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_科学与中医学

哲学_科学与中医学

哲学_科学与中医学
哲学_科学与中医学

专论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7月第32卷第7期总第432期

哲学、科学与中医学

董中国1潘颖华1佟秀凤

1

摘要:哲学和科学、哲学和中医学分别互有关联的矛盾是中医学是否科学及中医存废之争的关

键所在;具有普遍理性的哲学(阴阳学说)成为中医学核心理论,导致中医学不能进行量化和实

证,无法及时吸收最新科学成果,是中医理论只能停留在哲学层面上不能也不会进化的根本原

因。中医学的科学出路在于与哲学的分化,融入自然科学体系。

关键词:哲学,科学,中医学,方法,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72(2011)07-0010-03

Philosophy,Scienc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 ON G Zhong-guo,P A N Ying-hua,

T ON G X iu-f eng.T he Fir st A f f iliated H osp ital of J iamus i Univer sity,J iamusi154002,

China

Abstract:T he/Yin,Yang0theor y o f ancient philo so phy is the so ur ce o f T r 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T CM),and the ph-i lo so phy is the basic of t he T CM.M eanwhile,philo sophy is ro oted in science,g uide science thr ough pro viding w or ld out-lo ok and methodolog y for science.T he cor relat ive co nt radictor iness of philosophy and science,philosophy and the T CM r espectively is the key about the T CM is science o r no t,ex istence or abolition.T he/Y in,Yang0theo ry in philo sophy be-came the co re theor y in the T CM,and resulted that the T CM cannot be quantificational and demo nstr ated.T his theor y, w hich canno t abso rb the new est science achiev ements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of t he T CM only stay in the philo so phy lev el for t ho usands of year s,and may not have ev olution.T 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irectio n of the T CM is separate fro m philo so phy and to become part o f natura l science.

Key Words:philosophy,science,T r 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metho d,methodo lo gy

从鲁迅先生的/中医只不过是些有意或无意的骗子0到/废医存药0、/废医验药0,中医的存废之争由来已久。虽然有/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0的国家政策扶持,但中医的生存环境还是每况愈下,医疗市场日渐萎缩确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引发的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的哲学反思等学术讨论并不鲜见,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尚未统一。探求上述争论及中医生存现状的根源,有必要对哲学与中医学、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做进一步剖析。

1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

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抗争的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其理论来源于医疗实践的感性认识,通过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等认知和思维方法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理性认识。这些以思辨方式取得理性认识便是中医朴素的自然哲学的基础,经过反复验证,并与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及天人合一的系统整体观有机融合,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

属于哲学范畴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他中医基础理论诸如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辨证理论以及药物的性味及作用等等无不受到阴阳学说的支配和影响。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病证及药物的阴阳属性划分、阴阳辨证和阴阳虚实补泻的治疗方法上,它应

1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用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可以说,阴阳关系论是中医之魂,为中医的核心和统领。中医在生理、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方面处处存在着辨别和调整阴阳关系[1],以调理阴阳平衡为最终目的。

由此普遍认为,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概念直接构成中医的理论概念,中医理论的辩证施治原则充分体现了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法性质,中医学是自然哲学性质的医学[2]。如图1所示,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中医学以哲学为基础,哲学直接为中医学提供了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2.1科学与哲学的外在联系

哲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同时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也早有公论。当代对科学与哲学的界定是: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总概括。两者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哲学是普遍和一般,具体科学是特殊和个别。哲学来源于科学,高于科学,又给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对于哲学的这种基础性决定了科学可以自下而上地对哲学施加影响[3],两者相互关联但不可相互取代。

如图2所示,两者之间通过科学方法论联系在一起。方法论是以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科学的一般原则进行概括和论述的理论。研究方法论,是在承认/个别中存在着一般0这个前提抽取出-

哲学、科学与中医学)))董中国等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7月第32卷第7期总第432期

图1 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 图2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般,也就是从各种各样个别的具体方法中间概括出思想

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一般原则或一般方法。科学方法主要是指正确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科学方法论主要是科学研究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和学说,其作为特殊的中间层次的方法论,处于科学与哲学的交叉地带,它是联结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和纽带[4]。2.2 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

哲学和科学的统一性不能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的衔接,而应该看做是一种内在的融合。哲学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它都应该是在追寻一种普遍理性。而科学观察和实验虽存在具体感性活动的特征,但科学在本质上是由普遍理性的原理组成的,这些原理不等于一些观察、实验的事实的直接陈述。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在人

类认识活动中是不能截然分离的。

图3 哲学与科学的融合 图4 哲学、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如图3所示,科学发源于具体感性,本质上由低层普遍理性体系组成;哲学则是一般规律的总概括,由高层普遍理性体系组成;与科学相比,哲学有更广的适域。在科学-哲学统一体中,具体感性不断为普遍理性提供基本素材,逐渐向普遍理性进化,普遍理性也在不断由低层向高层发展。人类知识中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只能是某种程度的具体感性和普遍理性相结合的产物。科学界习惯于把高层普遍理性体系叫作哲学,把低层普遍理性体系叫作科学,前者离具体界远些,后者离具体界近些。这便产生了前者以后者为基础,后者受前者的规

范指导的这样一种科学与哲学的关系[3]

。3 中医是否科学及其存废之争的根源3.1 科学与中医学历史发展轨迹的分歧

探求中医是否科学及其存废之争的根源,首先要了解哲学、中医学、科学各自发展的历史轨迹。在古代,最初并无分门别类的具体科学,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都一统于哲学之中,专门科学还没有从哲学的襁褓中分化出来,那时除了哲学方法之外,自然也就不存在

什么具体科学的方法论问题[5]

。自5内经6以来,中医基础理论几乎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许多基本概念是哲学、辩证思维和意象思维参与形

成的产物,并不是完全以客观物质实体为基础[6]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7],以至在今天看来,中医学是哲学性质的医学,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医学的发展一直与古代哲学捆绑在一起,从没有进行过分化。而通过对神话思维的批判科学思维和科学逻辑逐渐形成[8],科学得以与古代哲学分离自成体系地发展。直至近代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与哲学有着显著差别的各分支学科不断建立。是否与哲学分化成为中医学与科学学科发展轨迹的根本分歧,这个分歧注定要引发对哲学性质的中医学科学属性的质疑,而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的时刻是争端产生的历史原点。3.2 科学与中医学的现实矛盾累积

既然中医学的基础是哲学,而哲学的基础是科学,哲学似乎成了科学与中医学相互关联的中间环节,而建立在哲学之上的中医学也似乎更科学,以此推论,三者之间关系可简单表示为图4。但实际上的这种关联,导致中医学与科学之间矛盾重重。

首先,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来源不同。以自然科学为例,它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以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自然界各种物质及其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自然事物、自然过程和自然规律的

真实的或客观的反映[9]

,客观真实性是其基本和显著特征。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来自阴阳学说,在理、法、方、药等方面通过类比或直接引用阴阳作为基本概念。诸如脏为阴、腑为阳、心阴、肾阳、阴经、阳经、阴阳补泻、阴阳辨证等等,多为主观上确定理、法、方、药阴阳属性。可以认为中医概念和原理是通过阴阳哲学的比附来实现的,这种比附所做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哲学和处于其下层次的现实界之间进行直接的相互类比、简单平移的过渡,以及直接对号入座式的相互对应、匹配的说明、论证和注释。同时把已有哲学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理论,简单直接地贴附到处于其下层次的现实界的材料上去,为直接呈现着的种种现存事物和现象作一些肯定性、粉饰性、辩护性的说明和注释。通过这一做法,哲学成了直接呈现着的现实世界的合理性的一

个论证工具[3]

。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与否,是科学和中医学在基本概念和原理上的根本区别。

其次,使用研究方法不同。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其特殊的认识手段和认识方法,科学的认识与其它领域的认识一样,是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由经验到理论的过程,按其普遍性的程度,可以把科学方法区分为各门自然科学特有的方法、科学的一般方法和哲学方法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科学方法分别按抽象化程度由低到高和适用范围由小到大排列。科学研究普遍适用的方法是一般方法,各门

哲学、科学与中医学)))董中国等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7月第32卷第7期总第432期

自然科学特有的方法只能适用于个别学科或个别领域的科学方法,哲学方法为一切科学研究规定了应当遵循的普遍原则,在科学研究中主要起规范和指导作用。与科学相比,中医学以意象思维对生理、病理及治疗等做出推理和判断,显然更多地使用了抽象化程度最高、适用范围最广的哲学方法来解决实际应用时的具体问题。就哲学而言,它为科学提供的是方法论指导,然而,为中医学输出的则是直接的哲学推理及论证方法。

再次,研究结论的实证性差别。科学研究离不开量化与实证,重复性和可检验性是其研究结论的必备特征。而中医学使用了抽象的哲学理论及方法,抽象的理论和方法不能实现具体的量化研究,导致其研究过程只能停留在哲学推理之中,由于不能深入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必然得出一些无法实证、可重复性差、类似/孕脉辨男女0的研究结论。

从科学的发展史及其与哲学的关系可以看出,科学的起源与发展得益于与哲学的分化,在哲学方法指导下,使用科学特有的和一般的方法,科学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哲学可以超越科学,指导科学,但必须以科学为基础。普遍理性只能来源于具体感性,不能替代具体感性,哲学不应成为科学的基础。中医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如果承认中医学是科学的,则会得出哲学是科学的基础的结论,必然从根本上颠覆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这一基本原则。

3.3与现代医学科学的比对是引发中医学存废之争的导火索

中医学一直在维持着自身相对独立的体系,传承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种情境随着现代医学的引入,已无法继续。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有着相同研究对象:人体的生理过程和病理变化;也有着共同的目的:祛除疾病,保持人体的健康。如图5所示,两者之间有交叉重合的内容,在共同的环境里两者势必展开生存竞争,相互间的比对不可避免。由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具体使用方法和手段的不同,两者对人体的生理过程和病理变化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述形式,在最终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判定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引发哪种医学更客观有效、更科学的争论。中医、中药中有价值的成分逐渐被西医阐明,并被纳入西医的治疗体系之中,那么/取消中医0、/废医存药0必然会随着历史的车轮出现在我们面前[10]。目前中医的生存境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两种医学相互比对、自然选择的结果。

4中医的科学出路

中医的科学出路,就是尽快走出哲学层面,真正从哲学中分化出来[11]。以哲学为基础的中医学存在着科学缺陷,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和方法虽有较广的适用范围,但难以与客观世界实现具体的对应和反映,从概念、原理到使用方法仍然徘徊在自然哲学的层面,产生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结论,

以致中医学少有创新。哲学

图5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图6中医学的科学未来

不能代替具体科学,哲学方法不能替代科学的特有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中医学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首先要摒弃把哲学方法作为认识客观世界的具体方法的错误观念。

不可否认,阴阳学说所具备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思想界最伟大的创造,它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具有较高的普遍理性,有着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总概括的哲学属性,也有着较广的适域,对今天及未来世界仍将起着长远的指导作用。它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如同日月与万物的关系,万物的生长离不开日月,但还需各自独特的生存环境。具体科学需要哲学方法的指导,更需要科学的特殊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如图6所示,中医学的科学未来需要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但并不是与哲学及阴阳学说的彻底割裂。其科学出路是在阴阳学说等哲学一般原则指导下,遵循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吸收现代科学发展最新成果,建立科学的研究和评价方法,融入自然科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韩同伟.用科学与哲学解析中医理论)))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原高级工程师申漳教授[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2.

[2]刘晓华.论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性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4(1):27.

[3]邬焜.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现代科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39.

[4]吴彤,蒋劲松,王巍.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4:1.

[5]吴元樑.科学方法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4.

[6]高剑波,烟建华.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哲学思考[J].北京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3,26(1):4.

[7]王中越.实话中医)))中医学及其发展的哲学思考[J].南京中医药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163.

[8]周宁.科学与哲学之间[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108.

[9]庞小宁.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95,223-224.

[10]赵玉男.中西医结合研究未来发展的方法学思考[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6):19.

[11]皋永利.中医理论的发展需要走出哲学层面[J].亚太传统医药,

2006(3):8.

作者简介:董中国(1966-),男,安徽阜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医学教育。

收稿日期:2011-02-20

修回日期:2011-05-21(责任编辑:孔祥金)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气的运动,称为: A、气化 B、气行 C、气机 D、气运 E、气散 2、“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气的学说来阐释: A、人体的生理现象 B、人体的病理现象 C、人体生命的运动性 D、人体生命的物质性 E、人体生命的功能性 3、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E、腹部 4、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 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阳的是: A、头面部 B、腰背部 C、腹部 D、体表 E、四肢外侧 6、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E、恒定的 7、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 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8、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这种现象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

9、“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属于: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10、正常人体的阴阳关系,常概括为: A、阴阳对立 B、阴阳依存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平阳秘 11、下列事物的五行归属,那一项是不对的? A、木—肝、春、东 B、土—脾、夏、中 C、金—肺、秋、西 D、水—肾、冬、北 E、火—心、苦、南 12、适用“补母”法治疗的病症是: A、肺虚脾弱 B、心肾不交 C、肝脾不调 D、脾肾阳虚 E、肝火犯肺 13、适用“抑强”法治疗的病理情况是: A、心肝火旺 B、肝气横逆犯脾 C、肝虚致脾失健运 D、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 E、脾虚生痰壅阻于肺 14、肾藏精以滋养肝血,用五行学说解释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土生金 D、火生土 E、金生水 15、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 A、心 B、肺 C、脾 D、肾 E、胆 16、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膀胱 17、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这种疾病的传变称为: A、相克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8、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 A、心 B、肺 C、肝 D、肾 E、胃 19、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形容概括为: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A.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4.“阴阳互藏”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8.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下午 B.后半夜 C.前半夜 D.上午 E.以上都不是 9.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10.“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1.“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 E.相互转化 13.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相转化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D 消长平衡 E 阴阳自和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 A 1 型题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 A .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 .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3 《内经》认为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 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4 “阴阳互藏” 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 阳的哪一特性( ) D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互相转化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转化 E 相互交感 12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交感 E 相互转化 13 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 11 “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 A 阳在外,阴之使也 B 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 阴在内,阳之守也 A .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8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 下午 D 上午 ) B 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9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10 “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D 相互转化 E 相互交感 D 转化性 C 下午 C 下午 C 前半夜 C 下午 ) C 消长平衡 E 规定性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2.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3.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8.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9.“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土侮木 11.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13.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 E.肾阳虚而心火越 (二)B型题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滋阴扶阳 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A.阴阳的运动 B.阴阳的交感 C.阴阳的制约 D.阴阳的互根 E.阴阳的平衡 3.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4.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5.肝火犯肺属于: 6.肝气犯脾属于: (三)D型题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曹县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主讲人:冯春英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如《周易》、《管子》等);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如《淮南子》和《论衡》)。 1、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

2、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⑴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或“太极”。精或气由“道”或“太极”产生,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 ⑵《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⑶《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人死复归为气,构造了“道→气→物(人)→气→道”的宇宙运动模式。 ⑷《列子》提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并构造了“太易(未见气也)→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发展了《老子》的“道”学说。 ?总之,古代哲学精概念的形成,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近取诸身—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远取诸物—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 1、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中基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 主要思维方法 一、选择题 (一) A 型题 1 . 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A . 内与外 B . 上与下 C . 水与火 D . 明与暗 E . 左与右 2.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心为: A. 阳中之阴 B . 阳中之阳 C . 阴中之阴 D . 阴中之至阴 E . 阴中之阳 3 .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脾为: A . 阴中之阴 B . 阴中之阳 C . 阴中之至阴 D . 阳中之阴 E . 阳中之阳 4 .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肾为: A . 阳中之阳 B . 阳中之阴 C . 阴中之阳 D . 阴中之阴 E . 阴中之至阴 5 .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肝为: A . 阳中之阳 B . 阳中之阴 C . 阴中之阳 D . 阴中之至阴 E . 阴中之阴 6 .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肺为: A . 阳中之阴 B . 阳中之阳 C . 阴中之阴 D . 阴中之阳 E . 阴中之至阴 7 .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 . 寒热 B . 上下 C . 水火 D . 晦明 E . 动静 8 .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 . 上午 B . 前半夜 C . 下午 D . 后半夜 E . 以上都不是 9 . 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A . 上午 B . 前半夜 C . 下午 D . 后半夜 E . 以上都不是 10 .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 . 下午 B . 后半夜 C . 前半夜 D . 上午 E . 以上都不是 11 .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 上午 B . 前半夜 C . 下午 D . 后半夜 E . 以上都不是 12 . 属于阴的味是: A . 酸 B . 辛 C . 甘 D . 淡 E . 以上都不是 13 . 属于阳的味是: A . 酸 B . 苦 C . 咸 D . 辛 E . 涩 14 .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 A . 表现 B . 物质 C . 基础 D . 结果 E . 形成 15 .“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 系是: A . 对立制约 B . 相互转化 C . 互根互用 D . 消长平衡 E . 以上都不是 16 . 可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 . 阳胜则阴病 B . 阳病治阴 C . 阴损及阳 D . 重阴必阳 E . 阳盛格阴 17“. 一阴一阳之谓道”旨在说明: A . 事物运动的对立性 B . 事物运动的统一性 C . 事物的双重性 D . 事物的对立统一性 E . 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 18 . 将阴阳概念用于医道始于: A . 夏商时期 B . 春秋时期 C . 战国时期 D . 秦汉时期 E . 晋唐时期 19 . 在医学领域中, 下列何项功能属阳: A . 滋润 B . 抑制 C . 凝聚 D . 收敛 E . 推动

中医学问答题

中医学问答题 1.中医学的方法体系大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2.中医学的主要哲学基础是什么? 3.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为什么必须对中国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想有个大体认识? 4.为什么说精气神三者不可分离? 5.简述无形之气与形质之气的异同点。 6.你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是如何认识的? 7.气运动有何意义? 8.如何理解气运动的普遍性? 9.气化的形式主要可概括为哪几种? 10.为什么说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1.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机理是什么? 12.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13. 如何分析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1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体现在哪几方面?试举例说明之。 1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16.为什么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7.人体五脏阴阳是怎样划分的? 18. 你对阴阳的对立和制约是如何理解的?

19. 你对阴阳的互根与互用是如何理解的? 20. 何谓阴阳的消长、转化?二者关系如何? 21. 何谓阴阳互为消长?举例说明之。 22. 何谓阴阳皆消皆长?举例说明之。 23.阴阳转化的条件及形式如何?举例说明之。24.何谓“阴阳自和”?其对自然界和人体有何意义? 25.如何运用阴阳理论来概括分析药物的性味及功能? 26.怎样运用阴阳理论概括分析各种证候? 27.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何临床意义? 28. 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9.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 30.何谓”取象比类法”?举例说明之。 31.何谓“推演络绎法”?举例说明之。 32.何谓所胜与所不胜? 33.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和原因如何? 34.何谓五行相侮?其次序和原因如何? 35.何谓“母病及子”?一般规律如何?举例说明之。36.何谓“子病及母”?一般规律如何?举例说明之。37.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常用治法有哪些? 38.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常用治法有哪些? 39.何谓“五行制化”?其规律如何? 40.如何以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指导情志病的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节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的要求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教学内容 1. 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 (1)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约5分钟) (2)阴阳学说的产生:①阴阳概念的产生:②阴阳概念的形成;③阴阳学说的形成。(约10分钟) 2.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1)阴阳的涵义:①是指有形之实体,如日月;②是指无形之气;③既指有形实体(阴),又指无形之气(阳),如精与气;④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此为阴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含义。 (2)阴阳概念的内涵:①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②相对是阴阳的基本结构形式,即只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③阴阳只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不等同于矛盾。 (3)阴阳概念的来源:原始涵义:日光的向背;概念形成于《诗经》、《周易》,至《左传》用于医学理论(六气病源说)。(约25分钟) 3.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1)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约15分钟)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①相对性: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②绝对性: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约25分钟) 重 点难点思考题 1. 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2. 难点:①阴阳与矛盾的区别;②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阴阳互藏互寓。 3. 思考题:①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②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什么? 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请分别举出理由阐述之。④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可否用阴阳概括说明之? 参考文献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11 2.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90 3.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4-61 4.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47-452 5.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4-57 6. 孙广仁.关于阴阳概念中的几个问题.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6-538 7.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 8.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34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完整版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1.气(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 2.精气学说(古代哲学)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3.精(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精的基本概念有二:①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②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组建人类的本原。 4.气化(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气化指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5.精气 乃气中之精粹,是人类生命产生的本原。 6.神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②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③一切生物及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④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7.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8.阴阳学说 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以阴阳对立统一理论,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沦。 9.阳化气 指在阳的作用下,物质从有形蒸腾气化为无形的过程。 10.阴成形 指在阴的作用下,物质由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物的过程。 11.阴阳交感 指明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12.冲气 指运动着的和谐之气。

13.阴阳对立 对立:是指处于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相互斗争。阴阳对立,即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即阴阳制约。 l4.阴阳消长 指对立着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它们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15.阴平阳秘 即阴阳平秘。平,饱满之意;秘,即秘密、潜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藏而不外亢。 16.阴阳互根 是指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即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依据,任何一方都 不能脱离对立着的另一方单独存在。此外,还含有共同促进、共同衰退之意。也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17.阴阳转化 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8.重阴必阳 指阴阳转化的机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谓阴气过甚,可以向对立面阳的方面转化。 19.重阳必阴 指阴阳转化的机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比的条件。谓阳气过甚,可以向对立面阴的方面转化。 20.阳胜则阴病 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21.阴胜则阳病 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而出现各种阳气个足的病证。 22.阳病治阴 阴偏衰产生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阳病治阴。 23.阴病治阳 阳偏衰产生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阴病治阳。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A.日月B.动静C.天地D.昼夜E.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4.“阴阳互藏”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B.前半夜C.下午 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B.前半夜C.下午 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 8.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下午B.后半夜C.前半夜 D.上午E.以上都不是 9.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上午B.前半夜C.下午 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 10.“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E.相互交感 11.“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E.相互交感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E.相互转化 13.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C.互相转化 D.消长平衡E.阴阳自和

潘毅-《中医学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一)》学习笔记

潘毅《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一)》学习笔记 中医的哲学基础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讨论自然社会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它的关键词是“规律”。中国人讲规律只有一个字“道”,哲学是外来词汇,对于中国人而言,哲学基本上属于“道”的范畴。哲学实际上是论道之学。道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世界的本源,二是天地自然的规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解决规律问题。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天地自然之道最容易体现出来的就是阴阳的变化。“道”听起来觉得玄乎,有点像凌空倒叙,不能落到实处的感觉。其实不是,中医讲的道是要落到实处,不落到实处毫无意义。古人有以天道推人事的欲望,医学是人事,假如天道自然规律把握好了,医学的人事就能推出来。要求道,就要先寻找规律。怎么寻找?科学史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天文学为先驱,以数学为基础。尤其中国是农业大国,她对天文地理的依赖程度更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很发达,古人通过对太阳系的观察,发现对地球影响最大就是太阳和月亮,相对而言,太阳对地球影响比月亮更大,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还是受太阳的影响的结果,所以,宇宙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归结于日地运动,日地运动的规律也就是天地自然之道。日地运动产生什么后果呢?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这就是规律。一天之中,昼夜晨昏还是周而复始,还是规律。天地呈现出规律,人就要遵循规律。这就是古人的原始思维:找到天地的自然规律,人就要服从规律,这就叫顺应自然,或者叫道法自然。中国版图之大,当然也会带来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呈现出一个空间。但是,刚才讲的昼夜晨昏、春夏秋冬、一年24节律周而复始,感觉是时间的规律性强于空间的规律性。还有空间是有形的,时间是无形的,空间可以截断,时间则是截不断的。如此看来,时间与道的本质

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本规律

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本规律 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本规律 发布时间:20XX-4-1 作者:鞠曦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形式之一,由于中国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中医学的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就自在的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自为的中医学形式的关系所作的研究,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文化上的基本意义。所以,中医学在内容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应当说,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的人、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因此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的人,就应在对《周易》、《道德经》和《内经》的研究上下功夫,舍此并无其它。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式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在形而中的统一,那么,中医学本身在形而中的形式中其具体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及其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这将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即哲学基础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因此,应当认为这些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学反思的结果,因为任何文化形式的历史和逻辑的过程只能形成于其文化母体的自在性,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来文化所可能进行的解释。西方当代的分析哲学和解释学表明,因为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所限定,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困难重重,并且认为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所以义,呢?究,在的形式 与这些“基本规律”进行比较,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既然如此,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和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以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并自以为是的认为是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其中国哲学自 ,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绝然不同的形中西 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任何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