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简答题重点

生理简答题重点

生理简答题重点
生理简答题重点

2.试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2.答: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K+通透性较大,K +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的蛋白分子不能外流而留在膜内,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当移到膜外的K+所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足以对抗促使K+外流的膜两侧K+浓度势能差时,膜内外不再有K +的跨膜净移动,膜两侧电位差也稳定在某一数值,这一状态称为K +平衡电位,也即静息电位。

3.试述动作电位的波形及其产生机制

3.答:动作电位的产生取决于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通透性的改变。①上升支刺激使膜局部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浓度差及电位差迅速内流而致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并反转;②下降支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顺浓度差及电位差外流, 膜电位迅速恢复到静息时的水平。

5.试述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机制.

5.答:轴突末梢兴奋,末梢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递质释放,递质经扩散而与接头后膜(终板膜)受体结合,使与受体耦联的通道开放,引起钠内流为主(钾亦外流)的离子移动,引起终板膜局部去极化,进而激发邻近肌膜AP的产生,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第三章血液'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

2.答:血浆透压是指血浆中吸引水分子的力量。分为: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②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3.试述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3.答: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爆式集落促进因子(BP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雄激素等因素的调节。BPF主要调节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EPO主要调节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向前体细胞分化,并加速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对早期红系

祖细胞的的增殖分化也有促进作用,还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使血中红细胞的数量相对恒定。雄激素可促进EPO的合成,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也可直接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生成。此外,甲状腺素、生长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对红细胞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EPO最重要,雄激素、缺氧等可刺激肾脏等组织产生EPO,故男性及高原居民红细胞数量较高。

7.试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7.答:血管壁破损后,血液即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之后流血便会自行停止,此过程称生理性止血。经过三个时相:①局部缩血管反应:损伤使局部血管收缩、破损处封闭而止血,或使血流速度减慢,出血减少;②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下组织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填塞伤口,阻止出血;③血凝块止血栓形成与维持:血浆中凝血因子被激活,凝血启动,形成血凝块止血栓,更有效地填塞伤口而阻止出血。在凝血过程被激活的同时,血浆中的抗凝和纤溶系统也被激活,将凝血过程限制于局部,防止破损区以外发生血液凝固。

9.试述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的主要原因

9.答: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的主要原因是:(1)血管内膜光滑,血小板不易破损释放PF3,凝血因子Ⅻ不易被激活;(2)即使有少量的凝血因子被激活,可被流动的血液冲走而不能发挥作用;(3)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4)即使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可提高纤溶系统的活动清除。

第四章血液循环

3.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其产生机制。

3.答:心室肌AP分0、1、2、3、4等5期。除极过程即0期:RP(静息电位)时受刺激,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开,Na+内流→+30mV。复极过程分:1期(快速复极初期)+30mV→Ito通道开→K+外流→0mV;2期(平台期)0mV→Ca2+通道开/K+通道开→Ca2+及Na +内流/ K+外流→0mV;3期(快速复极末期)0mV→Ca2+通道关/K+通道开↑→K+外流→-90mV;4期(静息期)-90mV→钠泵工作→排出Na+、Ca2+,转入K+→稳定于RP。

5.试述心交感神经影响心肌活动的机制。

5.答:心交感N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及心室肌等,其节后f末梢释放NE,作用于心肌细胞膜β1R,引起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平台期Ca2+内流及肌浆网Ca2+释放增加,收缩力增强;肌钙蛋白释放Ca2+及肌浆网摄取Ca2+加速,舒张增强。窦房结P 细胞的4期If加强,心率加快。慢反应细胞0期Ca2+增加,传导速度加快。

6.试述心迷走神经影响心肌活动的机制。

6.答:心迷走N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心房肌及心室肌等,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R,引起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Ca2+内流及肌浆网Ca2+释放减少,收缩力减弱。Ca2+内流减少,房室传导速度减慢。K+外流增多,P细胞最大舒张电位增大,心率变慢。

8.试述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8.答:①搏出量↑→A血↑,收缩压↑↑→血外流快→舒末A血稍↑→舒张压↑,脉压↑;②心率↑→舒末A血↑→舒张压↑↑→血外流快→心缩中期A血稍↑→收缩压↑,脉压↓;③外周阻力↑→舒末A 血↑…(同心率↑);④主、大A弹性↓→A扩张↓→收缩压↑↑,A 回弹↓→舒张压↓↓,脉压↑↑↑;⑤血量/血管容积比例↓→A血压↓。(反之亦然)

9.试述组织液的生成过程(机制)。

9.答:组织液生成的部位是真毛细血管(通透性大),动力是有效滤过压:=(Cap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Cap A端的有效滤过压为正值,血浆滤出Cap而成组织液;Cap V端的有效滤过压为负值,组织液回流入Cap。

10.试述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的过程及其意义。

10.答:BP↑刺激颈A窦主A弓压力R,传入冲动频率与BP成正比,经窦(舌咽)N、主A(迷走)N 进入延髓,使心迷走神经紧张加强、心

交感神经紧张及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信息经心迷走N、心交感N 和交感缩血管N传出,使①心脏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心输出量减少,②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结果BP回降。反之,血压升高。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经常起作用而维持BP 于稳态。

第五章呼吸

2.试述胸内压的形成及作用.。

2.答:形成:①胸膜腔密闭。内含浆液;②胸廓生长>肺生长→胸廓容积>肺容积→胸廓将肺拉大→肺回缩→胸内负压。胸内压=-肺回缩力。作用:①实现肺通气;②利于肺换气;③利于V血、组织液回流。

3.试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来源、成分、作用)。

3.答: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作用:降低表面张力:①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②防止肺不张;

③防止肺水肿。

8.试述CO2对呼吸的调节。

8.答:效应:一定范围内A血PCO2↑引起呼吸深快→肺(泡)通气量↑,但超过限度则有压抑呼吸甚至麻醉效应。机制:血PCO2↑经H+刺激中枢化学R,或CO2直接剌激外周化学R,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信息经脊髓、膈N和肋间N使呼吸肌活动↑,呼吸变深变快。通常以中枢效应为主,但PCO2突然大增或中枢化学R受抑时,以外周效应为主。

9.试述H+对呼吸的调节.。

9.答:效应[H+]↑引起呼吸深快→肺(泡)通气量↑;[H+]↓,呼吸受抑。机制:[H+]↑可通过中枢化学R和外周化学R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信息经脊髓、膈N和肋间N使呼吸肌活动↑,呼吸变深变快。脑脊髓[H+]↑时以中枢效应为主;但以A血[H+]变化多见,故以外周效应为主。

10.试述低O2对呼吸的调节。

10.答:效应:一定范围内PO2↓引起呼吸深快→肺(泡)通气量↑,但严重低O2可致呼吸障碍。机制:血PO2↓剌激外周化学R,克服低O2对中枢的抑制而使呼吸中枢兴奋,信息经脊髓、膈N和肌间N使呼吸肌活动↑,呼吸变深变快。低O2兴奋呼吸完全是外周效应所致;严重低O2时,呼吸抑制;低O2时吸入纯O2可引起呼吸暂停。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1.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1.答:⑴盐酸:由壁细胞分泌。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pH;②杀菌;③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④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⑤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⑥过多则腐蚀消化道粘膜,形成溃疡。⑵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经胃酸激活为胃蛋白酶后能分解蛋白质为眎和胨。⑶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分泌。它与胃粘膜的上皮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一起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防止胃粘膜受损及腐蚀,从而保护胃粘膜。⑷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作用:①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消化酶水解;②促进维生素B12经回肠粘膜吸收。

3.试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3.答:胰液是消化作用最强的重要消化液,因为它含有的消化酶类最多最丰富,消化作用最强。其主要成分和主要作用有:①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并维持肠内消化酶所需要的碱性环境;②胰脂肪酶:在辅酯酶协助下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甘油一酯和脂肪酸等;③胰淀粉酶:生、熟淀粉都能被分解为麦芽糖。④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被肠激酶和胰蛋白酶等激活后可将蛋白质分解为眎和胨,两者共同作用可将其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⑤其它:如胰麦芽糖酶可将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羧基肽酶可将多肽分解为寡肽和氨基酸,DNA 酶可分解DNA,RNA酶可分解RNA。

5.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5.答:可从几个方面来说明:(1)吸收面积大:由于小肠长度较长,粘

膜具有环状皱襞、大量绒毛和微绒毛,使小肠吸收面积增加600倍。

(2)消化很充分:小肠内酶种类多,消化力强,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充

2、试述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因素。

2.答:滤过膜面积增大或减少均致原尿生成增多或减少,滤过膜通透性异常增高可引起蛋白尿或血尿。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滤过压升高或降低可导致原尿生成增多或减少。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慢,毛细血管有效滤过长度延长,原尿生成增加。反之亦然。凡原尿增加/减少,可致终尿一定程度的增减。

3、试述抗利尿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3.答:ADH的作用:①提高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水重吸收↑,尿量↓;②增强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ADH分泌的调节:ADH由视上核、室旁核合成并贮于神经垂体。①血浆晶体渗透压↑可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R引起ADH释放↑;②当循环血量过多时,可刺激左心房的容量感受器,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抑制ADH的释放。③动脉血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也可反射性抑制ADH的释放。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2.简述眼视近物调节时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

2.答:当视近物时,物象模糊反射性地引起动眼神经副核和内直肌核兴奋,其传出冲动经相应的神经引起如下反应:①环行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强,使物像聚焦前移至视网膜上;②瞳孔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限制入眼光量,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③内直肌收缩,两眼球会聚,使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结果,视物清晰。

3.试述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存在依据。

3.答:视杆系统对光的敏感度较高,可感受弱光刺激,但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低,且不能分辨颜色;视锥系统对光的敏感度较差,故感受强光刺激,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强,能分辨颜色。存在依据为:①在视网膜上分布不同:愈近中央部视锥细胞愈多;愈近周边部视杆

细胞愈多;②信息传递中的联系方式不同:视锥系统的会聚程度低,尤其在中央凹处呈单线式联系;而视杆系统的会聚程度高,对弱光刺激有总和作用;③含视色素不同:视锥细胞含有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光敏感的视色素;视杆细胞只含有视紫红质一种视色素;④动物种系的特点:只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如鸡等,其视网膜中仅有视锥细胞;而只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等,其视网膜中仅有视杆细胞。

第十章神经系统

1.试述胆碱能纤维的概念及其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1.答: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胆碱能纤维。副交感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绝大部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均属胆碱能纤维。

3.试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3.答: 神经轴突兴奋→突轴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Na+、K+,尤其对Na+的通透性提高→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 并以电紧张形式扩布,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5.试述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5.答:特异投射系统指由丘脑感觉接替核、联络核投向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第四层)的感觉传导系。主要特点:点对点投射。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7.试述主要体表感觉区的所在部位及其感觉投射规律。

7.答:体表感觉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即第一感觉区。投射规律:①交叉性投射但头面部为双侧性投射;②倒置安排下肢代表在顶部而头面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区的局部安排是正立的;③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成正变,即感觉精细的代表区较大。

9.试述小脑的功能及各部位损伤的可能表现。

9.答: ①前庭小脑与身体平衡功能有关损伤时平衡功能失调,站立不稳;②脊髓小脑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前叶蚓部可抑制同侧肌紧张,

前叶两侧部及旁中央小叶可加强肌紧张, 损伤时引起相应的肌紧张变化,在人仅表现为肌紧张降低;脊髓小脑亦与随意运动的协调有关,受损时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③皮层小脑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受损时不能做协调的精巧动作。

10.试述主要运动区的所在部位及其功能特征。

10.答:中央前回4、6区为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①交叉性支配但头面部多为双侧性支配;②倒置机能定位下肢代表区在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局部为正立安排;③机能代表区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成正变,即运动精细的代表区大。

12.试述下丘脑的功能。

12.答:下丘脑为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①调节体温含体温调节中枢(PO/AH)和温度R;②调节摄食行为含摄食中枢(外侧区)和饱中枢(腹内侧核);③调节水平衡有控制摄水的中枢(外侧区)和控制排水(渗透压R,ADH)的结构;④调节腺垂体分泌有觉察细胞并能分泌下丘脑调节肽;⑤影响情绪反应参与情绪反应(防御反应区等);

⑥控制生物节律。

第十一章内分泌

6.试述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论述题)

6.答:1.促进生长作用:生长素能诱导靶细胞产生一种生长素介质,进而促进骨、软骨、肌肉以及其他组织细胞分裂增殖,蛋白质合成增加。人幼年时缺乏GH,则患侏儒症;GH过多则患巨人症;成年后GH过多,可患肢端肥大症。2. 促进代射作用:①促进蛋白质合成;

②加速脂肪分解;③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葡萄糖的消耗,升高血糖;④促进无机盐代谢,增强钠、钾、钙、磷、硫等的摄取及利用。

7.试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论述题)

7.答:(1)对代谢的影响①生热效应:促进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物质氧化,增加耗氧量和产热量,使基础代谢率增高。②对物质代谢:对蛋白质代谢方面,生理剂量甲状腺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肌

肉、肝脏、肾脏等器官蛋白质合成尤其明显,故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而大剂量则促进分解,使身体消瘦、疲乏无力。对糖代谢方面,甲状腺素能促进小肠吸收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合成,故有升高血糖趋势;甲亢时,血糖常升高,甚至出现糖尿。对脂肪代谢方面,甲状腺素可促进脂肪分解和合成,但分解作用大于合成,故甲亢患者血中胆固醇含量低于正常。(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婴幼儿长骨、脑神经生长发育、若婴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不足,将出现呆小症。

9.糖皮质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论述题)

9.答:(1)调节物质代谢: 糖皮质激素对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概括起来说就是“升糖、解蛋、移脂”。①可促进肝糖原异生,增加肝糖原的贮备。此外,可抑制肌肉、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等肝外组织利用糖;

②促进上述组织中的蛋白质分解,将氨基酸释放入血,运到肝脏作为糖异生原料。③对脂肪,皮质醇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在肝内的氧化过程,利于糖异生作用。皮质醇过多时,可增强四肢脂肪组织分解,而使腹、面、肩及背的脂肪合成增加,以致呈现“向心性肥胖”。(2)调节水盐代谢:促进肾脏保钠排钾;增加滤过率及排水。(3)对血细胞的影响:使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4)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对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有允许作用。(5)参与应激反应:应激时能提高机体的抗伤害能力。

(6)抗炎、抗过敏、抗中毒和抗休克。

10.胰岛素有哪些重要的生理作用?(论述题)

10.答:(1)对糖代谢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肌糖原、肝糖原的合成;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糖原的异生作用,故既增加了血糖的去路,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因此使血糖降低(氧化↑、异生↓、变为糖原和脂肪↑)。缺乏时血糖↑,可致糖尿病。(2)对脂代谢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抑制脂肪的分解,减少脂肪酸从脂肪细胞中释放和在肝脏中生成酮体(合成↑、分解↓),故降低血脂。缺乏时血脂↑,可致酮血症与酸中毒。(3)对蛋白代谢胰岛素促进血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并促进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故利于生长(合成↑、分解↓)。在胰岛素的协同下,生长激素才能发挥其合成蛋白质,促进生长的作用。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教材中P24: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 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第二个刺激可引起新的兴奋,但所需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答:(1)单纯扩散: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Na+、K+、Ca2+、Cl-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K+泵、钙泵;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Na+-Ca2+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 5.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 不同点: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 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 6.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 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

生理学重点简答题

46.胃液的分泌及其作用? 答:(1)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③可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④促进Ca2+和Fe2+的吸收;⑤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3)黏液和碳酸氢盐:润滑和保护黏膜,并和HCO3-一起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 (4)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65.何谓脊休克?其表现和产生机理怎样? 答:脊休克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表现: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与内脏反射均减退以至消失。 产生机理: 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易化调节所致,不是由于手术损伤的刺激性影响引起,因为反射恢复后进行第二次脊髓切断损伤并不能使脊休克重现。 69.两种凝血途径的异同点,及促凝与抑凝因素? 答:相同点:两种途径最终都是为了因子Ⅹ的激活。 不同点:两种凝血系统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启动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系统由因子ⅩⅡα触发,逐步使因子Ⅹ激活,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途径依靠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 因素:①凝血酶可激活FⅤ、FⅧ、FXI,成为凝血过程中正反馈机制,加速凝血过程; ②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等都可抑制凝血过程。 70.试述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输血原则? 答: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可将血液分为四种ABO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输血原则:输血最好采用同型输血。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78.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运用其作用后应立即停药还是逐渐减量? 答:生理作用:①调节物质代谢;②影响水盐代谢;③影响器官系统功能;④参与应激运用其作用后应逐渐减量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很高,可抑制腺垂体分泌ACTH,结果使血中ACTH水平显著降低。由于ACTH能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因此,血中ACTH水平降低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如果患者突然停药,失去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支持,产生一系列皮质激素缺乏的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只能逐渐减量。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

生理学简答题

1.简述乙酰胆碱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它的分布、相应的受体和作用。 ①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M受体。 ③Ach作用与这些受体,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所有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分布有N受体。小剂量Ach能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而大剂量的Ach则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 2.血氧分压下降或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时,呼吸系统的活动会有何变化?为什么? 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表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3.简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负反馈性调节。 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它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同时抑制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这种负反馈作用,从而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也能抑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分泌。负反馈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会暂时失效,于是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大大增加,增强了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4.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及胃运动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进食时胃液分泌会减少,胃的运动会减弱。胃的迷走神经是支配胃的外来神经,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咽喉部的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属非条件反射,反射的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切断后非条件反射被阻断,胃液分泌减少。同时胃的容受性扩张也受迷走神经的控制,食物直接刺激口腔等消化道时通过迷走神经使胃做容受性扩张,切断迷走神经后胃的运动减弱。 5.何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影响中枢,最终加强自身的活动或使活动停止,这种反馈调节方式为正反馈。负反馈是指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c),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生理学习题

生理学试题(卷二) 专业___班级___姓名___学号___ 一、名词解释10分(5个名词,每题2分) 1、兴奋性 2、血细胞比容 3、房室延搁 4、肾糖阈 5、肺活量 二、填空题10分(20个空,每空0.5分) 1、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_______ 。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__有较大的通透性,所以又称___平衡电位。 3、柠檬酸钠能防止血液凝固是因为它除去了血浆中的________。 4、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 。 5、骨骼肌收缩舒张基本功能单位___。肌细胞收缩,暗带变__,明带变__ 。 6、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___。 7、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和_______。 8、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9、心脏中传导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 10、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_______ 。 11、牵张反射包括_______ 和_______ 两个反射。 12、外周阻力增加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其主要表现为_______压升高。 三、是非判断题10分(10个题,每题1分) 1、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Ⅲ启动的,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极为重要。( ) 3、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 4、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 5、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都通过局部电流传导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相同。( ) 6、骨骼肌收缩时,长度可以不缩短,而仅发生肌张力的变化。( ) 7、减压反射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调节机制中的最重要反射。 8、严重缺氧时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呼吸增强,体现调节作用。( ) 9、视近物时瞳孔缩小,此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 10、排泄是指将机体代谢的产物,包括食物残渣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

医学生理学问答题及答案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有时体液调节受神经系统控制,故可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自身调节是生理功能调节的最基本调控方式,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下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较为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自身调节的作用则比较局限,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者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1.什么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其形成原理是什么?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其的形成原理主要是:(1)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胞内为高K+,胞外为高Na+、Cl-。(2)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形成K+电-化学平衡,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3)Na+的扩散:由于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存在K+- Na+渗漏通道。(4)Na+- K+泵的活动也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之一。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是偶联因子。-收缩偶联,Ca称为兴奋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 (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 (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 (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 (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高K+是细胞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 (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 (三)Na+泵活动形成膜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自从生物电问世后,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兴奋性被视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最先出现的共有的特征表现,是触发细胞呈现外部反应或功能改变的前提和基础。 6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 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 神经细胞其兴奋性要经历四个时相的变化: (一)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兴奋,此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 (二)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时低,只有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仅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 (三)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时大部分失活的Na+通道已经恢复,且因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生理学(本科) 试 题 ( 专业(类) 日 午考)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X20) 1、 从物质转运的角度看腺细胞分泌酶的方式是属于( ) A 、通道转运 B 、载体转运 C 、出胞作用 D 、入胞作用 2、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最重要的调节是(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负反馈 D 、正反馈 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 ) A 、蛋白质 B 、铁 C 、 维生素B12 和叶酸 D 、促红细胞生成素 4、下列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 ) A 、单核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淋巴细胞 D 、噬酸性粒细胞 5、第一心音的强弱主要反映( ) A 、心缩力和房室瓣的功能 B 、主动脉血压 C 、肺动脉血压 D 、心室内压 6、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人脑皮层 7、决定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体分压差 B 、气体分子量 C 、气体溶解度 D 、呼吸膜的厚度 8、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主要是( ) A 、气道长度 B 、气道口径 C 、气体流量 D 、气体密度 9、糖尿病人多尿的原因是( ) A 、饮水多产生水利尿 B 、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产生渗透性利尿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 10、能够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的激素是( )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 C 、抗利尿激素 D 、血管紧张表 11、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是( ) A 、滤过面积增大 B 、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大 C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D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12、催产素的主要作用是( ) A 、促进催乳素的分泌 B 、促进哺乳期乳腺分泌大量乳汁 C 、促进非孕子宫收缩 D 、促进妊娠子宫剧烈收缩,有利于分娩 13、锥体系的主要功能是( ) A 、维持身体平衡 B 、调节肌紧张 C 、协调随意运动 D 、发出随意运动 14、排卵发生的时间是( ) A 、月经周末 B 、分泌末期 C 、增殖期末 D 、月经期前 15、参与应激反应的系统是( ) A 、特异性投射系统 B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C 、交感——肾上腺质系统 D 、迷走——胰岛素系统 16、肾血流量能自身调节的血压范围是( ) A 、50~100MG B 、50~150MG C 、80~180MG D 、100~180MG 17、牵涉痛的临床意义是( ) A 、判断病因 B 、判断预后 C 、了解内脏痛的性质 D 、协助内脏疾病早期诊断 18、氧离曲线右移的原因( ) A 、体温下降 B 、血液中氢离子浓度下降 C 、血液中的CO2分压下降 D 、血浆的PH 值下降 19、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是( ) A 、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B 、点对点的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C 、其主要功能是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D 、对催眠麻醉药敏感 20、排卵发生的时间是( ) A 、月经期末 B 、分泌末期 C 、增殖期末 D 、月经期前 二、填空题(每空1分X30) 1、人体的呼吸过程由( ),( )和( )三个 环节组成。 2、M 受体的阻断剂是( ),N 受体的阻断剂是( ), A 受体的阻断剂是( )。 3、启动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是( ),启动外源性凝血的因子是( ) 4、心电图的P 波反映( )的去极化过程,QRS 波反映( ) 的去极化过程; 5、在极化状态时,细胞膜内带( )电荷,膜外带( )电荷 6、神经调节的方式是( ),其完整的结构基础是( ) 7、降压反射属于( )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是( ) 8、大动脉壁弹性降低时,血压的变化是收缩压( ),舒张压( ) 9、按激素的化学结构差异,可将其分为( )和( )两类; 10、心力衰竭时,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生成量( ); 11、交感神经兴奋时,心室射血量( ),外周阻力( ); 12、细胞受到( )刺激后,必须首先去极化达到( )水平,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装订线外不要写姓名、学号、工作单位,违者试卷作0分处理

生理 简答题大全

生理学 简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1)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各种活动实现,其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体内最普遍的 一种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和作用时间短暂的特点。 (2)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它的作用特 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是指细胞和组织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的作用,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 性反应。其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 何谓正反馈、负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意义: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行对稳定。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意义: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何特点?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如:O2 CO2顺浓度差,不耗能,也不需要膜蛋白帮助 (2)易化扩散:是指水容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 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要膜蛋白帮助 可分为两种类型: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转运葡萄糖和氨基酸。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门控通道又分两种: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转运Na+和K+ 等离子。 (3)主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泵蛋白的帮助下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耗能转运过 程。如:钠泵对Na+和K+的逆浓度转运。逆浓度差,耗能,需要泵蛋白帮助 (4)出胞和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进出细胞的转运方式。如: 白细胞吞噬细菌和激素的分泌。 什么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静息电位:是指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膜内较膜外低。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静息时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还有Na+内流及Na+-K+泵的活动。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答:(1)单纯扩散: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Na+、K+、Ca2+、Cl-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K+泵、钙泵;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Na+-Ca2+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5.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 不同点: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 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 6.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 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传导的。 (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结合配体的结构域位于质膜的外表面,而面向胞质的结构域则具有酶活性,或者能与膜内侧其它酶分子直接结合,调控后者的功能而完成信号传导。 7.局部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区别何在? 答:①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 ②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 ③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 7.什么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它在兴奋传导中的意义的什么? 答:含义:①动作电位的幅度是“全或无”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而变化; ②动作电位传导时,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幅度衰减。因在传导途径中动作电位是逐次产生的。 意义:由于“全或无”现象存在,神经纤维在传导信息时,信息的强弱不可能以动作电位的幅度表示。 8.单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而神经干的复合电位幅度却因刺激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什么? 答: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虽然其中每一条纤维的动作电位都是“全或无”的,但由于它们的兴奋性不同,因而阈刺激的强度也不同。当电刺激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能引起少数神经兴奋时,可记录较低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兴奋的纤维数增多,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变大;当刺激强度增加到可使全部神经纤维兴奋时,复合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再增加刺激强度时,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再增加了。 9.什么是动作电位?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产生的原理?一般在论述动作电位时以哪一部分为代表?答: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快速大量Na+内流形成的,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锋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 在论述动作电位时常以锋电位为代表。 10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具体过程及其特征?哪些因素可影响其传递? 答: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是指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机械收缩的中介过程。 ①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膜和T管膜传播,同时激活L-型钙通道; ②激活的L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使肌质网钙释放通道开放; ③肌质网中的Ca2+转运到肌浆内,触发肌丝滑行而收缩。 影响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和收缩的总和。 12.试述神经纤维传导和突触传导的主要区别? 答:①神经纤维传导是以电信号进行,而突出传导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②神经纤维传导是双向的,而突出传导是单向的; ③神经纤维传导是相对不易疲劳的,而突出传导易疲劳,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 ④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而突触传导有时间延搁; ⑤神经纤维传导是“全或无”的,而突出传导属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 16.根据心肌细胞电反应的快慢可将心肌细胞分为哪两类?两者有何区别? 答:可以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两类。 区别:①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快Na+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因此0期去极化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短,去极化速度较快;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慢Ca2+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因此0期去极化幅度较小,时程较长,去极化速率较慢。 ②慢反应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的绝对值均小于快反应细胞。

生理学简答

生理学 生理简答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6.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 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传导的。 (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结合配体的结构域位于质膜的外表面,而面向胞质的结构域则具有酶活性,或者能与膜内侧其它酶分子直接结合,调控后者的功能而完成信号传导。 7.局部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区别何在? 答:①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 ②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 ③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 8.单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而神经干的复合电位幅度却因刺激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什么? 答: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虽然其中每一条纤维的动作电位都是“全或无”的,但由于它们的兴奋性不同,因而阈刺激的强度也不同。当电刺激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能引起少数神经兴奋时,可记录较低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兴奋的纤维数增多,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变大;当刺激强度增加到可使全部神经纤维兴奋时,复合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再增加刺激强度时,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再增加了。 11.试述细胞在兴奋和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周期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答:特点: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出现一系列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原理: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发生的时期,所以锋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并且细胞产生锋电位的最高频率也受到绝对不应期的限制;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大约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则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 12.试述神经纤维传导和突触传导的主要区别?答:①神经纤维传导是以电信号进行,而突出传导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②神经纤维传导是双向的,而突出传导是单向的; ③神经纤维传导是相对不易疲劳的,而突出传导易疲劳,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 ④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而突触传导有时间延搁; ⑤神经纤维传导是“全或无”的,而突出传导属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 13.简述慢反应自律细胞跨膜电位机制? 答: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典型代表为窦房结细胞,其跨膜电位机理如下: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 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 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总结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总结 1.试比较低渗性脱水与高渗性脱水的异同。 2.为什么低渗性脱水比高渗性脱水更易发生休克? 3,在低渗性脱水的早、晚期尿量有何变化?阐述其发生机制。 4.为什么低渗性脱水的失水体征比高渗性脱水明显? 5.试述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6.ADH分泌异常综合征为什么能引起等容性低钠血症? 7.试述高渗性脱水发生局部脑出血的机制。 8.在高渗性脱水早、晚期尿钠有何变化?阐述其机制。9.试述扎紧动物一侧后肢2小时后局部的变化及其机制。10.简述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引起水肿的机制。11.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骨骼肌影响有何异同?其机制如何? 12.在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的变化有何异同?阐述其机制。 13.试述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心肌自律性的变化有何异同?阐述其机制。 14.试述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心电图的改变极其机制。15.简述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16.肾脏是如何调节酸碱平衡的? 17.动脉血pH值正常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18.哪些情况下易于发生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为什么? 19.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血气变化特点。20.代谢性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为何降低? 21.简述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机制。22.酸中毒和碱中毒对血钾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23.剧烈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失衡?为什么? 24.代谢性碱中毒与低钾血症互为因果,试述其机制。25.血氯、血钾与酸碱失衡的类型有何联系?为什么? 26.代谢性酸中毒与代谢性碱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有何不同?简述其机制? 27.心衰发生时,心脏本身的代偿形式是什么? 28.试比较心功能不全时,心率加快和心肌肥大两种代偿反应形式的意义及优缺点。 29.试述持久的神经一体液代偿反应引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30.试述心衰时血容量增加的发生机制。 31.试述心力衰竭时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有关因素。32.简述心肌肥大转向衰竭的一般机制。 33.简述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主要发生机制。 34.心力衰竭的临床主要表现有哪些? 35.试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机体代谢的变化。36.简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出现少尿的原因。 37.简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多尿发生的机制。38.简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出现多尿的机制。 39.急性肾功能不全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什么?主要发生机制是什么? 40.简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出现高血压的机理。 41.试述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管细胞ATP产生减少的原因及后果。 42.简述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生理学习题与答案(完整版)

坚持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 细胞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兴奋-收缩耦联(不)完全强直收缩 二、问答题 1、试述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形式。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3、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4、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通常将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过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而是组织、细

胞本身的生理特性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 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内外液中的脂溶性的溶质分子,不耗能、顺浓度差直 接跨膜转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 易化扩散:体内有些物质虽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它们在胞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也能从膜 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这种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 差或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阀强度:也称阀值,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 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阀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膜上的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阀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 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波动,这种膜电 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当胞膜受到较弱刺激时,受刺激局部胞膜的少量钠离子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