时(D点在BC上),连接AD并延长交BE于点F,连接FC,则 =_________,∠CFE=_________度; (3)把△DEC绕点C旋转到如图3所示的位置时,请求出∠CFE的度数 _________. 7.已知△ABC为边长为10的等边三角形,D是BC边上一动点: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设计

公开课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 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栾 海 燕 永丰一中 2015-4-14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本节课探索第一种判定方法—边边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几节中,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全等,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三角形全等条件中的“边边边”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图形全等的活动,通过拼图、折纸等方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 在这之前学生已了解了图形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基本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拼出三角形的能力,具备探索的热情和愿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引探式教学方法。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卓尔教育教师教学辅导教案编号: 授课教师日期时间 学生年级科目 课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及其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能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判定的应用 课前检查上次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全等形 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要点诠释: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两个全等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要点二、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要点三、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要点诠释: 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容易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如下图,△ABC与△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 2. 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初三复习-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一对一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初三学科数学 授课教师上课时间第()次课课时:3课时教学课题中考专题全等三角形、三角形相似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全等与相似判定与区别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证明的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难点:三角形全等、相似的运用 教学过程 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1、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分别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周 长、面积分别对应 注意: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证明线段、角等之间数量关系的最主要依据。 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一般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①边角边,简记为②角边角:简记为③角角边:简记 为④边边边:简记为 2、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除可用一般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所有方法以外,还可以用来判定 注意:1、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条件中,必须至少有一组对应相等,用SAS判定全等,切记角为两边的 2、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条件要特别注意对应两个字。 【精选例题】 考点一:三角形内角、外角的应用 例1 如图,△ABC中,∠C=70°,若沿图中虚线截去∠C,则∠1+∠2=() A.360°B.250°C.180°D.140° .

考点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例3 .如图,在△ABC中,∠C=90°,AC=BC=4,D是AB的中点,点E、F分别在AC、BC边上运动(点E不与点A、C重合),且保持AE=CF,连接DE、DF、EF.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下列结论: ①△DF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四边形CEDF不可能为正方形; ③四边形CEDF的面积随点E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④点C到线段EF的最大距离为2.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例4.如图,把正方形ABCD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正方形A′B′CD′(此时,点B′落在对角线AC上,点A′落在CD的延长线上),A′B′交AD于点E,连接AA′、CE. 求证:(1)△ADA′≌△CDE; (2)直线CE是线段AA′的垂直平分线. 变式练习: 1.Rt△ABC中,AB=AC,点D为BC中点.∠MDN=90°,∠MDN绕点D旋转,DM、DN分别与边AB、 AC交于E、F两点.下列结论:①(BE+CF)= 2 2 BC;②S△AEF≤ 1 4 S△ABC;③S四边形AEDF=AD?EF; ④AD≥EF;⑤AD与EF可能互相平分,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 2.如图,已知AC⊥BC,BD⊥AD,AC与BD交于O,AC=BD.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设计

第四章三角形 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几节中,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等,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全等条件中的“边边边”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认识,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边边边”的条件,并能应用这一条件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外显的具体教学目标,本课内容从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空间与图形”的总体目标:“学生将探索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全等“边边边”的条件,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过程,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情境引入、合作学习、课内链接、课堂小结、问题解决、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动手操作(前一个双休日布置。课堂上要用到的三角形、四边形等模型,在课堂上现场制作有一定的困难,且时间也较长,所以要求学生提前准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优秀教案1第1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 【教师活动】 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 【理论认知】 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 【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 【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 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 1.画线段取B′C′=BC; 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 【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 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 【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 证明:∵D是BC的中点, ∴BD=CD 在△ABD和△ACD中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 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平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教学突破点】: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 【教法、学法设计】:合作探究式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课前准备】:课件

(图1) 如图1,AB=DE,BC=EF,AC=DF,证明△ABC≌△DEF 如下图,AC=EF,BC=DE,AD=BF,证明△ABC≌△FDE(提示:AD+BD=BF+BD 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完成。 即: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的补充、概括,以本节知识目 标的要求进行把关,确保基础知识的当堂落实。 课后练习: 1、如图1,在△ABC中,AD=ED,AB=EB,BD是△ABD和△EBD的边,∠A=80°,则(1)依据

边边边 可判断图中的 △ABD ≌ △EBD ;(2)这时,∠BED= 80° 。 2、如图2,AB=DB ,BC=BE ,要使△AEB ≌△DCB ,则需增加的条件是( C )。 (A )AB=BC (B )AC=CD (C )AE=DC (D )AE=AC 3、如图3,直角三角形ABC 沿直角边BC 所在直线向右平移得到△DEF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D )。 (A )△AB C ≌△DEF (B )∠DEF =90° (C )A C=DF (D )EC=CF 4、如图4,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测得DE=DF ,EH=FH ,求证:△DEH ≌△DFH 。 (由DE=DF ,EH=FH ,DH=DH 得△DEH ≌△DFH ) 5、如图5 ,AB=DF ,AC=DE ,BE=CF ,BC 与EF 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ABC ≌△ DFE ,理由是:AB=D ,AC=DE ,BC=FE ) 6、如图6,在五边形ABCDE 中,AB=AE ,BC=ED ,AC=AD ,求证:∠B=∠E 。 (由AB=AE ,BC=ED ,AC=AD 得△ABC ≌△AED ,所以∠B=∠E ) ,BE=CF ,B 、E 、F 、C 在同一条直线 上,求证:AB ∥CD 。 证明:∵BE=CF ∴BF=CE 又∵AB=DC AF=DE ∴△ABF ≌△DCE ∴∠B=∠C ∴AB ∥CD 7、如图8,已知AD=BC ,AB=CD ,试说明:∠B=∠D 。 证明:连结AC ∵AD=BC AB=CD AC=AC ∴△ABC ≌△CDA ∴∠B=∠D 9、已知:如图,AD=BC ,AB=DC ,求证:∠A=∠C 图5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一对一辅导讲义

八数第二周辅导资料(TH)2016.09.10 辅导容:全等三角形(1) 知识梳理:一、全等图形(概念及其性质) 二、全等三角形(概念及其性质) 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2)、找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1)可以从结论出发,看要证明相等的两条线段(或角)分别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2)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已知条件可以确定哪两个三角形相等; (3)从条件和结论综合考虑,看它们能一同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4)若上述方法均不行,可考虑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中包含两个要素:边和角。 (1)缺个角的条件: 1、公共角 2、对顶角 3、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4、等腰三角形 5、同角或等角的补角(余角) 6、等角加(减)等角

7、平行线8、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2)缺条边的条件: 9、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8、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 7、等面积法 6、等腰三角形 5、角平分线性质 4、等量差 3、等量和 2、中点 1、公共边

10、等于同一线段的两线段相等 基础测试: 1.如图(1),△ABC中,AB=AC,AD平分∠BAC,则__________≌__________. 2.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根据是__________,底边和腰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的根据是__________. 3.已知△ABC≌△DEF,△DEF的周长为32 cm,DE=9 cm,EF=12 cm则AB=____________,BC=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 图(1)图(2)图(3) 如图(2),AC=BD,要使△ABC≌△DCB还需知道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 如图(3),若∠1=∠2,∠C=∠D,则△ADB≌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确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三边对应相等B.两边及其夹角相等 C.两角和任一边对应相等D.三个角对应相等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教案

13.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3 问题 (1)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条件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我们也可以分情况讨论,有哪几种情况 ①我们先来探究两个三角形三个角相等的情况: ②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分别为3cm 、 4cm 、6cm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小组内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2)上面的探究反映了什么规律 教师先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回答出满足三个条件的四种情况,教师再明确探究的任务,指导学生画图探究,获取“SSS ”的条件. 在画图中,教师可让学 生试着画图,在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正确 的画法.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根据条件正确的画出图形; (2)学生能否根据探究中发现的规律概括出结论“SSS ”; (3)在阐述结论时,学生的语言是否规范; (4)学生是否掌握“SSS ”的书写格式. 让学生明确满足条件 中的三个有哪几种情形,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以学生的画图活动为主线开展探究活动,注重“SSS ”条件的发生过程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从实践中获取“SSS ”的条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概括规律的能力. 活动4 问题 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你能说出生活中看到的例子吗 教师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回答问题. 教师指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对“SSS ”的理解; (2)学生能否发现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 (3)学生是否积极的思考问题.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体验当三角形的三边确定后,三角形就唯一确定,加深对“SSS ”的理解,使学生找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300 700 800 300 700 8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