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差异

浅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差异

浅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差异
浅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差异

福师10秋学期《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D) 1.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满分:2 分 2.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下列表示远指的是:(D) A. ""是" B. "斯" C. "兹" D. "夫" 满分:2 分 3. ('()"是"已普遍用作系词( C ) A. 先秦时期 B. 汉代 C. 六朝时期 D. 唐代 满分:2 分 4.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是(B) A. 渠 B. 伊 C. 他 D. 其 满分:2 分 5.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D) 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满分:2 分 6. (下列句子中助词"之"用来强宾语前置的是:(A) A.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B.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饮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C. 仲尼之徒天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D. 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满分:2 分 7. (下列句子中连词”若”表示并列关系的是:(A) A.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论衡?论死》) B. 必有忍也,若能济也。(国语?周语) C.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告父之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D.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汉书?食货志上) 满分:2 分 8. (先秦汉语里"是"字主要是(A)

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

导学要点: 古今异义有哪些种类。 教学内容: 、什么叫古今异义?二、古今异义的种类: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 ..抗衡。 ②弟走从军阿姨 ..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③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 ..时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②颜色..不少变

③秋天 ..漠漠向昏黑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兔走. 触株,折颈而死④吾羞 不忍为之下练习5、结实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练习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 ..体无比②牺牲 ..玉帛,弗敢专也 ③天下云集响应 练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②愿为市.鞍马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三、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②昼夜勤作息.. ③去来 ..江口守空船④今有一人入园圃 ..,窃其桃李 ⑤勤心事公姥 ..,夜夜不能寐⑥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四、综合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 ..二十里耳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④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⑤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 ⑥属予作文 ..以记之 导学要点: 古今异义有哪些种类。 教学内容: 、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 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今异义的种类:

高考文言文同义复词

高考文言文同义复词 两词并列共同表达一个意义叫同义复词。 请解释下列同义复词。 1.庠序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田猎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3.曰以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4.沮遏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5.扶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6.仕宦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反俭难。 7.危笃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 8.室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 9.馈遗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10.耿介造诣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 11.盟誓申之以盟誓。 12.脂膏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辛苦耳。 13.此若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势亟败越人。 14.何谁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15.踰越门不容车,而不可踰越。

16.崔嵬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7.猝遽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 18.宾客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 19.仇雠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 20.民氓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21.寂寥弦诵之地,寂寥无声。 22.独唯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 23.故往曩昔妖娆成故往,雪拥巫峡。 24.妩媚我性不妩媚,与君合沦谪。 25.槽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6.渐染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27.劳勤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8.尊显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 29.诟骂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 30.垄墓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31.窥伺效慕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32.高危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33.谦冲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34.造为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11春学期《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我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 A. 介词 B. 助词 C. 连词 D. 代词 满分:2 分 2. (下列句子中"颇"用作副词表示程度的减轻或数量的减少的是: A.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观蛟龙。(《论衡?别通》) B.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李白《猛虎行》) C. 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徐霞客《游白岳日记》) D.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史记?河渠书) 满分:2 分 3.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 A.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B.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C. 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 满分:2 分 4.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满分:2 分 5.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李翰林连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满分:2 分 6.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满分:2 分 7.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知识讲解_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实词之 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编稿:李静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的能力。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从文本中选择四个重要语句,对此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设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这项要求,要重视其中“常见实词”的提示,此为考查范围;“在文中”则暗示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所在,此为强调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 知识讲解 像现代汉语一样,文言实词往往也具有多义的特性,因此,要扫除阅读障碍,就要根据语境确定特定实词的唯一意义。备考中,要多注意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或者在所提供的文本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用法的那部分实词。本讲归类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只是因为时代发展,古今音有很多不同,所以这种形式的通假有时特点不明显。 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例如, 1.从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跟随,追随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率领,带领 2.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承担(……的责任)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同上)依仗,凭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同上)违背,违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辜负 3.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老师 吾从而师之(同上)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福师12秋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

福师12秋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

我只得了88分 1.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 李翰林连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2.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 李翰林连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3.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我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 ()。 A. 介词 B. 助词 C. 连词. 代词 4.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 示工具的是: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5.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6. ()"是"已普遍用作系词 A. 先秦时期 B. 汉代 C. 六朝时期 D. 唐代 7. 判断句的句末不用语气词,"是"字取代了"也"字表判断的作用是什么时 候: A. 先秦以后 B. 西汉以后 C. 东汉以后 D. 魏晋以后 8. 古今汉语中()都不充当句子成分,都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 关系,只表示说话的各种语气。 A. 谦词 B. 语气词 C. 叹词 D. 助词 9.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之”属于()结构。 A. 动宾 B. 动补 C. 连动 D. 偏正 10.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 示工具的是: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11. (古今汉语中()都不充当句子成分,都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只表示说话的各种语气。 A. 谦词 B. 语气词 C. 叹词 D. 助词 12.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之”属于()结构。 A. 动宾 B. 动补 C. 连动 D. 偏正 13. 下列句子中助词"之"用来强宾语前置的是: A.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B.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饮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C. 仲尼之徒天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D. 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古今异义及偏义复词精品

【关键字】语文、方法、成就、地方、问题、现代、地位、利益、能力、作用、关系、增强、逐步、强化、帮助、扩大 高中语文古今异义与偏义复词 古今异义 一.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福师10秋学期《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先秦汉语里"是"字主要是(A) A.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 B. 系词 C. 动词 D. 名词 满分:2 分 2. ('"被"字表示被动的用法,大约产生于)( A ) A. 战国末期 B. 汉代 C. 魏晋时期 D. 唐代 满分:2 分 3.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D)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满分:2 分 4.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下列表示远指的是:(D) A. ""是" B. "斯" C. "兹" D. "夫" 满分:2 分 5. ('()是指以动词为中心词(构成的词组(A) A. 动词词组 B. 名词词组 C. 形容词词组 D. 介词词组 满分:2 分 6.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D) 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满分:2 分 7.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D)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满分:2 分 8.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是(B)

高考语文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练习试题

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练习 A.古今异义练习 一、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 1. 丈夫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 豚男孩 2.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加 也 祭祀用的牲畜 3.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 父母兄弟 4. 首领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 下头 儿头领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 5. 风流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去 繁华景象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有功绩有文采的杰出、英俊的 ③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 度浪荡 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风采特异,业绩突出。英俊杰

出人物 三、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 风流⑤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 师 男女私情 ⑥风流倜 傥 潇洒而不拘礼法 ⑦风流蕴 藉风雅潇洒,才华横溢或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⑧是真名士自风 流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四、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 风流⑨风流笃厚,禁罔疏 阔 风俗教化 ⑩风流韵 事 指男女私情 ⑾一代风 流 指开创风气,为当世所景仰的人物 ⑿风流浪 荡

男女私情,放荡不羁 五、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 6.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 交错沟通 7. 中国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 衡 中原 8. 猖獗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 日凶恶而放肆(用:因此因为)9. 更衣权起更衣,肃追至宇 下 上厕所 六、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 10.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 多少 11.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 气扩大12. 慷慨能使人慷慨涕泣 矣 激动大方叹息 13. 老大少小离家老大 回 年老 七、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但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看到语言的继承性。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全面考核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 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例如: 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例如,“人”的词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基本词汇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例如: 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或从手。”(“或从手”说明“划”的另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现代“找”义为“寻找”。绸——古代是“缠绕”之义。《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拍兮蕙绸。”宋洪兴祖补注:“绸,缚束也。”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二字,义为紧密缠绕。《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孔颖达疏:“郑(玄)以为鸱鸮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有此室巢。”后常以“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绸”在现代指“丝绸”。 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句中“抢”为“突过”义。《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句中“抢”是“撞”义。现代“抢”是“抢夺”义。 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也。”《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说文》:“完,全也。”《荀子·大略》:“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成语“完璧归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完”都表示“全”义。现代汉语中“完”是“完了”、“终结”之义。 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现代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对于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要下功夫一一记牢。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二教学教材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二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 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满分:2 分 2.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李翰林连 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满分:2 分 3.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之”属于()结构。 A. 动宾 B. 动补 C. 连动 D. 偏正 满分:2 分 4.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满分:2 分 5. 下列句子中连词”若”表示并列关系的是: A.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论衡?论死》) B. 必有忍也,若能济也。(国语?周语)

C.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告父之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D.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汉书?食货志上) 满分:2 分 6.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 A.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B.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C. 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 满分:2 分 7. 在古代汉语里,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定中词组既可充当主语或宾语,还可充当() A. 状语 B. 谓语 C. 定语 D. 补语 满分:2 分 8.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 A.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B.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C. 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 满分:2 分 9. (下列句子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D.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满分:2 分 10. 下列句子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D.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满分:2 分 。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大作业 (1)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大作业 一、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并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昔者,孔子没①,三年之外,门人治任②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③之,秋阳以暴之,皜皜④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⑤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⑥,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注解: ①没:通殁,死亡。 ②治任:指收拾行李。 ③濯:洗。 ④皜皜:光明洁白。 ⑤鴃:伯劳鸟。 ⑥膺:击。 一、将上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文。(60分)从前孔子去世,弟子们守孝三年后才收拾行装准备回家,去子贡那里作揖告别,彼此相对而痛哭,都泣不成声,然后才归家。子贡又回到墓旁,在墓前的祭场搭建住的棚子,独居三年,然后才归家。过些时候,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象孔子,想用过去敬奉孔子的礼节敬奉他,还强迫曾子接受。曾子说:…不可,如同在江汉之水中洗濯过我们,又好似在盛夏骄阳下曝晒过我们,夫子那种光明高大的境界简直无法达到。?如今从南方野蛮之地来的人,说使人难懂的话,不是我们先王之道,你背叛你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跟曾子也太不同了。我只听说过鸟儿从深谷里飞出来迁到高处乔木上,却没有听说飞下了高处的乔木而到幽深的山谷里去。《鲁颂》上说:…戎族狄族的人服从了,荆地楚地被惩罚了。?周公能使他们服从,你却要向他们学习,你是很不善于变通啊。 二、对照译文,分析下列句子的古今语法差异。(40分) (1)江汉以濯之。 (2)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3)戎狄是膺。 (4)子是之学。 1.江汉以濯之。宾语前置,即“以江汉濯之”,也就是用长江、汉水去清洗。“以”在古代汉语中经常有这种用法,如原文后面紧接着的“秋阳暴之”就是一例,再如成语“一以当十”也是。 2.出于幽谷迁于乔木。状语后置,现在应该说“于幽谷出”,即从幽谷出来。 3.戎狄是膺。宾语前置,且以“是”字复指。按现在说法就是“膺戎狄”。 4.子是之学。宾语前置句,“是”是“学”的宾语,“之”提前表复指。这句意思是,你向他学习,就是往坏的方面转化了。

偏义复词(中学文言实词复音词的偏义归纳)

对偏义复词有两种考查形式:1.判断是否为偏义复词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14:.《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答案为C(解析见参考答案)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翻译成了“张不开,闭不上”的错误答案。又如2010年全国II卷第11题要求将“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译成现代汉语,其中的“面目”也是偏义复词:“面”,脸面,“目”,眼睛,此处偏用“面”的意思。在古代诗文中偏义复词出现频率很高,是学生理解文言文和解答翻译题时的难点,准确识别并理解偏义复词有益于我们对文言文的解读。知识梳理一、偏义复词的类型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公姥”只有“姥”表示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二、偏义复词的识别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字来表明诗人信步自适的心境。2.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中,状语“勤”只能修饰“作”,而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又如《礼记》“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中,因“车”与“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一般而言,我们不能说造“马”),故“马”无义,起陪衬作用,“车马”偏指“车”义,3.根据词语照应来判定。如“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巷陌”偏义在“巷”,“陌”是衬字,这从后面的“住”字可以判定。识别的注意事项:1.偏意复词中的陪衬语素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前可后。例如《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句中“出入”偏义在“入”,“出”字陪衬在前,译为:防备别的强盗闯进和意外的变故。“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中的“出入”偏义在“出”,“入”字陪衬在后。译为:有子女在母亲没有再嫁,出门没有一件好衣服。2. 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因此,对于偏义复词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来识别,在一个语言环境中是偏义复词,而换一个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是偏义复词。如:“逼迫兼弟兄” (《孔雀东南飞》)这句中的“弟兄” ,从文中内容知道,逼迫刘兰芝的是她的哥哥, “弟兄”是偏义复词。“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孟子《庄暴见孟子》)这句中的“兄弟”不是偏义复词。3.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同义复词是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都表且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而偏义复词虽是两个词复用,但意义只落在一个词身上,另一个只作陪衬,且结构一般是不固定的。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三、偏义复词的翻译“偏义复词”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将“陪衬意”去掉,把表示意义的那个语素翻译出来即可。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中“死生”偏义在“死”,意为死难。这句话可译为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四、中学教材中常见的偏义复词梳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存亡”偏义在“亡”,灭亡。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古今汉语差异

古今汉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字形、词义、语音、语法这四个方面。古汉语字形的发展主要是一个由繁到简,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主要有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这几种情况。 假借字,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不再用它来表示,而本义往往另外用在原来的字上添加偏旁的方法来表示。“乎”的本义是呼叫,假借为疑问语气词。假借之后本义用后起字“呼”来表示。 但也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仍然用它来表示,它同时兼有表示本义和假借义的功能。如“之”的本义是动词往、到,假借为代词或者连词。 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古今字。繁简字就有很多了伙夥、发与髪、發,古今字与繁简字都属于异体字。 假借、古今、繁简都导致了古汉与今汉在自形方面的诸多差异。 语言的词汇伴随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词义的转变主要是词语在范围和感情色彩方面的改变。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例如在古汉语中“知道”是“知晓道理”之意,“然后”则是“这样之后”的意思。词语范围的变化主要是词语范围的扩大、缩小以及转移三方面。范围缩小如:“亲戚”表示亲人,可以包括父母、妻子以

及子女,现在是表示因为婚姻而联成的亲属,它不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 范围扩大如:在古时“河”表示黄河, “江”表示长江,现在两者都表示河流。转移的例子则有:“走”表示跑,现在表示行走。“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感情色彩的变化也有三种情况变化。由褒到贬、例如“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今义却指那些走狗。由贬到褒,如锻炼,在古义中有着“玩弄法律对他人诬陷”的意思和从中性到褒贬,如谤,在古汉语中是指批评议论的意思,与今天的诽谤、毁谤大不相同。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部分的词语都出现了一词多义的变化,词语的性质也跟着词义的不同发生了变化,这里主要是大部分的虚词都由实词引申而来。典型的如“都”,本义是都城,后被引申为副词都,和本是应和之意,后却被引申为连词。 古代语音和现代语音的差别表现在声、韵、调上面。在声母方面,古代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分为“”,但用现代普通话读来已经没有区别。并且现代汉语中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清鼻音声母在古代也是没有的。在古代诗词当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觉察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韵母、声调的差别。古诗讲求押韵,但用普通话朗诵诗歌却时而拗口。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里的斜(xie)就应该读作xia,古韵分为了十一类三十部,并且之间有时还会出现对转和旁转的现象。现代普通话在声调方面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差别很大。“平分阴阳,全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练习

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专项练习 古今异义词 一、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 丈夫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男孩 2.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祭祀用的牲畜 3.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 4. 首领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头儿头领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5. 风流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繁华景象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功绩有文采的杰出、英俊的 ③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浪荡 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采特异,业绩突出。英俊杰出人物 三、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风流⑤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男女私情 ⑥风流倜傥潇洒而不拘礼法 ⑦风流蕴藉风雅潇洒,才华横溢或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⑧是真名士自风流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四、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风流⑨风流笃厚,禁罔疏阔风俗教化 ⑩风流韵事指男女私情 ⑾一代风流指开创风气,为当世所景仰的人物 ⑿风流浪荡男女私情,放荡不羁 五、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6.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沟通 7. 中国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 8. 猖獗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凶恶而放肆(用:因此因为) 9. 更衣权起更衣,肃追至宇下上厕所 六、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0.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 11.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扩大 12. 慷慨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激动大方叹息 13. 老大少小离家老大回年老 七、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4. 青春青春作伴好回乡春光春天 15. 束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被捉拿绑缚 16. 殷勤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至殷勤之意关切问候 17. 左右帅左右登牙城拒战身边侍臣 八、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8. 无赖最喜小儿①无赖,溪头卧莲蓬 / 纵士卒②无赖。①活泼②为非作歹 19. 往往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常常 20.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 21. 北面北面而事之面向北

【语文】偏义复词同义复词(教案)

偏义复词同义复词 一、考点解读 1.考查范围:(1)偏义复词;(2)同义复词。 2.考查要求:识记一定数量的常见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并能结合语境正确推断其意义。 3.考查形式:主客观题。 4.考前储备:(1)偏义复词附录表;(2)同义复词附录表。 二、课堂讲习 (一)偏义复词 1.了解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文言实词运用的一种特殊现象,通常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偏义复词并不固定,它只是在一定语境中,为了句式的整齐或行文的需要,在本应用一个字的地方用了偏义复词。 2.偏义复词构成形式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3.偏义复词的判定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2)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3)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故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文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并指出偏义及衬字。 1.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2.他常在背地里褒贬别人。 ——“褒贬”是反义词,此处只取“贬”的意思。 3.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4.言其利害。(毛遂自荐) ——偏的还是利。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

福师1203考试批次《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复 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单价作者版本出版社 古今汉语语法差异17.5 徐启庭2005年7月第1 版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根据文后提出的问题回答 梁北有黎丘部,有其鬼焉。喜効(1)人之子姪昆(2)弟之状。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効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3)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4)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曰:“嘻!是必夫(5)其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6)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7)也,遂逝(8)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真子。夫惑于似士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注释: (1)効:同“效”。(2)昆:兄。(3)孽:作孽,制造灾祸。 (4)责:讨债。(5)夫:那个。(6)端:专门。 (7)反:回来。(8)逝:前往。 一、翻译上面的文字。(40分) 参考答案: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 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头脑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头脑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 二、对照“我醉,汝道苦我。”一句的译文中“道”和“苦”两词古今句语作用的差异。(20分)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知识清单: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知识清单 ——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 一、偏义复词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车骑”偏用“车”义,“骑”是衬字,车子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偏用“入”义,“出”是衬字,进入,侵入3.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少长”偏用“长”义,“少”是衬字,岁数大 4.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巷陌”偏用“巷”义,“陌”是衬字,街巷 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公姥”偏用“姥”义,“公”是衬字,婆婆6.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偏用“作”义,“息”是衬字,劳作 7.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父母”偏用“母”义,“父”是衬字,母亲/“弟兄”偏用“兄”义,“弟”是衬字,哥哥 8.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父兄”偏用“兄”义,“父”是衬字,哥哥 9.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牛马”偏用“马”义,“牛”是衬字,马 10.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女子”偏用“女”义,“子”是衬字 11.契阔谈?,心念旧恩。(《短歌行》)“契阔”偏用“契(投合)”义,“阔(疏远)”是衬字 12.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去来”偏用“去”义,“来”是衬字,离去 1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偏用“国”义,“家”是衬 二、同义复合词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乏困:贫乏,贫困,缺少的东西 2.乃遂私见樊於期(《荆轲刺秦王》)乃遂:于是,就 3.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刺秦王》)辞决:辞别,告别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宾客:宾客:贵客叫宾,门客、食客叫客,合用指随从人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