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前言

为了全面推进我场经济和社会高。效持续发展,在对全场自然资源和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基础上,根据分局实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局)建设战略,结合农场实际,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生态示范区建设目的在于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树立新的生产观、资源观、效益观、价值观,全面变革劳动过程,实现对资源开发和补偿的增长,协调好经济、社会、环境关系,在辖区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建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全场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形式,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生态经济建设是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既要利于环境保护,又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规划共九章37节,《规划》是以国家环保总局印发和《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印发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提要》和《九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局)建设规划》为依据,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分局环保局的大力支持和农场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在此表示感谢,同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请领导、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指正。

1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1.1.1、地理位置

建边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中部、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界江—嫩江的东岸。西隔嫩江与内蒙古自治区大杨树管局古里农场相望,北、东、南面分别与嫩江县星火乡多宝山镇、霍龙门乡、门鲁河乡为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5。10`~125。48`,北纬49。43`~50。05`。东西边长45公里,南北宽40公里,农场辖区面积81990公顷。

1.1.2、地形地貌

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山麓群山环抱的低山丘陵地区。场区山丘起伏、沟谷纵横、地形复杂。地形大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东北山顶最高为海拔523米,西南固固河出口河谷最低高程为259米。山丘面积占全场总面积的17.9%,漫岗面积占全场总面积的74.4%,地面坡降在1/50~1/5之间;沟谷河滩地面积较小,占13%,地面坡降为1/500~1/50。由于近年天然植被破坏加剧,岗顶耕地水土流失速度加快,黑土层变薄,岗间沟壑与洼地形成涝洼地,易涝面积1万公顷待治理。

1.1.3、气候

农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和湿润,秋季温变激烈,冬季严寒少雪。年均气温零下1.35℃;七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0.2℃,极端最高气温达零下43℃,最大冻深为2.7米;大于10℃有效积温1964℃,无霜期100天,全年日照时数2344小时;年均降水466毫米,其中夏秋6~8月份降水312毫米,占全年的67%,集中高强度降水易引发洪涝渍和水土流失;年均蒸发1100毫米,春五月最大200毫米,冬一月最小仅为5毫米;年均风速3.6米/秒,春季四、五月份最大为5.1米/秒。

1.1.4、水资源

农场地处大小兴安岭交界的低山丘陵地区,沟谷纵横、河流发育。流经西边界的嫩江上中游段

汇水面积1.72万平方公里,水面宽150~200米,水深2米左右,其它汇水面积或径流较大的河流有:纵贯农场东西的固固河,汇水面积627 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78亿立方米,属沼泽性河流;大西斯阁河汇水面积178 平方公里,年径流2230万立方米;中腰桑南河汇水面积65 平方公里,年径流量810万立方米;前五站河汇水面积45 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60万立方米;西南场县界河喜鹊河和东界河的泥鳅河汇水面积都超过300 平方公里;场内汇水面积30~60 平方公里的河流还有6条,过境水可利用量为9882万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经总局水利局及农垦勘测设计院一九九五年评价,建边农场属于地下水贫乏区,不适宜大量开采,但可满足生活用水。地下水可利用量为767万立方米。

1.1.5、土壤

农场分布有棕壤土、黑土、草甸土、泛滥土四种土类。

棕壤土多分布在山丘顶及上坡,粘土层厚1米左右。表层黑土层厚0.15~0.3米,松散富含有机质,肥力中等,多生长阔叶林木,现有部分开垦种植。

黑土广泛分布在漫坡漫岗地带,占总面积的61.5%,粘土层厚1~3米。地表黑土层厚大于0.3米,富含有机质、肥力最好,原生植被多为阔叶林木及榛柴灌林丛,现有耕地大部分分布其上。

草甸土分布在沟谷草塘沟中,粘土层厚大于3米,地表黑土层大于0.5米,地表多为水生或湿生沼柳白桦和各类杂草。现仅有少量地面较高开垦耕种,绝大部分为天然草地。

泛滥沼泽土分布在十一队、十三队嫩江低漫滩地上,地下水位高,洪水期常淹没。地表为1米左右砂壤土,下为粉细砂过度到砂砾石层。虽开垦种植,也是少有收获。

1.1.6、生物资源

山丘坡岗地原多为次生阔叶混交林,坡角到沟谷依次为榛桦、桦柳灌林丛和大小叶樟、五花草等。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林业系统大量开荒,林地面积迅速减少,水蚀、风蚀及水土流失日趋加重。随着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乱砍乱伐的现象得到抑制。

农场境内野生动物种类很多,鸟类有灰颧、野鸭,飞龙等30余种;兽类有野猪、狍子、黑熊、狼、赤狐、马鹿、松鼠等15余种;鱼类因区内有嫩江、泥鳅河、喜鹊河等河流,盛产鲫鱼、鲤鱼、鲢鱼、鲇鱼、草鱼等,并产有“三花五罗”细鳞鱼、“红娘子”等稀有鱼。

1.2、社会经济状况

农场1964年建场,当时归黑龙江省农垦厅管辖。1966年划给嫩江县领导。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管辖。1976年归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直至现在。建场初期以畜牧业为主,曾是嫩江县种畜场。划归农场系统后改为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由之初1969年的1.5万亩,发展到1984年最多的30.8万亩,播种面积28.9万亩。后由于缺少农田基础工程,受八十年代中后期连续丰水年涝灾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十万亩。现有耕地播种面积12802公顷。

农场以经营种植业为主,现有农业生产队13个,农业科研站一个,总人口8386人,职工3020人,总土地面积81990公顷,其中耕地1424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林地38359.3公顷,占46.8%;牧草地面积8761.2公顷,占10.7%;水面1205.0公顷,占1.5%;道路及建设用地1298.7公顷,占1.6%;未利用地18117公顷,占22.1%。

农业主要作物为小麦、大豆、油菜、亚麻。

农场现有大中型拖拉机154台套,联合收割机70台套,大中型机引农具508台件,全场拥有机械总动力台数为1176台。

农场对外交通有嫩江小量水运,东有嫩江县—多宝山铜矿铁路在八队设有站点,场部有砂石路连接嫩漠公路(嫩江县—漠河)各生产队有砂石路与场部连通,路况良好。

全年能耗5659吨标准煤,其中原煤折算成标准煤为2200吨,汽油400吨,柴油1700吨,电253万千瓦小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0.78吨标准煤。

农业生产方面:1997年前,农业生产、作物结构单一,受计划经济影响,长期以数量扩张为主。几年来,由于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夹击,农业效益滑坡。农场领导清醒认识到不搞质量效益农业,农业就没有出路。1998年以来,农场对作物和品种结构进行了大力度调整。麦豆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65%,经济作物面积以达到35%,优质小麦面积达到100%,高油大豆面积增加到面积的60%以上,双高大豆品种(高蛋白质、高脂肪)占大豆面积的10%以上。高效益亚麻种植占耕地面积的15%以上,其它经济作物引进了毛葱、芸豆、月笕草,中草药等。

林业生产方面:实施了“生态再造”和“三绿”工程,狠抓了农田林网化和退耕还林工作。全场现有人工林木面积12399亩,其中:农田防护林2895亩,用材林5820亩,绿化林1560亩,护路林917亩,薪炭林725亩,经济林482亩;草坪3000米,苗圃一个,占地500亩。场、队区内绿树成荫,为全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水利生产方面:现有小塘坝2座。

现有工业企业4个,其中:股份制企业4个(亚麻厂、水泥管厂)国营企业2个,(金矿、粮油加工厂)

以职工自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99年实现产值6.328万元,从业户2490户,棚菜面积21000平方米,个体工商户291户。

截止2000年,全场在职科技人员总数430人,占职工总数的14.8%,占总人口的5%,其中:具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37人,初级职称289人,高、中、初级构成比例为1:34:72。小学在校生633人,初中在校生493人。

全场有职工医院一所,基层卫生所15个,有总床位30张,每千人占有病床3.3张,卫生技术人员46人,(其中医生2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1人,拥有医生3人。

2001年全场国内生产总值728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2299万元,占31.5%;第二产业417万元,占5.7%,第三产业4573万元,占62.8%。人均纯收入4047元,实现利润总额-180万元,实现粮豆总产量16738吨,粮豆单产132公斤。

2自然资源现状及评价

2.1自然资源现状

2.1.1、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建边农场土地总面积81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246.8公顷,占九三分局耕总面积的8.1%,全场人口8386人,人均耕1.7公顷,是全省人均耕地0.32公顷的5倍。农用地:农用地面积为62578.2公顷,占全场土地总面积的76.3%。

(1)耕地。面积为14246.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2.7%,占全场土地总面积的17.3%。其中旱田13779.5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6.7%;菜田467.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3%。

(2)园地。面积为5.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占全场土地面积的0.0%。

(3)林地。面积为38359.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61.3%,占全场土地面积的46.8%。其中有林地38313.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99.8%;未成林造林地45.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2%。

(4)牧草地。面积为8761.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4.0%,占全场土地面积的10.7%。

(5)水面。面积为1205.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9%,占全场土地面积的1.5%。其中江河水面520.5公顷,占水面的43.2%;坑塘水面30.8公顷,占2.5%。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为1298.7公顷,占全场土地面积的1.6%。

(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672.2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1.8%,占全场土地面积的0.8%。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639.1公顷,占居民及工矿用地的95.1%;独立工矿用地33.1公顷,占4.9%。

(2)交通用地。面积为626.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8.2%,占全场土地面积的0.8%。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面积为18117.0公顷,占全场土地面积的22.1%。其中荒草地13357.8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73.7%。

2.1.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地表水:当地产水量为0.9882亿立方米,入境水量30.5752亿立方米。当地水可利用量为0.7575亿立方米,入境水可利用量为0.2122亿立方米,合计可利用水量为0.9697亿立方米。当地水利用率为76.7%,人均拥有水量为11563立方米,亩耕拥有水量505立方米/亩。

地表水水质PH值7.4~7.5,矿化度79.507~130.615mg/L,总硬度 3.688,属极软水,耗氧量8.32~12.12mg/L,氯化物4.635 mg/L,Fe+++0.15~0.5 mg/L。

地下水:经测算,建边农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0.1229亿立方米/年,可开采资源为0.0767亿立方米/年。

2.1.3、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森林植被中的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坡大地陡土层薄的丘陵地和半山区,主要树种有桦、杨树等,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坡岗地的宜林荒地和农田的防护林组成,树种有落叶松、杨树、柳树及樟子松等。

现有林地12399亩,农田防护林2895亩,用材林5820亩,绿化林1560亩,护路林917亩,薪炭林725亩,经济林482亩,草坪3000平方米,灌木林地3000亩,苗圃500亩,生长树木以桦、杨、柞树为主,人工林以落叶松、云杉、樟子松,灌木类以丁香、珍珠梅、桃花、榆叶梅为主,全场森林覆盖率达46.8%。

2.1.4、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现有草原16万亩,草原资源广阔,现有肉牛存栏3638头,出栏712头,从业户316户;生猪存栏4761头,出栏3892头,从业户1456户;羊存栏5120只,出栏2763只,从业户70户;禽存栏54000只,出栏38700只,从业户1100户。畜牧业总产值1636万元,收入396万元。

2.1.5、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农场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且极有开发利用价值,据初步勘察显示,农场境内共有金属及非金属矿产五种,矿产地七处,主要有煤、砂金矿、大理岩、铜、钼等。现已开发金矿一处,已探明储量为1473公斤,设计可开采15年,已于1995年投产,年可实现产值200万元。

2.1.6、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全场目前使用的能源以煤、电、汽油、柴油为主,全年用煤量为3500吨,用电214万度,用汽油1300吨,用柴油1100吨,上述能源全部外购。

2.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2.2.1、有利条件

1、农场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大机械化生产经营和管理,有利于构造区域性生态环境。

2、农业资源较为丰富。

农场分布有棕壤、黑土、草甸土、泛滥土四种土类。黑土占总面积的61.5%,地表黑土层厚大于0.3米,富含有机质、肥力较好,持蓄水量大,耐旱涝。光热水资源配置与作物生长发育同期,年均降水466mm,6~8月降水占全年的67%。

3、农业抗灾力有所增强。农机装备先进。

4、水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

2.2.2、不利因素

1、热能偏低。

我场地处北纬490~510地区,春季风多、干旱、回暖晚;夏初多旱,夏短炎热,降雨集中;秋霜早;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年均气温-1.350C,大于100C有效积温19640C,无霜期100天,年均日照时数2344小时。5月下旬至6月初时有倒春寒,对作物幼苗危害较大,9月上中旬常有早霜侵袭,形成青豆等低质量农产品。造成很大损失。

2、水土流失严重。

近年农场境内林场(在农场辖区内,但林权不归农场)及周边农村毁林、毁草开荒过度,小气候环境恶化,风蚀、水蚀加剧,耕地黑土层变薄。冲刷沟增多,尚有70条冲刷沟没有治理,这些冲刷沟将大块耕地切割成不规则的零星小块,耕地表层黑土变薄,土壤肥力减退,造成生产投入增加,而土地生产力下降局面。要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保持好农田生态环境,其关键在于治理水土流失耕地和对肥力减退耕地进行土壤改良。运用工程措施,以冲刷沟治理为重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运用生物措施对无农用价值的风口和黄土包地退耕还林、还草。对有农用价值的瘠薄地秸秆还田养地造防护林保地。运用农艺措施坚持适地适种。运用耕作措施,对低洼易涝地采取鼠洞排除壤中水。对大面积平岗地运用松耙法和垄平更替种植方式保地用地。

3、土地利用不充分,土地利用整体效益较差,农田防护林面积偏小,投入不足。

2.3、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我场生态示范区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共识,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改造中低产田、培肥地力等工程措施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将有利于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大面积的耕地为发展绿色食品,实现农产品的多级、精深加工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丰富的林草资源、水资源为畜牧业和林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潜力巨大,等等。

2.3.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1、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充分发挥耕地效能的有利措施,农场的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4,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只要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培肥地力,耕地的生产潜力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宜农地大部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需修建防洪排涝工程后方可开发利用。宜农地开发时,应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做到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

2、草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本场草地主要为山间河谷地和江河两岸滩地,大部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利用不够充分,牧草的面积逐年减少,生产力下降,在牧草地中,改良草场和人工草场只占1.1%,开发利用后可做季节性放牧地和割草地。现有草原载畜量为12000头(牛单位),已利用38%,通过加强草原改良建设,到2010年载畜量可达到16000头(牛单位)。

3、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在草地的开发利用,严格限制对湿地的破坏,对具有代表性的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地,同时强化对保护地的管理。

2.3.2、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地表水资源分布主要有以下特点;人均拥有水量多,亩均拥有水量少。场内分配不平衡,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差很大。全年降水的60~80%集中在6—9月份,存在着周期性的连丰、连枯的特点。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入境水量大,分布范围广,是一项很好的补充水源,水质好,含沙量少,封冻期长。要开发利用好水资源,提高利用率,必须建设相应的水利工程,并采取一列的节水措施。

地下水资源贫乏,埋藏深,分布不均匀,不具备农田灌溉条件。但可满足人畜用水及小型工业及畜牧业用水。

2.3.3、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本场所辖林业用地有相当一部分为采石场,大面积林班交通不便,造林时间短。为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林业发展将以大规模建设山地商品林为主,合理更新部分老龄防护林为辅。理顺国家、企业、个人经营森林的责权利关系,调动各方面培育、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2.3.4、种、养、加等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农场拥有草原16万亩,草原资源广阔,水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量的农副产品为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经过政策扶持、草原改良工程及技术服务,引导全场居民发展以肉牛养殖为主的养殖业,通过种植各种饲料作物,过腹增值,发展加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方面农场发展潜力巨大。

2.3.5、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农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

煤:矿点位于农场第一生产队,煤种为褐煤,煤层出露宽11.2米,厚0.35米,并已少量开采,其主要用途为工业及取暖用煤。

金矿;矿点分布较多,目前已探明的矿点有固固河矿点、大西斯阁河矿点、中腰桑南河矿点,具有开采价值及规模的为固固河砂金矿,探明储量为1473公斤,设计可采年限为15年,已于1995年投入生产,年可实现产值200万元。

大理岩:矿点位于嫩江县门鲁河乡英山村北山,矿量初探为214万吨,出露面积约500平方米,极易开采,直接可用做水泥原料,销往嫩江水泥厂,目前正在做开采前期准备工作,投产后可实现年产1万吨,实现产值60万元。

铜:场内共有铜矿优点两处,分别位于场直及第十生产队,由于没有达到工业品位,没有进行详查,未投产。

钼:场内有钼矿优点两处,分别位于七队及水文站,由于不到工业品位,没有进行详查,储量不清,没投产。

2.3.6、山特产品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农场山林面积较大,生长着大量的榛子树、桦树等,适宜菌类生长,每年春、夏、秋季节分别有蕨菜、黄花菜、木耳、猴头、榛子等山产品,数量多,品质好,属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如能形成规模,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2.3.7、能源利用潜力分析

农场以种植业为主,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目前已经有成熟经验证明利用秸秆气化,产生沼气,可解决全场居民的生活用能,利用水利发电解决生产用能。根据农场日照时间较长,可在夏季利用太阳能解决部分生活用热。

总之,农场的现状仍属于弱质产业,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不强,产投比低,经济效益不理想,人均收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

生态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是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建设的方向是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和农副产品优质与精深加工,通过农副产品的多级、多层次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利用农场地域广阔、污染少的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产品潜力巨大。

3 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3.1、生态环境建设

3.1.1、环境保护

本着精减机构,一职多能的原则,农场设环保科一个,设兼职环保员一人,负责全场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上报环境统计报表等各项环保工作。

全场现有各类大小工业企业40余家,其中亚麻加工企业11家,面粉加工户7家,制酒、食品、饮品等企业14家,机械修理、制造10余家,建筑业1家,金矿1家。已形成规模的仅有金矿一家、亚麻加工厂一家,其余全部为手工作坊。金矿采矿废水以悬浮物污染为主,经过尾矿坝过滤后,悬浮物得到有效降解,生产期为每年的五月至十月末,属季节性污染源。亚麻加工厂主要生产工艺为温水沤麻,污染物为废水中腐殖酸,废水经沉淀池净化后排放,虽然污染物得到一定降解,但仍需进一步处理,亚麻加工厂生产期为五月至十月末。固体废弃物金矿为尾矿,尾矿仍有复采价值,在复采后应进行还草。亚麻加工厂固体废弃物为麻屑,现有小加工厂对麻屑进行回收制麻棉,同时还可发展利用麻屑、秸秆制密度板等,固体废弃物可得到充分利用。

因农场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同时环境容量较大,大气环境质量良好,达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类标准。今后重点加强对冬季取暖锅炉的管理。

农场场直现有综合住宅楼二幢,办公楼二幢,教学楼二幢,学生公寓楼一幢,医院门诊楼一幢,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场内道路全部为砂石路面,实现了自来水入户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电话入户率逐年提高,移动通讯用户不断增加,场直绿地面积占有率达到10%,环境整洁,但仍需加强管理。

3.1.2、生态环境建设

本场与嫩江县国有林场接壤,农场境内天然林归林场管理,农场没有林权,因此对天然林保护响应国家号召,实行了封山育林,限制农场居民上山采伐,但育林工作由地方林业部门组织实施。农场境内居民点由场林业科统一组织进行“绿色城堡”工程建设,大部分居民点已完成绿化植树;农田内种植了部分农田防护林,逐步进行农田林网化。结合小流域工程,分流域进行对山、水、林、

田、路进行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利用水利工程对易涝耕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已完成低产田改造8.7万亩,逐步改善农田的基础状况。由于农场开发较晚,未出现土壤沙化、盐渍化。受经济状况影响,农场对草原改良投入较少,仅进行了少量的改良。目前农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工作已摆上了领导的议事日程,提出了农场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在全场居民中广泛宣传,发展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计划建设自然保护地保护湿地及其动植物。

3.2、环境质量现状和环境演变过程

3.2.1、环境现状分析

农场地域广阔,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农场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对地表水基本没有污染,达到国家水质二类标准。地下水仅用于生活用水,水质良好,无污染。大气环境达国家一类标准,大气污染源仅场直冬季取暖锅炉一个,且经监测达到一级排放标准,供暖面积小,环境容量大,对场直大气环境没有污染。土壤环境状况良好。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做到了及时清理,定点掩埋,掩埋后在其上植树种草,对周围环境无污染,声环境质量良好,达到功能区标准。

3.2.2、环境演变过程分析

农场自1964年开发建设至今,经历了开发阶段、拓荒阶段、有序开发阶段。在初始开发阶段农场作为嫩江县种畜场,老一代拓荒者们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发扬北大荒精神,勇于实践和探索,在荒无人烟的森林、草原中建起第一幢帐篷,砍伐了大量的木材用于生产、生活。拓荒阶段在土地条件好适宜耕种的地方开垦出一片对一片耕地,相应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人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同时由于大面积的开荒为造成以后水土流失的根源。进入有序开发阶段后,注意了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补偿,协调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关系。通过植树造林、合理轮作、耕作、培肥改土等途径实现了种地与养地结合,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大批农畜产品,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空气、水、土地、林地、草地等资源污染较小,生产生活环境良好。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三十的开发也使我场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开垦,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逐渐地受到影响,必须加以治理、保护、补偿。

今后经济建设必须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使农场环境进入协调发展阶段。

4 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4.1、自然因素:本场处在农业区划第五、第六积温带,积温较低,常年≥10℃积温为1900—2000℃。无霜期短,常年在100天左右;地形为高平原区,地形变化较在大,特别是耕地主要分布在丘陵漫岗半山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年内分布不平衡,造成春旱秋涝十分突出。由于盲目开垦,特别是地方林场的“速生丰产林整地”,大面积超坡度开垦,又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黑土层退化,土地沙化现象比较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等等。全球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农场的经济发展。

4.2、社会因素:农场开发建设较晚,开发水平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经济基础差;多年来以单一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形式,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场的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越多样化抵御风险的能力就愈强。科技水平未得到充分发挥,计划经济成分多市场调节小,造成人们没有积极的经济意识;管理机构庞大,机制不健全等,不能全面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现代化和加入WTO的需要;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产品价格低,影响了农场职工收入,农场经济状况下降;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人少地多的矛盾比较突出,急需提高机械化水平。

4.3、经济因素:农场是企业,但农场承担了相当大的社会职能,文化、教育、卫生、公安、政法等社会职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负担,农场经济总体实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业产业化程度急需提高。

4.4、技术因素:农场地处偏远,缺乏地缘优势,科技水平差,技术人员少,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高新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力度不大,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5 生态经济区域划分及分析

5.1、生态经济区域划分

生态建设具有在空间上广延性的特征,这就要求生态建设要有一定的规模区域,才能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改善大的生态环境,使该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分局生态示范区规划,本场为漫岗农牧渔生态经济区,同时结合本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土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农牧业生产水平、结构功能相似性和差异性等诸因素进行生态经济区域划分。

主要环境优势:

建边农场在分局生态示范区划中被列为北部寒冷漫岗区农牧副渔生态经济区,该区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小兴安岭西南山麓群山中,地理坐标为北纬49°48′~50°05′之间,丘陵面积大,漫岗平原面积小,地形较为复杂,坡度在3°~20°之间,海拔高程250~500米之间。野生动植物种类很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地下矿藏丰富,资源潜力较大,主要动物有灰鹤,灰颧、野鸭、飞龙、野猪、狍子、黑熊、狼、赤狐、马鹿、松鼠等及鲫鱼、鲤鱼、鲢鱼、鲇鱼、草鱼、细鳞鱼、红娘子等稀有鱼。

连绵成片的山区盛产中草药,如龙胆、桔梗、野百合、卷丹、平贝、黄芪、人参、防风、苍耳、水飞蓟等六十余种。

各模式区范围与界线

1、一区:南部岗地温凉区。包括六队、九队。

2、二区:中部平地温凉区。包括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七队、十队、十二队、科研、场直等。

3、三区:北部洼地冷凉区。包括八队、十一队、十三队、十四队。

各分区基本情况

1、南部岗地温凉区:

全区耕地面积3.8万亩,本区岗平地多,地块成形、气温较高,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发展农业生产,非国有经济潜力较大。

2、中部平地温凉区

全区耕地面积11.1万亩,本区平地较多,土地成型连片,机械化水平高,天然次生林覆被率较高,岗林荒山多,草原面积大,有利于发展农林牧生产。

3、北部洼地冷凉区

全区耕地面积4.3万亩。本区荒山、荒坡、草原面积大,江河湖泡多,适宜发展牧业、林业、渔业生产。

5.2、生态经济分析:

建边农场可大力发展有机绿色食品。2000年度平均每公顷产2469公斤,居分局规划区中上等

水平,农场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生长,易获高产,但大豆产量低,每公顷只产1876公斤,低于其它农场作物产量,种植优质高脂肪大豆,方可增加收入。

农场草资源面积大,已成为肉牛养殖基地,力争用10年时间把畜牧业建设成为该区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农场境内有丰富的中草药,中草药种类多,数量大,山产品丰富,是发展副业生产最理想的地区。

6 建设生态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6.1、建设生态示范区的指导思想

6.1.1、农场经济环境分析

农场在“九五”期间认真落实总局及分局党委的工作部署,按照分局发展“三元经济”的工作思路,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把加快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全面安排、突出重点,措施得利,狠抓落实,使一、二、三产业持续发展,并开始步入稳步发展和加快发展的轨道。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167.8万元,比1995年增长236%,创社会总产值13172万元,比1995年增长188%,工农业总产值6733万元,比1995年增长118%。

2000年种植业战胜了旱、雹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夺取了粮豆总产量18825吨,粮豆单产140公斤/亩。

产权制度改革使农场经济出现了新的生机,结合场情正确选择改革与发展模式,加速经济发展,理顺和确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上,重点抓了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完善承包经营,着力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出了体制决定机制,使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企业全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使职工家庭农场成为投资、经营、风险、利益的主体,使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提高,自身的再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2001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289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4047元,实现利润总额-180万元,实现粮豆总产量16738吨,其中:小麦4745吨,大豆11848吨,实现粮豆单产132公斤,其中:小麦128公斤,大豆132公斤,实现亚麻原茎总产量13650吨,实现亚麻原茎单产245公斤。

6.1.2、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农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的总目标,坚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原则,从农场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和自然规律,围绕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资源循环再生和永续利用为目的,维持生产生态的良性循环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重点,通过统一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促进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6.2、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的原则和方法:

6.2.1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的原则

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关系到建设试点地区能否准确地认识自己,确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使本地区社会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编制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是不可侵害的整体。三者的协调统一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2、整体优化的原则:把整个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的全部要素和外部的有关要素,按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求进行调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精心动作,使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

3、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协调的原则:重视系统整体协调,通过各要素及各子系统整体的调整,使各要素和各子系统相互结合协调发展。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区域之间,区域内的林、田、路、水、草之间,以及经济的合理性、技术的可行性、生态环境的良化性之间有机配合,使我场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4、因地制宜的原则:一是选用技术因地制宜,注意适用性。二是注意传统技术、工程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三是注意先进性,综合运用传统技术中的精华部分和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中的适用部分相结合,重实效,量力而行、不贪大求洋。

5、高效的原则:尽最大可能提高太阳能的转换率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各项生产过程中,坚持合理投入多产出,提高生产率和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要抓住消费者要求提高产品质量的机遇,按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产品、质量的优化,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产量,努力使各种结构按市场需求去调整。

6、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发展多层次的生态经济,利用子系统的地域性、结构性和多样性,促进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多层利用,发挥各业生产的优势,扬长避短,互补增益,同步发展。以生态经济场为整体建设单元,开展特色区域性的生态经济队、生态经济户等不同层次的建设。各层次经营的对象、范围及功能可各具特色,但应通过横向联系构成一个综合性的生态经济建设网络体系。明确近、远期目标,并将建设任务加以分解落实,分阶段、分部门组织实施,突出阶段、部门的建设重点,组成重点建设项目。

6.2.2 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方法

规划编制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要求,结合“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考核验收指标与标准”26项指标,采取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采用系统方法确定规划方案。按照优化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规划,以求得合理的产业和结构,建立高效的生态经济系统,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

6.3、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依据和标准

6.3.1、编制依据

①、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祝光耀副局长主持黑龙江省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汇报会决定:“在黑龙江垦区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精神(1999.9);

②、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黑垦局文[1999]162号“关于印发《黑龙江垦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1999.12);

③、《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导则》(1998.11);

④、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局)建设规划》(2001.10);

⑤、建边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0.4);

⑥、建边农场《2001年度统计资料》(2001.12);

6.3.2、编制标准

⑴、《全国生态示范区验收指标与标准》环办[2001]31号

⑵、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474-1977《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标准》

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⑷、《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

⑸、《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⑹、《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

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⑻、《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1989)

⑼、《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

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1992)

⑾、《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

6.4、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概述和有利条件分析

6.4.1、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概述和有利条件分析

到2010年农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成后,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032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560元;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的46.8%提高到48%,年增加1.2个百分点,到2010年自然保护地达到3个,受保护陆(湿)地面积将占总面积的10.79%,比基准年2000年的4.19%增加 6.6个百分点;届时全场将成为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人民富庶、社会安定的现代化社区,并步入可持续发展健康轨道。

6.4.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条件分析

农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战略后备基地、组织文化程度高、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丰富、具有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研推广队伍实力较强、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潜力大、农业产业化初见锋芒、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职工队伍素质较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具有“北大荒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建设生态示范区高水平的领导班子。

6.5、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

6.5.1、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2000年完成规划和立项等前期工作,自2001年至2010年,实现生态环境的初步优化,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森林覆被率不断提高,草原改良速度加快,耕地中黑土层厚度变薄、肥力降低的速度减缓乃至得以控制,抗旱治涝设施装备齐全,旱作节水灌溉农业快速发展等项目标;扶壮龙头经济产业,使农产品质量达到无污染、无公害和安全优质标准,力争用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全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推进持续高效生态经济场建设。

6.5.2 远期规划和设想(2001~2010年)

到2010年,全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7187万元,比2000年增长178.6%,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5421万元,占31.5%;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983万元,占5.7%;第三产业国内产业生产总值10783万元,占62.8%。

种植业总产值达到4032万元,比2000年增长180%,粮豆总产19580吨,比2000年增长17%。养殖业总产值931万元,比2000年增长114.5%,全场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比2000年增长137.5%。

6.5.3、中期规划和设想(2001~2005)

到2005年,全场国内生产总值1067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3366万元,占31.5%;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611万元,占5.7%,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6695万元,占62.8%。种植业总产值

2504万元,比2000年增长73.6%。粮豆总产19512吨,比2000年增长16.6%。养殖业产值57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2%。全场人均纯收入5395元,比2000年增长130.4%。

此期间是生态经济场建设的承前启后关键期,应突出抓好生态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和基地化上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6.5.4、近期规划和设想(2001~2003年)

到2003年,全场国内生产总值88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2782万元,占31.5%;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505万元,占5.7%;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5533万元,占62.8%。

种植业总产值2069万元,比2000年增长43.5%;粮豆总产19512吨,比2000年增长16.6%;养殖业总产值478万元。

此阶段是生态经济场初建期,应全面提高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总结历史上生态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发扬成绩,完善模式技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显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坚持抓好文教卫生和交通、通讯等各方面工作,使全场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全新的姿态跨入新世纪。

6.5、具体建设指标详见表3-1

7 生态示范区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项目规划

7.1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农业是垦区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实践证明,适应市场经济,发挥生态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是促进垦区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和防洪抗涝工程建设,稳定现有基本农田面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改造中、低产田,种植高产、优质农业作物及经济作物,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对确保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三个方面,这是建边农场农业生产中的重点产业,也是本次规划重中之重,只有搞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才能全面落实科技兴农业战略发展。

7.1.1、种植业发展规划

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农业新科技革命为契机,实施农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通过优种良法结合,生产优质专用、均质化、规格化、批量化的产品。按生态经济要求发展持续、高效的立体农业。

⑴、建设目标:

截止到2005年种植业总产值2504万元,比2000年平均增加10%。总播种面积为1280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40公顷,粮食作物总产量为19512吨,单产2775公斤/公顷。其中麦类作物面积为1934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7.1%,总产量为7022吨,单产3600公斤/公顷;大豆作物面积为5204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2.9%,总产量为12490吨,单产2400公斤/公顷。

截止到2010年种植业总产值4032万元,比2005年平均增加10%。总播种面积为1280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53公顷,粮食作物总产量为19580吨,单产2805公斤/公顷。其中麦类作物面积为1898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7%,总产量为7060吨,单产3720公斤/公顷;大豆作物面积为5152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3%,总产量为12520吨,单产2430公斤/公顷。

⑵、种植模式

开展以农牧结合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畜牧业,利用培肥改土综合措施,促进粮豆作物高产、

稳产,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作物布局,部分低产耕地实行退耕还林(牧),建立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

①种养加工产业化循环模式

种植粮食作物部分出售,剩余部分用于饲养牛、羊、猪、禽等,通过过腹增值,提高粮食作物的效益,畜禽粪便可用于培肥地力,增加有机质含量。

②家庭农场生态农业模式

家庭农场指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场职家庭经营形式。种植业生产的青饲料、部分粮豆和秸秆用于畜禽养殖,不能用作饲料的秸秆可生产沼气,沼气残渣可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畜禽粪便经过沤制发酵用作农田有机肥。从而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⑶、重点项目规划

①、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稳定现有耕地,加强水土保持和旱涝治理工程

在十年之内完成全部主干工程,完成70%的配套工程。

A、水土保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万亩。

B、防洪体系:完成嫩江堤防建边段建设和固固河堤防建设。

C、治涝工程:完成涝区治理面积15万亩。

D、节水工程:引进各种喷灌机39台套,节水灌溉3.8万亩。

E、改水:完成场直深水井建设,全场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F、桥涵配套工程:完成全场农道桥80座。

G、经费估算:上述重点工程共投资3000万元(不含节水工程)。

H、保障措施: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必须抓好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基础,解决好防洪、排涝问题,大面积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产量。

建设重点:

以耕地水土流失防治为突破口,以冲刷沟治理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治涝、治旱结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②、加强种子化产业及基地建设

A、亚麻种子繁育基地建设:自2002年开始,每年繁育优质高产亚麻种子1万亩,可向社会提供优质亚麻种子260吨,建设投资250万元,新增效益160.8万元。

B、建设超早熟高产、优质、双高大豆种子繁育基地:每年繁育超早熟、双高、优质大豆4.1万亩,可产优质、双高大豆种子6800吨,可向社会提供优质种子6000吨,项目投资1358万元,总效益328万元。

C、建设高产、优质亚麻生产基地:每年种植亚麻面积4000公顷,可产优质亚麻原茎16000吨,可向社会提供优质亚麻种子2000吨,项目投资3630万元,总收入2420万元,总效益840万元。

D、经费估算:上述工程共投资5238万元。

③绿色食品建设规划

A、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规划

AA级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002年~2005年达到4320公顷,其中:小麦面积达到960公顷,大豆达到1120公顷,经济作物面积达到2240公顷;到2008年达到6400公顷,其中:小麦1600公顷,大豆1600公顷,经济作物3200公顷。

A级绿色食品基地面积与AA级绿色食品面积及种植比例相同。

B、绿色食品加工规划

农场境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适宜发展无污染的畜禽产品。可与分局共同建设肉牛生产基地;可在水资源丰富的“一江六河”沿岸建设绿色食品鸭、鹅生产基地。

C、经费估算:400万元。

D、保证措施:

产品原料基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农业初级产品或食品的主要原料,其生产区域没有工业企业的直接污染,该区域内的大气、土壤、水质均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并有一套保护措施,确保该区域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质量。

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绿色食品是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这种特定生产方式是根据产品的标准要求,作以规范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最终产品必须由中心指定的食品监测部门依据绿色食品产品标准检测合格。加强绿色消费观念的引导,提倡绿色消费。

建立绿色食品的营销网络。利用分局形成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开发展网上营销,使农场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向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④、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项目

农场是小麦、大豆、亚麻的主产区,年产作物秸秆6万吨,为充分利用作物秸秆,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场直职工的生活条件,可利用秸秆气化产生沼气用于场直居民的生活及取暖,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煤2100吨,节约木材1400立方米减少了二氧化碳和烟尘的排放量。同时秸秆气化后的废渣可用作有机肥。此项目总投资1460万元。

⑤低产田改造

全场中低产田总面积为1000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5%。截止2001年底已改造完成5800公顷,共投资550万元。现仍有4200公顷的中低产田亟待改造。规划2005年改造完成1500公顷,粮豆平均单产在187公斤/公顷。2006年~2010年规划改造中低产田2700公顷,粮豆平均单产187公斤/公顷。估算总投资为300万元。

中低产田改造在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要普及推广和应用少耕节能、优良品种、航化作业、测土施肥、培肥地力等农业新科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增加中低产田改造的科技含量。

⑷、经费估算:上述项目总投资为10398万元。

⑸、种植业保障措施

①、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起优质、高产、稳定的培植结构。由于传统的粮豆生产模式的影响,种植业结构调整缓慢,抗灾能力差,农业风险大,所以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市场,种植业应在“调优、调专、调绿、调特”的原则下,努力实现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压缩麦豆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建立起作物合理轮作体系,实现两高难度一优农业。

②、改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完善农田防护林和防风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沙化,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更新农机具,采用新型、先进的农机具,实现作业标准化。

③、综合防治病虫害。采用抗病虫品种,使用生物农药,采取适时轮作,耕翻整地、调节播种期、及时收获脱谷等管理手段。增施磷钾肥,增强作物抗性,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如赤眼蜂防治玉

米螟等,坚持治旱、治小、治了。杜绝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尽可能降低使用量,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④合理施肥。提高秸秆还田面积和还田量,增施有机肥,畜禽粪便要经过无毒、无菌处理后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部耕地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杜绝盲目地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加大生产费用的做法。尽可能在保证作物单产水平和土壤肥力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化肥施用量。

⑤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麦类秸秆全部还田,豆类秸秆除用作粗饲料的部分,可用作生产沼气的原料。在居民生活中推广使用液化气、沼气,杜绝大量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

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遭受的气象站、试验小区的基础上,增加农情监测预报体系、土壤肥料监测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对农场职工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推广优良作物品种和高效作业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

⑦节水灌溉。建立节水灌溉制度,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发展喷灌,保全苗,解决小麦掐脖旱,在耕作保墒方面,采取少耕免耕法,增加土壤水分。

⑧节本增效。实行标准化机械作业,降低人工费用;精量播种,降低种子费用;生长期采取节水灌溉措施、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降低灌溉费用、农药肥料费用、合村并队,减少管理人员数量,降低管理费用。适时收获,确保做到增产增收。

7.1.2、养殖业建设规划

养殖业发展规划以肉牛生产基地建设为主。九三分局将畜牧业作为富民强局、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产业,农场作为分局的一部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肉牛生产将作为农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项目。

⑴指导思想

举全场之力发展畜牧业,从现在起用八年时间把畜牧业建成为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以富民、兴业、强场为根本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建立肉牛养殖基地,实施以牧兴场,以牛立业发展战略,重点抓好肉牛基地的规模化经营、区域化推进、社会化服务,振兴经济。

⑵建设目标

2001~2005年全场畜禽饲养量达到:肉牛115000头,生猪9800头,羊11000只,家禽120000只,实现肉类产量494吨,禽蛋180吨,毛2吨,皮7000张。

2006~2010年全场畜禽饲养量达到:肉牛15000头,生猪10000头,羊13000只,家禽140000只,实现肉类产量672吨,禽蛋200吨,毛3吨,皮10000张。

⑶重点项目

①、政策支持

采取筹一贷一的方式,2002~2005年每年外购繁殖母牛500头,投资120万元。不断扩大肉牛饲养规模,到2010年饲养量达到15000头。合计投资480万元。

②、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建设,投资34万元,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2处,占地570平方米,内设办公室、诊疗室、化验室、消毒灭菌室、冻精配种室。

③、基地建设

2005年前建成肉牛繁育小区5个,绒山羊饲养小区1个,肉牛育肥小区1个,配套畜牧兽医服

务站5个,占地250平方米,共计投资450万元。

到2010年,根据肉牛存栏数量发展,共筹建肉牛繁育饲养小区8000平方米,计划投资780万元。肉牛育肥舍三座,占地800平方米,计划投资180万元。

④、青贮饲料建设规划

2005年种植青贮饲料地面积达到公顷,青贮量为吨,建青贮窖2500平方米,购进青贮机械5台,计划投资40万元;2008年种植青贮饲料地面积达到公顷,青贮量为吨,建青贮窖面积2500平方米,购青贮机械10台,投资70万元。合计投资110万元。

⑤牧草地改良建设规划

2005年前改良建设草原9700亩,种草1500亩,投资53万元。2006~2010年改良建设草原5000亩,种草1500亩,投资额40万元。合计投资93万元。

⑷经费估算

上述五个重点项目共投资2127万元。

⑸保障措施

搞好草原开发利用,完善草原承包经营现责任制,推广封区育草和划分轮牧两项制度,强化青贮和微贮技术,保证饲料供给。

要规划和逐步实行粮、经、饲、种四元结构格局,突出饲料及饲草的种植,这样既能为畜禽保证供应精饲料,又能为草食家畜提供大量的粗饲料。建畜牧兽医总站和配种站,为肉牛配种和医疗,改良肉牛品种。

确保养殖业饲料,落实肉牛饲料地,畜禽全价饲料应用普及率达到95%。推广畜牧生产综合技术,强化科技入户率。肉牛冻精配种达35%以上。

7.1.3、生态林业建设规划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生态林业是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包含着林业、农业、牧业、渔业、加工业和商业等一系列产业构成的动态平衡体系,建边农场的生态林业体系现已初具规模,农田基本上实现了林网化,但森林覆盖率距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制定林业发展规划,使农场有序完成造林任务是非常重要的。造林规划包括人工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苗圃建设四个方面。

1、建设目标

到2005年林业累计造林面积达到1428公顷,森木覆盖率由目前的46.8%提高到47.5%。

到2008年林业累计造林面积达1836公顷,可使森林覆盖率达到48%。

2、重点建设项目

(1) 人工林建设规划

①农田防护林规划:农场现有农田防护林2895亩,为农业发展,促进亩增产效益,并发挥防护林的多种效益,在农田四周营造农田防护林,使农田林网化达到100%。到2010年农田防护林面积达到9600亩,占全场耕地面积的5%。按每亩160元计,总投资154万元。

②、“三绿工程”即“绿色城堡”、“绿色通道”、“绿色走廊”。绿色城堡即在农场所有独立营区营造20米左右宽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树以樟子松、云杉、落叶松为主,阔叶树以杨树、柳树为主,株行距为2×2~3米。绿色通道指公路绿化。在农场自养公路两侧营造针阔混交、乔灌结合的护路林,乔木以樟子松、云杉、杨树、柳树为主,灌木以花灌木为主,采用2~4行宽度。绿色走廊是在营区

内道路两侧栽花种草、植绿篱,建成“绿色走廊”,形成以草坪、花卉为主的绿化格局。到2010年达到绿化林面积1560亩。工程投资32万元。

③经济林工程:该工程2010年规划造林630亩,投资19万元。

④、纸浆林工程:该工程规划造林1800亩,规划投资90万元。

⑤、保障措施

全布告开展农田防护林林间隙营造补栽,逐年更新改造针阔叶树种搭配,使农田防护林全部达到林网化。对原有的林带严加保护,防止乱砍偷伐,杜绝毁林现象的发生,确保林业面积年年有增无减。健全保护资源的三防体系,集中建立专业护林队、专业扑火队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充分发挥遭受林业站的作用,形成完善的森林保护与病虫害预测、预报、检测及防治体系,提高抗灾能力,保障林业的发展。加强林业专业队伍的建设,提高林业工人的素质。多方筹集资金,保证林业发展。

⑵、天然林保护建设规划

农场境内天然林林权归地方林业部门,农场将结合分局森林分类,将天然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并分别按各自特点和规律,对商品林实施定向培育、集约经营,对生态公益林严加保护的措施。特别是对营区周围、耕地边缘、江河两岸及林区公路两侧500米内天然林一律禁伐,停止对天然林的皆伐。

⑶退耕还林建设规划

农场退耕还林27540亩,规划2001~2005年退耕还林12000亩,2006~2010年退耕还林15540亩。以营造水土保持林、纸浆林和饲料林为主,树种多选择落叶松、红松、柳树、杨树等。在造林方式上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径流,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经费估算:规划投资964万元。

保障措施: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领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作好退耕还林的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工作,搞好规划设计,严格按设计实施。林业部门要提供优质壮苗,认真按标准验收,保证退耕还林的实效性。对退耕还林工作要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私有林,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以家庭林场造林为主,将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加快退耕还林进程。

⑷苗圃建设工程

在现有苗圃的基础上,增加育苗区面积40亩,增加喷灌设备4套,使苗圃面积达到60亩。预计投资5万元。

保障措施:培育优良的林木种苗,资金到位,保证苗圃建设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

(5)经费估算:生态林业建设规划总投资1264万元。

7.2、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由于农场地处偏远,交通费用高,人口密度小,因此,今后的工业企业发展方向仍将依托地缘优势,依靠农业优势,开发资源优势,发展类型为:依靠畜牧业大发展的契机,建立肉制品加工企业;依据种植业结构调整,大上经济作物的机遇,建立豆制品、亚麻粗、深加工企业;依据农场地处山区,无工业污染的优势,建立山产品采摘加工企业;依据农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矿山企业。

1、建设目标

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0万元,比2000年平均增加10.8%。200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00万

元,比2005年平均增加7%。

2、建设重点:

2002~2005年,拟通过招商引资、职工自筹等形式,筹资5万元,建设大理岩采矿场,投产后年可实现收入3万元;筹资20万元建设山产品加工厂,投产后可实现年收入10万元;筹资150万元,建设亚麻厂2座,麻棉厂1座,投产后可分别实现年收入20万元、20万元、10万元。

2006~2010年,拟通过外引资金的方式,建设如下项目:引资60万元,建设一座年产500~800吨亚麻油加工厂,预计年可实现效益30万元;引资100万元,建设一座集屠宰、加工于一体的肉制品加工厂,预计年实现效益20万元;引资200万元,建设一座年加工能力为2000立方米的亚麻屑板厂,预计年实现效益30万元。

3、“三废”治理规划

农场所有工业企业均以农畜产品为原料进行简易粗加工,没有化学生产过程,相对污染程度较轻。针对主要污染企业的特点,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不超标,环境质量优于国家标准,环境良好。

金矿继续做好采矿废水的治理,形成多级尾矿坝进行过滤,使采矿废水进一步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以生活垃圾为主,生活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定点掩埋,表面植树种草;医院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利用焚烧炉焚烧后掩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声环境优于各功能区标准。

4、经费估算:

工业重点项目规划投资535万元,其中引资360万元。

5、保障措施:

⑴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对工业的投入,要把发展工业作为富民强场的重要任务来实施。本着高起点、高质量的原则发展工业,充分利用农场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进行农副产品原料深加工,搞活搞好工业。使产品走现分局,走向国内外市场,推动农场质量效益型农业基地的全面发展。

⑵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完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利益机制,实行国有民营、股份合作制。协调好企业与农户、畜牧户、养殖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行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契约联结和资产联结方式,保证原料供应和产、加、销一体化的通道畅通。

⑶推进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小型企业。加强对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改进产品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新品种,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托农场的自然资源,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建立绿色食品基地。

⑷深化工业改革,到2003年底前,龙头企业要退出大部分国有资本,在退出国有资本的同时,增加企业员工股和社会股,并规范股份制运作。按照“放小、活小、扶小”的精神,农场中小企业在2003年前全部退出国有资本,实行各种形式的私有私营。

加强对企业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求效益,把生产同先进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7.3、生态城镇建设规划

7.3.1、城镇建设现状:

农场现有各项设施齐全,有线电视、通讯信息已形成网络,100%的城镇居民用上了自来水。文化教育、卫生系统齐全,能源电力均有保证,尤其是一幢幢综合住宅楼拔地而起。到目前为止,农场现有建筑总面积达到67105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为41800平方米(住宅楼面积达到9800平方米)。

场直小城镇城区内砂石道路5500米,交通运输方便。

城镇绿化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城区周围及道路两侧营造绿化林16675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5平方米,有占地10000平方米的公园一处,建成了以机关办公室大楼为中心的绿化小区。

7.3.2、生态城镇建设目标:

到2010年,场直小城镇实现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高级路面2公里,供热外网4公里,给水外网4公里,人均绿地面积25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集中供热总面积6.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2平方米,小城镇楼房化比例达到60%,小城镇高级路面比例达到50%。小城镇建设项目需总投资10925万元。卫生公厕普及率达到100%,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85%,城市气化率达到100%。集中供热率达到80%。

7.3.3、重点建设项目:

⑴集中供热总面积67795平方米,建供热外网4公里,投资400万元。

⑵给水外网4公里,排水网5.5公里,全场自来水普及率100%。投资30万元。

⑶建高等级路面2公里,全场路面硬化率50%,投资800万元。

⑷造林绿化面积30000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25平方米。投资3万元。

⑸饮用水源的保护:在饮用水源地配套水处理设施,使饮用水水质达到GB5749-85规定的标准。并要防止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投资75万元。

⑹烟尘处理:废气的治理结合农场小城镇的发展,改分散式取暖为集中供热,提高热效率,减少废气排放量,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并便于集中除尘处理。对大中型锅炉配套相应除尘设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新上锅炉燃料采取以电代煤,原有燃煤锅炉禁止使用含硫量及灰份高的劣质煤,从源头上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投资100万元。

⑺生活污水、工业用水处理

生活污水多为无毒有害废水,目前大都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小城镇排放的生活污水采用氧化塘暴气法或其它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集中处理,经消毒后变为可利用农用水,发展农田水利发展基金灌溉。2005年后,小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处理率要达到60%以上。投资50万元。

工业废水主要是亚麻厂、金矿产生的废水,新建沉淀池、过滤坝等,控制化学需氧量。此项资金由亚麻厂及金矿成担。

⑻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

生活垃圾:按每人每年2吨计算,则共产生垃圾7000吨。生活垃圾要分类堆放,可回收的作为再利用资源,宜作肥源的可作为有机肥使用,不能利用的有机废物可经过焚烧后掩埋,不能利用的无机废物采用掩埋方式处理,掩埋后种植树木。投资2万元。

固体废弃物:城镇取暖耗煤量为1200吨,产生炉渣综合利用率98%以上。在规划期内,要制定鼓励措施,达到煤渣的综合利用。投资2万元。医院固体废弃物利用焚烧炉焚烧后集中掩埋,计划投资2万元建焚烧炉一座。

⑼粪便处理

粪便处理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宗旨,以禽畜粪便资源化为基准,以强制性循环利用为基本立足点,以目标责任制为龙头的指导思想。本着以资源化利用、容量化控制、减量化处置和成本低廉治理为原则。

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

XX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 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是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都市休闲游的兴起,促使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需求持续增长。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开发运作模式。通过逐渐带动引导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地方自然资源优势,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汕尾也不例外,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更加丰富,追求多元化、立体性的生活方式,以减轻工作压力,调节生活平衡的愿望与日俱增。但是,全市境内目前尚无一处集休闲、娱乐、观光和健身于一体可供人们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生态园,建设一个生态园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红海湾xx村自然条件优越,村风淳朴,村内无任何有污染的企业,公路直达本村,距深汕高速入口20公里,离汕尾市区也只有25分钟的里程,距红海湾风景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经营目标:形成汕尾社会各界人士休闲养身会所,品味正宗汕尾海滨野生鱼类,虾类,果蔬园等健康食品,尽情享受农夫乡村田野农家生活,把红海湾xx村生态园打造成最具汕尾海滨特色的绿色生态园和农家休闲中心,提高红海湾、xx村社会知名度带动xx村经济发展。塑造“汕尾海滨,鱼米之乡”标志性绿色生态园。红海湾xx村生态园以村自然风光为主体,共计总面积xx亩,分三个方面形成。 一方面挖土坑面积为xx亩,以四大家鱼养殖为主,不仅可以提供外需也可以让宾客自己垂钓挑选入菜。 另一方面面积xx亩,是生态园的中心,园区的主要活动空间都布置在这一边,初步规划将在沿岸建成绿色长堤、垂钓亭台、休闲小筑、渔人码头,最浓墨重彩的要数点缀在水面如同绿色珍珠般的一个小岛,岛上将根据需要建设休闲烧烤区、垂钓台等一系列具有汕尾特色的建筑,营造汕尾海滨的生活方式。让在都市中疲惫的人们惬意地享受汕尾海滨的放松、舒适和毫无压力的生活。在岛上可以玩玩水、钓钓鱼、看看书或约三五知己打打麻将、打打牌,享受远离喧闹城市的快乐生活。还可以品尝汕尾特色的绝无任何污染的地方特色水产、新鲜的蔬果等,辅以农家土灶的烹饪方式,享受一下原汁原味的汕尾农家风味。 再者以xx亩为种植区,周围都是当地农民种植的草坪,与水面结合,四季常绿,草坪是我们生态园的一大特色,让宾客在休闲时体验农村的田园风光。分别开避名贵树种种植区,果树种植区,精品水果种植区,大棚生产区,家禽散养区五个区,让宾客在休闲之余各需所取,既给宾客提供了无污染、无公害的美味食物,又让他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之外体验轻松愉快的农家乐。

生态农庄发展规划(案例参考)

生态农庄发展规划(案例参考) 近年来,家庭私营农庄的快速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安阳富通生态农庄应运而生。 一、立项背景 生态农庄位于安阳东部平原地带的崔家桥镇宋村屯村,北邻安阳大北外环,南靠安阳河畔,距离安阳市区15公里,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交通四通八达,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劳动力资源丰富。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东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型产业经济带,为生态农庄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市场分析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消费观念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市民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意识日趋增强。生态农庄的悄然兴起,既迎合了广大市民陶冶情操、欣赏自然、休闲度假的需求,又拓宽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途径。加之“休闲度假游”、“生态环境游”、“贴近自然游”已然风靡乡野,传统的山水观光游、走马观花游已无法替代,越发显示出生态观光农庄所具有的广泛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发展规划

安阳富通生态农庄项目名称为“安阳富通生态农庄”,农庄实施项目有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生态种植。 前期2014年流转土地800亩,以高效农业生产粮食为主,规模种殖小麦、玉米、大豆,重点从高产、品种上获益。在此基础上逐年逐步扩大流转土地面积。用三年时间,流转土地达到2万亩,覆盖崔家桥镇南部全部8个行政村。 第二部分为生态农业。 在三年期逐步扩大流转土地过程中,有计划地规划不同农业生态园区,建成有机中心粮食生产区、动物观赏区、林果采摘区、绿色蔬菜区、垂钓赏鱼区、小桥流水赏荷区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农家餐饮区、民族文化娱乐区、停车区等,以其浓郁的地方农业生态色彩和传统民族文化色彩让游客得到一种土色土香的高雅享受。 第三部分为生态养殖。 建成豫北地区最大的肉羊养殖基地,达到存栏8万只以上,出栏不低于10万只以上的规模。设计经营模式为农庄+农户型。主要有租赁养殖、入股养殖、委托养殖等方式。农庄集中建设养殖场,统一购进饲料,品种养、集中防疫、统一销售、模式化管理。争取南部区域内有不低于10%的农户入场合作经营,不低于30%的农户利用自家宅地或空宅养殖,不低于50%的农户从事与养殖相关的产业,仅此项参与经营户年增加收入不低于3万元。

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概念,在2001年就提出来了(由国家旅游局、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提出)。2007年7月,国家旅游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同授予东部华侨城“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荣誉称号,东部华侨城成为中国首个获得此项殊荣的旅游区。同年,发布了《东部华侨城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范》。 后来由于标准和规范问题,停了一段时间。直到2012年底,家旅游局联合环保部和两家机构起草、布实施《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评分实施细则》,并正式启动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评定工作。2013年12月,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部公布了2013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名单,共39家,其中福建有两家:(南平市)武夷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龙岩市)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根据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部署,我们三明也于2013年全面启动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市旅游局层面也多次组织开展宣传、部署,鼓励、支持全市条件成熟的旅游景区(点)积极参与创建。市旅游局成立了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办公室,并从规划引导、优化环境、提升品质等方面积极

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2014年向省旅游局、省环境保护厅推荐上报了3家景区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申请(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将乐玉华洞、宁化客家祖地),其中: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将乐玉华洞通过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为今年我市开展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工作创造良好带动作用。 今年,根据各个县申报的情况,计划以建宁闽江源生态旅游区为创建试点,开展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我们将根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评分实施细则》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等有关规定,督促、指导闽江源生态旅游区开展好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并积极做好评估、遴选、初审和汇总上报材料、评审、验收等相关工作,力争在年内通过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环保部门的验收。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说明(doc 10页)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说明(doc 10页)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说明 生态园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生态房产开发于一体,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园区。本园将推出四大生态产品:1、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景观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技术观光);休闲度假(营造生态旅馆,配套生态保健、生态疗养等设施);生态餐饮(全部提供绿色食品,瓜果可以自我採摘,鱼虾可以自我捕捉);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文化等)、娱乐逗趣(动物驯化逗趣、水上娱乐等)。2、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包括大田立体种养,水体立体种养,水生、湿生、中生、旱生植物的水平布置等等,形成高效的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和技术指导,在此基础上,申办国家和地方的科研和成果推广项目,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并进行收购、深加工和销售,提高附加值。3、生态产品生产:包括园林苗木花卉、高档切花、特色蔬菜瓜果、特色禽畜和高档水产品等等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本园的拳头产品;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本园的特色。4、生态房产开发:生态园优美的环境,为高附加值的生态房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该项目将是生态园获取高利 润的主要项目之一。

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2.1.2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基于观光农业生态园缺乏拳头产品,难以深度开发的现状,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2.1.3 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2.2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现代化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应该是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2.2.1 生态农业示范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设计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目的是通过生态学原理,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并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进行示范,体现生态旅游特色。 2.2.2 观光农业旅游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将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园”。 2.2.3 绿色食品生产园 在“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下,生态园的规划应进一步加强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的规划,以有机栽培模式采用洁净生产方式生产有机农产品,并注意将有机农产

开心农场规划设计方案

扬州开心农场 农业生态园规划意向书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森林,清幽雅致的环境,生态的人居。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让身体在环境污染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在大自然环境中受到洗礼和净化;让烦躁的心平静安详。 扬州开心农场农业生态园位于江苏仪征市新集镇江宁村,占地约150亩,离仪征20公里。该园在南京、扬州两大文化、旅游名城之间,东距扬州10公里,西距南京60公里,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带,区位独特。交通上,毗邻宁通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宁启铁路、沿江高级公路,且依伴长江,水陆交通方便,地理条件优越。该地区年平均温度15.6度,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升,年日照时数2230小时,年平均霜日为51天,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园区具备了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区域位置,如果进行合理的规划,一定能够促进各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人们向往的优秀园区。 二、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扬州开心农场农业生态园 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地址:仪征市新集镇江宁村 建设期限:# 法人代表:# 建设规模:150亩 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 资金筹措:# 三、规划目标 通过规划及实施,使生态园成为集生态产品生产、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等于一体,具有较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园区。本园将推出三大生态产品:1、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景观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技术观光);休闲度假(营造生态旅馆,配套生态保健、生态疗养等设施);生态餐饮(全部提供绿色食品,瓜果可以自我採摘,鱼虾可以自我捕捉);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文化等)、娱乐逗趣(动物驯化逗趣等)。2、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包括大田立体种养,水体立体种养,水生、湿生、中生、旱生植物的水平布置等等,形成高效的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和技术指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申报、评估、验收、公告、批准和复核管理,推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有关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进步,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指符合《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5362-2010)》(以下简称“规范”)相关规定、并经一定程序认定的旅游区。 第三条示范区创建应坚持保护第一、持续发展、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统筹协调、多方参与的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或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尊重自然为基础,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教育为特征,培育生态旅游产品,规范生态旅游服务,积极塑造生态友好型旅游产业形象。 第四条各级旅游、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将示范区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本地旅游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创建地人民政府应当将示范区建设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政策,在项目建设、资金扶持、线路编排、市场促销等方面重点支持示范区发展。 第五条示范区的申报、评估、验收、公告、批准和复核工作

由国家有关评定机构组织实施。 第六条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对示范区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与环境保护厅(局)组织实施示范区的筛选、初评、推荐等工作,指导和监督示范区的建设和运营。 第二章申报 第八条示范区的申报,按照“单位自愿提出申请,省级旅游与环境保主管部门联合组织申报,国家有关评定机构组织实施评估、考核、验收、批准和复核”的程序进行。 第九条申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及与之协调的人文生态系统; (二)具有明确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保护对象; (三)生态旅游发展理念与实践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示范价值; (四)具有明确的地域界限、管理机构和法人,原则上面积不少于5平方公里、不超过300平方公里,所有权与经营权明晰,多家经营时要有协议;

生态农庄概念规划设计方案

林业经济管理课程第3次课程作业 “理想林场”或“生态庄园”概念规划201030400215-滕家喜-10城市林业一班-20131217

目录 目录 0 第一章概况 (2) 第一节项目概况 (2) 第二节:项目的必要性 (3) 第三节市场分析 (4) 第二章建设场地选择和建设规模 (7) 第一节建设场地 (7) 第二节建设规模和生产方案 (7) 第三章总图布置 (9) 第一节总图布置 (9) 第二节土建工程 (10) 第四章高新技术内容和技术流程 (13) 第一节生产技术流程 (13) 第五章生态环境保护及综合利用 (14) 第一节生态环境改善及综合利用 (14) 第二节环境保护 (15) 第三节环境评价 (16) 第十三章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 (17) 第一节社会效益评价 (17) 第二节生态效益评价 (17)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湖北省武汉市黄鹤生态庄园 2.项目承办单位:湖北省农村产业协调发展服务指导中心 3.项目法人代表:滕家喜 4.项目技术负责人:滕家喜 5.项目主管单位:湖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6.项目地址:武汉市新洲区 7.项目建设目标: 建设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科学技术作支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发展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成统一规划的集生产、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有组织的生态庄园,走向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化经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经营、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庄园。 8.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①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 良种蔬菜苗培育园,大棚60栋,特色蔬菜栽培,单体大棚180栋,蔬菜种植示范基地500亩,荷田200亩 ②生态果园示范基地 果园: 500亩 其中: 杏:40亩 黄岩蜜桔:60亩 早熟梨: 100亩 水蜜桃: 60亩 枇杷: 40亩 美国大枣: 50亩 乒乓葡萄: 50亩 猕猴桃: 60亩 草莓、小型台湾西瓜: 40亩 ③绿色养殖示范基地 良种仔猪 1200头 商品猪 1000头 优质土鸡 10000羽 鱼塘 200亩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GB/T26362-2010)》评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提高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认定工作的可操作性,推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工作,依据国家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以下简称“规范”)和国家有关法规,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依照《规范》中表B.1(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评分细则表,以下简称“评分表”)评分时,要遵循分类指导、客观公平、便于比较、操作性强等原则,确保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认定工作科学规范。 第三条评分资料以最新数据为依据,连续数据需提供3年以上监测数据。评分资料来源主要为示范区提供的技术报告和书面证明,需监测的定量化数据以示范区所属部门的上一级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第四条根据《规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可分为山地型、森林型、草原型、湿地型、海洋型、沙漠戈壁型和人文生态型等七种类型,评分时应充分考虑各类示范区生态系统特点,按本实施细则第五至十三条处理评价项目无项情况。 第五条山地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本类生态旅游区评分时,评分表“生态环境质量”类目中“天然湖泊”、“水库”、“暗河”、“泉水”、“森林”、“溶洞”、“岩洞”,传统文化保护类目中“建筑”、“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类目中“太阳能”、“风能”、“沼气”、“生物能”等评价项目无项时,由该指标满分值乘以所在类目中有项指标的平均得分率后确定。其它评价项目无项不得分。其中得分率等于某指标实际得分除以其满分值(下同)。 第六条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本类生态旅游区评分时,评分表“生态环境质量”类目中“山地”、“天然湖泊”、“水库”、“暗河”、“泉水”、“岩石与岩洞”,传统文化保护类目中“建筑”、“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类目中“太阳能”、“风能”、“沼气”、“生物能”等评价项目无项时,由该指标满分值乘以所在类目中有项指标的平均得分率后确定。其它评价项目无项不得分。 第七条草原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

生态农庄的发展规划

休闲农庄发展规划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到农村郊区去休闲度假,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在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的农庄内吃农家盛宴,尝各种山珍野味、飞禽走兽,住原生态木屋,摘农家水果成了绝大多数市民周末不可缺少的休闲活动。据交通部门统计,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及周末,全国大约5-6亿人次外出到郊区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可见其市场之大,致富机会之多。 投资生态休闲农庄已经成为当前悄然兴起的最热门的投资 项目,在这大好形势下,那么要做怎么样的农庄才能取得最高效益呢?下面先介绍目前国内的几种农庄类型,相信对您投资有所帮助。 一、常见农庄类型: (一)小型休闲农庄 即小型农家乐,全国约有50-60万家,为传统模型的农家乐,大多数只提供餐饮、棋牌、垂钓等服务,以餐饮休闲为主,游客缺乏体验。本类型农庄规模小,但顺应了吃农家饭、看农家景的巨大市场需求,虽设施简单,卫生条件较差,但普通效益好而火遍全国各地,一般的农家乐年纯收入在30-50万元,一些可达100万元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需求不断拉高,此类农庄由于特色不明显,管理粗放,菜谱忒旧,原材料不变,创新力差,接待条件简陋,面临升级或市场淘汰。 (二)景观型农庄

有良好的地域风景资源,占地面积大,基础设施投资大、环境绿化、各项景点、休闲设施投入多,资金闲置浪费大,创收途径单一,仅有餐饮及部分住宿休闲收入,很容易受季节和市场影响,竞争力小,收益回报慢。此类型农庄普遍经济效益差,经营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创办初期仅凭个人的想象和看好就盲目投资,没有请农庄经营专家对农庄项目论证、市场调查和资金的使用方式进行详细咨询,同时在农庄的规划、设计上存在方向性错误,建议与专业的农庄管理专家或咨询公司联系以获得更高效益。 (三)生产型农庄 目前凡是经营效益良好,发展稳定和持久的都是这类型农庄。 生产型就是农庄内一年四季都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有产业支撑。产品生产和经营是农庄最大的发展动力,也是区别于其它型农庄的根本所在。并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变化和创新,以农业的种植养殖项目来发展休闲、餐饮、娱乐、度假等项目,并建造有特色的生态木屋,把农庄的生产、休闲、消费高度融合在一起,使农庄既是生产场所,又是消费、休闲场所,产品就地消化升值,还能让前来游客在不同季节始终充满乡村田园的新奇感觉。此类农庄以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没有过多的景点投资,但一年四季收入稳定,并且收入渠道多,不受旅游市场和冬春淡季影响,农庄所投入资金的项目都成为收入点,是农庄中竞争力最强,效益最好、最持久的类型。

(2020)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 究报告

XXXXX山生态旅游区 总体策划 X X大学旅游科研所X X省社会发展促进会 二○○三年七月

XXXXX山生态旅游区 总体策划 X X大学旅游科研所X X省社会发展促进会 二○○三年七月

策划组名单 组长: 骆静珊XX大学旅游科研所所长、教授成员: 陈仁远XX大学旅游科研所教授 段森华XX省社会发展促进会 蒋素梅XX大学旅游科研所硕士、讲师

目录 一、策划背景 -------------------------------------------------------------- 1 (一)策划依据 ----------------------------------------------------------- 1 (二)旅游区的景观价值-------------------------------------------------- 3 (三)旅游区的区位交通优势 --------------------------------------------- 4 二、旅游区现状 ------------------------------------------------------------ 4 (一)旅游区基础条件 ---------------------------------------------------- 4 (二)旅游区开发现状 ---------------------------------------------------- 5 (三)旅游区开发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6 三、旅游客源市场现状与预测 ---------------------------------------------- 6 (一)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6 (二)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7 四、总体构思与创意策划 --------------------------------------------------- 7 (一)指导思想与开发原则------------------------------------------------ 7 (二)旅游区性质定位 ---------------------------------------------------- 9 (三)旅游开发模式------------------------------------------------------ 9 (四)旅游形象策划------------------------------------------------------ 9 (五)旅游产品策划----------------------------------------------------- 12 五、旅游功能分区与项目策划 --------------------------------------------- 13 (一)百花岭-江苴旅游片区---------------------------------------------- 13 (二)潞江旅游片区----------------------------------------------------- 17 (三)芒宽旅游片区----------------------------------------------------- 21 六、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 24 (一)旅游环境评价----------------------------------------------------- 24 (二)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24 (三)旅游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 25 (四)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保护------------------------------------------ 26 (五)社区与小城镇的建设与整治---------------------------------------- 27

农庄生态规划

农庄生态规划

池州市东至县大渡口“绿野生态农庄”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导录 一、项目概况与分析 1、区位交通分析 2、项目概括分析 3、景观项目现状 二、设计原则1、资源整合原则2、环境美化原则3、客户心理原则 三、设计定位1、关键词:人、水2、主旨3、颜色4、园路5、结合现场优势 四、规划设计与说明1、大门导入区2、服务接待区3、休闲商务区4、娱乐会所区5、DIY体验区6、综合垂钓区7、观景过渡区:8、方案预留区 五、绿野规划设计初图1、总平面布局2、总鸟瞰图3、功能分区图4、交通分析图5、建筑布局图6、绿化分析图7、重要节点透视图 8、风格、色调、小品、装饰图9、景观设施配套图10、三期初步规划预留图 六、绿野景观施工图1、总平尺寸图2、放线尺寸图3、建筑施工图4、景点施工

图5、绿化施工图6、水系施工图7、电路施工图 一、项目概况与分析 此项目甲方未定名,根据初步交流所获取的信息,经过综合分析,方便项目介绍,暂命名为“绿野生态农庄”,简称绿野农庄。 生态农庄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以资源有效利用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集农业生产深加工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规模集约化农业公司。生态农庄主要是把农业旅游作为开发方向。 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 1、区位交通分析:绿野农庄项目位于池州市东至县大渡口镇,距离东至县城约-----公里,距离池州市约----公里,与安庆市隔江相对约----公里,距离大渡口镇约----公里。现有外联交通状况便利,与芜大高速比邻,与318道连接,目前由国道入景区公路为五米宽防洪堤坝,水泥石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1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 一、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1.1 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例如在永记生态园的新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

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1.2 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013年公布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名单北京市: 1.南宫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野鸭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天津市: 1.盘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上海市: 1.明珠湖西沙湿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东滩湿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重庆市: 1.天生三桥仙女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内蒙古自治区: 1.(兴安盟)阿尔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辽宁省: 1.(大连市)西郊森林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吉林省: 1.(长春市)莲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黑龙江省: 1.(伊春市)汤旺河林海奇石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哈尔滨市)松花江避暑城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江苏省: 1.(泰州市)溱湖湿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常州市)天目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县级自然保护区)浙江省: 1.(衢州市)钱江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宁波市)滕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安徽省: 1.(黄山市)黄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福建省: 1.(南平市)武夷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龙岩市)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江西省: 1.(上饶市)婺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吉安市)井冈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山东省: 1.(烟台市)昆嵛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河南省: 1.(焦作市)云台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平顶山市)尧山大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湖北省: 1.(十堰市)神农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湖南省: 1.(长沙市)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郴州市)东江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广东省: 1.(韶关市)丹霞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1.(贺州市)姑婆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川省: 1.(西昌市)邛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巴中市)南江光雾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贵州省 1.(都匀市)漳江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毕节市)百里杜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云南省: 1.(西双版纳自治州)野象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玉溪市)玉溪庄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陕西省: 1.(西安市)世博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甘肃省: 1.(甘南州)当周草原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兰州市)兴隆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 1.(中卫市)沙坡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新疆建设兵团: 1.五家渠青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新安县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书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书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短期和双休日观光休闲度假、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情趣的市场需求日趋增长。加之近年来洛阳等周边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体验农业生活的趣味,这些都为绿色生态旅游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建园的基本情况 (一)建园的地理位置:洛阳市新安县西北部中山区的分片果园 (二)新安县地貌情况: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地处东径111度53分——112度19分,北纬34度36分——35度05分之间。县城位于县境南中部的陇海铁路及连(云港)天(水)公路线上,东距洛阳20公里,新安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地形有山地、丘陵、河谷等多种类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峰峦重叠,山势陡峭,岩石裸露;东南部

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多为黄土覆盖。新安县距省会郑州173公里。新安历为古都洛阳畿辅之地和西方门户。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 (三)新安县气候情况:新安气候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象因素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旱涝不均,秋季雨量集中,冬季寒冷少雪。 二、规划目标(市场定位) (一)生态园的建立目标通过规划及实施,使新安县西北部中山区的果园进行统一规划分割使其连接成片成为一个农业观光生态园。使其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农业体验、绿色主题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庄园。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园区。 主要栽植果树品种:选用新安县本土果树品种资源。春有樱桃;夏有葡萄,李子;秋有甜梨和大枣。 主要配置观赏花卉品种:木本花卉有牡丹、芍药、梅花、月季、海棠、夹竹桃、洋樱桃、 朝天椒、木槿、迎春、桂花、合欢、爬墙虎等。草本花卉有芍药、菊花、鸡冠花、凤仙花(指甲草)、百鸟朝凤、一品红等。 (二)本观光园未来将推出三大类生态产品: 1、生态旅游,包括生态观光(生态景观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技术观光);生态餐饮(全部提供本园区生产的绿色食品,瓜果可以自我採摘);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果树文化等);娱乐逗趣(动物饲养逗趣、水上娱乐等);开心农场趣味、家禽果木认养(承包小块土地、认养家禽、果木)。 2、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包括大田立体种养,水体立体种养,水生、湿生、中生、旱生植物的水平布置等等,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链,达到现代设施农业的科技水平。 3、农业生态产品生产:包括园林苗木花卉、特色蔬菜瓜果、特色水果、特色禽畜和高档水产品等绿色产品的生产,形成生态农业的独特文化,同时渲染绿色生态农业的主题。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本园的特色产品满足游客趣味体验及购买需求;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本园的特色绿色餐饮文化,同时待前两种模式成熟后,可推广生态绿色品牌,面向市场推广销售我们品牌的农副产品。

旅游生态农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 8页)

旅游生态农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 8页)

旅游生态农庄项目可行性分析 项目名称:南岭旅游生态农庄 一、立项背景: 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也为当前经 济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我们选择以高科技无公害 综合农业开发和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作为发展的突破 口。观光旅游农业是现代农业与历史人文景观、自然资 源景观及其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的农业,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紧密结合的切入点,以实现“三效益”为目的的农业。它是与国际化农业接轨的迫切需要,又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充分利用资源、人文景观和现有的知名度,与配套、改善、引进、吸收相结合,坚持实行开发型的建设路线,建立资源有偿共享关系,营造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使之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旅游事业结合的发展新亮点。本项目利用项目区的丰富旅游资源和大量的农村土地、劳力等资源,结合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资金和休闲旅游的消费优势,建成集旅游观光与现代化有机农业密切结合绿色产权式或租赁式农庄,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生活的升华需要。 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开发思路: 1、发展目标: 总目标:把现代农业与历史人文景观、自然资 源景观及其旅游资源融为一体,以经济、社会与环 境紧密结合作为切入点,实现“三效益”,与国际 化农业接轨,实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思路和指导思想: 观光农业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 择。观光农业的建立是以不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 永续利用的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 及后代人生存条件的共享农业。正因为如此,观光 农业的建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一是符

长春莲花山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为前提,以林海、群山、碧水为主体,以区位环境为优势,以历史人文景观和关东风情为特色,具有国际水准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委托客户: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项目区位:吉林省长春市 项目规模:158平方公里 核心资源:以水源涵养地为核心的莲花湖及其周边山林,生态资源优越 项目类型:传统旅游景区创新开发规划 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专项规划 规划成效:2013年初接受规划委托,年底顺利成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规划诉求: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为目标, 同时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寻求水源保护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路径突破 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生态服务经济 树立区域生态旅游新形象 突围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品牌

总体定位: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为前提,以林海、群山、碧水为主体,以区位环境为优势,以历史人文景观和关东风情为特色,建设集旅游观光、生态度假、运动休闲、健身康复、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形象口号:莲花山——让生态赞美生活! 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统一、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核心思路: 生态为本,项目带动

依托良好的生态基地,把生态保护和维持作为工作重点和吸引核心,营造生态莲花山的氛围;同时依托森林、湖泊等核心资源,推动资源整合,打造龙头产品和精品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库。 空间整合,圈层发展 借鉴国内外先进湿地保护地优秀经验,将整个区域划分生态核心区、生态旅游区及配套服务区三个圈层,层次递进,区别发展; 旅游支撑,产业共荣 示范区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山、水、林、俗等生态文章,并延伸旅游产业链,将旅游业延伸至旅游要素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旅游的产业化体系构建,并随着休闲元素的注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向相关产业延伸的全域休闲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的旅游化,最终,由“泛旅游产业”的构建使旅游无处不在。

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行业标准

《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行业标准 引言 为提升生态型旅游区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旅游区转型升级,打造一批产业要素齐全、产业链条完备、旅游环境舒适、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生态旅游目的地,特制定本标准。 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68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16889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8485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91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T17775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26354 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 GB/T31710.2 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第2部分:自驾车露营地 HJ633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 LB/T010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 LB/T012 城市旅游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 LB/T047 旅游休闲示范城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色旅游green tourism 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亲近自然山水,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活动方式。 3.2 绿色旅游基地核心区core area of greentourism destination 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探险科普等旅游服务的自然生态类国家级旅游区。 3.3 绿色旅游基地依托区supporting area ofgreen tourism destination 能够为绿色旅游基地核心区提供综合配套服务支撑,且旅游要素齐备、旅游产业链条完整,行政边界明确的外围区域。

生态农庄6个典型案例

台湾生态休闲农庄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遍地开花的繁盛阶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台湾休闲农场的鼻祖 项目概况:香格里拉农场位于宜兰大元山,四面环山。农场原来只栽种果树,后来逐步增设农产品展售区、乡土餐饮区、品茗区、住宿度假区、农业体验区及森林游乐区等。这里生物种类包罗万象,有猕猴、树蛙、萤火虫、蝴蝶(凤蝶)和各式植物,是一间丰富的自然博物馆。 借鉴价值:1、充分利用资源,打造多种特色文化,提升农场内涵。如开发稻草文化、风筝文化、木屐文化等。 2、主动参与体验,加强互动。

3、多业态共同发展,提升农场盈利水平。既有满足休闲娱乐的观光果园、生态美景,又有极具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及各种特色节庆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2、初鹿牧场——农产品与旅游业结合的典范 项目概况:初鹿牧场于1973年成立,位于台东县卑南乡明峰村,面积约900亩,终年可供应青割牧草。初鹿牧场饲养的奶牛从加拿大进口,生产出的牛奶品质绝佳。牧场内设有露天茶座、露营烤肉区和森林浴场,并供住宿。规划有干草制造区、青割牧草区、放牧饲养区和森林步道区。 借鉴价值:

1、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维持农业本身生产、生态和生活等特色。牧场养畜的牛均为优质牛奶,绿色、科学饲养,从而出产优质的奶制品。 2、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游憩、服务及学习功能。 3、飞牛牧场——全台湾最具特色的观光牧场 项目概况:该牧场以乳牛养殖为主。它以“自然、健康、欢乐”为创园宗旨,提供优质的休憩空间及三生合一(生产、生活、生态) 的农村休闲体验生活假期。周末很多家庭聚集于此,diy、生态教育、牛奶火锅,好不热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