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层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案例

公司层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案例

公司层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案例
公司层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案例

公司层战略案例一:力帆多元化战略

2005年7月下旬,在新加盟的211名大学生培训会上,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首度开口,诠释四年前力帆涉足酒业是“不得不进入以求突围”。

2006年3月,力帆正式退出酒业。事实上,自2005年以来,力帆就在加强退出酒业等多元化产业的调整工作。

在2005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上,尹明善第一次对记者承认“力帆要退出酒业,集中精力搞汽摩。”

短短四年,从涉足到退出,从终点回到起点,以进入酒业为标志的力帆的“多元化突围”最终以全线收缩告终。

角逐酒业

力帆进入酒业是在2001年。

当时,由于连年的价格战,摩托车行业利润持续下滑,重庆摩帮已陷入无利的尴尬境地。摩帮老大力帆一度寄予希望的东南亚市场,每辆摩托车也仅有30元~40元利润。据中汽协摩托车分会统计,2002年上半年整个摩托车行业亏损超过1个亿。在尹明善看来,“摩托车已沦落到论公斤卖的地步。”

重庆摩帮们一直在寻求突破,选择一个市场前景好的行业进行品牌扩张,便是一种“突围”办法。

相比之下,当时酿酒行业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空当,而且进入门槛还比较低。据当时市场调查显示,重庆的白酒市场“一年至少有23个亿”,重庆本地酒的份额不到30%,且年销售额能上千万的不到10家左右。即使是重庆人最为得意的“诗仙太白” 酒,一年也不过2亿元的销售额。

据时任力帆投资部部长的谌晓稳称,“早在2001年前,力帆就看上了白酒市场。最初选择在四川宜宾红楼梦酒厂贴牌生产力帆酒。”当时力帆与宜宾方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协议规定红楼梦酒厂负责每月供给力帆100吨白酒,并贴上“力帆”品牌,双方交易价格在两年之内不变,合同期限是无限期。

2001年年底,力帆白酒正式上市,首月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随后的3个月中更是一举突破1000万元,创造了酒业销售的一个奇迹。

尝到酿酒甜头的力帆很快就不满足于“贴牌”。2002年2月初,力帆兼并了重庆荣昌金佛春酒厂,重新注册了“力帆顺酒”,开始自己造酒,而且当年的销售目标是2000万元,而三年后这个数字是1个亿。

按照力帆的雄心壮志,不仅酿白酒,还要涉足红酒。力帆高层当时这样描绘“红酒攻略”,力帆计划采用“易货贸易”的方式,在阿根廷用摩托换葡萄酒,然后贴上“力帆拉丁红”标签,在国内市场销售,价位定在中、高档。

与做白酒不同的是,“力帆拉丁红”将重点抢占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的高端市场,力争3年内进入葡萄酒行业第一阵营。

力帆做了多年的摩托车,现在突然要做白酒,很多人不看好,都说要做好经销网络至少也需要一年时间,但时任力帆酒业的老总吴志明却不以为然。

国家酒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罗健告诉记者,“酒的问题是营销问题,这些问题五粮液、茅台等尚十分头疼的事情。”

力帆酒业的营销方式很独特——借助摩托车销售网络来卖酒。借助这种模式,力帆酒上市前3个月就达到1000万元的营业额。

“力帆酒生产出来的时候,许多以前搞摩托销售的客户都显示出了很大的热情。”力帆成都某摩托车销售主管称。

深入到县级市场的摩托销售网成了力帆酒的一张王牌,借着摩托车的销售网络,力帆酒很快地铺开了市场,源源不断地从重庆拉到全国各地。而摩托车经销商在销售利润比较薄的情况下,也在寻找新的出路,力帆酒的第一枪就这样打开。

力帆人至今都很为该模式自豪。“不依靠白酒经销商卖酒,这种销售模式在酒业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力帆企划部有关负责人称。

2003年4月,力帆与大连万达集团达成协议,投资3000万元,合作组建新的酒业公司——力帆万达酒业集团,其中,力帆、万达分别持有股份51%和49%,白酒将冠名为“力帆”,葡萄酒则用“万达干红”。

遭遇质量危机

而就在貌似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力帆酒却突然遭遇到质量危机。

据力帆酒曾经的经销商王建平介绍,2003年5月底,一位姓赵的女士在王的经营部购买90瓶力帆三星酒办婚宴,但宴会中发现酒中有许多白色针状物,而且格外刺喉。

因怀疑酒的质量,赵女士要求王建平出示那批酒的合格证据。王建平因拿不出证明材料,只好将事情反映回力帆酒业。力帆派2名技术人员,对这批白酒进行质量确认,证实这些“三星”酒中确实存在结晶悬浮物,还给王建平发来质检报告传真件,还附了重庆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出具的白酒合格检验报告。

但赵女士却不相信这些产品会检测合格,执意要求王建平再次送产品到四川省质监局进行检测。

2003年6月18日,接到投诉的四川省质监局的执法人员对王建平经营部的1000余件力帆牌系列酒以涉嫌质量问题依法予以封存,并对其进行抽样检测。经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被抽检的力帆酒均为不合格产品。

更致命的是,在国家质检总局2003年对白酒产品质量抽查中,力帆酒同样被认定为不合格产品。

2003年9月,力帆酒因“质量不合格”被四川省质监局查处。

其后,力帆酒基本上就没有再生产。

全线收缩

尹明善曾说,将合理运用力帆品牌资源及强大的品牌辐射力,推行“品牌行销”战略。这样,“力帆走上多元化发展的品牌经营道路,涉足酿酒不过是其品牌多元化经营的一个棋子而已”。

2001年到2004年,除摩托车主业外,力帆先后涉足发动机、重柴动力、足球、期货、媒体、房地产、服装、酒类、矿泉水等产业,进行多元化扩张,力帆品牌变得包罗万象。

对力帆这种遍地开花的经营策略,业界褒贬不一。不少人认为,力帆在很多行业走的是一种贴牌战略,加上行业面铺得太宽,必然分散其在主业经营上的资源。

2005年,力帆正式开始收缩战线,全面退出辅业。力帆全面退出力帆矿泉水、力帆烟制造,退出媒体、房地产等多元化产业。在2005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上,力帆又宣布退出酒业。

当然,退出酒业并不是力帆多元化收缩的第一步。比如,力帆曾经准备投资数千万大肆参与重庆房地产、服装等产业,可在进入这些产业时,有些手续还没有办完就夭折了,像进入服装业就仅仅一个概念而已。

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力帆在海外注册商标和公司,然后以外烟企业身份在国内进行贴牌生产,迂回进入国家垄断的烟草行业,但至今没卖出一包力帆烟。

收缩战线后,力帆表示要专注于做与摩托车相关联的汽车、发动机等产业。

在2005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上,尹明善表示,力帆是造摩托车的,从摩托车进入汽车领域实际上是一种有效延伸,因为摩托车本来就是汽车行业里的一个分支。

中国是摩托车生产大国,在中低排量摩托车的生产和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一。由于这一行业开放较早,国有、民营以及外资企业竞争异常激烈,曾经的暴利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十年前一辆摩托车的利润大概是纯利润可以达到20%,甚至35%、40%。现在的纯利润大概也就是3%到5%。也就是说一辆3000元摩托车的话,大概只能赚几十元钱,3升的九十元钱左右,平均的利润。

在尹明善看来,“摩托车已沦落到论公斤卖的地步。”重庆摩帮们一直在寻求突破,选择一个市场前景好的行业进行品牌扩张,便是一种“突围”办法......

问题:

(1)根据上述资料以及你对力帆集团的了解,力帆集团的优势和劣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分析力帆集团非相关多元经营战略的原因是什么?

(3)力帆集团在多元化经营中的得与失分别有什么?

(4)多元化战略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战略利益和付出的战略成本有哪些?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把握多元化经营的尺度?

公司层战略案例二:海尔实施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通过对1000余名企业家的调查发现:认为目前中国企业经营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是海尔;目前中国管理水平最高的企业之一是海尔;目前中国最为国际化的企业之一是海尔;目前中国最具亲和力的企业之一也是海尔;而目前中国最为杰出的企业家之一是海尔CEO张瑞敏。海尔以近乎完美的形象,已成为中国成功企业的代表,海尔CEO张瑞敏,则已成为中国成功企业家的典范。各种赞誉海尔的文章、研究海尔成功经验的文章,可谓数不胜数。海尔的成功固然值得总结,但海尔的隐患更值得研究。只有居安思危杜绝隐患才能保证海尔持续成功,才能完成海尔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目标。

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引进德国得勃海尔生产设备和技术,从事电冰箱的生产和销售。到现在为此海尔集团主要产品有电冰箱、电冰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彩电、小家电、电脑、手机、整体厨房和卫生间等58个门类,9200多个规格品种。

在海尔集团成长历程中,多元化是其重要的成长方式,而且海尔的相关多元化经营应该说是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但其非相关多元化所隐藏的隐患和付出的战略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海尔相关多元化的发展

1、根据企业自身能力控制相关多元化的节奏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能力与多元化的节奏相配合,即能力一般时,节奏就慢一些,能力较高时,节奏就快一点;二是随着企业能力的提高,多元化的节奏也逐步加快。

海尔坚持了七年的专业化经营,在管理、品牌、销售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较具

3

优势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这些核心竞争力为基础,海尔集团从1992年开始进入冰柜和空调行业,实施多元化经营。

海尔在制冷家电行业经营三年半后即1995年7月才规模进入洗衣机行业。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海尔集团把原来在电冰箱行业建立起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展到整个制冷家电行业,并有较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海尔进入洗衣机、热水器、小家电、微波炉、洗碗机等行业,其经营领域覆盖几乎全部的白色家电产品。

海尔在上述白色家电行业经营两年后即1997年9月进入黑色家电行业,生产彩电、VCD、传真机、电话等产品。同时,海尔还向市场推出整体厨房、卫生间产品,进入家居设备行业。1997年是海尔进入新行业数最多的一年,除彩电、VCD、家居设备外,还进入生物医药行业。这个快节奏基于海尔集团1984-1996年13年所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1998年上半年,海尔大举进入知识产业,主要从事海尔集团所需要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这是一种纵向一体化发展,将有力地提升海尔集团的总体技术能力。

由此可见,海尔进入新行业的节奏是稳健的,基本上是量力而行、步步为营地发展,其核心基础是海尔不断提高的企业管理、品牌及销售服务能力。

2、根据行业相关程度进入新行业

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与本业与新行业之间的相关程度呈正相关,即相关程度高,成功率高,相关程度低,其成功率低。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正是根据行业相关程度,从高相关,到中相关,再到低相关发展。

1992年海尔进入的冰柜和空调行业与1992年以前经营的电冰箱行业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技术方面的核心技术是同一的,即制冷技术,其他生产工艺技术亦是高度相关;市场方面的销售渠道和用户类型是同一的,只是空调产品需提供安装服务,商用冰柜的用户稍有不同。

1995年海尔进入的洗衣机行业与以前的制冷家电行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技术方面有中度的相关,但洗衣机生产技术低于制冷家电,因此技术协同作用较明显;市场方面,品牌、销售网络等资源可以完全共享,是高度相关的。

1997年海尔进入的彩色等黑色家电行业与以前经营的白色家电行业存在中度的相关性:技术方面,白色家电的关键技术是设计,根据不同地域市场要求设计出适应的产品,而黑色家电大多是以电子技术为核心两者之间技术相关性是低度的;市场方面,品牌及销售资源是高度相关的。

1997年海尔进入的家居设备行业与家电行业存在中度的相关性:技术方面除利用家电技术外,还需要一些其他技术,因此是低度相关的;市场方面可利用家电的销售服务网络,再增加安装服务,因此是高度相关的。

1998年海尔进入的知识产业与家电行业是垂直一体化关系:海尔各行业中的技术难题是这类企业的研究课题,这企业的新技术和产品直接转让给海尔集团使用并推向市场。例如,塑料技术与新产品主要用于家居设备行业,数字技术主要用于黑色家电行业,CAD/CAM软件技术主要用于各类产品设计、制造环节。

3、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

进入新行业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内部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经营资源进入新行业;二是外部并购,通过合并收购其他企业进入新行业;三是以合资合作为主的战略联盟,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合资合作等形式的战略联盟进入新行业。这三种方式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各有不同的优点和不足,对经

营资源差距的缩小各有不同的作用。

海尔集团进入新行业的方式是综合运用的,即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方式。例如,海尔采取内部发展方式进入的新行业主要有:家居设备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技术是综合性的,海尔集团在其组成技术上均有相当的积累,而且销售资源可以共享,所以同部发展较为合适;海尔采取外部并购方式进入的新行业主要有:空调、冰柜、洗衣机、微波炉等,这方面有一定的行政因素起作用,但由于海尔自身拥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品牌价值和良好的销售服务网络,并购后的企业经营也获得成功;海尔采取合资方式进入的新行业主要有:小家电、彩电、知识产业等,这种方式利用了合资方的经营资源优势,缩小了进入新行业的经营资源差距,我们相信今后也将会业绩辉煌。

4、进入某行业后,通过扩大产销规模,努力成为全国同行业的前三名

电冰箱是海尔集团的本业,至今仍然是海尔集团最大的行业,1997年电冰箱占总销售收入的40%。1992年后海尔开始多元化经营,但一直坚持扩大电冰箱行业的产销规模,除自身在海尔工业园扩大生产规模外(1984—1997年冰箱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31%),还在1997年底与贵州航天集团合资组建“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电冰箱。在国外,1996年海尔集团还在印尼,菲律宾建合资工厂,在当地生产并销售电冰箱等产品。

冰柜、空调是海尔集团多元化初期进入的行业,为扩大产销规模,1995年12月海尔集团首次跨地区经营,收购武汉蓝波希岛公司60%的股份,生产冰柜和空调产品。此外,海尔还与日本三菱重工合资在青岛生产空调,产品全部出口。1997年海尔空调在中国产销量与格力、春兰并列第一。

洗衣机是海尔集团的支柱产业之一。当海尔集团将红星电器改组并经营上轨道后不久,1997年3月海尔与广东爱德集团合资组建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海尔以借款方式持股60%,主要生产洗衣机产品,此外,海尔集团还于1996年在马来西亚合资建厂,在当地生产并销售洗衣机。

彩色电视机是海尔集团较晚进入的一个新行业。海尔以合资方式进入这个行业,利用杭州西湖电子集团的生产线迅速地向市场推出“探路者”电视机,在北京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35%。在其后4个月,海尔集团整体收购合肥黄山电子集团,进一步扩大海尔彩电的生产规模。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1997年海尔集团有四个大门类产品位居全国同行业的前三名:电冰箱市场份额为30.28%,冰柜为42.10%,空调为24.11%,洗衣机为27.68%。这是国家统计局对全国600家大中型商场主要家电品牌销售状况调查统计的结果。

(二)海尔的非相关多元化之路

世界上就不存在没有危机的企业,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企业,海尔当然也不例外。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海尔现在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进”。这已表明海尔人已看到了自己的危机。有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发现危机。一项调查表明,美国100家处于鼎盛期的优质企业,70%认为自己处于危机之中。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海尔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企业,它有什么危机?通过对海尔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海尔在多元化方面存在隐患。

多元化是美国战略专家安索夫在其所著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的四大基

5

本经营战略之一,其含义是指开发新产品进入新市场,也称为产品线扩张战略。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战略,它能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多元化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的多元化,成功率高。非相关多元化则是一种复杂、危险的多元化。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曾出现过多元化热潮,许多世界著名企业纷纷推行多元化经营,一些企业成功了,一些企业失败了。研究发现,凡成功者推行的基本上是相关多元化,而失败者基本上都是非相关多元化。在世界100强中,仅仅只有GE一家成功地实现了非相关多元化,其他的企业不是彻底失败,就是步履维艰。根据我们对100家中国知名失败企业的初步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失败的第一个因素就是非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既是一条企业快速成长之路,也是一条充满风险的高危发展之路。

海尔在冰箱领域获得中国第一之后,于1991年兼并青岛空调器厂开始推行多元化战略,先后推出了冰柜、空调、洗衣机。空调迅速取代春兰成为该领域的龙头,洗衣机则迅速取代小天鹅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冰柜也打入了行业前三名的位置。冰箱、空调、洗衣机、冰柜四驾马车成为拉动海尔快速发展的龙头产品。同时,海尔也因这一系列成功运作,而成为中国知名企业。海尔给公众一种强烈的印象是:要做就做到最好,要做就做到第一。这种认知是海尔可贵的市场资产,是海尔品牌的精髓所在,也是海尔赖以快速扩张的基础。

可惜的是,海尔对这种宝贵的资源并未给予足够的珍惜,也未按相关多元化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而是走了一条非常危险的非相关多元化之路。

1995年,海尔进入医药领域,随后又进入了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十多个领域。根据资料显示,海尔药业至今依然亏损。推出的针对“亚健康”的保健品“采力”,按海尔的标准无法算成功,有人撰文称海尔的“采力”才真正患了“亚健康”。海尔投资的“海尔大嫂子面馆”连锁店,目前大多数已经关门,事实已经证明海尔的餐饮连锁之路是失败的。海尔电脑自上市以来就一直持续亏损,甚至有人撰文认为,海尔的PC业务已被证明是一次完全的失败。海尔手机恐怕也无法算成功,在科键、波导、厦新等品牌面前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海尔始终以美国通用为榜样,立志要成为中国的通用,但海尔没有通用那么幸运,海尔还未能走出非相关多元化的困境。海尔在非相关多元化的领域的运作,破坏了海尔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要做就做最好,要做就做第一”的公众品牌信念,这是海尔的沉痛损失,这种损失比直接经济损失更令人痛心,海尔在非相关多元化中丢失了自己最为宝贵也最为难得的市场财富――品牌信念。海尔要重建这种信念需要付出比原来多得多的代价,也要花比原来多得多的时间。

海尔走多元化道路没错,走非相关多元化之路也没错,海尔错的是在相关多元化的使命远未完成、市场信念还不稳固之际,就急于走非相关多元化之路,使自己事实上陷入了多元化的陷阱之中。其实,海尔完全没有必要急着走非相关多元化的道路,在相关多元化的道路上还有大量的市场尚未被占领,还有大量的机会尚未被开发。从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到蓝色家电,从电视、电脑、相机、数码摄像机、影碟机、手机、热水器、微波炉、音箱等,任何一个领域都拥有极宽广的市场,足够海尔耕耘10-20年。但海尔似乎过于贪多,因而难以把每一个产品做精做大。目前海尔所依靠的还是1997年前创出的冰箱、空调、洗衣机三条老枪,这之后所推出的一大堆产品,包括电视、电脑、手机、洗碗机、药品、软件没有一件能达到“三条老枪”的水平。是海尔没有能力做到“三条老枪”的水

平?显然不是,既然海尔可以把冰箱、空调、洗衣机做到中国第一,为什么不能把电视、电脑、手机做到中国第一?也许有人认为,电视、电脑、手机已经是长虹、联想、TCL的天下,海尔已经迟到了。那伊莱克斯为什么可以后来居上?海尔的空调、洗衣机不也是迟到者吗?为什么能做到第一?如果海尔没有了后来居上的勇气和魄力,海尔又凭什么成为中国的通用呢?

不是海尔没有能力做第一,而是海尔的观念出了问题。海尔太相信海尔品牌的市场效应,认为海尔品牌所到之处,必然是马到成功,丧失了当年做冰箱、空调、洗衣机的执着精神。电风扇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海尔进入这个市场却不愿花力气,一遇挫折,就浅尝辄止,结果,海尔遭遇了其成功以来的第一个滑铁卢,目前,市面上几乎已看不到海尔的电风扇产品了。彩电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数字电视、背投电视、等离子电视都拥有广阔的前景,但海尔因精力分散而未倾全力攻打该市场,致使海尔电视推出几年了,也未能打入电视产业的主力阵容。是海尔电视质量不好?服务不好?显然不是,是海尔没用心做这个市场,海尔的多头经营顾不了这个市场。海尔的多元化已经使海尔显得顾此失彼,结果是一头也没搞好。

按照多元化理论,企业多元化首先是相关多元化,只有在相关多元化已经完全确立了企业不可动摇的市场地位以后,才能进行非相关多元化。要进行非相关多元化,必须选择切入点,并经过精心准备才能进入,一旦进入,就必须调动充足的资源以确保成功。入市成功就等于在该市场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后面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该领域进行相关多元化,只有当该领域的相关多元化彻底成功之后,才能再推行新一轮的非相关多元化。这就是企业成长理论中的“延伸-扩张-延伸-扩张”模式。

GE的多元化也不是全面开花一蹴而就的,也是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慢慢做起来的,后期他们一次进入多个行业,那是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可以多头作战。海尔目前还没有这个实力。宝洁这种国际性大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非相关多元化都做得小心谨慎。作为一个洗化企业,他们担心推出的食品“品客薯片”不被认可,至今不敢用宝洁商标,也不敢出现宝洁的企业名。他们要在食品领域进行相关多元化,并最终建立了牢固的市场地位后,才会出现宝洁的名字。其用心是多么的良苦!而海尔那么轻率地就大举推进非相关多元化,实在是一步险棋。

越来越模糊的海尔品牌

德鲁克说,未来企业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包容了一切:产品、技术、创新、服务和文化。海尔能否实现500强的梦想,关键在能否做好品牌建设。但目前的海尔品牌正在悄然迷失,海尔品牌,充满危机。

美国品牌营销专家汤姆?邓肯说:“很多公司眼中的品牌,是印应在产品包装上的名称和商标,他们忽略了以下真相:真正的品牌其实存在于关系利益人的内心和想法中。关系利益人心目中的品牌,是由其本身整合诸多品牌信息而成的,因此,凡是没有替自己品牌做信息整合的公司,等于将这个过程的决策权让给了关系利益人,这是相当危险的。”海尔替自己的品牌做信息整合了吗?没有。按照汤姆?邓肯的说法,海尔的品牌就是“相当危险的”。根据品牌塑造的印象形成理论,关系利益人在其内心建立对某一品牌的印象,遵循如下模式:从这一模式可以看出,印象形成首先是建立消费者的印象。当印象指向某一范畴时,就形成品牌定位。品牌定位被强化,就形成品牌固着。如果这种品牌固着有利于企业的品牌运作,就应当强化这种固着,进行印象巩固。印象巩固的行动则进一步加强了印象的建立,继而强化了印象定位、印象固着,如此循环。当

7

印象固着制约了企业的品牌发展时,就必须进行印象扩展,扩大印象外延。但印象扩展必须沿着一个可收敛的方向进行,以便消费者能形成一个鲜明的品牌定位。当印象扩展呈离散状态,不能向一个方向收敛时,就称为品牌泛化,也叫品牌模糊化。

海尔从1984年至1991年的7年间,一直致力于电冰箱的生产,口号是“海尔冰箱为您着想”。海尔冰箱成为当时中国惟一的家电驰名商标。海尔在大众心目中的品牌定位是冰箱名牌。但当海尔冰箱还未完全形成印象固着时,海尔又于1991年底开始生产电冰柜、空调器。用了三年时间,海尔便成功地占领了冰柜和空调市场,并成为中国制冷家电行业的领导者。于是海尔的公众印象从先前的冰箱品牌成功的扩展为制冷家电品牌。海尔的制冷家电品牌印象定位尚未定型,海尔又开始进入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等小家电领域,用了三年时间,又当上了洗衣机行业的领导者。于是海尔建立了白色家电品牌的公众印象。1997年海尔开始生产彩电、VCD等黑色家电,虽然并不怎么成功,但海尔建立了他在家电王国的领导地位,成为一个公众印象中的家电名牌企业。1998年海尔实际上已取代长虹,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新领导者。应该说,海尔在家电领域走的道路是成功的,也是正确的。其公众品牌印象的建立也是遵循了印象形成的基本规律的。从1995年开始,海尔相继进入医药领域、厨卫领域、保健品领域,餐饮领域,后来又相继进入了塑料领域、软件领域、物流领域、通讯领域、电脑领域,就开始违背消费者印象形成的基本规律,开始偏离在家电领域一贯的正确做法,在未作任何品牌信息整合的背景下,开始了多元化之路,公众由于无法自动进行信息整合,海尔品牌开始由家电名牌走向了泛化品牌,品牌开始模糊化。海尔所进行的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产业扩张,没有沿着一个可收敛的方向进行,而是呈离散状态,公众已经不知道海尔究竟是一个什么企业,也不知道现在的海尔究竟是一个什么品牌,是家电品牌?医药品牌?餐饮品牌?软件品牌?电脑品牌?物流品牌?还是通讯品牌?当一个企业的品牌什么都是的时候,就等于什么都不是了。按照印象形成理论,海尔在公众心目中只能收敛为一个印象,那就是:海尔是一个什么都生产的企业。多元化一定是品牌主导下的多元化,多元化决不是彻底冲淡企业主题。说起松下、索尼,它是家电,说起奔驰、宝马,它是汽车,说起麦当劳、肯德基,它是餐饮,说起富士、柯达,它是胶片,说起宝洁、花王,它是洗化。海尔究竟要给公众留下一个什么品牌形象?

海尔一直以GE为榜样,要像GE那样走多元化之路,但海尔忽略了GE所进行的所有扩展都是在成功的确立了“通用电气”在公众中电气领域的至尊地位后进行的。海尔品牌的支持力还未做到能保证海尔产品的每一个扩张能马到成功。海尔目前的品牌扩张战略,只会动摇海尔并不牢固的家电名牌地位,海尔正在卷入一场品牌迷失的可怕危机之中。长虹的“独生子”政策使长虹步入了危机,海尔的“多子多福”政策,难道不会给海尔带来危机?

问题:

(1)根据上述资料和你自己对海尔有关情况的了解,请分析海尔相关多元化成功的经验和非相关多元化的得失。

(2)为什么海尔的相关多元化经营能取得成功,而其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却道路坎坷,颇受争议,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知识分享

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摘要:海尔集团从一个生产冰箱的小企业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具有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这与企业所制定的多元化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也成为了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典型 关键字:海尔集团,家电,多元化战略 所谓多元化发展战略,就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获取市场利润的长期经营方针和思路。海尔集团在发展多元化战略经营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这个前提下进入相关产品经营;二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前列。目前,海尔及已建立了一种适应多元化经营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极富弹性的企业生产组织体系。多元化有利于企业规模发展和素质提升,优柔寡断,将丧失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张瑞敏果断决策。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 回顾海尔集团成长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名牌发展战略,只作冰箱一种产品,通过7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第二阶段是1991-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战略,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7年来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迄今为止的国

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其中,多元化是重要的成长方式。海尔多元化战略经营堪称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具体而言,海尔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自从1984年到1991年底共七年时间内,海尔只生产一种产品――电冰箱。是一个专业化经营企业。1991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7.24亿元,利润3118万元。“海尔”牌电冰箱成为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国产金牌,是当时中国家电唯一的驰名商标,并通过美国UL认证出口到欧美国家。同时,海尔集团OEC管理法基本形成,全国性销售宇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来。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1991年12月20日,以青岛顶部西厂为核心,合并青岛电冰柜总厂,空调器厂,组建海尔集团公司,经营行业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到1995年7月前,海尔集团主要生产上述制冷家电产品即海尔集团用了3年时间进入电冰柜,空调行业,并成为中国的名牌产品。1994年海尔销售收入达到25.6亿元,利润2亿元,分居全国轻工业行业的二名和第十二名。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等 1995年7月,海尔集团收购名列全国第三的洗衣机厂――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进入洗衣机行业。其后通过内部发展生产微波炉,热水器等产品。1997年8月,海尔与莱阳家电总厂合资组建莱阳海尔电器有限公司,进入小家电行业,生产电熨斗等产品。至此,海尔集团的经营领域扩展到全部白色家电行业,用时两年。

微软公司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微软公司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一、SWOT分析——回到21世纪初期的微软 (一)Strengths 1.辉煌的历史,丰厚的积淀 2.持续称霸桌面软件市场 3.在其他工业部门侵略性扩张 4.声誉、经验、技术、资源 (二)Weaknesses 1.闭塞——“被”接受互联网 2.低效——新产品开发延迟 3.代码繁复,构建和检验极端困难(三)Opportunities 2007年或者2008年,IT产业将迎来下一个成长周期: 1.服务导向体系和网络服务 2.作为服务的应用 3.延伸的互联网 4.社会计算 (四)Threats 1.美国和欧盟的反托拉斯立法 2.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 3.桌面软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4.在新的领域尚无独有优势 二、竞争分析——预判竞争者,为微软支招 (一)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1、新的进入者的威胁(中等)(1)行业门槛低,不急于上规模(2)重创意,易开拓新的细分市场(3)专业应用市场已被基本瓜分(4)政府长期扶持低耗能产业 2、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小)(1)销售渠道非常新颖、广泛、灵活(2)越垄断的软件商越不会被供应商制约(3)消费者将协助淘汰“高价”供应商 3、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小)(1)软件越来越成为生活必需品(2)商品的质量、性能具有高度标准化 (3)商品定价制,没有议价空间,只能选择购买渠道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现有行业内的竞争对手 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 新的进入者的 威胁 替代产品的威胁 (4)软件价格、功能、质量、性能高度透明(有测试机构)(5)销售主要关注销量,个人交易额影响不大(6)购买时目标单一,不会有太多选择余地 4、替代产品的威胁(大)(1)市场不断细分,已有市场将面临日渐激烈的竞争(2)成熟商品可很快被轻易复制(3)版权保护依靠法律与道德约束(4)新版本推出,旧版本将立即退出(5)必须依靠高度的行业敏感与迅速的决策(6)必须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与超前的思维 5、经营绩效分析(二)竞争预判 1、规律: (1)如果以专业某一项业务方向进行竞争,目标会太过于明显而导致战略群的集中力量反击,最终成功可能性较小。 (2)如果能从不同方向分别进行竞争,则可与其他竞争对手形成多点竞争,相互制约,成功机会比较高。

从杜邦公司看经营多元化战略

从杜邦公司看经营多元化战略 案例背景: 创建于1802 年的杜邦公司是美国历史上创建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企业之一,还是经营和管理堪称一流的“百年老店”式的成功企业。经过近200 年的发展,如今杜邦公司已成为总资产近400亿美元、年销售额400 亿美元左右、拥有2000 多个商标品牌、从事多样化生产经营、雇用10 万名员工、在世界40 多个国家中拥有200 多家制造或加工企业的全球最大的现代化大型化学工业公司(1999年在美国大企业中排名第16 位)。 作为经营管理成功的公司之一,杜邦的经验是丰富多彩的,将其发展战略浓缩起来,可以归结为8 个字,即“科学管理、锐意创新”。在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中,它根据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与此同时,它又根据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以创造和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从而保持了杜邦公司200 年不断持续发展,常盛不衰。 组织创新促科学管理 直到本世纪初叶,已创建了100 多年的杜邦公司还只是一家火药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杜邦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但公司主管们在喜悦之余,并未忘记思考战后如何处理因战争需求而急剧膨胀起来的公司火药生产能力过剩问题。 从1915 年起,针对市场的变化,杜邦进行未雨绸缪的企业结构重大调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杜邦公司已经从一个单一的火药制造公司成功地转变为一个生产多种化工产品的化学公司,为杜邦日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发挥企业的规模优势、创造规模效益,就必须适应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改革企业的管理。 在管理改革中,杜邦公司实行了一种以“投资周转率”来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资产会计法。这种创新的会计法将传统的成本会计、资本会计和财务会计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美国各工业行业提供了一种评估企业业绩和进行计划的管理工具,同时也使杜邦公司本身获益匪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经成功地从火药公司转变为多样化生产经营的化学公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摘要:海尔集团从一个生产冰箱的小企业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具有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这与企业所制定的多元化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也成为了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典型 所谓多元化发展战略,就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获取市场利润的长期经营方针和思路。海尔集团在发展多元化战略经营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这个前提下进入相关产品经营;二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前列。目前,海尔及已建立了一种适应多元化经营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极富弹性的企业生产组织体系。多元化有利于企业规模发展和素质提升,优柔寡断,将丧失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张瑞敏果断决策。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 回顾海尔集团成长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名牌发展战略,只作冰箱一种产品,通过7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第二阶段是1991-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战略,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7年来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迄今为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其中,多元化是重要的成长方式。海尔多元化战略经营堪称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具体而言,海尔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等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五)、进军知识产业 这表明,海尔集团开始进入知识产业,而且上述知识产业的产品都是海尔即为了发展所需要的,两者形成一体化关系。 海尔多元化的特点:

多元化战略案例:太阳神、春都

案例12: 企业多元化战略失败案例二则(第八章案例之一) (一)太阳神的多角化战略 1987年底,太阳神的前身“黄江保健品厂”在广东东莞黄江镇挂牌,随后,黄江厂参加了由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第一次保健品评比活动,而“万事达生物健”一举获得了“中国运动营养金奖”,并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1988年初,生物健技术的持有人怀汉新辞去公职,投入“生物健”,将黄江厂的厂名、商品名和商标统一更改为“太阳神”(APOLLO)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人民币。太阳神企业战略一直是“以纵向发展为主,以横向发展为辅”,即保健品发展为主,多元化发展为辅。 1990年,销售额跃升至24亿元,同年,怀汉新重金聘用一批青年人才,换下了一同创业的9位高层元老,并导入当时颇为先进的CI战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1993年,太阳神的营业额高达13亿元,市场份额最高时达63%。此时,怀汉新开始了多角化战略发展之路,接连上马了包括房地产、石油、边贸、酒店业、化妆品、电脑等在内的20多个项目,在全国各地进行规模的收购和投资活动。短短两年间,太阳神转移到这些项目中的资金高达34亿元,但不幸的是,这些项目没有一个成为新的“太阳神”,34亿元全部血本无归。 1995年底,太阳神在香港上市后,股价直跌,1997年亏损159亿元,股价一度跌至港币9分左右。此时,怀汉新主动从总裁位置上引退,请来哈佛MBA 工商管理硕士王哲担任企业总裁,但不了解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王哲并没有能挽救太阳神,并导致企业人才外流、市场销售继续下滑。 ( 二 ) 春都集团的多角化战略 春都集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洛阳肉联厂。自1986年生产出中国第一根西式火腿肠开始,春都曾以“会跳舞的火腿肠”红遍大半个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达70%以上,资产达29亿元人民币。 在火腿肠成功后,公司开始多元化扩张,依托肉制品产业,发展了以肉制品加工、低温肉制品、生化制药、饮品制造、包装材料、饲料加工以及养殖业为核心的六大支持产业,公司成为工业、商业、贸易、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企业

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战略案例分析

企业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 一、定义、分类 专业化经营又称单一化经营,是指企业仅仅在对单个产品或行业领域内进行设计、生产、销售,企业的经营业务范围比较单一。 多元化经营又称多角化经营,相对于专业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是指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用途不同的产品(有形或无形)的一种发展战略。 多元化分两大类别即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其中相关多元化指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技术、市场、经营、管理控制上有一定的相关性;非相关多元化所指的就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上述几个方面没有相关性。 多元化按性质分类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资本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分类:包括同心多元化、水平多元化、集团多元化,同心多元化指生产的新的与原有业务技术有关的产品或服务的战略;水平多元化指企业利用本身市场来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的战略;集团多元化又叫混合多元化指企业通过兼并、并购或投资其他企业而将企业业务拓展到不同技术、市场、区域的战略二、阐述问题,即大中小企业面临的专业化、多元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未来成败。 专业化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是任何发展中的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中小 型企业,企业能控制的市场、资金、资源有限,企业发展初期往往采用专业化经营战略,能够集中企业的各种优势,针对某一产品或专业领域展开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而最终能占领企业的细分市场,获得利润,在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当企业在该行业确立领先优势,市场趋于饱和,企业有了相当的盈余资金且竞争对手的进入压缩了利润空间,故企业高层为了扩大市场经营范围,提升品牌影响力,分担经营风险,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而考虑选择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从而在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在保证自己核心优势的情况下,获得更多更高利润,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此时企业选择的稍有不慎,若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的过程中偏离了主营业务,而一味的求大求全,就会导致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甚至让企业丧失掉原有的优势而引起破产,以至于企业决策者事后后悔选择多元化经营,认为如果继续以前的专业化经营模式,企业或许能经营的更好;而对于大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大,能控制的资源、资金多,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多元化早已开始实施,企业在获得较高利润的同时提高了品牌的影响力,但企业不满足现在的状态,为了追求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在先前多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多元化,例如从产品的多元化到市场的多元化、从横向多元化到多向多元化、从同心多元化到水平多元化,进一步的多元化让企业的经营业务更加复杂,产品品种更加复杂,技术、市场的关联性越来越低,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管理者为应对此种模式带来的挑战,企业会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形式、管理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从而提高经营效益,然而企业的决策不可能完美无缺,能够完全充分的考虑到企业面临的各种复杂的经营环境和影响因素,这种资源、资金分散的风险及其他未能考虑到的经营风险让企业在未来的经营中面临比之前更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选择进一步的多元化,并未能给企业带来其想要的收益,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企业因为疏忽而丧失全部优势,以至于

多元化战略分析实例

以海尔多元化失败分析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 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纵观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阶段可以大致的分为5个阶段: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沪、热水器等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五、进军知识产业 可是最近几年,却是中国企业展开多元化反思最多的时期。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也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 07年10月23日上午,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电器,1169.HK)在此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通过一项惊人的决议——以9亿港元的总价,收购包括部分洗衣机和热水器在内的母公司资产。交易完成后,海尔电器的业务将从目前的波轮式洗衣机业务,扩大至滚桶式洗衣机及热水器业务。受此影响,当日海尔电器的股价出现小幅上扬,为0.27港元。毫无疑问,资产的注入,自然将有助于提升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然而,在这次股东特别大会上,一个本应引起投资者关注的细节多少被低调处理了——海尔电器一年多前还引以为豪的手机业务以4亿元的价格卖给母公司海尔集团。一买一卖之间,绝不仅仅意味着海尔电器简单的“吐故纳新”。今年上半年,海尔电器手机业务亏损3.97亿,加上去年造成上市公司的亏损数字,海尔一年多来一共海尔今日之多元化局面,但回头看看海尔2005年和2006上半年的业绩,保持亏损近8亿港元。自从2001年进入金融以来,张瑞敏以大开大阖的手法开创了盈利的仍然是近20年的传统业务——冰箱、洗水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业务。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不仅仅是手机业务,海尔几年来苦心经营的金融、电脑、药业、家居等多项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多年来海尔集团投资和进入的新业务几乎毫无建树,手机的巨亏只不过是海尔多元化面临严酷“大考”的开始。 业界不乏前车之鉴。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尤其是末期以来,国内IT和家电业

五粮液集团多元化战略的案例分析

我国企业多元化投资战略分析 --以五粮液集团为例 11注会2011409104 牛博 摘要: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当今世界许多大中型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我国许多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不断通过投资战略调整以扩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多元化投资虽为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开辟新的业务领域、重新整合企业竞争力提供了有效途径,但盲目实行多元化也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被迫退出市场。因此,深入探讨多元化投资的理论和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以五粮液集团多元化投资为例,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并得出启示。 关键词:五粮液,多元化投资,战略,关联方,关联方交易 一、五粮液集团多元化投资的介绍 五粮液集团有着自己的品牌群落以及品牌渠道,它的多品牌策略使其在白酒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数年来“五粮液”品牌连续在中国白酒制造业和食品行业“最有价值品牌”中排位第一,品牌价值达300多亿元,具有领导市场的影响力。同时多元化的战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一直困扰着五粮液集团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起,五粮液就开启了多元发展之路。然而纵观五液集团多年来收益甚微的跨行业、多元化投资项目,未来的投资风险不容忽视。 1997年,五粮液首次涉足多元化,5万吨酒精生产线刚投产便告夭折;亚洲一流的制药集团也无疾而终;在安培纳丝亚洲威士忌项目亏损几千万元. 2002年,进军服装业,“五粮液”命名的系列服装面世,迄今不见成效。 2003年,五粮液在多元化道路上加速前进。当年5月业内盛传其计划投资50亿-60亿元进入芯片业;随后又传出五粮液投资 3.4亿元与日本丸顺公司合作生产汽车模具的消息,据称可达到200套大中型汽车模具的生产能力。然而两个项目均一拖再拖最终销声匿迹。 2009年底,五粮液终于如愿进军汽车行业,与华晨汽车集团共同投资18亿元启动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绵阳新华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50万台动力轴承项目。但五粮液并未从汽车项目中获得实利,已于2011年将全部股份转给南邦投资有限公司,转让价格较之前缩水3000万元,狼狈退出汽车发动机领域。 此外,五粮液还投资了酒店、塑胶、印务、数控机床、证券等多个不同领域。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与主业相关的印刷、塑胶和模具为主的普什公司及玻璃公司实现盈利外,其余如汽车、洗发水、药品等投资都连连巨亏。即使是盈利项目,贡献度也很小。而且五粮液在金融方面的投资也是连连失误的,许多证券投资都没有收回来,查阅五粮液历年年报发现,在资金陷入亚洲证券之前,其在2001年到2004年间的股票投资都是亏损状态;继亚洲证券事件后,证监会要求五粮液停止股票投资,其手中股票已逐步抛售;2010年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五粮液出售证券的投资损益分别为-607.93万元、-215.78万元、-243.63万元。

多元化战略的相关案例分析

多元化战略的相关案例分析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多元化战略 工商管理贺小琴 一、案例概述 多元化战略指企业面向不同的市场和顾客,在多个领域和行业内开展活动,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战略。本案例结合格力集团的多元化战略进行分析。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家电企业,主营家用空调、中央空调、空气能热水器、手机、生活电器、冰箱等产品。公司以格力空调为主营业务,其空调的生产及销售量连续多年位居中国空调产业榜首。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1-9月国内空调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4%,空调市场面临较大阻力。据2018年年报显示,格力空调业务营收占比达到78.58%,为分散对空调产业过度依赖的风险,在市场中寻求新的增长点,格力也开始进行转型和多元化战略布局。 (1)家电产业:格力电器专注研发空调的核心技术,在压缩机、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上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深度布局。格力空调已形成不同外观、不同功能、不同系列的多品牌产品。除空调产业外,格力电器包括小家电品牌“TOSOT”(包含净化器、干衣机、电饭煲等家电产品)、“晶弘” 冰箱等品牌及产品。 (2)智能家居产业:格力以“格力+”应用为控制中枢,运用了格力的路由器和手机技术,打造节能环保智能家具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拥有智能感知和互联互通等核心技术。 (3)装备制造产业:2015年成立了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智能设备子公司,产品包括数控机床、电子器械、智能机器人等。格力工业制品是格力电器旗下的工业核心零部件产品品牌,包含凌达压缩机、凯邦电机、新元电子、

格力电工漆包线、芜湖精密铸造等多种产品。 (4)手机产业:2015年,格力牌第一代手机面市,后格力电器迅速实现第二代、第三代手机的量产,并推出色界系列智能手机。 (5)新能源产业:格力电器在 2017年和银隆签署互购产品协议,并与其在天津市建立工业基地进行智能设备和新能源电池的研发。格力电器进军入锂电池原料生产、制造和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研究和制造行列。 二、格力多元化战略主要优缺点分析 1.主要优点: (1)坚持专注空调的核心科技研发。格力依靠空调核心技术和创新获得市场广大消费者青睐,在空调产品基础上,格力电器注重空调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在压缩机、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上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深度布局。 (2)从相关多元化入手,打造专业家电产品。相关多元化是指企业在与其原来的资源、市场、产品、技术或顾客等相关的新领域里寻求发展,新领域与原领域有着战略上的适应性和关联性。除空调领域继续做大做强外,格力电器推出一系列小家电、智能家电的产品和品牌。这些产品都属于在家电领域,“大松电器”、“晶弘冰箱”等家电品牌在格力空调品牌的影响下,消费者对这些家电品牌更加信赖和认可,格力从相关产品领域入手,多元化跨度较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 (3)在智能装备、精密制造等领域开展多元化布局,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开发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项目,拓展其他业务,打破空调为主的营业格局。在当前空调市场行情瓶颈的情况下,可以一定程度分散企业风险。 2.主要缺点: (1)格力空调仍是其主要业务,消费者对于“格力空调”已经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除空调外的其他业务产品不容易被客户接受,销售增长缓慢,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格力电器进军非相关多元化的手机市场和新能源业务。新领域开发新业务,

企业发展战略案例[]

企业发展战略案例分析 企业多元化战略 企业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在原主导产业范围以外的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它是与专业化经营战略相对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多元化战略类型主要有: 1)同心企业多元化战略。亦称集中多角化或同心多样化。 指公司增加与企业现有产品或服务相类似的新产品或服务。考虑实施集中多角化战略时,新增加的产品或服务必须位于企业现有的专门技能和技术经验、产品系列、分销渠道或顾客基础之内。当一个企业所处的行业正处于上升阶段时,集中多角化对于强化它自己具有的知识和经验的领域地位是十分有用而可行的。 2)企业多元化战略----纵向一体化 是一种向前后两个方向扩展企业现有经营业务的增长战略。前向一体化是指组织的业务向消费它的产品或服务的行业扩展,而后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为他目前的产品提供作为原料的产品或行业扩展。 3)复合企业多元化战略 是一种增加与企业目前的产品或服务显着不同的新产品的增长战略。这一战略,实行这一战略的企业的名单很象美国著名企业的排行榜。 企业采用复合多角化的外部原因主要是: (1)企业原有的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处于长期停滞甚至下降趋势; (2)所出产业集中程度高,企业间相互依赖性强,竞争激烈; (3)环境因素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迫使企业更加注重长期收益的稳定性。内部原因主要是企业存在较强的资源与能力。 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既是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降低单一业务风险、回避业务萎缩和获得整体规模优势的重要途径。而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企业能否把握环境的变化,正确选择相关业务,并将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三九集团作为中国百强企业中的著名企业集团,拥有涉及药业、食品加工业、酒业、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包装印刷业、房地产开发业和汽车工业等产业的200多家全资、控股、参股企业,在它的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企业多元化战略案例: 三九集团自主的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多元化探索(—1994年) 1989年,当时的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投资办厂的成本不高,中药行业的进入壁垒很低。为了规避风险,当时的南方制药厂决定要发展多种经营,既要以一业为主,也要有东边不亮西方亮的准备,因此决定走出药品的范围,实施多元化经营。管理者认为多元化的经营既可以有效的分散经营风险,三九的品牌、管理机制和销售等无形核心竞争能力又可以通过输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企业通过涉足各个产业最快地获得最新发展信息,集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发现和介入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公司的业务先后进入包装印刷业,西药行业,房地产及汽车贸易市场,进入酒店业等各个产业,多元化经营可以说是做的如火如荼。 第二阶段:多元化快速发展(1994-1997) 1994年在“三九胃泰”被国家列为自费药后,药厂的生存出现危机。也直接威胁到集团的生存,因为三九集团90%的利润来自南方制药厂。三九集团制定了把单纯的产业型企

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精品

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情况、道路、思路、方法、环节、条件、动力、前提、领域、效益、质量、模式、传统、认识、问题、战略、系统、机制、有效、自主、充分、整体、平衡、合理、优良、透明、公开、公正、公平、健康、加大、合作、配合、沟通、执行、提升、统一、发展、建立、制定、提出、发现、了解、研究、措施、特点、关键、支撑、网络、内涵、意识、根本、精神、基础、需要、利益、素质、环境、政策、工程、活力、倾向、职能、资源、重点、体系、能力、主导、方式、差距、特色、作用、标准、规模、结构、方针、水平、关系、分析、凝聚、逐步、形成、制约、树立、满足、推行、管理、坚持、保证、服务、帮助、带动、支持、发挥、调整、改善、取决于、方向、促进、扩大、创新、改革、适应、实现、提高、转变、推动、基本形成、实施、落实、量力而行、抓住机遇、凝聚力、甘心、中心、核心、专业化、有效性 摘要:海尔集团从一个生产冰箱的小企业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具有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这与企业所制定的多元化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也成为了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典型 关键字:海尔集团,家电,多元化战略 所谓多元化发展战略,就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获取市场利润的长期经营方针和思路。海尔集团在发展多元化战略经营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这个前提下进入相关产品经营;二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前列。目前,海尔及已建立了一种适应多元化经营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极富弹性的企业生产组织体系。多元化有利于企业规模发展和素质提升,优柔寡断,将丧失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张瑞敏果断决策。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 回顾海尔集团成长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名牌发展战略,只作冰箱一种产品,通过7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第二阶段是1991-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战略,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7年来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迄今为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其中,多元化是重要的成长方式。海尔多元化战略经营堪称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具体而言,海尔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自从1984年到1991年底共七年时间内,海尔只生产一种产品――电冰箱。是一个专业化经营企业。1991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7.24亿元,利润3118万元。“海尔”牌电冰箱成为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国产金牌,是当时中国家电唯一的驰名商标,并通过美国UL认证出口到欧美国家。同时,海尔集团OEC管理法基本形成,全国性销售宇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来。(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1991年12月20日,以青岛顶部西厂为核心,合并青岛电冰柜总厂,空调器厂,组建海尔集团公司,经营行业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到1995年7月前,海尔集团主要生产上述制冷家电产品即海尔集团用了3年时间进入电冰柜,空调行业,并成为中国的名牌产

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失败原因与对策分析

封面 作者: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失败原因与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从巨人集团,澳柯玛,海尔,联想,实达,民族工业春兰空调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案例来分析企业多元化经营失败的原因,其可归纳为进行非相关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的理解较为模糊;以一路通百路的思想效仿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失败,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战略实施急于求成;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使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增加,使企业决策失误;缺少企业文化的有效整合。进而从这些失败原因思考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对策:发展相关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产业,注重协同效应;克服一路通百路思想,注重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把握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的渐进过程;科学决策,加强管理,降低或减少经营风险;发挥企业文化的有效整合作用。 【关键词】:企业多元化战略(industry multilication stategic) 经营失败(operation failure) 原因与对策分析(analyze the reasons and ways) 目录: 一.有关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的 念 (3) (一) 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定 义 (3) (二) 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的发展状 况 (3) (三) 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利与弊分 析 (3) 二.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失败典型案 例 (4) (一)巨人集团-----最值得研究的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失败案例………… 4 (二)国有企业中青岛的澳柯玛和海尔的多元化经营失败案 例 (4) (三)联想,实达多元化经营的失败案例 (5) (四)空调闻名的春兰多元化扩张失败案例 (6) 三.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战略失败原因探究 (7)

企业战略管理一体化、多元化案例

1、大家看视频:青啤再造(这是横向一体化的案例) 2、上海汇众的发展(前向一体化) 2005年的正月十六,元宵节刚过,几乎一夜之间,巨大的“上海汇众”广告牌出现在了上海浦东和浦西的主干道旁。 汇众座落在浦东最繁华的商业地段,主要有商用车与轿车底盘系统两大业务板块。 商业车产品有伊思坦纳商务车系列及专用车、15吨级重型车系列,还生产高级旅游客车、大中型普通客车。 轿车底盘系统产品有前桥模块、后桥模块两大系统及出口美国通用、福特的轿车零部件,是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各款轿车底盘系统的骨干配套供应商和美国通用、福特锻铝产品的一级供应商。 其实,这家1992年正式成立的公司原先并不生产汽车。在以前,它的主要产品是汽车零部件,如前悬挂总成、后桥总成、减震器总成、副车架和下摇臂总成等。2001年,汇众以320万美元购入了韩国双龙的重型卡车生产线如驾驶室,由此开始了整车的生产。 “要取得品牌,要获得利润主控权,进军整车制造是必由之路。”上海汇总市场总监如是说。 汇众生产底盘冲压件、车架、悬挂、转车系统,这些部件要占整车制造成本的20%。从经营角度看,如果企业能在这一产业链上继续延伸到整车生产,那它就能享受到比一般企业更多的利润空间。 零部件对品牌的需求不强,决定了零部件企业只能从属于或依附于整车企业。一旦整车企业的经济不景气,利润下降,首先就会要求零部件降价。如此一来,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空间会被不断挤压。如果不寻求新生之路。最终只能成为廉价的代工者。 可以认为,从零部件生产延伸到整车领域,是上海汇众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 思考:上海汇众为什么进行前向一体化? 3、香港溢达集团纵向一体化战略 香港溢达集团作为国际名牌衬衫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既拥有自身的品牌又与多个国际知名品牌有着长期稳定供应关系的跨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研究生结业论文2010-01-29 23:22:21 阅读9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摘要:海尔集团从一个生产冰箱的小企业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具有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这与企业所制定的多元化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也成为了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典型 关键字:海尔集团,家电,多元化战略 所谓多元化发展战略,就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获取市场利润的长期经营方针和思路。海尔集团在发展多元化战略经营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这个前提下进入相关产品经营;二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前列。目前,海尔及已建立了一种适应多元化经营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极富弹性的企业生产组织体系。多元化有利于企业规模发展和素质提升,优柔寡断,将丧失十 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张瑞敏果断决策。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 回顾海尔集团成长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名牌发展战略,只作冰箱一种产品,通过7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第二阶段是1991-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战略,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7年来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迄今为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其中,多元化是重要的成长方式。海尔多元化战略经营堪称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具体而言,海尔 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自从1984年到1991年底共七年时间内,海尔只生产一种产品――电冰箱。是一个专业化经营企业。1991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7.24亿元,利润3118万元。“海尔”牌电冰箱成为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国产金牌,是当时中国家电唯一的驰名商标,并通过美国UL认证出口到欧美国家。同时,海尔集团OEC管理法 基本形成,全国性销售宇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来。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 回顾海尔集团成长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名牌发展战略,只作冰箱一种产品,通过7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第二阶段是1991-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战略,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7年来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迄今为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其中,多元化是重要的成长方式。海尔多元化战略经营堪称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具体而言,海尔 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自从1984年到1991年底共七年时间内,海尔只生产一种产品――电冰箱。是一个专业化经营企业。1991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7.24亿元,利润3118万元。“海尔”牌电冰箱成为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国产金牌,是当时中国家电唯一的驰名商标,并通过美国UL认证出口到欧美国家。同时,海尔集团OEC管理法 基本形成,全国性销售宇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来。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1991年12月20日,以青岛顶部西厂为核心,合并青岛电冰柜总厂,空调器厂,组建海尔集团公司,经营行业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到1995年7月前,海尔集团主要生产上述制冷家电产品即海尔集团用了3年时间进入电冰柜,空调行业,并成为中国的名牌产品。1994年海尔销售收入达到25.6亿元,利润2亿元,分居全国轻工业行业的二名和第十二名。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等 1995年7月,海尔集团收购名列全国第三的洗衣机厂――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进入洗衣机行业。其后通过内部发展生产微波炉,热水器等产品。1997年8月,海尔与莱阳家电总厂合资组建莱阳海尔电器有限公司,进入小家电行业,生产电熨斗等产品。至此,海尔集团的经营领域扩展到全部白 色家电行业,用时两年。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1997年9月,海尔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合资组建杭州海尔电器公司,生产彩电,VCD等产品,正式进入黑色家电领域。至此,海尔集团几乎涉足了全部家电行业,成为中国家电行业范围最广,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与此同时,海尔集团海控股青岛第三制药厂,进入医药行业。并向市场推出整体厨房, 整体卫生间产品,进入家居设备行业。 (五)、进军知识产业 1998年1月,海尔与中科院化学所共同投资组建“海尔科化工程塑料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从事塑料技术和新产品开发。4月25日,海尔与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学研究所合资成立“海尔科广数字技术开发有

企业多元化经营失败案例

"东方不亮西方亮"这可以说是企业搞多元化投资最经典的一条理由.他们认为搞多元化投资,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有效地分散单一投资可能引起的投资风险.他们觉得: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个大型企业,如果只搞单一业务,不可避免地要受宏观经济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投资风险极大,容易出现"只因呛了一口水,便喘不过气来"的情况.而搞多元化投资,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不同,彼此之间可以相互错开:当某一项业务需求不旺,市场衰退,导致销售不畅,现金净流入减少时,其它业务可以弥补,达到以丰补歉,均衡现金净流入波动之目的;还可以争取时间,从容调整业务,从而大工业降低投资风险[6]. "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思想有一定道理,但不可过度迷信之.它有它的适用范围和边界条件,一般认为,只有当企业自身在某一主营领域的地位非常稳固,已具备良好的核心能力,且有剩余资源寻求更大投资收益时才可以考虑.遗憾的是,有些企业恰恰忘记了这一点,造成"东方西方均不亮"的暗谈景象. 近年来,我国企业多元化投资失败的例证也不少,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反省其四大失误之一就是盲目追求多元化投资.巨人集团涉足的电脑业,房地产业,保健品业等行业跨度太大,新进入的领域并非其优势所在,却急于铺摊子,使有限的资金被牢牢套死,导致财务危机,使其仅仅因数百万流动资金不足而一夜驾崩.太阳神集团也是如此.该集团在1989年至1993年间,迅猛发展,年产值从4300万元飚升至13亿元.照此势头发展下去,前景看.但遗憾的是,恰恰是在原来的产业尚有潜力可充分发展,需要投更多的资源进一步拓展市场时,却抽出资金投入新产业,大搞多元化,到1993年底,集团内部就组建了十几个项目公司,涉足的领域有石油,化妆品,汽车,边境贸易等等,削弱了原产业的发展势头,而原产业恰恰是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结果是在新产业领域未做好,在原产业领域也丧失了竞争的优势. 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的公司就提出"数一数二"原则,要求任何产品在本行为市场上要占据第一,第二的位置,否则就将这个行业中的公司关闭或卖掉.随着加入WTO,企业应与时俱进,不求样样有,但求一样精,一样强,在强势项目上以优取胜. 什么生意都想做,什么钱都想赚,过早跨业经营,穷于应付,不专不精,做不出特色,形不成优势,结果成了"老小树",总也长不大,总也稳不住,这是企业发展的大忌. (4)积极清理沉淀资产,盘活存量资产 企业的资金紧张,不仅表现为生产成品积压和应收帐款余额过大,同时也表现为固定资产闲置浪费和部分资金被用于非生产经营领域.当前,企业只有首先盘活存量资产,方能有必要的资金投入新产品研制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清理沉淀资金,除了积极清仓理库,催收账款外,必要时还可考虑出售生产经营中并不十分必须的长期资产和对应收账款的转售.对于滞留在非生产经营领域的资金,也应尽量抽回.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教案 1.教学目的与要求:前边讲的第二章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的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那么,什么是价值形成过程,什么是价值增殖过程,它们的关系是什么呢?第三章讲的是资本积累过程。资本积累过程是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榨取更多剩余价值的过程。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是什么?在前边的学习中,同学们应该发现,马克思不论是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还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研究,都是假定资本家能用货币顺利地购买到充足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同时还假定资本家能把产品顺利地卖出去,把生产耗费补偿过来,并获得剩余价值。如果资本家不能用货币顺利地购买到充足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就不能进行;如果资本家不能把产品顺利

案例5雅戈尔的多元化战略

案例5 雅戈尔的多元化战略:浮与沉 1.说明雅戈尔多元化经营业绩波动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 不断上升-急剧上升-急剧下降-缓慢下降 原因:雅戈尔形成了以品牌服装、地产开发、投资三大产业为主体,多元并进、专业化发展的经营格局,使得雅戈尔在初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造成了前期的不断上升。依靠构建的垂直产业链整合产业链和利润总额多次位居中国服装行业的百强排行榜的首位。此外,通过在房地产和股权投资等方面的投资,雅戈尔在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收获颇丰,优化投资配置,发挥协同经营的优势建立了在服装产业上的领先地位,企业的经济业绩开始急剧上升。而当2008年宏观经济与股市同时下降,雅戈尔的纺织服装、房地产投资和金融投资搭档的三驾马车同时遭遇危机。经营业绩开始急剧下降。2009年以来,雅戈尔调整了投资步调,增加服装投资,2009年净利润较2008同比增加%,经营业绩缓慢下降。 2.雅戈尔经营化经营的动机是什么 提升企业主营业务和性竞争力的同时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分散经营风险,并获取不同产业间的财务协同效益 3.通过与服装行业企业杉杉股份(股票代码:600884)的比较,总结雅戈尔多元 化经营的成效。 通过对雅戈尔和杉杉股份的对比,雅戈尔的基本每股收益基本维持在左右,最高出现在2009年为,而杉杉股份的每股基本收益则维持在,最高出现在2013年的,在综合毛利率以及投资收益率方面杉杉股份均低于雅戈尔。多元化经营模式使得雅戈尔在服装业以及房地产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元化经营不仅能够提高公司的收益而且还能够降低公司的风险,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增强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4.雅戈尔多元化经营之路对其他企业有哪些可借之鉴 在经营成本压力日渐增加,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形下,服装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要么选择高新技术领域寻求突破口。作出长远考虑站在战略的高度合理的安排企业各种业务比例与评估各种未来发展的空间,寻找可以持续良好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