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教案2

教育心理学教案2

教育心理学教案2
教育心理学教案2

教育心理学概论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门研究教与学的学科,它更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但不忽视数量化的客观科学研究。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与理论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并于1913-1914年将它发展成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纲要》。从此确立了以研究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教育心理学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快速发展。

教育心理学可以界定为: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根据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2.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较大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2)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学研究方法

当初心理学之所以能最终脱离哲学思辨的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就是得益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引入。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你们更好地认识心理科学,知道心理学的许多规律是怎么来的,从而进一步消除心理学研究工作的神秘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有助于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为以后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研究有关心理学问题,提

高教书育人的质量,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其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2.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就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客观标准,确定客观标准来研究心理活动发生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表现,从而揭示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对主观臆测和随意判断的研究倾向。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就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有等级结构的、动态的和相互联系的系统形式中加以研究,做到既对其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水平的系统分析,又对其进行动态的、综合的考察,反对片面、孤立、静止和浑然一体的研究倾向。

(3)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就是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不能做出有损教育和个体身心健康的事。对于高师生来说,还应注意研究方向上的教育倾向,使心理学研究与教书育人的任务联系起来。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就是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各种心理现象。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在研究心理现象时都要有发展的意识,即使是性格、气质一类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也要考虑它们在个体身上发展可能性。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当前”预测“未来”。人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之中,并且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心理学研究必须以发展的原则来进行,但要防止对研究对象作不符合发展规律的任意夸大或缩小的臆测。

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1. 从研究时间的延续性上划分,有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method),也叫追踪研究,它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定期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贝雷以61个出生婴儿为对象,以智力发展为研究主题,从1929年开始进行长达36年的追踪观察研究,取得了人类智力发展方面的许多重要成果,被称为著名的柏克成长研究(Berkeley Growth Study),可谓历时最长的纵向研究之一。纵向研究在规定的时期内对同样对象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进行反复测查,因而能详尽地了解其发展、变化过程,具有很高的连续性。但它的周期长,易受社会、环境的变动影响,被试样本也易减少,且测量的数据也易因反复测量而影响被试情绪,造成准确性下降。

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 method),也叫横断研究,它是在同一时期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例如,要了解10-1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可以同时对10岁、12岁、14岁、16岁四个年龄组个体进行测试,比较研究。因而这种研究具有省时间、见效快的特点。但它存在比较粗糙、不够系统、不能全面反映问题的缺陷。

纵横研究,也有人称之为“动态”研究,它是一种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灵活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

2. 从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来划分,有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

个案研究(case study method),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被试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往往采取纵向的追踪方式,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个案研究法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如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和产品分析法等。如我国早期的心理学家陈鹤琴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808天的心理发展进行追踪研究,其成果写进中国心理学史上的一部开拓性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中。当然,有的个案研究并不采用追踪方式。个案研究能对被试进行详细、深入、全面的考察;个案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具有实践的意义。但被试太少,影响研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成组研究(group study method),是对一批被试进行研究。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一般以30名被试的小样本组为下限。成组研究取样较多,可以作统计处理,科学性较强,代表性也较好,只是不便于个别深入研究。

个案-成组研究,是将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这样能一方面对一定数量规模的成组被试进行统一研究,另一方面又可对个案作详细的补充研究,做到点面结合,以便于更好地揭示心理规律。

三、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 观察法

观察是研究者形成判断和推理的根据。在心理学发展中,不少研究者都很重视观察的方法。弗洛伊德提倡临床观察,他是从其对病人的叙述和行为的观察中,推导出他的结论的。巴甫洛夫曾在自己的实验室墙壁上写着这样的警句:观察,观察,再观察!

(1)概念

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在教育心理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与研究的方法。它具有如下的特点:①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感知活动。②观察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作用。③观察是一种能动的实践过程。

(2)观察法的种类

观察法有不同的种类。

从观察的时间上划分,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前者是在比较长的日期内连续进行观察。如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对其儿子三年里每天三次的长期观察,并最后写成《儿童心理》(1882)一书,便是这类观察法的研究典型。后者是按一定时期进行的观察,如每周观察一二次,每次几小时,并以此限定一定的时期。

从观察的内容看,可以分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从观察者身份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前者是观察者主动参与被试活动,以被试身份进行观察。如研究人员以代课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从教师的角度观察学生表现。后者是观察者不参与被试活动,以参观者身份进行观察。无论是参与性还是非参与性观察,原则上都不宜让被试发现自己被别人观察,以免影响观察的效果。

从观察的场所上划分,可以分为自然场所的现场观察和人为场所的情境观察。前者是指观察者在自然场所里对被试的日常活动进行的观察。如观察学生在自修课上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情况。后者是指观察者在认为安排的场所里对被试活动进行的观察。如将学生安排在装有单向镜或摄象机的房间里进行活动,观察者则在单向镜外侧或装有摄象显示屏幕的另一房间里进行

观察。

(3)观察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的最大优点是保持了被试心理表现的自然性而不附加人为的影响,同时,又比较简便。缺点:只能了解心理事实,而不能直接解释其发生的原因;只能被动地等待心理事实的发生,而不能主动地控制其发生。

(4)观察法的实施步骤与要求

观察法的步骤: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在观察中要了解什么情况,搜集哪些方面的事实材料),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②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对所要观察的条件有一个一般的认识。③编制观察提纲。对观察内容进行明确分类,并确定观察的重点。④实施观察。要求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地观察。⑤记录并收集资料。⑥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观察法实施的一般要求:①考虑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②坚持观察的目的性;③坚持观察的客观性;④坚持观察的全面性;⑤坚持观察的主动性;

⑥坚持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协作性;⑦坚持观察记录的详备性。

2. 调查法

(1)调查法的含义

调查法(survey method)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搜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调查法可以运用谈话、问卷、作品分析等手段来收集有关被试心理活动的资料。调查的主要方式是交谈和答卷两种形式。

(2)调查法的种类与形式

调查法也有不同种类。从调查的目的任务来分,可分为一般调查和专题调查。前者在于了解某群体或个体的一般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或了解教育的一般情况和现状;或搜集说明心理、行为或教育的有代表性数据。后者在于就某项专题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或个体进行比较研究。

从调查的内容性质上划分,可分为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的调查,即事实调查和意向调查。

从调查的格式化性质上划分,和分为结构性调查和非结构性调查。前者是指所调查的问题和被试的回答形式以预先设计好的固定模式出现,便于数

量化处理结果的调查。如封闭式问卷,被调查者只能依据若干个固定答案作选择性回答,回答结果按统一标准记分。后者是指所调查的问题允许被调查者自由回答,因而难以将结果作数量化处理的调查。如开放式问卷,被调查者的回答没有任何选择范围的限制,可随意回答。

从调查的方式上划分,可分为问卷法、谈话法、故事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3)调查法的优缺点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有关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既为分析问题提供依据,又可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和新的发现。具体表现在:①间接灵活;②途径多样;③系统严密;④实施方便。调查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缺点:它在条件控制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涉及有明显社会评价意义的问卷,更易因被试的文饰作用而失真;调查问卷难以全部回收,只能得到被调查对象对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答案。

(4)调查法的步骤与要求

①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②选择调查方式。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方式主要有交谈法和问卷法。③制定调查提纲及项目。④实施调查。⑤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处理。⑥撰写调查报告。

3. 实验法

(1)实验法的含义与特征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法的特征主要包括:①揭示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有目的地操纵自变量。研究者认为地控制自变量的发生和发展,使实验沿着研究者预定的方向进行,从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研究结果。③实验过程控制严密。④有严谨的实验设计和程序。

⑤具有可重复性。

(2)实验法的类型及优缺点

实验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自然实验法)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这里主要控制四个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

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之以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控制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因此,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在一系列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探究自变量和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不仅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较精确。但是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并影响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活动之中。为了尽可能克服这一缺点,演变出另一种实验法,即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把实验研究和日常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能体现观察法的某些优点: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因此这一方法受到广泛重视,尤其适合教师结合教书育人的实际进行教育心理研究。当然,自然实验法也正是由于对实验控制不很严格,容易受到各种无关变量的干扰而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3)实验法的步骤与要求

教育心理实验的全过程分为准备、实施、总结评价三个基本的阶段。

4. 测验法

测验法(test method)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测验的种类也很多。从测验的内容上划分,可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创造性思维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兴趣测验、态度测验等。如韦克斯勒(幼儿、儿童和成人)智力量表和卡特尔16种因素人格量表便是我国目前经常用以进行智力和人格测验的量表。从测验材料上划分,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从测验的方式上划分,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心理测验的最大优点是能数量化地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它不仅能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使研究更趋精确、科学,而且还能为因材施教、人才选拔、职业指导、心理诊断和咨询提供客观材料。但测验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验量表的可靠性,而各种测验量表尚在完善之中,对其结果不能视之绝对,同时它对主持者的要求也比较高,必须受过专门训练,解释结果要谨慎、全面,不可偏颇、妄断。

心理学研究方法除上述介绍以外,还有内省法(自我观察)、思辨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故事研究法等。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也是最复杂的花朵,并不是简单的一种方法就能应付自如的。尽管有些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复杂,但还是不能解决所有的心理学问题。心理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需要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

四、心理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会怎么想那些被施以强烈电击的动物呢?要是换成人,又会怎样想呢?这就涉及到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或道德问题。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了避免给被试造成一些不良的心理或生理上的消极影响,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

1. 自愿认同原则即在实验开始之前,研究者要将实验的一些信息提供给被试,并取得他们的认可,在实验过程中,允许他们可以不提供理由,随时退出实验。这是心理实验中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对有些实验,由于研究的需要,一些实验信息需要对被试保密,但这些保密也要限制在不会对被试造成伤害,包括心理上和生理上,实验结束后,要向被试说明保密的原因。

2. 保密性原则无论在实验中还是在实验后,涉及到的个人信息要严格保密,确保他人的隐私不被泄密,这样可以增强被试与研究者之间的信任。但为了交流一些重要的研究发现,在不会对被试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在征得被试同意的基础上,集中反映研究中的平均值,尽量避免透露实验中的个人信息。

3. 不利影响的消除原则许多心理实验在结束后,其对被试造成的一些影响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消除,尤其是一些负面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研究者在实验结束后有帮助被试消除这种影响的义务和责任,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应尽力采取措施减弱它。例如:“抑郁情绪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记忆”

对于动物,在实验中也要尽力减少它们的一些不必要的痛苦。

教育心理学教案讲课稿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十五章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计划课时: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掌握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了解各程序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以自学、讨论为辅。即利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讲授式、讨论式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不良行为出现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 教学难点:真正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实。 教学过程: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不良行为决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原因的。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就是注意──来自教师、同学或者两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从腻味、挫折、烦躁和不愉快的活动中解脱出来。 (1)赢得教师的注意 有时候,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是为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这一原因比许多老师想象的要更普遍。其解决方法也相当容易,尽量地忽视他们,当他们表现不良时只注意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如果实在无法忽视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只好暂时请出去,例如让学生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送到校长办公室,这将比斥责有效一些。事实上,斥责对其他学生而言起到了强化作用。 (2)同伴的注意 学生表现不良除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外,另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赞赏。青少年时期这一原因就更为普遍。忽视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是错误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书放在头上晃来晃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忽视了,这一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并且还可能鼓励其他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斥责,又只会吸引全班更多的注意,甚至更糟的是,增强了他在同伴中的地位。对于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反应:一个就是将犯规者从班上请出去,

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教案)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 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重点试题解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重点试题解 [日期:2008-12-27]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也就是对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这是( )。 A.教学原则B.教学设计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 2.下面不属于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的是( )。 A.制定教学计划B.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C.确定教学目标D.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 3.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 )。 A.概括B.系统C.巩固D.评价 4.智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陈述性知识、认知策略和( )。 A.心智技能B.特殊技能C.元认知D.程序知识 A.应力求明确、具体,并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B.应反映学习的类型,在不同学习类型中,也应反映学生掌握的水平 C.应陈述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变化 D.应该简明扼要,可以操作 8.教材编写的依据是( )。 A.教学制度B.教学设计C.教学目标D.教学大纲 9.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这一过程是( )。 A.教学设计B.教学任务分析C教学测量D.教学评价 10.下面不属于《美国大百科全书》对教学媒体的分类的是( )。

A.印刷材料B.图示媒介C.声音媒介D.电子媒介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49c1178.aspx二、填空题 1.教学设计是指( )及其( )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2.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造就各种人才的需要及( )出发,全面安排学生有效学习的课程数量、学习活动方式、课时安排与分配等,才能从整体上保证( )的正常运转。 3.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制定教学计划、( )、( )、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 4.( )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 5.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我国学者倾向于将这六级目标概括为两个范畴:第一个范畴为( );第二个范畴为( )。 6.教学任务分析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 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 )。 7.( )是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的起始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 8.确定学生的( )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也可以通过诊断|生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 9.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 )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 )。 15.( )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设计的涵义及其类型。 2.请从系统的观点谈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以及教学设计的原则。 3.简述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第5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五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一讲心理发展概述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发展心理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2.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因素。 3.应用:掌握青少年心理年龄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征。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 五、教学流程: 导入 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上一章的内容,让同学开展对“青少年期是指哪个年龄阶段”的讨论,逐渐引入到本章主要内容的学习。 讲解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一生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 “心理发展”,特指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主要指个体心理的积极、有序的发展变化,是个体心理连续、 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这几个基本特征。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前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心理发展又是一个矛盾的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某些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取代了旧质要素而占主导地位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 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例:三岁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绘画时不会事先构思,画什么算什么。在直觉动作思维的基础之上,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儿童就可以脱离动作操作仅依靠记忆中保持的形象来进行思维,这样就产生了思维发展的一个质变,即形象思维产生了。在此基础上,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逐渐从主要依靠形象进行思维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进行思维,思维的发展又有了一个新的质变,即抽象思维产生了。 附:通常,我们把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本章着重讲授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学生的心理特征。 (1)婴儿期(1岁前)。 (2)童年早期(1~6岁),相当于托儿所和幼儿园阶段。 (3)童年中期(6~12岁),相当于小学教育阶段。 (4)少年期(12~15岁),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 (5)青年初期(15~18岁),相当于高中教育阶段。 2.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一般说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速度和顺序,人们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大多数同龄儿童总是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上,表现出相似的心理特点。并且,心理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颠倒的,因此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可变性: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普遍觉得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就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儿童心理的发展变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陈帼眉 姜勇(1-7章)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 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五章-教学设计模拟题

一、选择题 1.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也就是对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这是( B )。 A.教学原则B.教学设计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 2.下面不属于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的是( C )。 A.制定教学计划B.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C.确定教学目标D.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 3.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 D )。 A.概括B.系统C.巩固D.评价 4.智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陈述性知识、认知策略和( A )。 A.心智技能B.特殊技能C.元认知D.程序知识 A.应力求明确、具体,并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B.应反映学习的类型,在不同学习类型中,也应反映学生掌握的水平 C.应陈述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变化 D.应该简明扼要,可以操作 8.教材编写的依据是( D )。 A.教学制度B.教学设计C.教学目标D.教学大纲 9.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这一过程是( B )。 A.教学设计B.教学任务分析C教学测量D.教学评价 10.下面不属于《美国大百科全书》对教学媒体的分类的是( C )。 A.印刷材料B.图示媒介C.声音媒介D.电子媒介

二、填空题 1.教学设计是指( 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 教学方法)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2.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造就各种人才的需要及( 各种人才成长的规律)出发,全面安排学生有效学习的课程数量、学习活动方式、课时安排与分配等,才能从整体上保证( 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转。 3.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制定教学计划、( 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编选教材)、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 4.( 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 5.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我国学者倾向于将这六级目标概括为两个范畴:第一个范畴为( );第二个范畴为( )。 6.教学任务分析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 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 )。 7.( )是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的起始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 8.确定学生的( )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也可以通过诊断|生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 9.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 )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 )。 15.( 教学媒体)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设计的涵义及其类型。 2.请从系统的观点谈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以及教学设计的原则。 3.简述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内容。 4.简述教师教学任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幼儿心理学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标: 1、领会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概念 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了解心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 重点:心理过程的涵义 难点:心理实质 教学步骤: 导入:我们要探究心理学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 新授: 一、什么是心理?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谈话法、讲授法)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 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 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 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归纳)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 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 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5、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

二、心理实质是什么?(讲授法)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大脑受损,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精神变态。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人的心理的源泉,脱离客观现实,不可能有人的心理产生。存在决定人的意识,脱离正常的社会环境,人的身心都受到伤害。“狼孩”、“感觉剥夺”、“社交剥夺”变成痴呆儿,大学生身心受到摧残,科学家变得不适应社会。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一种反应: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的影响的,所以任何的反映都带上了个人主体的特点(比如: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人的心理能够支配和调解人的行为。 三、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讲授法) 心理学(psychology )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 是第一本心理学著作),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 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 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个性 动机 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积极性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性格 能力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一、导入 每位老师都认同,对于学习的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过分! 然而,学生眼中的学习呢? 用图画和图片反映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态。 探讨: 为什么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得被动、沮丧? 二、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所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就是动机状态。

◇使有机体产生动机的过程叫做激励。 动机的作用/功能: ◎激发功能 ◎定向功能 ◎强化功能 动机——激发、定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的心理过程。(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探讨:学习动机越强越好吗?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学习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一)外部强化 行为主义提倡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中获得奖励(如高分、奖品、赞扬、给予权利或荣誉称号等)的学生将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强化的学生将不会产生动机;被惩罚(训斥、被嘲笑、剥夺权利、低分等)的学生则可能逃避学习。

强化: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强化的依随性——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称为强化的依随性。 普雷马克原理——又叫“奶奶的规则”,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运用强化的注意事项: 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 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 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 (二)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章节课题第五章幼儿活动的动机及其调动课时 4 教 学目的1.了解学习动机的相关基本知识。 2.掌握影响幼儿学习动机的因素,及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 重 点难点在实际教育中如何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各种动机或通过培养和激发等教育手段,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 学 方 法 板书、案例分析、讲授、讨论、提问 教具 及教 学参 考书 《幼儿教育心理学》姚梅林郭芳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业1、动机的含义? 2、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3、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4、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课后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配合教师授课,并且能跟随教师引导掌握学习方法,理解重难点知识,课堂气氛较好;从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还算可以。 章节总结: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因人而异,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具体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引发措施,以期收到理想的效果。

教学内容 第一节活动动机的一般概述 导入语:引用案例《幼儿的探索行为》说明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都将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幼儿的活动动机。想要利用动机规律来促使幼儿从事某种活动,首先应了解动机的含义与基本结构,幼儿所具有的不同的动机类型等。 一、动机的定义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 动机与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并未一致。这表现在同一种动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活动,而相同的行为活动也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此外,动机与行为结果的不一致还表现在并非良好的动机就能产生良好的结果,也并非动机水平越高,行为水平也越高。例如:好心办坏事 二、动机的作用 把动机比喻成汽车的方向盘,引出作用:①激活作用②维持作用③指向作用④投入作用 二、动机的构成要素 (一)、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内部原因) (二)、诱因——是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强化物) (三)、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 (1)需要、诱因共同决定个体的动机。需要占主导地位。 (2)在统一的动机结构中,需要与诱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三、动机的种类: (一)根据动机产生的先天性和后天性,可以把动机分为原始动机与习得动机 ①原始动机→以人的本能需要为基础,生理性需要,随着成长,带有社会生活色彩。 ②习得动机→后天学习而产生变得,较持久,较大的个体差异。 (二)根据动机是来源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把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①内部动机:是指受内部动力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 ②外部动机是指受外部刺激物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 ③运用: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幼儿学习初期要激发外部学习动机从而产生内部动机;幼儿具有较强的内部动机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利用、深化、拓展内部动机。 第二节幼儿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导入语:对于学习,不同幼儿有不同表现,这与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关系。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对于促进幼儿的成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种类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第10章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第十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第一讲心理健康概述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2.理解: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心理健康的标准。 难点: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流程: 导入 对上一章节的知识进行简单复习。向学生展示最近播报的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闻视频,由此展开本章节内容的教学。 讲解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概念,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跟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时俱进。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或者说是指一个人没有困扰足以妨碍其心理效能和心理发展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是学习、工作的重要保证。 其次,心理健康有助于防止身心疾病。

第三,心理健康是一个民族振兴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一般论述 坎布斯就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 ①积极的自我概念。 ②恰当地认同他人。 ③面对和接受现实。 ④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马斯洛和密特尔曼也曾提出了心理是否健康的十条标准: ①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②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③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④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⑤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⑨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⑩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国学者张声远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三条标准,即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简称自知、自爱、自制(自律)。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2.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 3.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4.乐观进取,反应适度。 5.智力正常,人格完整。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 第十一章课堂学习管理 第一节课堂学习管理概述 一.课堂学习管理的概念 课堂学习管理的概念是相当广泛的,一般来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课堂学习管理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1.课堂学习管理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评价与管理三个方面。 2.课堂学习管理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 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4.建立课堂规范 四、影响课堂学习管理的因素 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2.学生的定型期望 3.班集体的特点 第二节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一、课堂气氛的含义 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二、课堂气氛类型 1.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体。 3.消极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4.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的领导作风与课堂气氛 1.权威式领导方式,常常引起学生的高焦虑。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既害怕,又反感。教师在场时,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秩序好;教师一旦离开课堂,学生的学习活动效率就明显下降。在这种领导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不良情绪,产生攻击性行为。不过,当班集体纪律涣散、课堂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时,权威式领导方式往往能有效地控制局面,使课堂活动摆脱困境。 2.放任式领导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各行其事,造成无组织、无结构、放任自流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课堂气氛下,学生学习效率低,往往不能掌握所学的内容,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生因不了解社会的要求、在课堂规范内应怎样活动、如何有效地同他人交往,常常会产生不现实的期望,因而不可避免会造成混乱,在课堂中问题行为也较多。 3.民主式领导:在民主式领导方式下,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喜欢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呈现一派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的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心情舒畅,关心集体,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得以发展,活动的独立性较强。无论教师在场或不在场,学生的行为反应相差无几。 四、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一)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 1.洞悉:洞悉指的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还能注意到课堂内发生的所有情况,并用言语或非言语予以适当处理的能力。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 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的科学; 3.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感互动; 4. 有的则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结果和评定。 我们的观点 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我们观点的根据 1.反映教育的本质 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把个体从一个生物的实体发展成为社会的实体。也就是把一个新生婴儿的生物个体,经过教育和社会

实践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经验传递实现的,通过教与学的人际交往实现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2.反映教育的结构系统 (1)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 (2)经验传授系统是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也就是教; (3)接受系统是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学; (4)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这三个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反映了心理现象研究的独特领域。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 基本理论 2. 学习心理学 3. 教学心理 4. 群体心理 5. 个体差异 6. 学生心理健康 7. 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

《教育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内 容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 象 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 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 外。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 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 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学现象”,这一观点以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为代表。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在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中,又由于对学与教有不同的侧重而分为两种看法。一种看法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师的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为代表。另一种看法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主线,认为教育心理学应研究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奇(N.L.Gage)为代表。 我们认为,既要考虑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特殊性,也要考虑这一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没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过多的限定,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较为宽泛的界定,即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主,同时也包括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内外因素与条件。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体系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应以学校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心理为核心,一方面研究学习的实质、过 程和类别,揭示学习的一般心理学规律;另一方面,分析制约学习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为有效地学和教提供科学依据。所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体系为: 二、任务与意义 (一)任务 世界上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人的心理活动也一样。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任务就是探索和揭示教育情境中各种心理现象的规律。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1.测量与描述 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虽然很复杂,却是可以测量和描述的,如果不能被测量与描述,就不能被理解和控制。因此,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对教育过程的心理现象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对它们的变化特点与规律进行描述。 2.理解与解释 理解与解释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就是要找出产生这些心理活动或现象的原因。例如,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而我们就是要查明这些因素的变化与学习的变化之间的确切关系。理解与解释还包括把已知事实组织起来以形成与事实相符的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1-1-1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1-1-1

《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课教案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目的: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处理方法:启发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授课时数: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关于本课程: 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教师的一门必修课程和 主干课程之一,使学习者能应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探讨,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课程宗旨:在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实用策略,帮助整合各种理论与经验,掌握 在真实教学情景中做出明智教育决策的能力,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课程必要性:幼儿的学习与教学虽然与中小学生有共同性,但还有其特殊性,不仅 在幼儿学习的规律、特征和水平方面与中小学生有所不同,而且在教师教学方法与策略上也存在着差异。这些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独有的重点探讨的问题。 案例:四位实习老师日记;张老师的困惑:略 作为幼儿教师,或许和案例中的张老师有着相似的困惑。要科学地分析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和研究幼儿教育心理学。 教学要求:1.上课手机调至无声。2. 有问题随时举手提问。3. 请假需做出特别说 明。4. 保留点名权利(随堂作业)。三次无故缺席者不得参加考试。 考核:1.基本要求:认真的态度,广泛阅读、积极参与、深度思考。2.过程重于结果3.形式:中期作业参与课堂讨论30%考试70%)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是什么?教育及幼儿教育的实质及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构成怎样?为了更科学、准确地界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我们首先应对教育及幼儿教育有所了解。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幼儿? 想一想:你所理解的幼儿是指哪一年龄段?(0-3、3-6?)有些什么特点? 提示: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正是学校之前的时期,所以叫做学前期。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一生中身心各方面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其发展特点:略。 二、什么是教育?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是你所理解的“教育”现象?:略 启示:1.实施教育的个体、目的、方式是多样的;教育的施受者之间具有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一)“教育”的词源学考察 1、甲骨文含义。 在“教”字的意思:左边上部“爻“代表经典的内容”,下边“子”是孩子,右边上部“卜”代表棍棒,惩罚和约束孩子不良行为,右边下是“手”,即成人手持器械,督促孩子学习经典的内容;“学”字的意思:孩子在一所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育:象形文字中“育”的左边是女字,右边是一个倒立的孩子。也表示“妇女生育孩子”,这里也有产出、引出的意思:子形倒立,是孩子未生出时的状态。 2、西方的词源含义。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有关,教仆是陪护奴隶主子弟上下学的奴隶的专称。 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起源于拉丁文有“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启示:◆中西词源学上“教育”的涵义均可包括引出、觉醒、内在的成长之意 ◆将“教育”理解为一种文化或外塑(“化性起伪”)活动,也可在词源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学生的个体差异 刘雨

一.课题: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教学目的:让同学们理解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以及应用,重点掌握卡特尔的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科尔伯的两维坐标理论,突破难点: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并且可以区分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第一课时(50分钟) 五.教学重点:卡特尔的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科尔伯的两维坐标理论;学生的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六.教学难点: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七.教学过程: 1、课程具体安排: (1)课程回顾: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组成部分、应用、发展研究方法。P25 书后题、皮亚杰、维果茨基、埃里克森的理论、自我)5min (2)学生的个体差异:举例引出课题。 A、个体的智力差异:什么是智力? a 测量学理论:智力的二因素论、卡特尔。10min 斯皮尔曼提出智力的二因素理论。第一种是单一的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这是一种假想的、被用于许多不同任务之中的、单一的智力能力,影响个体在所有智力测验中的表现。第二种是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这些因素只影响个体在某一种能力测验(如词汇、算术或记忆测验)中的表现。

卡特尔的理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①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流体智力的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 ②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举例:专家小棋手VS成人新手。 Q:怎样提高学生的晶体智力?(多做阅读理解) b 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10min 背景知识:霍华德·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育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 理论内容与应用: 智力维度界定典型人群 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对声音、节奏、单词的异地和语言的不同功 能的敏感性 政治活动家,主持人,律师,演说 家,编辑,作家,记者,教师等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教案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教案《巨人的花园》 小组成员:应用心理学1541 周玉滢沈正维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教育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相比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我们一致认为小学的教学方案最能够体现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原理并且最具有灵活性。初中的学习我们会因为中考的缘故将我们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固定化和模式化,高中的学习由于牵扯到人生第一件要事——高考,所以高中的学习只会比初中更加死板、更加缺乏想象力的培养。反而,小学生大多都是处于童年时期或者是刚度过童年期不久,相对而言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处于鼎盛期,所以在教育方面则更需要多加注意技巧和方法。因此,我们选了一篇小学语文课文的教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童话似乎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校学习了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或者背惯了难以理解的古诗词后,当遇到这种富有乐趣的童话故事相关的学习时,通常会产生极大地兴趣,产生了认知内驱力,这就使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适当的赞许或者给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习动机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学习动机不仅在影响学习的过程,也影响着学习的结果。学习动机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易被启动,学习的积极性会相对提高,从而指引着学生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 在教学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该教案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美国当代人指派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从知识学习升华到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理解课文背后的含义让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该教案对于教学环境的控制与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颇为看重。一个活跃的教学环境和学生们较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都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有积极作用。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或者环境的刺激在没有经过元认知的控制或者短时记忆的复述、编码过程的情况下,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或者被遗忘。但是,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高,从而便可以把此次的课堂经历作为长时记忆中的情景记忆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同时所伴随的知识也会相应地作为长时记忆被牢牢记住。另外,该教案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多次用到学习策略中的监控策略,主要是SQ3R阅读策略。在阅读、提问、回答三个阶段交叉进行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本课的意义加工和精制加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更有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点,促进长久保持和深刻理解。在阅读的同时,该教案也引导学生采用精加工策略中的生成策略,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或者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圈划或者注释,在日后的复习中能够有效地从中提炼主干和重点。 同时,在某些方面,该教案也存在着些许的不足。首先,在学习和认知的迁移上没有具体方案和过程。在语文的学习中,由于知识的多样化及教材的丰富度,不利于学生对前后学习的认知或知识的联结,从而无法达到自动化阶段。其次,在本课的学习中,该教案对全文采用了阅读----提问-----回答的方法,虽然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并有助于抓住文章要点,但是却耗费了大量时间,课堂在阅读方面花费过长时间,学生们很容易因为疲劳效应减少对本课的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懈怠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该教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创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该教案所提的问题大多是一些定势问题,拥有固定或者一致性的答案,从而使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或者在自己的思想认知上表现不同时容易产生不安的情绪。再者,要设置一些同学提问的环节,让他们将对于文中字词或者语句含义产生不理解之处大胆地提出,从而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再进行分享,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在课堂结束处应设计一个总结归纳的部分,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