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力文献综述

传播力文献综述

传播力文献综述
传播力文献综述

“传播力”文献综述

目录

一、数据归纳.................................................... - 1 -

(一)按照期刊分布归纳整理.................................. - 1 - (二)按照时间分布归纳整理.................................. - 2 - (三)相关著述.............................................. - 2 - (四)硕士论文.............................................. - 3 - (五)博士论文.............................................. - 3 - 二、“传播力”的概述............................................. - 3 -

(一)“传播力”的缘起....................................... - 3 - (二)“传播力”的定义....................................... - 4 - 三、传播力的不同理论延伸........................................ - 6 -

(一)国际传播力............................................ - 6 - (二)对外传播力............................................ - 9 - (三)文化传播力........................................... - 11 - 四、有关“传播力”的业务研究综述............................... - 12 -

(一)报纸及报业集团的传播力............................... - 12 - (二)网络传播力........................................... - 13 - (三)电视传播力........................................... - 14 - (四)广播传播力........................................... - 15 - (五)微博传播力........................................... - 15 - (六)政治传播力........................................... - 16 - (七)自媒体传播力......................................... - 16 - (八)组织传播力........................................... - 16 - (九)角色传播力........................................... - 17 - (十)政府传播力........................................... - 18 -

五、传播力与传播影响力......................................... - 18 -

六、总结....................................................... - 19 -

一、数据归纳

(一)按照期刊分布归纳整理

在知网数据库搜索发现,以“传播力”为主题词,学科类别“新闻与传媒”,按相关度排列,共715条,为方便文献的整理,同时也为了使文献的研究比较有权威性,我们选取的是新闻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总数为110篇。

其中,其他刊物包括:传媒、今传媒、对外传播、中国广播、新闻传播、青年记者、青

年作家、现代视听、中国出版、声屏世界、中国地市报人等新闻传播学相关的学术期刊。如图所示,在《中国记者》、《新闻知识》、《新闻战线》上发表的论文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些均为是新闻学的权威期刊。

(二)按照时间分布归纳整理:

如图所示,有关“传播力”的文献数量逐年递增,特别是到2010年和2011年,数量上有了显著的突破,可见媒体的“传播力”得到了学界的关注,有关的文献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

(三)相关著述

1、郭明全:《传播力》,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内容概述:当今中国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无疑是整个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由此,媒体的聚光灯就会更多地照向企业,就会把视角伸向企业的各个角落,同时,由于媒体自身的商业属性,媒体与企业的依存度加大。这对企业而言,是喜是悲?是利是弊?企业该如何……

2、黄家雄:《新闻评论传播力研究》,武汉市: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

内容概述:本书包括“关注力:受众满足的欲望实现”、“信息力:受众认知心理的颤动”、“论辨力:思想交锋中的机智表达”、“逻辑力:信息组合的心灵直达”、“品味力:信息传播的心理直击”、“增值力:内容为王的反叛”、“启蒙力:新思想文化建构的担当”、“示范力:打造传播力的案例分析”等内容。

3、张祖健:《品牌传播力品牌信息化的报纸传播》,上海市: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内容概述:本书研究品牌信息在中国(大陆)报业的基本传播格式。包括品牌信息中的品牌新闻,各类报种报道品牌新闻的传播态度,中国品牌的信息化程度,以及报业在中国品牌信息化中的地位与贡献。

(四)硕士论文

1、王莹:《城市形象传播力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1月。

文章对城市形象传播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构建城市形象传播力的意义。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城市形象传播力的策划,分析了武汉城市的形象现状、传播资源,以及武汉城市形象传播力的构建。

2、林堃:《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

文章阐述了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存在现状,分析了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文章指出意见领袖是影响受众生活方式的重要变量。

3、汪晓东:《主导权·话语权·传播力——人民日报第四次扩版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4月。

文章从主导权、话语权、传播力这三个角度分析了《人民日报》扩版的深层原因,研究了扩版的成效及不足。《人民日报》的扩版对以党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课题:对外要求提高国际传播力,赢得国际话语权;对内要求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舆论主导权。

(五)博士论文

1、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7月。

文章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媒体的国际竞争力,即媒体国际传播力和媒体国际影响力。作者分析了两大路径从根本上提上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一是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强化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二是实施国际传播新战略,打造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

二、“传播力”的概述

(一)“传播力”的缘起

1、“传播力”这一概念是复旦大学朱春阳教授提出的。在他的定义中,传播力被定义为传媒实现社会价值共享的能力。而作为实现社会价值共享的能力,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某个社会事件或者广告宣传通过媒体的共享被更多人所知晓并接受的能力,我们将这种通过媒体传播而获得受众认知的能力定义为广义的传播力。而其中受众人数的多寡、知晓的程度、接受的层次则可以成为衡量一家媒体传播力的指标,即通过以上属性来标的传播力的强弱。

孟国凤、乌桂生:《论地方广播媒体传播力的实现与拓展》,《中国广播》2009年第7期。

2、江苏的郭明全先生写了一本《传播力》的书,反响热烈,于2006年经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内容主要是指企业如何利用媒体的新闻与广告巧妙传播企业和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形象,进而达到开拓、扩大、最终占有市场的目的。

周志懿:《媒体竞争:传播力制胜》,《中国报业》2006年第9期。

文献目录:

[1]孟国凤、乌桂生:《论地方广播媒体传播力的实现与拓展》,《中国广播》2009年第7期。

[2]周志懿:《媒体竞争:传播力制胜》,《中国报业》2006年第9期。

(二)“传播力”的定义:

在“传播力”的定义中,朱春阳和刘建明教授的定义是比较具有代表性,郭明教授对于“传播力”的定义,关注的是企业在媒体传播中的借势行为。同时,传播力还被引入广告学界,并被赋予新的定义。

1、“传播”对应的英文单词是communication,有时也被译为“沟通”,因此,传播学中关于“传播”的意义常常被强调为“共享”。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个体与群体价值共享的过程,传媒作为专业化的社会信息传播工具,其价值自不用说,也在于能够为社会之价值共享贡献多少力量。在我的理解当中,传媒这种实现社会价值共享的能力,可谓之传播力。

朱春阳:《传播力:传媒价值竞争回归的原点》,《传媒》。(时间?)

2、在国外学者的著述中,对于传播力的解读视角很多,如曼纽尔·卡斯特以新媒体为研究对象关注“传播的效力”;又如戴尔·海默斯从语言学和人际互动的角度将传播力表述为“传播能力”。从媒介研究出发,刘建明认为“影响效果是媒介传播力的主要表征”,他将媒体的传播力界定为“媒介的事例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包括媒介的规模、素质,传播的信息量、速度、覆盖率及影响效果”。

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3、传播力是“格洛托夫斯基术语”。对于声音的传播力必须加以特别注意,使观众不仅完全听到演员的声音,而且还要被它那立体声一样的声音所打动。演员的声音必须把观众包围起来,声音像是来自各个方向,剧场四壁必须同演员的声音进行对话。演员必须开拓他的嗓音运用法,以便发出观众既不能重复也不能模仿的声音和语调。好的声音传播力所必需的两个条件是:(1)传送声音的气柱必须用力使之流畅地发出,而且不要使它遇到障碍;(2)声音必须由生理上的共鸣器加以扩大,所有的生理共鸣器都是与正确的呼吸法密切相连的。如果演员只用胸部或腹部呼吸,他不能储存足够的空气,于是他必然要使他自己节省空气,逼进喉咙,因而使声音反常,终于引起声音失调。虽然通过总体呼吸法,他可以积聚足够量的空气,但至关重要的是:气柱不可遇到任何障碍。

来源:《表演辞典》资料时间:2005年06月第1版。

4、传播力是指“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将信息扩散所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构成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准确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影响

效果。”

郭明全:《传播力——企业传媒攻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什么是传播力?郭明全先生在《传播力》一书中所论述的“传播力”,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在媒体传播中的借势行为。在学界,中国传媒大学的袁方教授曾提出“品质也是传播力”的说法。在广告界,“传播力”更多的是指向与企业品牌推广的整合、营销和传播能力。人们对“传播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传播力”似乎还是一个尚未被赋予完整意义的新词。

笔者认为,传播力是媒体执行力、创新力、公信力、影响力所集合、迸发出来的一种传播能量。“四力”整合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媒体传播力的大小与传播能量的高低。

蓝步华:《探寻提升专业频道媒体传播力之道》,《东南传播》2007年第3期。

6、传播力就是媒体传播( 获取、采集、加工、整理、制作、发布) 信息与发表思想观点及产生效果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指媒体通过合理的传播渠道及巧妙的传播方式的组合, 将信息发布扩散, 产生预期传播效果的能力。它由传播的信息量( 强度) , 传播速度、深度、广度与精度, 有效阅读率( 目标受众率) 、有效覆盖率( 有效发行) 及影响效果等多项衡量指标体现出来。

刘先根、屈金轶:《论省会城市党报传播力的提升》,《新闻战线》2007年第9期。

7、周志懿认为,所谓媒体传播力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将信息扩散,导致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信息速度和精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传播效果。在特别注重“影响力”的媒体环境,媒体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传播力的竞争。如果说公信力是媒体的品质。影响力是媒体的效能,传播力则是一种能力。

周志懿:《媒体竞争:传播力制胜》,《中国报业》2006年第9期。

8、传播力其实是一种争夺注意力的传播技巧,是通过整合传媒资源而实现内容创新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力,也是一种“软实力”。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通过对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传播资源的整合优化等手段,努力将信息扩散并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其中涉及到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影响效果等。从大众传播的最终结果来看,“传播力”就是“影响力”,或者说传播力决定了影响力。媒体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来聚集受众对传媒的注意力,从而实现自己的影响力。

汪平:《略论网络新闻的传播力》,《东南传播》2010年第9期。

文献目录:

[1] 朱春阳:《传播力:传媒价值竞争回归的原点》,《传媒》。

[2]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3] 郭明全:《传播力——企业传媒攻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蓝步华:《探寻提升专业频道媒体传播力之道》,《东南传播》2007年第3期。

[5]刘先根、屈金轶:《论省会城市党报传播力的提升》,《新闻战线》2007年第9期。

[6]周志懿:《媒体竞争:传播力制胜》,《中国报业》2006年第9期。

[7] 汪平:《略论网络新闻的传播力》,《东南传播》2010年第9期。

三、传播力的不同理论延伸

近几年来,在新闻传播学界,由“传播力”引申出了各种相关理论,如国际传播力、传播影响力、对外传播力等。另外,不同媒介对于传播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媒介融合态势下,媒体从业人员试图通过提升媒介传播力吸引受众的目光,提升竞争力。

(一)国际传播力

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作为新闻工作者,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为此做出切实努力。

《中国记者》2009年第8期发表评论《多方面认识、研究增强国际传播力》评论指出:“打造一流媒体,切实提高传播能力”,自2008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此作出明确指示。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国际国内传播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积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内国际传播能力。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受众心理及特点和接受习惯,善于利用现代传播技巧,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国际传播力概念的提出及学界的定义:

1、“传播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拓展,迅速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与媒体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而针对架构于“传播力”这一概念之上的“国际传播力”,目前国内尚未有明确定义。有学者提出,国际传播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力量,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能力。

刘耐霞、乔哲:《从半岛电视台看发展中国家如何提高国际传播力》,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2、国际传播能力主要包括五部分,即采编播能力、传输与覆盖能力、推广与营销能力、受众服务能力以及研发与创新能力。这五种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

李宇:《增强国际传播力背景下驻外记者的素养与选拔》,《中国记者》2011年11期,作者为央视海外传播中心制片人。

3、国际传播力即国际传播能力,是一国新闻传播机构能够在境外进行有效信息传播,以产生良性传播效果并扩大自身国际影响的能力。

蒋晓丽、彭楚涵:《从全球性事件报道看我国电视财经新闻的国际传播力——以央视<直击华尔街风暴>与“世博会报道”为例》,广州大学学报2011年6期。

4、国际新闻被认为是“错位的新闻”,常常体现出更强的主观性和国家性特征,国际传播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话语能力。

麦尚文:《地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转型与路径选择——以南方报业海地地震报道实践为例》,《新闻记者》2010年5期。

文献目录:

[1]刘耐霞、乔哲:《从半岛电视台看发展中国家如何提高国际传播力》,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2]李宇:《增强国际传播力背景下驻外记者的素养与选拔》,《中国记者》2011年11期,作者为央视海外传播中心制片人。

[3]蒋晓丽、彭楚涵:《从全球性事件报道看我国电视财经新闻的国际传播力——以央视<直击华尔街风暴>与“世博会报道”为例》,广州大学学报2011年6期。

[4]麦尚文:《地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转型与路径选择——以南方报业海地地震报道实践为例》,《新闻记者》2010年5期。

国际传播力的建设:

如何进行国际传播力建设,专家学者业界针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也做过诸多探讨研究。涉及传播强度、深度、精度、速度、宽度、广度等方面的改进,也包括国际传播队伍建设、议题设置、对接话语体系等多方面探索。学界达成的共识是,传播力产生注意力,造就影响力。着力打造传播力才能有好的注意力和影响力。

2009 年,中央出台了《2009-2020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是中国媒体今后发展的方向。

有关传播力建设的相关文献中以程曼丽的论文《如何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亦此亦彼辩证眼光的培养》为代表。

1、国际传播力的主要载体是大众传媒。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力包括“硬传播力”和“软传播力”两部分。

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的体现:第一是广播电视新闻的自采率,首发率与落地率偏低;第二是中文传播:使用者众多但传播地域不广;第三是国际舆论的现实境遇:中国的国家形象被歪曲。

提升中国广播电视传播力的视听新媒体战略:第一是适应西方广播电视新媒体受众的需求;第二是以中国网络电视台、国际在线为龙头,打造中国广电的国际“硬传播力”;第三是利用话语IPTV,拓展我国广电的国际传播空间;第四是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为核心,开拓海外视听新媒体市场;第五是以英语传播为主,减少视听新媒体国际传播的“文化折扣”;第六是新媒体内容生产:中国故事,国际化表达。

郭小平、石寒:《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战略》,现代视听2010年第10期。

2、在信息全球化与国际权力格局变迁的今天,中国媒体拥有与世界传媒巨头竞争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关键在于,中国媒体首先要建立自信。

所谓“天时”,是指当下西方强国实力相对衰落,新媒体冲击等因素使得新闻其新闻创造力有所削弱,加之中国崛起所带来的“落差效应”,使中国媒体与欧美传统媒体巨头的报道能力差距大大缩小。

所谓“地利”,是指中国迅速崛起的“明星效应”,使原来的地方新闻越来越具有重大的

国际新闻价值,中国媒体具有本地报道的天然优势,进而拥有引导国际媒体报道的潜力。

所谓“人和”,是指近些年来中国媒体人整体呈现出的积极进取与从业激情。

有关国际传播力建设的三点思考:

第一,在中国新闻尤其是国内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上,中国媒体的报道能力理应比外媒强。第二,在纯国际新闻的报道上,中国媒体也越来越展现出国际一流的实力基础。第三,不能否认,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的竞争隐含着意识形态斗争。

王文:《自信:当前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关键》,《中国记者》2011年6期。

3、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为此做出切实努力。

“打造一流媒体,切实提高传播能力”,去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此作出明确指示。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国际国内传播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积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内国际传播能力。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受众心理及特点和接受习惯,善于利用现代传播技巧,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如何提高传播能力?专家学者业界针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也做过诸多探讨研究。涉及传播强度、深度、精度、速度、宽度、广度等方面的改进,也包括国际传播队伍建设、议题设置、对接话语体系等多方面探索。一个共识是,传播力产生注意力,造就影响力。着力打造传播力才能有好的注意力和影响力。

本刊评论员:《多方面认识、研究增强国际传播力》,《中国记者》2009年8期。

4、首先,要了解国际传播的规律:舆论的形成有其规律性,国际舆论的形成同样如此。这个规律就是利益———国家利益、大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它决定着国际关系的状态,也决定着国际舆论的走向。其次,要了解大国关系的常态化特征:大国关系本身就是复杂的,中美关系则因利益的多重交织而更具复杂性。第三,要以我为主地设置议程,引导舆论:长期以来,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特别是在国际议题设置方面,西方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一些媒体则不由自主地被西方国家的议程设置所引导,处于被动境地。前述事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以我为主地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形成信息传播上的优势,是中国媒体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

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有规律可循,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资借鉴,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国际舆论引导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全面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

程曼丽:《如何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亦此亦彼辩证眼光的培养》,《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5期。

5、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的国际传播力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中,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如果以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国力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做参照系,中国广播电视的国

际传播力还远远不够强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传播力进一步提升还有巨大的空间。

传播理念:实现从对外宣传到对外传播的转变

传播语言:实现从英语为主到多语种并举的转变

传媒手段:实现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转变

传媒布局:实现从立足国内到内外并举的转变

传播效果:实现从追求短期效果到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相结合的转变

刘玉静、甘险峰:《如何提升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传播力》,《现代视听》2010年第8期。

6、军队媒体传播力实际上是指军队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生产传播信息产品,并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而军队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则指军队媒体进行跨文化信息交流与传播,并产生尽量正面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它是一国国家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影响效果等。

顾海杰:《提升我国军队媒体的国际传播力》,《今传媒》2010年第11期。

7、根据受众反馈意见,不断改革创新,增强国际传播能力:一是不断加强外文频道建设和外文新闻信息发稿量,提高受众覆盖面;二是不断创新报道手段和方法,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三是不断扩大信息采集网络,增强全球不同地区的本土化服务能力。

李代详:《健全反馈机制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新华网反馈机制及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对外传播》2009年第12期。

文献目录:

[1]郭小平、石寒:《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战略》,现代视听2010年第10期。

[2]王文:《自信:当前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关键》,《中国记者》2011年6期。

[3]本刊评论员:《多方面认识、研究增强国际传播力》,《中国记者》2009年8期。

[4]程曼丽:《如何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亦此亦彼辩证眼光的培养》,《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5期。

[5]刘玉静、甘险峰:《如何提升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传播力》,《现代视听》2010年第8期。

[6]顾海杰:《提升我国军队媒体的国际传播力》,《今传媒》2010年第11期。

[7]李代详:《健全反馈机制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新华网反馈机制及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对外传播》2009年第12期。

(二)对外传播力

有关对外传播力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多为区域媒体的对外报道的业务实践研究,几乎没有相关的理论研究。

1、新华社对外部编辑吴齐认为“增强对外报道传播力,掌握国家形象塑造权”是我们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吴齐以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我国新闻报道增强对外传播力的几大途径:

一是先声夺人:在各类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中,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先声夺人”

效果远远好于“事后澄清”。我们必须学会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态势中,提高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抢先占据新闻制高点,赢得舆论引导主动权。

二是有的放矢:对外报道的读者对象,既不是国内的中国人,也不是海外的华人,而是以讲英语的外国读者为主。他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等,都与我们很不一样。为此,我们需要掌握对外报道规律,善于运用跨文化传播技巧,实现中外不同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

三是寓理于事:要做好中国新闻的对外报道,我们还要做到寓理于事,亲和平实。要善于通过故事叙述,增强报道的生动性;善于通过细节描述,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善于通过背景交代,增加报道的解释性,使对外报道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吴齐:《读者在心中——增强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对外传播》2009年8月。

区域媒体提升对外传播力的业务实践研究:

区域媒体直接服务于本地,在本地的影响力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区域媒体也开始寻求在对外传播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有助于激发区域媒体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区域媒体的形象,巩固自身的地位。在国际传播迅速发展、各地强调地方形象和软实力的形势下,区域媒体特别是地市党报作为当地最权威的报纸,是当地政策、措施等的首发阵地,为决策者、投资者参阅的重要媒介之一,如何提升区域媒体的对外传播力,也是学界研究的问题之一。

1、《奉化日报》社社长沈国民认为,区域媒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强对外传播力。

一、寻找连接纽带,实现曲径通幽,让区域媒体在跨区域媒体舞台上掌握话语权;

二、整合有效资源,放大本地元素,让区域媒体在众媒体的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抓住难逢机遇,展现独特优势,让区域媒体在重大主题宣传中闪耀夺目异彩。

沈国民:《区域媒体增强对外传播力途径初探》,《新闻实践》2011年第12期。

2、《空军报社》记者张东贺提出:在受众消费视角下,军事新闻对外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军队形象和符号营销的过程。作为军队的精神品牌,军人形象军人符号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张东贺:《塑造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力的“符号”》,《新闻前哨》2011年第7期。

3、党报作为政府机关报,“宣传上级政策,服务基层百姓”是其重要功能。提升地市党报对外传播力的策略有:1.头版的全局性与可读性:对内传播如此,对外传播也是如此;2.报道的接近性、灵活性与生动性;3.报道内容的现代性。作为发展核心的创新、创业、科技,相关的报道具有吸引、鼓舞他人的力量;4.报纸的深度。主要是深度报道、评论和理论文章;

5.副刊品位。党报不但要有足够的副刊版面,也应有较高的艺术品位,给人美的享受;

6.地方色彩与广告意识。

7.网络版问题。作为最为迅速便捷的网络媒体,对外传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杜付贵:《不围领导转,打好“特色“牌——地方党报对外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新

闻知识》2010年第3期。

文献目录:

[1]吴齐:《读者在心中——增强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对外传播》2009年8月。

[2]沈国民:《区域媒体增强对外传播力途径初探》,《新闻实践》2011年第12期。

[3]张东贺:《塑造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力的“符号”》,《新闻前哨》2011年第7期。

[4]杜付贵:《不围领导转,打好“特色“牌——地方党报对外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新闻知识》2010年第3期。

(三)文化传播力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的李智认为:文化传播力指的就是推动一国文化向外传播,使其由民族文化“泛化”(普遍适用或普适化)为世界文化的力量。【李智:《对文化软权力化的一种传播学解读》,《当代传播》2008年第3期。】

有关文化传播力的理论研究仅有一篇。李智认为:文化传播力是文化软权力得以实现的前提。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力可以提升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世界文化或者说是国际文化,文化传播力的提升同样是为对外传播服务的。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日益全球化,大众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是文化传播力的象征。

在很大程度上,文化软权力化就是文化对外传播力的实现。在信息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大众媒介自然地成为文化传播力的象征。通常,对外文化传播通过两种途径来展开,一是人际传播(表现为各种跨国人际交往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一是大众传播(是指运用大众传媒对外传播文化信息)。

李智:《对文化软权力化的一种传播学解读》,《当代传播》2008年第3期。

有关文化传播力的业务实践方面的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篇论文都是电视媒介提升文化传播力的路径。

1、《百家讲坛》文化的传播力主要是由于其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很好地处理了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时的三对矛盾。具体地说,就是他们在把精英文化或者高雅文化电视化的过程中进行了务实有效的运作,找到了精英文化、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最佳的结合点,并且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这就是:一、在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有最佳结合点的领域选材;二、传播主体(主讲人)的身份兼具文化精英素养和平民草根性;三、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通俗化表现。

娄可伟:《电视媒介传播精英文化的有效路径——谈<百家讲坛>的文化传播力。

2、文化传播力的强弱决定文化影响力的大小。目前湖南电视节目的数量虽多,但本土原创性强,且能形成节目模式和版权交易的不多。今后必须树立长远战略目标,加大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视节目,借助国外电视制作公司等渠道把节目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商品销往海外,在世界范围内占领传播渠道与传播平台,以实现在享受产权回报的同时增强湖南电视节目在全球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陶新艳:《湖湘文化与电视湘军文化竞争力》,《当代传播》2011年第6期。

文献目录:

[1]李智:《对文化软权力化的一种传播学解读》,《当代传播》2008年第3期。

[2]娄可伟:《电视媒介传播精英文化的有效路径——谈<百家讲坛>的文化传播力》。

[3]陶新艳:《湖湘文化与电视湘军文化竞争力》,《当代传播》2011年第6期。

四、有关“传播力”的业务研究综述

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论断,可以认为传播力是实现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媒体之间的竞争,可以看作是传播力的竞争。

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最发达的传播形式,它是以大众媒体为基本载体,面向社会公众的传播方式。因此,传播力就成为大众传播媒体存在的基本价值所在。传播力的实质就是传媒生存和发展的外在张力,它决定着传媒在市场和受众中的影响力,进而决定着传媒的生存和发展。1、传媒传播力直接决定着其受众在地域范围上的广度。2、避免一哄而上,多思考,找好切入点,出奇制胜。3、开拓创新,从不同角度表现新闻主体。4、从整体角度来看,编辑要有精品意识。【李成家:《试论传媒传播力的作用及其构建》,《新闻知识》2008年第11期。】

有关“传播力”的业务研究,笔者根据不同的媒体进行归纳整理如下。

(一)报纸及报业集团的传播力

业务实践层面的研究文献多来自媒体从业人员。总的来说,报纸传播力的提升需要有技术的创新、政策的支持、以及媒体人才的培养。

1、如何使“三农”类报纸在农民中更有效地传播,笔者认为需要体制保障、内容生产、营销推广、人才培养等四方面协同努力。一是政策倾斜,农民评议,增强“三农”传播体制内驱力;二是报道贴心,符号更新,提升“三农”传播的品牌吸引力;三是整合营销,立体辐射,提升农民受众媒介素养;四是参与传播,提升农民本土人才融合传播力。

冉明仙:《提升“三农”类报纸传播力的四个维度》,《中国出版》2011年第6期。

2、一篇新闻报道成功与否,首先要看记者、编辑提炼的新闻标题能否抓住读者的眼球,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只有这样才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力:标题口语化,标题拟人化,标题谐音化,标题娱乐化,标题网络化。

张振民:《增强新闻标题传播力的实践与探讨》,《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第4期。

3、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报业集团需要顺应传播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传播力建设。

李建国、陈沁蓉:《数字报业战略全面提升传播力》,《新闻战线》2011年第2期。

4、新技术环境下,“三屏(手机屏、电视屏和电脑屏)”“三动(移动、运动和互动)”“三合(竞合、整合和融合)”正以无处不在的超便捷方式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屏幕的信息消费革命。对传统报业而言,这种挑战是巨大甚至颠覆性的。因此,报业要向全

媒体转型,关键是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自身的传播力。

匡导球:《传播力:发展现代报业传媒的根本研究走廊》,2011年第11期。

5、企业报传播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着感召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的建设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目标,从而发挥软实力的作用,为企业总体目标服务。

郭莹玉:《企业报如何增强传播力》,《中国出版》2010年第9期。

6、国际新闻在各媒体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受众不断扩大。作为区域性的地市党报,不但要满足广大读者对地方新闻、国内新闻的需求,还要不断满足广大读者对国际新闻的需求。只有通过为广大读者提供世界各地最新的资讯,更多地吸引和影响读者,才能培育和强化地市党报的市场竞争优势。

石飘芳:《地市党报的国际视野——<闽西日报>加强国际报道、提升传播力的几点体会》,《新闻战线》2011年第5期。

文献目录:

[1] 冉明仙:《提升“三农”类报纸传播力的四个维度》,《中国出版》2011年第6期。

[2]张振民:《增强新闻标题传播力的实践与探讨》,《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第4期。

[3] 李建国、陈沁蓉:《数字报业战略全面提升传播力》,《新闻战线》2011年第2期。

[4] 匡导球:《传播力:发展现代报业传媒的根本研究走廊》,2011年第11期。

[5] 郭莹玉:《企业报如何增强传播力》,《中国出版》2010年第9期。

[6] 石飘芳:《地市党报的国际视野——<闽西日报>加强国际报道、提升传播力的几点体会》,《新闻战线》2011年第5期。

(二)网络传播力

在现有的文献中,网络传播力通常指的是网络新闻的传播力。中国旅游报的记者汪平认为:传播力是一种争夺注意力的传播技巧,是通过整合传媒资源所产生的一种传播影响力,也就是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将信息扩散,导致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传播力最终表现为影响力,在特别注重“影响力”的传播环境下,媒体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传播力的竞争,而这已成为传播机构应对的新课题。

有关网络传播力有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研究”。

面向未来,中国互联网传播体系如何为一个经济总量跃居全球前列的大国和平崛起作好准备?需要我们从如下方面作好准备:1.积极营造与中国崛起相称的国际一流网络媒体舆论;2.用全球化视角建树全球公认的标准语话体系;3.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互联网传播体系;4.充分适应网络巨变时代,提高中华民族网络核心竞争力伍刚:《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本文系2010 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研究”项目

“网络新闻”是借助网络技术进行传播的新闻。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力对传统媒体传播构成新的挑战。提升网络新闻传播力:媒介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传播力的竞争。由于传播力通常是由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多因素造成的,因此提升网络新闻传播力应从多方面着手。如:改进传播形式、创新传播内容、提升传播技术含量、整合传播手段与平台、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汪平:《略论网络新闻的传播力》,《东南传播》2010年第9期。

互联网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既表现在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也表现在互联网体现出来的传播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互联网传播是一种非对称的传播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小网站甚或个人的力量可以抗衡一家强势媒体,弱小的声音可以急剧放大并成为挑战不合理传播秩序的力量,后发国家完全可以把互联网作为开展国际传播、参与话语权竞争的重要手段。

谢新洲、黄强、田丽:《互联网传播与国际话语权竞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文献目录:

[1] 汪平:《略论网络新闻的传播力》,《东南传播》2010年第9期。

[2] 伍刚:《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本文系20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研究”项目。

[3] 应忠彭:《从“抡车男”到“体操哥”看网络的传播力》,《新闻实践》2011年第1期。

[4] 谢新洲、黄强、田丽:《互联网传播与国际华语权竞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三)电视传播力

有关电视传播力的研究文献数量很少,仅两篇。

当代电视新闻审美价值观作用于电视新闻的传播力,而电视新闻的传播力又是电视新闻审美价值一种体现。因此,我们的电视新闻媒体和记者,务必跟进先进的思想、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前瞻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创造,放眼未来,真正让我们的电视的新闻在“新”中求美,在“播”中求力。

孙国太:《在“新”中求美,在“播”中求异——刍议当代电视新闻的审美观与传播力》,《新闻传播》2011年第5期。

近年来,浙江卫视坚持新闻立台理念,精心布局打造“新闻纵贯线”,在重大主题宣传和热点事件报道中,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入耳入眼入脑”,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在媒体竞争中积极赢得话语权,牢牢掌握主动权,在强化自身传播能力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有效增强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一、完善新闻立台新格局,是主流媒体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的必要基础

二、坚持正确导向,是主流媒体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的内在灵魂

三、聚焦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凸显权威性,是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

四、推进学习型团队建设,是主流媒体提升传播能力的可持续后劲

金彪:《新闻立台格局下的传播能力建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8期。

文献目录:

[1] 孙国太:《在“新”中求美,在“播”中求异——刍议当代电视新闻的审美观与传播力》,《新闻传播》2011年第5期。

[2] 金彪:《新闻立台格局下的传播能力建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8期。(四)广播传播力

有关广播传播力的代表文献是赵子忠的《加快发展新媒体,提升广播的传播力影响力》。赵子忠认为:加强广播传播影响力,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新技术的应用和研发水平。牢牢占领技术制高点,强化传播手段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善于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打造适合不同受众需求的内容产品上下功夫。执此两端,坚持不懈,才能不断提高国家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赵子忠:《加快发展新媒体,提升广播的传播力影响力》,《中国广播》2009年第4期。

1、地方广播媒体传播力的实现与拓展:当地百姓的守土情结;地方媒体的新闻传播;地方传媒的服务性、分众与大众的矛盾。如何用更有效的传播方式达到传播力的进一步放大:适当引入广众传播;分众性传播更加纯粹。

孟国凤、乌桂生:《论地方广播媒体传播力的实现与拓展》,《中国广播》2009年第7期。

2、音乐广播具有专业属性,更具有传媒属性。湖北楚天音乐广播在15年的发展历程中深深体会到,专业的音乐广播必须拥有鲜明的品牌价值观,必须发出具有独特价值的声音,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传播力。

张效慧:《创新力、传播力、竞争力——湖北广电总台楚天音乐广播锻造优质广播品牌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广播》2010年第10期。

文献目录:

[1] 孟国凤、乌桂生:《论地方广播媒体传播力的实现与拓展》,《中国广播》2009年第7期。

[2] 张效慧:《创新力、传播力、竞争力——湖北广电总台楚天音乐广播锻造优质广播品牌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广播》2010年第10期。

[3] 赵子忠:《加快发展新媒体,提升广播的传播力影响力》,《中国广播》2009年第4期。(五)微博传播力

自2010年“微博元年”开始,微博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中表现出强大的传播力。

2011年7月23日动车追尾事件后,微博被贴上了三个标签:方便、快捷、高效。微博首次显现出大众媒体的姿态,实现了全民参与,在新闻、评论、救援行动等领域发挥着全方位的传播影响力。微博在7·23 事件中播报信息的主要有5个阶段:1.即时传播事件的发生;2.微博与媒体协同直播事件进展动态;3.微博寻人、救助;4.微博与媒体交互传播;5.微评论、微访谈。从7·23事件中,我们看到微博作为新的自媒体悄然改变着传播模式:1.

众声喧哗——社会化互动信息生产模式;2.传播提速——行进式实时移动表达模式;3.全域作用——信息流动的多重多向性及传播效果多元化。

微博传播力的本质在于碎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力:1.微博用户数超常规扩张,平台整合的群众基础庞大;2.微博以社会化媒体平台实现对碎片信息的整合;3.以聚合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模式:高效、多媒体、多入口、群体联通。

顾杨丽、吴飞:《微博传播力的本质:碎片化即时信息的整合力——以温州“7·23”动车事故为例》,《当代传播》2011年第5期

(六)政治传播力

政治传播力指的是媒体在政治事件或者政治活动中表现出的影响力,对政治事件产生的影响作用。

新媒体在总统大选中的政治传播力:新媒体不仅让奥巴马获得募捐上的成功,还改变了竞选游戏规则。新媒体实现候选人与选民的直接互动, 还动员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大选中, 使所谓的“参与式民主”得到了增进。新媒体政治传播的局限性:首先,博客媒体在公信力上无法与传统主流媒体相媲美;其次,竞选网站因为无法回避的宣传色彩而在公信力上大打折扣;第三,未来真正具备最为强大的政治传播力的可能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产物。

胡菡菡、文平:《新媒体凸显政治传播力——以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为例》,《新闻记者》2008年第12期。

(七)自媒体传播力

自媒体是有别于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是与旧媒体、新媒体对比而生的。从传播者和受传者来看,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一种对等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独立空间,它可以从事面向多数人的、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从传播媒介看,成为“自媒体”的网络传播方式的技术构建,最主要以QQ、BBS、MSN、XML、BLOG为主。

从传播效果来看,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这些新媒体在新闻发布和新闻搜集上,逐渐形成一种非传统的、去中心化的、双向性的新闻传播形态。趋近零的费用和专业技术要求,使学会使用上述媒介的普通人能够生产“参与式新闻”,成为“公民记者”。这种个人通过“公共空间”的表达,不仅是自媒体的实现,更是个人话语权的实现。

有关自媒体传播力的文献仅有一篇,研究的是汶川地震中,自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在危机事件中传播特点。自媒体在地震中的传播特点:

1、使灾害信息在第一时间涌现;

2、促进政府议程与公众议程的渗透性互动;

3、多视角多样态的信息记录;

4、充分整合民间力量。

伍盈、江昀:《从汶川大地震看“自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力》,《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

(八)组织传播力

组织是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人的集合。集合起来的人无论生产与消费都离不

开传播活动,都必须借助于传播力。组织的存在:运转与发展就是传播力客观存在的明证。所以说组织传播力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有关组织传播力的文献有一篇。

组织传播力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产力。作为一种生产力,它具有生产力的一般特性:一是属人性,由人而生,是人的生命体征,也是组织的生命体征。有人的活动,才能产生传播现象——人的传播力作功;二是社会性,组织传播力是人的社会行为能力,是人在社会关系中互动,在互动中协调作功的能力;三是客观性,组织传播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组织人作为物质存在和作为社会细胞是客观的,组织传播力作用于社会也是一种客观的表现;四是历史性,组织传播力作为一种生产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表现形式、质量、功能大小都不相同。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和历史发展是同步的。组织越现代化,组织人的文化科技水平越高,越重视传播;组织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愈先进,组织传播力愈强。在当今社会,组织传播力和科技力、知识力的发展正在推动组织的革命化变革,改变组织的社会形态、生产经营结构,发展先进生产力。

组织传播力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生产力要素的特殊生产力;它还有三大特点:第一,它是一种影响力。(传播力产生的两个要素,物质和精神的要素来看,物质要素是传播的载体,精神要素是传播的内容。);第二,它是一种思维力;第三,它是一种文化力。

【阮志孝:《“组织传播力”也是一种生产力》,《今传媒》2006年第10期。】

(九)角色传播力:主持人传播力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以大众媒体为平台,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人格化传播的手段,通过调控访谈现场,来影响电视观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传播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解析。

传播能力实际上是传播行为与时空结合的一种控制和调适能力,它对传播情境有很强的依赖性,电视访谈节目传播情境的复杂性对主持人传播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主持人身处宏观的社会背景和微观的节目制作场景,周旋于“物理场景”和“信息场景”之间,面对实际和虚拟双重交流对象,兼顾着多重关系的要求,担负着展现媒体的立场、执行团队意识和表达个性特点的任务,这无疑增加了主持人自我评判和调适的难度。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以大众媒体为平台,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人格化传播为手段,通过有效恰当调控访谈现场来影响电视观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传播能力评估是评价主体在一定的价值标准指导下,根据电视访谈节目应承担的任务和目标,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主持人的传播质量进行事实和价值判断,通过评估过程的反馈、调控作用,发挥评估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对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传播能力的哦凝固必须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方法组成的体系。

【熊征宇:《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角色传播力》,《新闻战线》2010年第6期。】

(十)政府传播力

政府的传播力,应该是政府利用媒介,进行有效传播,实现其主观意图影响的能力,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要注意的是,传播力不仅取决于传播的广度,也取决于传播的精度,效果则是衡量传播力的重要标准。

在政府传播力中,策略是关键。政府利用媒体来传播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决策,以及当前党和政府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部署,以期设置相应的舆论话题,吸引群众关注,引发群众讨论,从而把群众的注意力引向党和政府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舆论上来。这一政府传播过程的实现,需要掌握的不仅是传播的权力,更是实现传播效果的能力。

诸丽琴、张健:《政府传播力:如何站在新起点上?》,《声屏世界》2010年第11期五、传播力与传播影响力

传播影响力指的是传播内容达到后的效果及其再释放能力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是接受者完成接受行为后,传播内容对个人和社会实际生成的影响力度,是在传播效果概念基础上提出的。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段鹏认为:大众传播研究包括传者、内容、渠道、受众和效果五个部分,其中以效果研究历史最长、争议最大、现实意义最强。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的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而传播影响力是在此概念的基础上行提出的,也就是传播内容达到后的效果及其释放能力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是接收者完成接受行为后,传播内容对个人和社会实际生成的影响力度。传播影响力的形成可以分为媒介传播、个体接收、个体接受影响、影响再传播、影响力形成五个步骤。【段鹏:《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博弈——刍议电视节目传播影响力与收视率、满意度的关系》,《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

中央电视台的《朝闻天下》传播影响力的精髓在于“以人文本、品牌为王。以人文本,贴近受众。深化定位,提升品牌价值。”《朝闻天下》给早间新闻节目提升传播影响力的启示:创新发展,寻求本土化;亮出栏目整体独特风格;延伸触角,加强互动。【庞华:《早间新闻节目的传播影响力透析——以央视<朝闻天下>为例》,《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5期】

文献目录:

[1]段鹏:《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博弈——刍议电视节目传播影响力与收视率、满意度的关系》,《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

[2]庞华:《早间新闻节目的传播影响力透析——以央视<朝闻天下>为例》,《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5期。

[3] 林堃:《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

[4]李红秀:《媒体议程设置及其传播影响力:以“双百”评选活动为例》,《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5] 魏丽宏:《如何提升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影响力》,《传媒》2010年第12期。

六、总结

经过上述文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有关“传播力”的研究始于2006年,这一概念是由复旦大学教授朱春阳提出的。2006年,郭明全所著《传播力》一书主要是讲企业如何利用媒介传播力,引发了学界对于传媒传播力的思考和研究,从媒介的影响力、受众的注意力引申到媒介的“传播力”。学者认为,媒介传播力产生注意力,打造影响力。同时,在融媒体时代,各类媒体力争通过对媒介技术、传播手段、传播内容、传播技巧、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进提升各自的传播力,近三年在新闻业界涌现了一股对“传播力”研究的热潮,也有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传播力”进行研究。

有关“传播力”的单纯的理论研究较少,大部分是实践层面的业务研究。理论层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国际传播力和对外传播力相关研究比较多,在总的文献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和我国日益增强的国家话语权息息相关。各大央媒力争在国际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升其国际传播力是必要手段,也是唯一路径。

近年来,新媒体如“微博”等的兴起带来了传媒发展的新态势,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意识,传统媒体试图通过提升各自富有特色的传播力在传媒界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

有关新媒体的“传播力”研究相对较弱,近两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盛,微博、MSN、QQ等信息传播的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受众的认可,新媒体的“传播力”前途无量,相关研究应该会日益升温。

通过特定事件研究媒介传播力的文献较少,较有代表性是一篇有关汶川地震的,刊发在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上的《从汶川大地震看“自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力》(伍盈、江昀),和一篇有关温甬动车事故的,刊发在《当代传播》2011年第5期上《微博传播力的本质:碎片化即时信息的整合力——以温州“7?23”动车事故为例》(顾杨丽、吴飞)。后期,借助于特定新闻事件对媒介传播力的研究论述有待加强。

对于专业媒体,如专业性财经媒体、专业性法治媒体等媒体“传播力”的研究比较缺乏,仅有一篇《解析力:财经媒体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刊载于《青年记者》2011年第11期,作者张圣荣。在这个投资理财时代,经济新闻在各类媒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专业性财经媒体也得到了受众越来越多的青睐,所以,学界对专业性财经媒体“传播力”的研究有必要加强。

另外,较多的报纸评论也有对传播力的相关论述,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中央党报,以及一些地市报。由于这些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述多被其他学术论文引述,本文的综述基本没有参阅此类文章。(邢春燕商跻雯2012-1-16)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格式模板.doc

文献综述格式模板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相同,不再重复。 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毕业设计评分标准

毕业设计成绩按四级分制,即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一般以指导教 师评定的成绩为主。评分标准如下: 1.优秀——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内容符合任务书和指导书要求,无重大原 则问题,并在某些问题上有独立见解,说明书条理清楚,图纸整洁,计算无错 误。 2.良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基本符合任务书和指导书要求,无重 大原则问题,说明书有条理,图纸整洁,计算无错误。 3.及格——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基本符合任务书和指导书要求,设计 基本无较大问题,说明书一般,图纸基本整洁,计算基本无错误。 4.不及格——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设计成果有重大原则问题,说明书 较乱,图纸不整洁,计算错误较多。 (指导教师及评阅人使用) 评

注:优秀(90-100),良好(80-90),中等(70-80),及格(60-70),不及格(60以下) 路桥工程系毕业设计、毕业答辩要求及评分标准 1、设计内容齐全,按要求完成; 2、方案可行,参数合理; 3、实事求是,符合逻辑; 4、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无错别字,不准请人代写; 二、毕业答辩要求 语言精简,中心突出。 三、毕业答辩评分标准 (一)毕业设计(65分) 1、设计内容齐全(25分) 2、方案可行,选用参数合理(20分) 3、图纸装订整齐,图纸按要求打印(10分) 4、文字、标点及书写格式规范(5分) 5、查阅资料,引用文献,有一定创新(5分) (二)答辩质量(35分) 1、答辩时仪表大方、衣着端庄、严肃认真(5分) 2、宣讲论文流利简洁、规定时间以内(10分) 3、答辩时吐词清楚、答题准确,说服力强(15分) 4、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辩论技巧(5分) 四、毕业设计审查要求 1、设计工作量是否达到大纲要求,形式是否合要求。 2、对设计的技术措施、计算参数、技术经济指标的选择是否合理,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及可行性等诸多方面进行评述。 3、对设计做出总体评价。 对于不合格的设计,令其返工,直到达到要求才能参加毕业答辩。

科研文献综述正文范例

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面 《文献综述》写作规范(试行) 一、写作文献综述的总体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法学院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确定后,除传统研究论文写作形式外,可以围绕毕业论文选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提交研究成果代替传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论文)的答辩稿和终稿应当包括封面、目录、正文和参考文献、致谢词等几部分,各部分的排版格式与法学院规定的普通论文排版格式一样,正文字数8000字以上。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结构内容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研究动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体和总结。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即立题依据和综述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引言不宜过长,文句要简练、重点突出。 主体部分。文献综述的主体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是对全文主题的简明扼要的总结,包括对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必要的评述,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的论文标题一般采用“主题词+文献研究综述”或“主题词+理论研究综述”等形式命题。

文献综述优质范文.doc

文献综述范文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

文献综述模板范文

海南大学 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报告 题目:芦荟提取物的杀虫活性初探 学号: 20070124035 姓名:张宇博 年级: 2007级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系别:化工系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指导教师:陈祎平(教授)/梁振益(工程师) 完成日期: 2011 年3月30日

前言 浸渍法是在提取时将中草药溶解于溶剂中,以使其有效成分浸出、提取出来。选取溶剂时依照相似相溶原理。但浸出率较低,如果用水溶解,提取液还会发霉变质,因此注意加入适当的防腐剂。 渗漉法是将中草药粉末先装在渗漉器中使药材浸渍24~48h膨胀,然后不断添加新溶剂,使其自上而下渗透过药材,从渗漉器下部流出、收集浸出液的一种浸出方法。经典液体色谱技术分离量大,载样品多,操作方便,设备简单,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多量分离组分,是进行天然产物常用的方法。 在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人类越来越青睐于绿色的健康产品。含有芦荟及其有效成分的产品是众多健康产品中的佼佼者。对芦荟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也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多种多样的芦荟产品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但国内很少有高附加值芦荟产品的生产与推广。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芦荟的相关报道与研究,为芦荟产品的研发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文献参考。。 鉴于化学农药本身固有的缺点和人们不合理的长期滥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天然物质中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杀虫物质,以开发新型的杀虫剂。从植物中筛选杀虫活性成分,开发出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又有人称之为“中草药农药”,由于其来源于天然的生物,具有与环境良好的相容性,易降解,残效期短,不污染环境,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其研究和开发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农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途,己成为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杀虫植物的抽提物可以直接用于防治害虫,或者与其他农药复配使用以提高药效和安全性,或者以杀虫活性物质为模板,研制和开发新型的杀虫剂。 芦荟作为百合科中的一个属种,是一种多用途的植物,有着较强的市场开发潜力,具有生命力强,药用价值高等特点,有良好的产业开发利用前景,对它的研究和开发将会给人类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

文献综述规范与范文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 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 ( 设计 ) 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 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 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 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 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 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 3000 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 2000 字左右的设计方 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 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 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 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 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 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写法及格式参考范本)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文献综述格式模板

中国计量学院 专 班级: xx质量x班 设计(论文)题目: 田口方法在注塑工艺参数优化中的应用研究指导教师:XXXXXXX 二级学院: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 2012年 田口方法在注塑工艺参数优化中的应用研究(中国计量学院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浙江

将Taguchi 正交试验方法运用到注塑机的工艺参数的优化中,能取得较好的优化效果。 关键词:注塑;注塑工艺优化;田口方法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二与时间和成本一样,质量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制胜因素。广泛应用国内外先进的质量方法和质量技术对于企业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毕业设计主要研究在塑料制品行业,利用质量管理工具田口方法对注塑机工艺参数的优化与改进。 1 注塑机的工作原理 注塑成型利用塑料的热物理性质,把物料从料斗加入料筒中。沿着螺槽向前输送并压实。物料在外加热和螺杆剪切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地塑化,熔融和均化。螺杆旋转时,物料在螺槽摩擦力及剪切力的作用下,把已熔融的物料推到螺杆的头部。与此同时,螺杆在物料的反作用下后退,使螺杆头部形成储料空间,完成塑化过程。然后,螺杆在注射油缸的活塞推力的作用下,以高速、高压,将储料室内的熔融料通过喷嘴注射到模具的型腔中。模具在合模机构的作用下,开启模具,并通过顶出装置把定型好的制品从模具顶出落下[1]。注塑机作业循环流程如图1所示。 2 注塑机根据注射成型工艺要求是一个机电一体化很强的机种,主要由注射部件、合模部件、机身、液压系统、加热系统、控制系统、加料装置等组成(如图2所示)[2]。

图2 注塑机组成示意图 3 注塑工艺参数 注塑机的工作原理及其结构组成决定了其工艺参数对于注塑成品质量的重要性及关键性。注射成型中,工艺参数的变化直接影响模具内熔体流动状态和最终制品的质量[3]。对于注塑制品来说熔体的流动将直接影响制品的质量。注射成型的非线性、多变量特性使得成型过程中工艺的设置及生产中保持理想工艺非常困难。如何获取并保持优化工艺是获得高质量产品的关键[1]。研究工艺参数对制品质量的影响关系,确定工艺变量对制品质量指标的影响度是选取控制变量、抽取工艺特性数据及制品质量特性数据、基于工艺参数与制品质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的前提。 4 田口方法及其应用 田口法(TaguchiMethod)又称健壮法或稳健法(RobustMethod),是由日本田口玄一博士创立的,它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质量工程方法,它强调的产品质量的提高不是通过检验,而是通过设计。田口法的核心分析工具是正交表和信噪比(S/N)。正交表具有 “均匀分散性,整齐可比”,就是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与另一个因素每个水平各相交一次。

文献综述 期末大作业

文献检索期末大作业 期末大作业: 题目:自拟,按照已选择好的文献综述内容拟题,如“****的进展”、“****的综述”等。 要求:1、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0字; 2、符合期末大作业格式要求,包括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内容; 3、注意正文内容应概念清楚,层次清晰。不能是资料简单的拷贝粘贴,应对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 4、文中引用的中文文献应在10篇以上,英文文献应在5篇以上。 5、作业提交:一式两份。一份提交电子稿至zhygch2011@https://www.doczj.com/doc/8814869048.html,,邮件和文件标题均以“学号-姓名”命名,如“3102112101-季周”;另一份提交打印稿,由班长统一收齐,第5周周五(6月1日)前交给老师。 评分标准: 1、内容丰富,字数超过3000字。(20分) 2、格式正确,符合论文格式要求。(20分) 3、文中内容概念清晰、层次清楚,较好把握文献综述的写法和要点。(30分) 4、符合大作业要求。(30分)

淮阴工学院 文献检索大作业 作者: 学号: 学院: 生化学院 专业: 题目: 课程: 文献检索

摘要关键词:

1 引言(或绪论)(可作为正文第1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 粗,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 ×××××××××(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1.1 ××××××(作为正文2级标题,用4号黑体,加粗)×××××××××(小4号宋体)××××××………… 1.1.1 ××××(作为正文3级标题,用小4号黑体,不加粗) ×××××××××(小4号宋体)×××××××××××××××××××××××××××……… 2 ×××××××(不换页,作为正文第2章标题,用小3号 黑体,加粗,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 行,段后0.5行) ×××××××××(小4号宋体)×××××××××××××××××××××××××××××××××××………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一、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要求: 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与一般研究性论文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历史、派别、观点、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各自的长处与短处,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等)。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观点派别、代表人物、发展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等,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放在文末,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二、文献综述撰写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应大量搜集和阅读原始文献,经分析对比、归纳综合来完成有关主题的文献评述。必须是有论点、有见地,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如何从众多的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是提高撰写内容质量的根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 三、文献综述撰写的步骤

文献综述模板(超强整合)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综述 *****文献综述(标题) 姓名指导老师:*** 摘要:可以使读者初步了解文章的轮廓(300) 回答清楚三个问题: 1、为什么做 2、怎么做 3、做后可以取得的效果如何 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1引言(前言)300 (为什么研究) 说明写作意义;阐述研究现状、焦点问题与趋势;交待文献的写作思路。 第一步:引出课题; 第二步:评述与总结各研究成果的争论热点,进而阐述自己观点; 第三步:引出文章结构。 2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背景及其意义)700 注意:说明写作目的意义 介绍有关的概念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

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提出使用到的相关技术 3科技学院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1600-1800) 3.1设计思路 3.2 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注意: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三、总结(200)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 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四、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有范例)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 ——文献综述写作技巧 何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怎么写呢?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①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②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③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④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从大量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意见比较一致。国内学者的概念推理一般都是立足于引进国外优秀概念的基础上的,因而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应该首先从国外概念的介绍开始。 1859年,英国的教育科学部在将传媒素养纳入正式教学体系时,把传媒教育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积极,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他们将媒介产品的更大范围和多样化并为此作出贡献。”;美国媒介素养研究的专门机构对传媒素养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锁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美国着名传媒素养研究者詹姆斯·波特(James Poter)在其1995年出版的着作《媒介素养》一书中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也曾经特别指出:“……大众的基本责任,是运用一切可能性,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鉴别力的阅听大众。……进一步的责任,乃是鼓励对媒体展开睿智的批评……最后,他们应学习如何来运用媒体。”[2]国内最早由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将媒介素养引入到中国传播学视野下[3];

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方向) 年级: 2006级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文献综述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文献综述 1?引言 现今社会,无论是高校的正规教育还是继续教育机构的成人教育,抑或是企业在职人员 的培训,网上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传递模式之一,网上教学成效也日益凸显。然而,纵使网上教学的实践发展迅速,关于网上教学的研究也日益增加,网上教学的质量保证仍是最受关注,最为担忧的主题。如何对网络课程进行比较全面评价从而保证其质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网络课程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建立科学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保证网络课程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网上学习有别于传统的 课堂学习模式,因而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不能直接用于其中。近几年,国内外的学者在网络课程的评价方面做出了很多的研究,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网络课程评价的文章,对网络课程评 价的标准做出以下总结。 2?国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目前,国外对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已经十分重视,对网络课程的评价标准也做了比较深入 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价值的评价标准有三个。 1.《E-Learning Certificaten Standards 》(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 《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是是当前国内外比较集中推广和内容相对完 备的评价标准,是由以Lyn ette Gillis 博士为主创者的著名教学设计与适用专业委员会建 立的,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的测量专家使用Angoff方法协助开发的评分标准,2001年7月底通过测试并定稿[1]。我国目前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这一标准草案从三个方面对在线学习进行了评价,分别为:可用性、技术性和教学性。可用性共包括8个子项,主要针对用 户在网上学习时操作的方便性,如导航、界面、帮助、提示信息和素材内容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的质量。技术性包括6个子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网络课件安装和运行时的技术指标。教学性在这一标准中所占比重最大,它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目标、内容、策略、媒体、评价、 等各个方面提出了18个子项。 2.《A Framework for Pedagogical Evaluati on of Virtual Lear ning En viro nments 》

文献综述格式及要求仅供参考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题目) 前言(引言) ×××××(格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意义、范围、前人研究情况及其与本课题的关系。要求: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范例]:FDI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分析与研究综述(前言)FDI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围绕两大主题而展开,一是什么因素引起FDI,即FDI产生和发展的动因问题;二是FDI的效应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加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关FDI与贸易关系研究的重点正在发生转移,FDI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日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正文:××××× 格式:正文一级标题采用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小二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排列;二级标题采用两边加圆括号的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三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三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如1. 2. 3. ……)标引、小四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各级标题中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字体。各级标题与正文前后段间距0.5行或6磅。从此页开始编页码。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宋体小四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体的要求排版,每段首行缩进两个汉字。 要求:正文是综述的主体,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等。一般可以按照题目大小、内

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范例

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范例 参考文献最不占论文的主要部分,但作为学生写作论文时的参考,有须要列举让导师知道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标准,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范例,欢迎参考~ 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范例 1. 使用word文档制作 2.论文习题目: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大题目:小四、加粗、顶格 3. 作者:XXX五号、居中,专业:XXX 4. 摘要、关键词:五号、加粗、顶格 5. 正文、参考文献:五号、1.25倍行距 6. 页脚:插入页码,居中,奇偶页均同 样例:第1 页(共4页),小五号 7. 页边距设置:默认上、下:2.54cm;左、右:3.17cm 8. 基本格式: (1) 题目的层次 一级题目用“一、二、……”来标识,二级题目用“(一)(二)……”来标识,三级题目用“1. 2. …”来标识、四级题目用“(1) (2) …”来标识。 (2) 插图和表格格式 l 插图的图续、图习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排印。图用图1***,

图2***表示 l 表格格式的表头、表习题应放在表格格式的上部,居中排印;表格格式用表1***,表2***表示。 (3) 公式 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没必要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式中:X代表……; Y代表……; C代表……。 (4) 数字文稿中的纯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注释 l 明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排列在文末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范例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范例。 l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排印在该页页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字加圆圈右上角标注。 (6)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格式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详细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l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标记。这个标记是用方括号括起来的阿

文献综述模板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等)

[单击此处添加文献综述题目]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单击此处添加论文正文] 以下是说明文字、插图和表格示例,正式成文后请删除。 1.模板的使用 (1)请不要删除任何具有格式的模版文字! (2)按照提示直接单击或者单击后执行“选择性粘贴”-“无格式文本”就可以添加相应的内容! 2.文献综述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从而避免低水平地重复前人的工作[8],文献综述应当全面而概括地描述在作者将要开展研究的领域中,前人已经发表的研究的意义、观点、内容、方法、结果。文献综述一般应在完成开题报告之前完成。 3.文献综述是在针对选题相关的研究领域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9],就国内外在该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能较全面地反映课题的历史背景、争论焦点、研究现状、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等内容。 4.文献综述的字数不少于3000字。 5.掌握全面、大量、新颖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首先应选择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其它书籍[10],还有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网上文献等,可以适当引用一些数据和事实,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 6.插图的标示和引用方法请参见毕业设计(论文)模板2.1.1。文献综述的插图编号依次为2.1、2.2、2.3等。

图2.1 [单击此处添加图标题] 7.表格的标示和引用方法请参见毕业设计(论文)模板2.1.2。文献综述的表格编号依次为2.1、2.2、2.3等。 表2.1 [单击此处添加表标题] 2.研究方向 [单击此处添加论文正文] 3.进展情况 [单击此处添加论文正文] 4.存在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论文正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