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史1

中国文化史1

中国文化史1
中国文化史1

中国文化史

1.中国文化史分期:1.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

3.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

4.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唐中叶

5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6.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历史分期:上古(远古——秦汉)、中古(秦汉——唐中叶)、近古(唐中叶——明中叶)

2、中国文化发展期:前文明期

直立人(猿人):巫山人(四川200万年)、元谋人(云南170万年)、蓝田人(陕西65-80万年)、北京人(北京50万年)

智人:马坝人(广东20万年)、大荔人(陕西20万年)、长阳人(湖北)、丁村人(山西5万年)/柳江人(广西)、山顶洞人(北京1.8亿年)、资阳人(四川7000年)

3.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

距今年限首次发现

生产工具经济生活陶器

仰韶文化约

7000~5000河南渑池仰

韶村

磨制的刀、

斧、锛、凿

等,骨器精

农业为主、

渔猎为辅,

饲养猪、狗

等家畜

细泥红陶、

夹砂红褐陶

为主

河姆渡文化距今六七千

浙江余姚河

姆渡村东北

石斧、石凿

(伐木用)

有大量稻谷

遗迹和猪

狗、水牛等

家畜遗骨

黑陶,纹饰

多绳纹和刻

画动植物的

花纹

大汶口文化约6000年山东宁阳堡

头村和泰安

大汶口一带

磨制石器灰陶为主、

黑陶次之

屈家岭文化与早期龙山

文化相当

湖北京山屈

家岭

————农业为主,

种植粳稻,

饲养猪狗

薄如蛋壳的

小型彩陶、

彩陶纺轮、

长颈圆足壶

龙山文化约4000多

年山东章丘龙

山镇

磨制石镰和

蚌镰,开始

用轮制

农业为主,

畜牧业发达

(出现卜

骨)

灰陶为主、

黑陶次之

4.甲骨文是殷商王室从事祭祀、征伐、农事等活动时进行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因其内容为卜问记录,故又称“殷墟卜辞”。属于比较成熟了的中国文字,具备象形、指事等多种造字法,尤其是其用形与声的互注发展汉字的表意功能,使汉字能适应日常交际中大量新概念、新语汇的形成。格式分为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

5.金文是周代的文字。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即称“金文”,因这类文字大多铸刻

在礼器“鼎”和乐器“钟”上,故称“钟鼎文”。其在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太大的不同。可以复原西周的文化。

6.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

结成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①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

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

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

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②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萌芽于父系

氏族社会晚期,产生于商代后期。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

和宗庙祭祀制。

③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④宗法制孕育于商周,定型于西周。

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利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7. 封建制:封建是“封土建国”的简称,指帝王按照宗法的的等级秩序分封诸

侯,即授爵授民授疆土,使之在封域内建立邦国。这种按宗法原则世袭的封建制,盛行于西周,东周渐趋式微,秦汉以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8.礼乐制:礼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社会习俗和祭祀礼仪,进入文明和国家阶段,统

治阶层便对之加以改造和条理化,以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制度的手段。乐在原始时代的社会习俗和祭祀礼仪中,与礼相配合使用。到中国文明的初期,尤其是西周时代,统治者“人为”的将礼和乐集合起来,形成礼乐制度。

①礼乐制度是中古古代雅文化的逻辑起点。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宗法封建的各项政治制度能够相互包容而真正有效运行。

③从社会文化层面上,礼乐制度和宗法制有紧密联系,构成古代社会生活的两个基本轨道。

④从伦理文化层面上,加强社会公德和道德教育环境的建立。

9.诸子百家

儒家:“复礼与归仁

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

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

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

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

道家:无为和自然

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

子和庄子。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

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道家的主要经典是《老子》、《庄子》。

墨家:兼爱与尚同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

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法家:变法与专制

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

“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

“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

法家的代表作:《商君书》的基本思想是主张法治、实行农战,加强集权,以求富强。《慎子》、《韩非子》。

兵家:兵家著作有《孙子》、《孙膑兵法》和《吴子》。

阴阳家:邹衍

10.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

十三经:《周礼》、《礼记》《仪礼》、《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陈彭年、邱雍)编写的(《广韵》)。

尔雅是一部(训诂性质的)辞书,共(19)篇。

11.民本思想:即民为邦本的思想,它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尊君和重民

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绝对尊君论是由法家提出来的。

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民本主义与极端形态的暴政和绝对君权论是对立的;另一方面民本主义又和君主专制主义的一般形态相互补充,构成所谓明君论。

基本内涵:肯认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军依赖民、民制约军的君民关系,进而提出处理君民关系的理论构架。

12.秦朝政治变革

⑴.兼取古代“三皇”、“五帝”,称制“皇帝”,较之以往的“王”更显无上尊严高贵,规定皇帝之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⑵.朝廷设三公九卿,使政权、军权、检察权分治,以相互制约而统归皇帝辖制。

⑶.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朝廷任命的、非世袭的官僚制。

⑷.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13.郡县制:郡设郡守,县设县令。县下为乡,乡下为亭,亭下有里,邻里连坐,组成严密的垂直统治网。国君直接掌管,特点是中央直接任免,从而加强了统治安定,但是不利于地区积极性发展。

(1)定义: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

(2)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它形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

方政权上的体现。

(3)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整。

(4)特点: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4.秦文化统一

①秦汉文化的主旋律是对宏阁的追求。

②秦始皇统一文化的主要措施:一是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工作;二是统一

车辆形制;三是统一度量衡;四是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设官专掌教化;

五是实行郡县制,废除封建制。

③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修秦律。

15.郡县制:郡设郡守,县设县令。县下为乡,乡下为亭,亭下有里,邻里连坐,组成严密的垂直统治网。国君直接掌管,特点是中央直接任免,从而加强了统治安定,但是不利于地区积极性发展。

⑴定义: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

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

⑵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

制度。它形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

⑶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整。

特点: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6.古今文之争

西汉末古文经出现,学者内部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今文经是指以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为依据写成定本;古文经是指用古籀文写成的儒家经书。

差别表现在:⑴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⑵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⑶二者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⑷二者学风不同。

经今古文之争,不仅是两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之争,而且体现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文化倾向。

从武帝时代知道西汉末,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从而建构起天人一统图式,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古文经学在王莽摄政时扶摇直上,东汉继续发展,大学者辈出。东汉末年,郑玄的今文群经,不拘泥于师承门户和学派壁垒,成为有汉一代隆盛经学的总结性人物。

17.佛教传入与华化及石窟

佛教是由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故称中国佛教“祖庭”。佛教宣扬“慈悲普度,善恶报应,轮回转世”,认为只要依法修行,便能脱离苦海,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1) 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2) 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

庐山等地;(3) 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4) 西行求法活动成风。

佛教宗派:三论宗、三阶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

著名佛教石窟: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

禅宗:禅的本意是思维修养、静虑定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

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套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成为

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他的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因而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始于菩提达

摩,盛于六组慧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著名人物:法显,鸠摩罗什。

佛教华化(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①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自于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

②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

谛”。

③佛教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

④佛教原先比较注重个人的解脱,后者逐渐发展为强调“慈悲普度”。

⑤12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溃灭,世界佛教中心移到中国。此前,佛教

在两汉之际就已传入中国,可以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左右。

⑥魏晋时期,佛教分为三派,即心无派、即色派、本无派。

⑦梁武帝、慧远和竺道生是南北朝弘扬佛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说是

建立在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的思想基础上。

⑧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就表现形式而言,这时的佛教是一种

宗派佛教。

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化的佛教

前因:①魏晋南北朝儒学衰微,为佛教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②当时社会南北分裂,地区割据,社会动荡,给佛教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③因为佛教来自西域,更容易为北方民族所接受,传播比南方民族中更广泛、更深入。

④在当时动乱的时代,人民需要精神解脱和寄托,佛教信徒剧增。

⑤西方高僧来中国传教,经过中外僧人共同努力,为其后中国化的各种佛教宗派的创立

准备了基本条件。

后果:①寺院的广为兴建,僧人剧增。

②巨型石窟造像大量出现。

③国家土地荒芜,国家税收减少。

④佛教与玄学相融合,教义逐渐中国化。

18.三武一宗:历史上的灭佛事件主要有四次,被称为“三武一宗”,是中外文

化冲突的一种反映,也是三教对立、斗争的一种表现。即:北魏太武帝拓

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19.道教创立及发展

道教的产生大体在(东汉中叶)。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

道教的渊源:(1) 原始宗教和巫术——行为基础(2) 春秋战国时代产生“方术”——思想基础(3) 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基础(4) 黄老学说——名称来源。道教发展的原因:(1) 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2) 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3) 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

道教的基本特点:(1) 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2) 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3) 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4) 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道教的某些活动含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对某些科学技术,如:冶炼、化学等做出了贡献;(2) 道教的养身之道和引导之术,是现在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来源;(3) 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激发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4) 在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中含有大量的道教内容。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①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一种较成熟、系统的人为宗教。

②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③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创始人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一派为太平道,创始人是张角,与黄巾军有联系。

④道教在魏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东晋葛洪从神仙方术的角度创立了道教的凡鼎系,代表作是《抱朴子》。

⑤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由道家经典《老子》而来,主张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⑥道教信奉的最高神是三清尊神,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

⑦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密切,包括化学、医学、药学、气功。

⑧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成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20. 门阀制度

定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对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的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予以确认的制度。这是制度发展于东汉,兴盛

于魏晋南北朝,衰亡于隋唐,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在法律上按门第、

家庭系统的社会等级世袭特权。

实质:区别士庶、分辨高卑,即由有文化的世家豪族垄断高官、清官职位。

即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贵族不仅在赋役和选举等方面获得种种特权,而且在法律上具有按品第高低占田荫客的特权。

21.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

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的兴起,对魏晋文化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

魏晋玄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正始时期,西晋“竹林七贤”时期,东晋、南朝时期。

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在文化上的另一重大进展,就是建立了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新的人才铨选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

科举制度的兴盛的条件:①经济前提是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在隋唐间得以推行。②反映了“时代衰微,全无冠盖”的山东士族和江南氏族之间利益。

③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④隋唐时代的经学

大统一为应考人士提供了必备的教科书,规定了法定的经义文本。

中国科举制度的特点:

⑴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的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

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

⑵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

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

⑶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的工具和奴仆。

⑷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科举考试以闭卷考试录取,唯才是举,从而较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他既是一种选官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制度,

它自隋唐延及明清,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自隋朝始兴至晚清诏废,科

举制度实行约1300年。不仅对东亚而且对世界文明都产生过影响,它在

其初现近千年之后由传教士带回西方,直接影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

文官制度的建立。

23.四部:经史子集

经: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

史:包括了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

子:包括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

集:包括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

四部明确分类,标志着我国传统学术体系的确立,史学从经学中分离出来,走上独立发展的轨道。

24.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产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中叶的韩愈和李敖。

又叫新儒学、道学、宋学。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建构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

开创期:周敦颐和邵雍是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

奠基期:张载、程颢、程颐提出了“天理”这一理学核心观念。

集大成期:南宋朱熹提出“格物、致知”,提倡“即物穷理”,最终完成了理论架构,并在认识论上打到了顶峰。

理学的主流称之为程朱学派。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能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该学说治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其表现:一是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二是表现在其修行方法从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后人称理学是儒表佛里,也证明了这一点。宋明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派别,即张载的气本论,朱熹的理本论和王阳明的心本论,三者都否认鬼神的存在。

宋明理学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其重要表现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人个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界的升华,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这一思想对人的精神的开放,对于个体道德自我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5.陆王心学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强调只有一个世界,即个人之心或宇宙之心。后来由王守仁承继,人称“陆王心学”。又叫“心学”,因为王守仁把“心”(人的意识)视作第一性、本原的东西。其主旨就是“心即理”说和“致良知”说,其实行径是“知行合一”。

“心即理”:王守仁认为世上事理皆具于“吾心”之中,故主张求理于“吾心”。论证心物关系,把外物的存在说成是心灵的感应,这是主观唯心论的极端形态。

“致良知”:天理既是良知,王守仁规定了致良知的步骤,即“诚意”——“致知”——“格物”。“致良知”的终极目标,仍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别无二致。就此而言,王学与朱学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知行合一”:

26.文化的雅化

宋代士人对雅文化的追求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尚,其重要标志是主意主理的宋诗,以婉约见长的宋词,雅致精美的宋画,声气相求的书院,以及清幽脱俗的文房清玩。

(1)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2)宋代词人有柳永、苏轼、张炎、陆游、李清照等

(3)文人画的出现,表明宋代士人已不满足于词章之句,他们要运用舞动的线条来表达精巧的思绪和闲适的人生态度。王维——擅长山水诗,借此宣扬隐士生活和佛理禅机,被推为文人画的鼻祖。

文人画的特点:追求气韵生动

文人画描摹对象:“四君子”梅、兰、竹、菊

(4)书院初兴于唐,原为民间士子藏书之所,至宋代渐成为教育机构。书院成为宋代士人追求道德完善和学术自由的圣地,他们的热情和思想在这里

大放异彩,他们的道德文章成为士子们学习的楷模。

四大书院——嵩阳、岳麓、睢阳、洞为。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宋代最为有名的四宝——湖笔(浙江湖州)、徽墨(安徽徽州)、宣纸(安徽宣州)、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古董收藏集: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赏石之风:著名文人画家米以“石痴”著称,欧阳修的紫石砚屏、黄庭坚的乌石砚屏、苏轼的月石砚屏

27.文官政治的确立

经历了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倾轧和混乱之后,宋代的君臣都意识到统治之术绝非武力所可独揽,应该文武并用,于是中央政府采取多种形式,使自隋唐开始的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文官政治趋于完善

文官政治的基石——科举制,在宋代得以完善。如将进士考试定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扩大招生名额;鼓励寒士参加科举,为广大贫困学子拓宽致仕之路;重视学校教育

特征:①在标榜“右文”的宋代,文官待遇之高、地位之隆,为中国历史之罕见;

②广开言路的制度安排,使宋代形成了“以天下自任,议论褒贬,无

所顾避”的政论之风。

影响:导致宋代政治弊病丛生: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冗官、冗兵的长期存在,促成积贫积弱格局的形成,使百姓赋役负担加重,阻

碍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

28.元曲的兴盛

是元代新兴的一种韵文文学,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元曲是剧作家们在元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以及各种民间曲艺发展而成,所属曲牌多达400余个。创作讲究新奇变化,尤以巧体为多。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以前者为主。与唐诗、宋词并称。

元曲的繁盛,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融合了古典诗词的文采和民间曲调的斑斓,注重叙事,擅长抒情,有浓重的市民气息。元曲使中国真正步入戏剧大国的门槛,并享誉世界。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刻画了弱小无助的善良百姓与黑暗的强权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最后的结果是恶对善的征服,表现出作家对弱小百姓的同情以及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控诉。此外,王实甫的《西厢记》极力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29.棉花种植

元代纺织业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是棉花广泛种植。棉花宋代开始传播,到元代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到明代,棉花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超过了麻。黄道婆扮演重要角色。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的普及,对元代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应该说,无论从中国经济史还是服装史的角度看,元代棉纺织业之于国计民生的文化意义是深远而巨大的。

30.古典文化的集成

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还有类书和丛书。

类书是中国古代典籍中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工具书,它将群书中

的各种资料以类相从,供检索之用。明代类书规模最大的是《永乐大典》;清代规模最大的是《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的一种。

丛书是将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提一总名,以利学者系统览阅。清代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丛书中的代表作。

《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的关系

⑴体例不同,前两个属类书,后一个属丛书

⑵文化价值及某些编著特点相似:

第一:穷搜博征各种著作,汇成庞大的书籍世界,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文化史上,《永乐大典》确乎是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集

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成为空前规模的大型丛书;《古今图书集成》

成为现存的搜罗最博、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

第二:以较为精密的分类体例勒群籍,使之有序地构成一个知识体系。

《永乐大典》模仿宋人阴幼遇《韵府群玉》、钱讽《回溪史韵》的体

例,依照明代《洪武正韵》的韵目,按韵分列单字。分为经、史、

子、集四部,以经部为四部之首,史部与培根分类法的历史学类近

似,子部与哲学类相契合,集部与诗学类相仿。

31.明清文字狱

中国文化史上,存在一个突出现象,及专制君主监视和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唯恐扰乱了统治秩序。这种情形到明清时期发展到苛酷的程度。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君主集权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由是派生出文化专制主义的泛滥。明清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登峰造极的时代,文化专制亦空前严酷。

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朱元璋以文字之“过”,“纵无穷之诛”,大批儒生士大夫因文字而遭横祸。。与此同时,明代君主在文网周纳中大量使用特务手段,特务机构厂、卫以士人为重点侦伺对象。清代文字狱更有过之。文人往往因“疑似影响之词,横受诛戮”。“庄廷龙《明史稿》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査嗣廷试题案”、“吕留良文选案”。

明清统治者一手推行文字狱,在文化领域制造恐怖;另一手则崇正宗、灭异端。清代统治者在推行文化专制上也不遗余力。乾隆年间,清高宗借编纂《四库全书》的机会,全力剪除危及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异端”学说。与直接干预《四库全书》纂修的同时,乾隆帝还一手操纵长达19年的禁书活动。中国文化遭到秦始皇焚书以来的又一次巨大浩劫。

32.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①中国至迟在唐代就开始发现了火药。宋代开始生产火药武器。指南针是把人类无力感知的地磁信息转换为视觉可见空间形式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发明了指南针。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指南针的改进给航海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南宋发明了罗盘。元代有了专为海上航行而编制的由针位标示的航线——罗盘针路。

②纸的发明是人类文字载体的一次革命。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是西汉初期的麻纸。说明中国早在公元前2 世纪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 年,蔡伦完成了造纸技术的重大革新。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贮和传递手段。唐宋时期,造

纸业有了重大进展,成为誉满天下的名纸的有宣纸蜀纸歙纸苏纸池纸等。

③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书籍的新纪元。晋代有了墨拓技术,随代有了雕版印刷。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架。元代发明的锡活字和铜活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明代在世界上最早使用了铅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根本改变了社会文化环境,为欧州的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极有力的武器,从而为近代科学从中世纪欧州的漫长黑夜中腾飞,为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33.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34.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35.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

2019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03古代中国文化(测)-(附解析)$764332

专题03古代中国文化(测) -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一、选择题(15*4=60分) 1 ?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 A .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B .具有民本思想 C.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 D ?强调忠君思想 【答案】A 【解 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泊‘三者逆贝恢下乱夭T之常道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韩非子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因此选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 排 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韩非子 2?“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 “官无大小, 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 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B .有所为有所不为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 .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答案】C 【解 析】 试题分析:材料所说的意思是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为公,如果为公即使再小的官,也受人 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三公的地步,也跟没了下半截的马鞭子一样, 没有个好结果。“存 天理,灭人欲”就是强调自我克制,官无大小,都要有廉洁为公思想。故选 C O ABD 都与 题干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一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想束缚,故A 排除。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只符合梁启超,故 于颠覆传统儒学的信条,故 C 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 “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梁启超思想 料表现了变革时代 3.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进步意义是 A .反对君主专制 B .反对私有制 C .倡导民主自由 D ?反对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试題外析:本题主5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茯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必循夭下之公,天下非一姓 之私也”说明王夭之批判君主专制.所以答案选打反对私有制,J 倡导民王目由以及D.反对中央集权, 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 4?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 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梁启超认为:“自由者,奴隶之对待(对立)也。……辱莫大于心奴, 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 ”这说明两者 A ?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B ?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 C .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D .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辱莫大于 心奴,而身奴为末矣 ...... 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反映了王阳明和梁启超都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故 D 正确。 王阳明没有主张摆脱封建思 5.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材 B 排除。王阳明的目的不在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

2018尔雅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上期末考试答案

1 由于生产力、通信交通的落后,周朝采用()来管理国家。(1.0分)1.0分 ?A、 禅让制 ? ?B、 分封制 ? ?C、 郡县制 ? ?D、 行省制 ? 我的答案:B 2 下列疆域类型中,属于民族或地方自治区的是()。(1.0分)1.0分 ?A、 初郡 ? ?B、

侨郡 ? ?C、 都护府 ? ?D、 羁縻府 ? 我的答案:D 3 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1.0分)1.0分 ?A、 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 ?B、 东西之间,由东而西 ? ?C、 南北之间,由北而南 ? ?D、 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

我的答案:C 4 唐太宗时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临时派遣使者观察,未成定制。(1.0分)1.0分 ?A、 十四刺史 ? ?B、 十三刺史 ? ?C、 五十郡 ? ?D、 十道 ? 我的答案:D 5 ()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疆域范围扩展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1.0分)1.0分 ?A、 唐高宗 ?

?B、 唐太宗 ? ?C、 唐玄宗 ? ?D、 唐文宗 ? 我的答案:B 6 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1.0分) 1.0分 ?A、 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 ?B、 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 ?C、 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 ? ?D、 以上都对

? 我的答案:D 7 由于怀疑反朝残余势力在海上搞破坏活动,以及日本海盗、倭寇的骚扰,()下令实行海禁。 (1.0分) 1.0分 ?A、 朱元璋 ? ?B、 朱标 ? ?C、 朱允炆 ? ?D、 朱棣 ? 我的答案:A 8 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别是现在的()和()。(1.0分) 1.0分 ?A、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

福师1009考试批次《中国文学史专题一》考试复习题一 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单价属 性 作者版本出版社 介质类 型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66(上下 册) 主 郭丹、陈 节 2008年10月第1 版 海峡文艺出 版社 书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填空题:(20分) 1、《诗经》分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其分类是以音乐为标准的。 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4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考核知识点:《左传》的作者及其他,参见P32 3、《国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 考核知识点:《国语》其书,参见P56 4、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先驱是老子。 考核知识点:庄子的思想和美学观,参见P84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等。 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 6、《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自称著此书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考核知识点:《史记》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意识、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参见P138、P134 7、保留乐府民歌最多的总集是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考核知识点:乐府诗的结集,参见P170

8、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 考核知识点:正始文学之阮籍、嵇康,参见P204-211 9、庾信后期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他的《哀江南赋序》是一篇有名的骈体文。 考核知识点:北朝诗人庾信,参见P256 二、名词解释:(20分) 1、三颂 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3-5 参考答案:《诗经》中的《鲁颂》﹑《周颂》﹑《商颂》,合称三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字可以释为容貌的“容”字,“容”即“样子”;颂乐是连歌带舞的,舞就有种子样子。颂诗多无韵,配合舞步,声音缓慢,多不分章,是其特点。 2、骚体赋 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 参考答案: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七发》等。 3、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考核知识点:西晋文学,参见P213-214 参考答案:从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年间起,约有二十多年时间,是紧承建安至魏末的又一个文学创作繁荣的时期。这一时间出现的作家较多。钟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描述了当时诗坛的盛况。过去一般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两种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很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4、陶谢 考核知识点:陶渊明、谢灵运,参见P226-229、P244-248 参考答案:东晋末年、南朝初的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的并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拓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两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在田园山水中寄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及儒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②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 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 为新兴的儒学。 ①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 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②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7)明朝: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心 学”。王阳明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 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 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及其关系 (1)思想特点 ①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 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实现全国大一统法家 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③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 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①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 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好的效果。 ②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 发展生产。 ③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 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也是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 2.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4.文字狱:中国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5.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其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 6.今文经: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 7.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8.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二、判断改错,指出错误并改正。 1、佛教在魏晋时传入中国,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正确) 2、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对太阳、大地等的崇拜形式属于图腾崇拜。(错误) 改正:因为图腾崇拜是对动物的,而太阳、大地不是动物。 3、杨师道、王勃、杨炯、骆宾王、七岁女等是唐朝文思敏捷的神通诗人.(错误)改正:神童诗人 4、公元前1世纪中叶到公元7世纪中叶的朝鲜三国时期,是指魏国、蜀国、吴国时期。(错误) 改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是指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 5、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错误) 改正: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 6、公元2012年为农历壬辰年,其中地支是“壬”,天干是“辰”。(错误)改正:地支是“辰”,天干是“壬” 十天干对应的顺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十二地支对应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印刷术。(错误) 改正: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8、中国戏曲之美首先表现在程式化,其角色分行大致为生、青、净、末、丑。(错误) 改正: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9、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雅、兴三类。(错误) 改正: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10、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后人总结为“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设。(错误)

《中国文学史专题二》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30分(每空1分)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改以往送别诗中的悲愁情绪,表现了初唐诗人崭新的精神面貌。骆宾王用比兴的手法,借咏蝉寄托身世之感的作品是《在狱咏蝉》。 2、盛唐山水诗人除王维之外,还有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人。 3、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脍炙人口的歌颂友谊的名篇。其原诗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杜甫著名的“三吏”诗分别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5、韩愈的《马说》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压抑、遭排斥现象的强烈不满,而柳宗元的寓言名篇《三戒》则入木三分地讽刺了世态。 6、唐代传奇中的《枕中计》和《南柯太守传》是著名的讽刺小说,成语黄粱美梦、南柯一梦即从两篇小说而来。 7、柳永最擅长写离情别绪,他著名的《雨霖铃》词最后几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8、李清照《词论》的主要观点是词别是一家。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名句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陆游晚年写了两首哀婉悱恻的《沈园》,分别是: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又,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棉。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10、元代散曲主要的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 二、名词解释。12分(每道4分) 1、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包括志怪、写实,具有有意作小说,多幻设语,篇幅漫长、记叙委婉等特点。 2、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在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方法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3、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近200篇。“三言”是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则是凌蒙初所编《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 三、简答题。24分(每道8分) 1、赏析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有感于诗句的动乱、人民的灾难,流下了眼泪;鸟也为了人们的生离死别之悲,而心弦震颤。以无情之花鸟的感时念乱,突出人在战乱中的深切痛苦。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2、简要谈谈《琵琶记》的文化意义。 总体上看作者主观希望“为文人立心”,宣传忠孝君臣的封建道德。但其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表明封建社会忠孝难以两全,在“全忠全孝”的同时又有一定批判。在宣传封建道德时,对于当时的黑暗现实也有所批判,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如牛丞相的专横,地方官的腐败。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中国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引申义:①“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②“中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出文化中心;③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④“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⑤中国成为正式国名;⑥“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现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2.宗法制度 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为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宗法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在商代晚期,宗法制度初成;西周经一步完善,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其核心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大一统 “大一统”,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谓“大”,就是重视﹑尊重;所谓“一统”,即“方物之本皆归于一”。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此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皆现“六合同凡,九州共贯”的“混一”局面。 4.河姆渡文化 1973年首次发掘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骨耜,狩猎用骨镞。陶器为黑陶;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等家畜遗骨;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这是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 5.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与黄河中下游。生产工具为石镰和蚌镰,陶器为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出现卜骨。以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现黑陶,又称“黑陶文化” 6.屈家岭文化 1954年发现于湖北的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以小型2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只要特征。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年代晚于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 7.家族制度(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之一。家权,族权与政权结合,族权在宣扬纲要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制度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是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渊源,是封建时代的一种社会政治模式。在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根深蒂固。 8.农耕文化 指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文化,以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民自身为中心,集合了儒家等文化,包括各类宗教文化。形成了适合农业生产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文化集合,主体包括语言、戏曲、民歌、风俗及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男耕女织是其显著特点,是我国存在最广泛的文化类型,至近代开始衰落。

中国文化史

如果将远古至秦汉时期的文化称之为上古文化,那么,秦汉至唐中叶时期的文化则为中古文化,从唐中叶至明中叶可称之为近古文化。 公元9世纪的中国,继春秋战国之际和汉魏之际以后,发生了又一次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唐中叶以降,汉唐时代的雄浑气象已不复现,雅文化层面走向精致内敛,俗文化层面则呈现市井式的热闹与繁华。文化特点:1、地主——自耕农经济和文官政治相互结合领主庄园经济破产,地主——自耕农经济定型;科举制度实行以后,门阀贵族淡出政治,管理直接从地主和自耕农中考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2、市井文化勃兴实物经济式微,货币大量流通,城市由单纯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演变为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市井文化趋于活跃。 3、儒学复兴酝酿于唐中叶,在宋明得以张大的理学,一定意义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复归。文人、官僚、地主或商人合为一体,形成所谓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道德观念主导了全社会的价值规范。4、民族文化的气质从汉唐的雄强外拓转向宋明的精致内敛。 宋明理学又名新儒学、道学、宋学。它是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是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而兴起的新儒家哲学。(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2)儒学变革的需要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3、儒学体系的更新: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理学肇始于唐代,兴盛于宋明,终结于清代,历经七、八百年,构成了中国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开创时期、奠基时期、集大成时期;开创时期:北宋周敦颐与邵雍是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周敦颐:理学创始人,号濂溪居士,曾在庐山莲花峰下设濂溪书院讲学。他设计了宇宙演化的《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主张无极而太极,太极因动、静而生阴阳,阴阳与五行相融产生万事万物。人也是如此,凡人主动,圣人主静,“无欲故静”。它与道家的“无为”、佛教的“无心”是一致的。他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的修身哲学,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此种认识路径成为后代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的礼治秩序在经过了魏晋六朝的乱世裂变之后得以重建。第二、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古代的经世路线由“外王”事功转为“内圣”修身。第三、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得以完善和实现。一是“孔颜乐处”二是“民胞物与”三是浩然正气。唐中叶以后,在日益强化的君主集权格局之下,官僚政治实行文武分离、右文抑武之策,虽然防止了武人割据和篡权,却导致国防劣势,也使民族文化的气质和国民性格发生变化。 一、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1、中唐乃“古今百代之中”:安史之乱 2、社会经济关系变迁:两税制出台与均田制崩坍 3、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崩溃与商业革命 4、文化史的转折:韩愈、李翱的“道统”理论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中国文学史专题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先秦历史散文除《尚书》外,重要的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2、《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汇集在《内外储说》,《说林上下》等篇中。 3、荀子是__儒家学派的学者,庄子是___道家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4、《史记·屈原列传》认为:“《离骚》者,犹__离忧____也。”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_吊屈原赋__》和《___服鸟赋___》等。 6、《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中情景交融的诗句是:“__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雨雪霏霏“。 7、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是宋代__郭茂倩____编的《__乐府诗集__》。 8、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以晋干宝的《__搜神记__》为代表;志人小说以南朝宋___刘义庆__的《__世说新语__》为代表。 9、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称“六诗”或“六义”。 10、《诗经》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11、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12、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为蒙地漆园吏。 13、《逍遥游》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1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论语》。 15、《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7、《有所思》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 18、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鲁、齐、韩、毛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鲁、齐、韩三家诗都先后失传,我们今天读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19、《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一、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 二、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 1、游牧文化 2、农耕文化 3、商业文化(海滨) 其中,1和3属于一类。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 三、财富观: 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二、愈多则愈不足 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 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 四、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 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 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 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 五、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 第一章地理背景 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 汭:两水环抱之内。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 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 (1)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 (2)中国当时处得较北,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 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1)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 (2)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 (3)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 2、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比较: 欧洲文化起源于希腊,但希腊虽有共同文化,却没有共同的政治组织。因此后来希腊被罗马取代,而中国是内部政治交替,文化改进。 希腊、罗马、基督教会是近代西方文化三大主源。 西方人看历史,是变动;中国人看历史,是转化、绵延。西方人看历史,是空间与权力的向外伸展;中国人看历史,是时间的与生长的自我绵延。西方人的看法是我与非我,中国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阅读附答案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阅读附答案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 和伦理实用主义。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借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 ————论清朝时期中西方交流摘要:清朝时期,曾经拥有与西方交流的良好契机,却因统治者的专制、愚昧而夭折。至使清朝与西方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清朝末年,虽有众多有识之士进行了政治、思想、科技的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本文就清朝时期中西方交流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专制统治封建思想改革 说起清朝时期中西方的交流,不得不提起传教士这一重要媒介。16世纪中叶起,以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传教,带来了基督教义、古希腊哲学和科学、作为文艺复兴之温床的“建学育才之法”。传教士从上层入手,改变传统的传教策略,注重学习中国语言、吸取中国的文化知识,利用中华文化的某些形式进行传教,传教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 清朝入关之初,对定居中原的西方传教士采取礼遇态度。顺治帝特别倚重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顺治帝多次向汤若望学习天文、历法、宗教等知识,以及治国之策。清政府还下令根据汤若望所著的《西洋新法历书》,制定新历法并颁行全国,名为时宪历。康熙帝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都有较大的兴趣,并且拥有一定的造诣。他曾组织传教士和中国学者采用西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地测量,绘制了《皇舆全览图》。与此同时,康熙还开设蒙养斋,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的科学人才,组织编纂了包含有大量西方科学知识的《律历渊源》。清朝初年和西方传教士的广泛交流为清朝皇帝了解和学习西方技术开启了一扇窗户。 清朝的统治者对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等都相当得感兴趣,如果当时在中国大力推广西学,中国应该早就走向了近代化,思想和科技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在保持世界先进国家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向世界超级大国迈进。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西学为什么没能大力推广呢?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统治者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清政府的历代皇帝大多不傻,他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不得不限制西学的传播。当时欧洲各国已进入了一个更先进、文明的时代——资本主义阶段。受过多年政治思想教育的有识之士们都清楚,资本主义社会是先进于封建主义社会的,这种先进性不但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并不是不欢迎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他们对西方的钟表、玻璃制品等各种高科技产品是非常喜爱的,购买时也是挥金如土。例如:皇宫和贵族从不缺少的被称为“奇技淫巧”的各种西方的小玩意;康熙还热心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但清政府从未让百姓真正接触这些,因为统治者发现与科学一同到来的还

在中国文化史上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至深至巨,的确是其他任何一部书都无法相比的。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类成语,堪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某个方面内容的经典概括,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持久而深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继续发挥这种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自强不息”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作为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强盛不衰精神力量,也是中国人民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自强不息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拼搏进取、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动力 “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宽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德载物”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总之,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在《周易》成语中均有着生动的表现,《周易》成语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研究《周易》成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传承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起到积 极的推动作用 《周易》是通过研究天地万物的义理和象数,来确定它们的变化趋势的。 《周易》集中了中国传统思维主要特征,是我国传统哲学,自然科学、艺术、社会科学乃至于今天的企业经营管理等主要学习思想的根源和理论依据。 研究《周易》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首先要明白《周易》朴素的全息思维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著名的量子力学家玻姆的“不可毁灭的整体性”概念,目标是发掘固存于宇宙网络中的层次幽深,隐而未见的,并将其比做一张全息图,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上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真正的世界也是这样,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玻姆还意识到全息图的比喻过于静态化,为了说明其动态性,他创造了“全息运动”(holomovemene)一词。他认为全息运动是一种动态现象,物质世界的各种形式都由此涌流出,玻姆的探讨旨在寻求包含全息运动的秩序,不是通过研究客体的结构来求得秩序,而是通过研究动态的结构来寻求秩序。总之,玻姆考虑到宇宙的统一性与动态这两大本质。这很类似于分形理论,强调体系的多级分异,具有相似于分形理论,强调体系的多分异,具有自相似性,自仿射性或递归性,无标度性,强调系统各分级层次的类似性,定量描述分形的参数量分维,帮全息运动近似于一个以一定分维参数的多级分形的系统形成过程。 《周易》的全息理论不谋而合地在某种程度上同玻姆的全息论是一致的。这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差异的层面下有着共同认识的结合点。 研究《周易》,学习《周易》,“人”是根本的体。现今我们已经打破了以人为本的“通才”和“学”的框框,通才和杂学是第一次浪潮农业社会的人才,相对于第二次浪潮工业社会的“专家”是落后的,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从螺旋式上升的角度来看,应该发展新型的专门性综合研究。这样,我们结合今天的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地学习周易在经营管理中的奥意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关于经营管理中的阴阳平衡,刚柔相济,《周易》哲学认为,任何事物及其变化都是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之下发生的。诸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昼与夜,明与暗,热与寒,外与内,上与下,是与非等。所有事物尽管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性态上总表两类特点的相反趋向:一类趋向为明亮,活跃,向前,向上,温热,充实,外露,伸张,扩散,开放等;另一类趋向为暗晦,沉静,向后,向下,寒凉,虚空,内藏,压缩,凝聚,闭事等。 《周易》把事物的前一类性态称作属阳,把后一类性态称作属阴。《周易》太极、八卦、六十四卦所反映的阴阳消长盛衰是均衡的,对称的和互补的,特别强调阴与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反相成,互相转化。 《周易》所讲的竞争以下破坏整体的统一平衡为限。外部市场竞争相对公司内部管理而言,属阳性。市场是无硝烟的战场,风云莫测,瞬息万变,在激烈的竞争中,火是至阳之物即市场,必用至阴之柔之物“水”即策划来克制。在竞争中,有正奇之分,正属阳,奇属阳。正即正面进,正面作战,正面突破等。奇即游击作战,迂回作战,奇兵作战等,孙子主张“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谋略胜人,以奇胜人的道理,”这样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市场竞争本身,又有阴阳之分,凡进入,占领,兼并,人股,价格攻势,广告攻势,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