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

高一地理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

高一地理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
高一地理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

必修1 小专题14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变暖

根据全球观测资料分析,近百年全球气温有变暖的趋势。

根据陆地和海洋观测资料给制的全球地面气温演变趋势在上图所示的100多年间,地球气温虽然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

趋势。20世纪80年代气温上升加速,最后几十年成为近百年最热的

年份。

①原因: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厄尔尼诺

人为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三是致冷剂使用排放氟氯烃(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多,同时氟氯烃吸收红外线)

②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是指能吸收红外辐射的大气成份。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有:CO2、O3、甲烷(CH4)、氟利昂等。

③全球变暖影响

生态环境: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膨胀及极冰融化),对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

社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温带农耕区退化为草地、半干旱变得干旱,干旱区变得更干旱,亚寒带地区气

温升高,降水增加,适宜温带作物生长;高山雪线上

升。)旱涝次数变化

④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

例1: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

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至2100年,按B

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和℃。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4)用箭头图示的方法表达大气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

大气上界

答案:

(1)0.30—0.32 1.1—1.5 1.6—2

(3)略

(4)略

例2:读“世界各大洲工业CO2排放量”示意图、“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

世界各大洲工业CO2排放量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十国

(1)图中CO2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

是、、。

(2)上图所示十国中,CO2人均排放

量最多的国家是,最少的亚

洲国家是。

(3)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其能源消费结构

以为主。

(4)在工业发达国家中,CO2人均排放量法国仅为英国的52.5%、德国的56%,从法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是

(5)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6)最近美国政府决定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消息传出即引起世界众怒,这是因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对世界气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7)你认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什么影

响?

(8)要降低大气中CO2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二条)

(1)欧洲北美洲亚洲(2)美国印度(3)中国煤炭(4)法国70%电能由核电提供(5)大量燃烧矿物能源,过度砍伐森林等(6)产生温室效应,世界气候变暖(7)世界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城市被淹,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8)减少CO2排放,推广绿色能源(如水电、风能、太阳能等)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①南极附近出现臭氧层空洞:全球臭氧量最低值,出现在当地春季(北半球9~11月)

②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因子:如太阳活动等;

人为原因:冰箱、空调等使用致冷剂释放出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发生光化学反应消耗;核爆炸和飞机尾气也破坏

臭氧层。

③臭氧含量减少的危害: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农产品品质下降、影响渔业生产、破坏森林)

④保护措施:国际合作,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例3:读漫画“现代女娲补天”,回答:

(1)现代“女娲”为何要补天?

(2)出现此现象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人类活动释放出的_____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使大气层中的分解。

(3)此现象产生的严重后果是:①________,② ________。

【答案】(1)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增大,过量紫外线到达地面,破坏生态环境。(2)氟氯烃平流 03

(3)过量紫外线照射引发皮肤癌变引起植物基因突变等

(3)酸雨危害与防治

①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

②形成: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及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③西欧、北美、日本、中国南方是世界酸雨最为严重的地方

④我国情况:煤为主要能源,主要是硫酸型酸雨;酸雨区覆盖面积占

40%,其中西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成为重酸雨区(pH值<4.5的重酸雨区有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上海、江苏等地)。季节性:东北主要在冬季。

⑤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而且使土

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⑥防治:

A最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发展无污染能源

B开展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燃技术控制酸雨

C加强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D加强国际协作

E“适应”政策——培育抗酸雨污染的新品种

例4:为什么我国酸雨的分布范围南部比北部广、东部比西部广?答:东部、南部地区降水多,而北部、西部降水少,且东部地区工业发达,人口众多,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性燃料消耗量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南方地区土壤多呈酸性,一些地形闭塞、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区,酸雨分布与危害就更为严

重。

例5:读“我国年平均降水pH分布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分布在地区,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

(2)图中A地区的酸雨污染比工业集中的B地区,其原因是。

(3)酸雨造成的危害是:①生物危害:;②非生物危害:。

(4)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还有、,在治理三大大气环境问题时必须采取方式。

【答案】 (1)南方矿物燃料燃烧,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硫酸型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2)更

严重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多云雾,易形成酸雨(3)影响动植

物生长、繁殖,甚至死亡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等(4)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全球合作

例6:读“某年欧洲降水pH值等值线图”分析后,回答下列各小题:

(1)下列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_______、

_______。

A.西班牙 B.瑞典 C.德国 D.冰岛 E.意大利

(2)产生该问题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 _ _。

(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造成的主要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

____ 。

答案

(1)B C

(2)工业废气中含二氧化硫或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3)对非生物界:损坏建筑物,使河、湖酸化,破坏土壤和水源;对生物界: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死亡。

(4)沙尘暴

1、关于沙尘暴

在气象观测中,通常将发生在大气中由风吹起地面沙尘使水平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划分为:1. 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砂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千米的天气现象;2. 扬沙,又名高吹沙(尘):能见度在 1 -- 10 千米内的天气现象。中国以新疆、内蒙等干燥地区多见,并且多在春季出现,南方极少;3. 沙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世界上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中亚的温带沙漠气候区周围、北美加利福尼亚热带沙漠气候区、非洲撒哈拉热带沙漠气候区和澳大利亚中西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这些沙源地不仅影响其周围地区,而且沙尘也被行星风系带到很远的地方,如撒哈拉沙漠的沙尘被西南风带到瑞士形成泥雨,中亚的沙尘被西风带到我国等。

2、沙尘暴的发生

沙尘暴的发生一般需要强劲的风力、丰富的沙尘源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 3 个条件。裸露地表富有松散干燥的沙尘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是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气象动力和热力条件。

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 3~5 月,以午后为多

沙尘暴频频发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标志之一。我国沙漠、戈壁和

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 165.3 万平方公里,并正以每年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土地沙漠化东西部有很大的差别。以贺兰山为界,以西受西北干旱气候控制,缺少降雨,土地利用为绿洲灌溉农业区。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现形式主要是水资源调配不当,下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沙漠与绿洲过渡带的盲目开垦、樵采及过牧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天然植被死亡,风蚀量增大。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夏秋有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草场严重超载或过牧退化、樵采引起,以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

3、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①.我国沙尘暴的分布,从时间上看沙尘天气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②就沙尘天气发生的季节而言,春季是沙尘天气的高发期

③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我国西北、华北大部沙尘暴年平均日数普遍大于1天,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

4、沙尘暴的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

1)尽快确定旱作农业区的北界,作为实施“退耕”的标准。

2)尽快编制各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规划,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举措。

3)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杠杆,在上中游强制性推行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和恢复内陆河下游生态环境。4)善待沙漠、慎重移民。严格控制沙漠开发;尽快在沙漠边缘过渡带、干湖盆、内陆河下游建立封育区和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保护、完善、巩固、提高绿洲防护林体系。在防沙阻沙林外缘划定 300~500 米宽的封沙育草带,严禁放牧樵采。每年适当引洪灌溉丘间低地以促进自然植被的恢复。另外,绿洲防护林多为过熟林,应经严格审批和在有效监督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更新。

6)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覆被率,革新农机具,发展阳光大棚、温室等高科技农业。

7)强化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加强沙尘暴源区监测网的建设,掌握沙尘暴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做到对沙尘暴的预警预报。减轻沙尘暴灾害的损失。

例7:读下图,分析后回答下列各小题:

(1

)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盛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三北”防护林(2)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水蚀作用强力植树种草(3)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进行回收利用。

例8:读北京市1960----2000年累计平均沙尘暴、扬沙、浮尘出现的季节变化示意图,完成25---29小题:

1)、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

A.①沙尘暴②扬沙③浮尘

B.①浮尘②扬沙③沙尘暴

C.①扬沙②浮尘③沙尘暴

D.①沙尘暴②浮尘③扬沙2)、该地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居多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形成沙尘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A.暖锋

B.快行冷锋

C.慢行冷锋

D.准静止锋

4)、为降低北京地区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发生的频率,其发生源地今后应重点发展()

A.传统农业

B.生态农业

C.石油农业

D.立体农业

5)、近几年,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愈加频繁,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主要是()

①过度垦殖②过度放牧③地表沙化④过度樵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例9:近年,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报道,2002年4月中旬,在世界四大沙尘暴中心之一暴发的一场强沙尘暴扬起的沙尘,随高空气流运行,导致瑞士山地的一场“泥雨”,将雪白的山峰染成了咖啡色。回答:

1).这次沙尘暴的源地是()

A.中亚和中国西北部B.北美中南部C.撒哈拉大沙漠南部D.澳大利亚中部

2).导致在瑞士降泥雨的主要原因是()

A.自东向西的海洋气流与含有沙尘的气流在山地相遇

B.含有沙尘的北上气流与冷空气在山地相遇

C.由东向西的含沙气流在迎风坡被抬升 D.含沙气流在阿尔卑斯山的背风坡下沉

3).中国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区,春季频发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压脊过境,下沉气流“冲击”地表,造成就地扬沙

B.裸地面积扩大,急行冷锋经过,导致近程扬沙

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风产生远程扬沙

D.热岛效应导致强烈的对流,使高空的

沙尘降落

例10:图中虚线内是世界沙尘暴多发地之

一。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区域沙尘暴多发的季节是。

(2)这段时期,影响该区域的风越过

山地,到达平原地区时,温度上升,变得

干燥。

(3)由于100多年间对该地区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才使该地区的沙尘暴日益频繁。

【答案】(1)冬、春季节; (2)西、落基山;

(3)草场(植被)破坏。

例11:材料一、近年来,沙尘暴在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下列是关于2000年4月6日沙尘暴袭击北京的报道:上午8 时,沙尘已到达北京昌平区,到10时昌平区的可吸入颗粒物高达每立方米1449微克,并且进入海淀区,到12点市区可吸入颗粒物普遍超过每立方米1000微克。为保证飞机的起降安全,30多个航班被迫改降天津机场,使首都机场候机室滞留3000余名乘客。

材料二、新华网兰州3月28日电(记者李铁)中国科学院的几位专家最近提出了沙尘暴发生的成因的新见解,并提出了防治沙尘暴灾害的一些具体对策。

今年以来,中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灾害天气,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中科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陈广庭、屈建军等几位研究员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他们认为,中国北方地区再次进入沙尘暴频发期,主要原因是沙漠化加剧造成的。沙尘暴经过的许多地方都是干旱沙漠区,如在阴山北坡,土地沙漠化的发展使土地裸露,风蚀严重;在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樵采、搂发菜等人为原因,固定沙丘活化,流沙不断向南移动。这些地区在大风天气,就会有大量沙尘被吹向天空,成为中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来源。

专家认为,沙尘暴实际是历史上形成黄土沉积过程的再继续,防治沙尘暴灾害要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滥开荒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舍饲,减轻草场压力。同时,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改善当地群众生活。

据介绍,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北方地区平均每年都要发生几次不同程度的沙尘暴。尽管每次沙尘暴危害程度和过往路径都有所不同,但基本轮廓是可以勾画的。沙尘暴主要是在新疆东部戈壁、阿拉善高原北部及蒙古杭爱盆地兴起。这一带是风暴中心,常常扬起上千米高的沙尘,形成沙尘暴。受西风环流的影响,沙尘暴沿阴山北坡风蚀沙漠化区向东挺进,沿途继续卷起大量沙尘。在河北化德、康保一带分为两支携裹沙尘的大风,分别从永定河谷、潮白河谷、关沟三个大风口进入北京。

根据材料一、二回答:

1、从材料可以看出,沙尘暴对城市的不利影响有

2、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春季的自然原因是:

①;

②。

3、近年来,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频繁出现的原因除了

等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我国北方草原区的

行为,以及在林区的行为,使地

表,地面沙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

了沙源。

4、形成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A、暖锋

B、快行冷锋

C、慢行冷锋

D、准静止

5、沙尘暴的发生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关,为了制止沙尘暴的

频繁发生,我国北方地区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1、空气质量下降,大气能见度变低,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营。

2、①北方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少,地面干燥。

②受蒙古高压控制,北方地区春季盛行强劲偏北风。3、气候异常;过度垦殖和过度放牧;滥砍滥伐;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下降)4、 B 5、营造“三北”防护林,实施退耕还牧还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控制沙源

(5)、光化学烟雾

汽车尾气排放——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臭氧增多)——在一些不利气体扩散的一些大城市(如谷地地形、静风、逆温)——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体、危害人体健康——严格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发展公车减少私车,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城市空气质量预报

一、主要内容——空气污染物指数、首要空气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

1、空气污染指数(API)——衡量空气质量优劣的一种指标

指某地各种污染物的污染成分指数都计算出来以后(计算结果保留整数),取其中最大值为该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

2、首要污染物——污染成分指数最大的污染物

二氧化硫——矿物燃料燃烧、冶炼含硫矿石

一氧化碳——燃煤

可吸入颗粒物(TSP)——矿物燃料燃烧、运输、采矿

氮氧化合物——机动车尾气排入

臭氧

二、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大致取决于两个因素——污染排放情况和大气扩散能力

1、污染物排放情况——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污染物的排放量越大,空气污染物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差

2、大气扩散能力

①气象条件:

天晴、日照充足:有利于空气对流而扩散

风:有利于气态污染物的扩散

降水:二氧化硫、颗粒物的浓度降低

逆温、静风:易造成污染物积累

②地面状况:

盆地或山谷地形:近地面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质量相对较差,易发生大气污染事件

三、污染物的危害

悬浮颗粒物:同气体污染物二氧化硫的协同影响,削弱了日光的照射和能见度,使空中多云、多雾、浑浊。其主要来源为燃煤、施工。

飘尘:飘尘随呼吸进入人体,均有一半可附着在肺壁上,是构成或加重人类呼吸疾病的重要原因。其主要来源为燃煤、施工。

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人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具有强烈刺激。长期接触低浓度二氧化硫,会出现倦怠、乏力、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味觉障碍、感冒不易康复等症状;二氧化硫形成酸雾或酸雨还会腐蚀金属、器材,沉降到地面会破坏土壤和水质。其主要来源为燃煤、工业。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为氧的300倍,形成氮氧血红蛋白,削弱血红蛋白向人体各组织输送氧的能力,神经中枢受损最大。其主要来源为燃煤、汽车尾气。

碳氢化物:碳氢化物中包含多种烃类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会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有些化合物会直接刺激入的眼、鼻粘膜,使其功能减弱,更重要的是碳氢化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对人及生物有严重危害的光化学烟雾。其主要来源为汽车尾气、工业。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中的一氧化氮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一氧化碳还强。通过呼吸道及肺进入血液,使其失去输氧能力,产生与一氧化碳相同的严重后果。氮氧化物侵入肺脏深处的肺毛细血管,引起肺水肿等。其主要来源为燃煤、汽车尾气。

碳烟:除浓度外,粒子的直径及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5微米以下的粒子可以进入呼吸道,3微米以下的粒子可沉积在肺细胞内,引发肺病。其主要来源为柴油车尾气。

全球变暖练习题(含答案)

全球气候变化限时练 一、原创填空题(先默写,不清楚的下课后查阅课本或资料,用红笔进行修改) 1.气候变化是____________ ___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_____和____ 变化 2. 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虽然有___________,但总趋势是在_______________。全球气温的升高,很可能是人为排放的______________的数量增加。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_______________,它能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气温升高。 4海平面上升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_________,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5.影响农业 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________增加,__________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同时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_________的加重,造成_______________,这又会使作物减产。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________;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_______。 6.影响水循环 (1)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____________过程,可能使________加大,_________减少,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2)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加,气象灾害频发。_______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_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7.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背诵)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排)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 ②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减少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④控制水田.垃圾场甲烷排放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增吸) ①如植树造林②防止森林火灾③保护原有植被④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①培育新品种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③建沿海防护堤坝 (4)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5)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①实行直接控制②应用经济手段③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二、选择题 1.除二氧化碳以外,甲烷.氟氯烃.CO等都被称为温室气体,其共同的原因是() A.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B.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能量 C.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D.温室气体相互反应放出能量 2.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B.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 C.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D.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下降 3.目前全球正在变暖,如果21世纪全球气温上升2.5 ℃,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A.海水蒸发旺盛,水循环更加活跃,海洋面积缩小 B.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我国部分沿海有被淹没的可能 C. 俄罗斯的农田范围将会减小 D.我国橡胶种植面积扩大,粮食普遍增产 4.目前,全球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A.气温是直线上升的 B.气温是直线下降的 C.气候总体上是波动式上升的 D.几乎是不变的 5.全球气候变暖,除了会引起海平面升高外,还会引起的环境变化有() ①中纬度温带地区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 ②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③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④由于海水蒸发旺盛,全球降水量将会大量增加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6.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是:() A.海平面上升 B.臭氧层大气破坏 C.湖泊减少 D.大量燃烧煤.石油等 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曾有过象.水牛和竹等。据此推断,当时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D.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8.下列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加强国际合作 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9.为消除地球的“温室”现象,下列设想,你认为最不可信的() A.大规模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B.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中 C.使用基因工程培植大量的海藻和海草,来吸收“温室气体” D.人工降雨,增加大气湿度 10.距今1万年的气候变化:() ①气候冷暖交替仍十分明显②处于地质时期第四纪冰期最后一次寒冷时期的后期 ③气温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④与目前相比,气温要高得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高一A部地理第 1页 (共6页) 1/8/2016 10:03:42 AM高一A部地理第 2页 (共6页)

高中地理常见的气候类型精选题

常见的气候类型精选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四幅图分别代表一种气候类型,哪幅图代表温带海洋性气候() 2.分析下图所示的四幅降水量气温月份平均图,指出气候类型判断正确,且排序和图中顺序相符的是() A.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读世界某地气候资料,回答3-5题。 3.该种气候类型可能分布在() A.巴西利亚 B.孟买 C.新加坡 D.首尔 4.该地河流() A.冬季有断流 B.季节变化大 C.有凌汛现象 D.年际变化小 5.该城市规划建设化学工业区的最理想区域位置是() A.西北郊 B.东北郊 C.西南郊 D.城区内 下图表示某地气温(曲线所示)和降水(柱状所示),回答6-8小题。 平均气温降水量 一月七月一月七月全年 19℃ 28℃ 20 mm 590 mm 1780 mm

6.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 A .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C .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 .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7.气温曲线a 部位气温最高的原因是 ( ) A .正午太阳高度大,天气晴朗少雨 B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C .气压带和风带北移 D .受高原地形影响 8.气温线b 部位气温低的原因是 ( ) A .太阳高度角小 B .寒流影响 C .云雨较多 D .海陆位置影响 读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分布图(水平衡:年降水量减年蒸发量),完成35-42小题: 9.图中a 地区气候特征是( ) A .热带沙漠气候 B .有明显的旱季 C .四季分明 D .全年炎热干燥 10.图中可以判断:赤道穿过的东部数值低的主要原因 是因为( ) A .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B .气温越高,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C .降水越少,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D .热带草原气候地区的水平衡数值都为正值 11.图中,f 、c 、d 、e 四处水域的洋流中,密度流特征明显的是( ) A .f B .c C .d D .e 下图是根据甲、乙、丙三地各月平均气温和各月平均降水量所作的区间统计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丙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热带雨林气候 D .热带草原气候 -2400 -1200 -2000 -1200 -1200 -400 0 400 400 0o 23o26′ a d c 甲 b e f mm 10 20 30 气温℃ 甲 乙 丙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9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1971~2019年气候 A.趋向于暖湿化 B.趋向于冷湿化 C.趋向于暖干化 D.趋向于冷干化 2.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 A.玉米 B.水稻 C.甜菜 D.甘蔗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报告中指出,1880年至2019年期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摄氏度。1901年至2019年期间平均海平面升高19厘米,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判断地表平均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B增强 B.E增强 C.G增强 D.K增强 4.为解决材料中所述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夏季调低空调的温度 B.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C.开发可再生能源 D.保护并扩大雨林面积 2019年11月23日华沙气候大会达成协议后闭幕,碳排放仍是本次大会的主议题。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6.就全球气温升高导致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山地0℃等温线高度将上移 B.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全球变暖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对小麦、水稻、大麦、豆类等C3作物助长作用显著,增产达10%~50%。然而,这种助长作用,受植物呼吸作用、土壤养分和水分供应、固氮作用、植物生长阶段、作物质量等因素变化的制约,这些因素的变化很可能抵消二氧化碳增加的助长作用。下图为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变化距平百分率分布图(1986~2019年)。据此回答7~9题。 7.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对区域农业的影响是 ①我国香蕉、菠萝等作物范围北扩②中纬度地区农业受益,但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③巴西主要糖料作物定会迎来大幅度增产④植物病虫害爆发率提高,病虫害范围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对区域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的影响是 A.我国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普遍降低 B.北美五大湖区域居民居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量明显增加 C.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的培育等技术市场扩大 D.工业活动承受到越来越多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 9.人类控制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A.减少能源的使用 B.提高能源利用率 C.加快常规能源的开发 D.实现经济全球化 图甲为某区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候要素变化图,图乙为气候变化影响该区域农作物生

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 4 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60 分)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3题。 1 .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寒冷一一温暖一一寒冷交替变化 B. 温暖一一寒冷一一温暖交替变化 C. 暖干一一暖湿一一暖干交替变化 D. 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 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的是() A. 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 .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 .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3. 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 雪线上升B .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D .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2010 ?厦门模拟)“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甲是地球50 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 2 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4?5 题。 图甲图乙

4. 图乙中 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A. ① BP C.③D.④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近2万年来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B. 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 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 50 万年前至今气候在冷暖交替变化 北京时间2010年 2 月27 日悉尼报道当地时间周五,研究人员 宣布一块面积是中国香港两倍大小的冰山从南极脱落。近几年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导致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此回答6?7题。 6. 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 A.温室气体增加B .太阳辐射增强 C.臭氧层空洞扩大D .酸雨危害严重 7. 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下降 B. —月0 C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 C. 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 D. 高纬地区比原来的气温更低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 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8?9 题。 8. 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 有利于

【专题突破】高中地理各种气候类型成因和分布图汇总!

【专题突破】高中地理各种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图汇总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 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4)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 4.海陆位置: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 (2)沿海地区冬季气温较内陆高,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内陆地区与之相反。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原因:太阳高度高纬低、日变化小) 2.季节:中纬度夏季>冬季 3.地形地势:凹地(如盆地、山谷)>凸地(如小丘、山顶);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4.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沙土>粘土、深色土>浅色土、干松土壤>潮湿紧密;旱地>水田。 5.天气状况:晴天>阴天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练习题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练习题 一、选择题 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 ) A.青藏高原B.南海诸岛 C.华北平原 D.横断山脉 2.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是( ) A.计划生育 B.提升城市化水平 C.节约水源 D.开发新能源 解析:1.B 2.D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故四个选项中南海诸岛受到的影响最显著。第2题,开发新能源能够有效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引领各国共同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赢得了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下图为地质时期全球平均温度及降水特点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生代以干旱为主 B.第四纪冰川面积比现在小 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 D.整个古生代全球气候以温暖为主 4.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全球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变 B.热量条件改善,全球生物多样性增加 C.全球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多 D.极端天气减少,流行疫病减少 解析:3.D 4.C 第3题,图中显示新生代全球气候以湿润为主,A错;第四纪气候较寒冷,属于大冰期,冰川覆盖面积应该比现在大,B错;整个地质时期,寒冷期偏短,温暖期偏长,C错;整个古生代全球气候以温暖为主,D正确。第4题,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在变暖的过程中,地球上可能会发生更多的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如持续性干旱、热浪、大暴雨等。 下图为美洲地区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5~6题。 5.加勒比海夏季盛行风为( )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题(含答案)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题 (含答案) 一、选择题 近100多年,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一暖一冷一暖两次波动,总体看为上升趋势。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自世纪50年代 20 以,全球2浓度明显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据此回答1?2 题。 1. 因2浓度增加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对我国造成的 影响可能是() A. 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加 B. 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 .水稻种植的北界北移 D.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2. 为延缓和减轻由于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 改变能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 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2排放量 .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因蒸发强烈,将变得更加干旱;南北温差不会变大,但冬季0C等温线将北移,水稻种植的北界将北移。第2题,为减少2排放量,各国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利用技术和能利用效率,积极采用新能。天然气属于含碳的化石燃料,燃烧后也要排放2。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不会减小2浓度。 【答案】 1. 2.B (2011 •江苏高考)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3?4题。 3. 1992 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强烈 B.日地距离缩短 .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 4. 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 退缩会导致() A. 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 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使格陵兰冰川融化量

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及 答案解析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的是( )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3.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2010·厦门模拟)“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图甲图乙 4.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近2万年来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在冷暖交替变化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悉尼报道当地时间周五,研究人员宣布一块面积是中国香港两倍大小的冰山从南极脱落。近几年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导致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此回答6~7题。 6.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 A.温室气体增加 B.太阳辐射增强 C.臭氧层空洞扩大 D.酸雨危害严重 7.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下降 B.一月0 ℃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 C.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 D.高纬地区比原来的气温更低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全球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示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变化 D.气候变化周期稳定 2.图示①②③④所处时期,地球上冰川面积可能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变化周期长短不一。第2题,读图可知,①②两时期全球气温较③④低,气候寒冷,冰川不易融化,因此冰川面积较大;①②两时期气温相差较小,但②时期降水较①多,因此冰川面积较①大。 2.B 下图示意1960~2009年某地年平均气温变化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1960~2009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逐年上升 B.持续下降 C.波动上升 D.波动下降 4.若该趋势加强,则该地( ) A.极端灾害频发 B.农业生产趋于稳定 C.太阳辐射加强 D.生态系统得以改善

3题,读图分析可知,1960~2009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第4题,若该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强,则会影响全球大气环流,从而导致极端灾害频发;各地水热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生产不稳定;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加剧太阳辐射的强弱;各地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恶化。故选A。 4.A 《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该协定要求各方把“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作为目标,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2020年后,各国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引发轩然大波。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现象与全球变暖关联性较大的是( ) A.近2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增幅达26% B.近年来中国西南地区地震频发 C.武汉市惊现多个“马尔代夫”美景 D.黄河水由“黄”变“清” 6.应对全球变暖,我们应该( ) ①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等②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旱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③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开发空中水资源,海水淡化等④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题,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高山冰川融化量增加,融水汇入湖泊,使湖泊面积增大。第6题,应对全球变暖,我们应该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可以使绿地面积增大,吸收二氧化碳量增多,①对。全球变暖使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出现干旱,因此应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②对。③主要是针对全球变暖引起的降水减少采取的应对措施。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因此要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④对。 6.D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第7~9题。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

一.热带雨林气候 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成因: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著名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

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二.热带沙漠气候 特点:终年高温少雨 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控制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少雨型(<250)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上南北纬30度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海陆位置:非洲北部的撒哈啦大沙漠,南部的纳米布沙漠。亚洲的阿拉伯大沙漠尔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大沙漠,北美的亚利桑那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 3、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少雨。 4、气候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荒漠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荒漠

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测试题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测试题 2019.2 本试卷共4页,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读下列各国某年碳排放量及人口数量统计表。 回答下列小题。 1.表中各国人均碳排放量 A.中国最大B.印尼和澳大利亚差异不大 C.中国和巴西差异很大D.发达国家大于发展中国家 2.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生产、生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B.大量的碳排放直接导致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大增强,气温升高 C.为应对气候变暖,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应等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采取行动D.为应对气候变暖,发达国家应全部使用清洁能源 3.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毁林开荒能加剧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A.增加了地球表面干旱地区的面积B.向大气中释放了有毒气体和污染物 C.间接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 读下图,某年世界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图,注:圆形大小表示的是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大小。 回答下列各题。

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是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造成的 B.印度城市人口比重过高,汽车数量过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C.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原因主要是能源消耗量大 D.造成俄罗斯与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的原因相同 5.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是( ) 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强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③大气反射地面辐射增强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cm。下图为我国某海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回下列各题。 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①臭氧层破坏②森林被大量砍伐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7.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

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的是( )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3.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2010·厦门模拟)“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图甲图乙 4.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近2万年来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在冷暖交替变化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悉尼报道当地时间周五,研究人员宣布一块面积是中国香港两倍大小的冰山从南极脱落。近几年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导致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此回答6~7题。 6.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 A.温室气体增加 B.太阳辐射增强 C.臭氧层空洞扩大 D.酸雨危害严重 7.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下降 B.一月0 ℃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 C.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 D.高纬地区比原来的气温更低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8~9题。 8.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高中地理气候部分专题练习 人教版

高中地理气候部分专题练习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2.该地可能是() A.北京 B.悉尼 C.罗马 D.开普敦 【试题解析】从资料上看一月高温少雨,七月温和多雨,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答案】1C 2 D 3.有一幅气温和降水量分布示意图,最冷月气温都在0 ℃以上,降水总量大约为700~800毫米左右,这两地可能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4.以上两地降水季节分配情况可能是() A.季节分配都比较均匀 B.季节分配都集中在夏季 C.一为全年分配均匀,一为集中在夏季 D.一为集中于夏季,一为集中于冬季 【试题解析】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的温带气候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答案】3A 4C 5、读图1,A地和B地的气候相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图1 A、高温不同期,多雨不同期 B、高温同期,多雨同期 C、高温同期,多雨不同期 D、高温不同期,多雨同期 [试题解析]从图中所给的经纬度和陆地形状,可判断A地为非洲南端,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B为中美洲,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两种气候类型分位于南北两半球,季节相反,高温不同期。A地气候冬季多雨(7月份),B地气候夏季多雨(7月份),所以两地多雨同期。 [答案]D 6、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的气候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试题解析]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影响,终年湿润,气候年变化较小。[答案]B 7、下列各种气候类型,在一年中温度和温度变化不显著的是() A、热带沙漠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地中海气候

高二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测试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自然灾害(以寒潮为例) 一、选择题 (2011年广州市天河区高三综合测试)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2.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B.西亚 C.北非D.中亚 解析:第1题,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是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第2题,澳大利亚、北非和西亚三个地区都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但全球温度升高3℃后,前两者出现粮食减产,而中亚属于温带沙漠气候区,在全球温度升高3℃后,其增加幅度没有西亚大。 答案:1.B 2.B

(2011年江西吉安模拟)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物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是指() A.海平面上升B.城市数量增多 C.动物数量减少D.冰雪覆盖扩大 4.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筑水利工程 B.控制大城市规模 C.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D.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 解析:第3题,从图中中心事象(X)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并与各个选项联系加以分析,不难得出中心事象(X)为海平面上升这一正确结论。第4题,由上题结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应该是通过控制大气中的CO2含量,以减缓全球变暖。 答案:3.A 4.D 5.读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最新整理)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 班级: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将自己的答案填写在表格当中) 科学家预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 1.4 ℃~5.8 ℃,约是 20 世纪升温幅度的2~10 倍。据此回答 1~2 题。 1.气候变暖的影响可能有( ) ①冰川退缩②冻土融化③气候更加适宜生物生长,各地动植物数量增加 ④高原内陆湖泊水量大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2.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B.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湿润 C. 高纬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D. 从全球看,利大于弊 对野象生活习性的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读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回答 3~4 题。

3.公元前 500 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 A.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4.关于该历史时期(公元前500 年~公元1830 年)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 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 该历史时期我国 1 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 0.6℃~0.9℃。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读 图回答 5~6 题。

5.右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②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6.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ft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 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图“某地树木 年轮示意图”,回答 7~9 题。

高考地理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海洋 陆地 海洋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 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可知 A .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 .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 .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 D .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下图中数字代号表示上海、拉萨、罗马、珀斯(32°S ,116 °E)四个城市。根据图示资料,判断2~4题。 2.四城市中,七月气温低于一月气温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四城市中,属于相同气候类型的两个城市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4.下列因素中,对城市②七月气温影响较大的是 A .位于南半球 B .纬度位置高 C .受地形的影响 D .附近有寒流经过 读右图,回答5~6题: 5.如果图中B 处常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那么B 处肯定位于: A .东半球 B .西半球 C .南半球 D .北半球 6.如果B 处只有一个季节受到西风控制,而且该大陆又是 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那么C 处的气候类型应该是: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第十六届亚运会于2010年在中国广州举行,开幕时是为2010年11月12日。亚运会的举办使广州及广东面临着历史发展的极好机遇。据此回答7~8题。 7.读下图,其中符合广州气候特点的是( )。

8.广州亚运会选择在11月份举办,从气候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 A.广州11月份秋高气爽,气候宜人 B.广州11月份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C.广州11月份严寒干燥,雷雨天气少 D.广州11月份温和多雨,气候宜人 9.读下面四种气候要素图(图中各点的标号表示月份),判断四种气候类型代表性的城市依次是 A.伦敦、罗马、北京、武汉 B.开普敦、伦敦、莫斯科、上海 C.罗马、纽约、东京、上海 D.北京、伦敦、罗马、上海 10.读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右图),①地的气候类型是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所描述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一学生 2.学科:地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利用百度搜索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②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的读图分析,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②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②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是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对于重难点的突破比较容易解决。教材中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用了很多不确定的词语,如“很可能是”“可能影响”等,笔者认为本节课思想性大于知识性,因而本节课的重点其实是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教学重难点】 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 【教学资源】人教版必修1教材、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图像、电影《后天》剪辑视频、学生互联网搜索的资料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投影有关全球变暖的图片【百度图片】 https://www.doczj.com/doc/8714877697.html,/albums/758611/758611.html#2197651$83cab81eb0 22787f403417f6 https://www.doczj.com/doc/8714877697.html,/albums/758611/758611.html#2197651$4075890a2c bfa07f94ca6bf6 https://www.doczj.com/doc/8714877697.html,/albums/834804/834804.html#0$9252ae7e6330cc1b0 dd7da71 教学环节1:电影片段欣赏

全球气候变化习题

下图是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期间的气候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同 B.是气候的寒冷期 C.平均气温比距平高2-3℃左右 D.挪威的雪线高度低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全球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 ②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③影响雪线高度的唯一因素是气温 ④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包括气温和降水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A.海水侵蚀能力变化 B.极地冰川融、冻变化 C.河流泥沙沉积变化 D.海岸地貌形态变化 4.研究发现,我国可供水稻生长的安全生长期延长了6-10天,而水稻实际生长期却在缩短,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全球变暖,积温上升 B.科技进步,品种改良 C.市场需求扩大 D.运输条件改善 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5.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界线的变化最可能发生的是 ①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下降②高山的森林、草原界线海拔高度上移 ③水稻、小麦生长分界线向低纬度推移④橡胶、甘蔗栽培北界向高纬度推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A.高纬大陆上冬季高压势力增强B.低纬海区台风强度减小 C.中纬内陆地区干旱面积减小 D.沿海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 7.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直接明显减弱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图为“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读图完成题。 8.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树木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负相关 B.树木生长的能量来自太阳活动 C.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 D.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 9.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不包括 A.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 B.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和水体运动 C.产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 D.光照稳定,利于生物繁衍、演化 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图7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题。 10.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11.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