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孝道与当代青年

孝道与当代青年

孝道与当代青年
孝道与当代青年

孝道与当代青年

摘要: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照顾好、关心好自己家的老人,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一环。一个人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不可能有在世的今天。为什么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有些人却漠视老人的存在,不孝顺、不赡养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关键的一条还是缺乏孝敬老人意识,把老人当累赘、当负担。殊不知生命是一代一代繁衍,人都会有老的一天,今天你不孝,下一步落泪的可能就是你。

【关键词】孝道教育青少年德育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听着父母那无私的声音学会了叫第一声:爸爸,妈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如果让我用爱去排名的话,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在中国,关于孝的文化更是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孝道教育已经理论化,其标志就是《孝经》、《礼记》的出现。西周时期,天子一般要定期察看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敬亲尊老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推行关于孝道的德行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时期,孔子融六经之精华集著而成《孝经》。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著作,是在原始道德教育基础上集结而成的,是孔子同学生曾参关于道德教育的对白,是一本关于孝道的讲义和教科书。身为师长的孔子对学生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自秦以后,历代朝廷都把孝道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

两汉至唐代,孝道教育进入了政治化、社会化时期。这标志着孝与孝道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完全确立。魏晋时期沿袭了汉代的习风,继续倡导以孝治天下。南北朝时期还运用了由中央监察官出面弹劾和清议相结合的方式,来监督和提高孝道在全社会的实施。唐代的统治者也继承两汉以来重视社会教化、政治表彰的孝道教育传统。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政府的大力褒奖,孝道在宋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孝子辈出,孝行惊人,单方面强调子女对父辈的绝对服从。孝道教育日益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元朝统治者不重视孝道,但是,由于民间受历朝孝道教化的影响和熏陶,孝道传统并未受到削弱,反而出现了在中国教育史上孝道教育的重大突破,即通俗化、深入化、平民化。在中国孝道教育通俗化方面最具影响的《二十四孝》和《二十四孝图》也产生在元朝。到了明清时

代,这类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越来越多。

根据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安琪日前对上海、成都等城市的800位80后男女进行的调查显示,“孝敬老人”的得分最高,在所有29项择偶标准中的得分都排在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择偶观经历了5次重要的变化,1949年-1966年,老实可靠排第一;1967年-1976年,关注家庭出身等;改革开放初期,青年男女要求对方合脾气;1987年-1996年,这段时间比较看重经济条件。

现代的青年男女把“孝敬老人”放在首位,这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他们在择偶的时候更看中孝敬老人,也应该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的回归。

古人读圣贤书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且以“百善孝为先”。今天要求我们中学生要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首先就是要关心自己的父母,不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能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呢?父母、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可我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却让父母反过来“孝顺”自己,平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的生活,不仅对父母的关爱未有丝毫感激,反而对待父母极端无礼,我想,这样的人读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诗句时不知会有何感想?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正如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饱含浓浓的亲子之情。我们青少年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等到将来有了工作能赚钱的时候,而应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体贴、关心父母的好孩子、好少年。

有一种人常将“孝敬父母”挂在嘴边,并以此来“教育”别人,这些语言上的“巨人”往往却是行动上的“矮子”,这实在是一种悲哀。我认为孝敬父母不应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必须要有实际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实际行动,也比那些美丽动听的语言要强千百倍。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孝敬父母的优良品德呢?比如:当父母身体不适时端上一杯水,问一问身体好些没有;经常与父母聊聊天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妈妈买菜回来,主动上前去接一接;能够自强自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此外,作为青少年学生,能够勤学上进,不负父母的期望,这也是以实际行动做出的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如果我们都这样去做了,一定会看到爸爸妈妈都露出幸福的微笑……

将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理解父母,这不是件辛苦的事,而是一件愉快幸福的事,是亲情关爱的真情流露,是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体现,是你我都必须做而且完全可以做得好的。我们现在能做一个孝敬的孩子,将来也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有句歌词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如果我们人人都这样去做了,必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孝道的本质是感恩,感恩包括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以感恩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孝道教育应是关键,居于基础地位。“百善孝为先”,孝道教育既是感恩教育首先要实施的,同时也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都使感恩之情更为自然、真诚。孝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一种坚实的情感基础。孝就是感父母之恩,并由此推广到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和爱。

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就象陈红首中<常回家看看>.不但要很好父母应尽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是父母让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让我们懂得了:爸爸,妈妈的含义.

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晚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年老时儿子不孝,病倒在床,没人送饭送水,伤心之极,忽见隔墙儿子在喂孙子,他感慨万千,遂吟诗一首:“隔墙望见儿喂儿,好似当初我喂儿;如今儿子将我饿,只怕日后儿饿儿。”但愿这首诗能对我们今天的儿女们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传统孝道对当代青少年德育的价值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作者:李敏

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万本根《中华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3篇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3篇 孝道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修 身之本,也是中华文化之根。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孝道文化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1:20XX年4月20日,我们二龙中心校 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山东省亲情教育系列活动办公室主任、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等栏目总导演、山东省天下父母文化传播中心秘书长吕明晰《凝神聚气共筑中国梦》的专题讲座。在3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吕明晰老师围绕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孝道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行动等方面为我们全体教师上 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孝道”一直被历朝历代 深深重视,甚至被奉为“国之根本”。孝,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规范着世世代代,贯彻于万户千家。其内涵就是善事父母、尊敬父母。应该说,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是完全可以同社会道德融合的,值得广泛倡导,大力弘扬。我觉得,如果把“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口和着力点,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融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试想,当父母在家里感受到子女的孝敬时,他们又怎能不去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此这般,间接提高了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必将推动和促进社

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百善孝为先,一切事情都应该从孝道做起。他认为“孝”是人格完整的基础,有“孝”的人也有责任心,有担当,知恩图报。“孝”是成功的保证,有“孝”的人讲义气、有爱心,会得到大家的合力相助,能够成就大的事业。 通过这次报告,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孝道”的真正含意,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把吕老师的这种观念传承给我的学生,让他们都成为孝敬长辈的人,这样才能做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才能让大家看到“凝视聚力,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社会。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2: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孝道讲座,东山书院,丽江学校以及我们华南中英学校的许多优秀少年都讲述了他们的事迹。其中一个大姐姐的演讲让我最是感动,同时也让我对“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那是一位六年级的大姐姐,她的爸爸在建筑工地当工人,工作非常辛苦,她的妈妈也经常在那里干活。每当大姐姐看到她的父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时,大姐姐决定开始到工地帮父母干活,减轻他们的负担。开始的时候,大姐姐的手上布满了茧子,因为这项上作实在太累了。但想到父母的劳累,她坚持了下来,还帮她爸爸争到了不少工资呢! 我在我们学校也被评选为十佳孝心少年。有一次我妈妈炒菜时不小心被烫伤了,我连忙放下手中的作业,问道:“妈妈,您的手没事吧?”妈妈说:“没事,只是一点小伤而已。”但我还是赶忙拿了一些烫伤药帮妈妈擦上。妈妈很高兴的说:“我们家的小家伙开始学会关

当今中国孝道文化论文: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当今中国孝道文化论文: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社会上孝道淡化令人心忧,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的安定与繁荣造成影响,并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重新解读与定义“孝道”,在社会中普及教育、重新树立“百行孝为本”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中国家庭的和睦性、社会的秩序性、民族的聚合力。 关键词:孝道孝道淡化孝道教育 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说:"谈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 ,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文化传统也是我国人伦道德的基石,在当代开放开化、文化交融特别是西风东渐的时候,重新温习孝道的精神,尤其是对青少年,是有着教化和引导意义的。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孝道文化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

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的学校还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兼任学校的老师,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已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自秦代后,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汉王朝时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昭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您对孝道的理解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就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与实践,实际上它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与首要观念。孝就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就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就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就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的一般意义就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与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就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与发扬。这就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促进家庭的与睦、团结,也能帮助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使社会正气上升。 对于孝亲敬长的合理的孝,我们应大力弘扬;而对于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则应批判、剔除之。 孝就是中华文化的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中国文化虽然就是由儒释道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但其中心则就是儒学,而仁学又为儒学之主要精神,但仁学之精神却就是完全由孝道出发的。所以孝道也可以说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就是贯穿天、地、人、祖、父、己、子、孙之纵向链条,孝就是中国文化逻辑之网的纽带与核心。又由于在孝中已经全部包含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宗旨,因而成为儒家文化甚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孝就是中国文化中出现最早的伦理观念与德目之一。在周代,孝就是尊祖敬宗的宗教与人文合一的意识,再发展,才产生了“善事父母”的人文伦理意识。从孝义的产生、发展本身来瞧,它就就是合天道与人道为一的观念,把天、祖、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从孝本身的内涵瞧,也就是把自然亲情的天道与亲子伦理的人道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孝在中国文化中就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因此,孝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孝就是传统伦理的元德。“百事孝为先”。孝就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正如《孝经》所说:“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孝,不仅就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而且也就是古代政治伦理精神基础。这不仅体现在思想家的著述与文化观念中,而且也贯彻实施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中。孝之所以成为仁之根本,关键在于孝就是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社会稳定的伦理精神基础。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就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就是整个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简而言之,泛孝主义就是孝在传统社会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孝不可能再继续享有这样的地位了。它只适用于家族主义盛行的传统农业社会,而不适合于宏扬个性独立的现代工商社会。于就是,在范围上,孝道只能局限于家庭之内;在性质上,孝道只能局限于亲子之间。 在建设当代社会的孝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由传统孝道向现代新孝道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至为重要的。那么较之于传统孝道,现代新孝道有哪些特点呢?主要可以概括为:1、人格平等性。2、义务并行互利性。3、注重感情性。4、强调自律性。到了现代社会,它律性的孝道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与功能,现代社会中,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她律的孝道训练不易为子女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比较明智的办法,只有代之以自律的孝道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放弃以权威的方式训练子女盲目的服从与外表的恭敬,改以理喻的方式教导子女理解善待父母及其她人的重要与意义,从而学得设身处地的孝道原则。这样的孝道原则则属于个人自己的,不必靠外在的权威或规范来监督,即能自动自发的做出自己认为适当的孝行,所以,这种孝道就是自律性的而不就是她律性的。 总之,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孝亲尊老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吸取重视代际亲子平等的合理因素,在新时代

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背景: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与光荣。同时,孝道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论道德的基石,它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也体现了现代和谐社会深刻内涵。然而,在我们谈及千古流传的感人孝义故事,歌颂着我们孝道文化的灿烂源远时,却忽略了现代青少年的孝道文化现状。 近些年来,兄弟相残、不尊重师长、啃老、自杀、虐亲、甚至弑父杀母案件累见报端,这样的现状继续蔓延下去,势必危及每个人、每个家庭、甚至危及我们民族的存亡。孝道的淡化已到了危急关头。著名作家、中国孝文化专家宋乃裕就什么是“孝”?与“孝道”?人为什么要践行孝道?人应该怎样践行孝道?做了详实的分析。他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就是动物存在的“天孝”。“孝”是人类与天俱来的天性,是人类最为光辉的人性。孝敬父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是维系人类传承与发展的根本纽带。我们应创新学习被古代人奉为最高行为准则的《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古代孝文化佳作,温故知新,了解孝文化、抛弃愚孝愚忠,修正孝文化意识,培养具有“孝道、感恩、责任、忠诚、奉献”的品格。因此,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开学这几周的观察,孩子们都或多或少对父母有些无理的要求,并强制要求父母满足,如父母满足则直接睡地上等行为,对父母缺乏最基本的孝道。所以,期望孩子们能通过这次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了解父母亲为家庭付出的辛苦,做到在家孝顺父母,在校尊敬师长,从而做到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围绕“孝道教育”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坚韧的科学精神。2、能力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是非判断能力等。通过活动,发展学生调查访谈、数据统计、资料搜索、报告撰写等基本的的综合能力。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认知目标: 过收集、整理资料,初步了解知孝、行孝、扬孝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活动,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既当活动实施者,也当活动开发者,

孝道感悟与心得

第一篇、孝心心得 孝道感悟与心得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当我们正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尽情地享受着时,是否想过这样美好的生活是父母辛苦劳累换来的?是否想过要回报他们? 今日在家中做起家务,无论是擦窗户、洗碗还是拖地,都觉得那是些需要大量体力的活儿,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或许在他们干完活后腰酸背痛,我们却依旧不知,依旧享受生活。 他们流过多少汗水,付出多少艰辛,一心想着为我们打造一片广阔的天地,为我们铺好路,嘴上时不时地还会念叨几句“你现在是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读好书来,其他的你什么都不用担心,只要你读出成绩来,无论学费多贵我们都给你挣……当我们不努力学时,何曾想过,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是多么高,就这样把它摧残了? 孝心是一把美丽的风景伞,我们应懂得诠释孝心的概念和赋予传统孝心的更多内涵,把一片孝心献给父母,用最好的行动去回报,多为父母做家务,为父母

锤锤腰,少让父母操心,同时发愤图强,在学业上创出辉煌,让他们感到欣慰、骄傲! 113班陈泽琪写 第二篇、学习传统文化《孝道》心得体会 孝道感悟与心得 学习传统文化《孝道》心得体会 海伦长发中心小学赵春丽假期有幸读了李一冉老师的《孝道》一书,很有感触。孝是百善之首,孝道如果落实,百善自会落实,正所谓“孝道一开,百善皆开”孝好比是百善的一把钥匙。我们之所以不能落实各种善行,就是因为这些善行义举被我们锁在了自己心灵的阴暗处,而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就是孝道。我们能将孝道完全落实在生活中,其他的善行自然会现前,因为一个孝子不会让祖上蒙羞,这样的人有了能力自会忠君爱国,因此孝道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根本。 《孝道》一书中选了很多故事,如朱德元帅思母故事,唐朝清官狄仁杰“望云思亲”的故事寿昌“寻母,弃官不仕”的故事,小亮寻父,锲而不舍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感人至深,篇篇动人,

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_范丰慧

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 范丰慧1 汪 宏2 黄希庭 1 史慧颖1 夏凌翔1 (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人格与认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2 西南大学高教所,重庆,400715) 摘 要 对儒家经典文献和开放式调查问卷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全国2458名被试的调查,探索了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之后又对这个结构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包括养亲尊亲、护亲荣亲、丧葬祭念和顺亲延亲四个因素。其中,养亲尊亲居于孝道认知的核心地位。尽管与传统孝道结构一脉相承,但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显示了变迁的迹象;与中国台湾的孝道认知结构相比,同宗同源,但中国大陆的孝道认知结构表现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关键词 孝道 孝道认知 中国人 1 引言 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根 所在,表现了中国人最基本的社 会和宗教观念,至今仍是中国家庭生活的一项主要价值观念 和生活准则。 然而,随着传统孝道赖以维系的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近现代以来对传统孝道的批判,人们对孝道的认识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但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于是造成了现实中,特别是农村社会中养老的困境[1]。加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情势带来了更为严峻的养老现实。 孝敬父母,不仅有助于家庭养老,有助于代际之间良性互动,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必将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那么,在当代中国,人们的孝道认知状况如何?和传统孝道相比有哪些异同?这是孝道心理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研究将以实证的方式探讨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 2 孝道认知结构的初步探索 本研究采用了两种途径对孝道认知结构进行了初步探 索。首先是对传统儒家文献的分析。从古典文献中,挑选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仪礼》、《春秋左传》、《孝经》、《荀子》、《礼记》等儒家经典著作。搜索关键词为:父、母、孝、悌、亲、祖。得到关于孝的有效句子、短语和词汇共216个。 其次,从西南大学选了四个班级进行开放式调查,研究工具包括开放式问卷和词汇联想测验两种测验,获得有效问卷共计192份,得到关于孝的有效句子、短语和词汇共814个。 然后,以语段作为分析单元,分别进行内容分析[2]。经过反复修订,古典文献和开放式调查均确立了善事父母和立身行道两个一级类目,以及侍生、侍死、立身、行道四个二级类目[3]。 3 孝道认知结构的因素分析 3.1 测试问卷的编制和施测 根据对儒家经典文献和开放式调查结果进行的内容分析,结合杨国枢[4]的孝道个人认知量表;Sung 的孝道行为量表[5],Kao 和T ravis 的孝道期望量表[6],以及Rudolph 等的孝道职责期望量表[7],从侍生、侍死、立身、行道四个角度编制了孝道认知的测试问卷。 施测时,将题项随机排列;并设置了反向记分题;还设置了10道测谎题。 测试问卷采用5点Likert 量表法,在孝道认知问卷中,参照杨国枢[4]的编写方式,所有题项均以“作为子女,应该……”为基本结构。 3.2 被试选取和构成 以社会分层抽样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被试,尽可能考虑年龄、地域、性别、城乡等变量的平衡,以保证研究的代表性。问卷共发放4000份,回收3604份。根据测谎题、正反向题和漏答情况,删除被试1146名,获得有效被试2458名,有效率为61.45%。其中农村和城市被试分别占51.27%和48.8%;男性和女性分别占40.9%和59.1%,地域和年龄分布也比较合理。3.3 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孝道认知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KM O 值为0.948,Bartlett 球形检验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对孝道认知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 nents analy -sis ),提取公共因素(common facto r ),求得初始因素负荷矩阵,然后使用正交旋转法(varimax )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有四个因素,累积可解释总方差的44.889%,题项的最高负荷为0.749,最低负荷为0.412。因素一共11个题项,其中17、34、20、16、41主要反映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9、15、10、21、32、43主要反映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体谅。在这些题项中,尊重和赡养的意味并没有截然分开,往往在赡养中体现着尊重和体谅;在尊重和体谅 通讯作者:黄希庭。E -mail :xthuang @swu .edu .cn 该研究得到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项目(20701124)、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Sw ub2008018)、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nzx0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5J ZD00031)资助。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32(3):751-754 751  DOI :10.16719/j .cn ki .1671-6981.2009.03.003

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

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 常言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当前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的驱使,追逐物欲等思想侵蚀了一些人的头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改变,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日益淡化,尊长孝亲的传统美德逐渐缺失,即使有“孝”的意识,也以没时间、没精力等各种借口,不能把“孝”付诸于行动,人们思想中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出现了滑坡现象。适时开展的“孝德”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孝德”教育中心灵得以净化、启迪,在实践中体会、感悟、认同、崇尚“孝德”,在反思自己在尊长孝亲、感恩父母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这种感恩之心付诸行动,让“爱与责任”的体现升华至爱自己的岗位、感恩父母、感恩领导、感恩老师……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最终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长在这个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不仅赋于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爱、是言传身教,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为了改善儿女的生存环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劳……伴着我们茁壮成长的是父母日渐衰老,头发白了,背驼了,皱纹堆垒爬满脸颊……儿女成人后相继踏出家门,成家立业。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之后,特别是在抚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艰辛、父母的无私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乌鸦尚知反哺”,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回报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记,父母为了让我读好书而省吃俭用;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不能忘记父母的千叮万嘱。 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说,“日三省其身”,我们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勉励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错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陋室铭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房子简陋,但是因为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简陋。个人品德是一个人的内在的涵养,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它不会因为人的贵贱贫穷,漂亮和丑陋而划分,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出它耀眼的光辉。 通过学习,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过失及时的得以纠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我一定会以此为契机,把爱与善的种子撒遍人间。让我们大家一起重塑道德灵魂,使人性的光芒永远熠熠生辉!

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摘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孝孝道儒学伦理道德 Summar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 filial piety is not only a kind of normally ethic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but also the core of the confuciouism and the chiefly spiri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Filial piety Confuciouism ethic consciousness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之含义、起源与孝道理论的完成 中国孝文化,其初始含义是什么?它产生于何时?这是我们首先要从历史现象的角度予以探讨的。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①;《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唐殷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但是若从文化的其他要素如宗教哲学的视野,从孝之发生的初始含义上再做细究的话,似乎孝之含义还不仅于此,还有另外两层含义。这就是尊族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孝的这三种含义是同时共有的,但在周至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后两意占主导,之后,善事父母成为孝的核心意蕴。 关于孝产生于何时,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康学伟在其《先秦孝道研究》一书种认为“孝观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产物”。但这种观点争议颇多,在此不另赘述。孝道起源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产生于殷代。这种观点的代表论著是杨国容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但这种观点也被较多的论者批评。另有论者何平在其《“孝”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一文中,指出“‘孝’这一德目应是由周人首先提出的。在西周时,‘孝’又扩张为一中伦理政治范畴,从而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这是不言而喻的③。”尽管有上述三种不同的观点,但是认为孝是大兴于周代是被众论者普遍肯定的。 孝之初始含义有二,其一:尊族敬宗。查昌国认为:“西周孝的对象为神祖考妣,非健在的人,孝是君德,宗德;其内容为尊祖,有敬宗抑父的作用。”周代以致春秋之孝,其主要内涵为尊族敬宗,并且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现有文献中大量可见的享孝连文的语言表现形态证明了这一点。

心得体会 孝道心得体会700字3篇

孝道心得体会700字3篇 传统孝道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它的发展史纵观整个社会的发展史。下面是xxx为大家准备的孝道心得体会7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孝道心得体会700字范文1: 从古到今,人们都说百善孝为先,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懂得做人的人,不仅要懂得好好学习、诚实守信,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所以,人们常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要是坏也坏不到哪去的。 有一次,我在《情感传奇》这个节目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因难产死了。他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生活了7年。因为父亲是个文盲,不识字,以卖菜为生。每天天不亮,他就挑着菜筐,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进城卖菜。父亲虽然不识字,但为人却忠厚老实,不管是顾客,还是村里的人,他都真诚对待,别人有事相求,他都尽力帮忙,所以,他人缘很好,大家也爱到他那买菜。他们父子俩平时省吃俭用,赚的钱可以供男孩读书了。孩子很争气,成绩一直年级第一。这个年仅7岁的孩子,就会帮父亲干活了:每天早上,他早早的起来,帮父亲拖地、洗衣服,然后在去学校上课;晚上回来,他会先煮好饭菜等父亲回来吃,吃完饭他就洗碗,为忙碌了一天的父亲按摩。 你们看啊!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虽然他只有7岁,但是,他却可以有那么成熟、懂事的思想。孝并不是说一定要挣大钱给父母花,而是要让他们懂得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并没有让他们失望。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人以为养活父母就是孝顺了;而人们也养有狗和马这些牲畜,如果对父母没有心存敬意的话,那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的确有这样的人,父母养育了她,可是,她不但不懂得回报,还认为父母养她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到了十几岁都没有帮父母做过一件家务,反而还是衣来身手,饭来张口,这种人,即使你成绩再好,学问再多,也只能使父母担心。 孝敬孝敬,既要孝,也要敬。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祖国未来的花朵,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吧! 孝道心得体会700字范文2: 我是一个独生女,在家里人的呵护下,我慢慢长大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件事,使我感觉真好。 那还是几年前,同学们在一起议论孝敬父母的问题,他们都说了为父母做的一些事,我在一旁听了,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长这么大,还没有主动为父母做过一件事情。这时,我暗下决心,我也要孝敬父母,为父母做点事。 晚上回家,我把书包往沙发上一甩,就钻进了厨房,想为爸爸、妈妈做顿可口的饭菜,孝敬他们二位。说干就干,我拿了葱,先切葱花。夏天的厨房里可真热,可我不管,心里想着爸妈看到饭菜后的高兴劲儿,不由得笑了,嘴里还哼着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我切完葱又切黄瓜,切出来一看,片不片,条不条,块不块的,心里想,凑合着来

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友善主题德育项目活动案例 一、活动设计背景 《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最基本内容;“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着每个人生活中的言与行;“孝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标志和终极关怀。 “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多少人做人的准则,被传为千古美谈,流芳百世。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传承和发扬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元素,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应成为当前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 我院信息技术系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孝道为切入点,将传统孝道教育融入学院德育教育活动中,传播孝道文化和孝道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友善之心,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信息技术系3+2财会1301班在2014年4月开展了“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主题德育活动。 二、活动达成目标 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同学们认知孝道文化,励志践行,素质修身,促进家庭和睦,构建社会和谐。 2、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尊敬长辈、体谅父母、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从而以爱心唤醒爱心,换取爱心,传达爱心,使爱得到迁移与升华。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充分调动家长的助教积极性,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发挥社会道德建设力量,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利用身边人身边事为学生树立典型,传播正能量。 三、活动准备与器材 1、学生分组(分6组,每组5-6人),学生收集关于“孝”的故事; 2、挑选合适的学生担任主持人、领唱、工作人员等; 3、下载歌曲《跪羊图》、《感恩的心》伴奏、“孝”字的Flash动画; 4、打印问卷调查表、布置教室等。 四、活动实施过程

孝道感悟及心得体会

孝道感悟及心得体会 孝道感悟及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为大家的孝道感悟及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常言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精神动力。 当前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的驱使,追逐物欲等思想侵蚀了一些人的头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改变,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日益淡化,尊长孝亲的传统美德逐渐缺失,即使有“孝”的意识,也以没时间、没精力等各种借口,不能把“孝”付诸于行动,人们思想中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出现了滑坡现象。适时开展“孝德”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孝德”教育中心灵得以净化、启迪,在实践中体会、感悟、认同、崇尚“孝德”,在反思自己在尊长孝亲、感恩父母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这种感恩之心付诸行动,让“爱与责任”

的体现升华至爱自己的岗位、感恩父母、感恩领导、感恩老师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最终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长在这个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不仅赋于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爱、是言传身教,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为了改善儿女的生存环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劳伴着我们茁壮成长的是父母日渐衰老,头发白了,背驼了,皱纹堆垒爬满脸颊儿女成人后相继踏出家门,成家立业。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之后,特别是在抚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艰辛、父母的无私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乌鸦尚知反哺”,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回报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记,父母为了让我读好书而省吃俭用;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不能忘记父母的千叮万嘱。 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说,“日三省其身”,我们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勉励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错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陋室铭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

中国孝道文化

中国孝道文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孝道文化至今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 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孔子认为应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孝、悌也是孝的基本要求,《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孔子还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

孝道心得体会大全

孝道心得体会大全 孝道心得体会1 素以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文化的精髓,闪烁了人性的光辉。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爱老、养老视为传统美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无与伦比。自古以来人民就把敬孝老人视为做人的道德基础,提出“百善孝为先”,“孝德之始也”。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长在这个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不仅赋于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爱、是言传身教,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为了改善儿女的生存环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劳伴着我们茁壮成长的是父母日渐衰老,头发白了,背驼了,皱纹堆垒爬满脸颊儿女成人后相继踏出家门,成家立业。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之后,特别是在抚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艰辛、父母的无私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乌鸦尚知反哺”,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回报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记,父母为了让我读好书而省吃俭用;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不能忘记父母的千叮万嘱。

孝德教育让我真正懂得了如何尽“孝”?而不能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人生苦短,要懂得及时行“孝”。 “孝”分“小孝”、“中孝”、“大孝”,而“孝”的最高境界是行“大孝”,孟子曰:“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俗话说:“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只有孝敬父母者,才能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才能领悟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爱的真谛,才有可能在“老吾老”的基础上将爱与善扩展到“人之老”,才有可能升华出大爱大善的崇高品格,一个社会,只有人人善待父母,才能使善良得以弘扬,关爱得以传递,温暖随处可见,才能不断走向文明、进步与和谐。可见孝是世间一切美好品质的源头,是“百善之先”。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说,“日三省其身”,我们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勉励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错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陋室铭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房子简陋,但是因为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简陋。个人品德是一个人的内在的涵养,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它不会因为人的贵贱贫穷,漂亮和丑陋而划分,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出它耀眼的光辉。 通过学习,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工作和生

孝道的现代价值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诸德之首.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孝道,并赋予新的诠释,构建现代孝道新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主要美德,为齐家治国之良箴。我国以孝为本的教育力量,可以感化冥顽,减少罪恶。孝,并非只对父母敬养而言,对自己德性,智能的修养,对社会的尽责,也是孝的表现。孝的原理有普通性,孝的应用有连续性,人类上有祖宗,下有子孙,我们是联系祖宗与后代间的一环,我们应有职责是: 将历代祖宗所辛苦缔造的文化好好保存,而加以发扬光大,传之子孙,亿万斯代如此。 由于近代社会结构变迁,家庭组织趋于小家庭制,[养儿防老] 的观念渐难适用,对老人安养巳引起社会有组织关怀,是以要巩固家庭组织,加强家庭责任,注重祟老教育。尤其是推行孝道,是刻不容舍之事,故援特搜集格言,恭录古圣先贤铭言,[二十四孝故事],,以资教孝,劝孝之参考。 孝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固有的美德,也是人伦的大本,父母生我育我爱我,其养育之恩,可谓昊天罔极,然人类有时却又是一种善忘的重物,俗语说: [养儿方知父母恩] 可见为人子女者,很少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俟其身历其境,方知父恩母德,故凡有血性良知者,当饮水思源,孝亲报恩。 虽然英豪杰,俊才硕士,有其出类拔萃,非凡之成就,然究其本,从其出之始,便需要依赖父母生养培育,始克有成,草本乃天生自长,而人类无父母之培育,则无法成长,故父母于我,可谓恩难量,况动物之类,亦有如乌鸦之反哺,羔羊之跪乳… 等孝行表现,动物之灵性虽不若人类之高明,然其孝与人同,足征[孝]乃为天性,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可曾细思与比较过? 不幸,近百年来,欧风东渐,追逐物质文明,轻视固有道德,民德日薄,孝德益晦,实属可痛。本会旨在推弘固有伦理道德,有感孝道式微,必藉孝书刋传播,以提醒人人对孝道之重视,孝道可使人敦品于真、善、美、家庭和乐,社会安定,达到乐利的境界。最后,寄望那些拥有威权的达官贵人,甚至社会政要及教育家,传播界,若能加以发扬推[孝],然后始能得到整个社会对[孝道]的正视与奉行,因为孝道是天经,地义民行,三才一贯的。但愿,使我中华文化与时俱进,而臻世界大同。[孝]书初版以来,读者热烈响应,受到莫大鼓励,实为可喜现象,索阅者众,各十方大德纷纷赞助,催促继续再版,顺此表示敬意,并申谢忱。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释义】‘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还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大之气。二、为人部属的小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

孝道综合实践活动

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中与镇中心校:杨秀刚 活动背景: 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就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与光荣。同时,孝道文化的建设,就是构建与谐家庭的重要手段,就是构建与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就是一切人论道德的基石,它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也体现了现代与谐社会深刻内涵。然而,在我们谈及千古流传的感人孝义故事,歌颂着我们孝道文化的灿烂源远时,却忽略了现代青少年的孝道文化现状。 近些年来,兄弟相残、不尊重师长、啃老、自杀、虐亲、甚至弑父杀母案件累见报端,这样的现状继续蔓延下去,势必危及每个人、每个家庭、甚至危及我们民族的存亡。孝道的淡化已到了危急关头。著名作家、中国孝文化专家宋乃裕就什么就是“孝”?与“孝道”?人为什么要践行孝道?人应该怎样践行孝道?做了详实的分析。她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就就是动物存在的“天孝”。“孝”就是人类与天俱来的天性,就是人类最为光辉的人性。孝敬父母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就是维系人类传承与发展的根本纽带。我们应创新学习被古代人奉为最高行为准则的《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古代孝文化佳作,温故知新,了解孝文化、抛弃愚孝愚忠,修正孝文化意识,培养

具有“孝道、感恩、责任、忠诚、奉献”的品格。因此,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开学这几周的观察,孩子们都或多或少对父母有些无理的要求,并强制要求父母满足,如父母满足则直接睡地上等行为,对父母缺乏最基本的孝道。所以,期望孩子们能通过这次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了解父母亲为家庭付出的辛苦,做到在家孝顺父母,在校尊敬师长,从而做到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围绕“孝道教育”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坚韧的科学精神。2、能力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就是非判断能力等。通过活动,发展学生调查访谈、数据统计、资料搜索、报告撰写等基本的的综合能力。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