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设计

学院附中陈建志

一、教材分析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前沿阵地,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前提和保证。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本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颜色对植物叶片颜色的影响,是学习光合作用的基础。本实验要求层次较高、操作难度较大、考查频率高的一个实验,但是按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多数学生把握不够,操作不当。分离后的色带或不全或色浅,辨认困难,实验效果皆不理想。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将有关操作作了调整。

1、教材中值得推敲的地方实验选材和研磨教材推荐用菠菜为实验材料。菠菜生长受季节的限制,有的季节很难采集。另外菠菜叶片含水量较高,较多的水分子与丙酮分子接触,降低了丙酮对色素分子的萃取率,导致提取液中含色素分子少,进而影响实验结果。

教材中选用5克叶片.相对于仅需的几滴滤液来说,显然太多,也增加了研磨的时间和难度。相对于5克叶片,5毫升丙酮又显太少。丙酮极易挥发,实验中常出现叶片未研碎。丙酮已挥发干的情况。因为研磨不彻底,提取液中色素含量少。

研磨剂的配制学生只是按课本要求按顺序添加无水、乙醇、CaC03 SiO2,并不能很深刻的理解添加这些物质的原理和作用。

过滤装置课本要求用放置单层尼龙布的漏斗过滤滤液,但实际操作中这个方法耗时且费力。

画线方法由于学生平时的实验操作中很少用到毛细吸管,所以采用课本要求的方法划线,很难做到滤液细线细、直、均匀的要求。

色素分离装置分离色素是将滤纸条插入到加入层析液的烧杯中,为了防止层析液挥发,还可以给烧杯加盖。而实际操作很难做到滤纸条在烧杯中保持竖直,也不能有效减少层析液的挥发。

分离色素的方法课本是让色素在长形滤纸条上扩散分离,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实验改进只要是新鲜、浓绿的叶片皆可选,但要对叶片作些处理。将叶片用沸水处理,即将2克叶片置于沸水中煮20—40秒(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破坏色素分子的结构)后。立即捞出置于冷水中降温,再用吸水纸吸千水分.剪碎后放人研钵。研磨剂的配制

试验设计:

1)分别在A B、C三个研钵中加入5克剪碎的叶片

2)A中加少量的二氧化硅和无水乙醇,B中加少量的二氧化硅、碳酸钙和水C 中加少量的二氧化硅、碳酸钙和无水乙醇;

3)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A黄绿色、B几乎无色、C深绿色);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色素可以溶于酒精但不溶于水。

通过分组对照,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提取色素过程中所添加的各种物质的作用。

过滤装置的改进将过滤用的尼龙布改为用棉花塞住漏斗口过滤,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而且过滤速度快,操作更为简单。

画线方法的研究这一步是本实验的一个操作难点,学生很难用毛细吸管画出细、直、均匀的滤液细线。如果用钢笔沾色素、硬币边缘压线、盖玻片或者棉线画线等,则操作起来更容易。

色素分离装置的制作,用厚纸板作个烧杯盖,上面剪开1.5 —2 厘米的缝隙,滤纸条只需要从层析缸上盖子的缝隙插入到层析液中,根据实验需要可以选择缝隙数量不同的盖子做出调整。

分离色素的方法的创新1)用圆形滤纸片分离。用圆形滤纸片分离,取平面培养皿1 只,将一干燥的圆形定性滤纸盖在培养皿中,在圆形滤纸(直径为10cm)中央滴上2

?3滴色素提取液,静置约1mi n,在滤纸的中央点成圆形的色素斑。然后依次滴3?5滴层析液,每次间隔30s 左右,然后盖上培养皿盖,几分钟后,观察结果会得到近似同心圆的4 个色素环,由内而外分别是黄绿色、蓝绿色、黄色和橙黄色。

2)用粉笔代替滤纸分离色素。取一支干燥的白色粉笔,

在距其大头一端1cm处用含有色素液的细棉线刻出一圆环,待干后重复刻2?3 次(最好两人合作);把粉笔大头一端放入层析缸中,观察现象,色素将随着层析液在粉笔上扩散形成4 个颜色不同的圆,最上圈是橙黄色(胡萝卜素),其次是黄色(叶黄素),再次是蓝绿色(叶绿素a),最下圈是黄绿色(叶绿素b);待4条色素带明显后,取出粉笔,晾干保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掌握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理解各药剂在实验中的作用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技能目标

(1 )合理组织语言,描述实验现象,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对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在自主探究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要学生把理论知识联系并贯彻到实际活动中去,从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三、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

(1)实验材料准备。

(2)推测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做到心中有数。

(3)实验分组。将学生分成A、B两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再分为甲、乙、

丙、丁四个小组,每个小组7位同学。

2.学生准备

(1)预习本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步骤等。

(2)复习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颜色。

四、教学内容安排

1.实验目的: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及用纸层析法分离实验。

2.材料用具:叶片(绿色、新鲜)、丙酮、95沱醇、层析液、二氧化硅、碳酸钙、研钵、小玻璃漏斗、尼龙布(棉花)、剪刀、小试管、药勺、量筒、天平、镊子、毛细吸管(盖玻片)、滤纸条、铅笔等。

3.方法步骤:

实验分组:

注:(1)a V”表示操作或加入;“一”表示不加入。

(2)每个实验组的四个小组分别按上面四个方案进行操作。

(3)研磨要充分、迅速,研磨时用纸盖住研钵;

(4)收集滤液到试管中,一定要用棉塞塞住试管口。

实验流程:

4.合作探究:

①制备滤纸条时为什么要剪去两角,否则会出现什么现象?

②画滤液细线为什么要细且直,并待干后重复几次?

③如何在滤纸上得到4个色素同心环请绘出实验装置图。

④材料不同制出的色素带有区别吗?

⑤实验完成后填写下表:

5.实验结果及结论:

学生活动:小组间相互交流所得实验结果,组织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甲组滤液呈深绿色,乙组滤液呈黄绿色,丙组滤液几乎无色,丁组滤液

呈深绿色。

教师活动:评价各小组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根据叶绿体中色素的颜色,分析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并展开讨论。最后再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1)甲组结果说明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于丙酮。

结论: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中,可以用有机溶剂如丙酮,来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得出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即该实验的原理。

(2)乙组与甲组结果的差异,由于未加入碳酸钙,叶绿素受到了破坏。结论: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在研磨过程中叶绿素受到破坏。

(3)丙组与甲组结果的差异,由于色素不溶于蒸馏水。

结论:不能用蒸馏水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4)丁组与甲组结果的相同,说明色素也能够溶于乙醇中。

结论:乙醇也是有机溶剂,可以利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纸层析法分离结果显示:滤纸条上色素带排序(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黄、蓝绿、黄绿四个条带,推理分析应分别代表“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说明红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较其他几种色素溶解度最大。

五、教学反思:

以前在指导学生进行本实验时,一直是每小组分别完成各自提取实验,然后自行

进行相关探究,如不加CaCO3 会怎样?不加SiO2 会怎么样等等,实验就比较费时,而且会浪费很多实验材料。经过本次实验方法的调整改变后,实验进行的更加顺利了,对比效果更明显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