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
《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游动的鱼儿在细小的石头间穿梭,可以直接看到,毫无阻碍。
湍急的水流像箭一样快,凶猛的波浪像奔腾的骏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满了青葱的树木。
山峦凭借自身的气势竞相向上,相互之间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往高处直插云霄,形成了千百座山峰。
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声音。
美丽的鸟儿相互鸣叫,声音和谐动听。
蝉儿不停地鸣叫,猿猴不停地啼叫,声音此起彼伏。
那些像鸢鸟一样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伟的山峰,就会平息心中的欲望;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忘记回头。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相互交错,有时还能看到阳光。
这篇文言文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事务的超脱。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还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韵味。
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游动的鱼儿在细小的石头间穿梭,可以直接看到,毫无阻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像箭一样快,凶猛的波浪像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两边的山峦,都长满了青葱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自身的气势竞相向上,相互之间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往高处直插云霄,形成了千百座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声音。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美丽的鸟儿相互鸣叫,声音和谐动听。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不停地鸣叫,猿猴不停地啼叫,声音此起彼伏。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像鸢鸟一样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伟的山峰,就会平息心中的欲望;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忘记回头。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一、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以下是一篇课外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世说新语·任诞》:“刘毅性暄侈巧佞,所至留连,人亦留连。
初至荆州,时方报原武,诣琼楼。
有酒卖者,请至一室中食。
中年丝素质女忽过,便笑曰:‘女儿某亦不吝与公共享之哉?’
毅怃然曰:‘将诈我邪?’女乃曰:‘可证之。
’即挥阶而亡。
毅
焚霞沉萱于名香之末,堂上一炷,衆共笑之。
忽复鄙其色曰:‘此容非爱之,不脩妆也。
’遂持毁簪而去。
”
翻译:
《世说新语·任诞》:“刘毅性格虚华,善于巧言令色,所到之
处都喜欢停留,人们也喜欢与他为伍。
初到荆州,当时正在报原武,他去了琼楼。
有个卖酒的人请他到一个房间里吃饭。
中年的底层女子突然经过,笑着说:‘女儿愿与公共享吗?’毅惊
慌地说:‘她是要欺骗我吗?’女子于是说:‘你可以验证一下。
’她立即惊慌地逃走了。
毅把自己手中的香沉萱扔进了炉子,只剩下一根香,众人一起取笑他。
突然,他们又嘲笑他的长相说:‘他这个容貌并非出于爱慕,而是不修边幅。
’于是,他匆忙弄
坏了头饰,离去了。
”。
【原文】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译文】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
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
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
【原文】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
郭槐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士争凑燕。
(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节)【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
郭槐先生说:“:“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
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
国君就派他去了。
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
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书法)(2)平生于书.(写字)(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临摹)(4)或.答人简札(有时)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不,没有)(2)响遏.行云(阻止)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要知错就改,学习要谦虚,不能骄傲。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士人善画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把它献给县令。
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每天早晨从挂画的壁下走过时,那幅画一定是掉在地上的。
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
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观察,发现画落在地上,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蹦跳起着追赶那幅鼠画。
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在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
献鸠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
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
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然。
‛译文:有邯郸的民众,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给简子贡献斑鸠。
简子很高兴,赏赐给了他们很多东西。
门客问简子他原因。
简子说:“在正月初一这天将猎物放生,是表示有恩德。
”门客说:“民众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反而使他们死了很多。
如果您想使它们活,不如禁止人们捕猎。
捕猎之后再将它们放生,您的恩德是弥补不了犯下的过失的。
”简子说:“你说得对。
”杀驼破瓮昔有一人,瓮中盛谷。
骆驼食瓮中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杀驼破瓮》译文:从前有一个人,瓮中存放着粮食。
一头骆驼吃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不能出来了。
骆驼的头出不来以后,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对他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你应当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
课外文言文翻译【篇一:课外文言文翻译】【篇二:课外文言文翻译】【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词语解释】本文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迨:等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无实意,可不译出。
咏:吟咏。
倍诵:“倍”通“背”,背诵。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提示】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是学习的准则。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 (读书不能不背诵积累)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复裈(音同“昆”)原文:译文: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
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
”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
”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
”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课外文言文译文一、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日:“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日:“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表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日:“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日:“善。
”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11.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答案:上行下效,灵公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晏子就让他为君做人,都要表里一致,说明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领导的以身作则比规定更有效。
翻译: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
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
”(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
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
为什么啊?”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
”灵公说:“好。
”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过了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
二、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翻译:起初,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器重他,把他当作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手臂说:“我想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先生”。
朱晖认为张堪是前辈,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张堪死后,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扶助。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一】(1-10)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而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在为人出谋划策时,我忠诚了吗?与朋友交往时,我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我复习了吗?”三、原文: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翻译:孟子说:“天将要赋予这个人重大的责任,必定先让他经历心志的痛苦,筋骨的劳累,身体的饥饿,生活的贫困,以及行动的挫折,以此来激发他的心灵,忍耐他的性情,增强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四、原文: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已经这样做了还去追求知识的人,更是危险的!”五、原文: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荀子说:“不积累一小步,就无法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六、原文: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韩愈说:“老师,是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七、原文:白居易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翻译:白居易说:“文章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来创作,诗歌应该根据事物的本质来创作。
”八、原文:苏轼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翻译:苏轼说:“古代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不仅需要有超越时代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九、原文:文天祥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能不死去,只留下赤诚的心照亮历史。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及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复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但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喜欢犯上的人,这种人很少;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人,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根本树立了,“道”就出现了。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3.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译文】哀公问:"怎样做百姓才心服?"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样百姓就心服;把不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正直的人上面,这样百姓就不心服;"4.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译文】季康子问:"要使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勤勉,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你对待百姓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事情也严肃认真;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尽心竭力和勤劳努力;你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就勤勉。
"5.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的事。
选住处没有仁德高尚德人,怎么能算聪明呢?"6.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居于贫穷,不能长久地居于快乐。
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解释与翻译:1. 忽逢(hū féng):忽然遇到。
这里的“忽”表示突然、意外的意思,“逢”是遇到的意思。
2. 桃花林(táo huā lín):一片生长着桃树的树林。
桃花,即桃树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美好事物。
3. 夹岸(jiā àn):两岸。
这里的“夹”表示在两边,“岸”指河岸。
4. 数百步(shù bǎi bù):大约几百步。
步,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约一点五米。
5. 中无杂树(zhōng wú zá shù):中间没有其他树木。
这里的“中”指中间,“杂树”指非桃花树的树木。
6. 芳草鲜美(fāng cǎo xiān měi):香气扑鼻的草地,非常美丽。
芳草,指香气扑鼻的草,“鲜美”表示美丽、诱人。
7. 落英缤纷(luò yīng bīn fēn):飘落的花瓣纷纷扬扬。
落英,指飘落的花瓣,“缤纷”表示繁多、杂乱。
8. 渔人(yú rén):打鱼的人。
这里的“渔”是打鱼的意思,“人”指人。
9. 甚异之(shèn yì zhī):非常惊讶。
这里的“甚”表示非常,“异”是惊讶的意思,“之”是代词,指代桃花林。
总结:这段文字描述了渔人偶然发现一个美丽的桃花林,这里的桃花林环境优美,没有其他杂树,草地芬芳,花瓣飘落。
渔人对这个奇妙的景象感到非常惊讶。
通过解释这些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初中⽂⾔⽂⼤全必背及翻译【12篇】。
欢迎阅读参考!初中⽂⾔⽂⼤全必背及翻译【1】 《核⾈记》 明代:魏学洢 明有奇巧⼈⽈王叔远,能以径⼨之⽊,为宫室、器⽫、⼈物,以⾄鸟兽、⽊⽯,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盖⼤苏泛⾚壁云。
⾈⾸尾长约⼋分有奇,⾼可⼆⿉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窗,左右各四,共⼋扇。
启窗⽽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落⽯出”,左刻“清风徐来,⽔波不兴”,⽯青糁之。
(箬篷⼀作:篛篷) 船头坐三⼈,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卷。
东坡右⼿执卷端,左⼿抚鲁直背。
鲁直左⼿执卷末,右⼿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鲁直现左⾜,各微侧,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船,⽽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尾横卧⼀楫。
楫左右⾈⼦各⼀⼈。
居右者椎髻仰⾯,左⼿倚⼀衡⽊,右⼿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执蒲葵扇,左⼿抚炉,炉上有壶,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天启壬戌秋⽇,虞⼭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钩画了了,其⾊墨。
⼜⽤篆章⼀,⽂⽈“初平⼭⼈”,其⾊丹。
通计⼀⾈,为⼈五;为窗⼋;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卷,为念珠各⼀;对联、题名并篆⽂,为字共三⼗有四。
⽽计其长曾不盈⼨。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个技艺精巧的⼈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直径⼀⼨的⽊头,雕刻出宫殿、器具、⼈物,还有飞鸟、⾛兽、树⽊、⽯头,没有⼀件不是根据⽊头原来的样⼦,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个⽤桃核雕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壁的图案。
核⾈的船头到船尾⼤约长⼋分多⼀点,有两个黄⽶粒那么⾼。
中间⾼起⽽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箬⽵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余少好游,尝闻黄山之名,心向往之。
遂于乙卯年秋,携友数人,登山一游。
时天高气爽,清风徐来,实为游山之佳日。
初,自歙县启程,沿溪而行,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沿途观水之清澈,听鸟之鸣叫,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及至汤口,已是午后,遂歇息于路旁茶馆,品茗谈笑,稍解旅途之劳。
既而,登黄山之南大门,沿途山势险峻,奇峰突兀,怪石嶙峋。
友人中有胆怯者,惧其险恶,欲止步不前。
余曰:“黄山之名,不虚此行。
虽险,然不历其险,何以见其奇?”众从余言,鼓勇前行。
登至半山腰,忽见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时有飞瀑从山涧倾泻而下,水花四溅,声如雷鸣。
余等驻足观看,叹为观止。
再行数里,见一巨石,上刻“迎客松”,形态各异,引人入胜。
过迎客松,登天都峰。
沿途奇松怪石,比比皆是。
其中“猴子观海”尤为奇特,形似猴头,俯瞰大海,栩栩如生。
余等攀爬至峰顶,极目远眺,群山起伏,云海茫茫,恍若置身于仙境之中。
下山时,途经西海大峡谷,沿途奇峰异石,千姿百态。
有“飞来石”、“一线天”等胜景,令人目不暇接。
行至“一线天”,只见一线之缝,人需侧身而过。
余等相互扶持,艰难前行,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下山途中,余等游览了北海景区。
此处松柏参天,古木参差,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其中“西海大峡谷”景色最为壮观,山峰险峻,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游黄山,历时三日,虽疲惫不堪,然心中喜悦。
余等皆叹黄山之美,不虚此行。
临别之际,余作诗一首,以记其事:黄山胜境游,山水共长流。
奇松怪石间,仙气绕山头。
半山观云海,天都望海涛。
三日夜未眠,黄山美景留。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顾.胆落(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椎鼓径进…… 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课外文言翻译(一)郭伋守信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
素结恩德。
后行部至西河。
童儿数百,各骑竹马④,迎拜于道。
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
既还。
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
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
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
(出自《后汉书》)【汉代,有一个叫郭伋的人。
表字叫做细侯。
是茂陵地方的人。
在并州地方做太守官。
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
后来因为到任不久巡行部属,到西河郡美稷县去了(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
有几百个小孩子。
各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
在道路上迎着郭伋朝他拜着。
问他什么日子才可以回来。
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
郭伋后来回来了,可是比较从前告诉小孩们、预定的日子早了一天。
郭伋恐怕失了信。
就在野亭里住着。
等到约定的日期才进城。
可以说是个讲守信用到极点了。
】(二)有钱开口一人迷路,遇一哑子,问之不答,维以手作钱样,示以得钱,方肯指引.此人喻其意,即以数钱与之。
哑子乃开口指明去路,其人问曰:“为甚无钱装哑?”哑曰:“如今世界,有了钱,便会开口说话耳!”(出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有个人迷了路,遇到一个“哑巴”,问而不答,哑巴只用手比划钱的模样,表示得到钱,才肯指路。
迷路人明白他的意思,马上拿出钱给了哑巴。
哑巴于是开口指明去路,迷路人问道:“为什么装哑?”哑巴说:“如今世界,有了钱,便会说话。
”】(三)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
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见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和他一起去,找到了十九个,剩下的没有能选到。
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那锥子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
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身边的人对您没有什么称道,我也没有听说什么,这表明先生没有什么能耐。
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入口袋里呀!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是露出个锥子尖呢!”】(四)魏文侯与虞人期猎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⑦?”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⑤之。
魏于是乎始强。
(选自《魏文侯书·资治通鉴》)【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
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在这里)快乐,(但)怎么能不去赴约呢?”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宴席。
魏国于是开始(变得)强盛(了)。
】(五)笃志好学(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
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出自《南史·沈约传》)【沈约(家境)孤苦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知疲倦。
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
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
从家中被起用接受朝廷征聘。
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
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
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六)躁急自败庚寅冬,予自小巷入蛟州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
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行则阖。
”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
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
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出自清、周容《渡者之言》)【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到蛟川县城去,让书童用夹书的木版捆着书跟着我。
当时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云雾环绕着山林。
看看离城还有两里路,便向船夫问道:“还能赶得上南门开吗?”船夫仔细看了看书童,回答道:“慢慢走还赶得上,快走就关了。
”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
走到了一半路程的时候,书童摔了一跤,捆书的绳子断开,书也散了,他哭哭啼啼没有马上起来。
等我们收拾好书,把书捆好继续前进,城门已经关上了。
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想起船夫说的话非常合乎事理。
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直到天黑也无处归宿的人,就和这一样啊!就和这一样啊!】(七)王著教帝学书太宗朝,有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出自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领会到其中的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
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够完美,太宗又去尽量的模仿得更像。
(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还是像原来一样。
有人询问为什么不够完美,王著说“皇上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如果匆忙地说好,恐怕皇上不再(像原来一样)用心了。
”这之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说这都得益于王著的规劝。
】(八)钱若水为同州推官钱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
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
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
具狱上,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
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能,上下皆怪之。
若水一日诣知州,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
”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日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
父母泣曰:“是也。
”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
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
”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
”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
于是远近称之。
(出自宋、李元刚《厚得录》)【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有个富民家的小女奴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
女奴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
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揭发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奴,富民受不了鞭杖拷打的酷刑,就自己屈招了。
录事呈报知州,知州等人复审后认为并无相反或异常的情形,都认为审出了此案的真实情况。
只有钱若水怀疑此事,留下这个案件好几天不判决。
留下案子将近十天了,知州多次催促他也没有结果,州里大小官员都责怪钱若水。
有一天,钱若水去见知州,屏去他人后对知州说:“若水拖延此案的原因,是我在秘密派人寻找女奴,现在找到了。
”知州于是叫人带来富民父子,全部卸下枷锁释放了他们。
富民哭着不肯走,说:“如果没有您的恩赐,我们一家就要全完了。
”知州说:“这是钱若水帮的忙,不是我。
”那人又赶往钱若水的议事厅,若水关上门不见他,说:“这是知州自己求得实情的,我又参与了什么?”知州因若水替几个被判死罪的洗雪了冤情,想为他上奏请功,钱若水坚决拒绝。
于是远近都一致称赞钱若水。
】(九)晏子谏杀烛邹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出自《晏子春秋》)【齐景公喜欢射鸟,使用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
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
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
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
”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
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十)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出自《庄子.天运》)【西施心口疼所以皱着眉头在乡里,乡里的一个长得丑的人(东施)看见了,觉得很漂亮,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在乡里。
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她,带着妻儿躲开(她)走。
(东施)只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