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

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

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
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

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

市产业布局规划

课题组成员

顾问:金凤君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

召集人:卓高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组长:蔡永进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副组长:祖新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处长

王钢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院长

俞洪新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高级顾问

成员:姜永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师

善武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

高文芳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

王仲锋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

雪明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高级工程师

目录

一、产业布局现状

二、功能定位和布局原则

三、产业总体布局

四、农业布局

五、工业布局

六、服务业布局

七、中部都市产业区布局

八、南部轻工拓展区布局

九、北部旅游产业区布局

十、西部生态产业区布局

附表一:市产业布局主要指标表

附表二:市产业布局用地表

附表三:市农业布局表

附表四:市工业布局表

附表五:市服务业布局表

2007-11-01 20:51:32 来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次数:125字号:【大中小】市产业布局规划

产业布局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优化组合,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编制《市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就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规划年限至2015 年,是调整产业布局的实施性规划,是引导行业布局的指导性规划,是平衡专项规划的协调性规划。

一、产业布局现状

(一)陆域资源条件

我市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港口资源丰富,但陆域自然资源极为有限,人均拥有量低,开发程度已达相当水平。全市陆域总面积11783.5km 2 (约占省的11.6% ),其中平地面积为2059km 2 ,仅占17.5% (省为23.2% )。2002 年底全市总人口约740 万人,人口密度达627 人/km 2 (省为440 人/km 2 ),平原地区更高达800 人/km 2 。

(二)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得到明显提升。2002 年实现国生产总值1060.9 亿元,人均国生产总值达14357 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5.3 :56.6 :38.1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28.7 :32.3 :39.0 。效益农业、开放型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轻工产业总产值达1396.01 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4%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 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我市主要产业相对集聚在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和沿海平原,初步形成“一带两区”的产业布局雏形。一带:以组团和轴线分布为特色的沿海产业集聚带,集聚了全市约85% 的GDP 、90% 的工业总产值、95% 的服务业增加值。二区:以生态产业为主的陆山地经济区,集聚了全市65% 的旅游总收入、60% 的种植业总产值;以海洋产业为主的海洋岛屿经济区,集聚了全市95% 的海洋总产值。

产业布局呈现以下特点:

1 、产业总体分布呈非均衡状态。产业总体分布“中心强化、南部弱化”、“平原集聚、山区趋散”。75% 左右的GDP 、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瓯江流域和飞云江北岸,飞云江南岸地区发展相对落后;85% 以上的GDP 、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平原地区,山区、海岛发展缓慢。

2 、产业布局基本体现区域的资源特点和地理区位。种植业相对布局在陆山区,养殖业集中在东部沿海(海岛)和平原水网地区。工业布局主要依托市域交通主干骨架和各类城市(镇)。现代服务业大多集中在市区,旅游业则充分挖掘了得天独厚的“山(雁荡山)水(楠溪江)”自然资源优势。

3 、优势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集群初步凸现。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等16 个“国”字号生产基地。并且行业空间集聚度较高,形成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块状经济:市区的服装和鞋革、乐清的电子电器、瑞安的汽摩配、永嘉的泵阀、苍南的包装印刷、平阳的塑编等。

(四)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产业布局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区域分工不清晰,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县(市、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不明显,“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低”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全市产业整合存在较大空间。

2 、城区集聚辐射能力不强,与全国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市区集聚辐射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基础设施运转水平不高,城市综合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与全国同等城市相差较远。

3 、产业分布“宏观集聚、微观分散”、资源利用率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虽90% 以上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沿海产业集聚带上,但城乡空间及其部生产、居住、商贸等功能区存在混杂交错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业小区“遍地开花”、过多过密且规模偏小,土地和其它经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同时存在较大环境污染。

(一)产业功能定位

围绕建设“国际性轻工城”,把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1 、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

包括轻工产品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流通枢纽三层含义。国际性轻工产品生产基地——做强特色产业、做大潜力产业、培育高新产业、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产品加工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定份额,产品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使成为国际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完善轻工产业链,努力发展上游的原材料业和机械装备业,成为轻工业的重要支撑。国际性轻工产品研发中心——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开发力度,通过引进国外著名企业、研发设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轻工技术创新“网络联盟”,加快人才培养,增强企业科技实力,使企业拥有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先进技术,使成为国际重要的轻工产品设计中心、创新中心。国际性轻工产品流通枢纽——扩大对外交往,提高国际声誉,加快商贸、会展、现代物流等行业发展,拓宽轻工产品的世界流通网络,让世界轻工产品汇集、让轻工产品走向世界,使成为国际重要的轻工产品流通枢纽。

2 、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积极发展为轻工配套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强化作为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产业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加快深水大港建设和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强化集聚、辐射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使成为辐射浙南闽北、影响湘赣的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信息中心和科研教育中心。

(二)产业发展方向

XXXX年山东省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76页)

2013年山东省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促进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编制《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10年)》; (4)《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8年); (5)《山东省海岸带规划》(2010年); (6)《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年)》; (7)国家、省、市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第3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的基本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烟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第4条规划重点 (1)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2)科学合理地调整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统筹城乡健康发展。 (3)调整、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 (4)明确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和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5)做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 (6)统筹规划社会服务设施,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7)发展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8)塑造城市特色。 第5条城市规划区 烟台城市规划区的范围为:烟台市五区(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福山区、开发区)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和桃村镇,总面积约为3002平方 公里。 第6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3-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3-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第7条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 第1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8条城市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把烟台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港口城 市和富有历史、人文、山海特色的滨海旅游城市。 到2013年,烟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771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834美元左右,综 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城镇化水平达到60%,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初见成效。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万美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全市社会、 经济等各项主要指标达到现代化水平。 第9条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港口带动战略:建设大型港口,发展临港产业,积极承接外来产业辐射,带动城市和区域发展。 (2)集聚发展战略:突出北部滨海城市带建设,为承接外来产业辐射、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提供一体化的空间保障。 (3)中心强化战略:促进烟台制造业集群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烟台中心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和中心服务职能。 第10条经济发展战略 (1)努力培育支柱产业簇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结构,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 (2)积极接受外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全球经济。 (3)统筹城乡经济与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4)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为未来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第11条社会发展战略 (1)积极应对老龄化、新一轮婚育高峰和外来人口增加等人口结构性变化,规划相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居住生活社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发展战略)泰顺新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最全版

(发展战略)泰顺新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

泰顺新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二○○年八月

目录 前言1 第壹章产业带发展现状分析4 1.1 产业带基本概况4 1.2 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5 1.3 发展机遇和挑战8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10 2.1 指导思想10 2.2 功能定位10 2.3 发展原则11 2.4 发展目标12 第三章总体空间布局15 3.1 壹轴15 3.2 壹核15 3.3 三区16

第四章产业发展及重点区块建设17 4.1 高效农业17 4.2 生态工业22 4.3 特色旅游业25 4.4 景观大道建设28 第五章产业带的区域协调31 5.1“九峰-泗溪-雅阳”旅游协调带31 5.2“三魁-筱村”农业协调带32 5.3“罗阳-司前”城镇和工业互动协调带33 第六章城镇体系构建34 6.1 城镇体系构架35 6.2 中心城镇建设35 6.3 重点城镇建设37 6.4 特色乡镇建设38 第七章支撑体系40 7.1 交通支撑40

7.2 供电支撑41 7.3 给排水支撑43 第八章保障机制45 8.1 加快体制创新,形成产业带崛起的内生机制45 8.2 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带崛起的动力机制45 8.3 加强要素集聚,建立人才和资金的支撑机制46 8.4 强化政策扶持,形成产业发展的援助机制47 8.5 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产业带开发建设的协调机 制47 前言 1.编制背景 “十壹五”以来,全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2007年12月,新58省道建成通车,极大地缩短了泰顺和温州市区的时距,使其融入温州俩小时交通圈,破解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总体规划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2020) 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年8月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2020)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0年8月

目录 一、面临形势 (1) (一)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势对产业布局提出新要求 (1)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产业布局提出新的要求 (2) (三)现代产业发展新趋势要求调整产业布局 (2) (四)城市发展新理念要求调整产业布局 (3) 二、规划基础 (3) (一)产业发展现状 (3) 1、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3)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4) 3、主导产业加速发展 (5) 4、块状产业集群初步凸显 (6) 5、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7) (二)存在主要问题 (8) 1、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8) 2、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 (11) 3、主导产业不凸显,整体技术水平较低 (13) 4、产业发展与布局总体呈非均衡状态 (15) 5、都市区集聚辐射能力不强,与省会的功能定位不相 适应 (16) 6、产业分布“宏观集聚、微观分散”,与城市空间发展 战略不相适应 (17)

7、区域产业定位与分工尚不清晰,与市域一体化发展 不相适应 (18) 8、优化产业布局的配套环境不完善,与产业集聚发展 的趋势不相适应 (19) 三、产业发展定位与发展重点 (20) (一)产业发展定位 (20) (二)产业发展重点 (20) 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0) 2、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23) 3、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6) 4、集约发展现代农业 (28) 四、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28) (一)指导思想 (28) (二)总体目标 (29) (三)基本原则 (30) 五、空间布局 (32) (一)总体布局 (32) 1、功能分区 (32) 2、总体布局 (33) (二)提升都市区功能 (34) 1、功能定位 (34) 2、中心城区 (35)

温州市产业布局管理规划方案(doc 35页)

温州市产业布局管理规划方案(doc 35页)

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目录 一、产业布局现状 二、功能定位和布局原则 三、产业总体布局 四、农业布局 五、工业布局 六、服务业布局 七、中部都市产业区布局 八、南部轻工拓展区布局 九、北部旅游产业区布局 十、西部生态产业区布局 附表一:温州市产业布局主要指标表 附表二:温州市产业布局用地表 附表三:温州市农业布局表 附表四:温州市工业布局表 附表五:温州市服务业布局表 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

产业布局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优化组合,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编制《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就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规划年限至2015 年,是调整产业布局的实施性规划,是引导行业布局的指导性规划,是平衡专项规划的协调性规划。 一、产业布局现状 (一)陆域资源条件 我市为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港口资源丰富,但陆域自然资源极为有限,人均拥有量低,开发程度已达相当水平。全市陆域总面积11783.5km 2 (约占浙江省的11.6% ),其中平地面积为2059km 2 ,仅占17.5% (浙江省为23.2% )。2002 年底全市总人口约740 万人,人口密度达627 人/km 2 (浙江省为440 人/km 2 ),平原地区更高达800 人/km 2 。 (二)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得到明显提升。2002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0.9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4357 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5.3 :56.6 :38.1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28.7 :32.3 :39.0 。效益农业、开放型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轻工产业总产值达1396.01 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4%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 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烟台市总体规划(2006-2020)

第1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促进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编制《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年)》; (4)《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5年); (5)《山东省海岸带规划》(2005年); (6)《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年)》; (7)国家、省、市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第3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的基本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烟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第4条规划重点 (1)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2)科学合理地调整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统筹城乡健康发展。 (3)调整、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 (4)明确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和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5)做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 (6)统筹规划社会服务设施,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7)发展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8)塑造城市特色。 第5条城市规划区 烟台城市规划区的范围为:烟台市五区(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福山区、开发区)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和桃村镇,总面积约为3002平方 公里。 第6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6-2010年,远期

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第7条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 第2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8条城市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把烟台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港口城 市和富有历史、人文、山海特色的滨海旅游城市。 到2010年,烟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000美元左右,综 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城镇化水平达到60%,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初见成效。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万美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全市社会、 经济等各项主要指标达到现代化水平。 第9条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港口带动战略:建设大型港口,发展临港产业,积极承接外来产业辐射,带动城市和区域发展。 (2)集聚发展战略:突出北部滨海城市带建设,为承接外来产业辐射、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提供一体化的空间保障。 (3)中心强化战略:促进烟台制造业集群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烟台中心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和中心服务职能。 第10条经济发展战略 (1)努力培育支柱产业簇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结构,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 (2)积极接受外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全球经济。 (3)统筹城乡经济与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4)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为未来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第11条社会发展战略 (1)积极应对老龄化、新一轮婚育高峰和外来人口增加等人口结构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烟台市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WorldArchitecture

烟台市“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016-2020年)设计任务书 (初稿) 为保障“十三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各项建设任务的及时有效落实,分阶段推进和贯彻城市总体规划意图,我局决定开展烟台市“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一、规划范围 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烟台市六区范围(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福山区、开发区、高新区)和栖霞市桃村镇,总面积约3002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为2016—2020年。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5.《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6.《山东省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技术规定》 7.《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8.《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

纲要》 9. 其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定 四、总体要求 1.规划应在《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及各部门相关规划指导下进行,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设计规范和技术规定。 2.规划应充分研究上一版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与效果,在规划编制方法、技术手段及编制内容上有所创新。 3.规划应结合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统筹考虑近期城市发展目标与对策,促进新时期烟台社会、经济、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应以《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为基础,确定中心城区近期重点发展地区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同时统筹考虑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求,使政府公共投资形成合力,确保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政策空间效应的最优。 5. 规划面临烟台新一轮城市建设与发展,要综合考量烟台在产业转型、公共设施、民生改善、有机更新、城市文化振兴等方面内容,着力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加强政府对城市发展的综合调控,提升城市竞争力。

温州市半岛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温州市半岛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2-1-1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温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送审稿)》、《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永强片次区域规划》、《洞头县城市总体规划》、《温州市半岛工程西片区规划》及国家和温州市其他相关法规和条例编制半岛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在温州市半岛工程西片区规划的基础上,落实并完善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及整体发展框架,为半岛起步区的建设开发持续稳定地进行和规划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技术依据。 第二条本规划是温州市半岛起步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性指导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下一层次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进行编制,但对本规划所规定的强制性内容必须严格执行(文中下划线部分即为强制性内容)。 第三条本规划范围西起灵昆岛东环路,东至甬台温复线,南北以南、北堤为界,总用地面积约为6.13km2,其中建设用地面积5.55 km2。 第四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集组成,规划文本具有法律效力。 第五条本规划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浙江省以及温州市有关技术规定。 第六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温州市规划局,如需调整,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本规划经温州市规划局批准后,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第二章职能定位和规模 第八条职能定位 温州滨海新城产业岛起步区,以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提升为主要产业类型的,以新型标准厂房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区。 第九条人口规模 本区规划人口为3.0万人。就业人口为2.2万,工程建设安置人口为0.8万。 第十条用地规模 本区总用地面积为613.83ha,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554.83ha。 第三章用地布局规划

烟台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二次公示简本

烟台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2022年)及线 网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评价单位:中海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烟台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2016年1月

1、规划方案概述 根据《烟台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烟台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远景线网方案由4条线组成,总规模约为200公里。分为两个功能层次,1、3号线为中心区骨干线,服务于芝罘、开发区、莱山和福山4大组团,属于大运量系统。2、4号线为快线,分别服务于八角、牟平东西两翼与中心区之间的快速联系,属中运量系统。 《烟台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2022年)》主要包括2条线路,分别为1号线、3号线。项目总规模约为87km,共设车站69座。 2、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2.1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从声环境保护的角度,部分高架线周围分布着噪声敏感建筑物,须采取道床减振、设置声屏障等综合环境保护措施降低轨道交通对沿线声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只要在设计阶段合理选择设备的位置、型号,并辅以风道消声器及隔声措施,风亭、冷却塔噪声可控制到可接受水平。车辆段与停车场内检修、洗车等作业噪声,只要合理布局,厂界噪声一般可满足2类区厂界标准。 2.2振动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虽然地下线路的振动影响较突出,且沿线的既有或规划敏感建筑相对集中,但由于地铁振动的污染振动治理措施较为成熟,在规划实施中可根据沿线建设情况对待开发区域轨道交通线路两侧进行空间用地控制,必要时根据具体振动影响的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理措施,轨道交通振动影响一般不会成为建设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 (2)二次结构噪声源于轨道交通车辆与轨道的振动,降低轨道交通振动就可以相应减轻二次结构噪声影响,采取浮置板道床、弹性短轨枕等减振等措施也可以从根本上减轻二次结构噪声影响。 2.3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本规划实施期间,施工期污水主要来自轨道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生

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作用初探

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影响作用初探 车松虎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长春130012) [摘要] 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城市产业布局是产业在城市范围内进行的空间组合,是产业结构在城市空间地域上的投影。城市产业布局的发展与变化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论文在对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进行提炼归纳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城市产业布局对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社会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以期对我们科学认识城市产业布局,更好的发挥产业布局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的积极作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 城市产业布局;概念;影响作用 一、城市产业布局概念的提出及其基本特征 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内,有关产业布局的研究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产业布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布局生产力。生产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能否合理利用和能否保持生态平衡,影响到生产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自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全球城镇化浪潮的涌动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日渐提高,国内外有关城市产业布局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兴起,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但是,理论界关于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至今尚未形成共识。研究城市产业布局,首先就要明确城市产业布局的内涵,在明晰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从城市产业布局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研究其形成演变规律,探讨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产业布局优化思路与对策。结合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与一般产业布局的基本概念,我们认为:所谓城市产业布局,即城市产业在城市行政辖区内的分布与配置,也就是产业生产力在城市行政辖区内的空间分布。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看,某种产业在某一地区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比重或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二是从产业供给能力的形成来看,某种产业供给能力相对集中于某一地区,该地区成为该产业总供给

#烟台市城市规划管理若干规定

烟台市城市规划管理若干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满足生态城市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本市市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建筑容量 第五条居住小区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低层住宅不大于24%,多层住宅不大于20%,中高层住宅不大于17%,高层住宅不大于14%. 第六条居住小区容积率控制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低层住宅不大于0.7,多层住宅不大于1.1,中高层住宅不大于1.4,高层住宅不大于2.4. 第七条居住组团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低层住宅不大于28%,多层住宅不大于22%,中高层住宅不大于20%,高层住宅不大于16%. 第八条居住组团容积率控制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低层住宅不大于0.8,多层住宅不大于1.3,中高层住宅不大于1.6,高层住宅不大于2.8. 第九条由不同类型住宅混合组成的住宅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最大值,应取单一类型住宅用地的控制指标作为计算的上、下限值,并按不同类型住宅面积占住宅总面积的比例确定。 第十条办公、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办公建筑,多层建筑密度不大于30%,容积率不大于1.5;高层建筑密度不大于25%,容积率不大于2.5. (二)商业建筑,多层建筑密度不大于40%,容积率不大于2.0;高层建筑密度不大于35%,容积率不大于3.0.

温州市瓯海区分区规划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1 瓯海区分区规划编制背景 1.1.1. 温州市发展概况 1)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历史上经济不甚发达。 2)改革开放后温州人锐意进取,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经济持续实现跳跃式增长。 3)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步,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 4)为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温州的产业升级提供物质条件和发展空 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二次创业”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方向发展,温州进行了一系列大的举措,包括瓯海区的建设、区划调整等。 1.1.2 宏观经济背景 1)进入WTO后,传统“温州经济”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问题 3)农村城市化道路和人居环境问题 4)城市化必要性、进程

1.1.3 编制分区规划的背景 1)区划调整后瓯海区面临着新的区位和发展条件 2)瓯海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结论: 强化中心、扩展两翼 产业结构布局:相对集中,促成升级 开发建设模式:绿色生态、有分散的集中、人居环境良好 3)瓯海区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活跃;城镇蔓延,问题很多;土地资源缺乏,城镇规模偏小,重复建设严重,形不成地区中心等。 1.2 瓯海区分区规划编制依据 瓯海区分区规划以下列法律法规和基础资料为依据编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建设部1991年 3)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0—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0.12 4)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1.07 5)温州市瓯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政府,2001.02 6)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简要本,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1.05 7)《温州市统计年鉴(2000)》,温州市统计局 8)《瓯海区统计年鉴(2001)》, 温州市瓯海区统计局编

温州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相配套的产业集聚区。为了解决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低、小、散、乱”等问题,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推进城市化、再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根据市委提出的“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和浙政[2000]7 号《关于加快推进浙江省城市化若干政策的通知》、《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等,编制了《温州市产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重点就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调整方向等进行规划,是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性、控制性文件。 规划年限:2003-2015 年。 一、工业园区的现实基础 自1998 年以来,为了适应家庭工业规模扩张的内在要求,以中心城市( 镇) 为依托的工业园区迅猛发展。据初步统计,截止2002 年底,全市已建和在建的工业园区200 余个( 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总规划用地210km 2 左右,建成面积约45km 2 ;各类工业园区总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 。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服装、鞋革、电子电器、汽摩配、印刷包装等行业;从区域布局来看,主要集中在市区、乐清、瑞安、平阳、苍南和永嘉等沿海、沿江地区。工业园区逐渐成为全市产业集聚和升级的有效载体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与此同时,园区建设逐步形成了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的机制。 但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 )园区的规划、建设缺乏统筹性和超前性。未能从全市产业分工的高度对园区进行统筹布局和规划,部分园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够,园区缺乏再发展空间。 2 )园区的建设步伐缓慢。一方面,受土地指标制约,加上征地困难,园区供地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圈地”、“炒地”等现象又加剧了供地紧张的矛盾。 3 )园区的功能定位不明确,服务不到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园区建设起点不高、特色不明、产业混杂,“低、小、散、乱”现象突出,缺乏发展后劲;园区地价偏高,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政府服务不到位制约了园区发展;个别园区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成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义 工业园区发展将全面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富裕小康社会建设,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1、有利于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合理规划工业园区的产业功能区块,可以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合理延续,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企业的技术研究、设备更新和产品开发,为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2、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业的集聚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把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工业企业集中起来,把混杂在居住、商贸区的生产企业迁出来,为城市合理发展创造条件。而且工业园区也可成为城市(镇)的组成部分,为当地房地产、金融及市场等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进而推进城市化进程。 3、有利于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可以壮大工业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为实施“一港三城”战略奠定产业基础。同时,建设工业园区对开发山区和海洋经济、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吸纳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就业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实现我市全面小康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发展工业园区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一港三城”发展战略,以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园区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中心城市(镇)为依托,以重点产业为纽带,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整合存量、扩大增量,突破行政区划,明确功能定位,拉开布局框架,增强产业集聚度,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

烟台市市区城市风貌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烟台市市区城市风貌规划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6月20日烟台市人民政府令第103号: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城市自然景观,体现城市整体风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凡在本市市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实施规划管理以及进行建设活动等均应遵守本规定。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城市风貌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建设控制、建筑色彩与材料、建筑风格、历史文脉等主要因素。第四条烟台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市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风貌主要因素的规划管理工作。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风貌管理规定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风貌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第二章自然景观第六条水体保护: :一:黄金河、柳林河、夹河、鱼鸟河、辛安河以及沁水河应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线范围保护,其它河流绿线按《烟台市城市规划管理若干规定》执行; :二:门楼水库、老岚水库、高陵水库等重要水源地应按《烟台市市区环境保护规划》:1994: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第七条山体保护: 自然山体绿线以上的区域实行封山育林,禁止兴建非供公共休憩和非特殊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禁止开山挖石,乱埋乱葬。已经破坏的山体应进行整治、绿化。第八条湿地保护: :一:受人为因素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恢复其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二:应创造条件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第九条海岸带保护: :一:编制海岸带规划应当符合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海岸带规划及功能区划,应从海岸带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现状出发,兼顾长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成区的海岸资源应当保持使用的公共性,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予确权发放使用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封闭和占用; :三:潮间带及沿海生态敏感区内的

烟台市总体规划

烟台市总体规划 14年后烟台风貌 根据烟台新一轮总体规划,2020年,烟台中心城区人口230万人。烟台中心城区以芝罘滨海地带为中心,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南北山海,形成“山耸城中,城随山转,海围城绕,城岛相映,融山、城、海、岛于一体”的城市格局。规划以天然河流、山体和永久性绿带分隔各城区,形成芝罘、莱山、开发区、福山、牟平、八角等六大组团,构成多组团、多核心的滨海带状组团城市结构。 其中,芝罘组团是以行政、文化、商贸金融、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中心区。规划人口规模为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5平方公里;莱山组团是以文教科研、高新技术为主的功能区。规划人口规模为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47平方公里;牟平组团是以旅游度假为主的综合功能区。规划人口规模为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35平方公里;开发区组团是以工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主的综合发展区。规划人口规模为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35平方公里;福山组团是以工业、物流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主的综合发展区。规划人口规模为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27平方公里;八角组团是以港口和临港工业为主的新港城。规划人口规模为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26平方公里。 老城区改造项目——占半数以上 在芝罘区中部,距现在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这里就是如今烟台的老城区———白石村。目前,烟台市有许多像白石村这样的老城区生活环境较差,它们未来的规划成了老百姓关注的一件大事。“在本次规划展中,旧城改造项目占了50%以上。白石村位于烟台市的中心城区,总占地约为59公顷,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老城区。区内大多为砖混结构楼房,而且有许多厢房楼,配套设施不齐,建筑密度也很大。” 根据新规划要求,白石村的规划要顺应自然环境特点,兼顾搬迁改造,开发以多层、高层混合开发为主,保留纵向通山的交通廊。市规划局已提出了白石村区片整体改造规划设计要求及用地红线图。今年,烟台结合城区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大力开展了旧城改造项目。

我市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我市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二00八年十一月 一、产业布局发展变化及现状 我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主要是沿袭计划经济时期东北老工业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造而成的。计划经济时期主要强调的是:产业门类齐全、自成体系。但我市比较突出的还是造纸、农机、纺织等产业,尤其以轻工业为支柱,长期占我市工业产业比重的60%以上。由计划经济向计划经济转轨期间,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主题。但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际是一场被动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转轨时间,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宠儿、强者,转变为鸡肋和包袱。这期间政府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项目操作和国企的补救工作。但都不尽如人意。项目操作上不成功比例过高,尤其是在一些大项目上失误较多。环氧乙烷项目、佳西热电厂项目、八万五箱板纸项目等的失败造成我市在这阶段的成功项目上出现严重的断层,造成了我市工业增长乏力,迅速拉大了与其它地市的距离。在国企改革初期,补漏多,彻底改革的少。佳纺、亚麻、友谊糖厂牵扯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但近几年我市已经认识到如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提出了很多全新的思路,并有了一些大的举措。 我市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财源建设和发挥优势基础上的

引导和调控,强调政府应该由具体项目操作转变到项目操作和发展管理并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选择和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培育重点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市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努力促进招大商、发展大产业。先后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处理国有企业的问题上,下定决心国退民进。使佳纺、糖厂等一批国有企业破产,有效资产被重组,形成了新的机制。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仅仅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工业布局结构。作为整个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布局的调整能够保证和促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顺利实施。 目前我市的产业结构已经有明显的变化: 一是轻重工业的比重变化凸现我市产业结构变革的方向。 轻、重行业比重一向是评价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指标。而我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经历了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比较我市1989年、2000年和今年1-9月份轻、重工业比重的变化:由1989年的1.47:1,到2000年的0.87:1,到今年0.58:1。轻工业由占总量的60%,下降到36.7%,而重工业由40%,上升到63.3%。轻工业的下降主要是造纸和纺织行业受资源和地缘负向影响逐渐萎缩。而装备制造业是拉动我市重工业比重大幅度攀升的主力军。 1、造纸业失去龙头地主,取代的是装备制造业。造纸

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

《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提出“126”空间布局(即“一轴、两区、六片”)和“十二产业区”联动的发展框架。 “一轴”联动基础设施先行 加快甬台温高速和滨海大道的建设,不仅为合理开发瓯江、飞云江、鳌江等三江河口地区资源提供基础保障,更成为串联“六片”和“十二产业区”的沿海快速通道发展轴。 “两区”互动协调联动开发 沿海产业带分核心区、规划区两个层次。 核心区:北至南塘、南至霞关的南金公路沿线乡镇,以及部分海岛乡镇,具体包括乐清、龙湾、洞头、瑞安、平阳、苍南等6个县(市、区)的44个乡(镇、街道),陆域面积约1656平方公里。 协调区:市域其他乡镇,重点协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网络等,目标是实现陆海联动开发,一方面让产业带工业布局为中心城区、沿海重点城镇的“退二进三”预留空间,另一方面能与带上原有开发区(园区)的产业发展形成互动和梯度转移。 “六片”协进统筹实施规划 “六片”是指乐清片、瓯江口(洞头)片、龙湾片、瑞安片、平阳片和苍南片等6个片区,其发展规划是以重点城市(镇)为依托,以重点产业区为基础,兼顾县(市、区)等行政实施主体的操作性,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分片实施。 ·乐清片 包括乐清乐成、翁垟、黄华、天成、蒲岐、南岳和南塘等7个乡镇。以乐清城市建设区为中心,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生产性服务和滨海旅游业;乐清经济开发区和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两大产业基地为支撑,承接传统产业转移及培育临港产业;南岳、蒲岐、翁垟、黄华等城镇配套。 ·瓯江口(洞头)片 包括龙湾灵昆、洞头霓屿、元觉、北岙、东屏、大门等6个乡镇,以及温州半岛工程形

成的陆域。状元岙港区着重培育港口物流、出口加工、对台经贸合作等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小门岛着重发展石化产业和原材料储运业。 ·龙湾片 包括龙湾海滨、永兴、沙城、天河、海城等5个街道(镇),含滨海工业园区和民营科技产业基地,主要任务是加快城区“退二进三”和产业布局结构调整。 ·瑞安片 包括瑞安上望、东山、塘下、汀田、莘塍、飞云等6个镇(街道)。以瑞安城市建设区和飞云城市建设区为中心,积极发展现代商贸和生产性服务业;瑞安经济开发区和瑞安东工业区两大产业基地为支撑,构建全国先进的汽摩产业基地。 ·平阳片 包括平阳榆垟、宋埠、西湾、昆阳和鳌江等5个乡镇。以鳌江镇和昆阳镇为中心,积极融入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以平阳临海产业基地和平阳经济开发区为支撑,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苍南片 包括苍南龙港、芦浦、巴曹、炎亭、金乡、石坪、大渔、龙沙、中墩、赤溪、渔寮、沿浦、霞关等13个乡镇。以龙港为中心,以苍南临港产业基地、苍南工业园区和霞关临港产业基地为支撑,合理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建设浙东南最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度假基地。 “十二产业区”联动促进产业基地建设 “十二产业区”是沿海产业带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阵地,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东临乐清湾,南至西干河,西至滨海大道,北至南塘东山码头,规划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主营钢材、煤炭、建材等大宗散杂货储运业和集装箱运输业,培育壮大船舶修造、电力能源及设备、新材料、石化产品加工等临港工业。 ·乐清经济开发区东至乐清翁垟片围垦外堤,南临瓯江,西临村庄建设区东侧,北至盐

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

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 市产业布局规划 课题组成员 顾问:金凤君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 召集人:卓高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组长:蔡永进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副组长:祖新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处长 王钢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院长 俞洪新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高级顾问 成员:姜永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师 善武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 高文芳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 王仲锋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 雪明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高级工程师 目录 一、产业布局现状 二、功能定位和布局原则 三、产业总体布局 四、农业布局 五、工业布局 六、服务业布局 七、中部都市产业区布局 八、南部轻工拓展区布局

九、北部旅游产业区布局 十、西部生态产业区布局 附表一:市产业布局主要指标表 附表二:市产业布局用地表 附表三:市农业布局表 附表四:市工业布局表 附表五:市服务业布局表 2007-11-01 20:51:32 来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次数:125字号:【大中小】市产业布局规划 产业布局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优化组合,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编制《市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就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规划年限至2015 年,是调整产业布局的实施性规划,是引导行业布局的指导性规划,是平衡专项规划的协调性规划。 一、产业布局现状 (一)陆域资源条件 我市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港口资源丰富,但陆域自然资源极为有限,人均拥有量低,开发程度已达相当水平。全市陆域总面积11783.5km 2 (约占省的11.6% ),其中平地面积为2059km 2 ,仅占17.5% (省为23.2% )。2002 年底全市总人口约740 万人,人口密度达627 人/km 2 (省为440 人/km 2 ),平原地区更高达800 人/km 2 。 (二)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得到明显提升。2002 年实现国生产总值1060.9 亿元,人均国生产总值达14357 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5.3 :56.6 :38.1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28.7 :32.3 :39.0 。效益农业、开放型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轻工产业总产值达1396.01 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4%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 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