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第四讲:唐诗的分析与鉴赏

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第四讲:唐诗的分析与鉴赏

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第四讲:唐诗的分析与鉴赏
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第四讲:唐诗的分析与鉴赏

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第四讲

唐诗的分析与鉴赏

第一节鉴赏概说

在我国的文学遗产中,古典诗歌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横向看,中西文学相比较,西方文学以叙事类的小说、戏剧为主,而我国文学以抒情类的散文,尤其是诗歌见长,因有“诗国”之称。

诗本是最为凝炼、灵活、宜于抒情而近乎音乐的文学体裁。而一切纯文学作品,又多少都有几分诗的性质。“小子何莫学乎诗”,自孔子对其学生强调诗教以来,这话在我们这个诗国一直被人自觉不自觉地奉为珍宝。询问对方孩子背得几首古诗,至今仍是家见面谈话的一项内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已超出作者原意,广泛地被引为献身精神的象征。古老的“赋诗言志”的传统,至今还在延续。在孔子时代,诗的作用原是很大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它不仅有审美兴发的作用,还有很强的传授知识与政治教化的作用,是学习知识与外交辞令的工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分工的细密,诗的作用就远不如古代那样宽泛。对于今天的读者,学诗的首要目的乃在于欣赏。鉴赏对于诗来说,乃是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欣赏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美作用,包括陶冶美的情操和提高美的鉴赏力两个方面。美的情操的养成很大程度上要脱离短浅的现实轼利的纠缠,而欣赏文艺作品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很大的。黄庭坚有句名言:说士三日不读书,“今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语言无味”(《东轩笔录》)。其原因就在于读书、读诗能提高自己的品位,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卢梅坡有一首《雪梅》诗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这是诗歌陶冶性情的最为形象的写照。

对于我们现在的人,审美鉴赏,应该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文艺欣赏更需要这种鉴赏力。《文心雕龙知音》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这种知音能力也就是鉴赏能力。这种鉴赏能力并不是全然天生的,很大程度上靠后天的学习,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审美欣赏的实践。正如学习游泳不能单

靠书本一样,提高鉴赏能力也不能仅凭读文艺理论知识或鉴赏方法论可以奏效,具体的阅读与欣赏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对于写作技巧,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搞文艺创作,生活基础、思想修养和写作技巧三者缺一不可。而学习写作技巧不能指望任何《写作指南》,有效的方法乃是向典范的作品学习,向古典作家学习。况周颐《蕙风词话》说:“学填词,先学读词。”“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而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两宋人词宜多读、多看、潜心体会。”这里虽说作词,实际上作诗也是如此。鲁丑说过,大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告诉着我们怎样写,所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很有道理的。

三,诗歌鉴赏对于从事文学与美学研究者,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训练。

不少美学论著指出,我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西方古典文学最发达最辉粕的部类是偏重再现的、叙事的戏剧与小说;中国古典文学最发达最辉粕的是偏重于表现的、抒情的诗歌与散文。所以不少美学家认为,搞美学的人应该首先熟悉中国古典诗词与欧美的小说戏剧。

对于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批评,欣赏仍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节。欣赏虽然带有很强的情感因素,在这方面它近于创作,同时也有知解与评判的成分,这一方面又近于批评。鉴赏与批评虽然是两码事,但二者也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无批评的鉴赏和无鉴赏的批评都是不可思议的。“赏析”一词之所以得以广泛应用,正在于他对作品是有所发明的,究其出处,乃在陶渊明诗。《移居》诗去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可知“赏”与“析”原为二事,赏即欣赏,是感性直观的、审美的,析即评判,是理性分析的、思辨的,但二者又可互相渗透融合无间。“赏析”一词,较之通常所谓欣赏、鉴赏,在揭示欣赏与批评之关系上似乎更加深刻,更能显示欣赏活动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唐诗鉴赏的方法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顶峰,唐代三百年间,经久不衰,在当时,诗歌的数量是惊人的,流传到现在的全部唐诗,也还有五万多首。这个数字,实际上只占当时全部诗作的极少一部分,大量的诗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在我国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象唐代那样,留下了那么多家喻户晓的诗人和诗篇。它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唐诗读了容易记住,容易背诵,宋词也容易背,宋诗则很赘牙,不易记住。所以唐诗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我们读了很多唐诗,有时觉得它好,但不容易说出它好在那里。我们读诗,分析诗,不仅是为学习或考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心境臻于美的境地。

大量事实证明,赏析是因人而异的,在这方面,诗歌较之小说戏剧尤为显然。情况千差万别,但大致还可以理出一点头绪。因为赏析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这里当然有自由,但自由必出于对自然的把握。诗词赏析,需要相当的历史知识与文化修养,专门的诗学知识与相当的生活体验,大量的阅读欣赏的实践。而欣赏的方法也存乎其中。清代桐城派于文章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结合,赏析也应该如此。赏析时的考据是指对诗歌作者、写作年代、时代背景以及诗歌用典用事的把握,义理是对诗歌内容及主旨等方面的理解。辞章指诗歌形式方面的表现。而这三个方面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我讲课的目的就是想从几个侧面谈一下分析与鉴赏唐诗的方法,有时为了讲述的方便,也不限于唐诗,还会涉及个别其他朝代的诗歌。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所以这里所谈的仅供参考。我们还要在阅读唐诗时多加体会,以摸索自己的路子。

一唐诗的形神关系

在古代诗歌的分析中,弄清形与神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形是诗作中所描绘的形象,所谓神往往指诗人的心理活动。文学作品大都是写人类生活的,它往往通过生动的形象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就是以形传神。如中唐张仲素的一首有名的诗《春闺怨》: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少妇,说得准确一点是思妇,他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提着篮子,在青葱茂密的柳阴陌上,桑林之中,采摘桑叶。但诗人描绘的是他提着篮子忘记采叶这一形态。这是形,如果仅限于形,这首诗就不会成功,诗的妙处在于以形传神。因为这位少妇是一个忠诚的妻子,她之所以忘记采叶,是因为沉浸在昨夜的梦境之中。但昨天的梦境是怎样呢,诗人没有说,给读者

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余地。这座女体塑象是静态的。她只是提着篮子,不声不响地站在城边陌上,柳条桑树之间罢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形象窥见到她此时此刻心中混合着甜密与感伤的情绪和既分明又模糊的梦境。

一首诗要写得好,有时还要做到形神兼备,以至于遗貌取神。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把形与神的关系处理得非常恰当。诗中写唐玄宗作为一个失势的太上皇,在西宫、南内如何靠悔恨、忧伤、寂寞、凄凉来打发那些难以消磨的时光时,用了下面的两句话: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为了给这位老皇帝的感情上涂抹一层浓重的暗灰色,诗人挑选了萤飞的夕殿这个时间和地点,而以未成眠来证实思悄然,又以孤灯挑尽来见出他内心的痛苦之深,以致终夜不能入睡,由“迟迟钟鼓初长夜”到“耿耿星河欲曙天”。我们知道,唐代的宫中是用烛而不是用灯而照明的。这在宋代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中有所记载。即使用灯,也不至于在太上皇的宫殿里只有一盏孤灯,又何至于竟无内侍、宫女侍奉,而使他终夜挑灯,终于挑尽呢?这里显然不符合事实。但是我们设想,如果作者如实地反映了当太上皇不眠之夜,生活在一个红烛高照,珠围翠绕的环境里,还能够象《长恨歌》这里所描写的那样成功地展示他的精神状态吗?所以我们说这两句诗就是遗貌取神。也就是为了传达作品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而不去追究表面上的事实,这就是遗貌取神。

当临邛道士来到仙山求见时,久已脱离人间爱欲的杨太真是丝毫没有思想准备的,所以“闻道汉家天子使”,不禁“九华帐里梦魂惊”了。玄宗终宵不眠,太真恬然入梦,这是一个鲜明的对照。接着,诗人以下列四句描写了她强烈的内心冲突从发生到解决的过程: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由梦魂惊而揽衣推枕,徘徊不定,由徘徊不定而决心出见,这个内心斗争胜利的取得无疑地是相当艰苦的。而当胜利之后,便不顾云髻半偏,花冠不整,迫不及待地走下堂来。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是多么成功地通过杨太真的动作刻画了她的精神状态。所以我们称这些诗句是形神兼备之作。

二唐诗的事理关系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言志”和“缘情”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股潮流。言志说以为诗主要是表现人的“志意”,即偏重于思想;缘情说以为诗主要是表现人的“情性”,即偏重于情感。人的情感,是指喜怒哀乐等心理状态的表现,是受人们的立场和观点支配和制约的,因此情感中渗透了理性。至于言志,更是与理分不开,不论是表现什么世界观与人生观,一般都贯穿着理。缘情也罢,言志也罢,虽不说理,而理自在其中。理之为义,有广有狭。狭者指诗中表现的抽象的哲学思想;魏晋有表现玄学的诗,隋唐有表现佛学的诗,宋明有表现理学的诗。这一类诗,大多以理语作议论,失去诗歌的艺术特点,味同嚼蜡,所以历来为说诗者所反对。广义的理指诗中的理趣,这种理,能体现诗歌的特点,注意形象性,达到目击道存、富于理趣的艺术效果。有关古诗事与理的论述,林东海先生的《古诗哲理》讲得比较全面系统,我们课后可以参考阅读。

(一)特殊事物与哲理表现

中国古诗中,有时通过某一种特殊的事物现象,来表现一种哲理或自然规律。唐人窦庠的《醉中赠符载》诗:

白社会中尝共醉,青云路上未相逢。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何妨有蛟龙。

窦庠醉赠符载这首七绝,颇有点狂态,却也有点道理。他们两人都是中唐诗人,也都曾在韦皋幕下任职,因此有些交情。古人泛称隐士之居为白社,符载曾隐居于庐山,在隐居间二人可能有交往,故言“白社会中尝共醉”。他们后来都出仕了,窦庠初为国子主簿。二人出仕后仕途得志,连登高位,可谓干青云而直上。然而出仕的时间和地点却不一样,所以说“青云路上未相逢”。虽然未能宦海同舟,是一件遗憾的事,但这里的未相逢并不是表达这种遗憾,而是表现得志的快感。似乎想说明:我们同是从草野中出来的,但各有门径,都能青云直上。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下面二句富于哲理的诗句来了。“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何妨有蛟龙”,这两句是承首联所言自隐而仕,从未达至显宦而来的,也是针对世俗的一般眼光而发的。在一般人眼里,水浅的池中,多的是虾兵蟹将,乌龟王八,故有所谓“水浅王八多”的说法。也就是说浅水中的东西大多成不了什

么气候,人们于是乎小看了池中水或池中物。“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蛟龙”,意思说请大家不要小看池中的水,这浅水之中也能藏有卧龙,有朝一日这卧龙会飞腾霄汉的。这里的立意,一反时人见识,直说蛟龙卧于池中浅水,一有机会便可以直云直上。诗的原意只是要表白,他与符载都曾在草野隐居过,犹如蛟龙卧于浅水,后来他们都当了大官,干青云而直上,犹如蛟龙之得云雨。以自己的事例向人们说明:居于草野的人,不都是凡夫俗子无能之辈,也有一些有才有识的志士仁人。这话有一定道理,池中卧龙,说的虽是偶然现象,但却带有必然性的意义,说的虽是个别,却表现了一般,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杰出英雄人物就是从草野中奋斗出来的。我们今天读这两句诗,会从诗中的意境引出更多的联想,重新赋予它更多的哲理意义。比如从生活环境来说,生于穷乡僻壤的人,也能出声名显赫的杰出人才;从文化条件来说,文化程度较低的人,也能出实际能力很强的人物(章碣《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从家庭条件来说,古今贫寒的家庭,也能出大有作为的才士贤人。所以诗向读者提供了种种人生哲理的想象余地。

(二)物理与事理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人笔下写生死的,有各式各样,大都带有感伤的色调。而刘禹锡则不然,他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来表现生生死死,循环不息,不惟旷达,而且在理,借物理以表达事理,别具一格。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言: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这首诗语多伤感,意却旷达。以此安慰白居易。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崔群、崔玄亮相继谢世,白居易了二首绝句悼念他们,刘禹锡读这双绝句后颇有感慨,酬答这首七律。诗中述说了生死存亡虽是万古同恨,但这是事所必然,无可奈何。刘禹锡对于人世的一切看得是比较透切的,也比较能持超脱的态度。“芳林”

二句最能表明他对生存生死持超脱的达观的态度。对于人类的生死存亡,对于仕途的进退荣辱,对于世运的升降兴衰,他常常能看到有利中的不利和不利中的有利。因此他作诗往往寻取自然界中具有辩证原理的景象来构成诗的意境,藉以表现他的这种辩证思想,即借物理来表现事理。这样的例子在刘禹锡诗中还不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浪淘沙》)等等。“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诏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绝句》)

(三)事理的倾向性转化

唐诗事与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有时作者创作的本意与读者在理解方面差异较大,甚至截然相反。如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意思,今天的理解与原诗的意义正好相反。这是古诗事理倾向性的转化。

刘禹锡早年具有济苍生,拯国家的大志,因此在三十三岁时参加了“永贞革新”,仅仅半年就以失败而告终,刘被贬为朗州司马,后来转夔州、和州刺史。他在巴山楚水之地辗转了十余年。敬宗宝历二年冬,罢和州刺史,返洛阳,途中于扬州与白居易相遇,在酒席上,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是对白居易赠诗的酬答。白居易在酒席上先作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为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在诗里抒发了比白居易更为达观的情杯。首联言二十三年被弃置于荒凉僻远之地,确实历尽凄楚。次年言归来时旧友伤尽,人事已非,不禁感慨系之。三联又表示将泰然处之,并不消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蕴十分丰富,既有慨叹,以己为病树,为沉舟,但见他人之春风得意;又有自慰,己虽为沉舟,为病树,而世界仍将按照其规律发展,沉舟侧畔,自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依旧万木争春;还有这样一个意思,就是虽历尽坎坷,还要振作起来。这些丰富的感情意蕴,很含蓄地回答了白居易诗对他遭受过多的挫折、满朝官职、斯人憔悴的同情。这首诗表现哲理的二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但这种哲理与后人所作的哲理诗不同。他将自己的坎坷失意比作沉舟病树,而将他人的得志显荣比作千帆过、万木春。这是一种对比手法,是冷和热、枯与荣的对比。刘禹锡作诗时,无意要寓理于诗,而他的诗句具有哲理的意味,所以后人就将他引申了。而这种引申并非诗人的原意,而是向相反的方向引申。大多用来表现革新的思潮与一些政治运动的到来。因为刘禹锡的两句比喻性的对比,热的字眼在反面,冷的字眼在正面,有悖于我们今天的比喻习惯,所以现在大多从积极方面来理解这两句带有消极情绪的诗,至使对诗意的理解正好倒了过来,以说明新生事物必将取代陈旧事物的道理。

又如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悼亡诗,说其妻韦丛死后,诗人对别的女子都无顾盼之意,表示爱情的专一。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说是写男女眷恋之情,其所钟爱的女子是其他女子所无法比拟的。关于这首诗的主题,目前难下断语,暂可存疑。

这是一首爱情诗,写男女眷恋之情,其所钟爱的女子是其他女子所无法比拟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二句最为人们所称道。意思说,曾经看过大海之水的人,别的水在他眼里也就难于为水了,除了巫山的云,别处的云都难说是云了。元稹以巫山之云为喻,指明男女爱情。意思说除了您这位神女,别的女子我都看不上。这与上一句结构、用意相同,都是表现具体的男女爱情。成为言情的名句。而这言情的名句在流传过程中,产生逆转,成为

喻理的名句。其流传过程中,取喻的重心也有变化。元稹的诗取喻重心在难为水,而现代喻理的重心则在“曾经沧海”,即重在经历丰富、眼界开阔,至于“难为水”可以忽略不计,故取这句诗的前四字作为成语,而“除却巫山不是云”侧重言情的名句在喻体的转化中便失去了他的作用。总之,元稹这两句诗在流传过程中走向了哲理化,有诗意的演化,重心的转移,又有意象的转递。

(四)情理之中与情理之外。

在唐诗乃至古典诗歌中,事与理的关系非常复杂,唐人就是善于利用这种复杂性,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写出了很多名作。如李白的《长相思》: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这是一首妇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已经达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这是一个形象,写的是一件事,也是想象与夸张。但我们细想一想,用泉水来实出泪水之多,还是符合情理的。而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后面二句。因为这位妇人要证明原来秋波横生的眼睛真正变成一口泉眼,并为她的丈夫相信她流泪之多,要求她眼前的那面镜子到时候为他作证。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真的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因为相思表现得还很憔悴,或者快乐得哭起来,那情景与现在也会大大不同。要证明他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最清楚。可是镜子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怎么能重现她过去的容颜呢?这当然不合理。如果是科学发达的今天,有了录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如果真是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等她丈夫回来看当时的情形,恐怕她丈夫不仅不会相信,还会怀疑她另有什么目的。所以我们读这首诗,才觉得他的处理是最恰当的。这样写事,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

顺便说一下,富于哲理意味的诗句源于诗人的观察,与对所认识事物的组合,并不是靠雕琢而成的。所以我们如果留心,说不定也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名句。如许浑“山雨欲来风满楼”,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三唐诗的含蕴与平白

所谓曲,就是含蓄;直,就是明白通俗。一般来说,写诗含蓄的比较好,但也不尽如此。

对于诗意含蓄的诗歌,我们要把诗人的表现手法分析清楚,有时还要把隐藏在诗中的真实思想挖出来。我们举刘禹锡的《阿娇怨》为例: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殿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咏史诗。全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怨恨。阿娇即汉武帝的陈皇后,小名阿娇。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为胶东王时,长公主抱置于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指着左右百余人,皆说不用,又指其女阿娇,问其好否,武帝笑着回答:“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阿娇后来做了武帝的皇后,即陈皇后,却因妒而失宠,幽居于长门宫。而代替陈皇后位置的是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

阿娇幽居长门,天天想望汉武帝的到来,汉武帝的一举一动,她都是相当注意的。汉武帝的玉辇出行,都对她会有所触动,故首句“望见葳蕤举翠华”,即是望幸心切的具体描绘。“望”字更突出其望眼欲穿,不知望了多少次,终于望到了。武帝出行之后,有可能到长门宫,也有可能不到长门宫。因武帝很久没有幸长门,故而陈皇后也无心打扫,致使满庭落花。而此时见到武帝出行,因而扫花,以备迎接,但武帝如果不来,扫花又不甘心,故诗着一“试”字。清人徐曾《而庵说唐诗》卷十一对“试”字的解释颇为精到:“是言不开殿扫花,恐即其来;开殿扫花,又恐其不来。且试开一开,试扫一扫看。此一字摹写骤然景况如见,当呕血十年,勿轻读去也。”陈皇后一面使人扫花,一面又派宫女探听消息,不久宫女传来消息,说武帝去了平阳公主家了。实则诗至此转了一个弯,汉武帝实际上是去卫子夫家,因卫子夫本是平阳公主家姬,故宫女委婉向陈皇后说,以减少他怨恨的情绪。由此我们从艺术上看,这首诗是在表达形式上非常含蓄的佳作。

同样是刘禹锡,我们再举他的《春思》一首诗来分析: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段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宫女,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描绘,曲折地表现出这位宫女忧愁、空虚、寂寞,以至于麻木的程度。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精工富丽的语言和雄浑壮阔的风格写边防战士不安定而又艰苦的生活。前两句是说调动频繁,行踪不定,时在金河,时在玉关,而和他作伴的,只有马鞭和战刀而已。后两句写以时间言,在三春仍有白雪的时候,又回到了青冢;以空间言,随着万里黄河的奔泻,又绕到了黑山。通篇没有一个怨字,但却非常深刻地将这位征人藏在心底的怨恨透露出来了。

盛唐诗人王昌龄,有《长信秋词》五首,其中第三首说: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诗人抱着极大的同情,表现了被君王玩弄遗弃的宫女内心的哀怨。在封建社会中,统治为了荒淫享乐,总是在正式配偶之外,还有许多姬妾。尤其是皇帝,所霸占的宫女就多极了。这些女子,一旦进宫,就一辈子过着幽禁的生活,没有常人的欢乐,不能与家人团聚。皇帝的淫威,同辈的倾轧,使每一个人都有时刻被害的危险。因而绝大多数宫女都在自由的渴望中消磨了青春与生命。这首诗就是写这样一位失宠的宫女。

诗的前二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她就拿起扫帚打扫卫生,这是每天刻版似的生活和工作。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与沉思,徘徊写心情不定,团扇喻失宠之悲。她的命运就与团扇相同。

后二句用巧妙的比喻来发挥这位宫女的怨情。古代常用太阳比喻帝王,故日影指君恩。昭阳,汉赵飞燕所居的昭阳宫殿。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宫,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如花似玉的容貌,倒不如浑身乌黑的老乌鸦了。她所怨恨的是自己不仅不如同类的人,而且不如异类的乌鸦。即怨苦,又不甘心,由此而产生悲愤。

与含蓄相反,有些诗人以很坦率的语言,发抒最诚挚的感情。这些作品也同样生动感人。其感人之处,不在于曲,而在于直。比如盛唐高适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尤其是最后二句,把作者的思想直接地表现出来,也起到了非常感染人的效果。象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平白如话,妇孺皆知。

我们再举一首宋诗为例。宋人陈师道《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陈师道是宋代一位以穷困和苦吟著名的诗人,因为养不活自己的老婆孩子,只好将妻子及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送到在四川做官的岳父处寄食。大概过了三四年,才回到徐州。这首诗写久别乍逢,平铺直叙,至情无文,却感人肺腑。长大了几乎不认识了的儿女们突然出现在眼前,不免感慨万端,喜极而无言,欲笑而先哭。前此屡梦,反以为真,今日相逢,反以为梦。把真实的感情直接说出来,确实是妙不可言。

四唐诗的物我关系

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几句话非常简单明了地概括了诗中物与我的关系。物是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我即诗人的思想感情。触物不免动情,览物所以抒情,写诗时,可以将主观的思想感情附托在客观的社会生活以及自然景物上。在诗人笔底下,物我成为一体,物就像我一样,能够有生命,也有思想感情了。

李白的《劳劳亭》诗说: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三国吴时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诗人以亭为题,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的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直中见曲,因地及事,由亭及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春风故意中吹到柳条,不让其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它写出了特定的初春时节那种依依不舍之情。一般的送别诗,大多将古代折柳赠人的风俗与

人们的离情别意结合在一起。而这首诗却一反常情,从无柳可折这一现实出发,将亭、春风、柳融合在一起,写出伤心之极。

再如晚唐杜牧的《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是唐文宗大和九年在扬州别妓之作,但都是杜牧真情实感的流露。二联都用比兴手法,表现作者对于对方的情意。前半直接写情。二人过去欢聚一起,自是多情,而今离别,又是无情,心灵非常矛盾。究意是无情还是有情,诗人也感到迷惘了。仔细玩味,都是内心多情,而表现无情,有者只是感伤。有情指欢情,无情指离别。在此离筵之上,都想以笑容来安慰对方,然而又笑不成。因为不得不离别。多情而离别,既无可奈何,又万不得已。所以这“无情”与“有情”四字,包含了诗人无限的委婉曲折的心思。后半比喻言情。二人相对无言,欲笑而不成,只有面前的蜡烛,彻夜长明,似乎替人垂泪。烛本无知,而这里赋予其情,这是诗歌的移情表现,使人的感情更深一层。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曰‘却似’,曰‘惟觉’,形容妙矣。下却借蜡烛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评牧之诗,豪而艳,宕而丽,其绝句于晚唐中尤为出色。”

以上两首诗中,未青的柳条和流泪的蜡烛,亦物,亦人;即物,即我。物之于我,景之于情,在这种安排之下,就融为一体了。

我们读诗特别要注意诗中物与我的关系,诗人永远是抒情诗的主人公。而在一些写景咏物诗中,似乎只见物,不见人,似乎是有物无我了。但细加寻究,则诗人只是将景物推到了前台,而在幕后操纵的,仍然是诗人自己。如杜甫的《绝句》之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通篇以两联对句组成,而四句诗所写的则是四种各片独立的景物,犹如四扇互不相干的挂屏。只有细加体会,才能发觉其仍是物中有我的。诗的前半以黄鹂、白鹭载鸣载飞之乐来反衬自己客居成都的抑郁无聊,有人不如鸟之意。后半则与作于同时的《野望》诗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两句略同。但《野望》诗接着二句是“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把感慨直接抒发出来,而此诗却把吐番内侵的忧虑及一己怀归的感慨略加暗示。这就使物我之间的联系似乎在若即若离之间,但还是景中有情,物中有我。

我们再以王维的山水诗为例,仔细分析一下物与我的关系。

第一,以我观物。如王维的《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里写的是傍晚的田园风光,有斜阳光影的移动美,放牧归来的恬适美,山鸡啼鸣的声音美,蚕儿安睡的静态美,农民荷锄相语的安详美,诗人吟咏的闲适美,诗人用了照、归、念、倚、雊、眠、荷、语、羡、吟等字,把画面点染得情趣横生。在这幅美丽的田园图中,诗人是处于观赏地位的。

第二,以物寄我。即诗人不直接出现在画面中,而是隐藏在意境深处。画面上见到的是物,但这种物却是诗人情趣的显现。最明显的例子如《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从这幅图景中,你仿佛听见了秋风秋雨的飒飒声,雨点落到沙石上的滴答声,石滩上浅浅急流的飞溅声,水波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跳跃着,彼此撞击着,使白鹭儿担惊受怕,时飞时落。在这幅画面中,王维虽未露面,但却流露出他那欢快的明朗的情绪色彩。这首小诗,虽然反映出王维的秋居辋川的闲适,却是以动态描写为主的。再如《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此诗描绘小舟荡漾池中,拨开两边浮萍,舟过以后,绿萍又缓缓合拢,而又为垂杨扫开的情景,生动地反映出诗人愉悦、淡泊的心境。这便是所谓以物寄我、寓我于物吧。

第三,物我合一。诗人直接出现在画面,不仅是个旁观者,而且是个主人公。

他不只是观照物的美,同时又在突出自身的美。且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在这里,诗人不仅观赏着寒山暮色,而且把他的诗友裴迪比作古代高士陆接舆。裴迪醉了,诗人也不禁雅兴大发,狂歌起来。这种既写物、又写我的方法,可谓物我合一,有物有我,彼此衬托,相映成趣。所以说,像王维这样山水诗中的物与我,都是富于生机和生命力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正是如此,才使他的山水诗独绝千古。

五唐诗的情景关系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但这两者并非并列关系。清人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昔人论词有景语情语之别,须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家多以景寓情。”可见古人对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是相当重视的。

景与情的关系,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我们先举王昌龄的《采莲曲》为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向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全诗绘出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采莲图。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莲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舟入荷丛不可见,而其歌声则四处传诵。这四句诗由景色的描绘,把情自然地蕴含于景中,读者自然能够品出其中的淳味。诗人将采莲女置于荷丛,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的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构成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初盛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则使人分不清么是景,什么是情,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诗是这样写的: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幽闺儿女惜颜色,坐见落花常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沧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他写的景是花开花落,年年如此,昔日的桑田,而今已变为沧海,由此想到人世间的变易与花开花落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对于人来说,今之衰老者,昔日曾有过青春年少;今日之青春年少,来日也终将衰老,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面对如此,任何人只有感慨,却并没有抗争的能力。刘希夷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所以留下了这样一个传说。就是他写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时,吃了一惊;吟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又吃了一惊。后来,这首诗被他的舅舅宋之问看到了,硬要把诗让给他,刘希夷不肯,宋之问就用土囊把他压死了。

第二,小景传大情。也就是说景物虽小,可是借以传达的感情并非琐屑之感。盛唐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

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写路沿青山,舟行绿水,潮平无波,一帆孤悬,这些都不是宏大之景、壮阔之象。尤其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的是顺风行船,一帆高挂。景是大景中的小景,可是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配合,由风帆而想水阔潮平的大江,从中舟行,又想到了水流无尽,小景之中就透出了大情,抒写了作者对于时间的感受。试想,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此时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出春意。时序的交错,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身在客路之人怎能不顿生思乡之情呢?这是借小以喻大,也就是撷出自然中一片小景来传达关于大事的感情。

第三,大景写小情。有时所取之景颇大,而所表之情却较窄。其中景或为煊染,或为反衬。如王维的《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里没有社稷之思,也没有经国之业,只表现了对自然风景的赞赏之情,可是前面四句却写了日月如浮、江山似飘的景象,虽然景阔情狭,可是活画出江山美景,同心与物游的精神一致,则使人觉得拓开了情的领域,提高了诗的品位。

第四,情的物化。人的感情,如忧、愁、恨等,并不直接作用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是无形的。然而在诗歌中,则会把感情比喻成某种具体的东西。这就是物化的手法。如写愁,往往把愁看成一个物体,可以量,南朝庾信有“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可以载,如辛弃疾“明月扁舟去,和月载离愁”,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石孝友《玉楼春》“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可以抛,如白居易诗“惟留花向楼前看,故已抛愁与后人”可以割,如刘子翚“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割断愁”;沈彬诗“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可以剪,李煜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可以洗,如元代刘秉忠诗“一曲清歌一杯酒,为君洗尽古今愁”。

物化的另一方法,则是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现的。比喻有三种,一是单边比喻。因为比喻要取其相似点,而事物之间会有不少相似点,比喻时取一个相似点,则为单项比喻。如以水流喻愁之不尽,寇准诗“愁情不断如春水”。二是双边比喻。就是同时取两个相似点为喻。如愁似一江水流,既以水喻愁之多,又以水流不断喻愁之不尽。如李白《横江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三是博喻。就是用多种物象来比喻一种特性。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种物境,同时比喻愁之多,加强了形象性。这些句子写得很有名,故人们因此称贺铸为“贺梅子”。这几句写得确实好,因为黄梅时节,天上细雨纷纷,溪边烟草蒙蒙,城中飞絮飘飘,气氛的渲染,正好烘托了愁情,所以显得特别有味。

此外,句子用得好的如李白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以断水喻断愁,既表现愁之不尽,又表现愁之繁杂。又中唐杨凝《别李协》诗:“明

月峡添明月照,峨眉山似两眉愁。”以山喻愁;愁在眉间表现出来,又以“峨眉”的谐音“蛾眉”来指眉毛,比愁眉之态,包含了两重比喻,再加上月亮气氛的烘托,愁就更突出了。

六唐诗的同异分析

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还经常表现为情同景异,或者景同情异。因为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都是千变万化的。诗人的心灵也是如此。古人写诗特别注意到情景同异的关系,以免“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如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诗说: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

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诗说: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两诗一写送别,一写怀人,是其异。而俱属离情别绪,则异中见同。前者以相思比作遍于江南江北之春色,乃自空间极言其广,后者以相忆比作长流不停的江水,乃自时间极言其长,又于同中见异。这是诗句之间的比较。我们再以全篇比较。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终身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这篇《登乐游原》非常成功地揭示了诗人登上乐游古原时深沉而又激越,向往而又惆怅的无可奈何之感。国忧家恤,尽在其中,勃郁情深,使人读来充满了诗人处无可奈何之境,抒万不得已之情的印象与感受。清人管世铭说这首诗篇幅虽小,“消息甚大”。我们再拿宋代王安石的《秣陵道中口占》与此篇比较:

经世才难就,田园路转迷。

殷勤将白发,下马照清溪。

与李商隐的诗用意相同。一个早年以天下为己任,高吟“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的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战斗了数十年,终于不能不感到“黄尘投老倦匆匆”之并无效果,而以“江湖秋梦橹声中”的闲适退隐为得计。所以作这首诗时,魏阙江湖,交萦怀抱,一往情深,形于赋咏。王安石的“下马照清溪”和李商隐的“驱车登古原”,正是景异情同。尤其是“殷勤”二字,说得何等郑重,又包含了多少苦闷、挣扎和酸楚。

同样,我们再举吟咏柳树的诗歌为例。唐代诗人对于柳树特别关照,尤其与人们的别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诗中,它不但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也受到一些人的埋怨。同是柳树,在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心情之下,遭受了不同的待遇。如刘禹锡的《杨柳枝词》: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

韦庄的《台城》说: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在刘禹锡的笔下,春天的柳树是如此多情,而在韦庄的笔下,却又以其无情而遭到责怪。柳树有知,真不免有左右为难之感了。而我们仔细分析全诗,则是诗人由于当时感受上的差异,托物喻志,与柳无关。

我们对于同与异的辨析,有利于把握每首诗在艺术上的个性特征。

七唐诗的用典

用典是指作诗时引用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神话寓言或古代的警句名言等,这些都是古代的典故,故用典就是运用典故。什么是典故,启功先生在《汉语现象论丛》中说:“典故一词,本是指‘书中的故事’。后人借用它来比喻、说明另一个问题或论点,被借用来的故事因出于典籍,所以叫做‘典故’。压缩故事成一词,用在句中的手法,叫做‘用典’。某个故事流传定型了,大家公认了,于是它便成了一个‘信号’。例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故事,在古代设喻的人用来解劝纷争,既已收到效果,后来就更成了排难解纷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典故。”格律诗限于体制,一般较为短小,为了扩充容量,增加内涵,使有限的篇幅中容纳丰富的内容,诗人往往通过用典来解决这个问题。用典是作诗的重要修辞手法之一。典故的种类很多,从性质来说,有的用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等,属于事典,有的只用名言警句,古代语词,属于语典;从时间上说,有的用古代的掌故,称为古典,有的用当时发生的事称为今典。今典也称本事,古人作诗多有为而发,故弄清诗中本事也非常重要。

1、事典

我们举杜牧的《题乌江亭》诗为例: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时杜牧除官左补阙赴京,经过和州乌江亭。公元前二○三年,项羽在垓下被围,战败,至乌江自刎。《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全诗的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很难预先料定。而失败之后能够忍辱负重以重整旗鼓,才称得上真正的男儿。江东有众多豪杰俊才,如果项羽失败而不自杀,卷土重来、反败为胜也是可能的。显然杜牧对项羽的自杀不以为然。杜牧认为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不能包羞忍耻,缺乏男儿应有的气质,经不起失败的挫折,更缺乏大英雄的远见卓识。不然则应该卷土重来。宋蔡振孙《诗林广记》卷六引谢枋得语:“众言项羽有速亡之罪,牧之独言项羽有可兴之机,亦死中求活意也。”此诗一方面对项羽进行批评与慨叹,同时也反映了杜牧的胸襟与气概,议论出奇立异,富含哲理意味。这首诗通过项羽失败这一具体事件,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荣辱的另一面看法。从反面宣扬失败不馁、百折不挠的精神。认为为完成事业而委曲求全的精神同样是崇高的。历代咏项羽诗很多,著名的有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看法虽不一,但可以互相发明。李清照侧重赞扬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败而不降,宁死不愧的英雄气概,并寄托自己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王安石则指责项羽在政治军事上的种种失误,以至丧尽人心,因此失败已成定局,卷土重来决不可能。三诗题材相同,而情感迥异,但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2、语典

我们举陈与义的《感春》诗为例: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寻诗两绝句》中的陈居士),也指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审题答题规范:两审两答

“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两答”指答题两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二、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张,指金日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②七叶,七代。珥,插。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③冯公,即冯唐,汉宣帝时人,才能卓越而不被重用。 1、这首诗其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 在联系。 2、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感事”,批判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请加以简析。 [赏析及答案] 左思,字太冲,西晋人。曾作《三都赋》,时有“洛阳纸贵”之誉。其诗感情激烈,用语朴质,在当时文学中别具一格,被称为“左思风力”。左思曾作《咏史》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用人上的“九品中正制”提出了批判和抨击。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了对比、比兴手法,把百尺苍松和径寸之苗作了比较,一高一低,一贵一贱,这样对比,为下文评说积蓄了充分的声势。接着,揭露了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地位之低而终身坎坷的社会现实。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地鞭挞和抨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1、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第二层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相反的事例,具体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由来非一朝”。三个层次的中心是第二层。 2、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写一段文字,简要评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试作简要分析。 [赏析及答案]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孟浩然于唐玄忠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曾由湖北襄阳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宰相张九龄。此诗是他赠给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人推荐而做官从政的心情,诗的前四句既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势。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和希望得到张丞相推荐援引的期望。孟浩然的诗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此诗却写得雄浑壮逸,曾被人称为“唐五律之冠”。 1、这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

悼亡诗词鉴赏

第四讲悼亡诗词鉴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古代诗歌中的独特类型——悼亡诗(词)及其概念内涵。 二、了解悼亡诗的特点和常用的抒情方法。 三、熟知悼亡诗的起源与著名篇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悼亡词的不同风格;对悼亡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综述 哀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文,有大致相同的体式和结构。 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诗词,多不以“悼亡”为题。总起来看,悼亡之作远不如哀祭文那样众多,这是因为悼亡诗词毕竟是诗(词)人们的即兴抒情之作,有妻子去世而且要先于诗(词)人的事,也毕竟是极少数。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词人中,以宋·苏轼和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尤其是纳兰性德,词题中明标有“悼亡”、“梦亡妇”、“亡妇忌日”、“亡妇生辰”等字样的词即有五、六首之多,其他无题而语中可能涉及悼亡的词远不止此数。 二、《诗经》中的悼亡诗 悼亡诗《诗经·邶风绿衣》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赏析】此诗说一男子手抚妻子遗物衣裳,悲戚不已,追忆旧时情谊,感念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和耐心规劝,感伤着再也没有另一个人如此的贤德美惠,可以理解自己的心了 三、魏晋南北朝悼亡诗 悼亡诗三首(之一)晋·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千百年来,男人值得一夸的最高褒赞就是“才过宋玉,貌赛潘安”——潘安就是潘岳。“掷果盈车”、“傅粉檀郎”等等成语典故皆出于这位倜傥男儿。潘岳与结发妻子杨氏伉俪和谐,始终如一。 四、唐代悼亡诗 遣悲怀三首(选一)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谓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谓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江苏高考语文近十年古诗词鉴赏真题版

古诗鉴赏高考真题特训(2008—2017) 三、古诗鉴赏(8分) 2008年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09年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10年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祝寿诗词欣赏(上)

xx诗词欣赏(上) xx诗词欣赏(上) 春日言xx州xxxx 岸藓生红药,岩泉涨碧塘。地分莲岳秀,草接鼎原芳。雨派潀漴急,风畦芷若香。织篷眠舴艋,惊梦起鸳鸯。论吐开冰室,诗成曝锦张。貂簪荆玉润,丹穴凤毛光。[子弟新登甲科。]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且嫌游昼短,莫问积薪场。无计披清裁,唯持祝寿觞。愿公如卫武,百岁尚康强。 中宗降诞日长xx满月侍宴应制 神龙见像日,仙凤养雏年。大火乘天正,明珠对月圆。作新金箧里,歌奏玉筐前。今日宜孙庆,还参祝寿篇。 殢人娇 玉树微凉,渐觉银河影转。林叶静,疏红欲遍。朱帘细雨,尚迟留归燕。嘉庆日,多少世人良愿。楚竹惊鸾,秦筝起雁。 萦舞袖,急翻罗荐。云回一曲,更轻栊檀板。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蝶恋花 紫菊初生朱槿坠。月好风清,渐有中秋意。更漏乍长天似水。 银屏展尽遥山翠。绣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庆人间瑞。 满酌玉杯萦舞袂。xxxx千千岁。 拂霓裳 庆生辰。庆生辰是百千春。开雅宴,画堂高会有诸亲。钿函封大国,玉色受丝纶。感皇恩。望九重,天上拜尧云。今朝祝寿,祝寿数,比松椿。斟美酒,至心如对月中人。一声檀板动,一炷蕙香焚。祷仙真。愿年年今日,喜长新。 xx

惊世文章,门户照人,外家衣钵。多谢温存,相期宅相,此恩难说。今朝祝寿樽前,共拜舞,诸孙下列。但愿从今,一年强似,一年时节。 浣溪沙 江上新凉入酒杯。瑞芝堂祝寿筵开。五楼百雉更崔嵬。劳来流离施菽麦,作成丰稔到田莱。便朝天去也徘徊。 水调歌头 玉水灵山地,燕寝亦书功。邦人耆老,诞弥佳节以词通。尔岂知吾恺悌,我乃因君谈笑,祝寿酒杯同。箫鼓少人会,歌舞为谁容。观坐客,惊野老,笔如风。个般酬唱,诏回应上玉华东。多少家传经济,留与孙谋持守,出处信何穷。唤起千年调,分付一车公。 浪淘沙 祝寿庆生申。德日维新。期颐眉寿寿长春。五福三灵禄永永,长寿仙人。遐算等庄椿。□德康宁。年年欢会笑欣欣。岁岁仰依□寿域,彭祖广成。失调名 残腊初雪霁。梅白飘香蕊。依前又还是,迎春时候,大家都备。灶马门神,酒酌酴酥,桃符尽书吉利。五更催驱傩,爆竹起。虚耗都教退。交年换新岁。长保身荣贵。愿与儿孙,尽老今生,祝寿遐昌,年年共同守岁。长寿仙促拍 绛阙岹嶢,正春光到时。当人日,诞芳仪。向宫壶,雅著徽誉美,懿德无亏。深被恩荣,金殿宴嬉。气融怡。贤均樛木,宜颂二南诗。天心喜,锦筵启。阖部奏笙箫,祝寿处,愿与山齐。年年常奉,明主禁掖。浪淘沙令 祝寿。筵开锦绣。拈起香来玉也似手。拈起盏来金也似酒。祝寿。命比乾坤久。长寿。松椿自此碧森森底茂。乌兔从他汨轳轳底走。长寿。瑞鹤仙樱桃抄乳酪。 正雨厌肥梅,风忺吹箨。咸瞻格天阁。见十眉环侍,争鸣弦索。茶瓯试瀹。更良夜,沈沈细酌。问间生,此日为谁,曾向玉皇,案前持橐。龟鹤。从他祝寿,未比当年,阴功堪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 13.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②,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③,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梦泽:云梦泽。③图障:图画。 (1)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4分) (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 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4分)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南邻(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3分) 答: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答:

【 初三语文】第4讲 古诗赏析

一、知识梳理 1. 诗以言志 说到诗歌,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教你背诵的唐诗呢?“床前明月光,疑是 地上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闻啼鸟”……它们都是家喻户晓的古诗。中国的古诗太多 了,以至于人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 古人真的很喜欢诗,诗歌融入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春天的花落了,他们说“一片花飞减却春”;秋天的蟋蟀叫了,他们说“蟋蟀在堂,岁聿其莫”;想家了,他们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科举高中了,他们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为官、旅行、独居、会友,所有的日子,他们习惯以诗来记述;各样的感情,他们习惯以诗来表达。他们会把诗写在酒馆的墙壁上,写在高山的峭壁上,写在旅亭的柱子上,有时甚至就写在落叶上、瓦罐上。走进这些诗歌,我们就可以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可以触碰到他们最敏锐的目光和最细腻的心灵。 梁代的钟嵘曾经把从汉代至梁代的五言诗人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对他们的创作进行了评价,这就是中国较早的一部诗论著作《诗品》。古人作诗在艺术手法上讲究赋、比、兴。钟嵘认为三者恰当使用,自然就可以表情达意,而使用不当,则会出现弊病。在春去秋来的时节里,在悲欢离合的日子里,诗是人们创造出的最好的东西,所有隐秘的心声都可以通过它来传达。作诗或许就是平凡生活里最有意思的事情吧! 2.引经据典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 咏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登临诗专题 教师版 - 含答案

《与诸子登岘山》、《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 ——登临诗专题学案 整理人:李斌 一、专题知识积累: “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从而赋予它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 登临诗常用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比兴 登临诗常见情感: (一)、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借此抒发作者的登临的愉悦之情 (二)、寄寓登高幽情。感悟人生哲理(生死的思考)或抒发自己的追求 (三)、抒怀励志。抒发作者的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 (四)、悲羁旅流离之愁,抒思乡怀亲之苦。抒发作者思乡怀人或孤寂感伤的情感 (五)、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怀古抒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 二、研习反馈: 与诸子登岘山 (一)预习展示 1、字音 岘()山沾襟() 2、解释重点字词 诸子: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代谢:成古今: 第一联的意思: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胜迹:我辈:复: 第二联的意思: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浅:深: 第三联的意思: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羊公碑:沾襟: 第四联的意思: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二)合作探究 (1)前四句是诗人对羊祜的话进行概括,结合羊祜的故事,纵观全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 (2)第三联写的是什么?对诗人的感情表达起到什么作用?

2017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解析汇编

2016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汇编 (课标卷1)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标卷2)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课标卷3)内宴奉诏作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山东卷)水仙子?舟中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北京卷)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第18周: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飞月向南端”主要是诗人主观上的感觉,作者连续运用衬托笔法,以“飞月”形容时光飞逝,以时光飞逝暗示话别之久,以话别之久点出友情之深。 D.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 E.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

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第19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自蓟北归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①,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②。 【注】①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②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盂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歌“长剑归来”。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有边地马鸣声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之哀。 B.首联运用顶针的手法,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 c.“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是边塞诗常用意象。 D.颔联运用烘托渲染、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塞外空阔辽远、苍劲悲凉的独特风光。

《大酺》杜审言唐诗鉴赏

《大酺》杜审言唐诗鉴赏 【原文】 大酺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赏析】 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其中一首《大酺》作于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因武则天选择正月庆祝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日。”(《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杜审言的诗从正面赞颂武则天的功德。 而这首《大酺》诗,大概作于公元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因此诗里有“火德云官”之称。因为以五行相推武周是火德。这首《大酺》诗写得别开生面,突出表现民间的欢娱,那热闹的场面如同庆丰收或过传统的盛大节日一样,传达了诗人与民同乐

的情绪。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是禁止百姓聚饮的,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唐亦有类似规定。百姓平时难得有欢聚开怀畅饮的机会,所以“大酺”时民情振奋,钟鼓齐鸣,欢声雷动。从诗中表现出百姓的物资生活和精神状态,也反映了当时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这首诗发端别致,起句七个字连举三个地名,毗陵、震泽、九州,而最后以一“通”字,把它们的关系明确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毗陵代指诗人当时任职的江阴县,江阴为晋陵郡所属,毗陵为晋陵古名。诗歌常用古名,以求典雅不俗。同理用震泽不用太湖。“毗陵”、“震泽”除声音响亮、声调和谐外,还给人以丰富的意象。这句诗,从内容上看就是江阴通太湖达全国,但这句诗还为全诗布置一个旷大的背景,以利于感情的铺陈。诗题为“大酺”,不便从小县写起,因此诗人从大处落笔,以毗陵、震泽通天下包举全国。次句接以“士女欢娱万国同”,指男男女女饮酒作乐,欢度这普天同庆的日子。 颔联具体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诗中只选择了“伐鼓撞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表现了庆祝活动声势的浩大。又以“新妆袨服”光彩“照江东”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清《石园诗话》认为这联诗与“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均为审言名句。 颈联“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写景兼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

《诗词歌赋》第四讲 长亭折柳伤离别

长亭折柳伤离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和朋友之间的深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意思,背诵诗歌。 2、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屈原在《九歌》中曾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天下最悲苦的事情就是别离。但是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所有的相聚,最终都会有分离的一天。面对离别,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别样的感受,这一章让我们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去聆听他们的离愁别绪。 2、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盛唐时期。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游历中度过,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当时在唐朝,与他齐名的诗人还有杜甫。 二、诗歌赏析。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诗句赏析。 ①“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译文: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 (1)横:横亘,横跨。 (2)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又叫外城。 (3)白水:明净的水. ②“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译文:此地一旦分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远行万里。 (4)一:助词,一旦,加强语气。 (5)为别:分别 (6)孤蓬:随风飘动的蓬草。诗人用“孤蓬”喻指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7)征:征途,远行。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译文: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纵有深深情谊,落日也难留。 (8)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 学霸满分答题万能模版 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诗歌观点

第四讲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精析:作者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创造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具体可感的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既包含社会客观因素,也包含着作者认识生活的主观因素。在每个形象中,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思想和感情、观点和态度。因此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成为新课标地区高考的热点之一。如: 2011年江苏卷《春日忆李 白》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010年江苏卷《送魏 二》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规律总结】 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表达技巧、形象鉴赏结合在一起。 在实际考查中,本考点主要分以下三个层次进行考查: 真题体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诗意助读】 木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寄出我的书信?红叶、黄花等意象渲染了深秋的氛围,凸显了情感。 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滴落,就着砚石研成泪墨。渐渐写到离别凄楚,离别情深处,那红笺纸竟也黯然失色。 【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审题推断】细审本诗及题目,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1】“归鸿无信”“泪弹不尽”。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甚:为什么。云山:田园。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抵死:终究,毕竟。 14.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前三句照应了题目,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 B. 词的上片末尾三句以惊弦、骇浪喻指了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风波迭起的环境。 C. 词的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和规划。 D. 词中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用猿鹤与词人的对话代为抒发情志,妙趣横生。

15.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合全词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捣衣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六句“深”字一语双关,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 B.丈夫久戍未归,岁近寒月,夫妻长别,这些都是思妇捣衣之因。 C.捣衣十分辛苦,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D.诗人代为捣衣思妇言情,含蓄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5. 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 - 15题。 郡斋明?李攀龙 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注】郡斋,李攀龙由刑部外调任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市)知府时的官邸。金虎署,刑部。玄经,指道教经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王昌龄唐诗赏析

王昌龄唐诗赏析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是出自诗人王昌龄的《送魏二》,是非常著名的唐诗,那么除了唐诗《送魏二》之外,王昌龄还有哪些诗句呢?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亿”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七第四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含解析

第四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借助诗歌的语言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从多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一般从诗句入手,不仅着眼于其意义的挖掘,也考查其在拓深意境、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四种题型:炼字、诗眼、炼句和语言风格。 题型一炼字 炼字,是对诗句中某字词的艺术效果的分析。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作,强调其动态的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描写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不同词类的表达作用见下表: 类型作用示例 动词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首 诗,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 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意义的 动词 唐朝王之涣《凉州词》中“羌 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关”,“怨”字运用拟人手 法,既写出了笛声的哀怨,又 写出了吹笛人对朝廷不关心 边疆士卒的怨恨 形容词这类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 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而 且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尤 其是颜色词,可以增强描写的 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 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 蓝”, “红”“火”“绿”“蓝” 这些色彩绚烂的词语展现出

下摇曳起伏的情态。两个叠词 的运用,使诗歌富有韵律感, 增强了表达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和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世俗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B.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C.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诗人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愉悦心情。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完整版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阿璃整理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