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0118《中国文化概论》2011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中国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介绍分析,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基本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心和思考,培养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以期有助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1)该课程的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题型说明

题型一:多项选择题(10分)

题型二:简答题(30分)

题型三: 综合论述题(60分)

二、复习重点内容

绪论

1、掌握文化的本质。了解文化与文明的联系和区别。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

论文化的本质:

文化,实质就是人化和化人。文化是在人的一切思想、情感、活动及其结果中所包含并显现出来的特征、属性和意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其中包含并显现出来的“人”(人的生存发展状态、能力、方式和水平等)本身。

(1)“人化”是指按人的方式改造整个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5分)

(2)“化人”是指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来提高人、装备人、造就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更完善。(5分)

(3)人类就是这样在不断改造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生存发展的方式、过程、状态和结果本身,用一个整体性的抽象概念描述出来,给它命一个动词式的名字,就是“文化”。(5分)

2、掌握文化的层次和结构。主要是指现代文化学界基本采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层次说,并会举例说明。

现代文化学界基本采用四层次说。

(1)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产品创造活动极其劳动产品的总和。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衣食住行为目标。物质文化的特征是具有可感性,即它是有形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和表现。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

(2)制度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为了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准则、条例的总和,是人创造的符合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包括济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法律制度、宗教社团以及教育、艺术组织等。

(3)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社会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长期絪蕴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感、风俗、习惯、信念、思想倾向等社会心理,以及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社会意识形态。

(4)行为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定势,是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于日常生活之中,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行为模式。

3、掌握文化的类型,掌握根据不同标准划分出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类型。比如从社会阶层、经济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划分出的多种类型。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东方文化的主体和典型代表,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就中国文化本身来说,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出多种类型。

(1)从地域来划分,有仰韶文化,吴越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2)从产生的经济环境来划分,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商业文化。

(3)以社会阶层来划分,有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市民文化,农民文化等。

第一章自然、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的特点

1、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掌握这一地理环境特点对中国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中国传统农耕自然经济的特点,及经济环境对中国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主体——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躬耕田亩,春种秋收,世世代代,年复一年。这种生活生产方式,铸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农业型物态特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安天乐土的生活情趣。

3、了解中国传统的以血缘宗法为中心的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掌握宗法制度等概念,了解宗法制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了解原始宗教包含的四种崇拜观念,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

2、掌握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掌握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理论化的概况。

墨子学说:

(1)兼相爱,交相利;(2)“尚贤”、“尚同”的社会理想;(3)尚力;(4)三表。

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

(1)墨子讲“兼爱”,与儒家的“别爱”是不同的,兼爱是“爱无差等”之爱,即不分等级、不别亲疏地爱天下人;

(2)儒家之爱是在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前提下,“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有差等、有区别的爱。墨子主张以“兼”易“别”,正是希望打破宗法等级观念的框限。

(3)墨子的爱的学说比儒家更彻底、更富于理想性,因而也更脱离中国农业宗法社会的实际。但是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思想,仍然有它不朽的价值。

3、重点掌握心学和理学的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及其在明代的继承者王守仁(又名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也无事、无理、无学),将程朱理学的心物(知行)观发展为体系完备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即是陆九渊和王守仁(又名王阳明)。

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周敦颐、程颐、张载。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了解各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观点。

2、掌握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掌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文化精神的概念。

(1)掌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连个方面:一方面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另一方面体现在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刚健的内涵:刚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

1)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

2、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

①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②“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

③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2)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的内涵。

(3)厚德载物。掌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内涵。

①基本含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心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有兼容并蓄的意思。总之就是宽容和谐的精神。“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能宽容不同意见的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②在哲学思想方面。多元文化,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体现“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今天则应当理解为以宏阔的民族气度兼容并蓄中西文化中的优秀成份;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民族中的消极成份、落后成份,从而实现“厚德载物”的现代转化。

③在民族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素以礼仪道德平等待人,承认、吸收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民族融合与共同发展。

④在治国之道(思想作风)方面。兼容天下的胸怀表现为“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著名成语,便是典型的理论提炼

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

1、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的主要观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的主要观点:

①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西周末年的思想家“疑天”传统。

②“天道自然”的观点。最早提出“天道自然”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

③“天人相分”的观点。荀子第一次建立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

④“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唐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刘禹锡提出。

(2)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重点把握道家人格的修养方式。

道家人格的修养方式:主要包括涤除玄览、心斋坐忘、少私寡欲。

第五章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1、掌握中国古代儒家的共性特征:

(1)以孔子为共同的思想宗祖。

(2)有共同学习和遵循的经典。

(3)提倡礼教,强调人伦,维护宗法等级制度。

(4)以仁义等为主要道德归规范。在汉代被概括为“三纲五常”。

(5)憧憬圣人为帝王的三代,主张仁政,提倡圣王之治。

2、掌握孟子学说和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儒学的发展过程,了解期间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程朱、陆九渊、王守仁等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1)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①性善说。孟子讲的心与性,是指善心和善性。尽心、知性是保持和发展善心、善性。他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人心固有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叫良知、良能。

②仁政说与“民贵君轻论”。人人有善端,恻隐之心,同情之心,不忍之心,“乍见孺子入井”,国君亦有,推而广之,用到行政措施中去,关心百姓疾苦,那么天下就归顺之,此即“仁政”。“民贵君轻论”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

③义利之辨。孟子认为“利”是社会混乱的总根源,讲利必害义。

(2)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性恶说。

荀子“性恶说”与孟子“性善说”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性恶强调“性伪”之分,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基础;性善强调天赋四端,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

第二,性恶否认天赋道德观点,性善承认天赋道德。

第三,性恶以人类物质生活为研究人性出发点,认为社会纷乱乃由于追求物质利益的结果;性善以先天道德观念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认为社会纷乱乃由于道德观念的丧失。

第四,性恶重外在学习教化,性善重内在修身养性。

但是荀、孟也有相同点,无论性善、性恶,都是抽象人性,都是先天具有的,而不是社会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孟子的“善”与荀子的“恶”都是超历史的。

②礼、法并用

③天人相分

4、重点掌握儒家经典书籍---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5、了解孔子“仁者爱人”的含义。了解“儒”、“五经”、性善说、性恶说、内圣外王、“气本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主要观点的出处和内涵。

第六章中国古代图腾文化

1、了解“图腾”一词的来源和含义。

2、重点掌握凤凰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的观念和象征意义,了解由图腾观念决定的生命一体化倾向在先秦文学中的表现。

作为一种物象,凤凰的象征意义有以下几种:

(1)上古时期,凤是先民的图腾,是由玄鸟演化而来。

(2)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它的出现表示天下太平,或作盛世的象征。

(3)品格俊杰、志向高远的象征。

第七章中国传统宗教

1、重点掌握道教的文化渊源。了解道教的信仰特征,了解道教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相当密切。

(1)古代民间巫术。巫是神与人的中介者,能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是古代不可缺少的职业。后来道教的道术与医术,皆起于民间消疫祛病的巫术。

(2)原始宗教、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原始自然崇拜中的百神后来有许多被道教吸收,变成道教尊神。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和秦始皇都醉心方术,派人入海觅求不死之药。汉武帝宠信的少翁、栾大、公孙卿等方士,皆齐人,汉武帝整日梦想和黄帝一样飞升成仙。这些神仙学说与求仙活动成为道教尤其是丹鼎派道教的直接来源。

(3)荆、楚文化的道家哲学。道教原本是世俗迷信的杂合,由于它能利用、改造道家理论,形成一整套独特而又系统的神学,才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与儒、佛鼎足而立的大型宗教,所以道教始终抓住道家不放,两者长期纠缠难分。

(4)汉代阴阳五行化的儒家经学。道教一开始就以儒学的辅助者出现,大量吸收汉代经学思想,早期道教神学都把维护礼教作为头等教戒。战国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说在秦汉之际广泛传播,为道家、儒家和方士们共同吸收,阴阳五行学也说是道教的理论根据。

(5)道教与佛教也有渗透。寇谦之以后,道教模仿佛教礼仪,建立起祈祷、礼拜、诵经、斋醮等一套完整的科仪戒律。

2、能够以“四大名著”为例分析道教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1)题材内容:典型的是作为道教宣传品的神魔小说,如《封神演义》等也相继出现。其它四大名著中涉及的道教内容。(2)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公孙胜、《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

3、重点掌握佛家理想人格的合理内涵和消极意义。

(1)佛教文化的理想人格,以及它的合理内涵和消极意义。

①空:面对大千世界,心如枯井。大千世界,纷纷万象,荣辱兴亡,酒色财气……一切的一切,在佛教徒们看来,只不过是一场梦幻,根本不存在,即使人自身,依然是幻景中的假象,这种一切皆空的思想是对人生诸种烦恼与痛苦解脱的基点。

②无: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逆如顺。佛教视万物为空无,对逆顺有自己的理解。一般人,平常所说的率性而为,所追求的无他,也不过是欲的合情合理的满足。当这欲不能满足时,便会产生平常人所称之为“逆”的情状。这在佛家看来,这种逆并不是“逆”,倒是真正的“顺”。人生所追求的极至于目标是无欲的人生,这无欲是对逆的最好破解。

③合理内涵: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要放纵欲望,要合理克制物欲。在逆境中要充满希望,不能绝望。树立豁达人生观。

④消极意义:佛教所宣扬的空与无,所倡导的追求真如佛性,都带有宗教幻想性。

第八章中国古代政治、教育与文化

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机构。重点掌握官学的几种形式。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源远流长,到西周时具有了较完备的学校体制,明确地划分出国学和乡学两个系统和小学和大学两级学制。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校自此形成官学、私学两大类别。

古代官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学在官府

(2) 太学

(3) 国子学

(4) 国子监

(5) 府州县学

2、掌握宋代四大书院。掌握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宋代四大书院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和教育模式。宋代闻名的有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嵩阳书院。

(2)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知识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核心精神就是要求注意到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

②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经常温习故业,在“温故”的过程中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可以称之为创新。第二,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③由博返约。博是广博,约是精约。由博返约就是在博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之后归纳起来,得其要领,取其精萃。

④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说教之中必含有学,学之中必含有教,教与学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⑤启发诱导。启发诱导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指导他们有所领悟,触类旁通地掌握知识。

第九章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

1、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显著变化。

(1)价值观念上,由“重义理轻艺事”“贵义贱利”的偏见,变得讲究实际了。

(2)由惟我独尊的自我文化中心主义被打破,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平等观念开始走进中国人的思想。

(3)科学的观念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4)工商业的重要性被人们门重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发生转变。

(5)新学兴,传统的考据之学渐衰。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解体。

3、了解中国文化在当代的论争。熟悉全盘西化论、“西体中用”、新儒学等基本概念和各种主张的主要代表人物。

三、重点习题

一、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典籍属于“四书”的是()

A.《论语》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从经济环境来划分文化类型的是()

A.农耕文化 B .游牧文化 C.市民文化 D.河姆渡文化

3.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A.仁政说

B.民贵君轻

C.性恶说

D.义利之辨

4.宋代四大书院是指()

A.白鹿洞书院

B.应天府书院

C.岳麓书院

D.东林书院

5.“心学”的代表人物是()

A.陆九渊

B.朱熹

C.王阳明

D.张载

6.以地域划分文化类型的是()

A.仰韶文化

B.吴越文化

C.红山文化

D.庙堂文化

7.墨子学说主要内容包括()

A.兼相爱

B.交相利

C.法不阿贵

D.尚贤尚同

8.属于道家人格修养方式的有()

A.识心见性

B.涤除玄览

C.心斋坐忘

D.少私寡欲

9.北宋理学代表人物有()

A.周敦颐

B.朱熹

C.程颐

D.张载

10.下列属于古代官学形式的是()

A.太学

B.国子学

C.府州县学

D.书院

二、简答题

1.道教的文化渊源。

2.凤凰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三、综合论述题

1.谈谈你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认识和理解。

2.如何评价佛家理想人格的合理内涵和消极意义?

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4.以“四大名著”为例分析道教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四、参考答案及答题指导(答案仅供参考)

一、多项选择题

1.AB 2.AB 3.ABD 4.ABC 5.AC

6.ABC 7.ABD 8.BCD 9.ACD 10.ABC

答题指导:多项选择题虽然在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小,但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且较为琐碎。这对知识点对熟记的程度要求较高,在复习时不能马虎,在做题时也要相当细心,要看清题目考查的对象,认清答案再作答;遇到不能一下子看出正确答案的题目,可以采取排除法,首先排除明显不正确的答案,缩小选择范围以提高正确率。当然排除法这种技巧也只有在对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有所了解的时候才会生效,所以作选择题切忌存侥幸心理,踏踏实实地复习才是提高得分率的最可靠办法。

二、简答题(以下答案要点需展开说明)

1.道教的文化渊源。

【答案要点】(1)古代民间巫术。

(2)原始宗教、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

(3)荆、楚文化的道家哲学。

(4)汉代阴阳五行化的儒家经学。

(5)佛教对道教也有渗透。

2.凤凰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要点】(1)上古时期,凤是先民的图腾,是由玄鸟演化而来。

(2)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它的出现表示天下太平,或作盛世的象征。

(3)品格俊杰、志向高远的象征。

答题指导:在回答简答题时,首先要审题准确,要针对题目涉及的对象和问题来回答而不能偏题;其次,答题要完整而简要,要求举例的一定要举出适当的例子。不需要长篇大论,但要求回答要完整。我们在上面的重点知识里已经对这些简答题做过解释,大家可以结合以上内容来答题。在具体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要点突出、条例清楚。

三、综合论述题(以下答案要点需展开说明)

1.谈谈你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要点】(1)基本含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心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有兼容并蓄的意思。总之就是宽容和谐的精神。

(2)思想文化方面,多元文化,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体现“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今天则应当理解为以宏阔的民族气度兼容并蓄中西文化中的优秀成份;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民族中的消极成份、落后成份,从而实现“厚德载物”的现代转化。

(3)民族方面,吸收多民族文化,民族融合与共同发展。

(4)思想作风方面,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便是典型的理论提炼。

2.如何评价佛家理想人格的合理内涵和消极意义?

【答案要点】(1)空:面对大千世界,心如枯井。

(2)无: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逆如顺。

(3)合理内涵: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要放纵欲望,要合理克制物欲。在逆境中要充满希望,不能绝望。树立豁达人生观。

(4)消极意义:佛教所宣扬的空与无,所倡导的追求真如佛性,都带有宗教幻想性。

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答案要点】(1)墨子讲“兼爱”,与儒家的“别爱”是不同的,兼爱是“爱无差等”之爱,即不分等级、不别亲疏地爱天下人;

(2)儒家之爱是在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前提下,“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有差等、有区别的爱。墨子主张以“兼”易“别”,正是希望打破宗法等级观念的框限。

(3)墨子的爱的学说比儒家更彻底、更富于理想性,因而也更脱离中国农业宗法社会的实际。但是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思想,仍然有它不朽的价值。

4.以“四大名著”为例分析道教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答案要点】(1)题材内容:典型的是作为道教宣传品的神魔小说,如《封神演义》等也相继出现。其它四大名著中涉及的道教内容。

(2)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公孙胜、《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

答题指导:综合论述题一部分考查的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的派别或者是观念对整个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等等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表现。在作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这些影响或表现的要点有条理地回答出来,然后要举具体的实例,对这些影响或者是表现进行深入的论证和阐述。在具体回答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要点突出、条例清楚。另一部分考查的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中具体作品的分析。在作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弄清所列出的文本的意思,然后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思想进行深入阐述。在具体回答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要点突出、条例清楚。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109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2020年整理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doc

《中国文化概观》学习心得 程海霞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3-11 11:45:27 一、单选题 1. (5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 A. 儒道互补 ? B. 儒法互补 ? C. 儒墨互补 ? D. 法墨互补 得分:5 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王羲之

? B. 陆探微 ? C. 谢赫 ? D. 张僧繇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 B. 子产 ? C. 商鞅 ? D. 吴起 得分:5 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黄帝内经》 ? B. 《神农本草》 ? C. 《伤寒杂病论》 ? D. 《本草纲目》 得分:5 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A. 湘语 ? B. 北语 ? C. 吴语 ? D. 粤语 得分:5

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聚餐制 ? B. 分餐制 ? C. 自助式 ? D. 个体式 得分:5 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A. 《水浒传》

完整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尚书》 [2]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方式有()。 答:D A农商兼宫 B行商经营 C坐商经营 D公司经营 [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答:C A个体思维

B理论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⑸ 下列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答:D 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相分 ⑹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它是()。 答:D A道教 B儒教 C袄教 D禅宗 [7]“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答:D A张载 B二程 C朱熹 D周敦颐

[8]"修辞立其诚”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老子》 [9]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次。 答:B A1 B2 C3 D4 [10]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答:A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农业 C制陶 D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1]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一是土地的过当开垦,二是()。 答:A A林木资源的过量开米 B乱修水利

C运河的开凿 D牧马场的广布 [12]儒家的创始人是()。 答:A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子思 [1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模式有()。 答:D A市 B集 C墟 D [14]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 B、《尚书》 C、《周易》 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B.分封制C.谪长子继承制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发展。 A.儒学B.道学C.玄学D.经学 6.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 )族的著名史诗。 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 7.《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明代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 8.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渊薮,经学典籍主要是“五经”,即()。 A、《诗》、《书》、《礼》,《乐》、《易》 B、《书》、《礼》,《乐》、《春秋》、《左传》 C、《书》、《诗》、《礼》,《大学》、《论语》 D、《易》、《书》、《诗》、《礼》、《春秋》 9.宋明理学改变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讲求四书的义理,探讨身心性命修养,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的集大成者是( )。 A.程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10.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 A.日本B.朝鲜C.越南D.上述三国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狭义的文化 2、“五经” 3、家国同构 4、“今文经”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中国本土第一种人为宗教是道教,其创始人是老子。()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选题;共50题,50.0分, 1中国封建历史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的因素是;,。 A、 保证税收 B、 官工制度 C、 土贡制度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2敬授民时代表的是什么~;, A、 祭祀占筮的需求B、 君主统治的需求C、 农耕文化的需求D、 游牧民族的需求正确答案;C 3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 A、 舟水关系 B、 同体关系 C、 主仆关系 D、 君臣关系 正确答案;B 4周初的时候有一些殉葬现象:是因为;,。 A、 祭祀活动 B、 战争占筮 C、 天灾人祸 D、 殷商遗民 正确答案;D 5儒家思想产生于什么背景之下~ A、 1/14页 礼乐文明 B、 史官哲学 C、 宗教祭祀 D、 经济发达

正确答案;A 6先秦时期有三朝划分:分别为内朝、中朝、外朝:外朝主要职责是;,。 A、 治理家室 B、 治理国事 C、 治理万民 D、 治理夷狄 正确答案;C 7文治政府在古代的优点是;,。 A、 实行仁政百姓安居B、 任用下层精英分子C、 道德至上的政治理想D、 统一的国家政权正确答案;B 8媵嫁制度兴起于;,。 A、 夏 B、 商 C、 西周 D、 汉 正确答案;C 9老子思想产生的基础:以下不正确的是~ A、 史官哲学 B、 宗教祭祀 C、 2/14页 宗教神灵 D、 礼乐文明 正确答案;D 10根据儒家心性之学:达到天地境界必须;,。 A、 起信神灵 B、 敬畏自然 C、 培育善根 D、 巫术崇拜 正确答案;C 11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和”:下列对“和”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

盐梅和羹 B、 和而不同 C、 天下一家 D、 天下大同 正确答案;A 12分封制是一次重大改造:被改造的是;,。 A、 原始的血缘关系B、 原始的居住 C、 原始的生活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13佛教的最高宗旨是;,。 A、 仁义礼智信 B、 文行忠信 C、 四大皆空 D、 无欲无求 正确答案;B 3/14页 14二重证据法指的是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考证古史的方法:由;,提出。 A、 鲁迅 B、 王国维 C、 陈寅恪 D、 钱谦益 正确答案;B 15《诗经?采薇》属于哪种礼的范围~;, A、 宾礼 B、 军礼 C、 祭礼 D、 家礼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考核要求 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 1.识记: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理论的依据。 狭义文化的定义是: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心态的部分。 (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是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材料等。 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领会: (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 (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 3.应用: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 (二)文化民族、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1.识记: (1)民族文化的定义。 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2)国别文化的定义。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2.领会: (1)中国文化的性质。 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2)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1.识记:

中国文化概论

1,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 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成为“小文化”。 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2,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答:从纵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从横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经济成分。 3,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 答: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度曾是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源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4,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4唐文华的隆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化背景——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弘,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度变化休戚相关。、2,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体现在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其次,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3,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化发展至唐代,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诗歌、书法、绘画、散文。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2.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瀚如烟的文化典籍,佳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6,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农耕经济的早熟性——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7,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化进行了哪些大总结?什么叫西学东渐? 答:在图书典籍方面,对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进行收集、考证、考编,编纂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大典》《四库全书》 在古典科技方面,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本草纲目》《河防一览》《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物理小识》 在学术文化方面,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 西学东渐是指欧洲耶稣会士东来,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在今年,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 不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自从学习之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

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

中国文化概论

题目: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道 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世界前列所能凭借的精神力量。然而,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因此,人们渴望重新认识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力图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以至于未来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社会道德滑坡意义作用 正文: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人格 要理解文化的理想人格首先就要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文化离不开历史,无历史即无文化。文化不但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而且还是立国之本。 所谓人格,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格,反之则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的阐释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家最重视“人”的问题,最关心人的发展问题,理想人格的培养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焦点。从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的道路来看,有多少种哲学流派就有多少种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但在其中,起过重大影响的理想。 学习了《中国文化概论》后,可以大概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