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关于十月革命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十月革命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十月革命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十月革命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十月革命研究综述

孙凌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多年来始终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国内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学术界出现了很多否定十月革命历史意义和发展道路的作品,而且俄罗斯总统于1996年11月7日签署命令,宣布11月7日为和谐和解日,取消了十月革命纪念日。但是,俄罗斯共产党人及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有关团体每年仍组织各种活动,纪念十月革命。

与此同时,俄罗斯开放了大量档案,发表了一些新鲜史料,为更全面地研究20世纪这个伟大事件创造了条件。

因此,对十月革命的重新评价又成为国内外史学界关注的焦点。现将国内外关于十月革命的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十月革命研究中的四个派别

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十月革命与俄国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派别:一是苏联派,即苏联共产党领导下的苏联历史学派,这是代表苏联国家意识形态观点、充分肯定十月革命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的主流学派。二是自由派,即由西方学者和在俄国革命过程中流亡到西方的原俄国学者组成的、在观点上与苏联派针锋相对的学术派别。三是自由意志派,即由西方一些在政治上属于极左派的著作家组成的、站在极左立场上研究十月革命与俄国问题的派别,也包括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的另一些学者又打出重新评价十月革命与俄国问题的旗帜,对十月革命和俄国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以上三个派别的观点和结论,称为“重评派”。[1]

1·苏联派

苏联派主要是苏联国内的一些历史学家,他们认为,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最主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对后来整个世界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普遍模式。

苏联派认为,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十月革命遇到的是俄国资产阶级这样一个力量较为薄弱、组织不良而又欠缺政治经验的敌人;第二,领导十月革命的是俄国工人阶级这样一个革命阶级;第三,占农民人口绝大多数的贫苦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第四,领导工人阶级的是布尔什维克这样一个在政治斗争中受过锻炼的党;第五,十月革命是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裂成为两个敌对阵营,彼此忙于战争和互相消耗而不能认真干涉“俄国内政”和积极反对十月革命时开始的。而列宁的回国、列宁四月提纲的公布、党的四月代表会议和第六次代表大会则是对十月革命产生决定意义的事件。

苏联派认为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沉重打击了建立在人剥削人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统天下”,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为俄国摆脱战争、探索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在占世界1/6的土地上飘扬起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使工人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它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先进的样板,成为全世界进步力量的强大后盾。

苏联派评价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观为基本原则的:第一,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合理性,它最权威地证明了马克思所发现的并由列宁创造性地加以发展的普遍的历史规律。第二,在十月革命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布尔什维克。从

二月革命开始,布尔什维克就处于领导地位,它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清了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临时政府的反动本质,把无产阶级组织成一支不可战胜的革命力量,把贫苦农民吸引过来结成工农联盟,领导了十月革命。第三,苏联的历史发展证明,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机确实已经成熟,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惟一的、必然的选择。[2]

苏联派以列宁的思想为出发点,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十月革命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多年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学界都认同苏联派对十月革命的观点。

2.自由派

自由派对苏联派在十月革命研究中的每一条重要原则都予以否定,认为苏联派所依据的不是对历史证据的学术性分析,而是十月革命后政权的需要。自由派完全否定苏联关于十月革命开辟了全人类必走之路的观点。

自由派学者在史学研究方法上同苏联派截然相反。他们主张:第一,不能将历史进程只归结为阶级斗争,阶级差别是必然存在的,但阶级斗争决不是历史的第一决定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其他矛盾超过了阶级斗争并降低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在这些矛盾中居首位的就是民族矛盾。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它的观念、文化、宗教完全可能在解释社会政治发展方面起决定作用。因此,有时起决定作用的可能是一些同阶级斗争关系最少的因素。第二,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认为革命远不是俄国阶级斗争加剧的结果,而是产生种种原因的巧合。布尔什维克取得胜利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最巧妙地利用了当时俄国的混乱局面。第三,从根本上认为人民群众的作用是次要的,强调政治领袖的关键作用和自主性。在自由派看来,当时恶劣的物质条件可能决定了俄国人民要造反,但动手的时机和导向则取决于领袖人物的行动。

自由派在研究中所依据的资料比较狭窄,主要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表的、反映自由派观点的自由党人和社会党人领袖以及外交官和记者等的回忆录。这些资料在指导西方的研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3.自由意志派

在他们看来,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并不标志着1917年革命目的的实现,而是标志着革命目的的落空。扫除了沙皇制度和临时政府的那场群众运动被列宁和他的政党所操纵、控制并最后摧垮。这也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他们关于十月革命的看法对苏联派和自由派的基本论点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

自由意志派历史学家认为:第一,在十月革命中,居于俄国革命舞台中心的是人民群众,革命应归功于他们,是他们把沙皇的、资产阶级的、温和社会党人的权威一律推倒。而十月革命的标志是:权力开始从群众手里转移,接着迅速全面地转入了一个决心实行自上而下控制的组织手里。第二,二月革命后立即开始建立的工人农民自治组织代表了俄国无产阶级接管生产过程的愿望,但是布尔什维克使这个愿望破灭了。第三,布尔什维克政权所代表的是具有知识分子真正野心的“知识工人”阶级。革命后这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它对工人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同西方资本家一样残酷。

长期以来,自由意志派的观点始终不为苏联历史学家所承认,大多数西方历史学家也认为它没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4.重评派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东西方关系得到缓和,苏联与西方一些国家订立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协定,便利了西方学者查阅苏联的图书资料和部分档案材料,于是在西方历史学家中出现了“重评派”。

重评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开始“从底层”研究俄国革命,追溯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目标的变化;第二,研究普通老百姓对当时的政局所起的作用,认为在俄国革命期间人民群众对政治领袖们所起的作用同政治领袖们对人民群众所起的作用一样大;第三,重新阐释革命的社会因素,即重新认识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民众骚动的原动力、革命知识分子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走稳定的资本主义西方式民主发展道路的可能性;第四,对十月革命的后果进行评价。

重评派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从每一派传统思想中吸取某些具体的东西,但却取代了所有这些传统思想的认识。从表面上看,重评派的研究方法与自由意志派的方法的共同之处最多,即强调必须从下而上地观察事件,但由于他们运用了自由意志派所没有触及到的资料,对1917年群众激进化的发展动态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从而对群众激进化和布尔什维克胜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重评派追溯了导致群众激进化的过程,强调工人、士兵和农民干预的自主性和合理性,指出这种干预对临时政府和温和派社会党人的命运所起的决定性冲击,阐明布尔什维克党由于能对民众的渴望和焦虑做出反应,所以获得了力量。[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评派关于十月革命的一些重要评述开始在苏联翻译发表,他们的很多观点在西方专家中也赢得广泛赞同。

二、俄罗斯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及研究状况

十月革命自发生之日起,就成为东西方政治家、历史学家争论的焦点,否定十月革命之风由来已久。

早在1917年,普列汉诺夫就把列宁关于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称之为“梦话”,宣称“俄国历史上还没有磨出烙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在同年

5月20日写道:“社会主义制度至少要以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前提:一、生产力(所谓技术)高度发展;二、国内劳动居民具有极高的觉悟水平。”而俄国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1918年,考茨基在《无产阶级专政》中也针对十月革命写道:“只有在无产者构成居民多数的情况下,无产阶级才能夺得国家政权”,“只有靠资本主义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社会主义才成为可能。“在一个经济上还是如此不发达,以至于无产阶级还只构成居民少数的国家里”,是不能指望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4]

当时俄共领导层内对十月革命的武装起义也有分歧。在1917年10月10日召开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发言反对起义并最后投了反对票。但后来他们分别对自己的错误做了自我批评和检讨,并参加了起义的领导工作,十月革命后还高踞要职。列宁后来在“遗嘱”中把这件事叫做“十月事件”[5]。

苏联解体前,苏联党和国家把十月革命定性为社会主义革命,并将这一评价作为绝对真理,不容怀疑。苏联解体后,这一评价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人们在寻找“现实社会主义”的危机根源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十月革命上。不少人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忠诚卫士变成对这一革命的抨击者和审判者。有人直接把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归咎于十月革命,攻击十月革命犯了“原罪”,认为这是少数人搞的“武装政变”,挑起了流血的内战,建立了残暴的“恐怖政权”,等等。俄罗斯史学界开始屏弃苏联时期史学研究中的各种清规戒律,对十月革命进行彻底反思和重新评价。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俄罗斯国内围绕着“十月革命究竟是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还是悲剧性的错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上。

1.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之争

反对派认为,十月革命是俄国当时所经历的现代化危机的“不幸产物”,布尔什维克利用当时国内尖锐的矛盾和复杂的形势,实现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结果给民族带来灾难。[6]

另一种意见认为,十月革命搞早了,俄国当时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国内也不具备夺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内在条件。[7] 还有人提出,十月革命断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前途,使俄国偏离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轨道。似乎十月革命之前资本主义有一个“光明的过去”,十月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也有一个“灿烂的未来”。[8]

左翼学者则认为,十月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这是真理,并没有错。因为,在12年的时间里,俄国发生了三次革命,参加革命的有几千万人。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也不能用个别政党、派别和团体的行动来解释。三次群众性革命从客观上证明,俄国的变革已经不可避免,已经成为活生生的发展趋势,成为国内大多数阶级和群体的要求。这不是布尔什维克炮制出来的,也不是“一小撮狂热的恐怖分子”强加给人民的。革命已经酝酿成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9]虽然当时俄国面临着种种选择。资产阶级也曾经试图实行改良,但却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广大人民群众站到布尔什维克一边,自觉选择了苏维埃的道路。

有学者认为,在俄国走纯粹西方的发展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俄国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过于薄弱,小资产阶级阶层的人数太少,自由派在社会上没有牢固的根基。而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应该发展议会制,把苏维埃制度同议会制度结合起来,这才是符合俄国历史现实的选择。当时有60%的居民参加立宪会议的选举,这个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这种选择是现实的。[10]

还有的学者提出,1917年秋俄国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在克伦斯基政府继续掌权、准备召开立宪会议的情况下,国家沿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道路发展;二是布尔什维克用暴力推翻临时政府,为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基础。这两种选择的客观因素都存在。但某些主观因素促使事件向有利于布尔什维克的方向发展,使布尔什维克的起义成为可能,并且势在必行。[11]

总之,左翼学者认为,俄国人民做出的最后选择是合乎历史逻辑的。十月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

2.关于十月革命的性质之争

苏联解体后,很多人对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产生怀疑,提出种种看法。

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开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继续,在十月革命中产生的苏维埃社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带有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架的工业化社会的变种。[12]这种观点依据的是列宁对俄国当时形势特点的表述,即“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这里指的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列宁所说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了”,是仅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而言,“已经完成”的是通常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俄国革命不属于这个类型。俄国革命的特点是“不仅把全部政权交给了资产阶级,而且已经到达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13],因此,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农民手中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阶段的内容。

有的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的革命。它为间接地向国家市场的、和谐的后工业化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开辟了道路。称它是社会主义的,是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所有制的社会化程度很高。称它是国家市场

的,是因为社会化是通过国家组织的市场经济机制实现的。称它是后工业化的,是因为后工业化生产力是经济的物质基础。称它是和谐的,是因为在这个社会中阶级界限已经模糊不清,因此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在和谐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某个社会集团明显起领导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的。十月革命直至20世纪30

年代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国家无产阶级工业化的社会主义。[14] 一些左翼学者认为,虽然俄国当时并不完全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文化条件,但十月革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端。[15]列宁在论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时,着重分析了导致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两个具体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家的落后,并且认为,既然国家落后、战争和经济破坏已经把国家推向灾难的边缘,而在社会中又蕴藏着巨大的革命潜力,就应当以革命的方式改变通常的历史发展顺序,即不要等待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完全成熟,而是首先推翻不能保证国家进步的资产阶级,建立工农政权,然后在这一政权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所以,列宁的方案不是在俄国立即实行社会主义,而是从实际出发,逐步采取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

更多的左翼学者则明确指出,十月革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工人和农民第一次胜利的革命。[16]苏维埃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这种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但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体现了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理想。

3.关于研究十月革命的新视角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史学界摆脱了“把十月革命研究意识形态化、政治化和国家主义化”的做法,将“红色十月”作为“正常的”研究对象,在研究中采用五花八门的研究方法。[17]一些学者主张将苏联派和重评派的研究方法结合起

来,以最大限度的客观性为基础,站在真正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用全新的视角来研究俄国革命。这种做法可以有助于不同学派史学家的工作。

他们提出以下几种新的研究方法:

(1)在研究革命的前提问题时,把1917年革命和1917—1922年国内战争看作是帝国危机的一部分。此外,还要考虑一些全新的因素:世界大战的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思想几乎成为群众意识中的主要成分,多维的社会冲突“被简化”为“上层”和“下层”、“外来的”和“原有的”、“旧的”和“新的”矛盾。

(2)在研究危机迫近与加剧的进程时,把危机划分为几个“层次”(时期):伦理时期、意识形态时期、政治时期、组织时期、社会时期、暴民政治时期和理论复兴时期。

(3)重视对1917年革命的社会心理解释。1917年的临界点不是十月革命,而是二月革命。因为对那些尚未摆脱家长制政权观的群众的行为来说,最重要的是政权崩溃这一事实,而不是由谁来接管政权。

(4)要看到对危机升级的结构性反作用。因为,1917年同时进行着好几种社会革命——士兵革命、工人革命、农民革命、民族革命。这几种革命的合力决定了十月革命这一“无产阶级—平民”革命的面貌。所有这些革命基本上都具有为生存而斗争的防御性质。

(5)从制度上对政权同人民关系的危机进行分析,对“两个政权并存”的看法作出更准确的说明。第一,这种并存的时间很短;第二,是政府同反对派的非对抗性模式;第三,二月革命后,各地几乎没有了并存的迹象。

(6)要对布尔什维主义进行认真反思,百般赞美和破口大骂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布尔什维主义的基础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已经陷入绝境时渴望对俄国进行革命改造的思想。布尔什维克的行动不是冒险,而是利用人民迸发出来的热情有意识地“超前行动”。革命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是一种富有生气的行动,是对旧世界不道德行为的反应。

总之,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反映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处于意识形态真空中的思想混乱状况。

三、中国学者关于十月革命道路的探讨

对十月革命的研究始终是中国史学界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人们思想的转变,新的研究成果及各种不同观点也纷纷涌现出来。[18]

1.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出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新纪元。”[19]正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0]。

谈到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时,中国学者认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革命是在十月革命的直接影响和激励下进行的。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大作用是启蒙,是给在探讨国家命运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进世界观,指出了一个发展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走了一条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的道路。[21]

2.史学界普遍认可“十月革命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观点

有的学者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在特殊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在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战略和策略武装起来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下,把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以及各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汇合在一起,集中在比较软弱的俄国资产阶级身上,用革命的暴力手段取得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的历史偶然现象。[22] 有的学者从现代化的角度阐释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现代化进程矛盾的必然反映。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俄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以及深刻的社会矛盾激起俄国社会各阶层的反抗)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俄国现代化进程要求冲决以沙皇专制为代表的反动的上层建筑和旧的生产关系,而俄国国内外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则是这种冲突的具体表现。因此,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是不言而明的。[23] 还有的学者从俄国的特殊国情和主观条件等方面论述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认为十月革命如同任何其他社会革命一样,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熟,但它又不是纯粹的经济生活矛盾运动的结果,而是所有各种社会历史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同时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24]

另一种意见认为,革命要有客观条件,但更主要的还要有主观条件,这要看各派政治力量做了怎样的选择,这些选择又是怎样互相冲突和斗争的。如果几方面的选择构成另一种格局,恐怕十月革命的胜利就不是不可避免的。[25]有的学者指出,任何社会在它的任何时期的发展,实质上都存在着选择和竞争。历史发

展中是不存在注定不可避免的道路和方式的。十月革命是具体的历史发展加上人为因素的共同选择。[26]

3.在评价十月革命的性质问题上,存在着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在十月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推翻了掌权的资产阶级,因而是社会主义革命。[27]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十月革命并不意味着立即实现社会主义,它要解决的仍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由于俄国所处的特殊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它可以而且应当越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社会主义一些最初步骤,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正在于此。[28] 另一种意见认为,从政治内容上看,十月革命确实是一场无产阶级向地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但从经济和文化内容上看,十月革命又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的性质,所以,从整体意义上说,十月革命只能是一场不完全的社会主义革命。[29]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十月革命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持这种意见的学者指出,从俄国革命前的社会性质、革命的任务、列宁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和规律性来看,十月革命也如同中国革命一样,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30]有的学者提出,笼统地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未必妥当,就十月革命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这一点而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就十月革命后面临的社会改造任务而言,则仍然是民主主义的而非社会主义的。因此,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31]

4.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不能忽视和低估[32]

史学界普遍的看法是,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的胜利开辟了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代。[33]而革命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类已进入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新纪元的标志。[34]

学者们认为,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首先,它保持了俄国的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都处于崩溃的状态,领土被肢解,执政的资产阶级和地主联盟完全丧失了管理国家的能力,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保存民族国家的惟一现实的机会[35];第二,它冲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始形成“一球两制”的世界政治大格局,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36];第三,它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并推动了这一斗争的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着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37];第四,它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就从西方发展到东方[38];第五,它加速了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使俄国在短期内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向实现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39]

注释:

[1]参见《三种传统观点和重评派观点》、《重评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载于《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74—128页;《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8月第32卷第4卷;《评西方重评派关于十月革命的若干观点》,载于《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1期。

[2]参见《联共(布)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版;《十月革命不可避免》,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1期;《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不容否定》,载于《科学中国人》2004年第8期。

[3][6][7][9][10][11][12][14][15][16][17]《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98—99、128页,第304—309页,第4页,第7、8页,第175—194页,第46—57页,第345—367页,第58—64页,第235—248、309—312页,第313—328页,第329—344页。

[4]参见《得民心者得天下——列宁和十月革命》,载于《读书》1992年第2期。

[5]参见《由革命进程解决的分歧》,载于《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0期。

[8][32]参见《俄国政党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第262页。

[13]《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第40页。

[18]参见《十月革命研究综述》,载于《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3期。

[19][20]《毛泽东选集》横排合订本第278页,第1360页。

[21]参见《十月革命与中国之路》,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第3期。

[22]参见《试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和特点》,载于《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

[23][28][35]参见《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载于《世界历史》1997年第5期。

[24][33][36][39]参见《列宁与十月革命》,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6期。

[25]参见《十月革命与历史选择》,载于《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

[26]参见《历史的选择+人的选择》,载于《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5期。

[27]参见《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应否定》,载于1988年1月11日《理论信息报》。

[29]参见《论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问题》,载于《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

[30]参见《对十月革命性质的再探讨》,载于《江汉论坛》1994年第4期;《十月革命性质初探》,载于《理论信息报》1987年11月30日。

[31]参见《有关十月革命争论问题的几点看法》,载于《探索》1998年第3期。

[34]参见《再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载于《镇江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37]参见《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比较》,载于《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38]参见《对十月革命历史意义的再认识》,载于《南开学报》1998年第5期。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责任编辑:吕楠]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01-文献综述范文-翻译-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

外国语学院2018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示范) 一、研究背景 近来多篇论文中出现零翻译的提法(杜争鸣,2000;邱懋如,2001;刘明东,2002;袁斌业,2002a,2002b,2002c,2002d;石琳,2003;余清萍,2003;余清萍,秦傲松,2004;肖耀田,2004),但国内学者所编三本译学词典(林煌天,1997;孙迎春,1999;方梦之,2004)均未出现零翻译这一词条,国外三本词典/术语著作(Shuttleworth & Cowie,1997;Baker,1998;Delisle,2004)亦未收入这一条目,只有国内孙迎春(2001)编著的《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收进了“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zero translation”(58页)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268页)两个条目,同时又有贾影(2002)反对零翻译提法,并认为承认不可译有“积极作用”。但零翻译现象确实存在,如DIY(自己动手),IQ(智商),EQ(情商),这些零翻译词汇经常在汉语中出现。英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美国《时代》周刊中报道中国特色事物时经常使用拼音,如aizi(矮子),pizi(痞子),shiganjia(实干家),yuan(缘)(王祥兵,2002),shuangying(双赢),guanxi(关系)(顾静,2005)。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零翻译现象的存在,引进了零翻译的概念,促进了翻译理论概念的扩大,但是从发表的论文及孙迎春(2001)的这两个条目来看,各自运用的名称虽同(也有不同,如杜争鸣称为不译),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均有出入,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零翻译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研究对策。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 1. 定义不统一、模糊不清 传统翻译理论多把零翻译归结为“音译法”、“移译法”,只看到技巧层面的意义,如秦建栋(1999)讨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刍议”列举“音译法”、“移译法”,袁斌业(2001)论及“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分析”,虽然看到“音译在我国只能用来翻译名词,而在国外则可以用来翻译包括名词在内的各种词语”,但未能从中提炼出零翻译的概念,实际上这里已包含有零翻译与音译的某些区别。 国内最早使用zero translation这一术语的是杜争鸣(2000),但他称之为“不译”,并分析了直译、意译与不译三种翻译策略。他不停留于策略本身,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三种策略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涵义,并看到了不译的三层文化含义。不译背后体现译者对于翻译目的的认识,“而翻译的目的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反映译者本人对翻译的文化含义的意识与潜意识,反映他翻译时所采取的文化姿态与立场。”即翻译观的问题。但从术语的精确性来说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文献综述 英文

文献综述 大学生时间管理研究——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 姓名:代永寒学号:20091211205 专业:工商管理班级:工本2班 史蒂芬?柯维的《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顾名思义是指重要的主要的事情要放在第一时间去完成。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是将认为急迫的紧要的事情放在第一时间完成; 本书通过四个象限来告诉我们如何区分事情的紧急性与重要性,从而告诉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应怎样去区分事情属轻属重,以及造成事情紧急性的原因,在平常工作中要注意哪些方面以避免出现紧急事件的情况。 第一象限包括四点:A危机 B 急迫的问题C最后期限迫近的项目 D 会议准备工作等。第一象限显得紧迫与重要,但我们要知道形成第一象限的紧迫与重要主要是因被延误及没有进行计划与预测及计划所致。第二象限包含准备工作、预防、价值、筹划、建立关系、真正的再创造与赋予能力。第二象限属于质量象限,属于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但我们必须要去做,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第一象限包含的情况。第三象限包含干扰、电话;邮件、报告;某些会议;很多临近、急迫的事情及很多流行的活动。第三象限包括“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而事实上它易给人造成假象,从而形成第一象限情况。第四象限包含琐事、打发时间的工作、某些电话,解闷,“逃避”行为、无关紧要的邮件及过多地看电视;第四象限属于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它是浪费象限,第四象限中的行为是堕落行为。这四个象限告诉我们如果在办事过程中不是以重要性而是以紧要性为出发点,就会出现第一第三甚至第四象限的情况,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加以区分,日常工作生活中往往事情越是紧迫,反而说明事情越不重要!像最近存货系统因急着想能早日上线,在运作过程中被卡住,故一心想着去解决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而忽略了与其他人员的沟通协调,存货上软件固然重要,但与公司整体运作相比就稍显其次,没合理分配其他人员手头事项,这样会导致其他问题的增多,从而会出现第一第三象限甚至于第四象限的浪费情况。 “要事第一”,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加以区分、

图像科学综述 外文翻译 外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图像科学综述 近几年来,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在人们己充分认识到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目前它己应用于许多领域,成为2l世纪信息时代的一门重要的高新科学技术。 1.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概述 图像就是用各种观测系统以不同形式和手段观测客观世界而获得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眼而产生视知觉的实体。科学研究和统计表明,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有75%来自于视觉系统,也就是说,人类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从图像中获得的。 图像处理是人类视觉延伸的重要手段,可以便人们看到任意波长上所测得的图像。例如,借助伽马相机、x光机,人们可以看到红外和超声图像:借助CT可看到物体内部的断层图像;借助相应工具可看到立体图像和剖视图像。1964年,美国在太空探索中拍回了大量月球照片,但是由于种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照片是非常不清晰的,为此,美国喷射推进实验室(JPL)使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使照片中的重要信息得以清晰再现。这是这门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图像处理技术在空间研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总体来说,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普及期和实用化期4个阶段。初创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图像采用像素型光栅进行扫描显示,大多采用巾、大型机对其进行处理。在这一时期,由于图像存储成本高,处理设备造价高,因而其应用面很窄。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发展期,开始大量采用中、小型机进行处理,图像处理也逐渐改用光栅扫描显示方式,特别是出现了CT和卫星遥感图像,对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图像处理技术进入普及期,此时购微机已经能够担当起图形图像处理的任务。VLSL的出现更使得处理速度大大提高,其造价也进一步降低,极大地促进了图形图像系统的普及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是图像技术的实用化时期,图像处理的信息量巨大,对处理速度的要求极高。 21世纪的图像技术要向高质量化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高分辨率、高速度,图像处理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图像的实时处理,这在移动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at89c52单片机中英文资料对照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at89c52单片机简介 中英文资料对照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A T89C52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introduction Selection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1. Development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The main component part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as a result of by such centralize to be living to obtain on the chip,In immediate future middle processor CPU。Storage RAM immediately﹑memoy read ROM﹑Interrupt system、Timer /'s counter along with I/O's rim electric circuit awaits the main microcomputer section,The lumping is living on the chip。Although the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r is only a chip,Yet through makes up and the meritorous service be able to on sees,It had haveed the calculating machine system property,calling it for this reason act as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r minisize calculating machine SCMS and abbreviate the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1976Year the Inter corporation put out 8 MCS-48Set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computer,After being living more than 20 years time in development that obtain continuously and wide-ranging application。1980Year that corporation put out high performance MCS -51Set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This type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meritorous service capacity、The addressing range wholly than early phase lift somewhat,Use also comparatively far more at the moment。1982Year that corporation put out the taller 16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MCS of performance once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行政管理秦高文 【摘要】随着信息的高速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熟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政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智慧政府建设发展的情况,结合智慧政府主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开展文献综述,希望得以了解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的整体进展情况。总结归纳了智慧政府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并对未来智慧政府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政务;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 一、引言 现代政府事务日益复杂,传统政府的智能水平已经难以应付这种新的形势,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历经传统政府、数字政府、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等多个阶段后,“智慧政府”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智慧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政府”就是要实现上述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 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智慧政府”具有移动性、社会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征。「1」这些新特征是信息技术进步和电子政务应用创新两者融合演化发展到更高级实践阶段的必然结果。「2」智慧政府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具有明显

的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它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政府机构都是在探索中先行先试。 二、智慧政府在国内外的探索实践 201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提高政府服务的绩效及服务能力,提出智慧政府建设框架(Smart Government Framework)。「3」2012年6月,韩国政府公共行政与安全部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了智慧政府实施计划(Smart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Plan),使得韩国始终居于联合国电子政务指数排名中的领先位置。「4」2013年6月,迪拜专门成立智慧政府部门(Dubai Smart Government Department),负责指导和监督迪拜电子政务的转型与实施,迪拜智慧政府项目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是该地区为企业和社区生活提供政府在线服务的开创性举措,标志着迪拜开始进入智慧政府时代。「5」2014年3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推出“资讯媒体总体规划2025”(Infocomm Media Masterplan 2025),该规划的重要目标是将新加坡政府建设成为智慧政府,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领先的ICM技术使用者和倡导者,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交易,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和收入,帮助政府利用数据更好地分析城市问题,从而制定更适当的政策。「6」 国内在政策方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电子政务向智慧化和服务化转变。在建设实践方面,中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计划,而智慧政府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7」北京、上海、南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的经济史上,学者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将效率和公平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但效率和公平似乎一直都很难保持同步,提高效率的政策同时也会降低公平,这样的效率和公平的失衡在所得税中尤其突出(Mirrlees 1971; Ramsey 1927)。人们普遍认为实现效率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一次性征税(lump sum taxes),这样不会扭曲人们的选择,但要实现纵向公平则要求实行累进税。结果,有效率的税收就会降低公平,反之亦然。 国外的学者对个人所得税促进公平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Wagstaff收集了OECD中12个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家庭调查数据,采用AJL的分解法,利用实证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依靠税收抵免和大量使用非标准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的国家,更容易在实际和潜在的再分配效应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作者并未对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哪个的影响是占主导作用给出结论;同时,作者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上,排除了其他一切税种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险,这使得其研究不是很全面。 。Wagstaff收集了这十二个国家, 然后利用(AJL是指J. Richard Aronson, Paul Johnson and Peter J. Lambert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方法,利用税前和税后基尼系数的不同来测量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empirical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得出结论:结果还表明在20实际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进行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在收入再分配上更容易产生相反的作用。税率结构的改革能够减少税率等级,降低平均税率,结构会导致纵向分配的下降。税基扩大改革,能缩短实际和潜在再分配效应的差距。作者在文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数据,从横向不公平和再排序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很多实证分析的结果。这对后来对个人所得税公平方面的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Richard和Eric(2005)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作用,二人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依靠个人所得税来实现再分配的功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现在不够完善,累进税的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存在着机会成本。二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有效维护公平,在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善方面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实施综合所得税,二实施推定征税法,三实行二元所得税。 最后作者还提出在发展中国家里普遍存在这市场失灵的特征,所以最好的政策是引入税基广泛的增值税来提供政府的支出。Richard和Eric的这篇文章对长期以来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给依赖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警醒,不能完全只依靠个人所得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这对以后的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给了一定的借鉴,但文中的实证分析较少,问题可能反映的不全面,理论结果也存在不全面问题。 Denvil Duncan.和Klara Sabiranova Peter(2008)则探究了国家个人所得税体系是否会影响收入的不公平。二人利用多国详细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建立1981年至2005年全面随时间变化的国家所得税体系的结构性累进税体系,并采用理

大数据外文翻译参考文献综述

大数据外文翻译参考文献综述 (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原文: Data Mining and Data Publishing Data mining is the extraction of vast interesting patterns or knowledge from huge amount of data. The initial idea of privacy-preserving data mining PPDM was to extend traditional data mining techniques to work with the data modified to mask sensitive information. The key issues were how to modify the data and how to recover the data mining result from the modified data. Privacy-preserving data mining considers the problem of running data mining algorithms on confidential data that is not supposed to be revealed even to the party

running the algorithm. In contrast, privacy-preserving data publishing (PPDP) may not necessarily be tied to a specific data mining task, and the data mining task may be unknown at the time of data publishing. PPDP studies how to transform raw data into a version that is immunized against privacy attacks but that still supports effective data mining tasks. Privacy-preserving for both data mining (PPDM) and data publishing (PPDP)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because it allows sharing of privacy sensitive data for analysis purposes. One well studied approach is the k-anonymity model [1] which in turn led to other models such as confidence bounding, l-diversity, t-closeness, (α,k)-anonymity, etc. In particular, all known mechanisms try to minimize information loss and such an attempt provides a loophole for attack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a survey for most of the common attacks techniques for anonymization-based PPDM & PPDP and explain their effects on Data Privacy. Although data mining is potentially useful, many data holders are reluctant to provide their data for data mining for the fear of violating individual privacy. In recent years, study has been made to ensure that the sensitive information of individuals cannot be identified easily. Anonymity Models, k-anonymiza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the focus of intense research in the last few years. In order to ensure anonymization of data while at the same time minimizing the information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怎么写

你好,同学,你的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方面开题报告老师让你往 哪个方向写? 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呢 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通过顺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 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 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 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 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 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 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 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 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 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通 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 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 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 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 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最重要的是对 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 的年份。 2.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 略介绍发展趋势。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例如,写算法的可视化研究现状,应 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算法的可视化研 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 把握。 2.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一般2-3 页A4 纸即可。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 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 较靠近的内容来写。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范文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三维可视化是一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人员己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有许多成熟的 技术己经应用到实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可视化软件产品,如3DMAX、MAYA、EVS、 AVS 等。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游戏、电影动画、工业设计以及其它专业领 域的研究,而与GIS 联系较少。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用于地图学与GIS 始于90 年 代初。1993 年,国际地图学协会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16 届学术讨论会上宣告成 立可视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定期交流可视化技术在地图学领域中的发展状况 和研究热点,并加强与计算机领域的协作。 1996 年该委员会与美国计算机协会图形学专业组进行了跨学科的协作,制订了一项称为“CartoProiect"的行动计划,旨在探索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空间数据可视化中, 同时也探讨怎样从地图学的观点和方法来促进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1998 年 2 月由B.H.Mccormick 等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科学计算可视化研讨

英语专业文献综述

英语专业文献综述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Y i b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_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介词汉译策略研究 二级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简汝梦 学号年级 2011级 指导教师徐文英职称讲师 年月日 文献综述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介词汉译策略研究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Based on Skopos Theory 摘要:英语介词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含义灵活,因此在翻译中属于比较难以处理的一种词类。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

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目的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目的论的提出为英语介词的汉译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本文将目的论引入到介词翻译中,认为在目的论原则的指导下,英语介词的汉译可通过加词、减词、分译、转译等策略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以及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关键词:英语介词;翻译;目的论 导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中国入世的大好形势的出现,汉语与英语在世界上似乎显得同等重要,所以将这两种语言互相转化是我们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在英语中,英语介词数量不多,但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在英语中的出现频率很高,功能多样且位置灵活,对构成句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英语介词的翻译策略问题一直深受广大翻译学者的关注。目的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即“目的决定论”。目的论的提出为英语介词汉译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因此,译者若能熟练掌握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则能译出高质量的译文。鉴于此,本文先是阐述各大专家对于英语介词翻译以及翻译目的论的已有研究和探索,并结合笔者自己的观点加以评述;然后以此综述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研究英语介词的汉译策略是个切实可行的手段;最后预测此观点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光明受欢迎的。 历史发展:对于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程,笔者在总结各前辈的资料中得出:在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 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就目前来说,对于卢梭女性婚姻家庭观念的研究还没有系统的思想专著,成文的也多是篇幅有限的论文形式。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和类别:一是关于卢梭伦理思想对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代性意义述评;二是卢梭伦理思想与哲学史上其他思想家如康德、黑格尔等的比较性研究;三是卢梭的婚姻家庭观在《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中的概念论述。关于卢梭伦理思想对于家庭教育的述评,较为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郑州大学学者崔帆概述了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真谛,指出卢梭是对人类新儿童观建立的贡献最大者,认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做到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孩子,研究孩子,欣赏孩子,使孩子一跃成为教育过程的焦点,使孩子问题成为令世人瞩目的课题。并针对我国现行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人手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些许可参照的措施。钟英法对卢梭的伦理思想与康德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康德深受卢梭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不是表现为继承和发展,而是表现为震撼和挑战.卢梭伦理思想以情感作为最终的根据和基础,而康德则把道德严格地建立在人类的理性能力之上.但是,卢梭和康德的伦理道德观念无论其具有多么大的差别,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在他们看来,道德责任的担当者乃是作为个体的人,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无需他人的确证.学者刘阳认为,卢梭的《新爱洛伊丝》不只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是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符合自然道德的纯洁爱情与封建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的描绘从而达到对建立在诚挚、纯洁和友爱基础上的爱情的肯定,反映了作者与贵族文明截然相反的新的社会思想。宣扬激情的冲动是不可战胜的。然而在刘阳的这一研究中,所不足的是忽略了女主人公对于家庭的责任和自我牺牲给两个家庭所带来的和乐与幸福,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家庭伦理最具有启发的论断。 在高呼男女平等、传统国学又悄然兴起的现当代社会,女性面临着这一新的形势下,呈现出回归家庭做“贤妻良母”和在女权主义的影响下成为“白领贵族”的两个极端现象。然而两个状态都给新时代的女性带来苦恼:一是回归家庭做所谓的“全职太太”。在这一境况下,其真实的现状不过是做了一个家庭保姆,在完成锁碎家务之余只能以追各式电视剧或者逛街打麻将来打发漫长的时日,而每于饭点时又于起起落落的等待盼望中圆自己心中所谓的“团圆与幸福”。就是在这样的消磨中她们全然忘却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年轻时的所有理想被当作一件包裹精美的礼物赋着在丈夫和孩子身上。结果可想而知,家人因不堪这理想的“重负”开始叛逆和逃避,而她也只能以失望来对于自己对于家庭的“全力付出”在苦闷中发出质问:“他们为何要这样对待我”?另一个极端是坚持所谓的“男女平等”。她们绝不愿意做一个传统中的女性那样去相夫教子,她们忽视自己做为一个女性与男人之间天然的差别与工作与生活中存在的特殊困难,有着和男人们一样的野心在职场上撕杀,手中攥着权力或者显耀的地位,高喊着自己是所谓的“女汉子”,并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于是,外面的世界占据了全部的心思,孩子的家长会从来是没有时间参与的,老公事业上的困境被藐视为他的无能,她也俨然成了家里的“支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男女在天性上的不等同,长期的劳累拼搏导致的疲累、对于孩子和家庭的忽视导致的背判,最后剩下的,是一个外表的光鲜包裹着一颗破碎的心。固然,全然地回归传统的“三从四德”是不可取的,然而,只片面强调男女平等走出家庭去打拼也同样不可取。那么,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家庭事业两不误,既经营一个成功的家庭又不失自己独立之人格,这就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深究的课题。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以期通过对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