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学科教学中育人价值的体现

化学学科教学中育人价值的体现

化学学科教学中育人价值的体现
化学学科教学中育人价值的体现

化学学科教学中育人价值的体现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徐凯里

传统教学活动过于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能力,将教学任务视为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系统文化知识和形成学习知识的技能、技巧。同时,应试教育造成的价值导向使学科教学更趋于达到牢固记忆、熟练应答、考试成功的直接目标。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忽视了其中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

新时代教育目标不能局限于塑造“知识人”,而应在于培养“智慧人”。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和转化知识为智慧的能力。未来给我们这些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由一个纯粹的“知识营销商”转变为一个能够“转识成智”的教育者。

从本质上说,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人性化、教养化的教育,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事实上,它们都是构成完整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已为世界各国教育实践所证实。因此,我们对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定位应超越以往单纯重视知识目标的局限,把能力培养和情感陶冶作为重要的目标纬度。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育人才是教学活动之本。

一、化学学科育人价值

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科说过:“化学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一门科学。”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分支,化学学科应该具有其特有的育人价值。除了在工具层面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外,按照对人的自

416

身发展和自我实现要求,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可分为科学素养、思维品质、科学与人文精神和哲学素养等几个层次。

(一)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

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是从化学的视角出发,对自然、社会和化学学科存在与发展的特有的功效,其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化学科学方法(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调查法、模型法等),化学科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等),化学科学观(守恒观、微粒观、运动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观点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品质,也是维系一个人成长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案例1

在完成氧化还原基本概念学习后,学生已学会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证实电子转移是真实存在的?通过锌-铜原电池实验装置,学生看到了电流表产生了示数,说明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即发生了转移。

点评:微粒观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微粒观”以后,能够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对事物本质的、深层次的特征与联系有了更多的认识。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的本质,但学生囿于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具有的微观认识较少,对这一本质的理解就较为困难。教师充分利用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宏观现象进而“看到”电子转移,从理论分析、实验事实等不同角度让学生建立电子转移的认识,实现认识的逐渐建构,学生对微粒的客观实在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后续的电化学内容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思维品质(Thinking Quality)

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与创造性等方面。思维品质是一切智力品质的核心,

417

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在今天,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产生的思考远非以往任何年代可以比拟。但同时学生也存在以偏概全、浅尝辄止、孤立片面、生搬硬套、思维广而不深、虚而不实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学生思维品质存在不少缺陷。因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科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2

中和热测定实验后,教师将学生的测定结果整理列表,学生们发现实验数据大多都存在负偏差。展开对各种可能影响因素的讨论后,学生总结产生误差主要原因是量热器本身的吸热。教师接着布置学生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已知质量和温度的热水与冷水来测量量热器本身随温度变化的吸热数值(量热器常数)。

点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基本特征。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它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上有其特殊功效。在中和热测定实验的误差来源分析中,学生通过对比,逐一排除溶液密度、比热、隔热层等因素,最终确定量热器吸热是主要误差来源,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与批判性。设计实验测定量热器常数则需要学生能够利用初中已学的热学知识,利用简单的物品(热水与冷水)来完成目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敢于突破常规,提出大胆的猜想和独特的见解,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案例3

在探究乙醇的结构简式教学中,教师在简单介绍核磁共振后,展示了乙烷和溴乙烷的结构与氢谱。学生从乙醇的氢谱来推测乙醇的正确结构,并通过定量测定与金属钠的反应产生氢气的量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点评:归纳、演绎和类比是科学推理的常用的思维方法,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面对全新的核磁共振的知识,学生通过已知的结构与谱图的对应关系,分析归纳其中的规律,并能将其迁移到乙醇的谱图,将其转化为乙醇的真实结构。而利用金属钠与乙醇的定量反应来测定乙醇的结构,则表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个化学问题,常常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化学学习中是屡见不鲜的。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规律或方法,寻找多种途径,灵活地处理化学问题,这本身就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418

(三)科学与人文精神(Spirit of Science and Humanism)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是人类精神的两种不同形态人文精神本身也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即科学的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本身即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该有科学的理性、求实和创新精神,又应该有崇善、讲美与和谐的人文情怀。在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有助于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从而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案例4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归纳氧化还原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并进行板演。某同学在板演时将化合价升降与电子得失关系对应关系写反,教师并未指出,也无同学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在进一步交流中发现,有些同学归纳的关系本身是正确的,但见无人反对,就推翻了自己的结论。教师随即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应保持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特别是对权威的质疑,做到求真求实。

点评:怀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也是思想、认识发展进步的必备基础。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缺乏自我思考,迷信课堂权威(教师),造成了唯书是从,唯师是从的局面,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体现在每一堂课和每一次学习活动中,使其习惯成自然。

案例5

对于SO

2性质的学习,教师淡化学生已知的SO

2

有关形成酸雨、环境污染

等方面知识,而是着重介绍SO

2

在历史上和在现代生活中的用途、对人类的贡

献。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事物的两面性,以及人类在SO

2

功过中起到了关键的作

用,SO

2

产生危害的根源其实就在于人类自身所犯的错误。

419

点评:化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使学生提高人文修养的教育,用来唤醒人性向善的一面,唤醒理性自觉。化学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造福人类,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决不是用来制造杀人武器、毁灭人类文明。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环境污染在实质上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带来的,而是人带来的,是人利用了科学技术从事了反人文精神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化学物质的性能,了解其对人类的益处和危害。教学中灌输人道主义情感时,要以仁爱之心关注生活,关注生命。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介绍化学史实,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与大师们交流对话,沐浴人性的光辉,永记先辈们优秀的人文传统,从而激发他们为人类创造灿烂文明的动机。关于这方面内容的文献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四)哲学素养(Philosophical Accomplishment)

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观察、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观点和看法,人们运用这种观点或看法来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这就是方法论。哲学家冯契先生曾经说过,智慧就是“真善美的统一”,而“哲学”一词的原意就是“爱智慧”。人的认识活动追求真,人的意志活动追求善,人的情感活动追求美,这是一切文艺、学问的最远理想,也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指向。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从中获得真、善和美的感受。具体地说,就是不仅能够汲取到真知,即求真;还能够领悟鉴别善恶好坏的标准,即明善;更能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案例6

元素周期律教学中,教师突破了传统的讲授周期律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探究元素间隐藏的规律。学生按核电荷数将元素进行排序,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元素周期律。再根据电子层数的不同将一维的元素周期线分段后转化为二维的元素周期表,涌现出每一列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学生深刻体会到元素周期表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

点评: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很容易就记住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也能理解元素周期表所揭示的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运用元素周期表解

420

决实际问题。从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了量变质变规律是物质世界发展客观的普遍规律,同时也能感受到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案例7

元素周期律教学中,教师按电负性数据将各元素进行染色处理,学生在排列一维周期线和二维周期表的时候,能观察到色彩排列的协调性,直观感受元素周期律的和谐之美。

点评: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本身就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通过对化学美的审美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发现、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化学美的能力,同时形成一定的化学审美意识和修养。周期律和周期表充满的丰富的美学意义,最重要的是和谐。周期表呈现的对称性与均衡性,再加上色彩效果,更能体现科学中的美,学生不仅领略了元素世界的多姿多彩,而且激发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兴趣。

二、如何确立评价机制

要判断教学过程中育人价值是否得到了体现,必定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方式。但由于育人价值具有隐性的特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育人价值的评价往往趋于狭窄化、宽泛化和短期化。或是关注于掌握应试中所涉及的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或是停留在口号性的目标的基础上,流于形式,无法具体操作;亦或是定位于近期的、显性的考核目标,忽视或轻视育人价值的长期性。

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后的变化与发展?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除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评价外,是否还能找到一种统摄性或包容度较大的方法?笔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希望能进一步得到专家们的指导、与同仁们的交流。

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 也是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不断成熟的过程。一个学科对于人的生命成长的意义就在于,在赋予人不断发展的工具和文化资源的同时, 提升人的主动创造精神,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的最终目的就是从深度和广度上开发人性。化学学科教学如何才能充分实现

421

其育人价值,这需要我们全体化学教师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永.刍议“学科育人价值”[J].上海教育科研,2005(1).

[2]濮江,樊敏.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现状及实施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

2011 (1).

[3]苏红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孕育化学学科素养[J].新课程,2011(9).

[4]张玉飞.化学思维品质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2011(2).

[5]蒋文俊.如何在化学教育者贯穿人文精神[J].学科教育,2001(7).

[6]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理解与评价[J].历史教学,2011(13). 422

新基础教育下数学学科育人的价值体现

“新基础教育”下数学教学育人价值体现 “新基础教育”研究主持人叶澜教授,在1994年首先提出了“新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数学教学中要通过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为资源,为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通过“教书” 来实现育人目标,“育”以健康、主动发展的人。 一、“育人价值”误区 1.把“育人价值”等同于“德育。” 今年三月份,我在紫荆上《比例尺》“初建课”时后,李泰峰主任,王建刚校长,李延军校长及部分数学老师都参与了课后的评课活动,我在进行自我反思时说这节课的育人价值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家爱学校情结,因为课里面有国家地图和紫荆实验学校的平面图。李泰峰主任当时给出了回应,这只是“育人价值”的一个点,还应该有数学课独有学科的育人价值,并提出要再读书,再领会,再实践。或许还有老师会也认为课里面渗透爱国,爱树木,安全教育,渗透数学发展史等就是育人价值,其实这充其量只能是在课堂里渗透了“德育”。 2.把“育人价值”等同于把符号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知识是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过程中不断被抽象出来的。(《纲要》21页)如果教学就是要完成将这些抽象出符号化的知识进行传递,那么学生就只为学习这些知识而存在,教师只为教这些知识而存在,“育人价值”也就局限在现成知识的掌握上,容易让教师把教学重难点放在让学生理解记忆上,忽视了数学知识被发现、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身;忽视学生需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生命实践体验;忽视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提炼抽象的形成知识过程,带来数学教学中“育人价值”的资源贫乏。 以上两点对“育人价值”认识的偏差是教师普遍存在的,在《纲要》第20页中还提到了育人价值认识的狭窄化,割裂化和空泛化,阐述都也都非常清楚,不再做肤浅的重复。 二、“育人价值”的意义 “育人价值”的理论意义:是指每一门学科可能对学生的身心、精神世界、个性,人格,思维方式等产生的积极和发展性的影响。而数学学科强调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数学学科独特的价值,二是不同内容具体的价值。 1.数学教学的独特价值 除了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以外,还体现在 (1)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 (2)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的符号表达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的水平; (3)帮助学生建立猜想发现和判断选择的自觉意识; (4)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心态。 通过以上几点,构建一种唯有数学学科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体验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数学学科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双向互化。 2.不同内容的具体价值 从数学学科的层面上,小学数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发展又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

学科育人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学科育人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华阳桥学校金瑞芳摘要:以《2011年版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所示“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这一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学科育人存在的问题为抓手,探讨如何将“学科育人”的意识根植于自己的教学理念之中,继而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最终在教学效果中体现一定的育人价值,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学习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又能够获得语言体验,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素质教育学科育人学生发展 《2011年版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涵盖了英语课程的方方面面,但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这一理念首先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基本定位,那就是要在英语课程中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对照新老课标的基本理念,这一点诠释得更为完善,且位于整个基本理念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及必要性。由此可见,英语课程承担着学科育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也体现了英语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多重意义。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学科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教和考的一致性,让教师先“学科”后“育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尚未消除的遗留问题,未能彻底改变教学中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的传统教学观念。 在学科教学领域中,有部分英语教师对本学科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只是停留在“传道解惑”上,教会学生单纯地去记忆一些教材中出现的重点英语单词,或者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语法知识。在课堂上,这些英语教师往往更多地去关注词汇与语法以及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确保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知识积累以及在考试时不出差错,成绩优良;另有一些教师虽已有学科育人的崭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关注到学生语言方法与技能,甚至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学生的学科情感和学习态度、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思维意

体育学科育人价值与伊顿公学的体育育人精神

体育学科育人价值与伊顿公学的体育育人精神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体育学科育人的典范,起到了榜样作用,1917年毛泽东写了其生平第一篇论文,为《体育之研究》,论文内容中提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顾知之者或寡矣。或以为重在智识,或曰道德也。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顾徒知识之何载乎?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顾徒道德之何寓乎?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当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的时候就为自己创编了一套六段体操,也为自己绘制了从长沙到湘江的长跑路线地图。毛泽东还曾经为英年早逝的同学作了挽联,“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这里毛泽东所说的“死”包含两层含义,因为毛泽东认为那个时期的很多中国人,虽然身体没有死,但是精神已经死了。 在那个时期,毛泽东就痛批我们的国家,“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2015年,我们国家进行了数学学科和体育学科两大学科的监测,最终结果却不尽满意,其中,体育课在整个国家中的监测中所呈现出来的开足率占比例仅为20%,而数学课的监测结果却相反的惊人,开课率比国家规定的课时数多四倍。回过头来,再看毛主席的这一席话,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其说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了。关于毛泽东对德、智、体之间关系的论述以及体育促进人类发展的论述还有很多,比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具体释义为:我们的体育不是所谓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们文明的精神,我们野蛮的只是体魄。体育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还可以调节情感,增强意志。因此,时至今日,100年前毛泽东对于体育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回顾并学习,他作为一个师范生写下这篇巨著,体现出了他对那个时代“京式”体育所存在的不良现状给予的评价。 伊顿公学秉持:运动第一,学习第二。伊顿公学共培养出了二十多位英国首相,也培养出了具有贵族精神的学生。伊顿以“绅士文化”、“精英摇篮”而闻名于世界,同时军事化的严格管理模式被一直贯彻执行。二十位英国首相,三十六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实施策略 作者姓名:易琼 作者单位:云阳县南溪镇富家小学 论文研究类别:小学语文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教已经30余年,我一直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思考——尝试、尝试——思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风化人,润物无声”。首先要明白小学语文学科所独特的育人价值,华师大李政涛教授从教育的角度切入,对“语文是什么”做了解答,即从教育角度理解“语文概念”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对母语的学习需要,而文学也同样是语内涵的另一个构成。简言之:语文就是汉语和文学的构成,汉语是基础,文学是升华,可见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育人价值”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落实,要求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探索具体的策略和路径。 一、把握育人目标,滴水汇溪流。 常言说:“教好书育好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准确把握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总体目标。然后通过学年分解,单元分解,篇章分解,课时分解,细化总目标。在每一堂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准育人的起点、难点和突破点,落实小学语文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形成既有广度又有厚度的育人价值。 以《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教材》为例: 西师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以整体的形式呈现了抒发感情,表现作者以及文中人物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的文章。如《毛泽东诗词两首》、《翻越大雪山》、《黄河大合唱》、《抗日英雄扬靖宇》等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在前期相应单元中已有初步感知,掌握了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如:抓住关键字词句,体会诗句、景色特点,依据形文线索和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于学生认知状态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在准确把握育人目标

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注课程教学与人的德行发展的内在关系—— 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观点快递: 学校的育人职能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汲取思想史上的智慧资源,立足新的实践,对如何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强化课程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教书育人,授业传道,积极探索各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途径和艺术,把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牢牢建立在教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各自特点的深刻把握之上,及时建立健全有利于各门课程和所有课程的教师都认真践行育人的制度和机制。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与此相应,学校的育 人职能,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 思想史上的智慧资源 基于对课程教学、学校教育、人的德行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把握,古往今来,众多的教育思想家对课程教学与人的德行发展、课程教学担当育人职能的必要 性、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阐述殊多。 在中国,古老的六艺之教,本质上亦即德行之教。在西方,柏拉图等古代先 哲同样开启了关注课程教学与人的德行发展内在关系的思想传统。

近代科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则更加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主 张,宣称道德是教育的唯一目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家杜威也明确指出:道德的目的应当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起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 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式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 思想史上这些丰富的论述,尽管各有瑕疵,但其中于课程教学于知识传授中 谋取人的德行发展的思想,则逐渐凝淀为教育学中不易的基则,也为我们当下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反复的智慧资源。 建国以来的实践形态 建国以来,我们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态。加强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形成了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就高校思想政 治课程建设问题正式颁布了进40 份专门文件,一些关于高等教育或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综合性教育文件中,也大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作出过明确论 述。 在关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不少的文献还从更开阔的视野 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加强各门课程都有育人之责,所有教师都应该教书育人。 1987 年5 月29 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 作的觉得》,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指出:“要按照

2个学科育人教学案例

此处两则案例是由市教委教研室提供的典型实施案例,仅供组稿时参考之用。由于这两篇案例皆是未发表的文章,还请您在组稿时注意保护作者的著作权益,尽量避免以直接下发案例的形式组稿。 品德与社会学科育人实施案例 为什么奶奶不接受明明的孝心? ——《百善孝为先》教学案例 虹口区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杨健 【案例背景】 在我班有一本“烦恼”手册,上面记录了学生遇到的让人烦心的事情,或是让学生感到困惑的事情。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任课老师,我努力将解决学生的“烦恼”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指导学生的行为。 有一天,手册中的这样一则记录引起了我的关注,班中的小李写道:今天是重阳节,老师给我们讲了孝敬老人的道理,放学回家后,我就帮外婆打扫房间,看到床底下有一个又破又脏的坐垫,我想,这样的垫子坐着多不舒服呀!于是,我把旧的坐垫扔了,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外婆买了个坐垫。没想到,外婆看到那个崭新的坐垫,一点儿也不高兴,当她得知我把旧坐垫扔了,竟然哭了。爸爸妈妈回家后,看到外婆非常伤心,得知事情的经过,也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真弄不懂,明明我是在做好事,为什么大人要批评我,我到底错在哪里? 平心而论,尽管小李在某些方面确实让人头疼,但在这件事中,他的出发点还是好的,他知道要孝敬老人,但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还不能理解老人的心情,因而做了好事反受批评。而家长也没有理解小李的一片孝心,只是一味指责,这样使得小李更烦恼了。 正巧,在本学期品德与社会课中,有篇课文《百善孝为先》,讲的就是如何孝顺父母和老人,于是我将小李的烦恼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能解决小李的烦恼,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孝”有进一步的理解。 【案例实录】 片段一:师述故事,初次选择 1.师述明明的故事 师:重阳节那天,明明趁奶奶不在家时,帮奶奶打扫房间,发现奶奶的藤椅 垫很破旧,里面的棉絮都露了出来,便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为奶奶买了一个 新的,将破旧的藤椅垫扔了。谁知奶奶知道后非常生气,因为那个藤椅垫是 爷爷送给奶奶的生日礼物,东西虽不值钱,但对奶奶来说具有纪念意义。妈 妈回家后也批评了明明,为此明明很苦恼。 2.出示问题:藤椅垫该不该扔?(媒体演示一个大大的问号)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

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物理教学中如何育人

物理教学中如何育人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观察和实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现象的观察,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方法。 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得出,物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一、利用科学家的事迹进行思想教育 物理课本中介绍科学家的事迹的内容很多,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准备的利用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物理学家是如何用物理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研究探索问题的,以此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启发,从而萌发攀登科学高峰的远大志向。如用法拉第经过“十年”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焦耳花了“四十年’’用不同的方法做了“四百’’多次试验得出了热功当量等实例,对学生进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敢于献身的科学精神的思想教育。又如用牛顿对物理学研究如醉如痴;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学说而被教会终生监禁;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在鲜花广场等实史,对学生进行不惜牺牲、不慕利禄、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务实求真的思想教育。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2、利用物理知识进行思想教育 物理知识与科技知识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到举世瞩目、辉煌的中国科学技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如讲到核裂变与核聚变后,介绍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及其产生意义;讲到火箭后介绍我国的火箭技术、神州1-5号飞船的相关知识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并进一步介绍火药、火箭是我国最早发明的,但却填进了英帝国主义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激励学生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去,以此进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意识的思想教育。此外注意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坚持实践第一的科学思想,增强鉴别伪科学,抵制伪科学的敏锐性和自觉性。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人与机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安全生产和物理知识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可运用物理基础知识进行安全生产的思想教育。如讲到惯性后,介绍汽车上“保持车距”字样的安全意义;分析碰车后交警根据测量两车的刹车距离判断事故的主要责任人的依据;又如讲过向心力后,分析汽车高速过拱桥时方向盘“失灵"的原因。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安全意识。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三.利用课堂小事进行思想教育 课堂小事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但如果有意将其利用起来进行思想教育,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将坏事变成好事,成为思想教育的好素材。如利用学生迟到现象进行守时教育;利用学生不完成作业并说谎,进行诚实教育。在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不完成作业,追其原因“不会做”,但发现很简单的题目也不做,这与他的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以此在全班同学中开展诚实教育,帮助他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这样那样的毛病很多,教学中常用严肃批评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改正错误,但独生子女较多,有的不接受批评,有的批评后情绪低落很失望,在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前者进行自尊自爱意识教育,对后者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利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小事,有意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以便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四·利用教学活动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只要挖掘潜力可充实、丰富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新意的

学科教学与立德树人的研究与实践

学科教学与立德树人的研究与实践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立德树人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百年教育,树人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基本素质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教材中显性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要注重数学自身特点,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利用数学素材,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优良品质。 【关键词】初中数学;立德树人;研究;途径 我国的数学教育历经了漫长及其复杂的过程,继而又在强化训练中提倡发展数学能力,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双基”、“能力”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数学思想方法溶入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功能已日趋重要了。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立德树人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理由不抓立德树人教育,那么,数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品质呢?我认为,数学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一、高度重视初中数学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百年教育,树人为先”。新的课程标准把立德树人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奠基工程,其效果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之一,所以教师要寻求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立

德树人教育的有效性。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的基本素质是立德树人的关键。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个好数学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魅力。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尚品质去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上课时,衣着端庄、讲普通话,语言表达有逻辑性等等。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二)、充分发挥教材中显性的立德树人功能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些思想教育内容是显性的。如初中代数中,通过数的扩展、式和方程、函数等应用,可对学生进行理论源于实践并且为实践服务的观点教育。通过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高次与低次的辨证关系,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又如在平面几何中,形的概念的建立反映了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在几何概念之间、几何概念与其它数学概念之间充满了联系。几何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创造条件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的过程。教材中这些丰富的显性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相信一定能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体现出数学的育人功能。 (三)、介绍我国数学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育人因素,把立德树人教育

数学的育人价值

数学的育人价值 新基础教育”在教学研究中提出了“拓展学科育人价值”的任务。本人作为该研究课题的成员,并具体承担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这一任务作了结合学科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本文从三方面阐述自己对拓展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 一、对数学教学育人价值的认识偏差 数学是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历来受到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课程教学改革都会涉及到数学学科的改革。近年来讨论较多的是关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及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研究,专门从“育人”的角度来全面研究数学学科的价值似不多见。因此可以说,在总体上教师还缺乏这方面的自觉意识。但是,缺乏不等于不存在。实际上,长期以来人们对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的认识存在着偏差。这些偏差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偏差之一是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狭窄化。所谓狭窄化,就是对数学学科教育的价值认识停留在教学数学知识上。表现出一种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状态,把学生当作是为学习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教师是为教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掌握数学知识上。这可以从教师关于教学目标的制订中窥见一斑,具体地说,大多数教师只是围绕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来制订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对于小学数学教材中《商不变性质》的教学目标的制订,一般都停留在:①理解和掌握商不变性质;②学会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可以说,大部分的数学概念、法则、性质等的教学目标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 偏差之二是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空泛化。所谓空泛化,就是对数学学科教育的价值认识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具体地说,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除了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以外,增加了一些口号性的目标。还以上述《商不变性质》为例,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制订为:①理解和掌握商不变性质;②学会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运算;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后两条增加的目标,反映了教师对数学学科多元教育价值的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原本的意思可能是指通过小组讨论来学习该内容,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独立思考、大胆发表意见。但是象这样口号性的目标,具有“普适性”,它几乎可以作为任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正因为如此,没有找到特性和载体的空泛目标,尽管在许多教案中都能看到,但仅凭此,在任何教学中都不会具体落实,所以它只能起到贴标签的作用,仅仅表达了教师改革数学教育的愿望而已。 偏差之三是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短期化。所谓短期化,就是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目标的追求和满足,把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价值定位在考试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的探索和体验,使数学教学趋于死记硬背。这种强化练习可能要考到的内容,以达到牢固记忆、熟练应答、考试成功的目的的现象,可以从数学课上有层次、有坡度、大题量的“经典”练习中得到印证。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应试上。之所以把“应试”也称作育人价值,原因有二:一是应试关涉到学生将来的升学和发展,并非与学生的成长无关;二是应试的内容大量是基础性的,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但问题出在仅用大量的机械练习来应对考试,考什么练什么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且仅仅为应试而教,把学生当作是为考试和练习而存在的人,这就完全违背了教育的真谛了。

学科育人教学改革的使命与价值

学科育人:教学改革的使命与价值 一、课程改革深化阶段要把教学改革作为重点 (一)原因分析 1.课程与教学的大小之分。 在不同语境下,课程与教学的大小关系是不同的。但课程与教学的价值有大小之分吗?美国学者塞勒提出了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三个隐喻:课程是施工蓝图,教学是施工过程;课程是球赛方案,教学是比赛过程;课程是乐队演奏乐谱,教学是演奏本身。在这里,课程是一种预设,教学是生成,它们是等值的,只是价值取向不同。 2.教学中的黑洞问题 知识传授中存在黑洞。怎么会存在黑洞?因为我们忽略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当我们对基本问题的理解发生错误和偏差时,也产生了教学中的黑洞。所以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必须要回归教育的基本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有清晰的理解,才能摆脱教学中的“黑洞”即“错误”。 (二)结论 课改必须改课,改课必须在课改的背景和框架下进行。 二、课堂教学改革最高价值是“育人”,要用“学科核心素养”来育人(一)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提出三维目标是课改的一大进步,即从教学大纲走向内容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还不是终极目标,它还必须在整合、提升中走向核心素养。它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同时,从改革的历程来看,从90年代国家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到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开启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到2013年进一步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改革的历程清楚地告诉我们,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以及所形成的主题是在改革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它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 (二)核心素养的核心特征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离

(完整版)对学科教学育人功能的再认识

对学科教学育人功能的再认识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实施,是中小学实现教育目标,立德树人的最主要工作。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同。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上“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轨道。要求中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i]。新课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新课程的实施也遇到较多的困难,实施不尽理想。从学科课程的教学看,仍然比较普遍存在重学科知识传承、重应试训练,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轻学科育人功能和科学素养培养的状况。 分析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些专家认为新课程实施不理想,“原因有几点。第一点就是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管理体制是僵化和保守的、应试教育的、专制的;第二点,我们的实施方式基本是自上而下的;第三点就是中小学老师在长期的应试训练的背景底下,他们的专业素养是跟不上。”[ii]就学科课程教学而言,新课程实施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除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外,中小学教师自身存在主要问题是,对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缺乏深刻认识,缺乏通过学科教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不能有效地通过学科教学和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课程教学综合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课程教学要发挥育人的功能,起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内要有一个统一思想和目标。如果教学领导和管理干部只关心应试成绩和升学率,如果各级教研人员把组织统一考试(质量检查)和考试成绩统计、评比作为主要任务,教师的教学就难以克服“考什么教什么”,“用题海战术强化应试训练”的倾向。学科课程标准就难以完整的执行,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也难以落实。 中小学教师由于所处地位和本身素养的限制,在应试教育氛围还十分浓厚的环境下,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存在很大困难。在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轻学科育人功能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大环境下,教师的学科教学,就容易沿袭应试教育的习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地区质检和中、高考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学校和学科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习惯于把学科教育等同于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有意无意地排斥学科方法、学科思想观念的教育;在潜意识里,往往把提高素养,学科方法和观念教育看成花架子,中听不中用,把加大教和学的时间投入,强化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力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得力措施。 前不久,发表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其中,“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为学科教学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科学养、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指出了方向,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反思、讨论、研究学科教学,在思想认识和观念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克服重学科知识的传承、重应试训练,轻学科育人功能和科学素养培养的习惯,增强育人意识,是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的关键。

教师培训材料

教师培训材料: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 ——上海市中小学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工作概述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德育项目部 从去年起,上海市中小学各个学科开展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工作,这是我们对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追求,是我们对学科教学目标认识的深化。 一.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依然不少。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升学考试学科,轻视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重视课堂和书本学习,轻视学生在社会中的实践体验;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轻视研究学科知识传授与育人价值的内在关系等现象,还未能有效克服。 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科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学科教学与育人是什么关系?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德性成长过程能够分隔开吗?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认识和破解这些难题,促使基础教育从内涵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开展学科育人价值研究的背景 开展学科育人价值研究,是我们试图破解上述一些难题的尝试。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还必须更深入理解这项工作的背景。 1.解决育人问题是当务之急 国际竞争,本质上是青少年成长的竞争。3 年一次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日前公布。首次参加PISA测试的上海15 岁在校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排首位。但是,学生的负担也是比较重的。要看到,所测试的内容并不代表学生全面的身心素养。测试结果引起的国际反响,则表明教育在国家竞争力方面的影响巨大。 民族振兴,从根本上要依靠教育的振兴。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青少年的培养工作,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是民族持续发展的根基。 教育现状,并不令人很满意。中小学教育存在一些亟需克服的现象:老师在学科教学中,育分重于育人,缺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缺乏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让学生有接触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体验,缺乏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条件,缺乏鱼水交融的师生关系。 社会导向,在一些方面让人迷茫。社会存在一些让人揪心的现象: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人生准则是应该推崇的,什么样的生活是应该向往的,什么样的人物是

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拓展

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拓展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集中体现在体育课,体育课的最终追求目标往往是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属于被动性接受,积极探索和进取精神欠缺,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个性能力和主动性的发展 (一)对体育学科育人价值认知存在偏差 1.认知的狭窄化 所谓认知上的狭窄化,体现在:由于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认知还停在对体育的基础认知上,也就是“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术的教授上,导致学校在对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认知上存在偏差。学校教育受到教育大环境以及思想的影响,体育教育也表现出了应付考试的消极现象,主要学习技术动作,身体素质达标即可。这种体育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体育学科的“育人”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促使学校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被仅仅局限在掌握技术动作上。 2.认知的空泛化 所谓认知上的空泛化,体现在:对体育学科的教育价值方面的认知还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上。体育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除了制定必须的知识教学目标,同时还增加了一些口号性质的目标。口号性质目标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性,比如能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意志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适应于每一堂课程中。但是这些目标对于一个星期只有两节体育课的教学课程设置来说根本就起不到落实的作用,只能够起到一个标榜的作用。 3.认知上的短期化 所谓认认知上的短期化,体现在:只对近阶段可以测量的考核目标进行努力追逐,达到满意的状态。这些年来,我国学校的体育因为受到“升学率”的强烈影响,刻意的在乎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已经变成了为了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学,考试考什么,体育教师就教什么,练什么,只是把学生单纯的当成了考试的练习者,这样的存在基础可以说完全和教育的初衷相悖。

406-《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物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理解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熟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物理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及个体差异等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合理设置作业。 (三)物理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 (四)物理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思路。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1. 物理专业知识 (1)掌握与高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中学物理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物理学思想、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 2.物理教学知识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1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 1.1坚持“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2013-01-12 物理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许文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为根本依据的,以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教育水平为目的的全面发展教育。它要求受教育者在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心素质及健康个性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物理学史研究了物理学的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辩证思维过程。它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素质教育内容,发掘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的潜能,可以铸造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造就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一、铸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铸造优良的心理品质。学习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情操等。物理教学可利用物理学中有关物理学史的知识来铸造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分为长远的间接动机和短近的直接动机。长远的动机与社会意义关联,是社会要求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学家的一些典型事迹,来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的长远动机。如法拉第为实现“磁向电的转化”而艰苦探索十余年;焦耳为测定热功当量进行了四百多次实验,历尽二十多年;卡文迪许将自己一身献给科学事业,埋头实验室工作长达五十年之久等事迹。这些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向

数学学科教育价值及作用

浅谈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及作用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保障,是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成为合格人才的关键。本人根据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来论述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及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育价值、作用 discusses mathematics discipline shallowly the educational value and the function li yingxue 【abstract】mathematics is a foundation tool discipline, is the student learns other disciplines the important safeguard, is the student morality, 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 and so on various development, becomes qualified personnel’s key. myself act according to mathematics discipline the concrete characteristic, from mathematics discipline’s abstractness, the logic and the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 elaborates mathematics discipline educational value and the function. 【key words】mathematics, educational value, function 数学提供给人类数学知识,人类又发现了数学教学的其他意义。这样数学学科的作用和价值才丰富起来,也就吸引着更多人越来越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数学为什么能够数千年来历久不衰?这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