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分析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分析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分析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分析

第一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分析

与十年前相比,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美育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做了很

多积极的尝试。例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模式的成功,这些模式都使语文教

学活动带有着审美性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但由于

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真正的教学第一线,美育的功效还没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完

全地发挥出来。

第一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改革强调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

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方

面都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在充分肯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所取得的可

喜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正处在改革之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在美育实施

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审美情趣培养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但一些中小学校确实存在‘智育第一’问题。其中

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完善。我们有一亿多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想着考

大学的事,准备挤‘独木桥’。”

这个问题导致“小升初”考试“名亡实存”。“多

年来,高中教育瞄准高考,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初中教育跟高中

接轨,小学教育跟初中接轨。语文高考的模式被简单地套用到中小学教育中去。”

校要名,教师要绩,家长要分。应试教育阴影下的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小学

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些小学的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作为应付考试的训练课。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关注重点的知识结论,将各个美育实施的部分一带而过。那些教师认为,

考试是第一位的,成绩是体现教学成果最重要的指标,至于学生的审美感受,个体体

验都是附带的,可有可无的。于是,本应是文采飞扬的语文课变成了呆板的朗读课和

生字抄写课;本应是情感流淌的作文课变成了八股式的模仿课。学生在这种语文教育

模式的培育下可能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失去的却是宝贵的兴趣、激情。在

各类考试的阴影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越来越多也就不足为怪了。小学语文教学本应

该是感受和提升生命价值的,但因某些教师忽视审美情趣的培养,反成了压抑小学生

灵性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但由于教学目标单一,无

视审美情趣的培养,小学生审美水平仍然低下。正如宋其蕤在《语文教学美学论》一

书中所说:“语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以及各种练习册,都充斥了大量的选择判断性

练习,这些练习把许多似是而非的语言现象、语文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辨一些

原本不能精细分辨的现象,用原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标准答案的答案来做惟一的正确

答案,把语文教学引入形而上的机械片面的歧途,甚至已经以错为对误人子弟。”

众所周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语

文教学中的美育,导致语文审美方向的迷失。很多小学生反感语文课,却对语文教材

之外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从十几年前的武侠、言情小说,到近几年迅速流行的日韩漫

画,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考试中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情节虚构、假话

连篇;可是打开各个小学生论坛,其中的作品却是感情真挚,文采飞扬。这对小学语

文教学来说何止是一种悲哀啊!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脱离了自己内心

真实的感受和情感,造成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能说得头头是

道,写出的作文空话、假话连篇累牍。教学目标单一,过分强调智育,已使作文教学

背离了感情真实、文从字顺的初衷。忽视审美情趣培养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体会不到

美感,体会不到学语文的乐趣。因此,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找到美,鉴赏美,创

造美,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责无旁贷!

二、美育活动浮光掠影,轻描淡写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学科,小学语文教材上那一篇篇文质兼美、飞

扬着灵性的文章,既蕴含着知识,也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张扬着学生的个性。但是,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美育资源进行教学,对教

材内容之美挖掘不深,以至于课堂美育活动浮光掠影;有些教师关注到教学内容中的

情感美,但仅限于语文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美,没有结合课文作者本身的情感美来

进行研究。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为例,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可谓时书声琅琅,

感情朗读,成了学生学教师教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否“充分”读书也成了语文课堂

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在这一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在各种公开课上常常能听到学

生“丰富多彩”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对读、挑战读、表演读、想像读

等等,课堂上,学生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很是热闹;我们也常常听到教师用“请

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带着愉快的心情读”“读出美的感受”等之类的语言来

鼓励学生朗读。但是,感情朗读是建立在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倘若学生在学

习中没得到感情的酝酿怎能“有感情地读”?如果在教师的指令下被动地读书,自己

没有切身感受,怎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假如学生没有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

没有与作者和主人公的达成情感共鸣,又怎能“读出美的感受”?要在课堂教学中真

正达成美读的目标与效果,除了在教学中以眼花缭乱的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外,更

重要的是把美育活动做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引领学

生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让激昂的情

感成为学生美读的内驱力。“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

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

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

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这样,才能将语文美育落到实处。

三、美育方法单一僵化,教学效果乏善可陈

在对某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的“当前六年级语文教学及六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兴

趣情况问卷调查表”一项调查显示,仅有38%的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或比较感兴。

44%的学生认为语文老师不注重仪表美。34%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讲课速度不当,该

快时不快,该慢时不慢,缺乏语言节奏美。68%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不生动甚至呆板,缺乏应有的语言美感。27%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讲课的表情让人

不舒服,要知道,“教师不流露出自己受课文感动的痕迹,板着面孔讲课,学生自然

不可能被感动。”47%学生觉得老师提问题杂乱无章没有计划性,想问就问,随意性

很强。只有21%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在讲授意境优美的课文时,能很好地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融入课文优美意境。44%的学生认为,教师板书杂乱无章,不能很好地显示

教学重点,缺乏结构美。仅有23%的学生认为,教师多媒体使用恰当,能有效激起学

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只有22%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能有效互动。48%

的学生一上语文课就昏昏欲睡,觉得语文课是没有意思。32%的学生表示老师从不组

织语文课外延伸活动。调查问卷还显示:喜欢写作文或比较写作的学生只占43%。从

上述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如果远离审

美活动,便焕发不出她应有的光彩。

四、追求表面形式,忽视实际教学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

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

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改革提倡把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而

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对课改的精神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

况不够了解,课堂教学中盲目进行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教师认为没有活动的

课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一味追求“创新”之美,教学活动形

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如:有的低年级语文教师为追求课堂的形式美,一节课内让学

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把语文课上成了艺术课;有的教师为

体现学生的交流合作,一节课内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学生

本来就不感兴趣,讨论既不投入也无深度,最终因浪费了大量时间而完不成教学目标。

还有,近年来,现代化媒体手段逐步被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这种辅助教学手段有

利于在课堂上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然而,在公开教学活

动中,听课教师往往都有这样一种印象: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让现代化媒体唱主角,一

节课上音画俱全、热热闹闹,但由于让语言文字充当了配角,课后仔细回味起来却感觉所获无几。“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在一旁,

让学生‘看电影’;更不是把课文甩在一旁,拎空地讨论所谓的‘问题’,言不及义,

胡扯乱说。一节课下来,课文内容是什么,要点何在,精彩之笔何处,学生心中茫茫

然,谈什么教学质量?”所以说,任何活动的形式都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

式如果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得不偿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应该盲目

追求美育表面形式,忽视实际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联系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对当下的现实作深入的研究,根据

学生实际给美育以新的定位。

第二节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缺失的问题根源

语文学科集古今中外文化于一身,折射出人类智慧的光芒,记载了人类生活的历

史。语文是美丽的,可是为什么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发现其独特的光辉呢?反躬自省,

除应试指挥棒的原因外,还牵涉到诸多方面,下文试作分析。

一、教师观念落后,美育能力不强

小学语文教学美育缺失的很大原因来自于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建立正确的美育观。

美育不是“美育教师”的专利,所有学科的教师都能在其教学活动中达到美的境界。

语文课程,如果从内容到形式安排得当,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协调融洽的氛围,

它本身就很自然地成为欣赏的对象,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小学语文教

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

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让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并在学

习中受到美的熏陶。“然而,较长时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不周全,急功近

利思想的浸染,潮水般标准化练习的吞噬,‘重术轻人’等等左右着教师的教育理念

与实际操作。‘人’是虚的,淡化的,‘术’是实的,须强化来应考的。”有些教

师在落后观念的左右下,教学中过多地讲解各个知识点,把语文课变成语言知识研究

课,学生的脑子里除了堆砌着许多字词句的零部件,什么都没有,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创造、个性的发展都会受到压制。我们无可否认,工具性是语

文的一个基本属性;但除此之外,语文还具有“人文”的属性。“语文课在承载工具

任务的同时,还要演绎风花雪月的美丽。语文课上,师生一起享受‘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诗意;享受‘云淡风轻话沧桑’的风雅;享受世事变迁、人情冷暖、嘻笑怒骂的丰

富情感;享受每一个花开的黎明,霞落的黄昏……课堂上有慷慨激昂的情感洗礼,也

有柔肠绻绻的细腻体验。语文老师用自己的诗情、才情,铸造一道道浪漫的语文风景

线。所以,语文,又是阳春白雪。”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

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对语文篇章的研读,学生可以

扩充他们对人生的认识,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和思考中促进自我人生观、

世界观的发展与完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在研读

文章的过程中,会受到作者思想的感染和道德的熏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但在各种

考试的压力下,目前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持“红烛精神”,为了应对考试而“苦教”,布置给学生的习题多如海洋。一提语文教学,不少教师头脑中立即就是“字、

词、句、篇”,立即想到在各种考试中怎样获得高分,很少有教师会在第一时间里想

到美育。在某些教师落后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有时间考虑自己应该怎样做人,怎

样感受生活中的“美”。要知道小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

性的人。他们正处在学习的最佳时机,思维发展迅速,而我们的语文课若总是一成不

变,学生便会因此只获取单一的知识,形成单一的观念。分析课文得出相同的结论,

写作文拟出相同的思路。笔者有一次负责批改三年级组期末考卷的作文部分,发现学

生写的“让我最得意的一件事”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捡到钱包交公、帮妈妈做家务等,

构思千篇一律,让人哭笑不得。

二、语文美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

语文课没有理由不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它是基础教育中

最需要学生倾注感情的一门学科,它有灵动的生命力。单单翻看小学语文课本,便可

知语文是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详见第二章)。而小学语文教学的起承转合

各个环节也都包含着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只要教师合理利用就能充分发挥其美育的

功效。教学环节的“起”,可引人入胜,感受美;“承”,可紧扣目标,领悟美;“转”,可感情诵读,表现美;“合”可引发想像,创造美。然而,受应试教育的指

导和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成为精确精细分析的场所,教师把一篇篇文质并茂

情文并美的课文用自己的解剖刀解剖成几大块,什么作者时代背景,什么题材段落结

构,什么内容思想意义,什么写作方法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语言等,把一篇原本应该完

整理解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

不少教师人为地把美育和语文教学隔绝开来,“至

于那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各种感人的丰富的细腻的微妙的感情,更没有任何感受和体验。”

不知什么时候起,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情感活动的禁区,由于语文

美育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致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恐惧心理,丧失了学好语文课的兴

趣。要知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果说我们的世界到处都充满着美,那么语文课就是美的缩影,遗憾的是在部分

落后的小学,语文美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

统,美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所以说,对美育因素的忽视,必然会影响语文

教学的效果,进而影响语文教学目的顺利实现。

三、美育途径缺乏系统性、有效性、艺术性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些教师把语文教学和实施美育相互割裂,致使

语文美育缺乏系统性、有效性、艺术性。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

它非常注重感情的交流和个性的体验。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每一

篇课文都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和体现,每一个单元教授的内容,都有着鲜明的特点。所

以,课文的教学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其特点而定。除此之外,由于每一位语文

教师的个性、学识的不同,对每篇文章领悟的不同,教法也可能因人而异。但现在,

在某些教学观念还相对落后的学校,一个备课组内的教师无论教授什么样的课文,面

对什么水平的学生,都按照集体备课的模式生搬硬套地去授课。在如此没有个性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长此以往,学生所特有

的丰富多彩,不同层次的思维就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甚至会变得呆板简单化。还有

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挖掘了文本的美育资源,但由于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没能

根据学生的反应采取恰当的美育策略,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得不到良好的发挥。曾看到有些语文教师为应付公开课,在课前翻阅参考书,从

网上下载资料,精心设计了一份“美味”的教案。但由于他们只考虑了美育因素的挖

掘而没有深入研究美育实施的途径,以至于在具体操作时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艺术

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教师所讲的内容就像雨水落到芭蕉叶上,只获得

瞬间浪漫,但最终滑落地面,不见踪影。“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

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

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

美学的把握。”

这需要教师对语文美育途径的系统性、有效性、艺术性做深入的实

践研究探索,才有可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学习

过程中来,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手段的审美价值与语文审美价值相混淆

语文课采用现代化媒体的手段来渗透美育已成为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努力尝试

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教学手段本身的审美效果,就会相应

地弱化语文教学本身的审美价值。诚然,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弥补了传统“粉笔加黑

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的不足,但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上的缺憾。在日常教

学或公开课活动中,许多教师往往都有这样一种印象,一些运用现代化媒体的语文课,

尽管音画俱全,美不胜收,但课后仔细回味起来却所获无几。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本身的审美价值混同于语文教学的审美价值,认为在教学中只要运

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在进行美育渗透。要知道,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为了

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忽视了教学目标,或使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偏离,将语文课

上成现代媒体技术的展示课,让学生则充当观众,那么现代化媒体手段就成了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教学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最近听了一些课,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整堂语文课,黑板上没有一个汉

字。多媒体课件做得十分漂亮,一幅幅更替,比几十年前的‘拉洋片’不知要精美多

少倍,学生享受着声、光、形、色的浸染。”

教师构思设计教学课件时,为直观而

直观,如某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仅仅让学生欣赏武夷山的图片、

录像,并不能让学生深入文字,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文字的

解读能力,把学生通过文字想像的能力扼杀了,造成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缺失。而且有的教师在展示图片、声像资料这些信息时往往缺乏系统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整体的美感。要知道,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才是教学的灵魂,这是任何先进的教学设备都无法替代的。“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就是要尽心尽力与语言文字打

交道,一篇篇课文是用书画同体的汉字组成,其中倾吐着作者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思想、情感、智慧。”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现代化媒体并不难,困难的是如何根据不

同的教学内容适时、适度、适量地加以运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语文的审美价值应该从语言文字入手进行挖掘,重现文字所描述的意境,触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领悟,形成自己的语言之美,这些都是图片或影像之美所替代不了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显然小学语文美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观念落后,美育能力不强;语文美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美育策略缺乏系统性、有效性、艺术性;多媒体审美价值与语文审美价值相混淆等。因此,要改变今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就要努力探索语文美育的途径。具体来说,可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在教学设计中挖掘美;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传导美;三是在课外延伸中创造美。上述三个环节层层展开,以期使学生在美育的浸染下善学乐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作者:————————————————————————————————日期: 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美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语文的教学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提炼教材并结合自身的人格魅力,适时给学生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学生从美的情感体验中去习得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的。它的作用也许会相较其他学科而言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热爱生活的美好体验。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美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语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此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挖掘教材美 小学语文教材的美是丰富的,有形式上的美,有语言的美,有内容上的美,教师要善于从各方面、各角度挖掘美的因素,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审美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1、形式美。新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图画美。书中有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有雄伟壮观的祖国山水画,有繁华美丽的都市风景画,有幽静秀逸的田园风光等,这些优美而富有童趣味和教育意义的插图,带给学生强烈的审美视觉效果,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此外,新教材还具有音乐美,书中编入大量的诗歌、儿歌、散文、饶口令和谜语等,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并巧妙的把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融入的文章,能带给学生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有利条件。 2、内容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充满着美的内容,是语文美育的最大资源。教材中有描绘辽阔的原野、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等歌颂祖国美丽山川的诗文,有描写邱少云、黄继光、雷锋、张思德等赞美英雄模范的故事,有歌颂伟大、平凡、善良、纯洁等人性闪光点和鞭笞丑恶、落后、黑暗、等社会弊端的文章……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形象,反映了社会、自然、心灵、行为、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趣的文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策略 一、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方法仍然有一些误差。“听”与“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侧重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写字,还要训练他们“听”的能力。这样孩子不仅学会了“写”字,还提高了“听、说”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是重视教学孩子“写字”,忽视了教孩子“听”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教会了孩子写字,孩子在考试中成绩就会大大提升,孩子成绩提高对家长、对学校领导来说都会很满意。实际上,教师由于不重视对孩子的“听、说”能力培养,就算孩子学会了写字,但是却不知道怎么运用,在实际中孩子却不会说,更不知道怎么说,这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来讲相差甚远。 2、教师脱离新课改的标准,教学方式落后,缺少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有的教师对新课改的标准已经有所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在每位教师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但是却缺少实际的应用,教学模式仍然远离新课改的要求,这些教师只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经验,仍然是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竟的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可想而知,这样

的教学,怎会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教师虽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二、给出的策略 1、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关键的因素。第一,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教师熟练掌握语文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他的最大功效。第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城市中语文教学的优秀成果,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对比;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 二、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③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9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什么又是情感教育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有一些老师为自己工作扎实认真,但学生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而困惑。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情感教育。小学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正如美国爱华兹说的那样:“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如何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 \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 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谈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贯穿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美育的培养,使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关键词: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美育培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美育的培养,使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呢?我认为,必须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来进行。 一、丰富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认识审美对象的能力,它包括完善的人化的感官、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在审美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的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巍峨的高山,奔腾的大江,挺拔的青松,翱翔的苍鹰,给人以壮美之感;春花秋月,青山绿水,白云初晴,流莺争鸣,则使人感到秀丽柔美。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在组织学生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时,要注意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海上日出》《黄山奇石》《日月潭》《瀑布》等。在教学这类写景的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同类或相似的景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二)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录像等教学资料中的自然景观 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在运用这些图片、声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色彩、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三)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喜欢却不一定熟悉的。如《放风筝》一课,是记叙儿童们放风筝时欢乐的情景的,写得很美。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育在中泉乡的普遍现状,既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一份客观依据与现实样本,同时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份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因此做如下调查。调研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全乡部分典型教师及学生。 2、调查内容: 教师访谈调查的内容:教学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学生访谈调查的内容:学习理念;学习的情感趋向;学习的方法;能力状况。 3、调查方法:访谈法(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听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学理念 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但与现代教育理念仍有较大的差距。 课堂教学及个别访谈显示: (1)相当多教师对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育“总目标”表现出模糊认识。教师的教育视野不够开阔,不能从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去关照语文教育,不能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进程中估价学生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没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和学”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孩子和谐全面地发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尚未被大多数教师作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提倡和推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育教学亟待强化。 (3)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的开放体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解和担忧。对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教材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向家庭、社会、自然延伸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顾虑重重,反映出教师已经适应了程式化、封闭式、静态的教学模式,对立体、开放、富有弹性、动态的语文课程思路新理念的引入和落实有畏难和惰性导致的抵触情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40%认为目前的语文课程“问题较多,必须改革”,60%的教师“赞同改革,但步子不要太大”。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现状感到不满,在教学的情感态度上,他们也想寻求变化,探索新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调查中,90%的教师能“经常批改”作业,95%的教师对待所谓“差生”能“视其情况,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 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这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 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 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 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 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 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 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刘雅轩)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在小学阶段,语文无疑是最难学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学生时常而感到努力无点,无处下手。教师同样不知从何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导致了语文教学停滞不前,效果不理想。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为没有经常进行练笔,所以很难将知识融合适用,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有的教师重写轻读,他们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心中真的有想法想要表达出来,可是由于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会力不从心中。 二、教师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书,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每个词语,都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师如果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位一年级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春天到了,大地是一片____ 。”有一位学生填下了“希望”,结果被教师打下了鲜红的“×”,原因是该学生没有按课文内容填下“绿色”。我们从这件事

中可以看到,这位学生是颇有创造力的,但教师的习惯定向思维却彻底否定了他的创意。 三、重视德育思想教育,轻视现代意识、现代思维地培养。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需的,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其它学科也同样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没必要独揽教学生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科的特点,传授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对德育思想教育过分注重,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如,写老师,教师则会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会是“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效果也是不难想象的。试问:当学生真正地融入人心险恶的现实生活中时,发现生活并不是处处像他们在文章所读所写的那般美好时,他们将会怎么样?又如何去适应呢? 四、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 对一篇好文章的局部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不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会使学生看得头昏目眩,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 但是,从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由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长期以来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一直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普遍认为语文教学只要教好了知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从而导致了学生终日处在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任务中,最终学生对语文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反而使很多的孩子早早的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006学年我们对我镇的五、六年级学生作了一次关于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语文,甚至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讨厌上语文课。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不会学习、不愿学习的现象。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多数是等着老师讲,或者是等着班级中几个优等生讲,然后他们唯唯应诺。这样的学习,多数学生只是充当了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使部分学生成了语文课的装饰品,慢慢地他们就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策略显然与推进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通过调查、反思,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获得收集、处理信息,如何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发人的各种潜能,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从新课程理念看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学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发现。教师应该从设计、教学、练习、评价等多方面去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探究。语文教学必须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世纪语文教师的使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调查了解教师教学的心态,教学难处,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加以推广和应用。实现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或方法,让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调查报告结果建议 主要内容 调查时间:2009年4月28日——2009年5月18日 调查地点:山阳县法官乡中心学校、碥头九年制学校等7所小学 调查对象:山阳县法官乡小学语文教师,语文课堂,小学学生 调查方法:1、听课 2、座谈会及作业教案检查

调查人: 杨培锋余昌军殷诗明 调查分工:殷诗明杨培锋调查山阳县法官乡碥头学区余昌军任清贵调查山阳县法官乡法官学区 为了解新课改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我乡的普遍现状,我们对本乡七所小学通过访谈、听评课、查看教案作业等方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一、优点 1、大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理念新,有一定的课改意识,“合作、参与”等新的课改术语能在课堂中频频出现,教师的角色行为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如:“谁来帮帮他?”“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到一定的运用。如“同桌互相读读,先左边读,再右边读,读得好了再表扬表扬”“老师跟你合作好吗?”“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三、四年的课改实验,的确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一部分课堂富有亲和力,学生敢想敢说,生命课堂的构建越来越显著了。 2、多数教师能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施教。王志宽老师的拼音教学课,师生关系融洽,把四声的拼读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引入汽车的行驶,生动贴切,学生爱学乐学;雷鑫玺老师笑容可掬,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让孩子神气活现,字词理解更是联系实际,如在教室里找一

浅谈小学语文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美育论文范文

浅谈小学语文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 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审美价值也表现出多元化。小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可塑性很强。由此,从小学就开始进行美育,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价值观。 一、叶圣陶的美育思想 叶圣陶强调语文教育应具有文学趣味。他认为童话、故事、民歌之类文学作品,教师都应当“视为至宝,取为教材。即使没有,也当酌量创作,以飨儿童”。叶圣陶的美育思想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时今日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从其思想出发,返璞归真,营造良好的美育生态氛围。 二、语言文字之美 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较稚嫩,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规范学生语言的同时让学生斟酌语言文字的运用,选取更为适合的表达方式。如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中有两句描述荷叶的语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两句话对荷叶和荷花的描写十分逼真,利用“挨挨挤挤”将荷叶的多形象地表达出来,利用“冒”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出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文字在使用上的精妙之处,可以将这两句话用其他的语句来进行替

换,然后让学生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之处,如利用“一片挨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等来代替“挨挨挤挤”,利用“钻”“长”等字来代替“冒”,让学生体会变化后的语句与原来的语句有哪些不同,给予学生更多体会的空间,有助于学生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可能有些学生对“冒”字不理解,此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冒”的理解和看法,在互动之中让学生理解“冒”所表现出来的急切、争先恐后,预示着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且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和课堂呈现方式,能让学生感悟文字之美,体悟语文课最本质的魅力。 三、拓展创造之美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课文,并不能满足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对美的追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中最有效的方法要数课外阅读了。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制订不同的读书计划。如五年级学生学完《狐狸和葡萄》以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阅读《伊索寓言》,并在课堂上组织开展相应的读书交流活动,各小组读一个故事,课堂上推选代表为大家讲一讲、演一演。童话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生能把故事中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阅读之后,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在作文训练中,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刘玉鑫2008160140 专业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英文摘要: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To let the student fully reading,reading in overall perception,reading to comprehension,reading of training the language sense, experience the taste.Visible in the new Chinese standard,has read as a teaching reading of"hot spots".Therefore,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as a language teacher to put the"read"the sword dance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will have to"read"the attention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do some deep thinking. I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 告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关于农村小学语 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 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我们的语 文教师视为“圣经” ,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 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能迅速提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xx 万

字,背诵优秀诗文xx 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于XX 年x 月,对吐鲁番市胜金乡汉回学校语文课外阅读课程的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走访、与师生交谈、发放调查问卷和查看资料,对该校开设课外阅读课的情况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探求出有效的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x、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储备情 况; x、师生对学校开设语文课外阅读课的认识; x、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x、语文课外阅读课课堂教学实施情况; x、语文课外阅读课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x、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以及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和阅读评价等。问卷调查在吐鲁番市胜金乡中心小学进行,共发问卷xx 份,回收有效问卷xx 份,有效率达xx.x% ,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语法知识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法知识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语法概说 1.语法的性质 语法,是语句中各种单位的组合规 在汉语中,语言单位的组合主要靠两种组合手段:语序和虚词。 五种语法单位 就汉语语言分析来说,可以分成由小到大的五级单位,即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二、构词法 1. 单纯词: 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 现代汉语的单纯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绝大部分的单音词都是单纯词: ⑵联绵词是双音的单纯词: ⑶音译外来词都是单纯词: ⑷拟声词是单纯词:拟声词是摹拟各种声音的词,表意作用是使语言具体形象,给人如闻其声的实感。如:砰、咚、扑通、哗啦啦、滴滴答答等 ⑸少数叠音词是单纯词: 2. 合成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如:朋友、国歌、认清、向日葵、电冰箱等 三、词类 1. 词类的划分标准: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可以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2.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语法功能:①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 ②不受副词修饰: ③经常作主语和宾语: ④能与介词组成介词短语: 3.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或存在、变化的词。 语法功能:①能受副词修饰。 ②大部分动词能带宾语。 ③经常充当谓语,起陈述作用。 ④动词后可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4.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语法功能:①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②主要作谓语或定语,少数能作补语。 5.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分为基数、序数、分数、小数、倍数和概数。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 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 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 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 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 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 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 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 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能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 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 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 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 个更完美的境界。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 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 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 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 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 目的。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 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 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 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 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好,板书时还可以即兴配 合图画来增添美的色彩。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