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秦岭淮河分界线

浅析秦岭淮河分界线

浅析秦岭淮河分界线
浅析秦岭淮河分界线

论秦岭——淮河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及建立标志的不合理性

孙淑艳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要:依据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秦岭——淮河作为我国东部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名副其实。从地质上说,它是由华北陆块和扬子板块经历漫长的接触碰合形成的南北分界线。从自然地理上说,它既是人们设定的一系列气候指标的分界线,又是植被和土壤的分界线。从人文地理上说,秦岭——淮河南北方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文化生活都有很大差异。(2)秦岭——淮河分界线具体的位置是有分岐的、不确定的。其一,秦岭——淮河分界线不是实实在在的一条线,而是一个呈带状的宽阔的过渡区域,不能因为淮河两岸各方面的差异而将其作为南北分界线;其二,对秦岭山地的分界线的划分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分别是秦岭北麓、秦岭南麓、和秦岭主脉,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气候、植被[1,2]、土壤[3]等角度开展过大量研究论证界线的确切位置,但始终没有得到统一;其三,南北分界线一直以来呈现摆动趋势。综合看来,中国南北分界线怎样划分,具体在什么地方尚待更深一步的研究。因此,在秦岭——淮河任意区域建立中国南北分界的地理标志标志都是不科学的。

关键词:秦岭——淮河;分界线;地理标志;

引言

秦岭——淮河一线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东部南北方的分界线。不论是地质、气候、植被方面,还是农业生产、文化生活、习俗方面,秦岭——淮河南北方向都有很大的差异。而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协同中国地理学会更是将1908年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问题出的秦岭——淮河线评为中国境内100年来最有价值的地学大发现,并位居“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首[4]。基于分界线

的重要性,近年来,在秦岭——淮河一线及其附近纷纷建立与“中国南北分界”有关的地理标志。那么,从地理视角分析,在秦岭——淮河一线建立有关地理标志是否科学呢?

1 秦岭——淮河区域概况

秦岭是横贯我国东部的一条古老褶皱断层山脉,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豫西伏牛山、熊耳山,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1500㎞,南北宽200~500㎞,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对南北气流的阻隔使其南北呈现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淮阳低山丘陵北侧的淮河,位于与秦岭大致相当的纬度上,再加上位于气候带分界线上的特殊位置,同样使河流两岸呈现出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因此有了“南船北马”,“南米北面”,“南涝北旱”等说法。

2秦岭——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分界线

秦岭是我国东部东西走向最长的山脉,淮河也是一条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河流,不论是从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方面,还是农业生产、文化生活、风俗等方面分析,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都非秦岭——淮河莫属。

2.1地质上的差异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秦岭、大别山、淮阳低山丘陵是由其以北的华北板块和它以南的扬子板块经过2亿年的接触碰合才形成的。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原来是彼此独立的陆地,中间隔着海洋,经历了“秦岭造山”之后,海洋消失,并由褶皱的秦岭山脉和淮阳古陆代替,中更新世的喜山运动形成了淮河[5]。秦岭淮河的形成使其南北方在地质上有着很大差异,以北由于地基较老,刚性较强,盖层较薄,故以块状断裂为主,盖层褶皱较宽缓,而以南为元古代或早古生代褶皱基底,刚性较弱,形成一系列北东向褶皱、断裂和小型的断陷盆地[6]。因此,秦岭——淮河是一条鲜明的南北地质分界线。

2.2自然地理上的差异

高大的秦岭山脉阻隔了南北方气流的交换,冬季阻挡西北风南下,使其南侧

少受寒流侵袭;夏季阻挡东南气流带来的云雨,使得南北气候的差异明显加大。

2.2.1 水文地貌的差异

在水文地貌方面,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只有雨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文网发育良好,流水切割作用使地表破碎起伏,而流水的冲积作用又使平原堆积加高。以北的河流还有季节性融水和消冰水补给,但是因为蒸发量超过降水量,地表径流不足,河网密度不大,暴雨冲刷以及河流的切割作用和泥沙的堆积作用仍然十分强烈,风的侵蚀也表现的一定的影响。我国0℃等温线、年径流量200㎜等值线、年降水量800㎜等值线也大致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7]

2.2.2 植被的差异

植被方面,许多研究学者以文献为基础,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和数量生态学方法,认为秦岭山地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南北生态分界线,即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尤其是淮河一带非常明显,淮河以南阔叶树不落叶,终年常绿,以北阔叶树到秋天就枯黄落叶了。

2.2.3 土壤的差异

土壤方面,土壤的形成是气候、风化强度、成土母质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由于成土母质的不同,秦岭——淮河南北方发育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类型,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分界线。以南地区多是各种岩石原地风化形成的风化壳,南坡上为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南面是四川盆地,土壤为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以北地区主要的成土母质是黄土状沉积物及沙质风积物,北坡为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北面是黄土高原,属于钙质土[9]。

2.3 人文地理上的分界线

由于自然坏境等各方面的差异,秦岭——淮河南北两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农业生产类型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处于平原的淮河地区。

2.3.1农业生产的差异

由于低温是农作物致命的伤害,因此积温值的大小对于植物和农作物意义重大。秦岭——淮河一线既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又是湿润与半湿润气候的分界线,0℃等温线也大致通过该区域,决定了南北方农业的巨大差异,淮河以

南多是水田,种植水稻、甘蔗、茶叶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而北面多是旱地,主要是小麦和杂粮,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10]。因此有了“南稻北麦”、“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

2.3.2文化生活方面的差异

在节日习俗方面,春节时,淮北通常吃饺子,而淮南则通常吃元宝(即汤圆)。婚嫁时,淮河以北的女子通常下午进门,而在淮河以南则通常为上午。出行方面,由于南方河网密布,水流丰富,淮安历来有“南船北马”之说,差别甚是明显。语言方面,我国语言有“南蛮北侉”之称,淮安属于北方方言去与吴越方言区的过渡地带,因此淮安在语言上分界明显。从吸取风格来看,淮安北部流行粗犷、豪放的淮海戏,而淮河以南则流行柔情的淮剧,都属于淮安,然而风格各异。

3在秦岭——淮河一线建立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是不合理的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得知,不论从地质、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方面来说。秦岭——淮河都无愧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然而,从目前对秦岭——淮河的研究来看,由于秦岭——淮河区域特殊的地质地貌,南北分界线呈现出南北摆动趋势,科学界并没有划分出中国分界线的具体位置,因此在秦岭——淮河的任何地方建立关于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的标志都是不科学的。

3.1 南北分界线是“带”不是“线”

地表上的地带景观是连续的、稳定的,不会有一条线,使两边的气候截然不同。在相邻的两个不同的地带之间必然有一个景观变化的突变带,秦岭——淮河就属于这样的过渡带。然而秦岭不只是东西向一字排列的众多山头,而是南北纵横数十、数百公里的庞大山系,因此淮河两岸相隔二三十里甚至更宽,并看不出自然景观、气候、农业等方面的差异。据兰州大学陈全功教授研究制作的《基于GIS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南北分界是一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7个省130个县(市)的宽大过渡带,最窄处约26.42㎞,最宽处195.41㎞,总面积约145500.74㎞2,[11,12] 而不是我们想象的一条简单的线。

3.2 南北分界线的三种划分方法

对秦岭山地南北分界线具体位置的划分,一般有三种意见:秦岭北麓、秦岭

南麓、秦岭主脉。

一些学者主张把中国南北分界线划在秦岭北坡。因为从北坡看,整个关中盆地是暖温带,但是随着山地的上升,气温降低,在700m等高线处,气候已经不是暖温带了,而是山地气候,越来越冷了。而且秦岭的分水岭脊偏北,北坡陡而短,所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划入面积占优势一侧的北亚热带内[13,14]。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分界线应该划在秦岭南坡。因为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南坡海拔超过大约1000m处得气候、植被、植物区系优势类群、土壤等已不具备亚热带特征,因此应该以此为界[15] 。

而另外一些主张将分界线划在秦岭主脉上的学者认为,南北坡分属不同的垂直带谱结构类型,以山脊为准分两个自然区界线明确[16]。

从上述划分可以看到,将分界线划在南坡或者北坡的学者,都是因为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使得较近的水平距离内气候、植被等产生明显的不同,但都未将所划界限以上的部分分界,因此都具有片面性。第三种主张划分到秦岭主脊又是不可能的,因为秦岭内部地貌特征相当复杂,而且最窄处也是宽达一百多公里的茫茫群山,其间还分布有南洛河、丹江及其支流、银花河等河流,形成山河相间的岭谷地形,根本没有一条山脊线明确的线状山岭。

3.3 南北分界线的摆动

第四纪初中国东部季风区明显形成,气候上的南北差别导致自然景观南北变化的过渡地带的形成。由于第四纪气候南北变化剧烈,使过渡地带发生较大幅度的南北摆动,或称南北分界线的南北摆动。当气候干冷时,分界线向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摆动;反之,则向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摆动。

时间气候分界线位置移动规律

晚更新世早期(距

今14~7.5万年)温暖山东曲阜、梁山以北北移3~4个纬度晚更新世后期早段

(距今7.5~5万年)湿冷长江线南移一个纬度晚更新世后期中段

(距今5~2.5万年)温和秦淮线无移动

晚更新世后期晚段

(距今2.5~1万年)干冷长江以南南移3~4个纬度

全新世早中段(距今

1~0.25万年)温暖山东曲阜、染山以北地

区北移3~4个纬度

0.25万年至今秦淮线无移动

表一:自晚更新世淮河正式形成至今东段南北分界线的摆动规律

近百年来,地球气温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17],全球平均地面气温自19世纪以来大约上升了0.3℃~0.6℃,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5℃[18]。亚热带的北界要翻越秦岭,直达黄土高原的南沿。在东部地区,将越过黄河,在河北平原上摆动。

4 结论

从以上论述可知,秦岭——淮河确实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但是由于它是一条宽大的过渡地带,而且分界线有南北摆动的趋势,国内外至今并没有给中国南北分界线划出明确具体的位置。中国的南北分界究竟该怎样划分,在哪儿划分,也许需要我们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在过渡带的任何一个地方建立中国南北分界的地理标志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参考文献

[1] 张学忠,张志英.从秦岭南北坡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分布谈划分亚热带的北界问题.地理学报.1979,34(4):342~352.

[2] 张金泉.从植物学角度试论河南省境内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问题.地理学报.1981,36(2):216~222.

[3] 马建华.试论伏牛山南坡土壤垂直分异规律——兼论亚热带的划分.地理学报.2004,59(6):998~1011.

[4] 陈全功.“南北分界”与“农牧交错”一席谈.中国科技财富.2010.

[5] 鲁峰.浅析秦岭——淮河线.治淮.2000.

[6] 李涛.中国地理(修订本上册.第三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 任美锷.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修订第三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99.

[8] 朱鹤健.何宜庚.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9] 马诚超.浅谈秦岭的地理分界意义.宿州学院学报.2007.

[10] 靳玉莲.浅议“秦岭——淮河”一线.才智.2008.

[11] 武永明.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制定完成.西部时报.2010.003

[12] 郭起豪.学者量化中国南北分界带.中国气象报.2010.003

[13] 侯学煜.论中国植被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系统单位.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丛刊.1964,2(2):153~179.

[14] 侯学煜.试论历次中国植被区分方案中所存在的争论性问题.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丛刊.1963,1(1~2):1~23.

[15] 王菁兰,刘全儒等.从秦岭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论秦岭山地生态分界线的划分.地理研究.2010,29(9):1629~1638.

[16] 刘华训.我国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地理学报,1981,36(3):267~352.

[17] 刘长友,陈爱丽等.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看全球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对策.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

[18] 李克让.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地理学报.1996.

高中地理知识点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点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分界线 1、气温:1月份0℃等温线 2、日均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3、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线 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6、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7、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 9、植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10、河流: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 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11、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12、地形: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 13、区域: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14、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 15、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 区域界限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13、亚热带水果柑橘生长的北限(橘生南国)

八年级地理秦岭-淮河线新人教版

秦岭-淮河线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重要地理意义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分界线的位置 2 理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二导学提纲 1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哪些界线要经过秦岭-淮河,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_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和_____;以南耕地类型以__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 3秦岭山脉是我国_____流域和____流域的分水岭,北侧是肥沃的____平原,南侧是狭窄的____谷地. 4.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______性,地理______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5.在中国地图上,把________线,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和________边缘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可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6.我国的北方和南方都位于东部_________气候区.秦岭和淮河是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______地区和_____地区的分界线. 三探究讨论 探究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差异很大. 例1 以秦岭—淮河为界的是( ) A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 B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C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D暖温带和中温带的界线例2 秦岭—淮河穿过的省区有( )①山东②河南③江苏④安徽⑤山西⑥陕西⑦甘肃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⑥⑦ C②③④⑥⑦ D①②⑤⑥⑦ 探究二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四训练题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秦岭-淮河分南北──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在借助地图说明南方与北方的范围基础上,先阐述了两地人们在生活方面的差异,之后追溯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特别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秦岭—淮河分南北”是在学习了“中国自然环境特点”后进一步探讨“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这一课时中习得的关于“人地关系”的分析能力也是学习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所必备的,因而说“秦岭—淮河分南北”的学习无论在知识建构上还是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知道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 2、掌握秦岭—淮河大致经过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而学会分析南北方生产生活差异的主要原因。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人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对比,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典型事例运用地图,来说明我国不同地区在气候、农业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3、通过读图回答问题,培养和提升从专题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意义;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 教学难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春秋后期,齐国的上大夫晏殊出使楚国,楚王为了让晏殊难堪,和他的臣子想了一个使晏殊出丑的办法。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

关于秦岭的地理意义

秦岭的地理意义:秦岭横贯我国中部,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具有以下意义:1.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 2.一月份我国0℃等温线 3.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4.800毫米等降水线 5.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分界线 . 秦岭和淮河分界线所起到的重要分界作用有: 1、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作用。原因:我国一月份0度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带,一月0度等温线以北的一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为暖温带。一月0度等温线以南一月的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为亚热带。 2、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根据降水量的不同区分。 3、河流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分界线根据两边河流是否有结冰期、汛期、流量大小、含沙量以及航运等差异得出。 4、不同土壤和植被的分界线根据两边植物的不同,如北方以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为主,南方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及北方黑土、黑钙土为主,南方红壤为主等特点得出。 5、农业生产有差异的分界线北方农业以旱地为主,一般是一年一熟或两熟,小麦玉米为主;南方水田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以水稻小麦为主等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季风区的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一、气候方面 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5.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秦岭——淮河线

第四章第一节“秦岭——淮河线”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秦岭、淮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分区等三部分内容。这一节涉及的地图比较多,主要是综合复习前面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地理特征的差异。把前面所学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概括和总结。通过读图找出其他的地理界线让同学能清晰的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分区,为下面分区地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知识目标:1.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2.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及界线。 4.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5.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重点: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难点:分析秦岭——淮河南北两侧地理特征的显著差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秦岭—淮河景观图片的课件,看同学们能从图片中读出哪些信息? 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读出的秦岭—淮河地理信息。 二、合作探究 (一)秦岭——淮河 1.淮河为什么会称为“害河”“夺淮入海”? ①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②“夺淮入海”:1128年,黄河在今河南原阳南岸破堤决口后,黄河水侵夺了淮阴 以下的淮河河槽,与淮河合流入海。直到1855年,黄河又在北岸决口改由利津 入海。更为严重的是,1938年国民党政府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南流,再 次侵夺淮河流域。从决口到堵口的9年中,造成了54000平方千米的黄泛区。 ②分组讨论:学生搜集的有关淮河称为“害河”的原因 ③师生共同总结:成为“害河”的原因:在黄河夺淮的700年中,黄河多次泛滥,携带大量的泥沙。淤高了淮河的河床,使中游的河槽变成了半地上河、下游的入海出路淤塞。每遇汛期,上游来水大增,下游有无通畅泄水渠道,一直破堤决口,泛滥成灾。 (过渡)秦岭—淮河到底在哪里?让我们从图中找到它。 2.课件展示图4—1: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秦岭——淮河的位置,让学生在课本上描出这条线。 3.请再仔细读图:请说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 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 4.秦岭—淮河的范围,包含哪些省区?(出示判断题,判断部分省区分别) a)先让学生先到到大屏幕前指出各省的名称。 b)描出各行政单位的分界线,再分别说出各行政单位的名称。 c)实战演习:出示的湖南、河北、江西、山东、浙江、陕西、山西省区让学生 判断分别位于秦岭和淮河南北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线 一、填空题。 1.(秦岭)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 2.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是(秦岭-淮河)。 3.淮河发源地是(桐柏山)。 4.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5.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的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6.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7.(西北半壁)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地区。 二、选择题。 1.以下哪个不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D)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 2.下列哪个不是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的主要经济林木(B) A.苹果 B.油桐 C.柿 D.枣 3.历史上淮河变成“害河”的原因是(A) A.黄河夺淮入海 B.淮河河床升高 C.淮河泥沙多 D.淮河成为“地上海” 4.以下叙述正确的是(B) A.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一月河流不封冻 B.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耕地以水田为主 C.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主要运输方式是水运 D.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 5.秦岭-淮河线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D) A.热带、暖温带 B.热带、亚热带 C.温带、寒带 D.亚热带、暖温带 6.以下叙述错误的是(C) A.阴山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太行山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 C.青藏高原边缘线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界线 D.秦岭是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7.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A.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 B.秦岭南侧是关中平原 C.秦岭北侧是汉水谷地

D.淮河注入黄海 三、判断题。 1.秦岭-淮河以北冬季会结冰。(对) 2.淮河注入洞庭湖。(错) 3.柑橘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经济作物。(错) 4.秦岭北侧是汉水谷地。(错) 5.秦岭-淮河的南北两侧环境相同。(错) 6.秦岭的主峰是太白山。(对)

《秦岭淮河分南北》重难点归纳

秦岭淮河分南北》重难点归纳 《秦岭—淮河分南北》重难点归纳重点: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突破方案:这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通过初一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部分学习地理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本教学重点主要是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研讨的方式进行突破。 对于“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图5—30,通过对课本P22舌动题的解答,知道中国的四大地理分区;明确自己家乡的所属地理区域。第二步,通过PPT呈现课本图5—31,学生了解秦岭、淮河这两个地理事物。第三步,通过对图5—31的观察,说出秦岭、淮河与黄河、长江的位置关系。再结合之前所学的地理知识,以表格的形式对南北方基本情况进行归纳和巩固。最后,通过一组反映南北方生产生舌和自然景观的图片,再次明确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渗透地理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一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反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反映出一地的地理环境。 对于“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我首先以上一教学难点的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为引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舌经验和积累的知识,猜测引起南北方差异的缘由。从而得出气候是导致南北方差异的主要原因。 第二步,通过一组地图一一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7月平均气温的分

布,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的指导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南北方在气温和降水量上的特点,00C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秦岭一淮河一线基本重合,由此可知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方分界线。第三步,让学生对课本P25页的文字和图片进行阅读,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南北方的生产方式进行探究研讨,并完成相应表格。最后,综合上述表格,归纳引起南北差异的缘由和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难点: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突破方案:南北方差异的原因即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学生是七年级,背景知识还不是很丰富,所以让学生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分布来判断南北方差异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时,教师可找几张反映南北方生活差异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图片中的生活方式分别是属于南方还是北方?从图片上可看出当地气候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懂得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判别地理区域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关注、探究生活,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析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引起南北差异的原因。

秦岭淮河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地位 1.湿润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2.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 4.秦岭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5..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6.河流是否存在冰期的分界线 7.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8.1月0度等温线 9.800MM等降水量线 10.我国南北方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地位 1湿润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2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 4秦岭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5.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6河流是否存在冰期的分界线 7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8.1月0度等温线 9.800MM等降水量线 10我国南北方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地位 1.湿润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2.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 4.秦岭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5..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6.河流是否存在冰期的分界线 7.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8.1月0度等温线 9.800MM等降水量线 10.我国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地位 1湿润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2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 4秦岭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5.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6河流是否存在冰期的分界线 7.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8.1月0度等温线 9.800MM等降水量线 10.我国南北方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地位 1湿润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2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 4秦岭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5.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6河流是否存在冰期的分界线 7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8.1月0度等温线 9.800MM等降水量线 10我国南北方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地位 1.湿润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2.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 4.秦岭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5..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6.河流是否存在冰期的分界线 7.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8.1月0度等温线 9.800MM等降水量线 10.我国南北方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地位 1.湿润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2.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 4.秦岭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5..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6.河流是否存在冰期的分界线 7.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8.1月0度等温线 9.800MM等降水量线 10.我国南北方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地位 1湿润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2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 4秦岭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5.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6河流是否存在冰期的分界线 7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8.1月0度等温线 9.800MM等降水量线 10我国南北方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地位 1.湿润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2.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 4.秦岭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5..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6.河流是否存在冰期的分界线 7.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8.1月0度等温线 9.800MM等降水量线 10.我国南北方分界线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刘金

北塬乡中 2017年4月19日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一、课题: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准确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总结秦岭—淮河两岸的自然、人文差异。 (2)能够准确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大致位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课件,课本,地图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经过对比总结秦岭—淮河两岸的自然、人文差异。并且据此归纳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情感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总结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从而根据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因地制保护和宜发展秦岭—淮河两岸的经济。 三、教学重点 分析总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课件,课本,地图以及一些图片等引导学生对比总结秦岭—淮河两岸的自然、人文差异

五、教学方法 图片观察法、图表总结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意思是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会结出又甜又大的橘子,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只能结出又酸又小的枳。 问“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当我们学完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之后,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在图5.1中找到秦岭—淮河一线的大体位置。 秦岭—淮河两岸农村生活景观差异 有些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由于其两侧的地理差异明显,往往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分界线。首先我们来对比图5.3和图5.4,尝试总结秦岭—淮河两岸农村生活景观差异。 板书: 秦岭—淮河以北多旱地,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大豆,一年一熟或者 耕地类型两年三熟。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020届中考地理知识要点复习讲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一、知识要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5)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6)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7)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 (8)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 (9)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二、跟踪训练 1.我们所学的教材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这四大区域是指() A.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区 B.沿海地区、岛屿地区、内陆地区、青藏高原区 C.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D.季风区、非季风区、农业耕作区、畜牧业区 2.我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接近() A.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局部) 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1月0 ℃等温线(局部) D.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局部)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北方地区人口和面积占全国比例的是() A.A B.B C.C D.D 4.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我国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 A.热带和亚热带 B.亚热带和暖温带 C.暖温带和中温带 D.中温带和寒温带

5.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的是() A.1月0℃等温线 B.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D.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6. 以下是家住图6中A处的小张关于其家乡的叙述,你认为可信的是() A.居民的主食以面食为主 B.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 C.一月平均气温﹣20℃ D.农田类型以水田为主 7.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1)图中的℃、℃、℃、℃分别代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其中水热资源最丰富的是() A.℃ B.℃ C.℃ D.℃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纬度位置32°N~34.5°N。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畜牧业和耕作业的分界线。以及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每当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大部分的树会落叶,不落叶的树叶多呈针状,叫做针叶树。由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变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时间也比较短,河流的含沙量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树木不落叶,一年四季常绿。河流的水量较大,水位变化不大,汛期时间长,河水含沙量较小。 秦岭-淮河是我国最重要地地理分界线。秦岭被誉为中国的龙脉,它的西端在甘肃省境内,东段到河南省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的南部与四川省交界处,长约1500公里,是昆仑山脉的延伸。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岭南终年温暖潮湿,岭北干燥,冬季寒冷。秦岭同时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的最高峰是太白山,高3763.2米,是中国内地东半壁的第一高峰(号称群峰之冠)。秦岭是我国中西部交界处最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有着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山松、油松等都生长于此。 正是因为诸多地位,秦岭,被称为“献给地球的礼物”。 从自然地理来分,是以秦岭——淮河一线分界。中国零度等温线是以此划分。传统上北边的河流有冰冻期封航,南边的则没有。并且分界线两边的物种有较明显的不同。从人文地理看,长江是南北分界线,历史造成的。 从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习俗来看,秦淮南北的差异就更明显。北方耕地为旱地,主要作物为小麦和杂粮,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则主要是水田,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人们平常所说的“南稻北麦”、“南甘北甜”、“南船北马”是这种差异的真实写照。 秦岭-淮河一线经过甘、陕、鄂、豫、皖、苏等省,是中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南、北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秦岭的地理意义 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 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但秦岭正式的名称是自汉代才有的。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

第三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三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KCB不锈钢齿轮泵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为、难点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同学们,听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吗?故事讲到晏子出使楚国时,讲过这么一句话“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就是说橘子生长在淮南是橘树,生长在淮北则是枳树,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KCB不锈钢齿轮泵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通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并用其中“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一句话设问引发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1.秦岭与淮河的位置 [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说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2)找出“秦岭—淮河”一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3)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位增压燃油泵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是() ①湖北②河北③江西④山东⑤浙江⑥山西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学生活动] 1.在地图中找出0℃等温线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系,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气温差异;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系,理解秦RYB 内啮合齿轮泵岭、淮河南北两侧的降水差异;3.通过这两气候要素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利用景观图辅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2] 填写下面表格 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 温度带 干湿区 水资源丰富程度 河流是否结冰 耕地类型 耕作制度 植被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 张家界市永定区沙堤乡中心学校欧昭戎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包括秦岭与淮河、秦岭与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等三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农村学生起点低,分析推理事物的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 1、知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及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2、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知道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界线和范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岭—淮河两侧的地理差异。 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界线和范围。 教学过程:一: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 秦岭—淮河线自西向东通过的省区:甘肃、陕西、河南、安徽和 江苏。 二:秦岭—淮河线南北的地理差异。 <一>、气温 1、1月份0c等温线 2、日均温>103积温4500 C等值线 3、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降水 4、年降水量800mm 等降水量线 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三>、气候 6、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四>、农业 7、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五>、植被 9、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六>、河流 10、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有结冰期 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无结冰期 11、秦岭(和巴颜喀拉山)还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七>、地形 12、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该线以南地形破 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 <八>、区域 13、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14、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线总结: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 分界线。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第五章我国的四地理大区域 形成四大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 第一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四至:东至渤海、黄海,南至秦岭、淮河,西至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北至内蒙古高原。 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河湖:黄河、淮河、京杭运河、辽河、鸭绿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湖、呼伦湖……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 民族:以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 二、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经济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 矿产资源:铁。 主要能源:煤炭、石油等。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 四、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土高原:窑洞); 交通工具:传统——骡马作役蓄马车;现代——铁路、公路。 运动项目:溜冰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措施 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的垦植开荒、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东北——黑土流失;华北——旱、涝、碱、风沙威胁;黄土高原——黄土裸露,沟壑纵横); 治理措施:东北平原: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建生态家园;华北平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改善土壤,减轻灾害;黄土高原:植树种树,退耕还林,退林还牧,发展生态农业。 七、主要城市 北京、天津、济南、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 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四至: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青藏高原,北至秦岭、淮河。 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 以上,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川、渝、湘、琼等省区。人数较多的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 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东南沿海受夏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钾等养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南方地区——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单季水稻、油菜、冬小麦的主要产区); 河湖:长江、京杭运河、华南大动脉-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粮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经济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树: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养蚕——蚕丝的主要产区;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718541206.html,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作者:陈阳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年第08期 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约1600千米,其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和江汉平原,秦岭主峰太白山挺立于重峦叠嶂之上。淮河发源于桐柏山,是我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注入海洋。秦岭—淮河线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也是华北和华中的分界线,分界线两侧在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方面都有明显差异。 一、气候方面 1.气温差异:秦岭—淮河线是一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冬季,秦岭一淮河线以北一月平均气温低于0℃,北方地区常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秦岭一淮河线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二十多度。南北两侧气温相差十几度,真是“一山之隔,如距千里”,景象迥然不同。产生原因主要是:东西向山脉对冬季南下冷空气起着屏障阻滞作用,使山脉南北两侧气候截然不同。 2.降水差异:由于夏季风的强度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年降水量也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加上秦岭南侧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多降地形雨,使南方地区成为我国降水丰富的地区,也是水分循环最活跃的地区,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秦岭—淮河线正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之地。秦岭—淮河线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如郑州、北京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秦岭—淮河线以南雨季较长,如广州雨季长达五个月。而且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气候类型:秦岭—淮河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该线以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该线以南地区,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二、地形方面

八年级地理秦岭淮河练习题1

秦岭-淮河线说课稿 乳源县大桥红云中学潘雪梅 说教材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只对区域地理宏观进行介绍,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说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秦岭、淮河的走向和流向,以及它们经过的主要省份,以及秦岭、淮河的基本概况。 2.掌握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到祖国的各个地方去旅游,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难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说教法 这节课在初中升中考都会经常考到,因此,在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地图上描出秦岭淮河的位置,然后学生分组讨论书上的活动题;第二,教师讲述秦岭淮河的情况;第三,通过分析秦岭两侧的气温现象,引出秦岭淮河两侧明显的地理差异 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读图,描图,讨论,做活动题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地图展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景观图 [提问]同学们知道地图上的景观图都分别是表示我国的哪些地方呢?

[学生]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指正。 【承转】要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及原因,首先让我们来学习我国区域的划分和一些重要的分界线。 『板书课题』第一节秦岭-淮河线 〖小黑板〗秦岭-淮河线示意图 [提问]1、在图中找出秦岭与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2、找出秦岭、淮河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3、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是() ①湖北②河北③江西④山东⑤浙江⑥山西 [学生]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指图回答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75“秦岭”与P76“淮河” [提问]1、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是_______。 2、淮河为什么会成为“害河”?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订正。 〖教师补充〗1、黄河多次泛滥,大量泥沙淤高了淮河中游的河床,使它成为半“地上河”,下游入海出路被淤塞,每遇汛期,上游水量大增,下游又无通畅的泄水渠道,以 致使它泛滥成灾,这就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原因。(说明:淮河旱涝 .. 灾害频繁 ....) 2、淮河两岸大量的工业废水的注入,加上淮河流量不大,其自身的自净能力较差,所以这一带有这样的民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 年代鱼虾绝代。”(说明:“淮河的污染严重 ....” [提问]3、淮河应该如何治理呢? [讨论]学生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作适当的解释、补充 淮河的治理: 上游:修水库,作好水土的保持工作 ①中游:修蓄洪工程 下游:开辟新的入海通道 ②政府应对淮河沿岸的工厂加强治污力度,对限期不能达标的工厂、企业强行实

初中地理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及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考地理真题汇编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及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2019年中考地理真题汇编 1.(2019年凉山学业考)下图山脉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关于此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与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②是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③与我国1月0℃等温线大体一致 ④是我国亚热带与热带的分界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选A。秦岭一淮河线是年降水量800毫米经过的地方,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是我国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考点:考查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2019年大庆学业考)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B.800毫米年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C.干旱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 D.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答案解析】选C。秦岭一淮河线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年降水量800毫米经过的地方;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考点:考查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2019年襄阳学业考)读图,关于甲、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区域的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 B.乙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C.甲区域土壤被称为“红土地” D.乙区域有我国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答案解析】选B。秦岭一淮河线以北的甲区域糖料作物是甜菜,属于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 ;甲区域有我国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考点:考查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4.(2019年赤峰学业考)下列关于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北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低于0℃ ②以南地区的农田类型是旱地 ③以北地区的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④以南地区以种植小麦和大豆为主 ⑤以北地区农作物一年获一次或者两年收获三次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解析】选A。秦岭一淮河线是我国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此线以北的北方地区1月平均气温

秦岭淮河一线重要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重要地理意义 分界线 1、气温:1月份0℃等温线 2、日均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3、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线 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6、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7、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 9、植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10、河流: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 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11、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12、地形: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 13、区域: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14、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 15、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 区域界限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13、亚热带水果柑橘生长的北限(橘生南国)。

秦岭-淮河分南北说课稿

《秦岭—淮河分南北》 课题:《秦岭—淮河分南北》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 一、说教学分析。 从目录中我们可以得知:前面第一课和第二课都是讲中国的地理概况、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从本课开始阐述我国不同的地域差异,到第六单元会更详细讲述区域差异,所以从结构上说本课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与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从内容上说本课是对我国的区域地理做了一个宏观的介绍,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的地理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地理分区做知识上的铺垫。而作为本节课的《秦岭—淮河分南北》是这课开篇,所以尤为重要。 2、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大部分学生没有出过远门,对不同地域的风情和习俗了解甚少,因此对南北方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不能从深层次的角度去进行理解。 虽然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内容之前接触过的地理区域知识(自环境和人文环境),但用比较方法来学学习还是第一次。所以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会较多使用地图如: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由于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阅历有限,读图、析图、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学生的弱点。加强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上面的课程分析、学情分析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结合地图说出我国的四大区域;了解秦岭、淮河的走向和流向及作为我国的地理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比较南北方在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差异及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以及主动探究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3、情感目标:通过图片、资料、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通过比较认识到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意识到我们国家的山川壮丽、物产丰富、人文荟萃,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南北方的差异比较。确定依据是:从课程标准要求的角度来看,要求学生描述南北方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从本课的教学内容来看,南北方的差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到差异才能为下面探究打下基础。 2、教学的难点:南北方差异的形成原因。确定依据是:从探究的角度:差异的形成原因本来就有多方面的因素,学生要通过读图来理解。读图是初一学生的弱项,读图能力是学生必须会的却又提高很慢的,加上这类地图学生第一次接触更难了。从学情角度看,学生从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难度的。 五、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1、“三自一导”法:三自是自主阅读、自主质疑、自主求索。一导是指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是我上课一直在用的、常规的教学法。我认为它在最大的优点是让学生上课一直有事课做,不容易走神。 2、讨论法: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为了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增强动感与直观感,增大教学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