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练习题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练习题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练习题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

一、基础演练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孀妻()

始龀()穷匮()智叟()雍南()朔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

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3)固不可彻()固众人()

(4)杂然相许()曳屋许许声()

(5)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争论不__移风__俗诉__法律

原形__露付_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

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8.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

本文的体裁属于()。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二、能力提升。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

2.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

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三、链接中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rèn hè jī běn shuāng chèn kuì sǒu yōng shuò

2.赞同;苦于;哪里;愁;交换;黄河;水的北面;增高;并,还;通;即使;穷尽

3.(1)反通返,往返。(2)亡通无,没有。(3)厝通措,放置。(4)惠通慧,聪明。

4.(1)将近,况且。(2)哪里,语气助词。(3)通,顽固;本来。(4)赞同,拟声词。

(5)听说,听见的事情。

5.已,止;易,改变,变换;诸,之于;毕,完全,全部;诸,之于;已,止

6.C

7.B

8.(1)《列子汤问》;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二、

1.⑴苦于;⑵同“慧”,聪明。

2.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3.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4.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三、

1.D

2.B

3.B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河曲智叟亡以应。

6.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第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 《愚公移山》是八年级下的一篇文言文,对于进入初中阶段中期的学生来说,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但是内容比较易懂。所以,第一课时主要是以朗读为主,掌握文章的生难字词,利用多形式的朗读来熟悉课文,在课堂上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大意。 二、教学目标 1.扫除字词障碍,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结合文章的注解,掌握关键字词的意思,顺利地翻译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与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及要点 (提示:教学活动围绕诵读,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一)引入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年来为人们所传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寓言,用心去体会他。 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二)问题探讨1:诵读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朗读的方式有很多,自由读,分小组读,分段读,同桌互读等。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的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三)问题探讨2: 参看课后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记住关键字词的意义。 翻译方法指导: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

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八年级上册语文23 愚公移山

23 愚公移山 课 题 愚公移山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了解寓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 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 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 直前。 课 前 预 习 作 品 简 介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 组成。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 相 关 人 物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 真人”。

义 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有子存焉.(语气助词,表停顿) 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以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 词 类 活 用 面.山而居(名词做动词,面对) 箕畚 .. 运于渤海之尾(名词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做名词,险峻的大山) 文 言 句 式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告之于帝。(状语后置,应为“于帝告之”) 被动句: 帝感其诚。(“帝”是被感动者) 省略句: 杂然相许。(承前省略主语“家人”) 新 课 导 入 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后引入课题: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见识他的移山壮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一导入新课。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3.学习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

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四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愚公移山知识点及答案

愚公移山答案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 “笑”: “长息”: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3、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 智叟 4、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5、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6、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7、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8、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9、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0、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和艰巨性: 11、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1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13、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并归纳中心意思。 14、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15、赏析:(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6、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17、“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18、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参考答案: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3、愚公:目光长远积极奋斗全面发展持之以恒雄心壮志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片面静止4、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5、写此事有两个作用:(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6、愚公不“愚”。(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7、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8、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4)智叟之类的人不理解支持。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9、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10、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⑥愚公移山的艰巨性: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C、年且九十(年事已高)D、荷担者三夫,叩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及注释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愚公移山逐句翻译

愚公移山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方圆。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丈。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边。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近。面:面对着。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愚公苦于山北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室:家。谋:商量。汝,你们。险,险峻的大山。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 5.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相:代愚公。许:赞成。曾,连。。。也。。。损:削减。丘,土山。汝。。。何:把。。。怎么样。且,况且。焉,哪里。 大家纷纷的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6.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诸,之于。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荷,挑。夫,成年男子。叩,敲,凿。 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8.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始,才。龀,换牙。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反,同”返”。焉,语气助词。 从冬到夏,季节交换,一年才往返一次。 1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惠,同“慧”,聪明。以,凭。毛,草木。其,加强反问语气。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11.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长息,长叹。固,顽固。彻,通达。 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1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虽,即使。穷匮,穷尽。而,可是。苦,愁。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1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1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已:停止。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15.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负,背。厝,同“措”,放置。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 1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自,从。陇断:山岗高地。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了解寓言特点;深刻理解寓意。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增强语感;疏通大意;正确评价文中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创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2、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一、《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

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附:《愚公移山》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

八年级语文愚公移山

八年级语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迂,曲折,绕行。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陇断:高大的山。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

八年级语文上册22愚公移山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22 愚公移山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 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 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提出) 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C.惧其不已.也(已经) D.寒暑易.节(交换) 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 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 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 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河.阳之北 D.河曲智叟.亡以应 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 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 ..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杂然 ..相许( ) (4)曾不若 ..孀妻弱子( )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0.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 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 是。 11.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5题。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讠交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八年级语文上册 愚公移山11-15

(一)学生根据在读的过程中的理解,结合注释、工具书等,对 文章进行直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 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 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kòu石垦壤,箕jī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3 、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4、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 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 寓言。 3、学习生字:

塞.(sè)孀.(shuāng)迂.(yū)龀.(chèn)荷.(hè) 叟.(sǒu)箕.畚.(j ī b ěn)厝.(cuò)匮.(kuì)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第一段:交代了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表现了不畏艰难,敢于战 胜自然的勇敢精神。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进一步表现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阐述了人力无 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第四段:天帝被愚公感动,移走二山,愚公的愿望终于实现。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后人加的。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 旬的老人领着儿孙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他的精神,他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二、古汉语知识: 1 、通假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5)、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6)、无陇.断焉:“陇”同“垄” (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1)、“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愚公移山电子课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ji)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 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cé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zēng)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百万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只有冬夏换季,才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个聪明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又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那个聪明的老头无言而对。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高大的山阻隔了。 课下注解: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3方——方圆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22课《愚公移山》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 3.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4.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古义:直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22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提升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体会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依然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要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些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对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