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音乐名词解释.pdf

最新音乐名词解释.pdf

最新音乐名词解释.pdf
最新音乐名词解释.pdf

音乐名词解释

玛祖卡波兰民间舞曲,中速或快速,三拍子,节奏带有附点,强拍常处于第二或第三

拍上。肖邦创作的玛祖卡舞曲最有特色,分为两类,一是描写波兰乡村生活,二是对祖国

的怀念。

波兰舞曲产生于波兰宫廷的舞曲,具有庄重、华丽的贵族音乐特征,多为三拍子肖邦

创作的波兰舞曲是他表达伟大爱国热情的一种重要体裁,结构多为三部曲式。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三拍子的舞蹈,分为快步和慢步两种。十七、八世

纪流行于欧洲各国,速度一般为小快板,重音在每小节第一拍,伴奏时每小节用一个和弦,二、三拍的时值一般要短一些。

波莱罗(bolero,西)西班牙舞曲,三拍子,稳定的中速,用响板敲击具有特性的节奏。拉威尔的管弦乐《波莱罗舞曲》是最著名的作品,肖邦也写有这种风格的钢琴曲。

狂想曲一种技术艰深且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

叙事诗片断,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其特征是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凋,

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回旋曲是由相同的主部和几个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而构成的乐曲。它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单主题的和对比主题的。前者的各个插部是主部的展开,而后者的各个插部则是和主

部相对比的新主题,插部相互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有些回旋曲是把两种类型结合起

来,其中一些插部是单主题的,而另一些插部则是对比主题的。回旋曲起源于古代欧洲民

间的轮舞歌曲。

戏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包含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

杂技、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

舞剧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

合性表演艺术,以歌唱为主。

协奏曲音乐体裁的一种。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

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

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

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另有两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复协奏曲(或和双重协奏曲)、三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三重协奏曲,单乐章的小协奏曲,乐队与乐队竞奏的控化的大协奏曲等。

芭蕾舞一种起源于意大利的舞剧,用音乐﹑舞蹈和哑剧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女演员

舞蹈时常用脚趾尖点地。

芭蕾舞剧由芭蕾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

的意大利,后传入法国获得极大发展。

协奏曲音乐体裁的一种。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

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

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

序曲歌剧、清唱剧、舞剧、其他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17世纪早期歌剧的序曲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我国的第一

部歌剧是《白毛女》。

咏叹调独唱曲,是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段落,也可以是独立的作品。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较大的情感抒发。(歌剧中最能体现主人公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声乐独唱曲,通常篇幅较大,富于戏剧性。)

宣叙调也叫朗诵凋,旋律近于说白,节奏比较自由。

清唱剧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

弦乐队伴奏。

康塔塔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原意指声乐说唱的乐曲。后演变成包括独唱、重唱及

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各乐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群众歌曲:一般是指为群众演唱而创作的表现群众生活情绪,演唱技巧难度不大的各种

形式歌曲的总称.演唱形式:主要为齐唱,亦有小型合唱,轮唱,独唱,重唱,对唱,表

演唱等。

组歌:为反映某一重大历史性现实题材的声乐套曲形式,每首乐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它们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朗诵调西洋歌剧中具有叙述,吟诵性质的独唱曲,用以代替对白的歌唱,节奏自由,

曲调接近于朗诵。

交响曲器乐体裁的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

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

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

的表现。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交响诗的名称为.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

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交响音画交响音画与交响诗相似,也是单乐章标题性的交响音乐,与交响诗不同的是,

交响音画偏重于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们生活情景的描写。

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

联系的一批音乐家。

阿勒曼德17世纪盛行于法国和英国的舞曲体裁,四拍子,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常用

于组曲。同样的名称在19世纪指流行于瑞士乡村的三拍子轻快舞曲,它是华尔兹的前身。

船歌来源于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乐曲(钢琴曲为多,也有管弦乐曲),6/8或12/8拍,速度和缓,通常是在荡漾的节奏韵律之上有一条歌唱性的悠扬曲调。

摇篮曲安静温和的声乐或器乐小曲,节奏有如摇篮缓缓摆动。

布鲁斯(blues,英)一译蓝调。美国爵士乐的一种风格,源于黑人灵歌。通常为十

二小节,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其名称来源于别具特色的常降低半音的大调第三和第七级

音(称作"怨音"blue notes)。

华彩乐段:原指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末尾处,由演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发展为

在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中,乐队停止演奏,由独奏者充分表演演奏技巧的段落,今一般是由

作曲家写好供独奏者提前准备好,协奏曲中允许由不同的作曲家写不同的华彩乐段。

卡农一种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形式,当一个声部的旋律出现之后,另外的

声部紧跟模仿。

随想曲⑴16世纪末至17世纪较为自由的赋格性质器乐曲,多为古钢琴作品。⑵技巧

性练习曲,如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⑶19世纪用于形式较为自由的乐曲,常

借用著名曲调为主题,如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

室内乐指适合在室内而不是大厅由少数人演奏的器乐曲,早期曾包括声乐。主要体裁

是数种重奏,最常见的是古典时期的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等。现在虽常在音乐厅演奏

这类作品,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细腻亲切的特性。

协奏曲也称作独奏协奏曲,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的协奏。形成于18世纪,通常为快-慢-快三个乐章。在莫扎特奠定的古典协奏曲模式中,第一乐章有两个呈示部,

即乐队先呈示主题,然后由主奏乐器在乐队伴奏下带有变化地再次呈示主题;第一乐章(有时也在末乐章)将近结束处有"华彩乐段",即主奏乐器单独演奏的炫技性段落。19世纪逐渐不再遵循这种模式。

练习曲专为练习乐器演奏技巧而作的乐曲。19世纪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等人加强

了这种体裁的艺术性,使之成为音乐会上的正式曲目。这类作品称为"音乐会练习曲"。

幻想曲起源于十九世纪初,以史诗或民间叙事诗为题材的器乐曲,一般以民歌或世间

曲调作为主题,写作形式自由。多数狂想曲是由缓慢的歌曲旋律和快速的民间舞曲交替进

行,广泛运用变奏手法,如李斯特写的狂想曲最有代表性。

弗拉门科盛行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的歌舞体裁,用吉他伴奏,常常带有悲伤意味。在西班牙吉他作品中弗拉门科是一种典型风格。

托卡塔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键盘器乐曲。始于16世纪的意大利。

赋格是一种结构复杂,形式严谨的复调曲式。产生于十七世纪末,结构包括呈示部、

展开部、再现部,经过巴赫等作曲家的创作,使赋格曲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一般分为三种

形式,严格赋格曲、自由赋格曲、小赋格曲。

加伏特盛行于17世纪的法国舞曲,传入宫廷后,成为当时各种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

式,如歌剧、组曲中常有加伏特舞曲。快速,4/4拍。

格里高利圣咏一译"素歌"。罗马教会所保存并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宗教歌曲集,以教

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单声部旋律,节奏自由,以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为依据。分为两

大类:⑴用于教堂举行弥撒的成套圣咏,内容集中于耶稣最后的晚餐与受难;⑵用于修道

院每天不同时辰祈祷的"日课"圣咏。

即兴曲盛行于19世纪的钢琴小曲体裁,具有精美典雅以及自由灵动的特性。如舒伯

特的钢琴即兴曲。

引子乐曲的开头部分,常见于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较大型作品,通常为

慢速,与快板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前奏曲:最早不是独立的一种曲式结构,只是组曲的第一段音乐,肖邦首创了这一体

裁,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器乐体裁,塑造了突出的艺术形象,描绘了诗一般的情景。如,

肖邦创作的《雨滴前奏曲》。

进行曲伴随队伍行进的音乐。两拍子或四拍子(快速的也有6/8拍子),重拍突出,乐句对称。多是二部曲式,少数是三部曲式,附点音符较多(可是声乐曲,也可是器乐曲)。

小步舞曲17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中速三拍子舞曲,源自民间,后成为宫廷舞。18世纪

常被用于多乐章器乐曲,如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

奏鸣曲是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

结构。它们和组曲相比,都有构思缜密、结构严谨的特点。古典主义奏鸣曲的奠基人是海

顿和莫扎特。

奏鸣曲式是大型器乐作品中最主要的一种结构,在三部曲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曲式。由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无词歌是浪漫派音乐创作的音乐体裁,它是按照歌曲体裁和特点写作的一种抒情钢琴

小曲,其中经常包含一个歌唱性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无词歌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

首创。

回旋曲式音乐作品的曲式之一,由同一主部和不同的插部多次循环交替而构成的曲式。

……。

图式为,A+B+A+C+A+D

组曲:是一种大型的器乐曲形式,一般由相对独立且带有标题的数段音乐组成,每段

音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用钢琴和管弦乐演奏的形式比较多。如,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

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是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器乐曲。如

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无标题音乐:没有标题或没有文字提示作品内容的作品,如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

巴洛克音乐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和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风格

十二平均律在键盘乐器上将一个八度内的所有半音都调成一样距离(音分)的调律方法。(将纯八度之内的音平均成十二个半音的音律,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 古典主义音乐指十八世纪下半叶之十九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

也纳古典乐派”。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

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

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鸣奏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

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古典音乐广义是泛指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甚称典范(或经典)的音乐,狭义则指以维

也纳古典乐派为代表的音乐。

维也纳古典乐派简称为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奥地利维也纳形成的重要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

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

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

进取精神。

爵士乐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音乐风格。其中含有非洲鼓乐的节奏、欧洲的和声、美

国福音歌曲的唱法以及布鲁斯(即"蓝调")、"拉格泰姆"(雷格泰姆)等诸多因素。特点是曲调灵活,节奏多样,其中以切分节奏为主的复杂节奏配上即兴的旋律,最富特色。

摇滚乐摇滚乐是由一种称为“布鲁斯”的爵士乐演变而来的。摇滚乐又称摇摆舞音乐

或摇摆乐、滚石乐等,是当今西方世界极其盛行的流行音乐。

民歌民歌就是民间流传的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

种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它的音乐语言简明,

音乐形像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它有多种体裁和形式,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长歌和多声部歌曲等。

颂歌颂歌是音乐作品体裁,主要是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参崇敬的人物和事物。

艺术歌曲在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人们成为艺术歌曲

夜曲是一种形式自由、格调高雅充满浪漫色彩的器乐曲体裁。十八世纪由阿尔兰作曲

家非尔德首创,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肖邦发展了这一体裁,取得了较高成就。

小夜曲一种音乐体裁,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

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轻音乐是音乐范畴里的一个品种。形象地说,它是音乐中的轻武器,和文学里的小品文、笑话、抒情诗等大致相同。它具有轻便、通俗、小巧玲珑、易懂和易被人接受的特点。

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

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

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相主义绘画的一向而出现的音

乐流派。其特点是艺术技巧高深,刻画细致,善于表达内心的变幻,追求感官的美;在和

声,配器和织体手法上新颖,细腻,色彩丰富。

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由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

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我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

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

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

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

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

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通俗唱法(又名流行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得到广泛的流传。开始叫流行歌曲唱法,后来称通俗唱法。其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

原生态歌曲是一种结合民间艺术、民俗,未经过商业化、有自己独特文化、保存自己

独特风俗的歌曲,乡土味十足,未经过任何修饰。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重要部分。

风格指艺术作品所展示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

体裁文艺作品样式的类别,其划分有大小不同的范围。

题材:文艺作品中描写的对象,是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提炼和加工,以表现的生活材

料和客观事物。

旋律是建立在调式和节拍基础上的由高低、长短、强弱的乐音,按一定系列组织起来

的单声部线条。

调式按照一定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许多音(一般不超过7个),组成一个体系,并以一个音为主音,这个体系就叫做调式。

五声音阶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构成的调式,与大小音阶一样,五声音阶各调式中

都有一个起核心作用的主音。

平行调调号相同的大小调叫平行调。(调号相同主音不同)

同主音大小调以同一音级为主音的大小调,叫同主音大小调(或称同名调)。(主音相同调号不同)

节奏是指乐音中声音的强弱、长短、对比、反衬、连续等千变万化的组织形式

节拍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如 2/4 、 4/4 、 3/4 拍等。

曲式:指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

半音/全音在音乐中,相邻的两个音之间最小的距离叫半音,两个半音距离构成一个全音

音阶调式中的音,按照高低次序(上行或下行),由主音到主音排列起来就叫做音阶自然音程所有的纯音程、大音程、小音程、增四度、减五度音程叫自然音程

变化音程除增四度、减五度以外的一切增减、倍增倍减音程叫变化音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文学 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 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 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 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 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 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以记言为主。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来源: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语录体散文。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2.《墨子》:墨子及其弟子与后学在不同时期的著作,成书于战国中期。语录体散文,但少数篇章初论说文的规模。显示出由语录体象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3.墨家学派的主要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4.《孟子》:孟子晚年和弟子编纂的书,全书包括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反映了孟子的基本思想:1.仁政2.道德修养“尽心、养性、诚心、寡欲”“浩然之气”“舍生取义”3.文艺见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5.《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6.《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 7. 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8.《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强调统一的思想。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1.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招魂》。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2)

2012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 简答及论述 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土壤腐殖 太奇考研2016年早起计划咨询热线:4000-855-866 在线咨询YY: 86489962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 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简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4、简述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5、简述褐腐酸和黄腐酸在性质上的异同点? 6、土壤腐殖质是如何形成的? 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作用如何? 8、国际制和美国制土壤质地分类的要点如何? 9、比较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和性质的区别? 10、肥沃土壤要求的良好土壤孔性指标如何?

考研:中国现代文学 名词解释(整理版)

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 1915~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 大小报副刊均刊载这类小说,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国黑幕大观》及续集。此类小说反映了这一流派作者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的文学观。《中国黑幕大观》洋洋百万言,涉及社会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风流案件、私娼秘史之类,专以揭露阴私、泼污水、进行人身攻击为能。虽然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但在写法上**裸地描绘现实,社会效果适得其反,有些作品还成了军阀、政客相互中伤、攻讦的工具,在五四运动后即销声匿迹。钱玄同、沈 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 "。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其刊物众多,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主流是言情小说,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学革命对该派进行了批判,鸳鸯蝴蝶派重视文学的娱乐作用有其合理性,偏颇之处在于将游戏消遣作为文学的唯一目的。当然该派也有较高价值的作品,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

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不能简单地把这一流派看做新文学的对立面或新文学 )翻译的小说。他一生译著欧美小说一百一千二百多万字,其中三十多种为世界名著,其余小说也多有精彩之处。其翻译品都是与精通外语者合作,但译笔传神还是靠他,达到了各有特色的境界,既有《迦因小传》这样译笔哀婉的作品,也有《块肉余生记》等译笔的质朴古劲风格。除了对西方写实方法的肯定,林纾的文学观念仍是中国的,他将狄更斯比作司马、班固。《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哀婉与中国才子佳人小说一脉相通,欧洲小说描写细腻真实的风格在当时风靡,并旦深深影响了民初及以后的言情小说;译作还体现了反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进步思想。《黑奴吁天录》与在美华工受虐有联系,发出“黄种即将亡”的警告,深入人心。在中国文学史上,林译小说第一次介绍了众多外国作家及作品,太太开阔了作家们眼界和艺术视野, 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9 月第2卷起更 )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他们在李大钊、蔡元培、周作人、鲁迅、钱玄同等人的支持和策应下,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向中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新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它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良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荼展开。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1918年开辟“随感录“专栏,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形成了新文化、新文学的统一战线团体,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中大作用。1922年统一战线分解后,《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不屑与 文学的影响,《新青年》4卷3号(1918年3月)刊发了两封信,王敬轩的《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和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其实,王敬轩并无其人,信系钱玄同所写,他将守旧派敌视新文学的种种看法集中在一起,故意做成一个供新文学提倡者反击的靶子。刘半农的复信确也酣畅淋漓,对守旧派施以猛烈的挞伐。这两封信 。 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文章,他勇敢地擎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 (2004——2013年) 2004年 1·献诗、采诗、删诗:是古代关于《诗经》编订和成书过程的学说。所谓献诗是指周代公卿列士向周王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采诗是指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确切与否尚有争论。但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朝廷。所谓的删诗,是指汉人认为,诗经编订成书,经过孔子的删订。事实上,孔子只对《诗经》做过正乐工作,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2·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杨雄在《法言·吾子》中对不同类型的赋体做出的评价。这里的诗人之赋,指的是屈原的骚赋,杨雄认为,屈原的赋符合诗经精神所以称之为诗人之赋。辞人之赋指唐勒,景差,宋玉,枚乘之赋,其实就是指汉大赋。诗人之赋丽以则,是指屈原的骚赋不失讽喻精神,虽丽而有法度。辞人之赋丽以淫指大赋在辞章上太过分注意修饰,而失去了讽谏意义。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在《诗品》中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上独标一帜,成为当时成就最高的诗人。左思的《咏史》诗被钟嵘认为是“五言之警策”。他借咏史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昂,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这种诗歌精神即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其诗歌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气势壮大,慷慨悲凉。他们反对纤小绮靡的上官体,提倡刚健骨气,为初唐诗坛吹进一阵清新空气。四杰扩大了诗歌题材,推动了律诗歌发展,但诗作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5·古今作者,唯昌黎最高。行文叙事,面目首尾,不再蹈袭:这是明代吴讷在《文章变体序说》中对韩愈墓志铭文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对墓志铭文的发展与革新。韩愈在碑志写法上不拘格套,别出手眼,尤其重视细节描写,借一二琐事将传主性格、心态巧妙展现出来,成为生动的人物传记。一举打破传统碑志死气沉沉的局面。与先叙墓主姓名籍贯谱系的碑志惯例不同,韩愈着意于变化。破空而来,一人一样。碑志不惟叙墓主事迹,时亦借以发议论,愈讽刺表现强烈的爱憎之情。 6·婉约词:词的一个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本为合乐而歌,内容上多写儿女之情,离愁别绪。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故称婉约词。代表词人是柳永,李清照。 7·江湖诗派: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够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成为江湖诗派。此派诗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文学宗主,只有大致相同的创作趋向。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或叹穷嗟卑,艺术上相对粗糙。 8·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称戏文。是宋元时期采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南戏最早起始并流行于浙江温州。故亦称永嘉戏曲或者温州杂剧。代表作有《张协状元》《小孙屠》《琵琶记》等。南戏的繁荣发展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土壤学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如各种盐类CO32-、SO42- 、SiO42- 、Cl- 四面体: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不同的连接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硅酸盐矿物。 八面体:由六个氧原子环绕着一个中心铝离子排列而成,氧原子排列成两层,铝原子居于两层中心孔穴内。 同晶替换: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型:晶层与晶层间距离稳定,连接紧密,内部空隙小,电荷量少,单位个体小,分散度低。多出现于酸性土壤。如高岭石类。 2:1型: 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在两边硅氧片中以Al3+代Si4+,有时可在硅铝片中,一般以Mg2+代Al3+→带正电→吸附负离子。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土矿物。 土壤质地:据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划分的土壤类型。种类:砂土、壤土、粘土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分解和崩解的过程。永久电荷: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土壤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土壤膜状水**:土壤颗粒表面上吸附的水分形成水膜,这部分水称为土壤膜状水。 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土壤最大分子持水量。 凋萎系数: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土壤毛管水***: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包括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这部分水作物可以利用。 毛管悬着水**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它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层土壤中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也称为土壤全持水量。 重力水**:临时存在于土壤大孔隙(通气孔隙)中的水分,与土壤养分的淋失有关。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移到温度和气压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常用(Ψ)来表示。基质势 (Ψm);压力势(Ψg);溶质势(Ψs);重力势(Ψg)。 基质势(ψm)***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移到另一个没有土壤基质(纯水),而其它状态完全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或由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土水 势。 压力势(ψp)***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体系移到另一个压力不同,而温度、基质、溶质等状态完全相同的参比系统时所做的功。或在土壤饱和水的情况下,由于受压 力而产生土水势变化。 溶质势(ψS)***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中移到另一个没有溶质而其它状态均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或指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而引起的土水势 的变化。

英美文学基础考研真题(A卷答案)

二O 一四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考试科目及代码:英美文学基础(代码:857) 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答题内容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 考试时间3小时,总分值 150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Ⅰ Multiple Choice(24 points, 1 point for each)每题1分,共24分。 1. C 2.A 3.B 4.D 5.A 6.B 7. C 8.D 9. C 10.A 11.C 12. D 13.D 14.D 15.C 16.B 17. C 18. D 19. A 20. A 21. B 22. D 23.B 24. A II Complete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with a proper word or a phrase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Write your answers on your answer sheet. (1 point for each, 15 points in total) 1. poetry 2. English 3. Lyrical Ballads 4. dominant 5. heredity 6. stream-of-consciousness 7. Iceberg 8. Songs of Experience 9. greatest 10. Imperialism 11. marriage 12. Y ossarian 13. transcendentalism 14. The American Scholar

南开现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周作人、郭绍虞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以《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后又相继出版了《文学旬刊》和《诗》。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文字要关注社会和人生。在文学创作方面,冰心、庐隐、许地山、叶绍钧等人的“问题小说”代表“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沈雁冰、郑振铎专注于理论批评的建设。 2、创造社 1921年6月,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先后创办的刊物有《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评》等,以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立场区别于文学研究会。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己任,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的承担,美学上推重直觉、灵感和天才,表现出浓重的抒情色彩和浪漫谛克倾向。eg:郭沫若的诗、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五卅”后,思想方向发生改变,使用了“革命文学”、“新兴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等概念,郭沫若《革命与文学》,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后期李初梨、冯乃超、朱镜我、彭康等新成员加入,主要刊发政治理论和文艺批评文章,思想更加激进,理论倡导和文学活动带有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 3、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名称来源于1924年正式成立的新月社,由于诗歌创作在新月派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月派常被称为是新月诗派。新月派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新月派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孙大雨、林徽因、杨世恩等人。1927年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等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主要刊物发表在《新月》、《诗刊》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邵洵美、卞之琳等人。这一诗派提出以“和谐”和均齐为核心的新诗格律理论主张,强调以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感伤主义。“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格律的谨严”是其共同的诗学追求,认为诗人的写作应该戴着镣铐跳舞。在创作中主张主观情绪客观化,不在感情强烈时作诗。这些理论主张一定程度上克服纠正了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的不足,对新诗体式的规范化实验做出了积极贡献。4、语丝社 1924年10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俞平伯等人。创办《语丝》杂志。语丝社成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侧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为新文学灌注了现实关注意识;二是积极实践了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型范之一—语丝体。5、语丝体 “语丝派”作家共同形成的一种随笔文体,特点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尖锐泼辣,影响了后来的散文创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提供了一种最初的型范。 6、浅草—沉钟社 浅草社于1922年冬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冯至。主要刊物为《浅草季刊》、《文艺旬刊》。后因林如稷出国,浅草社停止活动。1925年,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在北京创办《沉钟》周刊,沉钟社成立。因沉钟社与浅草社有着前后相继的密切关系,将其统称为“浅草—沉钟社”。

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诗六义 诗经学名词,也叫“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一般来讲,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对《诗经》进行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所用的表现手法。风分15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即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 春秋三传 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有人认为这三部书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楚辞 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以六、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故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或“骚体”。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编为一集,名为《楚辞》。 乐府、汉乐府、汉乐府民歌 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注意: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汉赋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 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组五言诗。南朝梁代萧统把它们辑集在一起,冠以“古诗十九首”的总名,编入他编的《文选》之中。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了成熟阶段。 建安风骨 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以“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和刘桢)为中心的邺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风格悲凉慷慨、刚健遒劲。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竹林七贤 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七人大都狂放不羁,藐视礼法,常集于竹林中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多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统治,表达愤世嫉俗之情。阮籍、嵇康最为著名,诗风各具特色,有“阮旨遥深”、“嵇志清峻”之说。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2012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 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简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考研英美文学必做9道题

1.What is in the book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that makes Hemingway say that all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comes from this book? (这个题找了2个小时,实在是找不到了。看看下面的会不会有所帮助) (海明威写的Green Hills of Africa中的原文)All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comes from one book by Mark Twain called Huckleberry Finn. If you read it you must stop where the Nigger Jim is stolen from the boys. That is the real end. The rest is just cheating. But it's the best book we've had. All American writing comes from that. There was nothing before. There has been nothing as good since. The best work that Mark Twain ever produced is, as we noted earlier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It tells a story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the Civil War, around 1850, when the great Mississippi Valley was still being settled. Here lies an America, with its great national faults, full of violence and even cruelty(n. 残酷;残忍;残酷的行为), yet still retaining the virtues of …some simplicity, some innocence(n. 清白,无罪;天真无邪), and some peace.? The story takes plac e along the Mississippi River, on both sides of which there was unpopulated(adj. 无人居住的) wilderness(n. 荒地) and a dense forest(密林). It relates the story of the escape of Jim from slavery and, more important, how Huck Finn, floating along with him and helping him as best he could, changes his mind, his prejudice about black people, and comes to accept Jim as a man and as a close friend as well. At the heart of Twain?s achievement(n. 成就;完成;达到) is his creation of Huck Finn, who embodies(v t. 体现) that mythic(adj. 神话的;虚构的) America, midway(n. 中途;娱乐场adj. 中途的adv. 中途) between the wilderness and the modern super state. 2.Is Mr. Bennett in “Pride and P rejudice” a positive figure? Why or why not? (这是原题答案,第一句为第一问,剩下的是第二问) Mr. Bennet?s chief characteristics are an iron ic detachment(n. 分离,拆开;超然;分遣;分遣队) and a sharp, cutting wit. The distance that he creates between himself and the absurdity(n.荒谬的言行;谬论;) around him often endears(v t. 使…受钟爱;使…亲密) him to the reader and parallels the amused detachment with which Austen treats ridiculous(adj. 可笑的;荒谬的) characters such as Mr. Collins and Lady Catherine. To associate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with that of Mr. Bennet, however, is to ignore his ultimate failure as a father and husband. He is endlessly witty(adj. 诙谐的;富于机智的), but his distance from the events around him makes him an ineffective parent. Detached humor may prove useful for handling the Mr. Collinses of the world, but it is helpless against the depredations(n. 掠夺;破坏,破坏痕迹) of the villainous (but likable) Wickham. When the crisis of Lydia?s elopement(n. 私奔;潜逃) strikes, Mr. Bennet proves unable to handle the situation. Darcy, decent(adj. 正派的;得体的;) and energetic(adj. 精力充沛的;积极的;有力的), and the Gardiners, whose intelligence, perceptiveness, and resourcefulness(n. 足智多谋) make them the strongest adult force in the novel, must step in. He is a likable(adj. 可爱的), entertaining character, but he never manages to earn the respect of the reader. 3.Discuss the theme of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at least 200 words) (两个主题,有上千字,我不知道怎么概括,我把对每个主题描述的第一段话写在下面了)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题

第三部分名词解释题 30.西昆体31.诗文革新运动32.江西诗派33.诚斋体34.苏辛词派35.稼轩体36.辛派词人37.永嘉四灵38.江湖派39.诸宫调40.元杂剧41.散曲42.元曲四大家43.元诗四家44.铁崖体45.话本46.南戏47.平话48.荆、刘、拜、杀 30. 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诗集称《西昆酬唱集》。《穆天子传》云:“天子升于昆仑之丘,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谓册府。”据此,后人称帝王藏书的秘阁为玉山、册府,西昆指玉山。《西昆酬唱集》共收诗人十七位,多西昆健将,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 31. 北宋中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他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了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一代诗风。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32. 江西诗派因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此图是吕本中早年一时兴到之作。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等,共二十五人。列入图中的人物,主要是黄庭坚的追随者和与吕本中有较密切关系的人,主观色彩较浓。《宗派图》显示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江西诗派的发展可分为发展期、全盛期与衰落期。 33. 杨万里,号诚斋,他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诚斋体”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诚斋体”中以绝句最为出色。 34. 北宋的苏轼,首开宋词中的豪放词派。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加之与当时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推移磨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干、张孝祥诸家的词风相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35. 辛弃疾号稼轩。他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他的词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驰骋百家,转益多师,而且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他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情和体现了自己的人格。他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使词在与乐分离之后,仍能够作为一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的新体格律诗独立存在。他的词不仅“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而且“色罗万象”。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36. 指的是南渡前后词风与辛弃疾相似或相近的作家。既包括早于辛弃疾的南渡初期作家张元干、张孝祥等,也包括和辛弃疾同时或后于辛弃疾、在作词方面追步辛弃疾的作家陈亮、刘过等人。他们都以浓郁的爱国激情和慷慨悲壮的词风,共同促成了苏、辛词派的形成,成为词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37. “永嘉四灵”是指南宋后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由于他们四人的字号中均有一“灵”字,故谓之“四灵”。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似,且都由叶适鼓吹而闻名于世,故谓之“永嘉四灵”。“四灵”以宗唐为号召,实则学习晚唐贾岛、姚合的晚唐体,诗风清苦冷僻。刻画太甚而流于纤巧,但以白描作诗,清新流丽,矫宋人长篇论理之陋习,在文学史上可谓功过参半。 38. 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江湖本是隐士布衣的栖游之地,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官宦,登显禄者极少。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迸退失据,他们只得流

土壤学考试试题1

一、是非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0分,每题2分) 1.同一种土壤对于不同的林木其肥力是一样的…………………………() 2.辉长岩和流纹岩同属基性岩类,花岗岩和玄武岩同属酸性岩类………() 3.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它比矿物本身的颜色更具有鉴定意义……() 4.饱和条件下的土壤导水率Ks对特定土壤为一常数……………………() 5.一般地,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总孔隙度要小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 6.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 7.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电荷价和离子的半径,据此,Ca2+的 交换能力应大于Mg2+……………………………………………………() 8. 用水制备悬液比用中性盐溶液制备悬液测得的土壤pH值要低………() 9.“最小养分”就是指土壤中含量最低的养分……………………………() 10.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础………………() 二、填充题(20分,每题2分) 1.一个成熟的典型土壤剖面一般包括、、、四个层次。 2.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 3.高岭石是型粘土矿物,蒙脱石是型矿物,其中 所带负电荷较少。 4.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元是和。 5.卡庆斯基划分物理性沙粒和物理性粘粒的界限是mm。 6.氮素肥料,根据其中氮的存在形态可分为、和三大类。 7.氢氧化铝是两性胶体,当pH 值高于时,带电荷,反之则带电荷。 8.硫酸铵一般为生理肥料,而硝酸钠为生理肥料。 9.影响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素是、、、 、。 10.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为7级,其中土纲、亚纲、、 属于高级分类单元,、和亚种属于基层分类单元。 三、名词解释(15分,每题3分) 1.土壤肥力: 2.土壤腐殖质的矿质化过程: 3.交换性酸: 4.土壤密度: 5.土壤诊断层: 6、土壤有机质:

;文学专业考研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必背大集合

文学类、专业考研的同学都知道,专业课的复习大部分就是靠记忆,记住各种文学现象、流派、创作方法等等,才可以区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才可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创作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记忆在文学专业考研中占取十分重要的位置,当然记忆也不是完全地死记硬背,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万学·海文专业课研究组分析归纳出文学专业中几乎每年必考的名词解释,供大家参考记忆。 文学论调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文学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调"写真实"的一面。(传入时有些变

《中国古代文学(B)(2)》名词解释题

三、名词解释题 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明,冯梦龙编辑、加工别人的作品而成。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潆初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2、脂评本:版本名称,为《红楼梦》八十回抄本,这种抄本附有批注,批注者署名为“脂砚斋”等,这种八十回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1. 易安体 答案:易安体: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所谓“易安体”,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第二,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第三, 倜傥的丈夫气。李清照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女子缺乏的俊爽和开朗。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3. 稼轩体 答案:(1)辛弃疾的词风。(2)稼轩体的基调,以抒发英雄失志的悲愤为主,形成了豪放悲壮的主导风格。 (3)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 4. 苏州派 答案: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它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作戏剧,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身份上,都是出身社会中下层,大多与科名和仕宦无缘;大多是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在作品的题材内容上,他们一反传奇创作领域“十部传奇九相思”的窠臼俗套,而是关注现实,写了许多政治剧和时事剧,因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作品形式上,由于他们既精通音律,又熟悉演艺优人,所以一反案头剧脱离场上演出的弊端,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排场、工巧和谐的宫调曲牌而形成适合场上搬演的作品,所以一直流行于当时和后来的戏剧舞台上。 36.“活法”说:(1)“活法”说由吕本中提倡。“活法”就是以苏济黄,将黄庭坚山谷体代表的江西诗派“有意于文者之法”和苏轼东坡体“无意于文者之法”结合统一起来。此说较全面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精神。(2)吕本中讲究“活法”与“悟入”,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说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新途径。 37.南戏: (1)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2)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清官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3)元灭南宋后,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38.常州词派: (1)清中期以张惠言为代表的词派;(2)强调比兴寄托;(3)提倡“深美闳约”的词风。 39.科幻小说: (1)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2)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离合悲欢,谈故涉险,均错综其中。(3)间杂讥弹,亦复谭言微中。 36.一祖三宗(1)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是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来的。(2)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3)江西诗派作诗奉守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的师训,由黄庭坚上窥杜甫,有规则可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