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康简介

安康简介

安康概况

【地理概况】安康,古称“金州”,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处于中国中、西结合部位。

北靠秦岭主脊,南依大巴山北坡,东经108°01'—110°12',北纬31°42'—33°49'。

最高海拔

2964.60米(秦岭东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县汉江出境处),国土总面积23529平方公里,占陕西省国土总面积的

11.4%。

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340公里,秦岭、巴山和汉江构成“两山夹一川”的地理地貌。

我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山区,全市土地总面积3529万亩,人均

13.68亩,其中宜林宜药荒山坡地680多万亩。

森林面积1761万亩,森林覆盖率

50.2%.;山地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

92.5%,丘陵占

5.7%,川道平坝仅占

1.8%。

群山环抱中有石泉、池河、汉阴、恒口等山间盆地。

土壤以黄棕壤为主;安康市隶属于长江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

15.7℃,年降雨量800—1100毫米,年日照时数1600—2000小时,年无霜期210—270天,南北气候交汇地带,南北兼具的气候特征造就了丰富的物、矿产、水力、旅游等特色资源。

【行政区划】全市现辖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旬阳、镇坪、平利、白河9县和汉滨区,109个镇,88个乡,3个市区办事处。

安康市政府驻地汉滨区。

全市2003年总人口293万,其中农业人口251万,1占总人口的85%,人口密度125人/平方公里。

其中安康城区人口26万。

【历史沿革】安康市历史悠久,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有女娲在平利抟土造人和敢偷上帝息壤为民除害的鲧的传说。

夏代属梁州,商、周时称“上庸”,后属楚国、秦国。

秦惠文王12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郡址即在今天的安康市,在安康汉江北岸(今江北中渡台一带)设西城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郡治迁移至汉中南郑县。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汉中郡东部即安康市为西城郡。

曹魏、西晋设魏兴郡,辖七县。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易名安康县,“安康”由此而得。

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因越河川道出麸金得金州名,故名“金州”。

宋元及明清前期仍设金州。

明万历年间(1583年)洪水覆没州城,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易名兴安州,乾隆年间(1782年)升州为府。

辛亥革命后,废道设府,1935年设陕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设陕西省人民政府安康专员公署,1979年改为安康地区行政公署。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安康地区撤地设市,更名为安康市人民政府,地级安康市2001年元月1日成立。

2【区位特色】安康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位外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东与湖北省的竹山、竹溪、郧县、郧西连接,南与重庆万州区的城口、巫溪及达川地区的万源县接壤,北与西安市周至、户县、长安和商洛地区的柞水、镇安县毗连,西与汉中市的佛坪、洋县、西乡为邻,处于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故方志称安康为“东接襄沔、西达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

境内铁路、公路、航空、航运交通运输方式齐备,阳安、襄渝、西康铁路在此交汇,贯穿市内7个县区,这三条铁路是我国中南、华北、西南、西北铁路交通之间重要的联络线路,使安康成为沟通西南、西北、华中、华北铁路大动脉。

国道

316、210穿境而过,市内“三横六纵”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汉江航运规划最大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安康港是西北最大的内河港口;安康地处中西部结合部,位于西北、西南和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交汇地段,又处陇海、黄河、长江三大经济带的融接区间,是秦巴腹地贫困带经济开发的区域中心。

优越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使安康成陕西南部及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立体性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

【优势资源状况】安康地处秦巴山区,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丰足的生物、矿产、水力和旅游资源。

3

1、生物资源秦巴地带是我国生物资源的基因库,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堪称南北荟萃之地。

全市拥有各种生物物种3300多种,栽培作物60多种,各类动物430种,居全省之首。

是陕西省和西北地区重要的林特产品和中药材生产基地,被专家誉为“天然生物基因库”和“药材摇篮”,素有“秦巴万宝山”之称。

各类树种2157种,连树、香桦、七叶树、鹅掌楸、枫香树、黄杨、红豆杉、银杏、水杉、三尖杉、樟、楠、檀等为我国稀有或独有,其中产于镇坪县的珙桐(又称鸽子树)被称为250万年前的活化石,为世界罕见树种。

全市共有野生动物430种,其中鸟类296种,兽类98种,两栖爬行类36种,鱼类80多种,其中有34种列为国家保护珍稀动物。

中药材品种极为丰富,品种达1290多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有600多种,蚕茧、党参、茶叶、生漆、厚朴、麝香、桐油、木耳、杜仲、板栗、黄姜、黄连、苎麻等传统大宗林特产品产量在陕西名列前茅,其中生漆产量在全国驰名。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安康市茶叶开发形成产业,新开发的各种名茶畅销全国,居西北地区之冠,“富硒茶”已成为企业品牌和安康茶文化的代名词而传遍华夏。

安康还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蚕丝绸基地,蚕茧产量占全省80%以上,以绞股蓝、皂素、葛根素为主的药用资源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群体。

黄姜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杜仲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四分之

一。

列入国家药材重点生产基地的中药材有杜仲、绞股蓝、黄姜、葛根。

安康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茧丝绸基地,蚕茧产量占全省的85%以上。

绞股蓝、茶叶、魔芋、蚕桑、4黄姜、畜牧等已呈产业化发展之势。

全市亦是发展林特畜牧业的重要基地,有草坡面积313万亩,理论载畜量312万单位,森林面积1993万亩,森林覆盖率

56.5%;活立木蓄积量5554万立方米,占全省的

20.6%,森林后备资源丰富。

2、水资源安康境内河流密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是陕西乃至西北独有的水资源密集区。

全市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6条,河网密度为

1.43km/km2,全市年平均径流量

106.55亿立方米,人均自产径流量3964立方米,是全省的

2.6倍,全国的

1.5倍。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水质好,流量大,为国家和陕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汉江干流和九条支流水能蕴藏量469万千瓦,占全省的

46.8%,可开发量275万千瓦,其中汉江干流210万千瓦,已开发

107.75万千瓦,占干流可开发量的

51.3%,年发电总量超过30亿千瓦时。

规划的汉江梯级开发共7座电站,6座在安康境内,已建成安康、石泉两座,总装机

107.75万千瓦。

汉江梯级开发已经启动,石泉喜河电站已经开工建设,旬阳、蜀河电站加快了前期工作步伐。

其支流已建成677处小微电站,装机

4.67万千瓦。

全市有养殖水面

9.7万亩,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其中安康水电站库区水面达

8.14万亩,为陕西省内最大的人工水面。

3、旅游资源安康市是西北地区少有的亚热带资源区,又是全国南北地理分界5线和气候过渡地带,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在秦巴汉水风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方面具有教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被誉为“古城西安后花园,休闲度假好地方”,“灵蓄南国一派秀,势承秦巴二脉雄”是安康美景的真实写照。

目前已探明景区32处,景点78处,其中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有29处,其中有南宫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瀛湖、香溪洞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千家坪、神河源、平河梁、岚河漂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风景名胜区或旅游项目。

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有千家坪、擂鼓台、凤凰山、灵崖寺、鬼谷岭、天华山等省级森林公园处。

安康不仅自身旅游资源丰富,而且还是连接国家规划的“西安—三峡、西安—张家界绿色生态旅游长廊”中的重要驿站,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特色的陕西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是连通过境旅游的中转站。

4、矿产资源安康市北起秦岭东褶皱带中部,南抵巴山弧形过渡带的北缘,是以秦岭褶皱系为主体的地区,由于地壳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本市不同区域发育着不同特征的地层,蕴藏者丰富的矿产资源。

全市已发现各类金属、非金属矿产65种,产地536处。

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32种,产地74处,其中汞、锑、铅、锌、黄金、重晶石、毒重石、瓦板岩、水泥灰岩、绿松石等储量居全国或全省前列。

大多数是国家急需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市场前景看好的资源。

旬阳汞锑矿为全国特大汞锑伴生矿,汞、瓦板岩储量居全国第1位,锑、沙金、重晶石、毒重石、瓦板岩居全省第一位。

今后发展方向是重点开发重晶石、毒6重石、汞、铅、锌、黄金、瓦板岩、水泥灰岩等矿产资源。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毒重石、重晶石为钡源,建成一个以高纯超细钡盐为基础、以功能材料为特色的上、中、下游产品一条龙开发的新型材料产业,把安康建设成为新型钛铁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瓦板岩生产基地,建成中国“汞都”。

(1)黄金:

砂金:

全市共探明矿点9处,其中恒口砂金矿为大型矿床,储量

13.34吨;汉阴县砂金矿为中型矿床,储量

4.92吨;其余有安康市老君关等七处小型矿床。

砂金共探明储量

23.66吨,保有储量

17.99吨;由于群采、压覆等原因,尚可利用的砂金储量约有5吨。

秒金平均品位

0.1310—

0.2756克/立方米(国家规定砂金矿边界品位

0.05—

0.07克/立方米,工业品位

0.16—

0.18克/立方米)。

尚可利用的砂金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l,5亿元。

现保有储量位居陕西第二(汉中市居陕西第一,保有储量为

20.70吨)。

岩金:

我市岩金上了全省储量表的矿产地尚没有,但提交地质报告的有黄龙金矿等七处,探明储量20余吨。

另根据有关地质资料,宁陕正河至江口一带金成矿区远景储量在30吨以上;石泉饶峰经汉阴北部至安康流芳一带金成矿区远景储量在50吨以上旬阳小河至惠家沟一带金成矿区远景储量在50吨以上;旬阳县尖山一带金成矿区远景储量在50吨以上;平利野人寨一带金成矿区远景储量在20吨以上。

就此测算全市金矿远景储量在200吨以上,远景储量潜在经济价值60亿元。

目前探明储量位居全省第五,但前景十分可观。

我市岩金品位一般3—8克/吨,部分达10克/吨以上(国家规定岩金矿边7界品位l一2克/吨,工业品位3—5克/吨)。

我市岩金矿的特点与其它地市相比,一是勘查开发刚刚起步,潜力很大。

二是从探明的部分矿床来看,品位偏低的均有矿床规模大、连续性好和易采易选的特点;难选的矿床不仅规模大,而且品位较高。

黄龙金矿即属低品位矿床,仍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旬阳小河至惠家沟一带属含砷难选金矿,现陕西已在选矿工艺技术上取得突破,可望近期进行实质性开发。

(2)汞锑矿:

汞锑矿是我市一优势矿种,其中汞探明三处,旬阳青铜沟汞锑矿为一特大型矿床,旬阳公馆南、北两个矿为大型矿床,合计探明汞储量l.48万吨,居全国第二(贵州万山汞矿第一),是接替贵州万山汞矿的后续资源。

保有储量l.47万吨,居全国首位,潜在经济价值

2.2亿元。

汞矿平均品位

0.32—

0.35%,(国家规定汞矿边界品位

0.04%,工业品位

0.08%—

0.10%)。

旬阳汞矿属特大型富矿。

锑矿与汞矿伴生,探明两个中型矿床,一个小型矿床,储量

4.4万吨,保有储量4,3万吨,位居全省第一,潜在经济价值

0.54亿元。

锑矿平均品位

0.98—

1.83%(国家规定锑矿边界品位

0.7%,工业品位

1.5%)。

我市锑矿品位不高,但与汞矿伴生,现在汞锑选矿分离技术已突破,综合开发利用效益可观。

(3)铅锌矿:

铅锌矿虽然上了全省储量表的只有旬阳大岭和赵家庄两个小型矿床,锌储量为32967吨,但根据陕西地勘局一队多年来对旬阳泗人沟至南沙沟一带铅锌矿的勘查,初步查明该矿区铅锌储量50万吨,远景储量200万吨。

探明储量位居全省第三(第一为宝鸡市,探明储量锌250万吨,铅64万吨;第二为商洛市,探明储量锌861万吨,铅58万吨)。

旬阳铅锌矿探明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

3.45亿元,远景储量潜在价值约

13.8亿元。

铅锌矿锌品位

3.0%—

12.8%;铅品位

6.15%

一9.09%(国家规定锌矿边界品位

0.5%—

1.0%,工业品位1—2%;铅矿边界品位

0.3%—

0.5%,工业品位

0.7—l.0%)。

我市铅锌矿属于富矿之列。

(4)铜矿:

铜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紫阳石坝至岚皋小镇一带,经陕西地勘局一队初步勘查,远景储量在l0万吨以上,可望成为陕西第四(第一是渭南市探明储量22万吨,

第二、第三分别为商洛和汉中,储量均约13万吨)。

我市铜矿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

26.5亿元。

铜矿品位一般为5%,最高20%以上(国家规定铜矿边界品位

0.2—

0.3%,工业品位

0.4—

0.5%)。

紫岚铜矿品位高于全省其它铜矿,属于富矿。

如果勘查工作能顺利完成,有望成为我市又一颇具特色的有色金属矿产。

(5)锰矿:

我市紫阳屈家山锰矿探明储量

54.6万吨,远景储量480万吨,远景储量潜在经济价值

4.37亿元,位居全省第二(汉中市第一,储量

1425.1万吨)。

紫阳屈家山锰矿平均品位

21.45%,其中部分富矿品位30—50%(国家规定锰矿边界品位15—20%,工业品位25%)。

该锰矿属碳酸锰类型,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电解锰无法利用。

最近,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已攻克了用碳酸锰矿生产电解金属锰的技术难关。

如引进该技术,可为我市电解锰生产就近提供原料。

电解锰是一种高附加值产品,该工艺的突破为紫阳锰矿的开发利用带来新的生机,资源优势可望很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特色矿业。

9(6)重晶石:

重晶石探明储量的有安康石梯大型矿床,储量108l万吨,平利水坪中型矿床626万吨,平利獐子坪中型矿床460万吨,另外在安康市茨沟等

四、五处亦有发观,并有小量开采。

全市重晶石探明储量2167万吨,远景储量超过4000万吨。

探明储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国第五,远景储量潜在经济价值

21.2亿元以上(储量排在我省之前的有贵州12374万吨,湖南5490万吨,广西3863万吨。

甘肃3716万吨)。

市内重品石平均品位76—92%(国家规定重晶石矿边界品位30%,工业品位50%)。

我市重晶石矿以品位高、矿层厚、易于开采而受到国际权威人士称誉。

(7)毒重石矿:

紫阳县毛坝一带毒重石矿比较丰富,已探明大型矿床一处,储量

81.8万吨,中型矿床一处,储量

46.1万吨,共计

127.9万吨,远景储量约450万吨。

远景储量潜在经济价值约

4.05亿元,位居全国第二(重庆市居全国第一,储量330万吨)。

紫阳毒重石矿品位56—65%,属于富矿(国家规定毒重石矿边界品位30%,工业品位50%)。

(8)瓦板岩:

我市瓦板岩资源极其丰富。

但目前全市经过勘查探明储量的仅有三处,紫阳三胜寨储量319万立方米,大南河储量336万立方米,岚皋四季990万立方米,合计探明储量1645万立方米。

石泉、汉阴、岚皋、紫阳、平利、镇坪、旬阳等县均有大量瓦板石资源,远景储量超过10亿立方米,按远景储量的10%成材率计算,潜在经济价值约173亿元,位居全国首位。

我市瓦板石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开发潜力巨大。

10(9)绿色花岗石:

镇坪县小曙河一带新发现的绿色花岗石,经中国建材地勘中心陕西总队勘查评价,较大规模的矿体有二十几个。

一般出露宽度200—300米,长度300—1500米,矿体最长达5000米。

远景储量约l.5亿立方米。

该矿花色美观,品种极为罕见,是一特大型优质花岗岩石材矿床。

远景储量潜在经济价值约597亿元。

(10)天然优质富硒矿泉水:

安康市洪山镇发现一处国内罕见的天然富硒矿泉水,经过陕西地勘局第一水文队勘查评价,陕西省和国家矿泉水签定委员会鉴定,含硒

0.0395—

0.048mg/L,合锶

0.32—

0.34mg/L,是一低钠重碳酸钙型优质矿泉水(国家标准规定硒

0.01—

0.05mg/L,锶

0.2—

5.0mg/L)。

省储委批准B级允许开采量130吨/天。

富硒矿泉水在紫阳蒿坪镇黄金村也有发现,目前正在进行勘查。

富硒矿泉水全国发现不足十处,仅湖北恩施一家开发利用。

我国缺硒地方较多,开发利用富硒矿泉水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城镇化和安康市中心城市建设】城镇化情况:

我市辖9县1区,总面积

2.34万平方公里,人口293万。

2002年,全市辖小城镇197个,其中建制镇109个,集镇88个,3个办事处,城镇非农业人口84万人,城镇化水平29%,比2000年提高了6%,农业人口200万人,流动人口9万人,年人口增长率为

0.8‰。

城区人口密度6418人/平方公里,城镇密度

85.47个/万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

6.44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31%,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

建制镇大部分分布在国省道沿线,81%的城镇人口规模在5千人以下,建制镇通电率和电信网络覆盖率为100%,11自来水普及率82%,受益人口65万人。

安康市中心城市建设:

2000年地改市以后,我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大力建设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的三级城镇体系,通过经营城市土地等资源,市场运作筹集资金,激活存量资产,吸引社会投资,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中心城市建设以江北开发和江南改造为重点,建成了金州广场、观礼台、汉水文化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改造了一批城市主干道和出入口道路等市政设施,滨江大道、望江楼、体育场、中心广场等一批市政工程建设使得安康中心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中心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目前建成区面积达

26.8平方公里,人口

24.8万。

2002年完成了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安康中心城市规划的修编。

安康市经济区以“汉滨区为中心,一江两线为纽带,旬阳、石泉为两翼,县城和重点建制镇为支柱”。

分为四级,即一级为安康中心城市,二级为旬阳、石泉副中心城市,三级为7个县城和恒口、五里、蜀河等10个重点建制镇,四级为97个建制镇。

完成了部分片区和专业规划编制。

完成了滨江大道片区、江北黄沟片区、江南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累计完成详规面积2462公顷,详规指导城市建设面达到95%。

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根据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安康中心城市规划近期到2005年,远期到20年,规划区控制范围总面积42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用地范围140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定位为国家长江经济带的上游组成部分,汉江经济走廊的中心极核,川、渝、鄂、秦四省(市)接壤地区的中心城市,集水电能源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为一12体,具有优美自然风光、优良生态环境的山水园林城市。

到2005年,城市规模发展到28平方公里,人口

28.5万人;到20年,城市规模发展到48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

城市采用组团布局,形成“一江两岸、四桥相连、组团分布、环道串联、瀛湖碧水、香溪洞天”的“一城三区、六大功能、多带一圈”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

【经济发展思路演变】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历史上长期经济欠发达。

解放前的安康是一个灾害频仍、战乱不断的封闭落后山区。

解放后,经过50多年的经济建设,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的20多年的发展,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长期困扰安康发展的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经济发展已经提前实现了艰难的第一步跨越。

以“三通”为重点的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资源开发已形成了以区域特色经济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向小康迈进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安康的发展路子逐步演进深化,逐步清晰,特别是1982以来的20年,安康经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1)摆脱以粮为纲,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阶段。

以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大力发展以林特牧为主的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使安康的蚕桑、茶叶、油桐等多种经营产业步入了规模发展阶段。

(2)突破农业格局,重视发展乡镇企业和工业支柱产业阶段。

以“三个五”的发展路子为代表,构成了全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骨架,13体现了区域经济开发的主攻方向。

(3)区域特色经济发展阶段。

以“四抓”即农业抓产业,工业抓特色,基础抓三通,全局抓项目的特色经济发展阶段。

这条思路使安康经济发展步入了全面发展新阶段,尤其对安康特色产业的概括和推进,使安康形成了工业突破的共识。

(4)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阶段。

以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和“4321”发展战略为代表,“4321”发展战略不仅突破了农业,而且突破了工业,从产业、城镇、工业和开放四个方面研究概括安康发展路子,尤其是把开放作为实现此战略的关键,找到了安康在市场条件下发展经济的核心问题。

(5)全面建设绿色安康阶段。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安康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发展思路。

建设绿色安康是以绿色资源为依托,以绿色产业为载体,以绿色文化为灵魂,大力建设一廊(汉江绿色经济走廊)三区(中高山绿色生态区、浅山丘陵绿色种养区和川坝绿色产业城镇区),大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汉江经济走廊的率先突破,促进其他区域的全面发展。

通过18年的努力奋斗,把安康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发展条件优越、人居环境优美的城市,最终形成以山兴林,以林涵水,以山水兴产业,以产业富民强市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14【经济综合实力】

200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影响和自198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灾的考验,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迎难而

上,取得了抗击“非典”和防洪救灾的阶段性胜利,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

103.6亿元,较上年增长

8.3%,其中,一产

26.96亿元,二产

25.47亿元,三产

51.17亿元。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

43.96亿元,增长

7.4%,粮食总产达到

77.26万吨;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效益型农业比重提高,以中药材、茶叶、水果、魔芋、蔬菜为主的绿色种植业成为支撑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

工业经济保持双位数增长,实现增加值

14.84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急剧扩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6.36亿元,比上年增长

19.3%。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

27.44亿元。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

4.6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5亿元,增长

14.2%,各项贷款余额

99.4亿元,增长

11.7%。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5元,比上年增加3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05元。

【本世纪头20年的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特别是1982以来的20多年,安康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安康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15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发展思路。

建设绿色安康是以绿色资源为依托,以绿色产业为载体,以绿色文化为灵魂,大力建设一廊(汉江绿色经济走廊)三区(中高山绿色生态区、浅山丘陵绿色种养区和川坝绿色产业城镇区),大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汉江经济走廊的率先突破,促进其他区域的全面发展。

通过18年的努力奋斗,把安康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发展条件优越、人居环境优美的城市,最终形成以山兴林,以林涵水,以山水兴产业,以产业富民强市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安康的发展预期目标:

到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

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

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

“十五”期间为打基础、调结构阶段。

主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加大以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汉江水体保护力度,集中力量蕴育绿色资源,构筑经营绿色的生态基础平台。

到2005年,全市GDP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超过4000元(合500美元),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5:

26:

49;有林地面积19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55.3%;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

“十一五”期间为大开发、快发展阶段。

主要任务是加快培育绿色产业,形成绿色主导产业框架,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创立16绿色安康品牌,以投资和产业带动资源的大开发,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到2010年,汉江经济走廊框架基本形成,全市GDP总量达到205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6500元(合850美元),全市整体跨入小康社会;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达到20:

29:

51;全市有林地面积2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62.3%;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恩格尔系数,城镇降到30%以下,农村降到45%以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