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

对于哲学感兴趣,因为它所研究的问题都很大,关乎人和宇宙的本质,西方的哲学家们胃口都很大,他们中很多人都想用一种框架框住这个宇宙。比如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微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先不管其对错,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绝对值得人们学习。这次我论文的主题是存在即被感知。

这个命题明显是属于形而上学范围内的。很早就接触过这个问题,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大学的那门公选课,该公选课名叫哲学与人生。老师讲了东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其中着重讲了这个命题。她举了一个苹果的例子:有个苹果放在桌子上,在你的意识里它是存在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你看,它就在那里,在桌子上面,安静的。但是,它为什么在那里呢,你凭什么判定它的存在呢?这时候,你就要想了。首先,我看到它,它有颜色,形状,大小,其次,我能触摸到它,它有体量,重量,触感,最后,我还能吃掉它,它有味道,有口感。所以我判断它存在。但是,这一切,都是它在我们感官上留下的印象,我们只能通过感觉体会到它。也就是所谓经验。但是感觉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每一个人看到的苹果都是不一样的。而明显作为客观存在的苹果来说,它是唯一的。所以我们永远不能“看到”那个唯一的真正的苹果。那个独立于经验之外的苹果。由于感官的不可靠性我们甚至不能断定苹果是否真正存在。将来如果模拟技术发展到接近完美,那么我们很可能分不清现实与虚拟。就像《骇客帝国》,《异次元骇客》中的,世界可以被,模拟,感觉可以被模拟,那么事物到底存在与否,是否真实又靠什么来判定?也许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是个被完美模拟出来的世界呢。

很多人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感到怀疑,症状严重的成了疯子或哲学家。当然,我们不需要那么较真,既然永远无法确定世界的真实性,不如相信它是真实的,就像我们相信上帝一样。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个唯心的命题。最早由贝克莱主教提出。当时,贝克莱主教看过洛克写的一篇论文,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说的:一个天生视力缺失的人后来又突然得到了视力。他能不能仅凭视力就判断出球体和立方体呢?洛克的回答是不能。贝克莱自己也觉得是不能的。然而这刺激了贝克莱对物质和感知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并写出《视觉新论》一书。尔后不久又写出《人类知识原理》,提出贝克莱的哲学体系,辩驳洛克的机械唯物论。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自己有名的观点即: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存在即是被感知

贝克莱又将他的存在理论推广到了所有心灵。他说:“马仍在马厩里,书仍在书房里,即使我不在那里。但是又因为我知道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脱离感知而存在,而书、马仍然存在是因为还有别人感知到了它们。” 贝克莱说,“当我否认了可感事物是心外之存在,我并不是说我特殊的心灵,而是指所有的心灵。显然它们在我之外有一个存在,因为我发现它们的存在独立于我的经验之外。因此在我感知它们的间歇中,它们存在于其它的心灵中。由于所有的心灵都间断地指向事物,有个无所不在的、永恒的心灵,它知道并且了解一切。它以自己的方式把它们表现给我们的心灵,并且依据他所授予的规则,我们形成了自然法则。因此,万物的存在都依赖于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万物有序的原因。”

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其实就在于给万物的存在一个解释。贝克莱的这番话其实就想表达一个意思:我们感知事物,实际上是在感知上帝的心灵。他通过几个假设和一番推理得到了这一逻辑上自洽的神学结论。

我们当然知道他与唯物论的分歧在哪里。如果我们否定有一个先验的观念已经感知了这个世界,那么谈心灵感知观念便失去了前提。但我想说的是,他这番推理并非毫无价值,因为在某种程度

上讲,某些事物如果无法被任何形式感知,就算它客观存在,它的存在也毫无意义。

作为坚定的唯物论主义者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点,但开放地吸收各个流派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也能更大地提高哲学素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