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_三羧酸循环

生物化学_三羧酸循环

生物化学_三羧酸循环
生物化学_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

一、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一)反应过程:4步,第一步前半部分不可逆。

1.脱羧,生成羟乙基TPP,由E1(丙酮酸脱氢酶组分)催化。

羟乙基被氧化成乙酰基,转移给硫辛酰胺。由E2(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催化。

2.形成乙酰辅酶A。由E2催化。

3.还原型E2被氧化形成氧化型E2,由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催化,NAD+为氧化剂。

4.氧化硫辛酸,FAD变成FADH2。氢原子转移给NAD+变成NADH & H+。

丙酮酸脱氢复合体有60条肽链组成,直径30nm,E1和E2各24个,E3有12个。其中硫辛酰胺构成转动长臂,在电荷的推动下携带中间产物移动。

(二)砷化物对硫辛酰胺有毒害作用,与巯基共价结合使E2辅基改变失去催化作用。(三)活性调控:

此反应处于代谢途径的分支点,收到严密调控:

1.产物抑制:乙酰辅酶A抑制E2,NADH抑制E3。可被辅酶A和NAD+逆转。

2.核苷酸反馈调节:E1受GTP抑制,被AMP活化。

3.共价调节:E1上的特殊丝氨酸被磷酸化时无活性,水解后恢复活性。丙酮酸抑制磷酸化作用,钙和胰岛素增加去磷酸化作用,ATP、乙酰辅酶A、NADH增加磷酸化作用。

二、三羧酸循环的途径

8步。曾经怀疑第一个组分是其他三羧酸,故名三羧酸循环。也叫Krebs循环。

由柠檬酸缩合酶催化,高能硫酯键水解推动反应进行。受ATP、NADH、琥珀酰辅酶A和长链脂肪酰辅酶A抑制。ATP可增加对乙酰辅酶A的Km。氟乙酰辅酶A可形成氟柠檬酸,抑制下一步反应的酶,称为致死合成,可用于杀虫剂。

由顺乌头酸酶催化,先脱水,再加水。是含铁的非铁卟啉蛋白。需铁及巯基化合物(谷胱甘肽或Cys等)维持其活性。

第一次氧化,由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生成NADH或NADPH。中间物是草酰琥珀酸。是第二个调节酶,能量高时抑制。生理条件下不可逆,是限速步骤。细胞质中有另一种异柠檬酸脱氢酶,需NADPH,不是别构酶。其反应可逆,与NADPH还原当量有关。

第二次氧化脱羧,由α-酮戊二酸脱氢酶体系催化,生成NADH。其中E1为α-酮戊二酸脱氢酶,E2为琥珀酰转移酶,E3与丙酮酸脱氢酶体系相同。机制类似,但无共价调节。

是唯一一个底物水平磷酸化,由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琥珀酰硫激酶)催化。GTP可用于蛋白质合成,也可生成ATP。需镁离子。

第三步氧化还原反应,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生成FADH2。琥珀酸脱氢酶位于线粒体内膜,直接与呼吸链相连。FADH2不与酶解离,电子直接转移到酶的铁原子上。

由延胡索酸酶催化,是反式加成,只形成L-苹果酸。

第四次氧化还原,由L-苹果酸脱氢酶催化,生成NADH。反应在能量上不利,由于草酰乙酸的消耗而进行。

三、总结能量情况:每个循环产生3个NADH(3*2.5),1个FADH2(1.5),1个GTP(1),共10个ATP。加上丙酮酸脱氢(2.5),共12.5个ATP。每分子葡萄糖生成两分子丙酮酸(2*12.5),加上酵解(2+2+2.5),每个葡萄糖有氧氧化共产生32(31.5)个ATP。

四、回补反应

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是许多生物合成的前体,如草酰乙酸和α-酮戊二酸可用于合成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卟啉的碳原子来自琥珀酰辅酶A。这样会降低草酰乙酸浓度,抑制三羧酸循环。所以必需补充草酰乙酸。

ATP、水和CO2在丙酮酸羧化酶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需要镁离子和生物素。是调节酶,平时活性低,乙酰辅酶A可促进其活性。

草酰乙酸+GTP 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催化,需Mn2+,在脑和心脏中有这个反应。

-酮戊二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生成琥珀酰辅酶A。

【许多植物和微生物可将脂肪转化为糖,是通过一个类似三羧酸循环的乙醛酸循环,将2个乙酰辅酶A合成一个琥珀酸。此循环生成异柠檬酸后经异柠檬酸裂解酶催化,生成琥珀酸和乙醛酸,乙醛酸与另一个乙酰辅酶A缩合产生苹果酸,由苹果酸合成酶催化。然后与三羧酸循环相同。】

三羧酸循环过程

三羧酸循环过程 乙酰-CoA进入由一连串反应构成的循环体系,被氧化生成H?O和CO?。由于这个循环反应开始于乙酰CoA与草酰乙酸(oxaloaceticacid)缩合生成的含有三 个羧基的柠檬酸,因此称之为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citratecycle)。在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合成酶催化的反应是关键步骤,草酰乙酸的供应有利于循环顺利进行。其详细过程如下:1、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乙酰CoA具有硫酯键,乙酰基有足够能量与草酰乙酸的羧基进行醛醇型缩合。首先柠檬酸合酶的组氨酸残基作为碱基与乙酰-CoA作用,使乙酰-CoA的甲基上失去一个h+,生成的碳阴离子对草酰乙酸的羰基碳进行亲核攻击,生成柠檬酰-CoA中间体,然后高能硫酯键水解放出游离的柠檬酸,使反应不可逆地向右进行。该反应由柠檬酸合成酶(citratesynthase)催化,是很强的放能反应。由草酰乙酸和乙酰-CoA 合成柠檬酸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调节点,柠檬酸合成酶是一个变构酶,ATP是柠檬酸合成酶的变构抑制剂,此外,α-酮戊二酸、NADH能变构抑制其活性,长链脂酰-CoA也可抑制它的活性,AMP可对抗ATP的抑制而起激活作用。2、异柠檬酸形成柠檬酸的叔醇基不易氧化,转变成异柠檬酸而使叔醇变成仲醇,就易于氧化,此反应由顺乌头酸酶催化,为一 可逆反应。3、第一次氧化脱羧在异柠檬酸脱氢酶作用下,异柠檬酸的仲醇氧化成羰基,生成草酰琥珀酸(oxalosuccinicacid)的中间产物,后者在同一酶表面,快速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NADH和CO2,此反应为β-氧化脱羧,此酶需要镁离子作为激活剂。此反应是不可逆的,是三羧酸循环中的限速步骤,ADP是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激活剂,而ATP,NADH是此酶的抑制剂。4、第二次氧化脱羧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作用下,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NADH·H+和CO?,反应过程完全类似于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氧化脱羧,属于α?氧化脱羧,氧化产生的能量中一部分储存于琥珀酰coa的高能硫酯键中。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也由三个酶(α-酮戊二酸脱羧酶、硫辛酸琥珀酰基转移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和五个辅酶(tpp、硫辛酸、hscoa、NAD+、FAD)组成。此反应也是不可逆的。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受ATP、GTP、NADH和琥珀酰-CoA抑制,但其不受磷酸化/去磷酸化的调控。5、底物磷酸化生成ATP 在琥珀酸硫激酶(succinatethiokinase)的作用下,琥珀酰-CoA的硫酯键水解,释放的自由能用于合成gtp,在细菌 和高等生物可直接生成ATP,在哺乳动物中,先生成GTP,再生成ATP,此时,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和辅酶A。6、琥珀酸脱氢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dehydrogenase)催化琥珀酸氧化成为延胡索酸。该酶结合在线粒体内膜上,而其他三羧酸循环的酶则都是存在线粒体基质中的,这酶含有铁硫中心和共价结合的fad,来自琥珀酸的电子通过fad和铁硫中心,然后进入电子传递链到O?,丙二酸是琥珀酸的类似物,是琥珀酸脱氢酶强有力的竞争性抑制物,所以可以阻断三羧酸循环。7、延胡索酸的水化延胡索酸酶仅对延胡索

生化 期末复习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元素组成:C、H、O、N、S。 特点:各种蛋白质含氮量接近,平均为16% 100克样品中蛋白质含量(g%)=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100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受酸、碱或蛋白酶作用水解为氨基酸。 分类:①非极性侧链氨基酸 ②极性中性侧链氨基酸 ③酸性氨基酸(含有两个羧基)(谷氨酸、天冬氨酸) ④碱性氨基酸(含有两个以上氨基)(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 通式:组成人体的氨基酸均为L构型(L—α—氨基酸,氨基在左侧) D构型(D—α—氨基酸,氨基在右侧) 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胰岛素一级结构: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3个二硫键(在A6与A11、A20与B19、A7与B7号半胱氨酸之间)。 蛋白质二级结构连接键:氢键。 形式:α—螺旋:①多肽链主链以肽单元为单位。 ②螺旋每圈含3.6个氨基酸残基。 ③螺旋中的每个肽键的亚氨基氢和第四个肽键的酰基氧相互靠近形成氢键。 ④各氨基酸残基的R集团伸向螺旋外侧。 Β—折叠:①多肽链呈伸展状态。 ②两段以上的β—折叠结构平行排列,它们之间靠链间肽键的酰基氧与亚氨基氢形成氢键。 ③两条肽链的走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④R基团交错伸向锯齿状结构的上下方。 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 蛋白质三级结构: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具有三级结构才能发挥生物学火性。 连接键:次级键。 蛋白质四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相互作用。 亚基: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 等电点:净电荷为零,呈兼性离子状态,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蛋白质胶体性质的稳定因素:蛋白质表面的水化膜和电荷的排斥作用使蛋白质不易聚沉,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成为稳定的亲水胶体。 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主要是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 改变: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学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光吸收性增加,分子不对称性增加。 因素: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三羧酸循环总结

真题回顾 【2002 —22 生物化学A 型题】在三羧酸循环中,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得高能化合物就是 A。ATP B。GTP C。UTP D、CTP E。TTP 题目解析 在糖得无氧酵解与三羧酸循环中一共有三个底物水平磷酸化: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3-磷酸甘油酸+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丙酮酸+ ATP; 琥珀酰辅酶A + GDP →琥珀酸+ GTP。 故该题正确选项为B、 考点讲解 【2015年西综大纲,生物化学,(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2。糖得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得过程、意义及调节】

一、三羧酸循环得过程 1。在柠檬酸合酶得催化下乙酰辅酶A +草酰乙酸缩合→柠檬酸。 2. 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 3. 在异柠檬酸脱氢酶得作用下异柠檬酸氧化脱羧→α-酮戊二酸。 4。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得作用下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琥珀酰辅酶A。 5、琥珀酰辅酶A 合成酶催化下琥珀酰辅酶A 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琥珀酸。6。琥珀酸脱氢酶作用下琥珀酸→延胡索酸。 7. 延胡索酸酶作用下延胡索酸→苹果酸。 8、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苹果酸→草酰乙酸。 二、总结 1. 反应5 为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GTP。 2、每个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辅酶A。 3。反应3、4两次脱羧,体内CO2 得主要来源。 4. 反应1、3、4中三个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 5。反应3、4、8 脱氢由NAD+ 接受,反应6 脱氢由FAD 接受,共4 次脱氢。

6。反应于线粒体内进行,乙酰辅酶A 起始产生10 ATP,丙酮酸起始产生12.5ATP,葡萄糖起始产生30/ 32 ATP、 7. 三大营养物资得代谢通路,糖、脂肪、蛋白质联系得枢纽、 8。反应1、3、4 为不可逆反应,其她为可逆反应。 三、三羧酸循环得意义 1。三羧酸循环就是三大营养物资得最终代谢通路 (1)糖、脂肪、氨基酸生物氧化后都会生成乙酰辅酶A,然后,其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降解、 (2)三羧酸循环中只有一个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GTP,循环本身不就是生成能量得主要环节。 (3)作用为4 次脱氢,为氧化磷酸化反应生成ATP 提供还原当量。 2. 三羧酸循环就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得枢纽 (1)糖转化为脂肪 糖分解成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可以转化为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 只能转移到线粒体外才能合成脂酸、 糖→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合成乙酰辅酶A + 草酰乙酸→柠檬酸→载体转运至胞质柠檬酸裂解酶作用→乙酰辅酶A + 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河北科技大学大学英语精品课

第 22 次课 2 学时 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 2,4,6,7,8 《生物化学》科学出版社 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中文版 王镜岩等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罗纪盛等

第十章糖代谢(2) Glycometabolism 二、柠檬酸循环(TCA,1953年获得诺贝尔奖) ?EMP:G--------→2丙酮酸(在细胞浆中) ?丙酮酸进线粒体--→乙酰CoA ?TCA:乙酰CoA进入TCA(在线粒体基质中) ?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在线粒体内膜上) 1.EMP G--------→2丙酮酸 ●净得2ATP ●得2NADH+H+ 2. TCA(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第92页)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Krebs循环 有氧条件下,将酵解作用产生的丙酮酸氧化脱羧成乙酰CoA,再经一系列氧化和脱羧,最终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能量。 2 丙酮酸 + 2 GDP + 2 Pi + 4 H2O + 2 FAD + 8 NAD --------→6 CO2 + 2 GTP + 2 FADH2 + 8 NADH+H+ ?化学历程 ?能量计量 ?调控 ?生物学意义 三羧酸循环的发现历史 Albert Szent Gyorgyi观察用丙酮酸与肌肉组织一起在有氧条件下保温,丙酮酸可以被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认为葡萄糖或糖原的有氧分解也循着糖酵解途径,有氧分解可以说是无氧分解的继续。 H. Krebs通过总结大量的实验结果,认为糖的氧化过程不是直线进行的,而是以循环方式进行。于是他于1937年提出了三羧酸循环假设并用实验证明了三羧酸循环的存在。 (1)化学历程 TCA循环的准备阶段:丙酮酸--→乙酰CoA TCA循环阶段: ①准备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乙酰CoA) 丙酮酸 + CoA-SH + NAD+→ Acetyl-CoA + CO2 + NADH + H+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系 有三种酶组成:三种酶均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 ?E1——丙酮酸脱氢酶(24条肽链) ?E2 ——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24条肽链) ?E3——二氢硫辛酸脱氢酶(12条肽链) 砷化物:可与E2-SH共价结合,使酶失去活性。 练习题 ●糖酵解的终产物是丙酮酸 ●糖酵解的脱氢步骤反应是 ( )

三羧酸循环总结

真题回顾 【2002 - 22 生物化学A 型题】在三羧酸循环中,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的高能化合物是 A. ATP B. GTP C. UTP D. CTP E. TTP 题目解析 在糖的无氧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中一共有三个底物水平磷酸化: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3-磷酸甘油酸+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丙酮酸+ ATP; 琥珀酰辅酶A + GDP →琥珀酸+ GTP。 故该题正确选项为B。 考点讲解 【2015 年西综大纲,生物化学,(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2. 糖的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的过程、意义及调节】

一、三羧酸循环的过程 1. 在柠檬酸合酶的催化下乙酰辅酶A + 草酰乙酸缩合→柠檬酸。 2. 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 3. 在异柠檬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异柠檬酸氧化脱羧→α-酮戊二酸。 4. 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作用下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琥珀酰辅酶A。 5. 琥珀酰辅酶A 合成酶催化下琥珀酰辅酶A 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琥珀酸。 6. 琥珀酸脱氢酶作用下琥珀酸→延胡索酸。 7. 延胡索酸酶作用下延胡索酸→苹果酸。 8. 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苹果酸→草酰乙酸。 二、总结 1. 反应5 为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GTP。

2. 每个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辅酶A。 3. 反应3、4 两次脱羧,体内CO2 的主要来源。 4. 反应1、3、4 中三个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 5. 反应3、4、8 脱氢由NAD+ 接受,反应6 脱氢由FAD 接受,共4 次脱氢。 6. 反应于线粒体内进行,乙酰辅酶A 起始产生10 ATP,丙酮酸起始产生12.5 ATP,葡萄糖起始产生30 / 32 ATP。 7. 三大营养物资的代谢通路,糖、脂肪、蛋白质联系的枢纽。 8. 反应1、3、4 为不可逆反应,其他为可逆反应。 三、三羧酸循环的意义 1.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资的最终代谢通路 (1)糖、脂肪、氨基酸生物氧化后都会生成乙酰辅酶A,然后,其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降解。

生化简答题(附答案)

1.简述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2.何谓酮体?酮体是如何生成及氧化利用的? 3.为什么吃糖多了人体会发胖(写出主要反应过程)?脂肪能转变成葡萄糖吗?为什么? 4.简述脂肪肝的成因。 5.写出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及关键酶?胆固醇在体内可的转变成哪些物质? 6.脂蛋白分为几类?各种脂蛋白的主要功用? 7.写出甘油的代谢途径? 8.简述饥饿或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的原因? 9.试比较生物氧化与体外物质氧化的异同。 10.试述影响氧化磷酸化的诸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11.试述体内的能量生成、贮存和利用 12.试从蛋白质营养价值角度分析小儿偏食的害处。 13.参与蛋白质消化的酶有哪些?各自作用? 14.从蛋白质、氨基酸代谢角度分析严重肝功能障碍时肝昏迷的成因。 15.食物蛋白质消化产物是如何吸收的? 16.简述体内氨基酸代谢状况。 17.1分子天冬氨酸在肝脏彻底氧化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尿素可净生成多少分子ATP?简述代谢过程。 18.简述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过程及常见的代谢疾病。 19.简述甲硫氨酸的主要代谢过程及意义。 20.简述谷胱甘肽在体内的生理功用。 21.简述维生素B6在氨基酸代谢中的作用。 22.讨论核苷酸在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

23.简述物质代谢的特点? 24.试述丙氨酸转变为脂肪的主要途径? 25.核苷、核苷酸、核酸三者在分子结构上的关系是怎样的? 26.参与DNA复制的酶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有何异同? 27.复制的起始过程如何解链?引发体是怎样生成的? 28.解释遗传相对保守性及其变异性的生物学意义和分子基础。 29.什么是点突变、框移突变,其后果如何? 30.简述遗传密码的基本特点。 31.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包括哪些物质,各起什么作用。 32.简述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节的特点。阻遏蛋白与阻遏机制的普遍性。33.简述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34.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组织细胞的基因组成和表达是否相同?为什么?35.简述重组DNA技术中目的基因的获取来源和途径。 36.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7.什么叫基因重组?简述沙门氏菌是怎样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38.简述类固醇激素的信息传递过程。 39.简述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40.凝血因子有几种?简述其部分特点? 41.简述红细胞糖代谢的生理意义。 42.试述维生素A缺乏时,为什么会患夜盲症。 43.简述佝偻病的发病机理。 44.维生素K促进凝血的机理是什么?

生物化学

第一部分核酸 一、填空 1.核酸最初是从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含磷较多的酸性物质。 2.核酸按组成不同分为和。RNA主要存在于中,功能是;DNA主要存在于,功能是。 3.核酸完全水解的产物有、、。 4.核酸中戊糖有和两种,在RNA中含,在DNA中含。核酸中的嘌呤碱有、两种,嘧啶碱有、和三种。 5.RNA中含有、、和四种含氮碱,DNA中含、、和四种含氮碱。 6.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它由、和各一分子缩合而成。 7.1953年、提出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假说。 8.DNA的二级结构为结构。RNA据其功能不同分为、、。 9.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维系力主要是和。 10.、、、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 二.名词 1、Tm 2、增色效应 3、DNA的复性 三、选择 1.已知一段DNA一条链为5'AGCTGACCTAGA3',其另一条互补链为()。 A 5'TCTAGGTCAGCT3' B 5'CUCAGGUCAGCU3' C 5'CACATTGAUTAT3' D 5'UCACUCGGGAUC3' 2.DNA变性后的特征变化是()。 A 磷酸二酯键断裂 B A260增高 C A280增高 D 分子量变小 3.已知某双链DNA的一条链中A=30%、G=24%,其互补链的碱基组成正确的是 A T和C 46% B A和T 46% C A和G 54 % D T和C 54% 4.作为第二信使的核苷酸是( ) A cAMP B cCMP C AMP D cUMP

5.DNA的T m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与溶液浓度无关 B与分子大小无关 C 无种属特异性 D G—C碱基对含量高,T m值也高。 6.核酸分子中,储存遗传信息的关键部分是( ) A 戊糖磷酸的骨架 B 碱基序列 C 戊糖构象 D 磷酸二酯键 7.参与构成DNA分子的单糖是( ) A 核糖 B 脱氧核糖 C 葡萄糖 D 果糖 8.只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的碱基是( ) A 尿嘧啶 B 腺嘌呤 C 鸟嘌呤 D 胞嘧啶 9.DNA是( ) A 核糖核苷酸 B 核糖核酸 C 脱氧核糖核酸 D 核蛋白体10.DNA的二级结构是() A 超螺旋 B 双螺旋 C 局部双螺旋 D 发夹式结构11.关于DNA和RNA彻底水解产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碱基相同,戊糖相同 B 碱基相同,戊糖不同 C 碱基不同,戊糖相同 D 部分碱基相同,戊糖不同 12.核酸最初是从()分离出的呈酸性的物质。 A 线粒体 B 细胞核 C 叶绿体 D 细胞质 13.DNA分子中碱基配对规律是();RNA分子中碱基配对规律是()。 A A-T,G-C B G-C,A-U C A-U,A-C D A-C,G-A 14.核酸一级结构的维系力是() A 氢键 B 磷酸二酯键 C 范德华力 D 碱基堆积力 15. 核酸分子中,碱基配对主要依赖于()化学键 A 氢键 B 糖苷键 C 磷酸二酯键 D 碱基堆积力 16.DNA的T m叙述正确的是() A 20%的DNA解链时的温度 B 40%的DNA解链时的温度 C 50%的DNA解链时的温度 D 60%的DNA解链时的温度 17.关于tR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通常由70—90个核苷酸组成 B 含有较多稀有碱基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汇总

一、独立的生命单位 细胞是包含了全部生命信息和体现所有基本特点的独立的生命单位。 细胞包含3个体系: ●遗传信息的复制、维持和表达体系 ●新陈代谢体系 ●构成维持生命结构有序性体系,如细胞骨架系统 真核细胞是如何进化来的? 共生假说:认为真核细胞是一种复合体,它是若干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祖先的胞质共生 的结果 渐进式进化:认为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是一种渐进、直接进化的过程。 根据分子分类研究结果,却认为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古细菌细胞同属于由共同祖先平行 进化而来的种类。 二、限制细胞大小的自然规律 ●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s Volume(细胞体积) 一个生活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独立生活功能,最低限度需要容纳下为自身生存和繁殖 所必须的足够的DNA、蛋白质分子以及其他内部结构的空间(最低限度需要500~1000种不 同类型的酶和蛋白质)。 ● Cell Surface Area(表面积) 细胞必须有足够的表面积才能从环境中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细胞维持体积的相对恒定 1~10μm之间,而真核细胞的直径平均为3~30μm; ,如人的卵细胞直径只有0.1mm,而鸵鸟的卵细胞的直 径则有5cm; ,不依生物个体的大小而增大或缩小。如人、牛、马、 鼠、象的肾细胞、肝细胞的大小基本相同; ,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把这种 现象为“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 细胞化学成分 水:85% 无机盐:1.5% 蛋白质:10% 脂质:2% 糖类:0.4% DNA: 0.4% RNA : 0.7% 三、原核细胞 主要特点 1.遗传物质仅一个环状DNA 2.无核膜,有细胞壁 3.无细胞器, 无细胞骨架 4.以无丝分裂或出芽繁殖 代表生物:支原体、细菌、蓝藻 四、真核细胞 三大结构体系 生物膜系统质膜、内膜系统(细胞器) 遗传信息表达系统染色质(体)、核糖体、mRNA、tRNA等等 细胞骨架系统胞质骨架、核骨架

生物化学简答题35566

2.简述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是什么?它有哪些限速步骤? 生理意义:三羧酸循环是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为生物合成提供原料;影响果实品质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枢纽 限速步骤: 1)在柠檬酸合酶的作用下,由草酰乙酸和乙酰-CoA合成柠檬酸 2)在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下,异柠檬酸脱氢形成草酰琥珀酸。 3)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作用下,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NADH+H+和CO2。 4.什么是转氨作用?简述转氨作用的两步反应过程?为什么它在氨基酸代谢中有重要作用? 概念: 转氨作用是指在转氨酶催化下将α-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另一个α-酮酸,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一种新的α-氨基酸的过程。磷酸吡哆醛是转氨酶的辅酶,起到携带NH2基的作用。 这一过程分为两步反应: -H2O +H2O +H2O -H 2O 转氨作用的生理意义: a)通过转氨作用可以调节体内非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以满足体内蛋白质合成 时对非必需氨基酸的需求。 b)转氨作用可使由糖代谢产生的丙酮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变为氨基酸,因此, 对糖和蛋白质代谢产物的相互转变有其重要性。 c)由于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有转氨酶,而且转氨酶的活性又较强,故转氨作用是氨 基酸脱氨的重要方式。 d)转氨作用的另一重要性是因肝炎病人血清的转氨酶活性有显著增加,测定病人血 清的转氨酶含量大有助于肝炎病情的诊断。 转氨基作用还是联合脱氨基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加速了体内氨的转变和运输,勾通了机体的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互相联系。 5.简述磷酸戊糖途径概念及生理意义 概念:以6-磷酸葡萄糖开始,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作用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作为中间代谢产物,故将此过程称为磷酸戊糖途径。 1)产生大量的NADPH,为细胞的各种合成反应提供还原力 2)途径中的中间物为许多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PPP途径可以产生多种磷酸单糖,如磷 酸核糖、4-磷酸赤藓糖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等。

专升本生物化学问答题答案(A4)解读

专升本生物化学问答题答案(A4)解读

温医成教专升本《生物化学》思考题参考答案 下列打“*”号的为作业题,请按要求做好后在考试时上交 问答题部分:(答案供参考)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结构特征是什么? 答: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仅有20种,且均属L-氨基酸(甘氨酸除外)。 *2、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它主要形式有哪两种?各有何结构特征? 答: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α-螺旋、β-折叠。 α-螺旋:多肽链的主链围绕中心轴做有规律的螺旋上升,为右手螺旋,肽链中的全部肽键 都可形成氢键,以稳固α-螺旋结构。 β-折叠:多肽链充分伸展,每个肽单元以Cα为旋转点,依次折叠成锯齿状结构,肽链间形成氢键以稳固β-折叠结构。 *3、什么是蛋白质变性?变性的本质是什么?临床上的应用?(变性与沉淀的关系如何?)(考过的年份:2006 答: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使蛋白质的空间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丢失,称为蛋白质变性。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变性的应用:临床医学上,变性因素常被应用来消毒及灭菌。此外, 防止蛋白质变性也是有效保存蛋白质制剂(如疫苗等)的必要条件。 (变性与沉淀的关系: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4、简述细胞内主要的RNA及其主要功能。(同26

题) 答:信使RNA(mRNA):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转运RNA(tRNA):氨基酸的运载工具及蛋白质物质合成的适配器; 核蛋白体RNA(rRNA):组成蛋白质合成场所的主要组分。 *5、简述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 答:1. 大多数真核mRNA的5′末端均在转录后加上一个7-甲基鸟苷,同时第一个核苷酸的C′2也是甲基化,形成帽子结构:m7GpppNm-。 2. 大多数真核mRNA的3′末端有一个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称为多聚A尾。 6、简述tRNA的结构特点。 答:tRNA的一级结构特点:含10~20% 稀有碱基,如DHU;3′末端为— CCA-OH;5′末端大多数为G;具有T C 。 tRNA的二级结构特点:三叶草形,有氨基酸臂、DHU环、反密码环、额外环、TΨC环组成。tRNA的三级结构特点:倒L形。 7、试述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有哪些异同点。 答: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性:1.本身反应前后无变化,2.不改变化学反应平衡常数,3.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酶的催化特性:1. 高度的催化效率,2.高度专一性,3.高度的不稳定性,酶易失活,4.酶的催化活性的可调节性。 *8、何谓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其动力学特点如何?并以此解释磺胺药抑制细菌在体内繁殖的机理。 (举例说明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及其实际应用意义)(考过的年份:2012、2011、2010、2009、2008 答: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1分),共同竞争酶的活

生物化学背诵顺口溜

生化-氧化磷酸化比值 口诀:二虎子阿甘,三四五凭蒙估算 说的是,阿甘,小名叫二虎子,三四五的加减法都要凭蒙来估算 二(阿尔法……记不清了)虎(琥珀酰……)子(脂酰……) 3,4,5(丙,丁,戊)凭(苹果酸)蒙(柠檬酸)估算 虎脂肝(甘)抗坏血酸 注:丙:丙酮酸丁:B-羟丁酸戊:a-酮戊二酸苹果:苹果酸柠檬:异柠檬酸 以上P/O等于3 虎:琥珀酸脂:脂酸COA 肝(甘):a-磷酸甘油以上三个P/O等于2 抗坏血酸P/O等于1 生化-三羧酸循环 记忆方法:天龙八部。 宁异戊同,二虎言平。 一同平虎,两虎一能。 记忆前提:要熟悉每种物质的全名,如果名字都不知道,就不要考研了。 解释:1,顺乌头酸这一步没有太大意义,很多书都将这一物质省略,所以,口诀也没有考虑。三羧酸循环从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结 合开始,一共经过八个反应步骤,再回到草酰乙酸,我号称天龙八步,记住的话,你可以一步一步,写出来,因为前一步的产物就是下 一步的原料,忘了一个环节,整个都可能记不起来。 2,最初原料:乙酰CoA与草酰乙酸大家应该都知道,所以从第二步起, 宁异戊同:柠檬酸,异柠檬酸,a-酮戊二酸。现在大家都要讲究个性,干什么都要别具一格,就叫做宁可异,也不要与人相同(为了 记忆,酮戊倒过来成了戊酮) 3,二虎言平(琥珀酰,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二虎相斗,必有一伤。现在世界

的主题是:和平和发展。为了人类的将来, 共赢才是真理。所以,二虎相斗到最后,言平。 苹果酸后就回到了原料之一:草酰乙酸。 4,除了能记住反应步骤外,还要记住哪里产H,生成co2那里生成能量。 一同平虎:异柠檬酸,a-酮戊二酸,苹果酸脱氢反应生成3个NADH+H+,琥珀酸脱氢生成1个FADH2。山上出现一只吃人的老虎,所以 大家一同(上山)平虎。另外,一同不光脱H,还脱了个CO2。 5,二虎一能:两只老虎对阵,你说中间好大的能量呀。产生一个高能磷酸键。 三羧酸循环亦称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 可以说是生物化学最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大家必须掌握和很难掌握的(至少可以说你能记住几个月) 循环的第一步是乙酰CoA(2C)与草酰乙酸(4C)缩合成柠檬酸(6C),柠檬酸经一系列反应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完成一轮循环。 主要事件顺序为: (1)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结合,生成六碳的柠檬酸,放出CoA。柠檬酸合成酶。 (2)柠檬酸先失去一个H2O而成顺乌头酸,再结合一个H2O转化为异柠檬酸。顺乌头酸酶(省略) (3)异柠檬酸发生脱氢、脱羧反应,生成5碳的a-酮戊二酸,放出一个CO2,生成一个NADH+H+。异柠檬酸脱氢酶 (4)a-酮戊二酸发生脱氢、脱羧反应,并和CoA结合,生成含高能硫键的4碳琥珀酰CoA,放出一个CO2,生成一个NADH+H+。酮戊二酸 脱氢酶 (5)碳琥珀酰CoA脱去CoA和高能硫键,放出的能通过GTP转入ATP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 (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生成1分子FADH2,琥珀酸脱氢酶 (7)延胡索酸和水化合而成苹果酸。延胡索酸酶

生物化学(简答题、问答题)

简答题、问答题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多少种?其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结构特点:(1)除脯氨酸是α-亚氨基酸外,所有氨基酸均为α-氨基酸;(2)除甘氨酸外,其它氨基酸的α-碳原子(分子中第二个碳,Cα)均为不对称碳原子,D-型和L-型两种立体异构体,但天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都是L-型氨基酸;(3)氨基酸之间的不同,主要在于侧链R 的不同。 2.蛋白质分子结构可分为几级?维持各级结构的化学键是什么? 答:蛋白质分子结构分为一、二、三、四级;维持各级结构的化学键分别是肽键、二硫键,氢键,次级键(疏水键),次级键(疏水键)。 3、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有何特点? 答: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活性可调性。 4、解释酶的活性部位、必需基团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 必需基团 5、说明米氏常数的意义及应用。 答:米氏常数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应用: (1)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性常数,每一种酶都有它的Km 值,与酶的性质、催化的底物和酶促反应条件(如温度、pH 、有无抑制剂等)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2)K m 值可用于表示酶和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3)当使用酶制剂时,可以根据K m 值判断使酶发挥一定反应速度时需要多大的底物浓度;在已规定底物浓度时,也可根据K m 值估算出酶能够获得多大的反应速度。 6、什么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抑制?试用一两种药物举例说明不可逆抑制剂和可逆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 答: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结构与底物的结构相似,它和底物同时竞争酶的活性中心,因而妨碍了底物与酶的结合,减少了酶分子的作用机会,从而降低了酶的活性。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和底物不在酶的同一部位结合,抑制剂与底物之间无竞争性,酶与底物结合后,还可与抑制剂结合,或者酶和抑制剂结合后,也可再同底物结合,其结果是形成了三元复合物(ESI)。可逆抑制剂:增效联磺的杀菌作用:增效联磺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德活性,使细菌体内四氢叶酸的合成受到双重抑制,使细菌因核酸的合成受阻而死亡。不可逆抑制剂:有机磷农药能共价结合胆碱酯酶活性中心上的羟基,使胆碱酯酶失活。临床药物解磷定(PAM )可解除有机磷化合物对胆碱酯酶的抑制。 7、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答:(1)糖酵解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迅速获得能量的重要方式。例如剧烈{ 活性中心内 活性中心外 维持酶活性中心的空间构象 { 结合基团:能与底物结合 催化基团: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

三羧酸循环

第23章三羧酸循环(生物化学下册p92) 3学时 学习重点: ◆熟悉柠檬酸循环途径中的各步酶促反应,以及各步反应酶的作用特点。 ◆会分析和计算酵解和柠檬酸循环中产生的能量,以及底物分子中标记碳的去向。 葡萄糖的有氧氧化包括四个阶段。 ①糖酵解产生丙酮酸(2丙酮酸、2ATP、2NADH) ②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③三羧酸循环(CO2、H2O、A TP、NADH) ④呼吸链氧化磷酸化(NADH-----ATP) 三羧酸循环:乙酰CoA经一系列的氧化、脱羧,最终生成CO2、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又称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 原核生物:①~④阶段在胞质中 真核生物:①在胞质中,②~④在线粒体中 一、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酰CoA 1、反应式: 2、丙酮酸脱氢酶系 丙酮酸脱氢酶系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多酶体系,位于线粒体膜上,电镜下可见。 E.coli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分子量:4.5×106,直径45nm,比核糖体稍大。 酶辅酶每个复合物亚基数 丙酮酸脱羧酶(E1)TPP 24 二氢硫辛酸转乙酰酶(E2)硫辛酸24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FAD、NAD+12 此外,还需要CoA、Mg2+作为辅因子 这些肽链以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在碱性条件下,复合体可以解离成相应的亚单位,在中性时又可以重组为复合体。所有丙酮酸氧化脱羧的中间物均紧密结合在复合体上,活性中间物可以从一个酶活性位置转到另一个酶活性位置,因此,多酶复合体有利于高效催化反应及调节酶在反应中的活性。 3、反应步骤 反应过程 (1)丙酮酸脱羧形成羟乙基-TPP

(2)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E2)使羟乙基氧化成乙酰基 (3)E2将乙酰基转给CoA,生成乙酰-CoA (4)E3氧化E2上的还原型二氢硫辛酸 (5)E3还原NAD+生成NADH 4、丙酮酸脱氢酶系的活性调节 从丙酮酸到乙酰CoA是代谢途径的分支点,此反应体系受到严密的调节控制,此酶系受两种机制调节。 (1)可逆磷酸化的共价调节 丙酮酸脱氢酶激酶(E A)(可被ATP激活) 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E B) 磷酸化的丙酮酸脱氢酶(无活性) 去磷酸化的丙酮酸脱氢酶(有活性) (2)别构调节 ATP、CoA、NADH是别构抑制剂 ATP抑制E1 CoA抑制E2 NADH抑制E3 5、能量 1分子丙酮酸生成1分子乙酰CoA,产生1分子NADH(2.5A TP)。 二、三羧酸循环(TCA)的过程 TCA循环:每轮循环有2个C原子以乙酰CoA形式进入,有2个C原子完全氧化成CO2放出,分别发生4次氧化脱氢,共释放10A TP。 1、反应步骤 概述三羧酸循环(图,见书) (1)、乙酰CoA+草酰乙酸→柠檬酸 柠檬酸合酶,TCA中第一个调节酶:受ATP、NADH、琥珀酰CoA、和长链脂肪酰CoA 的抑制;受乙酰CoA、草酸乙酸激活。 柠檬酸合酶上的两个His残基起重要作用: 一个与草酰乙酸羰基氧原子作用,使其易受攻击;另一个促进乙酰CoA的甲基碳上的质子离开,形成烯醇离子,就可与草酰乙酸缩合成C-C键,生成柠檬酰CoA,后者使酶构象变化,使活性中心增加一个Asp残基,捕获水分子,以水解硫酯键,然后CoA和柠檬酸相继离开酶。 氟乙酰CoA可与草酰乙酸生成氟柠檬酸,抑制下一步反应的酶,据此,可以合成杀虫剂、灭鼠药。 氟乙酸本身无毒,氟柠檬酸是乌头酸酶专一的抑制剂,氟柠檬酸结合到乌头酸酶的活性部位上,并封闭之,使需氧能量代谢受毒害。它存在于某些有毒植物叶子中,是已知最能致死的简单分子之一。LD50为0.2mg/Kg体重,它比强烈的神经毒物二异丙基氟磷酸的LD50

生物化学简答题

1、简述脂类得消化与吸收。 2、何谓酮体?酮体就是如何生成及氧化利用得? 3、为什么吃糖多了人体会发胖(写出主要反应过程)?脂肪能转变成葡萄糖吗?为什么? 4、简述脂肪肝得成因。 5、写出胆固醇合成得基本原料及关键酶?胆固醇在体内可得转变成哪些物质? 6、脂蛋白分为几类?各种脂蛋白得主要功用? 7、写出甘油得代谢途径? 8、简述饥饿或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得原因? 9.试比较生物氧化与体外物质氧化得异同。 10.试述影响氧化磷酸化得诸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11.试述体内得能量生成、贮存与利用 12.试从蛋白质营养价值角度分析小儿偏食得害处。 13.参与蛋白质消化得酶有哪些?各自作用? 14.从蛋白质、氨基酸代谢角度分析严重肝功能障碍时肝昏迷得成因。 15.食物蛋白质消化产物就是如何吸收得? 16.简述体内氨基酸代谢状况。 17.1分子天冬氨酸在肝脏彻底氧化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与尿素可净生成多少分子ATP?简述代谢过程。 18.简述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在体内得分解代谢过程及常见得代谢疾病。 19.简述甲硫氨酸得主要代谢过程及意义。 20.简述谷胱甘肽在体内得生理功用。 21.简述维生素B6在氨基酸代谢中得作用。 22.讨论核苷酸在体内得主要生理功能 23、简述物质代谢得特点? 24、试述丙氨酸转变为脂肪得主要途径? 25.核苷、核苷酸、核酸三者在分子结构上得关系就是怎样得? 26.参与DNA复制得酶在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有何异同? 27.复制得起始过程如何解链?引发体就是怎样生成得? 28.解释遗传相对保守性及其变异性得生物学意义与分子基础。 29.什么就是点突变、框移突变,其后果如何? 30、简述遗传密码得基本特点。 31、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包括哪些物质,各起什么作用。 32.简述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节得特点。阻遏蛋白与阻遏机制得普遍性。 33.简述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34.同一生物体不同得组织细胞得基因组成与表达就是否相同?为什么? 35.简述重组DNA技术中目得基因得获取来源与途径。 36.作为基因工程得载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7.什么叫基因重组?简述沙门氏菌就是怎样逃避宿主免疫监视得? 38.简述类固醇激素得信息传递过程。 39.简述血浆蛋白质得功能。 40.凝血因子有几种?简述其部分特点? 41.简述红细胞糖代谢得生理意义。 42.试述维生素A缺乏时,为什么会患夜盲症。 43.简述佝偻病得发病机理。

生物化学《三羧酸循环与氧化磷酸化》复习题

作者:佚名出处:佚名 一、A型题 1.下列关于营养素在体外燃烧和生物体内氧化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都需要催化剂B.都需要在温和条件下进行 C.都是逐步释放能量D.生成的终产物基本相同 E.氧与碳原子直接化合生成CO2 2.生物氧化是指 A.生物体内的脱氢反应B.生物体内释出电子的反应 C.营养物氧化成H2O及CO2的过程D.生物体内与氧分子结合的反应 E.生物体内加氧反应 3.人体内各种活动的直接能量供给者是 A.葡萄糖B.脂酸 C.ATP D.GTP E.乙酰CoA 4.磷酸肌酸+ADP→肌酸+ATP (1) A TP→ADP+Pi (2) 反应(1)的ΔG0′=-6.8kJ/mol,反应(2)的ΔG0′=-51.6 kJ/mol。磷酸肌酸水解成磷酸及肌酸时,ΔG0′为A.-6.3 kJ B.+6.3 kJ C.-51.6 kJ D.+51.6 kJ E.-57.9 kJ 5.下列化合物水解时,ΔG0′最大的是 A.葡萄糖-6-磷酸B.焦磷酸 C.ATP水解成ADP及Pi D.烯醇丙酮酸磷酸 E.AMP水解成腺苷及Pi 6.关于三羧酸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循环一周可生成4分子NADH B.循环一周可使2个ADP磷酸化成A TP C.乙酰CoA可经草酰乙酸进行糖异生D.丙二酸可抑制延胡索酸转变成苹果酸E.琥珀酰CoA是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的产物 7.1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后的产物是 A.草酰乙酸B.草酰乙酸和CO2 C.CO2+H2O D.草酰乙酸+ CO2+H2O E.2 CO2+4分子还原当量 8.三羧酸循环中有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反应是 A.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B.α-酮戊二酸→琥珀酸 C.琥珀酸→延胡索酸D.延胡索酸→苹果酸 E.苹果酸→草酰乙酸 9.三羧酸循环和有关的呼吸链反应中能产生A TP最多的步骤是 A.柠檬酸→异柠檬酸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C.α-酮戊二酸→琥珀酸D.琥珀酸→苹果酸

生物化学期末复习(简答、名词解释)

第九章糖代谢 1. 什么是物质代谢?什么是能量代谢?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物质代谢:研究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如糖、蛋白质、脂类、核酸等)在细胞内发生酶促反应的途径及调控机理,包含旧分子的分解和新分子的合成; 能量代谢:研究光能或化学能在细胞内向生物能(ATP)转化的原理和过程,以及生命活动对能量的利用。 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能量转化寓于物质转化过程之中,物质转化必然伴有能量转化。 2. 中间代谢: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和体内原有的物质在一切组织和细胞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变化称为中间代谢。 3.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简称 RQ):指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即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 CO2 和吸收的 O2 的分子比。 4. 自养型生物:为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类型,又分为光合自养——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硝化细菌等。 5. 异养型生物: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必须依靠自养生物制造的有机物生存。 6. 简述活体内实验及其意义。 答:1)用整体生物材料或高等动物离体器官或微生物细胞群体进行中间代谢实验研究称为活体内实验,用“in vivo”表示。2)活体内实验结果代表生物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在神经、体液等调节机制下的整体代谢情况,比较接近生物体的实际。 7. 活体外实验:用从生物体分离出来的组织切片,组织匀浆或体外培养的细胞、细胞器及细胞抽提物进行中间代谢实验研究称为活体外实验,用“in vitro”表示。 8. 简述代谢途径的探讨方法 答:1)代谢平衡实验;2)代谢障碍实验(代谢途径阻断实验);3)使用抗代谢物;4)代谢物标记追踪实验;5)测定特征性酶;6)核磁共振波谱法。 9. 简述糖的生理功能 答:1)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2)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3)在体内转变为其他物质;4)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 10. 糖的分解途径有哪些? 答: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 11. 简述血糖中糖的来源? 答:食物中多糖的消化吸收;乳酸、氨基酸、甘油等物质的糖异生;自身糖原的降解。12. 糖酵解:是将葡萄糖转变成乳酸并同时生成 ATP 的一系列反应,是一切有机体中都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 13. 简述糖酵解的过程 答:1)己糖磷酸酯的生成:葡萄糖→果糖-1,6-二磷酸2)丙糖磷酸的生成(磷酸己糖的裂解):果糖-1,6-二磷酸→2 分子磷酸丙糖3)丙酮酸的生成:甘油醛-3-磷酸→丙酮酸4)乳酸的生成:丙酮酸→乳酸 14. 简述糖酵解的特征 答:1)反应部位在胞液2)不需氧的产能过程(底物水平磷酸化) 1 G→ 2 ATP,Gn(G)→ 3 ATP 3)终产物乳酸:释放入血,进入肝脏代谢;分解利用;乳酸循环。 4)有 3 步不可逆反应

生物化学复习重点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1天然不饱和脂肪酸的碳-碳双键都是顺式构型。 2.亚油酸,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是维持人体和动物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脂肪酸,但哺乳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所以称为必须脂肪酸。 3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结构单位,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300多种,但用来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这20种氨基酸称为标准氨基酸。 4肽键:在蛋白质分子内,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缩合形成的化学键称为肽键。 5肽: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构成的分子称为肽。 6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内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包括二硫键的位置。 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主链的局部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8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的四种类型: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9.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其构象,进而决定其生理功能。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可以直接影响其功能。 每一种蛋白质分子都有自己特定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即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包含了指导其形成天然构象所需的全部信息。 10蛋白质的一般性质:紫外线吸收特征; 11两性解离与等电点: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因为它们有肽键主链C端的羧基、谷氨酸的γ-羧基和天冬氨酸的β-羧基,可以给出H+而带负电荷;也有肽链主链N端的氨基、赖氨酸的ε-氨基、精氨酸的胍基和组氨酸的咪唑基,可以结合成H﹢而带正电荷。这些基团的解离状态决定蛋白质的带电荷状态,而解离状态受溶液的pH值影响。在某一pH值下,蛋白质的静电荷为零,则该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如果溶液pHpI,则蛋白质带负电荷。 人体许多蛋白质的等电点在5.0左右,低于体液的pH值,所以带负电荷。 12蛋白质溶液是胶体溶液:蛋白质分子的直径已经达到胶体颗粒的范围,所以其水溶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胶体溶液,电荷和水化膜是其主要稳定因:①蛋白质在非等电点状态下带有同性电荷,同性电荷使蛋白质分子相互排斥,不易形成可以沉淀的大颗粒。②球状蛋白质分子表面有较多的亲水基团,可以与水结合,使蛋白质分子表面为多层水分子包裹,形成水化膜,从而阻止蛋白质分子的聚集。如果这两种因素被破坏,蛋白质就会从溶液中析出。 13蛋白质沉淀:蛋白质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称为蛋白质沉淀。 怎样沉淀:凡能破坏蛋白质溶液稳定因素的方法都可使蛋白质分子聚集成颗粒并沉淀。如果将蛋白质溶液的pH值调到等电点,使蛋白质分子静电荷为零,此时虽然分子之间同性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消失了,但是还有水化膜起保护作用,一般不会导致蛋白质沉淀。如果再加入脱水剂破坏水化膜,则蛋白质分子就会凝聚成颗粒并沉淀;或者,如果先加入脱水剂破坏水化膜,然后再调溶液的pH值到等电点,也可以使蛋白质凝聚成颗粒而沉淀。(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盐会破坏其胶体溶液稳定性而使其沉淀) 14蛋白质变性:在一些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天然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