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滴定管的使用》单元教学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滴定管的使用》单元教学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滴定管的使用》单元教学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滴定管的使用》单元教学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滴定管的使用》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案头

单元标题:滴定管的使用

授课对象:12陶瓷工程1、2、3班学时:2 上课地点:分析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技能:

能够正确操作使用酸碱滴定管。

能够正确处理在酸碱滴定管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

素质: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实验操守。

2、拥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

意识。

3、具备初步的现场协调能力

1、认识酸碱滴定管,了解其构造与用途。

2、熟练掌握酸碱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设计思路

以实验实物给学生,以问题启发,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后再老师示范实验操作讲解操作要领,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操作,同时指导学生解决在操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培养起学生的自信能力、动手能力。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

【新课导入】

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这三种仪器的正确使用是滴定分析最需要的操作,也是获得准确分析结果的必要条件。我们已经学习过容量瓶、移液管,这节课我们学习滴定管的相关知识。

情境:学生观察仪器后思考

(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

任务一:从酸式滴定管上部下部分别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上部:温度、容积、0刻度

下部:活塞、玻璃尖嘴

任务二:滴定管的使用(观摩法、演示法)

·检查是否漏液

·洗涤

·加标液

·排气泡、调整液面高度(0刻度或0刻度一下)

·滴液

·读数

任务三:误差分析

(典型案例法、循序渐进教学法)

学生集体讨论、分小组完成操作训练;教师指导、点评。

酸碱式滴定管、移液管、洗耳球、锥形瓶、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材材

作业以实验报告形式总结出酸式滴定管与碱式滴定管在操作过程的区别

【答案】无机及分析化学 王国仁版(上海海洋大学教材)第10章 配位化合物习题答案

第10章 配位化合物习题答案 5. 解:2334 2 ZnCl +4NH [Zn(NH )]Cl 由于3NH 过量,则2+Zn 几乎全部生成了234[Zn(NH )]+。 设配位平衡时2+r [Zn ]=x, 则 2+2334Zn + 4NH [Zn(NH )]+ 平衡时: x 0.50-4(0.05- x )≈0.30 0.05- x ≈0.05 2+ 34r f 2+4r 3r [Zn(NH )]= [Zn ][NH ]K ?θ 940.053.010(0.30)x ?= 92.110x -=? 故溶液中:234[Zn(NH )]+=0.05mol·L -1 2+-9-1[Zn ]=2.110mol L ?? -13[NH ]=0.30mol L ? 7. 解:设刚有白色沉淀产生时,+r [Ag ]x =(此时为Ag +离子的最低浓度) +-sp r r [Ag ][Cl ]K =θ 101.7710(0.050)x -?=? 所得 9 3.510 x -=?, +-9-[A g ]=3.510m o l L ?? 设当+-9-1[Ag ]=3.510mol L ??时,氨水的浓度3r [NH ]y =,则 ++ 332Ag + 2NH [Ag(NH )] 平衡时 3.5×10-9 y 0.050-3.5×10-9≈0.050 32r f +2 r 3r [Ag(NH )][Ag ][NH ]K + =?θ 7 920.0501.110 3.510y -?=?? 所得 y =1.1 即: -13[NH ] 1.1mol L =? 由于在混合液中加入了HNO 3,此时+432NH -NH H O ?组成缓冲溶液,则由缓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总结]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总结]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本学期担任2015级生物技术及应用班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工作,对学生经过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现作出总结,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 每一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结合课本内容和专业对口岗位,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收集每课的知识要点,及时整改。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该班二分之一的学生都是文科生,对于高中化学不熟悉,这就需要把教材内容讲解得通俗化、生动化、幽默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我还将比较简单的章节让学生自学,自己做PPT并给大家讲,加强学生互动能力,让他们能够说出来。认真关注课堂,使课堂教学紧张有序地进行下去。解决学生提出的棘手问题时要灵活多样。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老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均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让学生准确掌握各章节的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尽快准确地记忆各章节的知识点,我每章节都做一次小结,明确告诉学生哪个知识点是教学重点,哪个是需要务必记住的,哪个是掌握了解就可以的,做到层析分明,让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掌握全部知识点,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点。对于考试不能达到理想分数的学生,要求学生写出试卷分析,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改进学习方法,迎头赶上。 以上是近一学期的工作经验积累,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的成绩还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还不端正,学习劲头还不足,部分容易小富即安,不求上进,自我满足。这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感谢您的阅读!

第二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第1课时剪不断的乡愁 单元导读课型 【教学内容】 1、读背单元导读; 2、浏览“一主两翼”本单元文章。 3、完成第二单元的思维导图。 【教学流程】 一、单元导入 “单元导读背诵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1.整体读(读正确,读流利) 2.师生承接读(老师读括号里的部分,学生读其他。) (满地的月光), 无人清扫,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夹在唐诗里)。 扁扁的, 像压过的相思······ 月光都带有荷叶的清香。 3.填空背诵读; 满地的 那就 包一片 回去夹在 扁扁的, ······ 月光。 4.背诵单元导读(可再用2分钟的时间将单元导读的内容背诵得更加扎实) 二、浏览本单元内容,深化单元主题 “单元内容浏览”对应的教学目标

1.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怀着怎样的一颗赤子之心,怀恋和赞美故乡的。请快速默读三本书中的文章,提炼本单元的主题。 2.提炼出单元主题:“剪不断的乡愁” (1)齐读单元主题 (2)释“乡”字:主宾围绕餐桌上的食物,相向而坐,一同进餐,充满了温馨的情感。 2.制作第二单元的思维导图(第一、二、三级) “全单元内容的思维导图制作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制作单元导读图一、二、三级 生活哲思 5.古诗词三首6梅花魂7*.桂花雨 8*小桥流水人家泊船瓜洲诗两首祖国乡愁故乡 故乡的云月是故乡明天上的星星 杂诗 人日思归渡汉江 春夜洛城闻笛故乡之歌随园诗话闻雁 月之故乡游子谣乡愁四韵流浪的中秋种太阳的人移民列车逢入京使中秋夜夜雨寄北 语文书 主题 诵读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第四级:提炼每篇课文的主题。第一级:单元主题 第二级:课文主题 第三级:课文题目 第四级:好词佳句) 三、名言背诵环节 “速度速记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1.复习背诵环节: 背诵《主题读写》中的单元导读。 2.一分钟自读自背,一分钟男女生接读,齐背“日积月累”中的名句。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答案】无机及分析化学 王国仁版(上海海洋大学教材)第4章 课后答案

1. n=2;l=0,1;m=0,±1;m s= 2. (1)2s,2p x,2p y,2p z是简并轨道,简并度是4; (2)4s,4p x,4p z,4d xy是简并轨道,简并度是4;5s,5p x是简并轨道,简并度是2;(3)2p x,2p z,2p y是简并轨道,简并度是3; 3.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属于基态的是:(4),(6)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属于激发态的是:(1),(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属于不正确的是:(2),(5) 4.氢原子中4s轨道的能量高,因为氢原子是单电子体系,其能量不受l的影响,只与n有关,n越大其能量越高;19号元素钾的3d比4s能量高,主要是因为多电子体系由于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发生能级交错。 5. (1)Cu(z=29):[Ar]3d104s1和Cu+:[Ar]3d10 (2)Fe(z=26):[Ar]3d64s2和Fe3+:[Ar]3d5 (3)Ag(z=47):[Kr]4d104s1和Ag+:[Kr]4d10 (4)I (z=35) :[Ar]3d104s24p5和I-:[Ar]3d104s24p6 6.(1)核外电子总数是24 (2)它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54s1 (3)价电子层结构:3d54s1 (4)元素所处的四周期、ⅥB族、d区 7. ⅠA族其价层电子构型为n s1,属于活泼金属,容易失电子并形成稀有气体结构1s2或n s2n p6稳定结构,而ⅠB族外层电子构型为(n-1)d10n s1,原子半径比同周期的ⅠA族小,有效核电荷数大,不易失去外层电子,故金属性比ⅠA族差。 8. (1)N的原子半径大,H的原子半径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半径是最小的,N的原子半径比H 大; (2)Ba的原子半径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依次半径增大; (3)Cu的原子半径大,因为Cu具有d10电子构型,有较大的屏蔽作用,所以原子半径略有增加; (4)Na的原子半径大,同一周期,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也增加,使得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5)Fe2+的原子半径大,同一元素,失电子越多,核电荷对于外层的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半径越小。 9.该元素的电子结构式[Ar]3d54s1、名称铬及元素符号Cr。 10.应该属于ⅦB簇,最高正价+7,金属。 11. (1) A、B、C是金属元素。 (2)A:原子序数19,[Ar] 4s1;B:原子序数20,[Ar] 4s2; C:原子序数30,[Ar]3d104s2;D:原子序数35,[Ar] 4s24p5。 (3)B、D两元素,能形成化合物,分子式为CaBr2。 12. (1)NaCl极性最大,PCl5极性最小; (2)CsF极性最大,LiF极性最小; (3)HF极性最大,HI极性最小; (4)CH3F极性最大,CH3I极性最小; 13. (1)是sp杂化,σ键和π键 (2)是sp3杂化,σ键 14. BBr3:sp2杂化,平面正三角形; SiCl4:sp3等性杂化,正四面体;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的进行大多伴有能量的变化,包括热能、电能、光能等。一个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反应的限度如何以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正是化学热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1-1 基本概念和术语 1. 1.体系和环境 热力学中,把研究的对象称为体系,把体系之外而与体系有关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将体系分为三类: 敞开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只有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在热力学中,我们主要研究封闭体系。 2. 2.状态和状态函数 由一系列表征体系性质的物理量所确定下来的体系的存在形式称为体系的状态。 在热化学中,系统的状态通常是指热力学平衡态。在此状态下,系统的所有性质均不随时间而变化。具体的说,它应该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热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 (2)力平衡(mechanical equilibruim) (3)相平衡(phase equilibruim) (4)化学平衡(chemicalequilibruim) 籍以确定体系状态的物理量称为体系的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具有如下特点: (1)(1)体系的状态一定,状态函数值就一定; (2)(2)体系的状态改变,状态函数值就可能改变。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只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3)(3)在循环过程中,状态函数的变化值为零。 根据体系的性质与体系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广度性质(又称量度性质或广延性质)和强度性质: 广度性质:数值上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成正比,即具有加合性。如体积V、质量m、物质的量n、热力学能U、焓H、熵S、自由能G等 强度性质:数值上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无关,即不具有加合性。如温度T、压力P、密度、浓度等。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总结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总结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针对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由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整合而成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能与专业实际相结合,综合运用分离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本学期课程讲授心得和讲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重点内容多重复几遍,不少学生上课时貌似在听,其实在开小差,重点内容只讲一遍,学生消化吸收不了。例如误差和有效数字这个问题,教学大纲规定2个课时,考试前没有对这个问题再次进行强调,结果不少学生在操作考核的计算环节有效数字保留不对。 2、要善于维持课堂秩序和气氛。材料1班学生上课纪律较好,但是部分学生听课不跟老师思路走,跟老师互动差,不管老师讲什么,“我都不理你”。这种情况需要老师有很好的驾驭能力,能把知识和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把课堂变得活色生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这方面本人有待加强。 3、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犯错的学生要多一点理解和宽容。14级材料1班有几名左右学生自觉性差,出现带早餐进教室,不遵守课上纪律等现象,针对这些学生,单独进行谈话,及时表扬。 4、适当的距离。在适当的时候离开讲台下去走走,不仅可以舒缓课堂气氛、提高听的效率,督促学生课堂纪律,而且可以让教师自身的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5、语速适中,抑扬顿挫。语速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容易产生听觉疲劳。语速过慢,学生思维不集中,不连贯。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调整好语速,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二、成绩分布状态分析 14级材料1班,学生人数为37人。根据统计结果,本课程学生成绩分配比例如下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60分以下0人10人17 人9人 1 人 本次成绩有三部分构成:一是平时成绩20%、二是期末理论考试成绩40%,三是期末操作考核成绩40%。总体来看,学生操作考试成绩偏高,理论考核部分成绩偏低。从学生理论试卷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公式和计算的地方要尽最大可能给学生详细讲解。 三、今后要学习的地方 今后不断给自己“充电”,除了要勤于翻阅各种教辅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学习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等,看他们如何驾驭课堂的,吸其精华。因为今年本人第一次教授此课程,在授课重点的摸索和学生兴趣点的寻找上有待进步。 2015年1月10日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1-1.简答题 (1) 不同之处为: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一般都有正负号之分,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因为Y 平方后便无正负号了; 除s 轨道的电子云以外,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比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要稍“瘦”一些,这是因为︱Y ︱≤ 1,除1不变外,其平方后Y 2的其他值更小。 (2) 几率:电子在核外某一区域出现的机会。几率密度: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几率,表示微粒波的强度,用电子云表示。 (3) 原子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连接时,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个金属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范德华半径:分子晶体中相邻两个分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4) BF 3分子中B 原子采用等性sp 2杂化成键,是平面三角形;而NF 3分子中N 原子采用不等性sp 3杂化,是三角锥形。 (5)分子式,既表明物质的元素组成,又表示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CO 2、C 6H 6、H 2;化学式,只表明物质中各元素及其存在比例,并不表明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NaCl 、SiO 2等;分子结构式,不但表明了物质的分子式,而且给出了分子中各原子的具体联接次序和方式,像乙酸的结构式可写为 C H H C O O H 其结构简式可记为CH 3COOH 。 ; 1-2解 1错;2错;3对;4对;5对;6错。7对;8错;9对 10错;11错;12错。 1-3 波动性;微粒性 1-4. 3s=3p=3d=4s ;3s< 3p< 4s <3d ;3s< 3p< 3d< 4s ; 1-5 32;E 4s < E 4p < E 4d < E 4f ; 第六周期;La 系;2;铈(Ce) 1-6 HF>HCl>HBr>HI ;HF>HCl>HBr>HI; HFHI>HBr>HCl 。 1-7 (1)M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2626521s , 2s 2p , 3s 3p 3d , 4s 。(2)M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高能级组中电子数为7。(3)M 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第4周期,VII B ,Mn 。 1-8 a e f h i 是基态 b c d 是激发态 g 是不可能组态 1-9 (1)电子数为35,1个未成对电子。 # (2) 4个电子层;4个能级组;18个轨道;8个能级 1s,2s,2p,3s,3p,3d,4s,4p ;7个价电子 (3)第四周期,ⅦA ,非金属,最高氧化态为7。 1-10 (1)Zn 元素,属于ds 区,第4周期,IIB 族。 (2)位于IIIA 族、 p 区、价层电子构型为ns 2np 1的元素。

部编版三年级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主备人:国昌实验学校三年级李珊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自读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主题——“金秋时节”,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2.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填写有框架的单元学习导图,规划单元学习活动,形成单元学习设想。 拓展目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填写思维导图,提炼单元主题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一、诵读经典,激趣导入 “诵读经典,激趣导入”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秋天,天空分外晴朗,白云也绽露笑容。高高的白杨树在哗哗地鼓掌,风在悄悄地把喜讯传送。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咱们先上一节单元导读课,好不好?上课!请看“自学导航”。 二、独立自学,整体感悟 “独立自学,整体感悟”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师:自读单元导语,说说本单元主题是什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学习要求,

用笔标出来。 什么是单元主题?——就是本单元讨论的主要话题。这一单元是讨论的是什么话题呢?我们应注意哪些学习要求?自己读一读,把有关的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师: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金秋时节”。我们在这个单元中注意的学习要求就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指导学生说说单元主题,应注意哪些要求,用横线划出来。) 师:单元导语我们读懂了。 师:请看《自学导航》第2条: 小声朗读课文一遍,标出自然段序号,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铅笔圈出,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4课】 师:我们先来看第4课——《古诗两首》。把书平放到桌面上,一手拿着笔,一边读一边做标记。 (生自读《古诗两首》一遍) 认真读古诗思考下面的问题: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农林技术系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相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并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查阅和自学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书刊、选择正确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及正确判断、表达分析测试结果的能力,为解决工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物质结构 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价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会从原子半径、电子层构型和有效核电荷来了解元素的性质,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从价键理论理解化学键的形成、特性(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键、π键)。熟悉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dsp2、d2sp3、sp3d2)与分子或离子构型的关系,了解分子轨

道的概念,并用以说明一些物质的稳定性及磁性。 从自由电子概念理解金属键的形成和特性(无方向性、无饱和性)。用金属键说明金属的共性(光泽、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 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熟悉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理解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 了解分子间力、氢键、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熟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能用Δf H m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效应,学会用Δf G mΘ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3)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能用平衡常数(KΘ)计算平衡的组成。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及其共轭关系、酸碱强弱及其衡量、K aΘ与K bΘ的关系、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离解平衡(含分级的离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解离度、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及盐效应)。了解活度与离子强度,理解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分布及平衡组成计算(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并能分析多重平衡系统中的成分及其相互影响。熟悉质子条件,能计算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两性物质、弱酸及其共轭碱混合体系的pH值。掌握缓冲溶液的基本原理,理解缓冲能力及缓冲溶液选择。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与体会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与体会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与化学密切相关的非化学专业本科生公共基础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和体会。作者根据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时少、内容多及新生学化学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教学过程详细实际,教学方法实用有效。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非化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专业开设的传统课程,主要面向非化学专业本科生。现在已成为与化学密切相关且必需开设化学课的非化学专业如药学、生物学、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重要公共基础化学课程。该课程是上述专业所有化学课程的基础,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化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及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起到基石的作用,即“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基础的基础。 在武汉大学,自从设置生物专业以来就有此课程,目前是药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及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公共基础课。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上述专业的院系安排化学课程学时逐年减少,比如药学专业,开始是108学时(包括化学实验),后减为90学时,目前再减为72学时(不包括化学实验课)。学时少或学时逐渐减少,而专业所需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很多,再加上由于高中课程或高考科目的不断改革,除个别参加过化学奥赛的学生外,这些专业本科新生大多数化学知识基础薄弱。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基础课的基础,所以上述专业的各院系多年来都是放在第一学期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由于专业科研创新的深入和研究热点的涌现,对这些专业本科生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除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必须扎实外,还要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和不系统,学生创造能力就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所以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对新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积累和科研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化学基础,为其他化学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石。该课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还要效果好。我们根据学生的现状和专业特点对化学知识的要求,提出我们的教学目标:打下扎实化学基础,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强调效果和分数的统一。 下面根据我们多年来教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亲身经历,谈谈非化学专业本科生“无机及分析化学”这一基础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体会,与兄弟院校同类课程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学过程 该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课堂提问与练习,师生互动,结合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八章课后题答案教案资料

第八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在给出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1个正确答案。 (1)已知sp K (AB)=4.0×10-10;sp K (A 2B)=3.2×10-11,则两者在水中的溶解度关系为( A ) A. S (AB )< S (A 2 B ) B. S (AB )>S (A 2 B ) C. S (AB )=S (A 2 B ) D. 不能确定 (2)Mg (OH )2沉淀在下列溶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B ) A. 纯水 B. 在0.1mol ·L -1 HCl 中 C. 在0.1mol ·L -1 NH 4Cl 中 D. 在0.1mol ·L -1 Mg Cl 2 中 (3)莫尔法测定Cl -和Ag +时,所用滴定剂分别为( B ) A. AgNO 3,Na Cl B. AgNO 3,AgNO 3 C. AgNO 3,KSCN D. AgNO 3,NH 4SCN (4)用佛尔哈德法测定溶液中Cl -时,所选用的指示剂为( D ) A. K 2CrO 4 B. 荧光黄 C. 曙红 D. 铁铵矾 (5) 佛尔哈德法测定Cl -时,溶液中没加有机溶剂,在滴定过程中使结果( A ) A. 偏低 B.偏高 C.无影响 D. 正负误差不定 二、填空题 2.相同温度下,HAc 在N a Ac 溶液中的解离度小于纯水中的解离度,CaCO 3在Na 2CO 3溶液中的溶解度小于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这种现象可用_同离子效应__来解释。 3.分步沉淀的次序不仅与溶度积常数及沉淀的 类型 有关,而且还与溶液中相应离子 浓度 有关。; 4.BaSO 4和Mg(OH)2的θsp K 分别为1.1×10-10和5.6×10-12,两者在水中溶解度 为 1.05×10-5 , 1.1×10-4 。; 三、简答题

三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背景及目标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另有一个“语文园地”,同步阅读安排了《走进大自然》等诗文10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等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二.教学策略 这一单元的学习要在对诗文中自然景物丰富感受的基 础上,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欣赏作者富有个性的文字的同时,感受其对美是如何“智性表达”的,追索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趣,获得美的熏陶,从而对自然之景怀有审美情致,并能够将这种美的体验通过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三、教学建议 1、生字:弄清读音与字形 2、词语:注意读写与运用

3、句段:品味含义与特点 4、积累:丰富词汇与句段 5、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四、文本简析及教学重点 本单元教学可综合“单篇深入课、拓展实践课、单元综合课”等课型进行。 《燕子》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燕子的可爱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要体会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描写生动、有序表达的方法。 《荷花》主要按“闻到清香、看荷花、我的联想”的顺序来叙述,教学重点之一是要在感受荷花美丽姿态的同时,体会作者丰富的联想和对大自然美的领悟。 《荷花》这两首诗教学的重点一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 五、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燕子》 2课时 《古诗两首》 3课时 《荷花》 2课时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广州市白云区京溪小学叶秋英 设计理念:夸美纽斯指出: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使学生可以多学……我认为单元导读课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的“灌”为“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为“面”的把握,形成知识的体系。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不管是“单篇教学”还是“单元整体教学”,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就是一种好方法。因此,“单元整体教学”值得老师们在实践中去尝试实践,进一步探索完善。 学情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但是对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语句的品味还有些难度,阅读过程中难以产生心灵的震撼。所以,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导读语,引领学生浏览本组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探讨学习方法,做好学习规划,为学习整个单元做铺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令人感动的事,产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 2.浏览本组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探讨学习方法,做好学习规划,为学习整个单元做铺垫。 [教学重点] 浏览本组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激发学习兴趣,探讨学习方法,为整个单元学习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植入汶川地震现场的微课视频,创设特定的氛围,激情导入。(设计意图:对小学生来说,再也没有比“兴趣“更好的法宝了。有了兴趣,学习将是一种快乐的旅行,是一次享受的盛宴。教师根据单元主题“感人的故事”选择导入材料,声情并茂地创设情境,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讲述材料:《汶川地震中的护婴母亲》 老师要为大家讲个故事,让我们回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现场(课件,音乐起,废墟的图片,婴儿的图片慢慢地浮现)当大地剧烈地摇晃起来,房屋轰然倒塌的那一刻,有一位汶川母亲,用最快的速度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紧紧地护在身下,她跪倒在地上,后背微微隆起,身体向前匍匐着,用她的臂膀和身躯给孩子搭建了一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无机及分析化学B 课程名称(英文):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码:1103108 开课学期:第 1 学期 学时数、学分数:48学时,3.0学分 适用专业:农业科技类(中药学、生物科学)、动物科学、园艺、植保、旅游管理、木工、生物技术、梁希班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有机化学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农科类、理科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及生物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同时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测量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密切联系现代科技前沿和农业科技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化学与工农业及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某些重要生命元素的性质,了解某些现代测试手段;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分散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化学现象,会运用基本分析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一般的化学分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 (一)理论知识方面 Ⅰ.结构化学部分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8/3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开设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也是农学、园艺、生物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程。本课程在元素周期律、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及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含量测定的理论和方法。上述内容与相关专业对化学基础的要求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写作毕业论文及从事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散系、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2.理解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吸光光度法等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定量分析的常用测定方法。 3.掌握定量分析基本计算方法,能正确表示定量分析结果。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并且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学时分配表 章序章题讲授学时实验学时辅导学时自学学时小计1溶液和胶体42化学反应速率23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74物质结构基础55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56配位化合物47氧化还原反应68重要的生命元素自学9分析化学概论610滴定分析法611重量分析法自学12吸光光度法413电势分析法自学合计48 四、教学教法建议 本课程教学应在充分了解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既要注意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又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对于已习惯中学教学的新生一时难以适应大学化学学习的情况,教师在本课程教学开始就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内容的精炼,以使学生尽快适应。每章讲完之后应及时小结重点,以助学生理清思路,及时消化。化学热力学部分的教学应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抽象的概念进行理性思维;物质结构教学应借助教学模型、挂图及多媒体手段;化学变化与滴定分析可做一些演示实验;仪器分析则可多利用实物,使所授内容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备课、讲授、批改作业、指导自学、答疑与复习各教学环节应紧密配合。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各环节的比重。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 = 平时考核(10%)+ 中期考核(20%)+ 期末考核(70%)。

二年级下第七单元单元导读课课程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二年级下第七单元单元导读课课程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单元导读课《单元导语》《玲玲的画》《我的新衣服》招远市西苑学校童梅一、单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单元。 先看单元导语)(课件): 老师先来读一读。 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 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2、全班齐读,男女生读、个人读。 3、老师读题学生填空。 (课件) 4、从单元导语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回答。 老师总结了一下,这个单元的单元主题是: 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 (课件)这个单元围绕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课件)有常见的生活小事《玲玲的画》,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蜜蜂引路》,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有美丽动人的童话《丑小鸭》。 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不如意的事,学习这个单元的 1 / 8

课文我们来看看怎样动脑筋,怎样把坏事变成好事,这样你就会觉得生活中的事有意思,善于思考,解决问题有意思。 二、学习《玲玲的画》(一)温故导入 1、下面我就先来考考大家。 在古时候,有一个小男孩,他动脑筋想办法,从水缸里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还记得他的谁吗?还有一种鸟,它想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它是什么?(乌鸦) 2、这节课,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想认识她吗?她的名字叫玲玲,(板书玲玲)玲玲为什么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呢?是因为一幅画。 (板书的画)今天我们学习《玲玲的画》这一课。 齐读课题。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二)初读识字,感受主要内容 1、请同学先听范读。 2、自读,自读要求(课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来思考。 3、课件出示本课生词,齐读,指名读,请小老师领读, 5、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填空)(课件)。 玲玲明天要去参加评奖的_,一不小心_________ 。 在__的帮助下,玲玲在原本脏的地方_________。 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 生填空,老师给评价: 才读课文,你就填得这么好,你真是一个会读书,善于思考的好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表1 课程信息表 二、课程性质和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加工与检测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学习了高中化学课程,具备了基本的化学元素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食品检测、食品营养分析与评价、食品品质管理工作岗位,培养食品检测等专业素质,具备基本的化学操作技能,为后续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仪器分析、食品营养、食品微生物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定位 表2 课程定位分析

三、课程目标与容 (一)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针对食品检测专业学生要掌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知道进行讲解,如化学平衡、元素结构知识、四大滴定的原理及应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介绍,重点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原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具备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能独立解决复杂工作情境中综合问题的专业能力。 (二)课程具体目标 表3 课程教学目标 (三)课程容及要求 表4 课程教学安排

(四)课程学时分配 表5 课程学时分配表 (五)实践课程安排 表6 实训教学安排表

四、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考试 考核类型:闭卷 该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成绩综合核算按结果性考核占40%和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考试时间100分种。 期未考试(结果性考核)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计算题等。 过程性考核: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单元测试等。 五、教学条件要求 (一)校实训室 表7 校实训室表 表8 校实训室表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是一些中外优秀的剧本。剧本中的故事或令人感动振奋,或引人慨叹深思;而剧本中的人物,或有着动人的风采,或有着可憎的面目。我们将通过自主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演出融入了自己独特体验的戏剧。 “任务一”中包含以下三篇课文: 《屈原(节选)》节选自《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主要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该剧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剧情紧张激烈,波澜起伏;风格刚健悲壮,酣畅淋漓。 《天下第一楼(节选)》节选自《天下第一楼》的第三幕。该剧描写了创业于清代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的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由入不敷出、势如累卵到东山再起、名噪京华而又面临倒闭的曲折发展历程,歌颂了卢孟实、玉雏姑娘、罗大头、常贵等人的聪明才智、事业心与实干精神;控诉、批判了游手好闲的败家子习气和黑暗腐朽的社会势力。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厚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任务二”要求学生排练一出舞台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戏剧这种文学形式。 “任务三”要求学生能够从语言、剧情、演员、导演、布景等角度评价戏剧,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什么是剧本,初步了解剧本的结构。 2.了解剧本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剧本创作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了解剧情,理清人物关系。 2.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品味戏剧中的语言,体会剧本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剧本的学习,分角色表演,从中体会剧本中所呈现的社会矛盾。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剧本的学习,分角色表演,从中体会剧本中所呈现的社会矛盾。培养学生阅读鉴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 1-1.简答题 (1) 不同之处为: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一般都有正负号之分,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因为Y平方后便无正负号了;除s轨道的电子云以外,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比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要稍“瘦”一些,这是因为︱Y︱≤ 1,除1不变外,其平方后Y2的其他值更小。 (2) 几率:电子在核外某一区域出现的机会。几率密度: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几率,表示微粒波的强度,用电子云表示。 (3) 原子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连接时,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个金属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范德华半径:分子晶体中相邻两个分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4) BF3分子中B原子采用等性sp2杂化成键,是平面三角形;而NF3分子中N原子采用不等性sp3杂化,是三角锥形。 (5)分子式,既表明物质的元素组成,又表示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CO2、C6H6、H2;化学式,只表明物质中各元素及其存在比例,并不表明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NaCl、SiO2等;分子结构式,不但表明了物质的分子式,而且给出了分子中各原子的具体联接次序和方式,像乙酸的结构式可写为

C H H H C O O H 其结构简式可记为CH 3COOH 。 1-2解 1错;2错;3对;4对;5对;6错。7对;8错;9对 10错;11错;12错。 1-3 波动性;微粒性 1-4. 3s=3p=3d=4s ;3s< 3p< 4s <3d ;3s< 3p< 3d< 4s ; 1-5 32;E 4s < E 4p < E 4d < E 4f ; 第六周期;La 系;2;铈(Ce) 1-6 HF>HCl>HBr>HI ; HF>HCl>HBr>HI; HFHI>HBr>HCl 。 1-7 (1)M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2626521s , 2s 2p , 3s 3p 3d , 4s 。(2)M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高能级组中电子数为7。(3)M 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第4周期,VII B ,Mn 。 1-8 a e f h i 是基态 b c d 是激发态 g 是不可能组态 1-9 (1)电子数为35,1个未成对电子。 (2) 4个电子层;4个能级组;18个轨道;8个能级 1s,2s,2p,3s,3p,3d,4s,4p ;7个价电子 (3)第四周期,ⅦA,非金属,最高氧化态为7。 1-10 (1)Zn 元素,属于ds 区,第4周期,IIB 族。 (2)位于IIIA 族、 p 区、价层电子构型为ns 2np 1的元素。

单元导读课设计

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莱阳市第二实验小学王银玲 一、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主题——《热爱生命》。 二、设计理念和思路 单元导读课又叫单元整体感知课,在单元教学之前进行,时间一般为1课时。它的主要任务有:整体感知单元学习的主题与内容;整体把握单元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激发学习的兴趣,孕育求知的欲望。 基本思路为“激趣——引学——导读——促行”。用电影中的行话来说: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的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指明学习的路径和方法。它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种整体导航、总起定向的作用,关注点不是本节课解决什么问题,而是这一单元的主题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 单元导读课,关键在一个“导”字: 我们可以采用“故事激趣”“以图引文”等不同方法,精心设计阅读“趣点”或“焦点”,让学生轻装上阵来导趣。 通过引领学生读好导语,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了解本单元学习的有效方法来导学。 采用“通读与感悟”“片花式朗读”等方法全面感知整组内容,引导学生获得单元学习的整体印象,让学生对整组课文的内容先睹为快来导读。 将主题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包括单元习作的提前安排,以此来导行。 如何落实好这四个导,实践中可以采用单元导学卡或单元预习卡,这不仅有助于整合思想的落实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教师从中获得学情,使教学有的放矢,所以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和预习准备,在学生没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之前,我们先拿出一课时的时间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单元整体预习。 三、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吴玉楼的《触摸春天》、美国琳达·里佛斯的《永生的眼睛》、台湾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和冯骥才的《花的勇气》,还有一个“阅读链接”,一个语文园地。开篇的“导语”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揭示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四篇主体课文和一个阅读链接从不同的角度,使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积累,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但作为十来岁的孩子,对生命的意义这一永恒话题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设定了3个教学目标: 1、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过关考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积累一定的学习方法。 2、提前布置拓展阅读的内容,激发学生了解、阅读更多关于“热爱生命”作品的兴趣。 3、提前了解口语交际和单元习作的内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预习过关考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本单元热爱生命的系列作品的阅读,激发学生了解、阅读更多的关于热爱生命的作品的兴趣,能主动搜集有关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