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研究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研究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研究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研究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研究

一、巴东县域旅游发展概况

1、巴东县概况

巴东县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川鄂交界的与西陵峡深处,境内三山(巴山、巫山、武陵山)盘踞,两江(长江、清江)分割,自古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巴东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朝宋景平元年设县,名归乡县,隋开皇十八年更名巴东,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巴东系老苏区,是巴(巴东)、归(秭归)、兴(兴山)革命根据地中心。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元帅曾九次转战巴东。巴东是少数民族地区。全县总人口50余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43%。土家人具有勤劳、纯朴、刚毅、直率的性格,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具有土家族独特风格、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巴东县是三峡移民重点县。按库区175米水位,淹没总面积41.1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25%,需移民32090人(静态)。但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巴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巴东县旅游发展概况

巴东县旅游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由于巴东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使得巴东县在历史上就形成里巴东古八景的景观格局。极大地丰富了巴东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巴东的历史文化内涵。这古八景分别是巴山夜雨、石门樵唱、官渡晴帆、壤溪渔火、村寺晓钟、兀洞仙泉、牛口滩声、古亭秋月。我们可以看出这古八景都是沿长江分布,也就是今天的巴东县城长江两侧。所以用这古八景来概括巴东整个县的旅游景观,明显是不足的。

巴东现代旅游发展要从1985年神农溪景区迎来第一批客人开始算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旅游业以其蓬勃旺盛的生机和不可阻挡之势,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低投入、高产出的世界第一产业,有着“朝阳产业”、“无烟工厂”、“无形贸易”、“创汇贸易”等美称。自1988年以来,巴东县围绕“山、水、洞、情”等特色旅游资源,致力于旅游产业的培植,坚持不懈地推进旅游开发,为巴东县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以及扶贫开发等战略的实施,三峡、水布垭电站投产发电,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通车营运等,不仅给巴东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项目机遇,也对巴东旅游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以下我们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巴东旅游业的大发展。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与恩施州的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对比表项目时间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平均值

巴东县

年接待人次(万人)3464.5141139158.2281.8340400448同比增长89.71%118.60%-1.42%13.81%78.13%20.65%17.65%12.00%43.64%旅游直接收入(亿元)0.380.67 1.3 1.65 1.74 2.8 4.08

同比增长76.32%94.03%26.92% 5.45%60.92%45.71%51.56%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3.68 5.8512.817.542022.8同比增长118.80%37.03%14.03%14.00%45.97%

恩施州

年接待人次(万人)216.33 275.42425.45466.84663.591062.51658.272198.582650同比增长27.31%54.47%9.73%42.15%60.11%56.07%32.58%20.53%37.87%旅游综合收入(亿元)10.817.524.032950.6286.45119.55148同比增长62.04%37.31%20.68%74.55%70.78%38.29%23.80%46.78%

巴东县旅游人次占恩施州旅游接待人次的百分比15.72%23.42%33.14%29.77%23.84%26.52%20.50%18.19%16.91%23.11%巴东县旅游综合收入占恩施州旅游综合收入的百分比21.03%20.17%25.29%20.29%16.73%15.41%19.82%注:数据摘自巴东县与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结合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和恩施州的旅游年接待人次和旅游年综合收入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2008年由于汶川地震和奥运会的原因,使得巴东县原来的旅游客源相对2007年减少,这些减少的客源大部分转移到了北京。虽然这一年巴东县的旅游接待人次减少,但旅游直接收入还是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相对于2007年,旅游直接收入增长了26.92%。说明游客的消费上升了。2013年巴东县旅游接待人次相对于2005年增长了13倍多,而恩施州2013年恩施州旅游接待人次相对于2005年增长了12倍多。这说明巴东县的旅游年接待人次增长高于恩施州全州水平。从旅游收入看,不管是巴东县还是恩施州,“十二五”的中间年2013年比“十一五”的开局年2006年都增长了10多倍。说明巴东县紧跟恩施州的发展步伐,实现了旅游发展的步步高升。

结合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旅游接待人次还是旅游综合收入的增长率,巴东县和恩施州都很高。说明巴东县和恩施州的旅游发展都很快。“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旅游接待人次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3.64%,而恩施州只有37.87%。巴东县的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比恩施州全州的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高出了接近6个百分点。说明在旅游接待人次方面,巴东县比恩施州全州的旅游发展更加迅速。从旅游综合收入增长率来看,巴东县的年平均旅游综合收入增长率是45.97%,恩施州全州的是46.78%。二者相差无几。但二者都接近50%,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恩施州整个州的旅游综合收入增长迅速,旅游业发展势头锐不可当。

结合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旅游接待人次占恩施州全州的旅游接待人次的平均比例是23.11%。巴东县旅游综合收入占恩施州全州旅游综合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9.82%。如果按恩施州全州八县市平均计算,各县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州的比例应该为12.5%。而巴东县远远高于这个平均水平,尤其是旅游接待人次。说明巴东县的旅游发展在全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远远高出全州平均水平。

二、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的必要性

前面一章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巴东县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方面看,巴东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客观的成绩,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巴东县域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通过旅游整合来促进巴东县域旅游的转型和进一步发展。

1、A级景区的建设和旅游资源的整合需进一步加强

截止2013年12月,恩施州总共有A级景区29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2家,3A级景区7家,2A级景区9家。它们在恩施八县市的分布,我们可以通过下表看出。

恩施州A级景区在八县市的分布状况

A级县市5A级景区

(家)

4A级景区

(家)

3A级景区

(家)

2A级景区

(家)

总计(家)

恩施市0 3 1 2 6 利川市0 3 1 4 8 巴东县 1 2 5 0 8 建始县0 1 0 1 2 咸丰县0 2 0 0 2 来凤县0 1 0 1 2 鹤峰县0 0 0 1 1 宣恩县0 0 0 0 0

总计(家) 1 12 7 9 29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巴东县虽然A级景区的数量和利川市并列为恩施州第一,也有恩施州唯一的一个5A级景区。但像2A级这样的低级别景区,巴东县一个也没有,与恩施市和利川市这两个旅游强市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巴东县在“十二五”接下来的几年中要加大对A级景区建设的投入,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增加A级景区的数量,提升巴东县在整个恩施州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下面,我以长江为界,将巴东县现有的景区和比较出名的旅游景观分为江南和江北两部分,来观察巴东县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

巴东县现有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

分布资源分布

区域

具体资源分布

数量

(处)

A级景区的分布江北神农溪、无源洞(长江边) 2 江南水布垭、巴人河、链子溪(长江边)、寇准公园(长江

边)、大面山(长江边)、邓玉麟将军故里

6

其他景观资源江北神农溪自然保护区、神农温泉、巴山森林公园(长江边)、沿渡革命烈士纪念塔、天池岭革命烈士纪念塔、

杜甫草堂遗址(长江边)、楚蜀鸿沟石刻(长江边)、

浪淘英雄石刻(长江边)

8

江南金果坪红三军烈士陵园、武落钟离山巴人廪君发源地、格子河石林、金果坪石柱山、秋风亭(长江边)、劝农

亭、西壤口(长江边)、铁厂荒森林公园、巴东县烈士

陵园(长江边)、绿葱坡

10

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巴东县现有旅游资源分布严重不均。江北只有2家A进景区和8处其他资源,而江南则有6家A级景区和10处其他资源,数量远远高于江北,是江北资源数量的1.6倍。但巴东县行政版图呈南北狭长形,江南行政版图的面积大约是江北的3倍。这样算,江南的旅游资源数量虽然比江北多,但其分布密度还要低于江北。

而且,巴东县旅游资源的分布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大部分资源都是沿长江两岸分布。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总共有11处景区景观分布在长江两岸,占了巴东县现有旅游资源的一半左右。这样江北江南旅游资源分布的密度就进一步降低了。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巴东县旅游业要健康稳健的发展,必须做好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2、文化体验型旅游开发严重不足

首先,我们来了解以下巴东县有哪些文化资源。在这里,我将巴东县的文化资源分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纤夫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水运文化。巴东历史悠久,从设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巴东县为少数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人数占全县人数的44.3%,而这些少数民族又以土家族为主。在民俗文化中又以民俗歌舞和建筑文化最具代表性。闻名于世的东方迪斯科——撒尔嗬就起源于巴东县野三关镇,还有唱响青歌赛的巴东石工号子。建筑以传统杆栏式建筑——吊脚楼最具代表性。关于祖先崇拜,考

古界认为传说中巴人祖先廪君生活的武落钟离山就在巴东县水布垭镇的三里城。水运文化和纤夫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巴东县境内河流众多,最具代表性的为黄金水道长江及其支流清江,长江、清江穿境而过,将巴东县分为南北中三块。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巴东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他是联系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巫山以西地区的水上唯一通道。所以,在千百年来形成了特殊的水运文化。由于葛洲坝和三峡工程还未修建之前,长江及其支流滩多水急,于是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职业,那就是拉纤,也就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纤夫。神农溪的躶体拉纤可以说是整个长江水道纤夫文化的活化石。古道文化主要是指巴东境内的一条千年古道,这条古道就是历史上上的施南古道,如今他以另一种身份展示在人们的面前,那就是318国道。但巴东县境内还有多处保存完好的古道遗迹。这条古道的主干道在巴东县境内穿过野三关和大支坪两个乡镇。支道一直延伸到巴东老城。是历史上重要的物资流通和商帮之路。红色文化,巴东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贺龙元帅曾九次转战巴东,共和国一号烈士段德昌就牺牲在巴东金果坪。至今巴东县还留有红三军烈士陵园、巴东县烈士陵园、沿渡革命烈士纪念塔等革命纪念地。

虽然巴东县拥有这么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在旅游开发中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还完全不够。我们从巴东县现有的8家A 级景区来看,只有寇准文化公园这一家文化旅游景区。虽然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着力打造纤夫文化,在近几年也举办了几届“纤夫文化节”。但神农溪景区还是以观光型景观为主。所以,在整个中国旅游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的转型时期,巴东县如何开发利用文化体验型旅游是摆在巴东县面前一个非常急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决定了游客进入巴东县的旅游通达性和巴东县旅游接待能力。

首先,来看一下巴东县的旅游通达性。以下是巴东县的交通现状。

巴东县交通现状

分类 条数 名称 里程(公里)

里程总计(公里)

铁路 1 宜万铁路 34.5 34.5 高速 公路 2 沪蓉西高速 34.6 94.6

沪渝高速 60 公路

国道 2 318国道 74.931 171.114

3460.665

209国道 96.183 省道

4

东大公路 32.408 235.34 巴鹤公路 134.116 巴巫公路 54.321 宜巴公路

14.495 县道

5

大清线 17.77 98.902 沿下线 22.302 巴秭北线

21.196

溪太线26.917

长水线10.717

乡道73 1008.327 1008.327

村道535 1954.028 1954.028

水路长江39

181.5 清江88.5

其他54

注:数据来源于巴东交通网

从表中可以看出巴东县交通还是比较发达的,形成了铁路、高速公路、公路、水路一体化的立体交通格局。总通路里程达3000多公里。

但我们从巴东县交通整体布局来看,巴东县交通整体布局呈现“五横一纵”的格局。由沪蓉西高速、长江水道、318国道、沪渝高速、宜万铁路构成了“五横”,由209国道和巴鹤公路(261省道)构成“一纵”。之所以出现这种布局是由于巴东县的地理行政版图导致的。巴东县行政版图呈南北狭长形,南北长、东西窄。“五横一纵”的交通骨架使得巴东县东西向交通通达性高,可进入性强。但南北向只有一条交通要道,使得从南北方向进入巴东比较难,而且县内南北向交通不便。

这样就限制了巴东县南北方向上旅游景区、景点、景观的交流与合作。比如说游客不愿意花一天的时间从水布垭景区坐车到神农溪景区,这样游客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路上。所以加强巴东县旅游专线交通的建设,提高南北向的旅游可进入性和旅游通达性是巴东县发展壮大旅游业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巴东县交通通达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看看巴东县的旅游接待能力。巴东县的旅游接待能力可以从巴东县现有旅游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来看。下表是截止2013年4月巴东县现有的旅游企业。

巴东县旅游企业

分类等级数量(家/个)总计(家/个)

景区5A 1

8 4A 2

3A 5

旅行社

4A 1

8 3A 3

其他 4

酒店3星级 4

12 2星级 3

其他 5

游船公司 3 3

旅游公司17 17

旅游名村 2 2

从表中可以看出截止2013年4月巴东县共有8家旅行社,其中有4A级1家,说明3A级3家,说明巴东县旅行社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接待能力比较强。能够接待每年到巴东来旅游的游客。但巴东县的酒店和游船建设还有待加强。从表中可以看出巴东县只有3星级和2星级酒店,没有4星级和5星级酒店,明显满

足不了高端旅游市场的需求。游船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也有限,长江水道可以说是巴东县连接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巫山以西地区的纽带,水运也是最为清洁的一种运输方式。所以加强航运建设,增加游船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仅是巴东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更是巴东县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巴东县的旅游接待能力提升的速度跟不上巴东县旅游发展的速度。所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巴东县旅游接待能力是巴东县发展旅游业的有一项重要任务。

4、品牌形象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为进一步树立巴东旅游新形象,提高巴东旅游的知名度。2012年4月至12月巴东县向向社会广泛征集巴东旅游形象标志和旅游主题口号,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近500人的作品28925件。最终从这接近3万件作品中选中“秘境巴东”作为巴东县的旅游形象标志,选中“壮美三峡·秘境巴东”作为巴东县的旅游主题口号。并经巴东县政府决定从2013年2月21日正式正式启用“秘境巴东”旅游形象标志和旅游主题口号“壮美三峡·秘境巴东”。

“秘境巴东”旅游形象标识主体为汉字“巴”(巴东)变化而成,其内容包括青山、碧水、纤夫等,并巧妙运用巴东地图作为印章,用“三峡”题字表明巴东的地理位置,在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廊道中占有一席之地。整个图标几乎囊括了巴东所有的旅游特色,集中体现了巴东秀美的自然山水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展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秘境巴东”旅游标识和“壮美三峡,秘境巴东”的旅游主题口号虽然完美的展现了巴东县的旅游新形象。但是,巴东县在旅游发展中还没有将这种形象完美的展现出来。比如说,巴东县各地区在景区建设时还没有一种独特而又新颖的形式展示巴东土家族人那种豁达的生死观,没有一种形式能够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到跳东方迪斯科——撒尔嗬的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所以游客就不能认识和体会到这种古老而又神秘的丧葬习俗。毕竟身体的体验是令人最难以忘怀的。

总之,就是巴东县在旅游建设中对“秘境”的开发和表现不足,有待于通过具体的开发形式将其展现在世人面前。

5、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滞后于旅游发展

巴东县通过各种推介会和开通旅游专列,吸引了北京、郑州、重庆等地众多游客,旅游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但在国内旅游类型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旅游方式由以团队为主向以散客为主转变的大背景下,依靠这种传统的营销方式来促进巴东县旅游的发展毕竟不是长远之路。所以,抓紧智能化的旅游平台建设,运用新型的营销手段来推动巴东旅游业的发展。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上网终端,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达到及时发布、及时了解、安排和调整工作与计划,从而实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利用。智慧旅游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六个方

面。一是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发展大背景;二是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四是旅游者对信息的应用能力和手段提升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用户基础;五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应用载体;最重要的是旅游者对旅游信息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

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这三大方面。智慧旅游从游客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智慧旅游将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智慧旅游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策划对应的旅游产品,制定对应的营销主题,从而推动旅游行业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

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智慧旅游的主要主要功能包括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简称“四导”)四个方面。旅游者只要有一个数据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就能实现旅游过程食住行游购娱等全部活动的预定、消费、付款等。这样就弱化了传统旅游方式中旅行社、导游等其他机构和人员的作用。也不用受传统团队游行程安排的束缚,提升了旅游的自由度和舒适度。

从上述分析看,巴东县智慧旅游的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目前巴东县还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旅游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各种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巴东县的旅游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等,都只能搜索到一些最基本的信息。这些信息完全满足不了现代旅游者对秘境巴东的探索需求。

6、与周边的合作不够

从地理位置看,巴东县处于恩施州的边缘地带,与鹤峰县是恩施州离州府最远的两个县。同时,巴东县又处在恩施、重庆、宜昌这三个旅游城市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间,但游客到这三个旅游城市来旅游时,都只是将巴东县作为一个过境地区。所以在旅游发展中,巴东县与周边的合作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从交通来看,恩施州高速和铁路未通之前,巴东县仅有318国道和209国道与恩施州府相连。也只有这两条国道与外界联系。高速和铁路通车后,虽然巴东县的旅游通达性大大提高,但交通发达程度还是是制约巴东县与周边地区旅游合作的重要因素。因为巴东县建设武陵山绿色旅游公路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同时也还没有完全纳入恩施州2小时交通圈。从旅游线路来看,目前只有2条线路能够体现巴东县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一条是黄金水道中长江三峡这条线路将宜昌、巴东、重庆三地联系起来;另一条是清江观光将恩施、巴东、长阳三地联系起来。这两条线路都是依靠天然河道将巴东县与外界联系起来。陆上以公路为联系的旅游合作线路还没有。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巴东县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还不够,这样不利于巴东县旅游业的发展,不利于“仙居恩施”整体品牌的建设,也不利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和武陵山片区旅游的整体发展。

三、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的理论指导

1、系统论

“系统”一次来源于古希腊语,他的意思是整体由部分构成。系统的定义非常多,比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

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一般系统论提出后,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由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于1932年在“抗体系统论”一文中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他于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直到1948年他在美国讲授“一般系统论”时,这门学科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真正确实这门学科的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

系统论的定义也和系统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在这里,我引用贵州大学张元雄给定的定义,他认为“系统论是一种运用逻辑和数学等学科的方法考察一般系统的理论,基本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1区域旅游资源整合驱动机制的分析框架研究文/张元雄】

将系统论引入旅游界的,则是二十世纪60年代的Neil Leiper,他提出了旅游系统的概念。但对于“旅游系统”这一概念本身,学术界存在多种定义。国外学者提出旅游系统由旅游者、客源地、交通线路、目的地和旅游业五大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或由客源市场、旅行、目的地和市场营销四个环节相互作用形成。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以北京大学的吴必虎最具代表性。他认为旅游系统是指直接参与旅游活动的各个因子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形成的开放的有机整体,包括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四个部分。其组成构成如下图:

旅游系统的组成结构(吴必虎)

客源市场系统主要是指位于旅游活动各段落的休闲者和旅游者及其形成、活动背景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子系统。以旅游者旅游的距离或参与的活动类型等为指标,可以将客源市场划分为日常旅游及一日游的当地客源、参与一日游及过夜游的本地以外的国内客源、以及一般属于过夜游或度假游的国际客源。

出行系统主要探讨旅游者对各种旅行方式(公路、铁路、水上航线、空中航线、缆车、索道、游径及乘坐设施等)的知觉特征和选择模式,旅行的时空分布与空间类型(如单一型、沿途型、基地型、区域性、环游型等)以及旅行社旅游线路的设计组合等。

目的地系统主要是指为已经到达出行终点的游客提供游览、娱乐、经历体验、食宿、购物享受或某些特殊服务等旅游需求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它是旅游系统中与旅游者联系最密切的子系统。具体来讲,目的地系统由吸引物、设施和服务三方面要素组成。

支持系统是指国家、地方政府及其旅游职能部门以及与旅游业关联度很高的相关产业对旅游的支持作用。支持系统是旅游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缺乏一个政策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和保护计划、以及专门人才教育和培训的旅游系统,将会导致旅游发展中社会影响恶化、资源损毁、环境质量退化、经济衰退等不良后果。

由此可见,旅游系统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使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

的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一个动态系统、闭环系统、开放系统。随时间的变化,统的状态也不

同,旅游地表现出的季节变化和旅游地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外它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其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游资源品位的高低,场需求的变化,游环境的破坏与否,地的好客度都直接影响系统的输入,以它又是一个闭环系统。旅游系统的各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游系统中任一组成成分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旅游系统的变化。游系统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系统结构本身的变化,此旅游系统也是一个开放性结构的系统。

2、矛盾—竞合理论

矛盾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内容。矛盾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的存在,敢于揭露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要全面的分析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两分法看待问题,防止片面性。同时,矛盾还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流和支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流。同时也要统筹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支流。这样才能促进事物的更好发展。

竞合理论是耶鲁大学管理学教授拜瑞·内勒巴夫(Barry J.Nalebuff)和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亚当·布兰登勃格(Adam M.Brandenburger)余1996年在二人合著的《合作竞争》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博弈,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并认为竞合现象反映了一种基本的关系二元性,即创造价值必然是一个合作过程,而获取价值必然是一个竞争过程。于此,竞争与合作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而且这种非零和的博弈过程,也就是这种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过程也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在这里,竞争合作是一组客观存在的矛盾。我们不能主观的臆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竞争与合作这对矛盾的两证本质属性。他们相互连接,不可分割。所谓统一性,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渗透,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竞争与合作就出在这样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着,当然也不排除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所谓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不断对抗,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事物发展的量变阶段,竞争与合作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推动着双方各自发展和壮大自己,最终形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为食物的质变进行量变的积累。普遍性则表明竞争与合作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而其特殊性则指出在竞争也合作的矛盾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其特殊性。

对于旅游业来说,区域旅游的竞争与合作是区域旅游系统各要素和旅游活动在竞争与合作空间内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是区域旅游空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要素配置方式的有效重组,是基于区位条件、政府政策导向和区域经济实体的具体经济活动等的空间自组织过程。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旅游资源等级的差异性。还有旅游客源市场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使得各区域或者区域内各地方在发展旅游业时存在激烈的竞争。正好应证了矛盾的斗争性。同时,由于旅游资源的差异互补性和客源市场的共有性,使得各区域或区域内各地方在发展旅游业时又存在迫切的紧密合作关系。也就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在此,如何处理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也就是如何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合作,建立合适的竞合关系,成为重塑新型旅游区域关系的关键。将矛盾理论指导下的竞合理念注入旅游领域,就是如何将具有雷同性的旅游资源通过整合使之具有规模效益。如何将具有互补性的差异旅游资源通过优势互补使之具有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区域旅游地在承认竞争和利益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内部结构的重组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

3、全域旅游理论

四、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的原则

1、统一规划、系统开发的原则

统一规划、系统开发,就是巴东县在旅游整合发展中,一要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分析、探讨县内各地区、各部门的整合开发活动的可行性,进而做出具有战略性的统一规划方案,突出优势和差异性竞争,避免项目盲目上马,造成开发混乱、资源浪费。二要在整合开发过程要处理好旅游产业与环境、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把巴东县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处理好这个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做到协调统一发展。三是要内部各地区之间,在资源、文化等方面应该互相联系,尽量保持一致性,体现其共同性。根据系统论,各子系统内部之间应该有良好的配合,各子系统发生的功效之不同于各子系统功效简单的代数相加,而是大于子系统的功效之和,从而可以取得更大的效果和功效。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旅游的目标是为了使巴东县域内部各地区以及巴东县与周边地区建立紧密关联的互助合作关系,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因此,统一规划、系统开发原则是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的原则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市场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政府引导的作用。巴东县旅游整合的所有措施和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准确的市场定位是旅游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盲目的没有市场调查和预测的旅游开发活动,都将导致各种资源的浪费,这样不仅不利于巴东县域旅游的发展,而且会导致市场混乱、品牌混乱、形象混乱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当然,也不能一味的追求市场化,因为市场有其必然的缺陷。那就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强化政府的政策性引导,通过改善营销环境、创造条件、扶持企业的方式,从人力资源配置、政府扶持、发展环境等方面给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铺平道路,为巴东县旅游业市场运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3、因地制宜、保护环境的原则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保护环境的原则。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不能盲目模仿套用成功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要更具巴东县的实际情况,深度挖掘巴东县现有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综合考量旅游发展趋势、周边地区竞争力等客观现状。同时充分解读现有相关政策,并加以贯彻实施。应地制宜的为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制定切合实际的整合方案和措施。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片区整体开发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完善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巴东县发展旅游过程中最稀有也是保存最好的两大资源。这两大资源是巴东县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这些资源被破坏,巴东县旅游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中,必须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

4、全民参与、互惠利民的原则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全民参与、互惠利民的原则。因为失去民众支持的旅游开发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整合规划之初就要考虑到民众的参与力量,在整合发展过程中要想尽方法调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并将这些方法通过政策性的文件出台使之形成一种制度。这样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并通过制度保障了这种参与积极性的高涨度。同时,在整合发展中还要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民众受实际收入。因为,外来游客到巴东县旅游本来就是对巴东县土著居民资源的一种分享,有时候更可能是掠夺。如果不保证民众的收入,不能使民众在旅游整合发展中得到实际的实惠。民众就会对政府发展旅游业以及外来旅游者产生敌对情绪,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巴东县旅游发展的阻力。这样,民众有了实际保障的参与积极性,就会自觉遵守相关规定,爱护自己生活的这片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的学习,强化旅游服务意识。从而促进巴东县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5、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

巴东县域整合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强化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完善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巴东县发展旅游过程中最稀有也是保存最好的两大资源。对于这些优秀的自然景观和承载优秀文化的历史遗迹,比如说小神农架、三里城、西壤口等,如果还没有能力开发或者开发后没有能力保护,那就要果断的放弃开发,倾尽全力的将这些资源保护起来。因为,这些资源如果被破坏那将是无法恢复的。我们宁可现在花少量的金钱和精力来保护这些资源,也不愿破坏后花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来保护和修复这些资源。

6、文化创意、打造精品的原则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过程中要遵循文化创意、打造精品的原则。文化是旅游之魂,离开文化的旅游开发会给人一种虚有其表,毫无内涵的印象。巴东县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包括巴楚文化、民俗文化、纤夫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水运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巴东县在旅游整合发展中要将这些优秀文化资源运用起来,打造一些精品旅游产品。吸引众多文化旅游爱好者来巴东县旅游,同时提高游客来巴东的重游率。

7、旅游转型、注重体验的原则

国内旅游开始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了,这就意味着游客在旅游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同时,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自由度相应上升,选择方向相应增多,游玩方式增加。这就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提出了考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就能够旅游目的地带有可观的经济收入,促进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反之,旅游目的地就会因为客源稀少而陷入发展瓶颈,如果不及时解决,目的地的旅游业就会陷入衰落直至消亡。所以,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中要树立传统观光游与新型体验游并重,加大开发体验游产品力度的意识。体验型旅游产品的游客参与度高,这些参与度高的旅游产品能带给旅游者更直观的感官刺激。因而更能获得旅游者较深的印象和生动的体验。也就更能激发旅游者对秘境巴东的向往并适时的付出实际行动,亲自来体验秘境巴东的秘境。

8、与新型城镇化、乡村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中要将旅游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传统工业城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许多城市病,如:污染严重、贫民窟现象、城市犯罪率上升、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等问题。所以现在政府提倡走多途径城镇化道路,即根据不同城市发展的自身特点与需求,借助多种途径,结合多种要素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而不同于以工业化为唯一导向的传统城镇化发展途径。其中旅游城镇化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途径。同时,发展旅游业也是加强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所谓乡村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乡村经济现代化,二是乡村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采取的一些措施能够促进旅游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的建设。同时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可以提高巴东县的旅游接待能力,充满特色的城市和乡村风貌又可作为一种资源吸引更多的客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五、巴东县域旅游整合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六、总结

开题报告结构

一、文献综述

1、区域旅游的发展现状(国外/国内)

2、县域旅游的发展现状(国外/国内)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三、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毕业论文选题】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旅游社会学,是从旅游业入手,运用社会整体论、社会互动等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新兴。小编精心整理了223个比较优秀的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帮助对这方面有需求的人。 1.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 2. 关于高职旅游礼仪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 3. 西部民族旅游社区女性幸福感人群差异--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 4. 旅游开发对乡土传统文化的结构与解构--以柳林县三交镇黄河风情游为例 5. 人类学与民族旅游:中国的实践 6.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的个案研究 7.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疏解研究--基于对四川旅游业发展的考察 8. 旅游对陕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9. 女性生命周期与旅游意向的关系研究 10.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街津口赫哲族为例 11. 来华非洲人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研究--以旅游人类学为视角 12. 旅游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影响研究--基于大理市周城村的案例分析 13. 生态美学视域下百里峡旅游资源田野研究 14.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15. 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乡村旅游对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河口村为个案 16. 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有效性探析 17.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 18. 大学生志愿者旅游认知. 态度与行为意向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19. 在校女大学生旅游体验与旅游需求的质性研究 1

湖北省荆州市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缘起 2010年11月15日,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10】342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并提出了将本区建成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区的发展目标。本区域为国家文物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核心区域,属部省共建的国家项目。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从经济发展和旅游需求层面看,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国际国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更加稳固。从旅游市场投资层面看,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旅游产业。从交通与旅游出行层面看,中国高速交通体系近几年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高铁、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综合交通体系较为发达,为荆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带来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从本区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层面看,所蕴含的楚文化和生态等资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目前,新区成立了管委会,理顺了管理体制,具备了操作条件。综上所述,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外条件均已具备,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来指导建设,这正是本规划编制的缘起和目的。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修正) 3.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4.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容暂行规定》(2002) 7.《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8.《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9.《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GB/T 17775-2003 10.《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11.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书》(2010) 12.国家文物局《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纲要》(2011) 13.省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2008-2020) 14.《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1993) 15.《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6.《荆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7.《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8.《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 19.《荆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20.《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2008-2020) 21.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规文件 第3条规划围 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为136.1平方公里。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是:南至沪蓉高速铁路,北至318国道改道新线,东至桥河与相邻,西至老207国道及纪南城遗址西侧。总面积为115.25平方公里。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沪蓉高速铁路以南区域及长湖东部水域未纳入核心规划围。楚纪南故城遗址区总体保护规划中的楚纪南故城城址、雨台山墓群位于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第4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 近期为2011—2015年; 中期为2016—2020年; 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性质与任务 (1)规划性质 本规划属于以文化为支撑,以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区总体规划,是大遗址保护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建设管理的行动纲领。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专题研究。 (2)主要任务 ?分析现状条件,协调区域关系; ?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 ?利用资源优势,策划旅游项目; ?明确功能构成,确定空间布局; ?强化保护措施,规划发展规模; ?配套基础设施,合理分期建设。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类资源要素,处理好大遗址保护、旅游发展宏观态势与荆州现实情况的关系,既要有高的起点,又要结合实际。 (2)以楚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旅游为主体,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3)协调好本旅游区与中心城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关系;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建设原则,近远期相结合,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7条强制性容规定 文本中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容。强制性容是对总体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背景分析 第8条环境敏感性评价 本规划借助于ArcGIS 10.0,选取了文物遗址、市政设施、水体、已建设用地、坡度、植被等6个因子作为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因子。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西部、南部和北部,在其他区域也有线形穿越,二者占规划区面积的35.33%,在这些区域应尽量避免或应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穿越其他地区的线形的高敏感区多为市政基础设施,如能采取措施改变这些设施的走向或布置形式,则会明显降低环境敏感性程度。中度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中部和东部,与海子湖湖面及东部的鱼塘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占规划区面积的34.4%,适合较低强度开发利用,尽量以自然要素为主。轻度敏感的区域呈镶嵌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各处,占规划区面积的12.04%,可以适度开发利用,但也要控制开发利用的强度。低度敏感的区域呈岛屿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北部和南部,占规划区面积的18.23%,限制因子少,可以开发利用。 第9条旅游资源评价

巴东县文化赶集暨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3)

巴东县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优先、文化引领、产业兴县、开放包容”发展战略,全面完成“文化巴东、富裕巴东、智慧巴东、美丽巴东、幸福巴东”的建设任务,弘扬和传承巴东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发现和推介本土优秀文艺人才,促进巴东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繁荣,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照“主题突出、文旅结合、节俭高效、安全有序”的原则,特制定巴东县文化旅游赶集暨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浪漫七夕〃文化相约 二、活动时间 2016年8月8日-10日(8月9日为农历七夕节) 三、活动地点 巴东城区(民族文化公园、巴东县体育场、宣传文化中心、东圣九州国际大酒店)及各旅游景区 四、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中共巴东县委、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共巴东县委宣传部、巴东县文体新广局、巴东县民宗局、巴东县旅游局、巴东县商务局、巴东县农业局、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 协办单位:巴东县文化艺术联合会、巴东广播电视台、长江巴东网、巴东县文化馆、巴东县博物馆、巴东县非遗传承展演中心、巴东幺妹文化演艺公司等

五、活动内容 巴东县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包括开幕式、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七夕文化喜乐会、茶歌茶舞茶艺展演、特色美食大赛、闭幕式六大主体活动版块。活动期间,配套举办传统技艺展示、摄影书法美术奇石根雕作品展览、旅游景区考察等系列活动,营造喜庆热烈的文化旅游及商务活动氛围。 (一)开幕式 时间:8月8日上午 地点:巴东县体育场 内容:开幕式包括方队入场式、领导致辞、文艺演出、传统技艺展示和摄影书法美术奇石根雕作品展览5项内容。其中:方队入场仪以土家族文化为主题,组织各乡镇民俗表演方队进行入场表演;文艺演出以近年来我县文艺工作者创编的精品节目为主,同时演出首届文化艺术节期间涌现的部分优秀文艺节目,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开幕式当天,在民族文化公园同时举办传统技艺展示和摄影书法美术奇石根雕作品展览,选择性展示土家族“九佬”(劁猪佬、补锅佬、钓鱼佬、打枪佬、挑脚佬、杀猪佬、磨刀佬、修脚佬、剃头佬)和“十八匠”(金银铜铁锡石木雕画泥弹篾机织瓦棕染漆)手艺,以及有关秘境巴东的诗词、书法、摄影、美术、奇石、根雕作品,供观众参观体验。 主办:中共巴东县委宣传部 承办:县文体新广局、县民宗局、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县非遗展演中心、县文联各协会、巴东幺妹文化演艺公司 (二)民族民间文艺展演 1、民间歌舞展演

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

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 2016年 一、旅游行业现状 2015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1966元,增速达8.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步入大众消费时代。2015年我国旅游投资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加速了旅游景区建设步伐,以景区为主体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近百家景区追逐新三板,2016年一季度入境旅游6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0.9%,有力促进了国内景区旅游。 2015年我国私家车保有量达到1.24亿辆,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自驾游趋势的发展,周边旅游景区人气爆棚,2015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改变了国内景区旅游格局. 互联网大数据的逐渐普及和应用,使景区旅游产品定位更加准确,能够更好地帮助景区精准营销,提升用户体验。智慧景区的普及和推广,使景区的配套服务和设施(景区WIFI覆盖、快速入园、电子导览等)更加完善. 二、建设基本原则 全域旅游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实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统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步骤进行。应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源整合,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实施策略进行建设,并有效继承历史建设成果。 全域智慧旅游平台项目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游客需求提供全程服务 平台建设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面向大众的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打造最便捷、最开放、最实惠的应用平台及工具,满足游客在栾川旅游的全程需求。 (2)全局统筹安排分步落地实施 统筹安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既要从全局出发,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又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栾川县乡村游智慧旅游建设深入持续开展。 (3)继承建设成果避免重复建设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205 更新时间:2010年05月20日 项目名称: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委托客户:襄樊市旅游局 项目背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江汉平原与盆地交接处。这里是经济大三角(、襄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二大城市,自古有“七省通衢”、“中原门户”、“天下腰膂”等称谓,具有得“中”独厚、南北交汇、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正如它2004年被评为CCTV中国魅力城市之一的评语所言——“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外揽山水之秀,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会聚之地,今天已成为陆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聚集山水精华——襄樊”。 襄阳古城旅游区集襄樊历史文化之大成,沉淀了2800年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粹。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襄阳古城深厚的历史资源,发展襄樊旅游经济,推动鄂西北旅游文化品牌的整体发展,2008年12月,市旅游局组织了《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招标工作,经过认真审核和评定,决定委托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编制《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 规划理念: “跳出古城看襄阳” 在此前提下,我们关注: 以“襄阳古城”的文化品牌提升襄樊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树立“襄阳古城”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形象和地位。

规划原则: 城旅一体的原则:“旅游开发与城市更新”相协调 民旅共生的原则:“以人为本与塑造品牌”相统一 弹性规划的原则:“前瞻理念与弹性规划”相结合 规划目标: 通过挖掘襄樊地域文化,提升襄樊古城品牌形象,依托旅游大项目策划及招商,推动城市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打造一座既延续传统又创造历史的“大襄阳古城”。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度假休闲、游憩娱乐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的古城旅游目的地和“5A”级景区,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襄樊市乃至省旅游的新亮点,旅游业将成为襄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研究方法: 秉承“跳出古城看襄阳”的规划理念,将襄阳古城放在全国、省、襄樊市三个层级区域进行横向对比,明确其作为国际性古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战略意义。为实现目标,襄阳古城旅游开发需要两大抓手:即实现古城空间完整度和文化吸引力的突破。具体而言,一手抓软环境建设,以塑造个性化的古城文化形象;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以实现古城风貌的恢复和推动城市新区建设。这也是本次规划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美丽的家乡(巴东)作文300字_写景作文

美丽的家乡(巴东)作文400字_写景作文 我的家乡在巴东,那里风景优美,特产丰富,一年四季分明。 春天,大地铺上了绿色的地毯,大树穿着绿色的服装,小草也从地底下探出头来,地里的油菜花也开了…….春天到处一片生机勃勃。 夏天,火红火红的太阳照射着大地,知了在树上不停的叫着知了、知了、知了……好像在在说夏天来了、夏天来了,真热啊!这时候巴东的著名旅游圣地巴人河就是一个好去处,那里空气清新凉爽,是游玩、避暑的好地方。 秋天,农民伯伯丰收的季节到了,果树上,结出了许许多多的果子。这时候,雷家坪的碰柑也成熟了,那里的碰柑果肉厚,汁多味美,你可千万不要错过哦。 冬天,大地盖上了雪白的被子。人们开始做新鲜的腊肉。如果这时,你到巴东来可不要忘记尝一尝巴东的美味,赏一赏巴东的美景。 我爱我美丽,富饶的家乡。 美丽的家乡(巴东)作文300字_写景作文 我的家乡巴东,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这里景色诱人、物产丰富。 春天: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有红的,白的,黄的,蓝的,绿的,就像花的海洋。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山林封的严严实实的,只听见鸟儿欢快地歌声。秋天:树上的叶子变黄了,纷纷飘落下来,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就像给大地披上了一条白色绒毯。冬天非常冷,但却给我们小孩子带来无数的快乐,因为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印足迹,快乐极了。 我们巴东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我们这里最闻名的果子椪柑,还有许多葡萄,李子,梨子等,我们这里的椪柑皮薄味美,可以称得上是美味中的美味,每到丰收的季节,满山遍野都是柑橘,农民伯伯兴高采烈得把柑橘装好,送往全国各地,让他们品尝我们家乡的美味。 我的家乡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做客。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导则DB52∕T 1507-2020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体要求 (2) 5 工作程序 (2) 6 规划要点 (3) 7 规划成果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 规划文本参考提纲 (8) 参考文献 (10)

引 言 贵州省是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之一,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示范省。为规范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编制工作,提升全域旅游规划编制的引领性、创新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适应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工作要求,促进地方全域旅游发展,特制定本文件。 本文件是指导贵州省各级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规范性文件。 本文件的制定,是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结合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实际,在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创新和规范了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工作程序、规划要点、规划成果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贵州省各级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308 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17775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18971 旅游规划通则 GB/T 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26354 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 GB/T 26356 旅游购物场所服务质量要求 GB/T 26358 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 GB/T 26361 旅游餐馆设施与服务等级划分 GB/T 26362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GB/T 31380 旅行社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31381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 GB/T 31382 城市旅游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 LB/T 024 旅游特色街区服务质量要求 LB/T 025 风景旅游道路及其游憩服务设施要求 LB/T 035 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 LB/T 064 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基本要求与评价 LB/T 065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浅谈恩施旅游业发展

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题目浅谈恩施的旅游业发展 姓名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日期 2012年2月8日

摘要 通过对恩施州旅游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调查分析,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根据恩施州旅游业发展现状,找出恩施州旅游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对恩施州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恩施州旅游业旅游交通恩施经济 恩施州旅游业发展历程 在20世纪80年代,恩施的旅游业才开始起步。按照”政府主导、行业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州现有国家质量等级旅游景区10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同时神农溪、腾龙洞已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恩施大峡谷和坪坝营也相继对外营业。恩施市、利川市开始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接待能力逐步增强。现今全州有星级饭店33家。其中4星级4家:旅行社34家。其中有2家国际旅行社。另外取得国家导游资格的386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7.5万人。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巴东已发展成湖北首批旅游强县。如今巴东县旅游局下设风景管理处,管辖8个自然景区、12个旅游企业,资产规模3.8亿元。近年来,巴东县紧紧围绕神农溪这一极具特色的品牌,先后自筹和争取国家扶持资金。修通旅游公路和景区公路102公里。修建、复建两个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新建6个旅游专用码头,打造212艘环保游船,改造餐馆、住宿条件。使神农溪这一国际景区的旅游接待有了质的飞跃。另外全州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绩:神农溪、腾龙洞、梭步垭石林、清江闯滩、坪坝营、鹤峰满山红烈士陵园等一批景区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已产生了一定影响。现在恩施州旅游产业已具雏形.这对恩施人民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恩施旅游产业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5】。 政府和旅游业工作者观念的转变 随着近几年整个恩施地区旅游收入的迅速增长。人们开始转变观念,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加快推进”产业兴州”的重点产业来抓。确立了旅游业在恩施州经济

全域旅游规划范本

全域旅游规划范本 导读 “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旅游产业” ——作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发力点,全域旅游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随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的公布,全域旅游再掀热潮。《标准》制定了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这就需要各地在规划体系上体现验收文件的要求。 绿维文旅基于多年经验与研究,提出了四大关键思维、六大要点与五大规划体系,可为各地提供全域旅游规划与创建辅导全程全链服务。 01 全域旅游规划要体现验收文件要求 从2015 年原国家旅游局出台《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到近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的公布,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新发布的《标准》制定了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涵盖了旅游规划的各个方面。面对 1000 基础分和200 创新分,如何准确理解评分标准?如何正确利用验收标准?这就需要从规划体系上体现验收文件的要求。绿维全域旅游与景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王志联认为,要抓住全域旅游验收文件的要点,根据各地发展现状补短板,然后基于验收标准进行科学规划与创建辅导。 在《标准》中,公共服务(230 分)和供给体系(240 分)是验收的两大要点,二者的分值和占总分值比例接近50%:一,要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厕所、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平台、安全救援、自驾游、自助游等设施完

善,运行有效;重点通过交通体系的完善,带动全域旅游公共服务的提质升级。 二,要求旅游供给要素齐全,布局合理,结构良好,假日高峰弹性供给组织调控有效。在旅游供给体系中的各项二级指标的分值均排名前列,尤其是旅游吸引物和融合产业,所占分值远超其他。在旅游吸引物体系中,城市与特色村镇的分值超过了景区与度假区的分值,要重点拓展景区以外的城乡旅游发展空间,提高全域旅游供给水平。 02 全域旅游规划四大关键思维 自主旅游时代,全域旅游是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再定位。全域旅游规划非传统规划, 需要规划宽度与深度,需要以“打破边界”的思维,提出适当的解决路径与方案。即,运用简化降维思考,辨析错综复杂的资源信息,形成条理清晰、严密扎实的规划,并实现规划的落地。 王志联院长认为应重点关注四个关键思维角度——“解构”“整顿”“降维”“贯穿”。 在历时一年完成的《厦门市全域旅游专项规划》中,绿维文旅专家及项目团队正是从上述四个思维角度,形成了厦门独特的全域旅游模式。 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对厦门市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与解构,融合生态红线、城市总规、土地利用等情况,探索实施战略及路线,围绕发展限制条件与空间突破,最终解决当地特有的问题,形成“重点发展城市、海洋与山乡三个层次”的厦门市旅游新格局。 绿维文旅《厦门市全域旅游专项规划》获得了魏小安教授和专家组的高度好评,认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资料丰富翔实,成果体系完整,符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规划的技术规范要求。厦门市旅游委杨琪主任表示,这是她多年主持编制的几十个规划中最好的规划、是一个创新性的规划!这个规划的创新性在全国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示范性样板规划,要求绿维文旅继续深入项目之中,持续辅导,深入设

湖北省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湖北省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湖北省旅游发展现状 湖北的旅游资源丰富, 在全国居于中上游,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拥有两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钟祥明显陵,拥有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神龙架,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和三峡大坝的所在地。全省有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2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 2013年11月21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在华中师范大学公布《2013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报告》借鉴全球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构建“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旅游业现实竞争力、旅游业潜在竞争力和旅游业发展环境竞争力三方面共52个评价指标。《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湖北省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3位,旅游现实竞争力处于中上水平,潜在旅游竞争力居中,发展环境竞争力较弱,总体处于第二梯队。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的发展速度竞争力指标居全国第三位,近五年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位列第一,且在旅游接待规模上表现十分突出。 由此可见,我省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湖北省的旅游产业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湖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来看, 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圈中, 一级城市北京、天津等发展得很好, 但是这些地区的二级城市和一级城市发展的悬殊不是很大。湖北省与这些地区不同, 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 武汉市都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近两年来国内旅游收入有50%左右、入境旅游收入有60%左右集中在武汉,而被确定为湖北省的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和襄阳两市的国内、入境旅游收入总和还不到武汉市的一半,可见湖北省旅游产业产值呈现高度集中性和不均衡性。从近两年的统计数据看在旅游总收入绝对值方面,武汉、宜昌、襄阳三市均有所增长,但武汉市在全省的百分比略有下降,而宜昌和襄阳则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宜昌上涨了1%左右。国内旅游收入方面,以武汉、宜昌、襄阳、荆州、十堰、恩施等六市份额较大,六市总和占全省17个市总量的80%以上。但是除了武汉、宜昌外,其他四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差距不大。由此可见,湖北旅游产业呈现出极度的不均衡化发展趋势。 2、品牌文化内涵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可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

巴东县概况

巴东县概况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地跨东经110°04'-110°32',北纬30°13'-31°28',东与秭归县、长阳县、东北与兴山县相连,南与鹤峰县、东南与五峰县、西与建始县和巫山县毗邻;北与神农架林区接壤。全县国土面积3353.62平方千米,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等2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3.99%,以土家族最多,占总人口的43.79%。 ‘ 历史沿革 巴东古异名信陵。西周属夔子国地,春秋、战国属楚。秦、汉为南郡巫县地。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属巴东郡。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分秭归置归乡县。梁普通六年(525年)置信陵郡,为郡治。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废郡,改名乐乡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巴东县,沿用至今。唐属山南东道归州,宋、元因之。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夷陵州,隆庆四年(1570年)还属归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宜昌府。1914年属荆南道。1921年属荆宜道。1932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恩施专区,1970年属恩施地区,1983年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截至2016年5月,辖2乡10镇,301个村民委员会,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信陵镇。 自然地理 巴东处于新华夏系一级隆起带的第三隆起带,喀斯特地貌发达。县境狭长、西高东低。境内长江、清江二江分割。大巴山、武陵山、巫山三山盘踞,海拔高差悬殊、地表褶皱,多为坡面,平均坡度28.5度。全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全县年日照总时数为1200~165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00~1900毫米。全县有14条承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分别注入长江和清江,有5千米以上的小河溪流62条。水质良好,多为Ⅱ级。巴东地处中国植物区系关键地东缘,北部属神农架著名植物“基因库”的一部分。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2种;省级保护的140种。480多种药用植物成为“华中药材宝库”和国家规划的“GAP”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巴东境内已知矿种20余种类,矿产地84处。 经济 巴东工业以建材、煤炭、电力、食品、中药材加工等为主。耕地面积3.6万公顷,主产玉米、小麦和薯类。草场丰富,为我国山羊基地县。名土特产有柑橘、茶叶、魔芋、烟叶、生漆、木耳、核桃、板栗等。201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8.8亿元。 交通 巴东交通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道和空运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除黄金水道长江舟楫之便外,沪渝高速高速公路、318国道横贯东西,209国道纵穿南北。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4196千米;农村公路通行政村100%。公路中有等级公路3750.8千米,高速路70.3千米。宜万铁路巴东段全长34.54千米,途经县境2镇13村,设有县级火车站1座。巴东县城东行108千米抵宜昌三峡国际机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武汉城市圈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2010-2030 (评审稿)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 2010年1月

目录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第2条规划性质 第3条规划愿景 第4条时空尺度 第5条规划依据 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 第6条类型分析 第7条区域分析 第8条质量分析 第9条综合评价 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 第10条市场潜力 第11条市场定位 第12条市场预测 第四章发展环境分析 第13条主要优势 第14条制约因素 第15条重大机遇 第16条面临挑战 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 第17条战略思想 第18条战略原则 第19条战略目标 第六章旅游形象规划 第20条区域旅游形象分析 第21条区域旅游形象策划 第22条旅游形象传播方案 第七章空间组织规划 第23条空间结构规划 第24条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25条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第八章旅游产品规划 第26条产品开发目标 第27条产品体系构建 第28条专项产品建设 第29条产品线路整合 第九章项目建设规划 第30条政府主导性项目 第31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第32条地区布局与规划导向 第33条总体效应评估

第34条项目管理举措 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 第35条区域总体配置规划 第36条交通运输方式规划 第37条交通旅游产品规划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38条总体目标 第39条政策建议 第40条实施方案 第十二章保障系统规划 第41条总体构想 第42条实施方案

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国际发展视野: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后,国际旅游市场表现为从团体化转向个体化和家庭化发展;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专题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从远程旅游向中短途或邻近国度区域旅游多维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国家可持续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并将成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综合性产业。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第一大市场。 国内发展态势:区域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民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群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发展格局的主要空间力量,城乡以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日益普及。与此同时,伴随高铁和3G时代的出现以及国民休闲计划的推行,将极大的改变国人旅游方式,空间上将出现以点带面的城际旅游,旅游产业组织将从单体型向网络型转变,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和产品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 省域发展格局:“一城两圈”区域旅游的新战略。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合作协议,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依次递进的旅游网络节点支撑体系。 第2条规划性质 该规划性质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总体发展部署和中长期旅游发展导向。 第3条规划愿景 旨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加速建设新型的以武汉为龙头的都市旅游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产业;为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旅游业的典型示范区以及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 第4条时空尺度 地理区位: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天门、潜江和仙桃九个城市。总面积约为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1.23%。本次旅游规划还包括武汉城市圈的三个观察员城市——荆门市的京山县、荆州市的洪湖市和随州市的广水市。 规划期限:以2010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依据 ——世界旅游组织的文件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宜昌旅游景点介绍

宜昌旅游景点介绍 宜昌,古代时候称为“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 宜昌位于长江中游和上游的分界处,沿江而上,经三峡可达巴蜀之地,顺江而下,可抵沪宁之境;宜昌市区则坐落于三峡东口,历来是“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的要塞之地,因此享有“三峡门户”和“峡口明珠”的美誉。 宜昌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风光更是集峡、水、山、洞于一体,三峡之中著名的西陵峡自西至东全部位于宜昌市境内,而1994年开始兴建的世界第一大水利枢纽——三峡工程就位于西陵峡内,现在,宜昌市政府围绕着三峡工程,计划将于2010年把宜昌市建成世界水电旅游的名城。 宜昌是古代名人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并且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传说,是宜昌又一迷人之处。此外,宜昌的两个土家族自治县(长阳、五峰一带),有着深厚的巴文化遗韵和浓郁的土家族风情。 宜昌是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其著名的旅游景点有三游洞、白马洞、桃花村、黄陵庙、金狮洞、三峡大瀑布、高岚风光、晓峰悬棺、三国古战场、玉泉寺、葛洲坝工程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三峡工程等。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介绍】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长江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风景旅游大峡谷——长江三峡风景区。 长江三峡风景区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奉

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设计方案

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 2016年 一、旅游行业现状 2015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1966元,增速达8.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步入大众消费时代。2015年我国旅游投资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加速了旅游景区建设步伐,以景区为主体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近百家景区追逐新三板,2016年一季度入境旅游6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0.9%,有力促进了国内景区旅游。 2015年我国私家车保有量达到1.24亿辆,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自驾游趋势的发展,周边旅游景区人气爆棚,2015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改变了国内景区旅游格局。 互联网大数据的逐渐普及和应用,使景区旅游产品定位更加准确,能够更好地帮助景区精准营销,提升用户体验。智慧景区的普及和推广,使景区的配套服务和设施(景区WIFI覆盖、快速入园、电子导览等)更加完善。 二、建设基本原则 全域旅游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实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统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步骤进行。应该按照“统一

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源整合,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实施策略进行建设,并有效继承历史建设成果。 全域智慧旅游平台项目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游客需求提供全程服务 平台建设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面向大众的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打造最便捷、最开放、最实惠的应用平台及工具,满足游客在栾川旅游的全程需求。 (2)全局统筹安排分步落地实施 统筹安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既要从全局出发,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又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栾川县乡村游智慧旅游建设深入持续开展。 (3)继承建设成果避免重复建设 充分重视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服务的规划工作,同时对已有建设成果进行有效继承,有效整合进来。坚持规划、继承发展,避免出现偏离规划方向或重复建设的情况。 三、全域旅游服务云平台总体建设目标 全域旅游服务云平台项目建设内容可以概括为“1 3 5”工程,即“一个平台、三大对象、五类应用”。 一大平台:乡村旅游云服务平台 三大对象:

慕课时代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思考

慕课时代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思考-旅游管理 慕课时代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思考 任芳容 慕课时代要求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立足于其教学模式的特点,认清其教学信息渠道、开展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从而设计出合理特色的教学模式,有效延伸高校教学的空间。本文旨在思考如何借力慕课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旅游市场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2008年开始被美国多所著名大学率先采用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不仅给我们的传统教学,也给当下流行的网络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不仅受到了全球学习者的热捧,也引起全球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慕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慕课”的含义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大规模主要体现在教学规模的庞大,往往涉及几万甚至百万人。在线开放主要强调了教育方式的公开公平和网络化。全世界范围内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参与课程学习。慕课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双重变革,有两大特点: (一)慕课教学模式是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彰显。从具体授课方式上,双向互通的教学代替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相长代替了以往的教师主体。从涉及授课内容上,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取代了教师“一言堂”。 (二)慕课教学模式是学习环境的全新改变和突破。传统教学一般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学习场所,时间、地点均相对固定,授课效果受空间条件约束较大。慕课则通过互联网的引入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极大地扩展了学习场域。学习过程和方式更加灵活自主,可以让学习者在任何空闲的时间与方便的场所进行。

二、慕课时代对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影响 (一)旅游管理教学的开展方式发生了变化” 智能随身设备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借助网络流行起来的慕课,悄然让学生的学习习惯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开始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信息。另外,视频、图片、文字等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资源趋于立体,既提高了学生的教学体验,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二)旅游管理教学的信息传播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速度快和数量大上。慕课利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学习,全世界各地的学生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得到信息的最快传播。同时,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都可以成为其可用的知识素材。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无疑更加符合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更符合当下学生的教育诉求。 三、慕课时代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发挥“慕课”优势,合理设计特色旅游管理教学模式 谈及旅游管理,学生头脑中首先反应出的是旅游六大要素有关的内容。但其实这只是旅游管理的冰山一角。慕课广纳天南海北各个领域教学视频的这一特点,恰能满足打开学生知识面的要求。从事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老师就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慕课学习,促使使其养成自发、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其次,可以尝试打破传统考核方式倡导创新性考核。如通过个人网站、微博等建立微型旅游网络课程,或通过各类智能平台模拟或创建旅游企业运行等。这些不仅可以作为课程的考核方式,更能够开发思维、培养创新,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二)立足“慕课”教学资源,有效延伸高校旅游教学场域 慕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因此,高校与旅游

黄石市旅游发展规划重点

黄石市旅游发展规划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黄石市旅游发展规划 1 引言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黄石不仅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全市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以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其中常住人口243万。西距武汉70mk,东接江西九江,与鄂州、黄州、武穴等周边城市接壤,是长江中游重要的通商口岸和沿江对外开放城市。 黄石市是著名的工矿业开发城市,最早以本地特有的丰富矿产为依托,然而黄石的先辈们很早就开始在铜绿山、铁山等地采矿、冶炼,铸制各种生产工具和兵器。清光绪年间兴办的大冶铁矿是中国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矿山。1949年后,黄石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先后建起了一批大中型企业。现已形成采矿、冶金、建材为主体,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以及一批享誉全国的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典型的老工业城市。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及基础工业普遍滑坡等多种因素影响,单纯依赖发展工业来振兴城市经济的道路已变得越来越困难,黄石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产业经济停滞不前。在湖北全省地位也从前列退至中下游水平,失去了原有优势地位。

2 旅游产业发展条件与发展现状评估 2.1发展现状与发展评估 近年来,由于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黄石市根据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和黄石“四城同创”的要求,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重点来抓,相继完成了许多市政重点工程。这一做法在大大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同时,不仅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本身也融入了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的快车道。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干流下段南岸是长江中游首批开放城市,黄石不仅有着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中国近代工业摇篮、中国人居环境优秀范例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诸多美誉。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明成果辉煌灿烂,旅游资源也十 分丰富。目前,全市已有国家4A级风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4处,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生态旅游景区1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同时,将重点建设和管理磁湖、西塞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仙岛湖4处旅游景区,努力打造知名旅游品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20多家旅游酒店、40多家旅行社也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 2.2 旅游产业发展条件 2.2.1 丰富的旅游资源 黄石旅游资源以古迹及建筑类资源类型最为丰富,地文类景观相对较差。其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占全国类型的52.7%,单体数达到99个。黄石最为著名的景点当属“黄石八景”(西塞山怀古、东方揽胜、磁湖夕照、山洞飞云、鹿獐朝晖、挹江听涛、铜都鎏金等和“黄石三台”(天台、云台、宫台。此外,磁湖如玉,镶嵌于市区中心; 雷山景区,山环水绕,胜景纷呈,千姿百态的石松、石城、石床、石屋等神奇石景远近闻名;东方山因西汉著名的文学家东方朔在此结庐隐居而得名,素有“三楚第一山”之称,这里古树参天,峰峦叠嶂,气候宜人,大大小小20多座佛教寺庙散布于青山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