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李楼小学“ 535-雅行高效课堂模式研究”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李楼小学唐喜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7—18页,练习五第1 —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够用字母表示。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运算定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弓I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熟练运用。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策略:对于这两个人运算定律,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相应的认知,过去“只知道这样做,不知道这样做”的依据。本节课“再认识”对于加强新知识的巩固和记忆,也是很有帮助。“加法交换律”教学时,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景,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符号、字母表示等。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慨括能力。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在经过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学习、班级汇报交流学习、师生互动学习及验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慨括的能力。教学过程:

【自主探究】

(一)导学

1、板书课题(以教材主题图为故事情节引入)

2、出示学习目标①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

3、出示学法指导:⑴阅读教材例1思考①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解答?有几种方法?仔细观察这几种算试,你能发现什么?自己举例验证一下?你能用几种形式表示?⑵阅读教材例2①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解答?有几种方法?仔细观察这几种算试,你能发现什么?自己举例验证一下?你能用几种形式表示?(3)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对比看一看,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自学指导就像一位引导着,学生明白怎么做。)

(二)学生自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参照学法指导自学教材17-18 页的例1、例2. 教师发现好的方法及时表扬、推广,发现学生没有按照自学指导去做的及时提醒。(设计意图: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参照学法指导中的问题,自己主动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等。教师的巡视能很好的维持学习氛围。)【合作互动】(三)学生互学。

学生自学完毕,然后6人一组合作学习。主要解决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或者拿不准的问题。每个小组的学习组长负责引导、归纳、总结,为以后汇报做准备。(设计意图:学生互学,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巧妙安排。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充分交流,把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到小组讨论,相互质疑、更正。在学生的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从而得出规律,做好班级展示准备。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起,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会为了某一个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是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的,他们需要通过小组合作,需要同伴合作,需要动笔计算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来解决问题,需要通过事实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合作不是盲目的,合作前要充分酝酿,我给学生提出要分工合作,使学生的活动能够有序进行,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合作是成功的,先是有效的交流,然后是紧张的举例验证、总结。这样规律的得出顺理成章,同学们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体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

(四)展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 千米)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板书)

56+40=96 (千米)得出:40+56=56+40

2、你们能够自己模仿举例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板书:举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3、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板书:概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符号或文字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4、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自己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一般用字母表示,假如我们用 a 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 b 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5、教师小结知识点: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6、加法交换律我们知道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7、用图形表示:★ +▲=▲ +★

用汉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用字母表示:a+b=b+a

用图形和字母表示:■ +x=x+?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师生合作,但还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教学生不会做的。教师先是让学生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提出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经过一番合作,学生会写出各种各样的探究结果,这是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教学,归纳总结梳理提升。)

8、(板书)88+104+96=288(人) 88+(104+96)=288 (人)汇报不同的算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观察或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88+104)+96 = 88+(104+96)

9、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能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这个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a 、b、 c 各代表什么?(a+b)+c 表示什么?

a+(b+c)表示什么?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9、对比提升。加法的交换律是加数不变,和不变,只是位置变化,而加法结合律是加数不变,位置也不变,和不变,仅仅是运算顺序变化了。也就是一个仅是位置变化,另一个仅是运算顺序变化。

(设计意图: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先试一试,再说一说,写一写,算一算。主要是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不是总停留在表层上,在明确了每一步的意义及所用的运算律的基础上在进行练习。)【反馈测评】

(五)测评

1 、25+65=(65)+()甲数+乙数=()+甲数

2、(10)完成课本第28 页下面的“做一做” :

3.指出下面这几道题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略)

4.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315+83

(64+73)+3787+(42+58)

56+78+4478+(56+44)

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很重要,主要测试学生对这一节课学习的怎么样,任务完成得怎么样。进行测评,我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使所学的运算定律得以巩固,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六)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么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七)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 1 题、第 3 题。

【课后反思】:

1.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收集更多的素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做出猜想、举例验证。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2. 本节课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更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可感的运算律模型,使学生能结合加法运算的意义建构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其数学思考也因为情境的有效支撑而更深入、扎实。这样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

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4. 教学时,也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5. 在整个环节中我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先自学,学生在合作学习,然后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例 2. 整个过程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纵观全课,也有许多不足:

1. 在总结、交流、概括加法的这两种定律时,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不很准确,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

2.老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简,不能一拨到位。新授部分所花时间太多,显得稍有拖沓。

3、在举例验证时,让学生体会不仅要从正面举例验证猜想,还要有质疑精神,试着从反面举例推翻自己的猜想,如果经过反复的举例验证,得出最后的结论,会更好。例如45+76=75+46,有很多学生误认为是对的。

备课组意见:

唐喜英老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案例分析,依托我校“ 535- 雅行高效课堂模式探究”,结合本节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案例设计,环节到位、流程自然,测评设计合理,案例设计意图表述清晰、科学,分析透彻。【黎卫东】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 律》说课稿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

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大胆放手,先探究加法交换律,然后再探究加法结合律,运用让学生大胆猜测、举例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运算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通过举例验证,为运算律的探究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然后通过学生观察、归纳、讨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说想法,说做法,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感、所得、所疑说出来。通过语言的内化和输出,完成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试一试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因起学生的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树立起学生大胆尝试的决心,激起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兴趣,再通过实际的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按下列规律印刷笑脸图案,第8幅图案有()个笑脸. A.8 B.32 C.36 2.闰年的上半年有()天 A.181 B.182 C.183 D.184 3.在一个三角形里,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1:2,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4.小强看小林在(),小林看小强在()。 A.北偏东50° B.东偏北50° C.西偏南40° 5.一个长方体有4个面的面积相等,其余两个面是() A.长方形B.正方形C.不能确定 6.数码商场卖出两个进价不同的手机,都卖了1200元,其中一个盈利20%,另一个亏本20%,在这次买卖中,这家商场()。 A.赔100元 B.赚100元 C.赚360元 D.不赔不赚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这24个字中,左右结构的字与总字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A.9:24 B.3:8 C.9:15 D.3:5 8.两个底角都是30° 的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A.锐角B.钝角C.等腰D.等腰钝角 9.孙爷爷今年a岁,张伯伯今年(a-20)岁,过X年后,他们相差( )岁。 A.20 B.X+20 C.X-20 10.下列哪种运动可以看成平移() A.升国旗B.电风扇叶片转动C.钟摆的运动 二、填空题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

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 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鸡西市铁路小学姜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29页的例2《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准备:A、B两组题的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例题,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教学时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复习。 ⑴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⑵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36+()=64+() a+100=()+() ⑶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230+370=300+300()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资料说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2020-04-0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让我们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结合本班学生善于动脑,乐于推理,勤于总结的特点,将教材例1和例2合并成一节课展开学习活动。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习计算,比速度,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教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问题的`产生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中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新知前我让学生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学法的指导体现了知识建模的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模型思想。本节课我注重“授之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习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对学生有“扶”又“放”,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这四步学习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习,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习是体现了知识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我觉得学生自学加法结合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学生很容易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展开学习,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学生学习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四步学习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练习五的第1~4题。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地位作用: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准备:主题图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身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为一堂概念形成课,我们要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通过不断的猜想,不断的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究问题。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速算比赛”妙入课题 本节课,以计算题为切入口,精心挑选了相关计算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所给题的区别与联系,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观察这组得数相同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能较快的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他们的和不变。同时得到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赞同,这是老师提出疑惑:是否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呢?抛出问题,引出猜想,进而问学生:你还能写出像这样的算式吗?让学生动手写算式,充分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样的算式你能写多少个?“无数个!”紧接着老师追问:“那你能用一个算式概括所有的算式吗?”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公式表达。通过汇报、展示,揭示课题。 二、微课引入,火龙点睛

在教学中,我提了一个问题:今天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是否接触到了呢?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给他们一分钟的思考交流时间,有的同学能够说到一二,有的却一脸茫然,这个时候引入了提前准备好的微视频,其中的配音就是找了本班学生配的。当大家听到熟悉的童声,看到一年级的看图写算式以及三年级的加法验算等,(都用到了加法交换律,只是当时没有把这个概念提出来而已,)豁然开朗,课堂顿时热闹起来。让同学们把前面的旧知和今天的新授结合起来,加深了新知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留下悬念,提升迁移 在课堂最后,我又给孩子们抛出了一个悬念:既然加法有交换律,那减法呢,除法和乘法呢?这个问题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我看到学生们不由自主的在本子上写出算式进行验证,说明本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已经潜移默化到他们的脑海中。他们能很快的通过举例论证来否定减法和除法没有。“而乘法有吗?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由此结束本节课。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加法交换律深入了他们的内心,特别是让他们经历了“提出猜想-举例论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本节课不仅仅学会了加法交换律,更让他们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课的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做好了铺垫。更难得可贵的是,学习中不仅仅收获了数学知识,更收获了期间的数学兴趣。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口算下面两题50+70+30240+105+95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2、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一次。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认识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并提问,学生对提出的'题进行解答,师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88+104)+96=288(千米)88+(104+96)88+104+96104+96+88 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88+(104+96) (2)、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 观察思考:比较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作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2、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按照任务要求认真完成。 3、展示交流 说说你有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任务二、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你会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重点介绍图形表示法和字母表示法。 任务三、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1、任务呈现:你会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3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是教育部审定北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时, 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和学法 下面,为了说清楚重点和难点,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一谈。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结合律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培训讲学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

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2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对于这句话,我深感体会。在教学《加法运算律》这节课,我的感想如下。 1、自主学习时,让学生举例验证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出现学生直接写等式而实际并未真正进行有效的验证,这就反映出学生对“什么是猜想?怎样去验证?”这一问题的模糊。该怎样让学生明确呢?可不可以在猜想提出后,就问学生“你打算怎样验证呢?”让学生充分地呈现自己的验证构想,可能会有学生说写一个加法算式,再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加上等号;也会有学生意识到应该先算一算两个算式的和是否相等,才能添上这一等号。教师在让学生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感想: 一、“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 我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校的体育活动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同学们喜欢那些体育活动,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请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自由地提出加法问题。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28+17=45、17+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随后,我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提高学生掌握能力。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刚才所用的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同样以学生为主体,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三、“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

新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6单元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00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阐述。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课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律,对于加法运算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学习加法运算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后续运算律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初步感受……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主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能主动比较、分析、总结、归纳运算方法,培养分析归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 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首先在教具和学具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题。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课件辅助教学法。 学法它渗透在学习活动中,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选择这个内容中作为赛课内容,我是考虑再三的,也是没有什么更合适的内容的情况下选择的。首先,它是一个计算为主的内容,而计算教学历来都是比较枯燥的,没有多少的趣味性,再次,这个内容看似简单,加法交换律不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所以,上好这个内容还是很具有挑战性的,总算还是成功了。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首先是引入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引入,才能在课的开始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说,刚才老师走下来的时候,有个同学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去教一(4)班了?我说,没有啊,我教的是四(1)班啊,别、别、别你就别骗我了,我都看见了,你教的就是一(4)班了。同学们,这位同学是把什么和什么看错了?由此引出生活当中像这样交换以后闹笑话的事情可多了!看大屏幕:人骑马。哥哥在河边钓鱼。花猫在捉老鼠。交换以后得什么呢?学生在嫣然一笑的同时,引入到了数学:数学上有时候也不能这样换,如27,交换2 和7的位置,得什么呀?能换吗?学生显而易见是懂得的。接着接着过度:是啊,不光是生活中,数学中有时候也不能随便换。这里的语言过度还是自然、恰当的。可是教师在这个时候在语言上转折,巧妙地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不过,今天的这节课,老师特别想和同学们共同

思考的问题是:在我们的数学上,有没有有的时候换了以后大小却不变的呢? 这样的导入,是富有情趣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出了质疑。 那么接下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举例子验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个数学规律。首先,通过共同计算,得出几组三组等式: 7+8=8+7,26+4=4+26,12+31=31+12。 师:不过老师觉得呀,数学课堂上光会算是不够的,聪明的孩子还会思考,谁在刚才计算的过程中发现黄老师出的这主题目有什么规律?学生积极举手,都想做聪明的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个学生就说: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老师随即把这话写在黑板上,但没有标上句号。而是随即问学生,你觉得这样的例子还能找到有一些吗?只有这三组?没有还是不止?师:那你猜猜看,像这样(用手势表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例子还会有多少?,学生的回答是无数。既然是无数,那问题就来了:是不是任意的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学生的思维集中在了这个问题上,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用举例子验证的方法来进行验证。接下来的时间,学生埋着头,静静的思考问题,希望自己能聚更多的例子。有的学生举了10个例子,有的举了3个左右。还分别举了分数的,举了一些比较大数,全班同学,把各种各样的例子合起来,是否可以说明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了呢?知识的形成是那样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小学四年级数学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导入部分 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_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P28-29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96+35=35+() 204+()=57+204 23+()=15+()()+257=()+63 ☆+()=△+()()+□ =()+○ 【预测:前4小题是填数字,学生的思维会比较直接,基本上能填对;有了前4小题的铺垫,后2小题填符号,学生也基本上能填对。】 2、观察与发现 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测:有的学生会说,前4小题的算式里都是用数字,后2小题的算式里用的是符号,这时老师要及时地提醒学生——这6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老师不需要再引导,学生自己会发现每个算式的等号左边与右边相等,加数没有变化,位置发生了变化。】 3、猜测与尝试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加数交换位置以后,结果都相等呢? 试一试吧! 【预测: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傻傻的“想”,不会去动笔列举一些算式来验证猜想;老师及时表扬动笔进行列举的孩子,并且宣读出这个孩子列举出的算式,再给时间让学生继续尝试。】【预测:也许有的学生在之前使用符号的的练习的启发下,写出使用了汉字或者别的符号的算式,老师可以对他进行引导:使用字母行不行?】 指名宣读出自己列举的算式,选择有代表性的算式进行板书。 4、生活中的应用 图示: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 【预测:学生通常会列出28+17这样的算式,如果出现了17+28,让学生评议是否正确?28+17表示什么?17+28表示什么?】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测:学生的说法可能不够简练和准确,教师用肢体、表情等引导学生说清楚,再归纳】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 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