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有效阅读论说类文言文

如何有效阅读论说类文言文

如何有效阅读论说类文言文
如何有效阅读论说类文言文

如何有效阅读“议”类文言文文本

扬子中学洪利雄

一、文体概述,明晰阅读目标

“议”类文言文即古代议论文,通常我们也称为论说类文言文,“议”类文言文是古代散文的大宗,它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古人通常根据题名和写作的角度将“议”类文言文分为论、说、辩、议、原、解等,如贾谊的《过秦论》、韩愈的《师说》《讳辩》《原毁》《进学解》、杨雄的《解嘲》、柳宗元的《守原议》。

我们无需纠结于概念,我们可以参照教材中的文章,教材中的“议”类文言文有《秋水》《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过秦论》《训俭示康》《师说》《劝学》《伶官传序》(虽为序,但从篇章结构上讲属典型的议论文)《孟子二章》9篇。阅读“议”类文言文我们要重点把握其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严谨、语言生动四个特点,下面做简要阐释。

1.论点集中鲜明,显耀突出

一般说来,在一篇议论文里,只能有一个基本论点。论点一旦确立,就要紧紧围绕基本论点把道理说深说透。不能节外生枝,论点重出,也不能模棱两可,是非不清。古人就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写作实践的。一篇议论文,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关键处,观点也就处在这些关键处。放在文章开头的,如苏询的《六国论》,旨在论述六国覆亡的原因,文章开头就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头点题,亦即开宗明义地摆出论点。又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是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官,致使败政乱国的史实,从而指出“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阐明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为的道理。所以文章开头即摆出论点说:“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把确立的论点放在开头,以便紧扣论点顺理成章地论述事理。有的文章则把论点置于篇末。如贾谊的《过秦论》,旨在论秦之过,但在结构安排上却别开生面。作者先从秦之功着笔,用较大篇幅叙写从秦孝公至庄襄

王六世的显赫功迹和威势,至秦始皇即位,虽仍威振四海,但已显露出败征,秦始皇死后,秦王朝每况愈下,以至陈涉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一举推翻了秦王朝。作者通过对秦王朝从兴盛到覆灭过程的叙写,在文章最后说:秦王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既是全文的结论,也是全文的基本论点。把论点置于篇末,对议论文来说,将起着由浅入深、由远及近水到渠成的艺术效果。所以在阅读“议”类文言文时,能关注论点的集中鲜明和位置上的显耀突出这一特点,就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论据生动形象,充沛有力

论据可以是事实的材料,也可以是理论的材料。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具体的事例,也可以是概括的事实,还可以是统计数字之类。“议”类文言文其论据可以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

或借古鉴今,在今昔鲜明对比中明是非、阐道理。如《伶官传序》一文,作者使用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兴国与覆灭的史实,就是以具体的事例作论据。特别是既有事实的材料,又有理论的材料,“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在事实论据中又有“得”与“失”、“盛”与“衰”的对比,从而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使得论据显得更充足有力。

或借助喻体来论证问题、阐明事理。荀子《劝学》中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第三段也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阐述了学习要积累。又从“骐骥”“驽马”对比,得出

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或用寓言故事作为论据,以论证要阐明的道理。以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为常见,如《秋水》寓论述于寓言之中。文中未见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海若象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阐明观点,形象生动。

我们阅读时找到了论据,分析论据的特点以及使用论据的作用,对文章的理解至关重要。

3.论证严谨周密,手法多样

“议”类文言文在论述事理方面,大抵也都比较严密。论证的严密,在于精心地构思,巧妙地安排。如晃错的《论贵粟疏》(《高考零距离突破》289页),全文紧紧围绕“务农贵粟”这一基本论点论证了贵粟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文章开头先从汤、禹之世遭受严重的自然水早之灾,而国无捐清者”论起,说明“畜积多而备先具”的道理,强调“畜积”的重要性。接着以古比今,当今人民之众,土地之广,远远超出了汤、禹之世,且无水早之灾,而“畜积”却远远落后于汤、禹之世。这并不是地无遗利,民无余力,而在于“生谷之地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揭示了不能“畜积”的原因。继而论述不“畜积”,人民就会贫困,“民贫则好邪生”,并由此推论“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流离转徙,造成“民害”。“民害”一旦造成,政权就不能巩固。这就点明了不“畜积”的危害及其严重后果。既然后果严重,作为“明君”就得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怎样解决呢?必须“务民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凛,备水早”。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定顺服。继而从皇上重“珠玉金银”,遂造成人们重金玉而轻农业一端,说明只能有利于“奸邪”,无益于“畜积”。继而又从农夫的饥寒悲苦与商贾的盘剥逸乐对比,指出“商人之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的原因,从而得出“欲国富法立”,就必须“尊农夫”,“贱商人”的结论。或古今对比以阐明问题,或正反两方面加以论列,每段所论虽然角度各异。但始终都围绕着“务农贵粟”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结构严

密,主题集中,层次清晰,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又如《劝学》,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三段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四段首先阐述学习要积累,接着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最后通过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第四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可见《劝学》论证充分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首先《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论证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通过多种论证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论证周密,说理充分。

4.语言形象严谨,感情充沛有力

“议”类文言文语言特点既具备古代散文的语言的形象而含蓄的特点,又兼有应用性文章的用语的准确而严谨的特点。

(1)“议”类文言文在语言形式上多采用骈散结合、长短参差,叙议结合,善用修辞,多用铺陈、排偶句式,使文势充畅,又音韵之美,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如《过秦论》的语言特点就极具代表性。首先开篇一上来就四个同义叠句,气势酣畅,之处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以整齐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完,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其次多重排比的运用,气氛热烈,主谓结构句式的排比: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显示“合从缔交”的广);并列结构词组的排比: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显示四君子的谋略才干);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语形式的排比:有宁越、徐尚……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显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八个结构异同交错的四言句: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

国请伏,弱国入朝(显示秦乘胜前进夺天下,摧枯拉朽攻诸侯的声势)。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奔放,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句组合起来,则整齐与参差结合,相为映照,文章便张弛有致再者就是对比夸张的手法运用,气魄恢弘,如“拱手而取”“无亡矢遗镞之费”,作者在此采取将双方“极化”的办法,通过反衬说明问题。最后骈散结合,铿锵有声,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其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又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骈散结合,不仅读起来声调铿锵,而且不觉得呆板,不显得单调。

(2)“议”类文言文在表达观点时为了增强感情色彩,也会大量用语助词、感叹词和设问作答句式。用语助词和感叹词以增强感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当他了解到蒋氏祖孙三代遭受赋敛之毒有甚于捕蛇之毒时,颇有感慨地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这一叹一问,深有感情地表达了作者对唐代统治阶级橄征暴敛,残酷剥削掠夺劳动人民血汗的罪行的揭露,同时也表达对劳动人民悲渗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助词和感叹词的运用,则是随着所论问题的内容和感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或用于行文中间,或用于篇章之末,或用于句首,或用于句尾,或句首、句中、句尾兼用,极尽变化,不落案臼。又如《师说》中“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伶官传序》中“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等等,都采用了语助词和感叹词;而《过秦论》中在文章的结尾处,进行设问,“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问一答中强有力的点明了中心论点。

(3)“议”类文言文通常用语准确、严谨,表达上含蓄委婉,使论证严密、说理透辟,又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和采纳。“议”类文言文在阐述事理的时候非常注重遣词造句,力求用词准确、周全,既注重“达意”又重视“表情”;同时在阐述观点时也力求论证严密,说理透辟,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谏太宗十思疏》在说理的过程中就使用了大量的“谦辞”和“敬辞”。

二、策略分析,把握阅读路径

1.整体感知,明确观点,把握结构思路

“议”类文言文必须通过准确鲜明的中心论点,集中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立场。感受鉴赏这类文言文时,首先要准确抓住文章的论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论说文除有一个中心论点外,还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了几个分论点。因此,阅读时除了找到中心论点,还要找到分论点,以及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内容。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劝学》的内容把握其结构思路:首先引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接着阐述“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曲木难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道理,用设喻的方式证明“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阐明学习的意义;进而简述“须臾而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好处,用设喻的方式证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阐明学习的作用;最后阐述“积土、积水、积善”的效果,“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后果,以及“骐骥一跃”“锲而舍之”之弊,“驽马十驾”“锲而不舍”之利;阐述“蚯蚓”“蟹”的生存状态,用设喻的方式阐明学习的方法态度。综上,其结构思路可简化为:一个总论点:学不可以已;三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方法路径(一):剔肉存骨知结构

所谓“剔肉存骨”就是删除文中的细枝末节,留下主干部分,“主干”就是文章的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阅读“议”类文言文一定要注意行文中的观点句和感叹句。如:《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又如《宋人有得玉者》

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上例中蓝色字体即为观点句,也即我们通常所言关键句,通过剔肉存骨的方法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快速找点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同时理清文章的思路。

方法路径(二):关节路标明思路

所谓“关节、路标”即文章中特定的位置中出现的能够体现作者的行文思路的词语或者句子,“关节”多位于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路标”多指一些连接性的词语,如:而、然、又、至于等;或者表达观点是用的虚词,如:故、则、因等;又或者要发表感叹前的拟声词,如:呜呼、嗟乎、噫等。这些词的出现通常预示着行文思路的转变或者推进,所以注意这类词语就能快速把握文章思路。

如《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又如《训俭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

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上例中红色字体的部分即为文章的“关节”和“路标”,蓝色部分为作者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路标”所指引处不是直接表达观点,就是直接抒发情感,对我们理解文章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局部细读,分辨逻辑,判断方法

当我们“剔肉存骨”之后,我们就要对文章的“肉”做分析,“议”类文言文中这些细枝末节都是为了更好说明论点而服务的,所以我们要分辨这些材料的作用、效果,以及材料本身的效果,同时也要掌握文章的论证过程,论证就是指文章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骨”跟“肉”之间的关系。鉴赏“议”类文言文,掌握了论点、论据后,就要深入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这样阅读,就能将论文三要素串成一线,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如学习《劝学》,我们重点抓住20 余处比喻,从而明白感受到议论文中比喻论证这种形象说理方法的妙处;如学习《过秦论》,可先分析文中“叙与议”的次与主的关系,明晰史论文的撰写方法,对论说类文章的叙议结合方式有充分的了解,然后重点赏析文中的对比手法,尤其是第五段中的对比,从中领悟议论文中使用对比论证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方法路径(三):切肉做菜明手法

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化抽象为具象,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5)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6)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7)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8)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9)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句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3.关注语言形式,体会语言特点

了解“议”类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一是在语言形式上多采用骈散结合、长短参差,叙议结合,善用修辞,多用铺陈、排偶句式,使文势充畅,又音韵之美,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二是在表达观点时大量用语助词、感叹词和设问作答句式;三是在用语方面力求准确、严谨,表达上含蓄委婉,使论证严密、说理透辟,又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和采纳。

方法路径(四):吃肉赏味品语言

“议”类文言文的语言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维度,鉴赏时可以围绕此三个维度展开:

具体与抽象:观点的明确需要语言的高度概括,高度概括即为抽象表达,而要想阐释抽象的概念就需要具体的论述,具体论述需要语言的形象性和准确性;

严谨与生动:严谨的思路和观点更有力,生动的表达更有趣

理性与感性: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4.重点考点:分析论证思路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指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讲究观点确切,讲究层次明晰,讲究论证方法运用,讲究论证材料的组合。“议”类文言文一般都会有特点的写作对象,或进言、或游说、或驳斥、或申张等等,所以“议”类文言文的论证思路呈现明显的对话意识,所以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另外论证思路考查综合能力,对我们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概括能力等都提出有较高的要求。关于论证思路的考题常见提问方式有: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作者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文章(段)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写出全文的论证思路等

(1)“议”类文言文分析“论证思路”的解题逻辑过程:

第一:辨识文章的结构方式;

第二: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第三:归纳段落或部分的论述要点;

第四:表述文章的行文思路: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得出结论,如何解决问题。

(2)常见方法:

第一:通读语段,剔肉存骨,寻找路标,勾画关键词,分层。

第二:按顺序分析每一层,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并指出论证了什么。

第三:对于表态、看法,观点、结论等之类的文字,在分析时可直接引用或提炼。第四:关注写作对象,古代议论文大多有特定的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明确。

常见的答题思路:首先作者提出……观点;然后……;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

三、阅读操练,迁移阅读能力

治学

(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选自2014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试题)

1.阅读任务:

(1)用“剔肉存骨”和找“关节路标”的方法快速掌握本文的观点;

(2)“切肉炒菜”找出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手法;

(3)读④⑤两段,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2.题目训练: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兮

B、哉

C、夫

D、矣

(2)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4)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5)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附】

1.阅读任务参考答案:

(1)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观点:君子必立志。

(2)“譬如宝在于玄室”比喻论证;“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同时使用;第⑤段兼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第④段先运用类比论证论述了经过学校教化的人的不同,再用比喻论证论述了付出行动和坚持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人不能因害怕困难而放弃学习。

(3)运用了比喻,以及铺陈排比,句式整齐使文势充畅,又音韵之美,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第④段有力的论述了学然后之不学之困,第⑤段有力的论述了治学要付出行动的道理。

2.题目训练参考答案:

(1)B

分析:根据语意和语气,方框处应该是一个表达疑问语气的虚词,所以可以排除“夫”和“矣”,而“兮”通常是用在句中。

(2)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分析:使用的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的效果化抽象为具体。

(3)D

分析:本段先运用类比论证论述了经过学校教化的人的不同,再用比喻论证论述了付出行动和坚持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人不能因害怕困难而放弃学习。

(4)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

分析:运用了比喻,以及铺陈排比,句式整齐使文势充畅,又音韵之美,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排比式的整句主要是为了表达治学要付出行动的观点。

(5)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分析: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全段可分为三个层次:先是通过与阐释治学要坚持不懈;再用比喻阐释志与才的关系;最后强调君子治学必须立志。

参考译文: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形体死亡而名不朽灭,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寄给神祇祖先。

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

倚物伫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定能抵达,举仰着头而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而后已。因此,尽管有资质,而无志向,也不能够建立

他的功业。志向是学习的主要,资质是学习的次要。求学的人不担心才学不富足,而怕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