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如何走现代化之路的论文

中国如何走现代化之路的论文

中国如何走现代化之路的论文
中国如何走现代化之路的论文

中国如何走现代化之路的论文

复旦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何爱国博士多年来潜心于现代化研究,2011年推出新作《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是目前国内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将会因为以下特点而成为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与未来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首先,该书从历史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解析。书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目标,从早期自主探索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到仿效苏联式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走上了一条从学习模仿转向自主探索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战略先后经历了九次演变: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战略、学习苏联的现代化战略、“借鉴苏联,统筹兼顾”战略、“赶英超美”战略、“农工商并举”战略、“四化”战略、“小康”战略、“全面小康”战略、“科学发展”战略。现代化理念和战略直接影响着一国的现代化实践,根据我国迄今11个五年规划在建设重点上的转移,本书将现代化进程划分为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三个阶段,也即是在政策取向上经历了从“以工业化为重点,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到“以市场化为取向,重视社会发展”,再到“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完善市场化、推进城镇化为新的着力点”的三次转型。现代化是有关现代文明演化和国家发达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本书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总结、分析和反思,可以使我们清楚地把握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未来走向,同时印证了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历史过程。

其次,该书从理念、思潮、战略、政策、指标体系等方面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做了全面探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毛泽东、邓小平等在内的几代领导人都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毛泽东对苏联经典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批评以及“四化”理论的提出,到邓小平对中国现代性的重构,中国现代化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评判中借鉴,在借鉴中超越与创新。不论是理念、思潮,还是战略、政策、指标体系都日益体现出“中国模式”的独有特色。其中,“改革开放”与“小康理论”的提出和践行是中国现代化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的集中表现。正如作者所说,“从‘封闭’走向‘开放’,既是一种全球化背景下迎接国际发展挑战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必然”,而小康理论则“突破了仅仅从经济上看问题的狭隘观点,把现代化过程看做一个社会全面发展、协调互动与文明提升的过程”。中国现代化理论从重复和模仿到创新与超越,一步步引导着中国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再次,该书在历史回顾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现代化实践,尤其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做了前瞻。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理论、一种思潮,更主要的是各国在追求国家发达目标过程中的一种实践。本书对当前我国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大城市化发展趋势、新工业化思潮、人文化与市场化交融的取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逐一分析,并对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农民流动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中国是一个后发型国家,在短时期内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然而,现代化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发达国家都历经上百年的奋斗才得以实现,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农民流动正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本书对农民流动进行了全面的历史回顾,并对其进行了多层面的制度解析。作者特别指出,“农民流动是中国现代化之必然与必需。农民的流动化、非农化与市民化是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完善农民工流动机制,是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刻不容缓的要求”。

纵观全书,作者用宽广的眼光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化理念、思潮、战略、政

策和指标体系的演进,并努力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提供警示和借鉴。此外,本书还对当前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趋势和问题进行了解析,使全书构成了一个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分析框架。本书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开拓性,丰富了现代化科学的理论,还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可以为我国政府制定现代化战略和政策,解决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总之,本书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适时总结,是对现代化科学建设的有力推动,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力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