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音乐_初中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初中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初中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初中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分析音乐作品。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演唱形式给听觉带来的震撼。

3、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

2、感受蒙古长调歌曲的独特韵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视频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由呼斯楞演唱的歌曲《万马奔腾》的视频,请你说出这是一首哪个民族的民歌。师:简介马头琴。师: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

骄子”。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一首新歌——《牧歌》。

三、演唱草原的歌——《牧歌》

1、师:请同学们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节奏各有什么特点?

生:(曲调悠长、宽广抒情,速度稍慢,节奏舒展)

2、再听,请说出歌曲有几个乐句?歌中都出现了哪些事物?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两个乐句,像这种由一个乐段构成的曲式叫一部曲式或一段体,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这首歌形象淳朴且富有诗意,字里行间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生活的热爱。

3、比较两句: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下回旋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下句转入以1为中心的围绕进行,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

4、用”u”模唱旋律。缓吸缓呼,可以设想去闻花的芳香状态去歌唱。

5、教师弹琴,学生随琴演唱。

6、(提醒学生注意调整呼吸,缓吸缓呼,咬字吐字要清晰,要唱的自然而舒展。)闭上眼睛想象,我们现在已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深深的吸一口气,就象已闻到了泥土和绿草的清香,心情非常的舒畅,心旷神怡的感觉。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去演唱首歌曲。

四、拓展延伸: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聆听要求:《牧歌》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生谈谈感受。师:无伴奏合唱合唱没有伴奏,有不同人声组合,比单旋律原民歌表现力丰富。

五、随伴奏师生共同演唱歌曲牧歌。

六、小结

美丽的草原,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牧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展现自我,求知欲浓,已经具有参与意识和交流愿望,获得新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表达感情的方式有明显变化。因此,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念,巩固和提高音乐表现力,拓宽视野,多元化教育。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认识到生活给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随着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牧歌》效果分析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自主合作模式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牧歌》这节课中经过认真设计,以及课堂上精心引导,在分析音乐作品的时候,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来欣赏、理解音乐作品,感受、体验音乐的美,整堂课将审美性与音乐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提升了自身的素质,也培养了学生

的综合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牧歌》教材分析

《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的代表歌曲。简洁的旋律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感情。2005年11月25日,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作“名录。

《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通过学唱和欣赏,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牧歌》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牧歌》是()族的民歌。

A 维吾尔族 B汉族 C蒙古族 D彝族

2、《牧歌》的节奏特点()。

A舒展 B密集 C不紧不慢 D很慢

二、问答题

1、什么是牧歌?

2、什么是无伴奏合唱?

《牧歌》课后反思

《牧歌》的教学,我认为好的地方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围绕着传承音乐文化的主线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的信念。对于歌曲中的不易唱准的旋律,通过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虽简单但效果明显,学生很快掌握了旋律。这首歌曲的节奏比较难。附点节奏比较难掌握,让学生参与、体验、感受节奏。无伴奏合唱《牧歌》则让学生对牧歌的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牧歌》课标分析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您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如何把音乐这颗美好的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中并萌发成长,是我的最大的愿望。首要的任务是不断学习来提高教学水平。其次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新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为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便成了音乐教师的努力方向。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

八年级的学生,仍然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但抽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音乐兴趣不仅要保持还必须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其音乐学习领域有必要拓宽,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音乐体裁、音乐表演形式,音乐知识也需要增加内容。在教学中我尽量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其音乐兴趣,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鼓励音乐创造,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充分鼓励。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