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阴历闰月

关于阴历闰月

关于阴历闰月
关于阴历闰月

关于阴历闰月

上“平年和闰年”这课时,有学生谈到阴历也有闰月这一说法,并想弄明白它是怎样产生的,并且像阳历这样有规律吗?课前,我也没有想到,只是把为什么会出现闰年给孩子们做了讲解,课后,我和学生一起查阅了资料,明白了闰月是怎么一回事!

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农历所谓“闰”的说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也有闰年的称谓。

每个月都含有2个节气,古代劳动人民把前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称”节气”;而后个节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称为“中气”。农历闰月如何安置呢?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不同处理方法,西汉把闰月放在一年末尾,汉朝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汉朝以后把不含中气的月份,定为农历前个月的闰月,这种置闰规则一直延用至今。

为什么会有农历月份没有中气的呢?原来两个中气之间平均为365.2422÷12=30.4368日,则30或31天。地球绕太阳运动的

轨道是椭圆,在近日点(春分、秋分)运动慢,两个节气间距时间最多可长31.45日。而农历的一个朔望月平均只有29.5306日,农历小月29天,大月30天。这样便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月份(一般是小月)开始时上个中气已经过去,结束时下个中气还没来。譬如,2001(辛已年)小满是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九),下一农历月份初一是5月23日已经错过小满,可是这个农历月结束在6月20日,而夏至是6月21日,那么这个农历月便没有“中气”,又在农历四月之后,便称闰四月。今年春分是3月20日(农历二月三十),下个农历月初一是3月21日,结束于4月18日,第三天4月20日是谷雨。这样,今年农历二月后面这个不含“中气”的月份定为闰二月。根据这样的置闰规则,2006年闰7月、2009年闰5月、2012年闰4月、2014年闰9月、2017年闰6月、2020年闰4月。

至于阴历哪一个月,这就牵涉到了节气了。说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往细方面说,应该说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这十二个中气,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规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中气;小满是四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中气;处暑是七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中气;小雪是十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

至于十二个节气在哪几个月里,那就不一定。又阴历的一个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点,可是从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的间隔却平均是30天半少一点。这样中气在阴历的月份里要逐月推迟1天光景,到

一定的时间,中气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个月的末尾,如果挨着的第二个月又是小月,很可能这个月就没有中气,因为下一个中气移到第三个月的月初去了。中间的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算是上个月的闰月。举个1998年的例子:阳历6月21日是阴历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气);而阳历7月23日是阴历六月初一,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气),从阳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这个阴历里面(阴历五月完了以后的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小暑,没有中气,这个月就算是闰五月。所以阴历闰哪一个月,是按一定规则由人定出来的,并不神秘。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闰年闰月上下1000年表

闰年、闰月 什么是闰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顺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孔传:“一岁有馀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546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1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

农历二十四节气详解

农历二十四节气 节气起源 农历是阴阳合历,自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完整写入农历,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阴阳合历)标度太阳运动的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和农历的阴历成分无关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气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本月的上半月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4] ,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中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现代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七言绝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口诀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农历运算

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 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1.公历转换农历的算法 公历(Gregorian Calendar)与农历(Chinese Lunar Calendar)的转换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就可以完成,其中的转换比较复杂,原因是农历的制定相当复杂,是根据天文观测进行指定的。 比较常用并且比较简单的公历转换农历算法就是查表方法。 首先要保存公历农历的转换信息:以任何一年作为起点,把从这一年起若干年的农历信息保存起来(在我的C++类中,是从1900年作为起点的。选择一个起始点的思想十分重要,在下面的干支纪法和二十四节气中也体现到了)。回想一下,我们平时是怎样来转换公历农历的呢?是查阅历书,历书中有每一天的公历农历,直接一查就可以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也这样做呢?当然可以,但是这样做要收录每一天的信息,工作量就会很大,所以我们要简化这些信息。如何简化呢? 要保存一年的信息,其实只要两个信息就可以了:(1)、农历每个月的大小;(2//今年是否有闰月,闰几月以及闰月的大小。用一个整数来保存这些信息就足够了。具体的方法是:用一位来表示一个月的大小,大月记为1,小月记为0,这样就用掉了12位,再用低四位来表示闰月的月份,没有闰月记为0。比如说,2000年的信息数据是0x0c960,转化成二进制就是1100100101100000,表示的含义是1、2、5、8、10、11月大,其余月小,低四位为0说明没有闰月。2001年的农历信息数据是0x0d954,其中的4表示该年闰4月,月份大小信息就是0x0d95,具体的就是1、2、4、5、8、10、12月大,其余月小。这样就可以用一个数组来保存这些信息。在我的C++类中是用m_lunarInfo这个数组来保存这些信息的。 下面就是公历转换成农历的具体算法: (1) 计算所求时间到起始年正月初一的天数。 (2) 从起始年份开始,减去每一月的天数,一直到剩余天数没有下一个月多为止。此时, m_lunarInfo的下标到了多少,就是减去了多少年,用起始年份加上这个下标就可以得到农历年份,然后看减去了几个月。如果本年不闰月或者闰月还在后面,就可以直接得到农历月份,如果在闰月月份数后面一个月,则这个月就是闰月。剩余的天数就是农历日。(具体实现时有所改进。)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节气简介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

农历闰年闰月上下1000年表

农历闰年闰月上下1000年表 1602年闰三月,1604年闰七月,1607年闰六月,1610年闰四月,1613年闰二月1615年闰六月,1618年闰四月,1621年闰三月,1623年闰八月,1626年闰五月1629年闰四月,1632年闰二月,1634年闰六月,1637年闰五月,1640年闰三月1645年闰五月,1648年闰四月,1651年闰正月,1653年闰六月,1656年闰五月1659年闰三月,1661年闰八月,1664年闰六月,1667年闰四月,1670年闰二月1672年闰七月,1675年闰五月,1678年闰三月,1680年闰八月,1683年闰六月1686年闰四月,1689年闰三月,1691年闰七月,1694年闰五月,1697年闰三月1699年闰七月,1702年闰六月,1705年闰四月,1708年闰三月,1710年闰七月1713年闰五月,1716年闰三月,1718年闰八月,1721年闰六月,1724年闰四月1727年闰二月,1729年闰七月,1732年闰五月,1735年闰四月,1737年闰九月1740年闰六月,1743年闰四月,1746年闰三月,1748年闰七月,1751年闰五月1754年闰四月,1756年闰九月,1759年闰六月,1762年闰五月,1765年闰二月1767年闰七月,1770年闰五月,1773年闰三月,1775年闰十月,1778年闰六月1781年闰五月,1784年闰三月,1786年闰七月,1789年闰五月,1792年闰四月1795年闰二月,1797年闰六月,1800年闰四月,1803年闰二月,1805年闰七月1808年闰五月,1811年闰三月,1814年闰二月,1816年闰六月,1819年闰四月1822年闰三月,1824年闰七月,1827年闰五月,1830年闰四月,1832年闰九月1835年闰六月,1838年闰四月,1841年闰三月,1843年闰七月,1846年闰五月1849年闰四月,1851年闰八月,1854年闰七月,1857年闰五月,1860年闰三月1862年闰八月,1865年闰五月,1868年闰四月,1870年闰十月,1873年闰六月1876年闰五月,1879年闰三月,1881年闰七月,1884年闰五月,1887年闰四月1890年闰二月,1892年闰六月,1895年闰五月,1898年闰三月,1900年闰八月1903年闰五月,1906年闰四月,1909年闰二月,1911年闰六月,1914年闰五月1917年闰二月,1919年闰七月,1922年闰五月,1925年闰四月,1928年闰二月1930年闰六月,1933年闰五月,1936年闰三月,1938年闰七月,1941年闰六月1944年闰四月,1947年闰二月,1949年闰七月,1952年闰五月,1955年闰三月1957年闰八月,1960年闰六月,1963年闰四月,1966年闰三月,1968年闰七月1971年闰五月,1974年闰四月,1976年闰八月,1979年闰六月,1982年闰四月1984年闰十月,1987年闰六月,1990年闰五月,1993年闰三月,1995年闰八月1998年闰五月,2001年闰四月,2004年闰二月,2006年闰七月,2009年闰五月2012年闰四月,2014年闰九月,2017年闰六月,2020年闰四月,2023年闰二月2025年闰六月,2028年闰五月,2031年闰三月,2033年闰冬月,2036年闰六月2039年闰五月,2042年闰二月,2044年闰七月,2047年闰五月,2050年闰三月2052年闰八月,2055年闰六月,2058年闰四月,2061年闰三月,2063年闰七月2066年闰五月,2069年闰四月,2071年闰八月,2074年闰六月,2077年闰四月2080年闰三月,2082年闰七月,2085年闰五月,2088年闰四月,2090年闰八月

农历闰年闰月上下1000年表

农历闰年闰月上下1000年表 1645年闰五月,1648年闰四月,1651年闰正月,1653年闰六月,1656年闰五月1659年闰三月,1661年闰八月,1664年闰六月,1667年闰四月,1670年闰二月1672年闰七月,1675年闰五月,1678年闰三月,1680年闰八月,1683年闰六月1686年闰四月,1689年闰三月,1691年闰七月,1694年闰五月,1697年闰三月1699年闰七月,1702年闰六月,1705年闰四月,1708年闰三月,1710年闰七月1713年闰五月,1716年闰三月,1718年闰八月,1721年闰六月,1724年闰四月1727年闰二月,1729年闰七月,1732年闰五月,1735年闰四月,1737年闰九月1740年闰六月,1743年闰四月,1746年闰三月,1748年闰七月,1751年闰五月1754年闰四月,1756年闰九月,1759年闰六月,1762年闰五月,1765年闰二月1767年闰七月,1770年闰五月,1773年闰三月,1775年闰十月,1778年闰六月1781年闰五月,1784年闰三月,1786年闰七月,1789年闰五月,1792年闰四月1795年闰二月,1797年闰六月,1800年闰四月,1803年闰二月,1805年闰七月1808年闰五月,1811年闰三月,1814年闰二月,1816年闰六月,1819年闰四月1822年闰三月,1824年闰七月,1827年闰五月,1830年闰四月,1832年闰九月1835年闰六月,1838年闰四月,1841年闰三月,1843年闰七月,1846年闰五月1849年闰四月,1851年闰八月,1854年闰七月,1857年闰五月,1860年闰三月1862年闰八月,1865年闰五月,1868年闰四月,1870年闰十月,1873年闰六月1876年闰五月,1879年闰三月,1881年闰七月,1884年闰五月,1887年闰四月1890年闰二月,1892年闰六月,1895年闰五月,1898年闰三月,1900年闰八月1903年闰五月,1906年闰四月,1909年闰二月,1911年闰六月,1914年闰五月1917年闰二月,1919年闰七月,1922年闰五月,1925年闰四月,1928年闰二月1930年闰六月,1933年闰五月,1936年闰三月,1938年闰七月,1941年闰六月1944年闰四月,1947年闰二月,1949年闰七月,1952年闰五月,1955年闰三月1957年闰八月,1960年闰六月,1963年闰四月,1966年闰三月,1968年闰七月1971年闰五月,1974年闰四月,1976年闰八月,1979年闰六月,1982年闰四月1984年闰十月,1987年闰六月,1990年闰五月,1993年闰三月,1995年闰八月1998年闰五月,2001年闰四月,2004年闰二月,2006年闰七月,2009年闰五月2012年闰四月,2014年闰九月,2017年闰六月,2020年闰四月,2023年闰二月

闰月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 目录 1基本介绍 2历史出处 3历史发展 4闰月列表 5相关介绍 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需要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 闰七个月。 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如已经过去的2009年农历闰月为己丑年闰五月(2009年6月23日——2009年7月21日),2012年农历闰月为的壬辰年闰四月(2012年5月21日——2012年6月18日)等。 2历史出处编辑本段 《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孔传:“一岁有馀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 《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 3历史发展编辑本段 如果不注意,大概很多人认为“闰月”与“闰年”是一个意思,其实不然,虽说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思却相差很远。 “闰年”。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数字应是365.2422日。那么一年365天,就与实际的一年相差0.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另附加规定,凡遇世纪年(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必然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其它的整百年不是闰年,即“百年不闰”。如1996年即闰年,2000年也是闰年,而1700年则不是闰年。阳历闰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为闰日,阳历闰年有366天。也就是说阳历闰年的二月不叫闰二月,闰月为农历所特有。 现在再来说“闰月”。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植物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植物 篇一: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20XX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个节气在大自然中的反馈也是不同的,四季变化,景色迥然。让我们来欣赏下每个节气带给我们的不同风景。 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

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篇二: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 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农历闰月

公元1949 --- 2020 年农历闰月表 1949 闰七月 1952 闰五月 1955 闰三月 1957 闰八月 1960 闰六月 1963 闰四月 1966 闰三月 1968 闰七月 1971 闰五月 1974 闰四月 1976 闰八月 1979 闰六月 1982 闰四月 1984 闰十月 1987 闰六月 1990 闰五月 1993 闰三月 1995 闰八月 1998 闰五月 2001 闰四月 2004 闰二月 2006 闰七月 2009 闰五月 2012 闰四月 2014 闰九月 2017 闰六月 2020 闰四月 从上表可知,闰四,五,六月特别多,闰九,十月特别少,尤其是没有闰十一,十二月和正月。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两个中气间的时间间隔并不是都一样的。前面提到的30.4368 日只是个平均数。实际上,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轨道上离太阳最远的一点叫做“远日点”,最近的一点叫做“近日点”。地球在远日点附近运动慢,两个中气的时间间隔就长,最长的达到31.45日,因此不含中气的可能多,闰月出现的机会就多些。反之,在近日点附近地球运动快,两中气间的时间间隔就短,最短的只有29天多,因此不含中气的机会少,闰月出现的机会也就少了。这样,我们对正月或腊月(也包括农历十一月)不设置闰月就不会感到奇怪。如若闰月要放在正月或腊月,那我们岂不是可以过两个春节或两个除夕了吗?其实这种历法在清代前曾经有过,但后来由于注历方法的改变,就再也没有这种巧合的事了。正月与腊月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出现闰月的。 1800-2111年(311年)农历闰月表 年份闰月年份闰月年份闰月年份闰月年份闰月年份闰月年份闰月 1803 二月 1805 六月 1808 五月 1811 三月 1814 二月 1816 二月 1819 四月 1822 三月 1824 七月 1827 五月 1830 八月 1832 九月 1835 六月 1838 四月 1841 三月 1843 七月 1846 五月 1849 四月 1851 八月 1854 七月 1857 五月 1960 三月 1862 八月 1865 五月 1868 四月 1870 十月 1873 六月 1876 五月 1879 三月 1881 七月 1884 五月 1887 四月 1890 二月 1892 六月 1895 五月 1898 三月 1900 八月 1903 五月 1906 四月 1909 二月 1911 六月 1914 五月 1917 二月 1919 七月 1922 五月 1925 四月 1928 二月 1930 六月 1933 五月 1936 三月 1938 七月 1941 六月 1944 六月 1946 二月 1949 七月 1952 五月 1955 三月 1957 三月 1960 六月 1963 四月 1966 三月 1968 七月 1971 五月 1974 四月 1976 八月 1979 六月 1982 四月 1984 十月 1987 六月 1990 五月 1993 三月 1995 八月 1998 五月 2001 四月 2006 七月 2009 五月 2012 四月 2014 九月 2017 六月 2020 四月 2023 二月 2025 六月 2028 五月 2031 三月 2033 七月 2036 六月 2039 五月 2042 二月 2044 七月 2047 五月 2050 二月 2052 八月 2055 六月 2058 四月 2061 三月 2063 七月 2066 五月 2069 四月 2071 八月 2074 六月 2077 四月 2080 三月 2082 七月 2085 五月 2069 四月 2090 八月 2093 六月 2096 四月 2099 二月 2103 六月 2107 三月 2111 二月

二十四节气有关知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有关知识 篇一:二十四节气知识 二十四节气知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近2000年来,我国较早的主要开发区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二十四节气

有关知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XX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从公历20XX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XX年2月4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公历闰年的精确计算方法

1. 阳历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相反就是平年,平年为365 天,闰年为366 天。 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平年的二月为28天,闰年的二月为29 天。闰年平月 2 月29 日为闰日。 2.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历纪年法中:能被 4 整除的大多是闰年;能被100 整除而不能被400 整除的年份不是闰年;能被3200整除的也不是闰年;如1900 年是平年,2000年是闰年,3200 年不是闰年。 3. 中国农历的闰年: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 个月,383或384 天。 4. 闰年遵循的规律: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中国旧历农历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 个月为基准,平年比一回归年少约11天。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 到 4 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在加有闰月的那一年有13 个月,历 年长度为384或385日,这一年也称为闰年。 原因: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实际的时间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我们把平年按365天计算实际上就少算了5小时48分46秒,四年就相差了23小时15分4秒也就是说4年就少算了近一天.所以每四年就规定了一个闰年把这一天加在闰年的二月以补上少算的时间,也称为“四年一闰”,根据上面的叙述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时时间并不是整整24 小时,所以四年一闰又多算了44 分56秒.按这样计算每一百年就多算了18 小时43分20秒又将近一天,所以到公元整百年时这一年不算闰年以抵消多算的时间称为“百年不闰”。按上面百年不闰的计算每一百年又多出了5小时16分40秒,这样每四百年就多出了21 小时6分40秒,差不多又是一天所以,到公元年份是四百倍数时这一年又是闰年,称为——四百年又闰 这就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按推2000 年是闰年,2100年就不是闰年,同样道理四百年又闰实际上又亏了2小时53分

农历闰年闰月上下1000年表(1645年-2796年)资料

闰月年的九项必知及其计算方法 一、何谓闰月? 1、闰月的来历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阳历,指的是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阳历中有平年闰年之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年。 与太阳相对应,月亮被称为“太阴”,以月亮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在天文学中,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法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天。 这样,阴历的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这样的历法,会引起人们的生活的混乱。 而中国的古人,沿用的历法是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用闰月的办法解决了这个矛盾。 闰月保证了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农历季节)。 2、闰月年的规律 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中国新年)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如果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3、闰月和闰年不同 “闰月”与“闰年”只是一字之差,意义却相差很远。 “闰年”,我们习惯说一年365天,与一年准确的时间365.2422日之间,相差0.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闰月”,在上面噎有过较为详细的说明,每十九年就会有七个闰月,相当于不到三年就会有一年是闰月年。闰月年的一年有十三个月。显而易见,这与“闰年”是大不同的。 二、各地闰月年的习俗

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算的

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算的 (43人评价)|11519人阅读|85次下载|举报文档 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确定的?其规律是什么?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乘机安全小贴士”安全出行要重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二十四节气是由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确定的。以每年的冬至为始,每15度为一个节气。换句话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为什么会有闰月

为什么会有闰月 我国的农历由来已久,其渊源可溯于夏朝,故又有"夏历"之称。那么为什么会有闰月的存在呢?下面就由来说一下。 闰月(Leap Month),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亚洲(尤其在中国),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19年置7闰)。有时,闰月还指闰年中包含闰日的月份(特指公历闰年的二月)。 “闰年”。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数字应是365.2422日。那么一年365天,就与实际的一年相差0.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另附加规定,凡遇世纪年(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必然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其它的整百年不是闰年,即“百年不闰”。如1996年即闰年,2000年也是闰年,而1700年则不是闰年。阳历闰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为闰日,阳历闰年有366天。也就是说阳历闰年的二月不叫闰二月,闰月为农历所特有。 现在再来说“闰月”。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

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 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农历季节)。

万年历的算法

摘自: 星期、干支、二十八宿计算公式打印本页关闭本窗口 1. 求星期公式 星期=[5+A(实际天数)] mod 7 2. 干支计算公式 六十甲子干支序号,从1->59->0。 六十甲子干支序号=[23+A(实际天数)] mod 60 3. 二十八宿计算公式 二十八宿序号=[23+A(实际天数)] mod 28 4. 实际天数A的计算 A=B(基本天数)+C(闰日天数) B=(计算年-1)*365+(要计算到年的月日天数) 例:1984年2月1日的基本天数B=(1984-1)*365+(31+1)=723827(天), 其中,31是1月为31天,1为2月1日为1天。 公元308年8月28日的基本天数 B=(308-1)*365+(31+28+31+30+31+30+31+27)=112055+239=112294(天) 这里的(要计算到年的月日天数),用的是公历,月日天数的规则我好 象小学就学过了。哈哈…… C=(计算年-1) div 4 -误差修正值+ fixValue2 fixValue2为0或者1。常值为0,当年数为闰年(公历闰年法)之中的3月 1日之后的为1。 误差修正值推算: 公元元年1月1日至1582年10月14日为0。 1582年10月15日至1699年12月31日为10。 从1701年1月1日起每增加一个世纪累加1,但能被400除尽的世纪不累 加1。此方法推算即可。 --有一个问题,1700年这一年的修正值应为多少呢?算法中正好没有 讲到,但看来应该是10。 例1701年1月1日起误差值为11,而1801年1月1日起误差修正值为12,而1901年1月1日起误差修正值为13, 但2001年误差修正值仍为13,因为2000年能被400整除,故不累加。而2101年1月1日起误差修正值为14。 5. 实例:1998.3.15的星期、干支与二十八宿 B=(1998-1)*365+(31+28+15)=728979 C=(1998-1) div 4 - 13 + 0 = 486 A=B+C=728979+486=729465 星期序号=(5+729465) mod 7=0,即为星期日 干支序号=(13+729465) mod 60=58,即为辛酉

月令和二十四节气有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月令和二十四节气有关 篇一:干支与二十四节气 干支与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 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古今的历法不外太阳历与太阴历两种,太阳历如今世界 通用的公历,太阴历如穆斯林国家通用的穆斯林教历。这两 种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个回归年,并将其平均成十二个月份,再分立大小平闰月。太阳历的优点是四季分明,准确无差;太阴历则严格以月亮朔望周 期纪月,因没有顾及到地球公转周期,所以不能准确地划分 四季界限。中国传统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一方面 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一方面又巧妙地设立闰月做到与回归 年同步。所谓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回归年的360度角划作24份,即太阳在黄经在向东每移动15度角为一“气”,移动一周360度共24气。

二十四节气太阳黄经度数及日期 立春黄经315°2月3—5日,雨水黄经330°2月18—20日, 惊蛰黄经345°3月5—7日,春分黄经0°3月20—21日, 清明黄经15°4月4—6日,谷雨黄经30°4月19—21日, 立夏黄经45°5月5—7日,小满黄经60°5月20—22日, 芒种黄经75°6月5—7日,夏至黄经90°6月21—22日, 小暑黄经105°7月6—8日,大暑黄经120°7月22—24日, 立秋黄经135°8月7—9日,处暑黄经150°8月22—24日, 白露黄经165°9月7—9日,秋分黄经180°9月22—24日, 寒露黄经195°10月8—9日,霜降黄经210°10月23—24日, 立冬黄经225°11月7—8日,小雪黄经240°11月22—23日, 大雪黄经255°12月6—8日,冬至黄经270°12月21

年月日干支快速推算口诀讲解学习

年月日干支快速推算口诀 一、推算年干支 1.公式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然后再把由公式(年份—3)÷60=商……余数的计算结果套入下列公式即可。 干序=天干的个位数(为0时是癸) 支序=余数—12n(n为0、1、2、3、4)地支的个位数(大于12时用) 例如:求2005年的年干支? 套入公式(1)得:(2005-3)÷60=33 (22) 在代入本公式得:干序=22的个位数,为2。2的天干序数为乙。 支序=22—12=10 10的地支序数为酉。 合之为乙酉,所以2005年的年干支为乙酉年。 2.查表法: 序号 1 2 3 4 5 年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首月干支丙戊庚壬甲子时干支甲丙戊庚壬例如:求阴历2005年2月的月干支?

由年干支计算法得出,2005年的年干支为乙酉。由上表可以看出,年干支的天干“乙”在上计算法中的第二位的“乙庚”处,其下所对应的天干为“戊”,此为一月的天干,如前所言,农历一月的地支在十二地支中定格为“寅”,合之为“戊寅”。所以2005年2月的月干支为戊寅,为戊寅月。由此类推,二月天干进一步为“己”,地支进一步为“卯”合之为“己卯”为己卯月。(余略) 又如己日,己与甲同一类型,以甲干为主,甲的序数为“1”以本身配子时,该日子时的天干为甲,即甲子时。同样,癸日子时吧的天干,因戊癸合干,以五为主,序数为5,从5开始数到壬,癸日子时为壬子时。余略) 二、推算日干支 日干支计算法不同于年干支、月干支,它是以阳历历法为基准,因为阳历历法除四年闰二月多出一天之外,其余每年的大小月都是固定不变的,不似阴历历法,其大小月没有规律性可循。阳历大小月各月天数见下: 大月:1 3 5 7 8 10 12 每月31天 小月:4 6 9 11 每月30天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日干支的计算公式为: 求日干={元旦天干基数+日数+(或-)月数加减数}÷10=商……余数 (若闰年,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求日支={元旦地支基数+日数+(或-)月数加减数}÷12=商……余数 若闰年,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何为元旦干支基数? 所谓的元旦干支基数,说白了就是阳历历法元旦这一天的日干支的天干、地支的序数。如以2000年而言,其元旦的日干支为戊午,其序数,戊在天干中的序数为第五位,所以其基数为5,午在地支中序数为第七位,所以其基数为7。要计算元旦干支首先要明确本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因为这两者的计算方法不同。平闰年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以除以4为基准,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属于闰年,二月加上一天,为二十九天。否者便为平年,二月二十八天。其理论根据是这样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由于记年的天数是以整数而算,而小数点则忽略不计,这样每年便多出了5小时48分46秒,这样4年内便多出了23小时15分4秒,接近于1天,故按1天来计算。但这在4年内多算了44分56秒,这样积了400年刚好多出了3天,故必须要减去这3天,以消除这个人为性的误差,至于怎么个减法,阳历历法规定: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属于闰年,但遇到公元世纪整数的闰年,能被400整除的才算是闰年,二月多出1天为29天。如以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这五个公元世纪整数年而言,1600年、2000年能被400整除为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不能被400整除,则为平年,这样在这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400年中刚好减去了3天,为1700年平年的1天,1800年平年的1天,1900年平年的1天。防止了这种人为性误差的延伸。关于这种杯400年整除为闰年,不能被400整除的为平年的这种说法古人又称为“每百年停闰,四百年不停闰”学说。凡年支是申、子、辰的,该年就是闰年。如1984年(甲子年),其年支是子,所以该年是闰年。但需注意,如遇公元世纪的整数,不能被四百除尽的,其年支虽为申、子、辰,亦不是闰年,道理同上。 年元旦干支的求法是:以本年元旦干支为基础,求下一年的元旦干支,本年若为平年,则本年元旦干支加五,即得下一年的元旦干支;本年若为闰年,则本年元旦干支加六,即得下一年的年元旦干支。列公式如下: 本年(平年)元旦干支+5=下一年元旦干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