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场雪》示范朗读

《第一场雪》示范朗读

《第一场雪》示范朗读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

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儿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只听得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儿。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话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我相信这一场十分及时的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明春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节选自峻青《第一场雪》

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_程晓红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朗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不等于学习朗读,而是通过朗读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语言形式。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关于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收录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的各种各类相关文章有数百篇之多。本文选取近5年有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论文46篇,深入细读、归纳综合。研究者们对朗读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意义,朗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方法、技巧,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这反映出教育者们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朗读教学训练方法及作用的研究 (一)对朗读训练、技巧指导的研究 有近一半的论文是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指导和朗读能力的培养等。总体上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方法或朗读技巧指导的探讨主要涉及: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氛围,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投入感情并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训练要有原则,要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情况,逐步提高;要授之以渔,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朗读不是没有主次之分,不是没有详略之分,而是要重点段落重点朗读。其中,比较深入的研究集中在学生兴趣的激发、朗读技巧的指导、组织形式等方面。 多篇文章都重视教师的范读。如《大阅读,小细节》(蒋芳,2011)中指出:“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好的范读不仅能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学生,更能使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还能潜移默化地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范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朗读的技巧,并且自己也要多读、多练。同时,教师范读不可以也无法取代学生自己的实践朗读。在课堂上,朗读的主角还是学生,教师应“该出声时就出声”,更多时候还是要倾听、欣赏学生的朗读。 《让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扎实而灵动》(何玉莲,2008)一文中指出,朗读要适时导悟,要彰显个性。“导悟”区别于一般的朗读技巧指导,它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一次次的点拨中,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最终投入适合的感情,轻松自然地掌握正确的朗读方 法,于无痕之中教会学生朗读。“彰显个性”是反驳“整齐划一、不达标准死不休”的。不同的理解,读出的味儿自然不同,这一观点传达出了作者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张婷,2008)一文指出,“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的指导。”即意味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指导原则和要求不能一成不变,这不仅适用于朗读指导和训练,对于朗读评价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而针对老师的具体指导,文中还提出:“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训练要求细致、精要;训练的过程都需精心设计。”一个“精”字,反映了教师对学生朗读指导的精心、细心和责任心。 (二)对朗读教学作用的研究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教学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独具魅力,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综合这些论文,有的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谈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的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的是从重要性的角度来看朗读教学的作用等。 研究者总体认为,朗读教学具有以下作用:(1)有助于正确识字。(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深入理解课文。(5)可以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6)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感受、提高审美情趣。总的来说,研究者对于朗读教学的作用的总结是比较全面的,他们也提出了支撑这些观点的例证,即关于这些作用、效果的具体展示,这些基于结果层面的论述,更多的还呈现一种经验性的概括和总结。而对于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并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和说明,比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依据是什么等尚未涉及。 二、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朗读教学高潮,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研究者们给予了关注,积极探讨了朗读教学的现状、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对策、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总结认为: 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 文/程晓红 摘要:对近五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的训练与作用以及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等进行梳理,归纳综合,以期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

第6课《雪》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

第6课《雪》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2doc初 中语文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明白得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明白得了这篇文章的主旨。这句话对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做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定,江南的雪差不多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 作者什么缘故会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这一情感逻辑在文章中得到了细密的展开。文章开头第一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而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作者在那个地点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经历中的江南的雪,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们忙碌〞,又让人不禁联想,〝冬天差不多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雪还和小孩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雪天尽管将小孩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欢乐的游戏。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鲜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关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小孩们的眼睛去描画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气,蕴育着生命。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笔调有了微妙的变化。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收藏的经历,也是美的象征,可到了翌日,〝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刻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看起来染上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这时,〝朔方的雪花〞出场了,它是以孤独不妥协的姿势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的。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孤寂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充满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耀〞,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观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因此漂亮,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讲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那么大笑,悲那么大叫,愤那么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假设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表达。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看起来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孤寂,但正是这种孤寂,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样作家的地点:甘于不被明白得,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期望中得救〞。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大方县羊场镇陇公小学曹璐 【摘要】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读”的重要意义。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有效性个性化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会透彻得多。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让朗读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 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

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 第1课《秋天》朗读者:杨婧第2课《小小的船》朗读者:郑晶第3课《江南》朗读者:马宗武第5课《影子》朗读者:鞠萍第6课《比尾巴》朗读者:方舟 第7课《青蛙写诗》朗读者:任杰第8课《雨点儿》朗读者:郑岚第11课《项链》朗读者:春天第13课《乌鸦喝水》朗读者:宇菲第14课《小蜗牛》朗读者:郑晶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朗读者:春天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朗读者:郑晶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朗读者:董乐第6课《树和喜鹊》朗读者:陈亮第9课《夜色》朗读者:王艺第10课《端午粽》朗读者:陈智鹏第12课《池上》朗读者:肖玉第13课《荷叶圆圆》朗读者:田龙第14课《要下雨了》朗读者:杨婧第16课《一分钟》朗读者:王冠第17课《动物王国开大会》朗读者:庞莹第18课《小猴子下山》朗读者:林溪第21课《小壁虎借尾巴》朗读者:海霞第1课

《小蝌蚪找妈妈》朗读者:郑晶第2课《我是什么》朗读者:刘沙第4课《曹冲称象》朗读者:贾旭东第6课《一封信》朗读者:朱红娜第8课《登鹳雀楼》朗读者:忠诚第10课《日月潭》朗读者:杜月媚 第12课《坐井观天》朗读者:李锐第13课《寒号鸟》朗读者:贾男第15课《大禹治水》朗读者:杨富江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朗读者:贺红梅第18课《敕勒歌》朗读者:方亮第19课《雾在哪里》朗读者:刘静第20课《雪孩子》朗读者:宋雪第21课《狐假虎威》朗读者:高莉第22课《狐狸分奶酪》朗读者:杨婧第23 课《纸船和风筝》朗读者:刘曼斯 第1课《春》朗读者:肖玉第4课《天净沙·秋思》朗读者:安然第5课《秋天的怀念》朗读者:陈智鹏第6课《散步》朗读者:贾际第7课《荷叶·母亲》朗读者:雅坤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朗读者:原杰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朗读者:杨波第11课《《论语》十二章》朗读者:方明课外《江南逢李龟年》朗读者:刘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 《雪》教学设计 雪 鲁迅 [课件1:题目] 学习目标:[课件2] 1、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及文章的内涵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南方雪景与北方雪景中蕴含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2、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课件3—课件4]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是“大风吹雪盈空际”的景象,作者由此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 江南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多美好的、温暖的回忆。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总让人难以忘怀。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环境很严酷。记忆中美好的故乡固然让人眷恋,但作为战士,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雪》这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 (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下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再次感受其思想的深邃性) 二、课文分析 (一)、检查预习字词情况[课件5]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褪尽脂粉奁磬口粘连朔方 (二)、听课文朗读,整体感受课文。[课件6]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课件7——课件9] (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北方雪景图。) (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谈谈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 (三)、阅读分析(1-3小节)(小组合作探讨)[课件10——课件11] 1、课文第1小节至第3小节,描写了江南柔雪,也描写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出声读读,仔细品品,然后和同学探讨一下:这幅雪景图有何特点?是怎样描写的? (江南雪景图:总特征——滋润美艳之至 具体描绘——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诗。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因此要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朗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巧妙地设境——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如导语设疑: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我这样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可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一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争个头功了。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表演读:小学生强烈的好胜心使得表演读成了他们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了课文的情境,增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表演读,它只适合于那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将相和》、《小珊迪》等。 二、大胆地取舍——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进行朗读指导。因为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榕树的生机勃勃。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更是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大榕树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品词析句,巧抓关键。 在指导朗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文章的眼睛,抓富有表现的词语,渗透技巧。如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中“下”之精妙:教师可以通过把“下”字换成“去、往”等词语的办法,体会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学生结合地图,可感受到: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顺流而下,是下行所以说“下扬州”。顺流而下,一个“下”字,写出了行船轻快,一个“下”字也流露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此刻顺势指导朗读:那么“下”字就读得明快,不拖音,“扬州”尾音稍上扬,传达向往之意。朗读的技巧(重音)就在这品析词句中自然而入。 四、发挥想象,再现情境。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借助生活的积累想象画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接着,教师再借用媒体创设情景,课件出示帆船远去,江流天际的浩瀚画面,当音乐响起时引导学生诵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若学生依然读不出其味道,教师稍做技巧提示就可以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策略

第六课《雪》

雪 课型:新授时间: 执笔:郭富存审核:许元哲宋娇峰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凛冽、升腾”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3、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4、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5、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学习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读 1、给加点字注音 磬.()口脂粉奁.()朔.()方 褪.()尽灼.()灼博.()识 除了上边所列的生字词,你认为本课还有哪些字词也需要掌握请写在下面。 2、理解下列词语 凛冽: 博识: 消释: 升腾: 请补充你认为本课中其它应该掌握的字词,并解释。 3、请参阅工具书完成填空。 鲁迅(1881—1936)原名,字,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和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他的小说集有、、等,散文集有,散文诗集有,杂文集有、、等。

4、介绍本文写作背景,阅读课后附录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5、从你读过的古诗中,摘出两名关于“雪”的诗句。 二、研读·赏析 1、导入 同学们,冬日里最使人感动的莫过于落雪,那纷飞的雪花,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飘飘洒洒,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让我们随声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尽享这自然恩赐的惬意(师生合乐吟唱)。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板书文题、作者) 请你再设计一段精彩的导语写在下边。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朔方的雪和南国的雪有何不同?它们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4、问题探究 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三、延伸·拓展 (一)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雪》选自,作者,是我国伟大的家、

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摘要:国学经典诵读属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对继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学生人格等作用突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学经典,通过国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品质,还需要继续深入执行,融合国学的经典韵味。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小学语文 经典国学诵读表示的是在儿童人生记忆最好的时候,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名著进行阅读、背诵的活动。国学经典诵读属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作用突出。我国从古代蒙学教育开始,对经典诵读就十分重视,如今经典诵读对儿童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是没有被学校和家长接受,因此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这是本次探讨的价值所在。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入的国学元素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根基的扶持是看不到发展希望的,民族缺乏自身文化内涵也就不会取得进步,无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中要将国学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小学生的个性得以延伸,精神得以升华,促进小学生思政道德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帮助小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与独立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中注入国学元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考虑。 1.1经典诵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进国学经典诵读知识,能够在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同时,丰富学生人文内涵,同时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融入诵读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加大学生的新词积累量,增强语感。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13岁之前的记忆是最好的一段时期,依照这个规律特点,小学过程中的语文学习需要将重点集中在记忆和积累上。新课标规定小学学段学生需要背诵至少古诗文160余篇。小学生诵读不但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感知诗文中所要表达的形象与意境,因此在小学生记忆最好的时期进行经典文化的学习,能够达到文化熏陶与智慧锻炼的目的。 1.2故事熏陶 我国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传承,留下了大量声情并茂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穿越,表达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集中表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智慧,同时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揭示历史变化方面有”史书”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雪》课堂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雪》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雪》。我们来读课文,请女生读1至3小节,男生读4至6小节。 导入:直接迅速,不矫揉造作,不拖泥带水,干净利索,“开课揭题,直入情境”。 起初的分角色朗读,看似简单一笔,却是精心设计。巧妙拉出“北方与南方的雪”这一比读板块。(同时巧埋伏笔起到铺垫作用)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板书错音字:模样mú) 师:请大家想想看,老师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角色分配呢? 生:因为1-3小节写的是南方的雪景,4-6小节写的是北方的雪景。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课文的内容。请坐。 生:南方的雪强调的是南方雪的美艳,北方的雪强调的是旋转升腾,男生适合读刚强的,女生适合读柔美的。 师:真不错,你关注到了课文的语言风格。接下来,我请一位男同学来读第一小节,也要读出柔美的味道来。(精彩的细节:教师艺术地纠偏、完善了同学的发言——男生的朗读也可以表现出柔美,同样女生也可读出阳刚),其他同学做一件事,划出这段话里的主句。何为主句呢?主句就是可以支撑整个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或总结句。请拿起笔。(一生读第一小节) 师:你按照要求划出了这个小节的主句了吗? 生: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师:你觉得,这个小节就是为了写暖国的雨吗?(其他学生摇头表示否认) 生:江南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 师:很好。这句话是这一小节要写的主要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小节,找出第二小节的主句,看看哪句话可以用来概括第二小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读书,1分钟后交流) 生: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子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师:他找的是一句总起句,对不对?不过呢,这个句子稍微长了些,我们为它瘦瘦身,把这个句子当中最关键的词语提取出来。变成一句更简洁的话来。 生:七八个孩子一齐来塑雪罗汉。 师:不错,你提炼得很准确。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听老师来读,请同学们用这一节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教师朗读) 生:是独自。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朗读教学模式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710840106.html,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朗读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刘霞平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20年第01期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朗读教学模式四步曲:初读感知--细读深化--再读升华--拓展提升。四步教学模式基于学生学情、教材编排体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为目标,探索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朗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统编教材朗读指导朗读方法朗读能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新教材,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朗读,并且,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朗读要求。同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格外注重让语文教学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力图让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构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系,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内习得朗读方法,进而将课内习得的朗读方法运用到自读以及课外阅读中,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初读感知——细读深化——再读升华——拓展提升”四步朗读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感知 1.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小,朗读能力有限,需要教师扶一把。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常常采用恰当的形式(如配乐朗读、情境朗读等形式)示范朗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教师惟妙惟肖、声情并茂的朗读也给学生良好的示范,让学生初步感知汉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范读之后,我经常带读课文,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感知汉语言的魅力。 2.小学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和认读能力,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读课文的形式灵活多样,如可以先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再大声朗读课文;可以同桌互读,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互帮互学;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小学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在初读课文时,我常常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边读课文,边做简单的批注。学生边读边思,在读与思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二、细读深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 及教案 【导语】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态、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气质以及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

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儿。”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儿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衣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衣裳去。等把饺子包完了看看那数目并不多,这才知道许先生我们谈话谈得太多,误了工作。许先生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她去考家庭教师的那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几十名,她之能够当选算是难的了。指望对于学费有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他从那圆

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弟子规》、《论语》、《孟子》等经典名著可视为重要代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益于传承中华文化。在诵读中亲近经典,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在亲近中热爱经典,从经典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能够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净化灵魂、启迪智慧,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践行“塑造特色、培育精品、追求幸福”的办学理念的可贵载体。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是传播校园主流文化的新阵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能够为广大学生打下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基础,增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育文化的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更有益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经典诵读的活动宗旨 1、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寻根问祖,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 与圣贤相伴,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德懿行。在诵读经典中潜移默化,培养仁义敦厚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感恩图报的品质,勇于担当的胸襟。 3、提升语文素养 在诵读熟背中,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感受精华,增加经典储备,扎下语文学习的厚实功底,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推进素质教育 诵读经典,培养心灵,汲取营养,启迪心智,使学生在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构建儒雅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三、经典诵读活动的主题 活动以“经典照亮童年名著与我相伴”为主题,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我校广大学生诵读成果,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经典诵读活动的口号 1、诵读中华经典,做有根的中国人。

第1课《沁园春·雪》 名师教案

1 沁园春·雪教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那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示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fèn)(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还.看今朝(hái) 稍逊.风骚(xùn)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大地。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点数,数得着,称得上。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乐而填写的歌诗。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指导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训练的指导呢? 一、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1.创设情境读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就是那些可爱的小动物。 2.表演读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有强烈的表演欲望。教《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让学生戴上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这些他们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它们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劲头。 3.比赛读 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读书状态,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的心里特点,我在班级中进行朗读比赛,形式有小组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比谁的声音好听,谁读得美。 二、重视示范朗读,让学生“仿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小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模仿性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领悟不到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那么,他们就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六课 雪

《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3、感悟鲁迅情怀,汲取前进动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领会的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诗句,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是我精神的支柱/遇上困难与挫折/他给我浑身奋力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江天师:不仅仅是诗人江天,很多人都将鲁迅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学了《雪》这篇文章之后,我们会有所领悟。(设计策略:让学生齐读诗句,感知鲁迅先生的精神对后人的影响,为文章的学习做准备.) 二.读文,晓文意 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积累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2. 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体现

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在书中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雪的特点的句子。3. 自我揣摩朗读本文时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作好读书笔记。) (设计策略:把读书的时间尽量留给学生,并教给学生养成读书作笔记的好习惯。) 三.读景,品语言 1、请自由朗读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选择某一个角度或某一点品味其妙处。 提示:你可以从一个句子看出事物特征,看出作者情感,看出写作技巧,看出语言风格,看出蕴涵的哲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重点赏析语句: A、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B、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C、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江南的雪是这样的滋润美艳,充满生机,那朔方的雪又是怎样的呢?,同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重点赏析几个语句: A、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B、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 C、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

第四册经典诵读材料

班级:二(1)班姓名:成思凝

第四册 目录 一、古诗篇 1.绝句杜甫 2.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3.枫桥夜泊张继 4.游子吟孟郊 5.江雪柳宗元 6.渔歌子张志和 7.塞下曲卢纶 8.望洞庭刘禹锡 ☆9.闲居(唐)高适 ☆10.台城(唐)韦庄 ☆11.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 ☆12.赠王九(唐)孟浩然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唐)杜甫 ☆14.赐萧瑀(唐)李世民 ☆15.伤田家(唐)聂夷中 ☆16.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节选)(清)林则徐 二、古文篇 1.称象 ☆2.道边李苦

3.破瓮救友 ☆4.孔融让梨 ☆5.守株待兔 6.揠苗助长 7.狐假虎威 8.南辕北辙 ☆9.歧路亡羊10.破釜沉舟 ☆11.惊弓之鸟 ☆12.塞翁失马 ☆13.扁鹊见蔡桓公14.以铜为镜 ☆15.记承天寺夜游16.诫子书

一、古诗篇 1.绝句 杜甫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唐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3.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7.塞下曲 卢纶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8.望洞庭 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9.闲居(唐)高适 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 10.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1.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12.赠王九(唐)孟浩然 日暮田家远,山中勿久淹。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雪》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 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巧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磬口()②塑罗汉()③脂粉奁()④灼灼()⑤朔方()⑥凛冽()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博识②美艳③灼灼④蓬勃 ⑤凛冽⑥天宇⑦精魂⑧升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 (一)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②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扑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 3.感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