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16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16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16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16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16课《草原》教学设计

陕西省洛南县周岭小学李建国

教材简析

《草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从而表现了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

1、会写9个生字;理解“渲染、迂回、襟飘带舞、羞涩”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自然段;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教学重点)

3、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地方

才有这样的景色?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3.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草原》(板书课题)你们到过草原吗?想去欣

赏草原美丽的风光吗?那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草原去欣

赏那迷人的风光吧!(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欣赏画面。

师: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草原,一起欣赏那里的美丽景色。

4.简介绍作者老舍。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划出相

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①.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②.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㈠.听看课文情境朗读,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

㈡.自读、感悟。

1.师: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部分作了详细描绘?(第一段)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作者在这样的美景里是怎样的?画出有关的句子,作上记号。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草原美景,随机指导。

⑴.“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课件出示“草原蓝天碧野”,体会草原为什么“可爱”?相机板书——“可爱”。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高远。

⑵.在天底下,……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大、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

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指导学生朗读。

⑴.“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⑵.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

丽的小诗?

⑶.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⑷.课件出示:联系上下文,体会两个“回味”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A.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

B.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4.指导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小结

课件出示:因为草原

是,所以作

者。

五.指导生字书写

着重指导学生书写“迂、襟、涩”,区别:迂、迁。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3.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因为草原是,所以作者。(学生说话。)

2.提示:草原只是因为美,而使老舍先生如此吗?

二、再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民族风情。

㈠.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热情好客)

㈡.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

欢话别

㈢.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 课件出示:激情盛情尽情热情深情

2. 播放课文情境朗读画面,听了看了,与同学一起想想这些词分别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3.交流小结板书:热情迎接激情相见感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㈣. 探究学习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合作2~4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思考: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⑴.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④.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出示:“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这段话描又写了一个什么场景?

②.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③.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⑶.主人们拿出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A.出示:“干部向我们敬酒,……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B.出示:“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联欢的项目有哪些呢?

2.师: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下的草原,传来依依惜别的音乐。

①.想一想说一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②.提问:此时,如果你是访问团中的一员,在离别之际,你想说些什么?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美景,而草原又造就了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体会到蒙汉情深!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宋祖英老师唱一首大家最熟悉的歌曲《爱我中华》。——相机板书——“民族团结友爱”

五.指导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练习册《天天向上》第1、2、3题。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一.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一)1.Four skills: 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Let’s make and talk 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活动,活化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Let's read and chant 培养学生英语朗诵的节奏感,同时进行语音训练,目标是元音字母ow在单词中的读音 /eu/,同时又扩展操练would like.... 等表达方式。 (二)TeachingAffection 1. 通过课堂制作活动,丰富 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 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Reading: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Writing: kind ice cream candy 四、Teachingmethods: 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Reading and writing. 4.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5. TPR.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本课的'学生卡片、教师卡片和录音磁带。 2.准备自制教学挂图和购物单。 3.准备白纸和彩色蜡笔。 六.Teaching Steps: 1. Warming-up/ Revisio n (3′) 1)Play agame:说形状比赛。 把数学课上学过的各种形状用英语说出来,比一比谁说得多。(优胜者奖励贴纸) 2)展示上节课布置的任务Do asurvey: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Whatkind of cake would you like? What shape would you like? 的调查,并派代表发言。 2. Presentation( 12′)1)T produce ice cream candy 2)Learnthe new words 发音标准正确的奖励3)教师把各种形状的纸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到前边来指图片,说形状。 4)Ss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5)T readthe order by arbitrary word, ask Ss to lift corresponding word’s cards.6)Listenagain. Ss read after the tape. 7)Acting. Teachers play a saleswoman with the students toquiz T: Look at the cakes.Are they nice? Ss: Yes, they are. T: Do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及课文原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及课文原文 【篇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同步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同步解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 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 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 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 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 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 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二、对词语的理解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看拼音,写字词。 kànɡnuèjùyū 土()肆()盘()()泥 二、阅读课文,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 2.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的地方,是、、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之地。

最新-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最新-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一.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一)1.Four skills: 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Let’s make and talk 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活动,活化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Let’s read and chant 培养学生英语朗诵的节奏感,同时进行语音训练,目标是元音字母ow在单词中的读音/eu/,同时又扩展操练would like.... 等表达方式。 (二)TeachingAffection 1. 通过课堂制作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Reading: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Writing: kind ice cream candy 四、Teachingmethods: 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Reading and writing. 4.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5. TPR.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本课的学生卡片、教师卡片和录音磁带。 2.准备自制教学挂图和购物单。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6课《盼》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 袖:xiù(领袖、衣袖、袖子) 篷:péng(帐篷、篷子、斗篷) 缩:suō(缩写、缩短、缩水) 疯:fēng(疯子、疯狂、发疯) 瓦:wǎ(瓦片、瓦罐、瓦房) 柜:guì(柜子、衣柜、鞋柜) 喧:xuān(喧闹、喧哗、锣鼓喧天) 甩:shuǎi(甩开、甩掉、甩卖) 嚷:rǎng(叫嚷、吵嚷、大嚷大叫) 酱:jiàng(酱油、果酱、花生酱) 唇:chún(嘴唇、红唇、唇齿相依) 蹦:bèng(蹦极、蹦跳、活蹦乱跳) 楼:tī(楼梯、电梯、梯田) 二、多音字 兴:xīng(兴办)xìng(高兴) 嚷:rǎng(大嚷大叫)rāng(嚷嚷) 累:lèi(劳累)lěi(积累)léi(果实累累) 三、近义词 喧闹——热闹周围——四周兴奋——激动 担心——担忧遮盖——掩盖嘟囔——嘀咕 逗引——逗弄不声不响——不言不语 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四、反义词 打开——关闭喧闹——安静加快——放慢

兴奋——失落凉爽——闷热遮盖——公开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不声不响——大喊大叫 小心翼翼——漫不经心 五、理解词语 斗篷: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预报:预先的报告(多用于天文、气象等方面)。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满满当当:形容很满。 逗引: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六、句子解析 1.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 “立刻”说明“我”的心情十分迫切。“怎么?”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号把情感表达得更强烈。 3.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窗外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更想穿上淡绿色的雨衣了。 4.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烤”表面上写出不下雨的原因是太阳太毒辣,把天烤得太干,不长云彩不下雨,暗含作者对太阳的不满,有丝丝埋怨。 5.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痒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嚷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臺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炯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

最新整理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一)1.Four skills: 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Let’s make and talk 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活动,活化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Let’s read and chant 培养学生英语朗诵的`节奏感,同时进行语音训练,目标是元音字母ow在单词中的读音/eu/,同时又扩展操练would like.... 等表达方式。 (二)TeachingAffection 1. 通过课堂制作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Reading: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Writing: kind ice cream candy 四、Teachingmethods: 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Reading and writing. 4.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5. TPR.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本课的学生卡片、教师卡片和录音磁带。 2.准备自制教学挂图和购物单。 3.准备白纸和彩色蜡笔。 六.Teaching Steps: 1. Warming-up/ Revision (3′) 1)Play agame:说形状比赛。 把数学课上学过的各种形状用英语说出来,比一比谁说得多。(优胜者奖励贴纸) 2)展示上节课布置的任务Do asurvey: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Whatkind of cake would you like? What shape would you like? 的调查,并派代表发言。 2. Presentation( 12′) 1)T produce ice cream candy 2)Learnthe new words 发音标准正确的奖励 3)教师把各种形状的纸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到前边来指图片,说形状。 4)Ss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教案。有关语文的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大诗人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诗人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生平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痛苦的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

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词语解释: 异地——他乡;外乡。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游伴——游玩的伴侣。浮泛——漂浮在水面上。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并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明确: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1?同学们都曾有过自己难忘的童年,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件旧物、一抹微笑都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记忆往往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你们有过放纸船的经历吗?诗人写“纸船”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明确:是为了表现儿童的童真稚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6课 盼|部编版

《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够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 2.能用圈划关键词、分析标点和叠词等方法,揣摩并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从中感知蕾蕾的形象; 3.从作者的写作视角,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文章的中心; 教学重难点: 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从作者的写作视角和口吻,揣摩其创作意图(难点) 教学过程: 一、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梳理情节) 1.导入:“盼”字释义,古义为“睁大了眼睛看”,发展到今天引申为“期待”“期盼”,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章的中心,文章以《盼》作为题目,究竟是要传达怎样的中心呢?拿到叙事类的文本,我们首先要发出第一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任何故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引发小主人公“盼”这一愿望的起因是什么? 小主人公收到一件新雨衣(第1段) 3.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如愿穿上新雨衣。(18-21段) 4.在如愿穿上新雨衣的这天早上,小主人公说了一句话,她说:“我决定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了。”说明之前她心中对下雨充满了期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文章主要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来写小主人公的“盼”呢?请同学结合预习单,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这篇文章的经过。 盼变天(第3段) 盼出门(第4-15段) 盼雨停(第16段) 通过刚才对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梳理,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呢? 二、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孩子们,我们已经跨出了第一步,弄明白了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现在我们要突破第二个问题: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主人公蕾蕾的心情也是一波三折。我们要感知蕾蕾的人物形象,其实,就要走进她的内心,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细读的方法,走进蕾蕾的内心。 1.齐读课文第1-2小结,说说蕾蕾刚收到雨衣时的心情如何? 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 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第1 页共19 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草原》 教 学 设 计 白达莫小学龚其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能力目标: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情感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教具:PPT 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请同学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展现草原的美妙风光?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3、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的景色是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的人民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精读课文 (一)感受草原风光美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2、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16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16课《草原》教学设计 陕西省洛南县周岭小学李建国 教材简析 《草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从而表现了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 1、会写9个生字;理解“渲染、迂回、襟飘带舞、羞涩”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自然段;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教学重点) 3、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地方 才有这样的景色?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3.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草原》(板书课题)你们到过草原吗?想去欣 赏草原美丽的风光吗?那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草原去欣 赏那迷人的风光吧!(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欣赏画面。 师: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草原,一起欣赏那里的美丽景色。 4.简介绍作者老舍。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盼》知识点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盼》知识点 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袖:xiù(领袖、衣袖、袖子) 篷:péng(帐篷、篷子、斗篷) 缩:suō(缩写、缩短、缩水) 疯:fēng(疯子、疯狂、发疯) 瓦:wǎ(瓦片、瓦罐、瓦房) 柜:guì(柜子、衣柜、鞋柜) 喧:xuān(喧闹、喧哗、锣鼓喧天) 甩:shuǎi(甩开、甩掉、甩卖) 嚷:rǎng(叫嚷、吵嚷、大嚷大叫) 酱:jiàng(酱油、果酱、花生酱) 唇:chún(嘴唇、红唇、唇齿相依) 蹦:bèng(蹦极、蹦跳、活蹦乱跳) 楼:tī(楼梯、电梯、梯田) 二、多音字 兴:xīng(兴办) xìng(高兴) 嚷:rǎng(大嚷大叫) rāng(嚷嚷) 累:lèi(劳累)lěi(积累)léi(果实累累) 三、近义词 喧闹——热闹周围——四周兴奋——激动 担心——担忧遮盖——掩盖嘟囔——嘀咕 逗引——逗弄不声不响——不言不语 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四、反义词 打开——关闭喧闹——安静加快——放慢 兴奋——失落凉爽——闷热遮盖——公开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不声不响——大喊大叫 小心翼翼——漫不经心 五、理解词语 斗篷: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预报:预先的报告(多用于天文、气象等方面)。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满满当当:形容很满。 逗引: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六、句子解析 1.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 “立刻”说明“我”的心情十分迫切。“怎么?”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号把情感表达得更强烈。 3.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窗外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更想穿上淡绿色的雨衣了。 4.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烤”表面上写出不下雨的原因是太阳太毒辣,把天烤得太干,不长云彩不下雨,暗含作者对太阳的不满,有丝丝埋怨。 5.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盼望变天已经盼了很久了,“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放慢脚步表现了“我”希望看到雨滴,盼望雨滴洒落下来,表现了“我”盼雨的急切心情。 七、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2.默读课文,想想“我”盼的是什么。 “我”盼着下雨,盼着穿上新买的雨衣,盼着体验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感觉。 3.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1)走在放学路上盼着变天。 (2)放学回家时天上下了几个雨点儿,盼着出去买酱油。 (3)继续寻找借口出门,盼着雨别停。 (4)吃过晚饭,没有机会出门,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没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pdf

一.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一)1.Four skills: 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Let’s make and talk 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活动,活化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Let's read and chant 培养学生英语朗诵的节奏感,同时进行语音训练,目标是元音字母ow在单词中的读音/eu/,同时又扩展操练would like.... 等表达方式。 (二)TeachingAffection 1. 通过课堂制作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Reading: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Writing: kind ice cream candy 四、Teachingmethods: 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Reading and writing. 4.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5. TPR.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本课的学生卡片、教师卡片和录音磁带。 2.准备自制教学挂图和购物单。 3.准备白纸和彩色蜡笔。 六.Teaching Steps: 1. Warming-up/ Revision (3′) 1)Play agame:说形状比赛。 把数学课上学过的'各种形状用英语说出来,比一比谁说得多。(优胜者奖励贴纸) 2)展示上节课布置的任务Do asurvey: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Whatkind of cake would you like? What shape would you like? 的调查,并派代表发言。 2. Presentation( 12′) 1)T produce ice cream candy 2)Learnthe new words 发音标准正确的奖励 3)教师把各种形状的纸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到前边来指图片,说形状。 4)Ss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5)T readthe order by arbitrary word, ask Ss to lift corresponding word’s cards. 6)Listenagain. Ss read after the tape. 7)Acting. Teachers play a saleswoman with the students toquiz T: Look at the cakes.Are they nice? Ss: Yes, they are. T: Do you want a cake? Ss: Yes, I do. T: What kind of cake would you like? Ss: I want ....... Please 2 to 3 students and teachers shoppingdemonstration,模拟完整的购物过程。 8) Just write. 板书本课四会单词和句子,让学生练习正确书写. 3. Practice(12′) 1)Astudent playing cake shop’s boss. Two other students group to investigate their cake shops in

2014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青山不老教案 新人教版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 心中隐隐的痛,但是,却有一位81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我 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静静的看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进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 b.生谈感受(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我们平常上课的教室又有多大?(50平方米)(3 700亩林 就相当于我们5万个教室差不多大。) e.交流: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